李白与庄子的比较是怎样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只有一条秋裤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李白与庄子的比较是怎样的(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只有一条秋裤”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白与庄子的比较是怎样的

篇1:李白与庄子的比较是怎样的

李白与庄子的比较是怎样的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主旨,“法天贵真”是庄子的思想精髓。李白作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对道家思想最恰当的诠释。

李白少年即爱交道友,游仙山,尚隐居生活;李白豪放而浪漫的性格与他的出身、漫游有关,同时更与他的喜好有关。现在人虽无从考据李白年少时到底喜读什么书,只是从他的性格和他诗歌的风格来看,他则是偏好庄子的。仗剑行侠的英雄气概固然是他的推崇,但逍遥于四极,俯瞰于天下,任精神自由往来,任灵魂野马驰骋的气势则与庄子有着不解之缘。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庄子《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异曲同工!一样的傲岸,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充满了想象、奇幻的色彩,给读者带来了几乎是一样的深远、壮阔的意境。东方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中说:“大约太白诗与庄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型。”李白诗无定式,长短不拘,格式不限,自由挥洒,如呵气行云,即行即止,任由自己摆布,随心所欲,酣畅淋漓。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龚自珍则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明杨慎也说:“庄周、李白,诗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杨升庵外集》]顾辚在《息园存稿》中也说:“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名法所谓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则非神解不能。”道出了庄周、李白神奇超旷的共同特色。

庄子与李白的作品有着五个方面的共同特色:丰富、奇幻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直率、质朴但却豪放、恣纵的语言,超凡脱俗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或讽刺、辛辣的笔触(见附录2)。

模仿,是师徒间的必然;再现,则是冥冥中的注定。李白的诗歌受到了庄子文章风格、语言特色及意境方面的很大影响,是一种虽无人说明却昭然若揭的师从关系,但更多的应该是冥冥中的再现。

多情的诗人与哲人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放逐了自己的精神于无穷无涯的天际之中,使本性自然而解放地存于天地之间,摆脱了一切束缚和羁绊,希望美好世界的降临,希望世人觉醒,以使战乱纷争、不平污浊之气消失怠尽,还天下以清明,还世界以美丽,还人心之纯净。李白的“观化入寥天”、“一樽齐死生”与庄子的“物化”与“逍遥”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道家虚静、坐忘和心斋的具体表现。下面先从李白的精神漫游说起。

李白的漫游应该是开始于二十岁之前。因为有他自己的诗为证:他不仅“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而且还“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不过,进行真实意义的漫游,当在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家乡漫游[蜀中],游历了许多著名的仙山,如青城山、峨眉山等。四川的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盛地,峨眉山也给人一种仙境之感,所以喜欢“游神仙”的李白,比较喜欢游历的还是一些传说中与道家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些仙山、仙境。“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蛾眉山》]。这是李白形式上的漫游。李白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漫游。这种最佳境界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自由自在的闲游”和“无目的的漫步”,其潜在的目的是放飞心灵,超越现实,悠闲自适,以悟道真。李白精神撒谎能够的漫游具体体现在李白诗歌的三个突出特点上,即喜欢醉酒而作,喜欢写月亮和水。

从李白的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放逐的诗人,是一个没有完全被尘世所拘累的灵魂。压抑的力量越大,暴发力越强。其实李白是压抑而忧郁的,和多年以前的庄子一样,为了摆脱压抑而忧郁的情绪,便把美好的希冀付之于文字,这样便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逍遥。因此,作品成了一种寄托,成了一种梦境。为什么李白特别喜欢写月亮呢?因为月亮阴美而又遥远,让人虽可看见,却不可琢磨。月亮是李白性格中忧郁成分的象征,也是李白精神漫游的最好归宿。传说中李白长江捞月而死,虽为传说,却说明了李白对月亮的喜爱之极。

李白对月亮的描写,比较著名的是《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另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值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仟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月亮己成为诗人一生当中精神的归宿,“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月亮也是他的挚友:“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最后一句恰恰说明了李白与月为友的真实原因,那就是李白的漫游情结,他最美好的愿望就是能够与明月为伴,遨游于天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畅洒脱。

另有一诗可以证明李白愿与明月同游的心愿:“杨花落尽子规蹄,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不是心灵虚静到一定的境界,都无法去进行“人月对话”,互相感应。因此,李白诗中对月亮的偏爱,是诗人放逐心灵,崇尚精神自由的最有力的表现,也是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境界:虚静、逍遥、游于无穷之野。

当诗人不能主动虚静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诗人会使用一种催化剂,使自己催化至一个理想的玄妙、虚空的境界,这种催化剂对于李白来说,就是酒。何以忘忧,唯有杜康。李白的醉酒应该说是他精神漫游的一种主要的方式。他的醉酒应该相当于庄子的“心斋”和“坐忘”。醉酒而作是李白作诗的一大特点。“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醉后的李白让你想起垂钓于湖边的庄子了吗?“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杂题》]。

在经常喝醉并经常处于醉态当中的李白身上,你能看到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吗?李白的许多好诗都是于醉酒之后写出,因此他的诗歌都创作于他精神自由的状态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庄子的影子。但李白为什么屡屡喝醉,愿意喝醉?就是因为他只有借助醉意才能达到庄子所提供的那样的'境界:虚无空灵,感悟自己的灵性。判断一个文学家的思想属于什么派别.或说他倾向于什么,最有力的是看他的生活方式。如果李白是非常倾向于儒家的,那么他肯定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可以有条有理地做他该做的事。因为儒家曾说:“怪力乱神。”

但事实并非如此。流传到现在的关于李白的图画,不是醉酒,就是邀月,说明李白大多数时候生活在不清醒的状态下,一首赠内诗最能说明问题。而这种不清醒的状态却使李白给世人至美、至精的作品。最好的诗篇之一《将进酒》给人们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空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宋。”真是一气呵成,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诗中的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是李白漫游愿望的达成。庄子曾说:“醉者神全”。李白的神即他的精神,亦即他人性的本真。

如果留意一下李白的诗歌,你会发现他除了爱月、爱醉以外,还特别喜欢写水。写水的流动,写水的壮观。水是自在的,水是自由的,水是快乐的,水可以恣肆地流淌在李白的笔下。诗人虽也写湖泊、小沼、小溪、小池里的水,但远没有江水、河水特别是瀑布为多,因为那些是被困之水,没有自由可谈。李白笔下的水是大江、大河之水,是壮观的瀑布之水,来势凶猛,奔腾壮观,无拘无束,畅快自然。由此我们不能不想到庄子的《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牛马。”明月、酒、水应该算是李白诗歌的三种代表意象,也是李白精神放逐的必然渠道。

李白作品中也表现了一定的虚静心态和情怀。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无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拟古十二首》之九,与《庄子》贴得就更近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无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还有一首诗中,酒、月、虚静之心态都有:“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尽情。”[《春日醉起言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秋夕书怀》:“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海怀结沧州,霞想遥赤城。始探蓬壶事,旋觉无地轻。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萝月掩空幕,松霜皓前楹。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白,在虚静中漫游的李白。这最后一首诗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诗人精神的归宿之所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这和庄子的腾飞是多么的相似!这是诗人的腾飞,是诗人的漫游!范传正说其,“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情性,大放宇宙间。”[《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暮碑序》]

李白对庄子的承继还表现在他纵乐于山水之间的大量创作。纵乐山水型的诗人在中国并不少见。晋代,就有不少人都有游乐山水的爱好。纵乐于山水之间,其实就是让自己的精神进行自由的漫游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让自己的本真放逐的最佳手段。

与其说是纵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山水。纵乐山水显然与庄子哲学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因为,古代的文人游山赏水、留连忘返通常与“隐居”、“寻仙”或曰“寻道”是分不开的。“隐逸纵情”应该是“纵乐山水”的有力的说明。山、水本身似乎也成了道的象征,或可算为蕴含道之所在。

李白于山水诗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许多评论家都于不同的角度对李白的山水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不想继续探究李白山水诗之美,我们只想探讨一下李白山水诗蕴含的道,也就是与庄子的关系。

有人专门对庄子的道与中国山水艺术(包括山水文学和山水画)之间的关系做了详尽的探讨:在庄子看来,在“天地”即大自然当中,存在着客观的“天地之美”,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厚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天地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就是弥沦于天地万物之中的世界最高原理一一道。

中国山水艺术以“道”为天地之美的最高本质,在创作时,不拘泥于有限的具体事物的形与色,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画者舞笔,意在天道”。“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嘘吸太空、牢笼万有”,“心师造化”、“以天地为师”、为“自然传种”。

天地之美何以会美?美就美在它体现了道的无所不在性。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道存于万物之中,万物由此而有生气,有灵性。山水之灵气更是闪耀着道的光辉。

正是领会了道的无所不在性,山水艺术的要旨便是不对万物的形与色进行简单的再现与摹仿,而是突出其神韵,其实,这种神韵就是道所发出的光芒。山水艺术讲究“气韵生动”,“虚实相生”,也就是突出了《庄子》所讲的“气”。人与万物无形无貌、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最终都要化为气的虚静状态。“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草木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神也”。清代宗骞《芥舟学画编》。“夫虚静恬淡……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篇》]正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语]。请看庄子笔下的“解衣般礴”的画家形象:“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坦坦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田子方》)

与其说李白是诗人,还不如说李白是画家。诗人用诗作画,这种本领不仅仅李白有,许多诗人都有,最突出的应该是王维。我们回过头来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恙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于此诗中的视点不受任何拘束,跳跃性很大。景色因之而显得格外的虚幻和空灵。山水之景的自然美,流动美于此可见一斑。

再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题为“望天门山”,那么诗人是站在何处而望的呢?诗人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变换方位,从不同的角度来望。头两句是由高到底望,见出了江水劈山穿峡的气势而西来北折的流向;第二句则是诗人从急驶的船上向上仰望,这样看天门山便有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结句则是作者登高向上游远眺,这样便望见了“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中除了采用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三远法”等手法以外,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写作手法,那就是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

李白的山水诗总给人一种动态运动的感觉,但即便如此,却不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因为他手下的山水之美给人带来的只有遥远、虚静或壮观。另外,李白于此诗中也使用了中国山水画的另外一种技法,就是大处勾绘,小处点染,突出了山水的色彩美。碧水白帆,青山红日,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活动的图画.再来看《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以大视野的方式,采用了大视角来俯瞰山水景色。从高到低,由远到近,层层叠叠,浩浩荡荡。

另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由广到纵,由低到高,笔锋疾转,余味无穷。“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由低到平,由高到平,即险又神,令人如入仙境,惊诧唏嘘,不能止音。“云清清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流动飞扬,不速而缓,运动变化于不知不觉之中。仙境在诗人柔美的笔触之中缓缓打开了大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柔美顿时变为豪放、雄壮。这种运动是一种有气势的运动。震天动地,虎啸龙吟。以天观山,以大观小,使天姥山横空出势的雄姿,跃然眼前。景色的壮美,撼人心魄,使人振奋!“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诗人终于放逐了自己的灵魂,自由自在地循美[道]而去(余例见附录3)。

什么是美?和谐即美。什么是道?和谐即道。因此。可以说山水之美,就是山水之道。谁把山水描写的最美谁就悟道最深。

李白,正是有道在心悟出了道之所在,才创作出了那么多高新不古,美妙绝伦的山水诗篇!“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久欲入名山”[《闻丘丹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愿游名山去”“落日忆山中”,山水游,成了精神游,是显而易见的。漫游于山水之间,只要诗人、哲人能够使自己的精神或本真彻底的放逐,不为尘世所拘累,自由自在地游于“无何有之乡”,这就是诗人、哲人的最终的胜利。

篇2:略论李白和庄子

略论李白和庄子

(一)

李白传中道:“白,晚好黄老”。所谓“黄老”在这里基本可以理解为安邦治国之术,除了李氏的万丈豪情可以表现其强烈的积极向上外,由此也即可证明李白的思想还是较为积极的,其与庄子的看似消极的思想也还是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差别的(当然,李白也必定深受庄子的影响,但可惜那不是主流)。

(二)

李神仙(“神仙”的被无数人们想象中的独特风骨乃是李白给予后人的最有意味的第一印象,贺知章曾誉李白曰“此天上谪仙人也”,所以在后世,李白也就成了在我们本土的那一味较之佛教弱势的道教中被不吝供奉的神,就跟西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具有强烈神秘感的张良一样,张良号“凌虚真人”,李白号“太虚真人”)的痛苦是含笑的,而庄蝴蝶(相比之下,庄子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即仿佛是他那高扬、澎湃而又富于梦幻迷彩的积极浪漫主义,李商隐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笑意又是含着无奈和愁苦的——两人的`历史背景是极大问题(孟子曰:“知人论世”),李白壮年时身处中国封建社会尤其大唐王朝气象正趋向峥嵘、顶峰之时,因此真正彻底的人生的悲观、绝望之情是一定极难有的;而庄子身处战国周而复始、似无止息的杀人盈城又盈野之时,不真正的消极、悲观、厌世也是说不太通的。

(三)

首先说,追根溯源,庄子绝不是一个少年所可能衷心喜欢的文化典型,顶多就是喜欢引用它其中某些看似高深和睿智的语句。从历史大背景看,《庄子》一书在李白生活的那个蓬勃向上的时代应该说是不会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顶多算本不太被严禁的课外读物(那时候其实也是比较开放和通达的)。我想,更多的可能或者根本就是——自然与生活环境——塑造了李白的不凡气度及其浪漫气质(理解为天生的也似乎可以说得过去,不过先天与后天往往是互相作用的,尤以后天的人格雕塑为主要)。

我们尤其不能就说庄子是其自身思想的化身,庄子毕竟只是一个人,一种思想倾向,其他人和他有些相同相似之处,这并不奇怪,比如在他后来发展起来的“魏晋玄学”,虽然受其很深影响,但这更多、更主要的也即是人之人性与社会环境所使然(亦即历史所使然)。

(四)

李太白与庄子的主要不同之处,还表现在李作为一个诗人其偏重审美,李诗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更多的往往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化的东西(亦即其传达审美之快感、愉悦,自然有时也难免有些哲理化的处理);而庄子作为一个非凡的思想家,其对于自然景物极尽想象发挥之表现欲,因为他更重表达一种自由不羁、雄浑奔放的精神(超脱)性,其本质意义还是在于为其道玄说理营造气氛及做感性的必要铺垫(李白诗中屡屡援引《庄子》,这更多的应理解为李白的借题发挥。而且,李白诗中涉及庄子的部分未必就是其最精华的部分,这是显而易见的)。

李白之诗,难能可贵处,乃其刻意求工而不失自然!然而言及其文不加点,也不能证明即是他不用心却尽是有如神助一般让人不可捉摸和理解!因为灵感常常是靠点滴积累得来的,平日虽不动笔,但却依靠其敏感的个性和积极的思考已然非常用心地在时刻洞察和体悟着纷繁多彩的大千世界(灵感并不是很奇怪的东西,当然李白的独特天赋也是绝不能抹杀的)。

(五)

李白对于庄子的偏爱,关键不是李白性格的内里尤其全部,海纳百川,有容为大,与庄子同声相求,同气相吸,应该也是李白思想感情的真实一面,然而人的人格绝不是一个,更不是单纯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是我们用自己的才情表现自然、表现生活、表现思想情感甚至表现一切的最高境界!《庄子》也不过只是一本死书,但他是李白师法天然、顿悟于心的一把强有力的工具!不读死书,正是我们人需要的高明之处!

庄子与李白确实是具有相当的共性的,但许多文人莫不如此!如果有人偏偏将此二人硬箍作一处(过分强调其共性),尤其过分强调庄子对于李白的非凡影响和思想支配,也即是将李白不免显得单纯化、狭隘化了!像三国两晋之嵇康、阮籍、陶源明,北宋之苏东坡等诸辈可能与庄子更具精神上的共性!

(六)

然而,也应该说二人身上都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人性之暴风般自由奔放的东西(这仿佛才是问题的中心,《旧唐书?李白传》中道其曰:“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可是我们不能就说,谁(尤其庄子以后的人)身上有些自由奔放之气那就是拜庄子所赐!庄子尤其是李白向外释放自身思想感情的理想之媒介(桥梁)!比如苏东坡年轻时就曾对《庄子》一书做如是感怀:“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见大家皆有慧心,不一定就要说某个前人一定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后人(问题往往不能绝对化)!

我想,更多的,《庄子》是李白的一把向世界做宣泄和释放的工具!庄子如何如何深刻地(或者说很直接的)影响了李白的气质和思想都只能是我们的一种推断而已(历来自然不乏有人持这种观点,大家气质相投罢了)!

(七)

孔子言:“学无常师”,杜甫言:“转益多师是汝师”。

其实,神奇性灵的大自然才是我们真正最重要的一位良师,而不是某个别人(我们的一切从自然中来,我们的一切理所当然还是要回到自然之中去)!而从大自然(神妙的造化)之中汲取灵秀之气,庄子与李白都可谓真正的受益者——超拔凡俗的智性与灵性,是庄李二人的共通的显著特色,我想这也应该即是他们之间最大也是最本质、最有意义的精神之契合!

书从来都不是死的,关键在于用心领会其中的玄妙与真理(哪怕只是相对的),在于汲取其之菁华部分,并与其他处得来的菁华杂糅之。诚如一代词坛大家李清照所言:“慧则通,通则无所不达;专则精,精则无所不妙。”

孔子曰:“吾学一以贯之”,岳鹏举心得曰:“运用之妙者,存乎一心”,为什么?因为归根结底,自然与世界是唯一的,亦即其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处乃是——最本质、最真实的……

附:

(1)首先说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李白,因为李白这个小子年轻时和三国里杨修差不多,恃才放旷(内在涵养不足,属于一种比较轻浮的傲气)!他怎么能不招至人们的普遍嫉恨呢,终于被放遣、遭流浪。可是我们后人却因他的祸而得福,试想,如果他一帆风顺乃至仕途平步青云,还可能写出那些后来的脍炙人口、振荡千古的好诗吗(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何其无以复加、推崇备至)?绝不能!唉,牺牲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高尚啊,李太白同志!所以我尤其更不讨厌他(李白的个人生活相对还是比较平淡的,绝没有后人想象得如此传奇,所以我倾向于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一位有血性的老朋友)!

(2)此文写得似显凌乱了些,甚至逻辑还可能有失严密,不过我还是比较强调二者所谓其诗与文之中(尽管此处着墨不多)——一种中国式美学气氛的调和与营造(尤其要醉心于其自由奔放的超灵之气)——我觉得,中国文化的思想真髓也往往即涵蕴于我们的美学之中吧。为此,我找到了自己思考的——意义。

篇3: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自我、自由、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的三个主题,也是理解李白精神世界的三个关键词语。李白被尊为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思想其实是十分复杂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思想的荟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太白精神”。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以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的诗风著称,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而李白的出现,也同样为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的诗歌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维。

一、自我宽解意识

李白被尊为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思想其实是十分复杂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思想的荟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太白精神”。这种“太白精神”其实是李白极端个人主义的产物———即他谁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李白自我意识极强,他总是以个人主观的眼光去期待世界,然而黑暗复杂的现实往往使他天真烂漫的理想瞬间破灭。如何缓解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李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他的诗歌艺术中去解脱自己,安慰自己。这就是李白诗歌中的自我宽解意识。

在每次遭遇现实打击之后,李白都会写一些豪言壮语聊以自慰,以表示对功利浮名的不屑一顾。他的“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处处流露出潇洒放荡的个性。这种性情始终贯穿着李白的一生。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李校叔书云》中,他写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他晚年经历了三年翰林奉职,“抱金还乡”又流放夜郎之后的心情写照。此时的李白历经了如此多颠沛流离的生活,应该对黑暗的现实彻底死心了。“明朝散发弄扁舟”似乎已明确流露了其归隐江湖的意志,其实不然,这还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李白对于隐居生活的渴慕,有如现代人对大自然的向往,是一种局外人的欣赏的眼光,果真要他们搬回乡村原野去,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了。李白虽说也试过不短的隐居生活,但他那是“隐以待时”,是为了更好地去“入世”。正因为他不可以真正地去“散发弄扁舟”,他才会在诗歌中大发感慨,用以安慰自己,弥补缺憾。

二、追求无限自由

李白一生不刻意去追名逐利,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利,藐视权贵。他肆无忌惮的嘲笑封建制度下严格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看透官场黑暗的他对自由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他不喜欢被束缚,因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无限的张力。正是由于李白有着强烈的自由欲求,所以在面对官场的黑暗腐败和人生的不如意时才能以淡泊名利,从容不迫的心态去面对。并且在他整个的人生和创作过程中不断努力与这种困境抗争,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自由意愿,传达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无限向往。对这种困境的体现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包含了李白无数痛苦、迷茫以及悔恨的同时,也成为其诗歌最具感染力、震撼力的源泉。李白的诗歌因此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并且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裴多菲曾有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对一个人而言有多么的重要。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面对腐败黑暗的官场,面对人生诸多的不如意,仍然保持着从容不迫淡泊名利的态度,他寄情于山水之间,饮酒作诗,以诗会友,他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自然景物当中。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另外,他的诗歌创作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同样也是基于他对自由的追求。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侧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歌的鲜明特点。官场之外的李白,精神的自由是他生存的支点,这种自由让他不受任何的束缚,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在那些跳动的文字当中,体现出来的不正是李白那让世人为之动容的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吗?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李白的一生中,抑或是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自由都是极其重要的。三、浪漫主义情怀

在谈论李白时,我们无法绕过他诗歌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独树一帜。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歌中,其思想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李白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青年时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报负,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并为了理想孜孜以求。“天生我材必有用”便是他坚定理想的真实写照,在他早期的许多诗歌中也大多是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强烈情感。二是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政治上的失意让他郁郁寡欢,他愤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后的李白便隐居山林,他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饮酒纵乐来排遣心中的苦闷。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等,这些歌颂自然的诗句大多都以明朗纯净取胜。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其中融铸着诗人抒发理想追求又不忘关注现实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这首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中,诗人将想象与夸张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夸张来为想象服务,使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尽情地书写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之后,在结尾处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抗争现实的洪钟巨响便水到渠成,充分显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无穷魅力,从而更有代表性的突显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

篇4:庄子与自由主义

庄子与自由主义

作者通过个人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四个方面研究了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肯定了庄子在自由主义史上的地位,从而说明在中国文化之根中早已孕育出自由主义.

作 者:陈红映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刊 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8(2) 分类号:B223.5 关键词:自由主义   自由   无为  

篇5:庄子与《盗亦有道》

庄子与《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的.大盗历来都是推崇的。《史记*游侠列传》里讲了很多侠客的故事,这些侠客大多数是大盗,但由于他们虽然是大盗但却很讲道义,所以司马迁为他们列传,使他们的英名千古流传。

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讲了一个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的侠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隋炀帝只顾东巡享乐,朝政由大臣杨素把持。有一天,布衣(平民老百姓)李靖求见。杨素的一个侍妾爱慕李靖的才华,连夜投奔李靖。这个侍妾姓张,因为手持红色的拂尘,所以称为红拂。在他们逃出京城的路上,认识了一个长着络腮胡子(虬髯)的客人,他始终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只说也姓张,排行第三。张是我国第一大姓,叫“张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这个张三非同寻常。他喝酒的时候用人心当下酒菜,并且说,这是天下负心人的心,我追了他十年了,今天终于砍下他的头,摘下他的心,消除了我的遗憾。当时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张三本来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后来看到秦王李世民胜过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积攒的大量金银珠宝全部送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建功立业。从张三的行径和他的家财来看,他原先应该是个江洋大盗,否则不可能积攒这么多财富。后来李靖靠着这些财富,果然帮助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天下太平以后,张三决心在海外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于是率领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看起来,这个虬髯客张三,真是一个盗亦有道的侠盗典型。虬髯客和李靖、红拂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曲,称为“风尘三侠”。

篇6:王羲之与《庄子》

王羲之与《庄子》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期最为盛行,魏晋清谈名士们读<庄>、论<庄>、注<庄>,可以说魏晋社会的.许多层面都受庄学精神的熏染,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艺术受庄学影响尤深.东晋名士王羲之作为一代天才的书法家,他对<庄子>的态度颇值得玩味.他既醉心于<庄子>却又对庄学有所批评.王羲之这种矛盾心态,其根源在于王羲之人生态度上的庄学倾向和政治态度上的儒家倾向的冲突.

作 者:马鹏翔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7) 分类号:B2 关键词:王羲之   <庄子> 的知识脉络' >  矛盾心态  

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

怎样与领导相处比较好呢

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杨贵妃

杨玉环与李白

李白的诗风是

如果你是李白

我是李白,李白是我作文

对李白、杜甫诗性的比较解读

庄子心得

李白与庄子的比较是怎样的(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白与庄子的比较是怎样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