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共含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屁芝”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
中庸思想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中庸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更进一步解读他们的伦理思想.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是道德情感感受和行为的合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对中庸的涵义及其标准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对理想社会的不同设计,体现了宗教法制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差异.分析和理解中庸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作 者:谢金林 邱峰 作者单位:井冈山师范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刊 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3(3) 分类号:A222.2 关键词:中庸 品质 合适 教化永恒的人类之善--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契合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处于公元前四五世纪中西轴心时代,相差一百六十多年,地域、国家、民族、时代、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隔他们心灵、精神的暗相与会,用美国新人文主义杰出代表白璧德的话来说他们都见证了人类正常经验的核心.在中庸这一思想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惊人一致地阐明了中庸是天人合一或与神合一的最高的善,是万事万物达到最佳状态的'度,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人类行为若以善为内涵,体会完美的中庸之道,就能实现完满的幸福与和谐.
作 者:马玉红 Ma Yuhong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5(2) 分类号:B08 关键词:善 中庸 理性 道德 思辨 行为 度 幸福试析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普遍的、切合实际的最高的准则,它强调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平衡是产生发展万物的根本原因,主张用中执中必须依对象予以具体认知评价,并及时采以相应合理的用中执中行为,包含了超前的而为人类独有的仁爱思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构成了社会稳定、安宁与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
作 者:柴晶 夏建华 作者单位:柴晶(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夏建华(大连陆军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刊 名:襄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4)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中庸 中国哲学论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异同
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与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作为处世之道,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二者在产生、本质、基本内容和方法论意义上具有相似之处,但从实现的基本途径、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效果和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来看又具有不同之处.比较两者异同,对进一步把握中西哲学的关系不无裨益.
作 者:吕振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4) 分类号:B82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先秦儒家 中道观 中庸思想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友爱观的比较
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友爱观具有的强烈现实感使他们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至善的友爱;平等关系和不平等关系的'友爱;友爱的产生、交往、限度、解体的问题.但是因为二者建立伦理学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友爱观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在处理不平等关系的友爱时,孔子更重视家庭关系和它的源发性.
作 者:曲蓉 QU Rong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COLLEGE 年,卷(期): 19(9) 分类号:B82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孔子 友爱观 共识 差异乔娟
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礼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克己复礼、仁者爱人,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
②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探讨的三种生活类型。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
④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⑤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
(《人民论坛》2014年第17期)
12.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产生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幸福观的认识有共同之处: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观的认识上面的不同点: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孔子 。(4分)
13.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B.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实现的。
C.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
D.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
14.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统治阶级用幸福观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B.孔子一直尝试调和新旧社会的矛盾,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在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会是理想的幸福境地。
C.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去追求快乐、荣誉、德性和财富。
D.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们给人类做出了最大贡献就是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
12、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
13.A(B项,根据原文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可知,幸福包括一般幸福和最大幸福,而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就获得最大幸福来说的,注意才是的句式,所以B项系曲解原意;C项,根据原文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可知,该项系强加因果;D项,为选择关系,根据原文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可知,原文是递进关系。且根据原文,情感包含的第三项应是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
14.B(A项,根据原文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可知,统治阶级治理同家的手段是道德原则,而非幸福观,此项系张冠李戴。C项,根据原文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可知,生活的目的不应包括财富。D项,根据原文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可知,原文是将道德与幸福联系起来,而非统一起来)
★ 我与孔子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