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之比较(共含7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oubleY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之比较
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河洛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曾经长期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闽南文化则是由中原入闽的'河洛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两种文化关系密切,但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作 者:刘福兴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委党校,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2(6) 分类号:G04 关键词:河洛文化 闽南文化 木土文化 移民文化河洛文化与祖国统一大业
从地域因素讲,河洛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历久弥坚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意识;强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多元一体的和合精神.认识这些特征,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朱康有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教室,北京,100091 刊 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年,卷(期): 19(4) 分类号:G03 关键词:河洛文化 和合精神 祖国统一河洛文化的特征
洛阳素以“九朝古都”而名闻天下,至今依然享誉国内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河洛地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此奠定了河洛文化的起源。之后,朝代兴替,中原逐鹿,河洛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河洛文化就是指中国古代人民在河洛地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今天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某些气息,某些遗存,而欲观其原貌,只能望洋兴叹了。
作为地域文化,目前,虽然给“河洛文化”下一个严格且准确的定义还比较困难,但大体可以这样描述:河洛文化就是在黄河与洛水交汇的中原地区,导源于远古,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代,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于其后历代的文化,它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习俗、心理等在内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于河洛文化的特点,不少专家对其进行了概括,如根源性、原创性、辐射性、开放性、包容性、厚重性等。其实,作为地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等,何尝没有上述特点呢!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窃以为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主要是内容的元典性、内涵的核心性以及传承的连续性。
首先,就内容的元典性而言,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根源性。
史料研究表明,河洛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肇始与母体的地位。思想史学界认为,公元前8―4世纪前后,东西方共同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即所谓的“轴心时代”,诞生了一批贤哲,如苏格拉底、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
而河洛文化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与成熟的',不论其反映的史前文明,也不论其对有文字记载以来文明的论述与概括,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而且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如天与人、变与通、中庸与和合等,至今仍被人们称道或借鉴,以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二是原创性。
河洛文化中的诸多文化元素,不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道德、法律、逻辑,也不论各种官方或民间的制度建构、传统习俗等,均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同时由于河洛地区处于“天下之中”,长期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其辐射能力极大,辐射范围极广,影响能力极强,从而使很多地域文化都刻烙下了河洛文化的印记,具有河洛文化的某些特征。
其次,所谓内涵的核心性,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性。
在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河洛文化长期处于主体与主干的地位,虽经民族融合,百代发展,其基本理念一直是贯通的。比如农本理念,天人理念,民本理念等,虽然唐宋明清历代面貌有异,外延不断拓展,但其万变不离其宗,其内涵仍是三代时所形成的初始理念。
二是终极性。
在中华文化中,不论哲学本体、人的价值观,也不论人的宇宙观,都涉及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它要解决或解释的是人在发展中如何处理与自然、与社会的内外矛盾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河洛文化中的上述理念,千百年来不仅一直是人们尊奉的精神准则,而且也在身体力行,并不断地加以丰富与发展。近代以来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在山呼海啸之中,它仍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没有被外化,而是依旧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最后,何谓传承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如上个世纪代河洛地区发现仰韶文化,之后又在甘肃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之外,3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发现了良渚文化,30―80年代,在四川广汉县发现了三星堆文化。80年代初,在辽河上游流域发现了红山文化。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灿烂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向下传承的?由于上下文化的中断,目前尚是一个谜团。
但河洛文化不是这样。河洛地区不仅有远古三皇五帝的传说,还有与传说相关各种历史遗迹、圣人故里等。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大量地下文物的发现,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破解了疑古之风,使得一些秦汉文献中关于远古的传说成为了信史!中国九千年前,六七千年前,四五千前的历史在河洛地区得到了凿凿说明。
河洛文化与全国所有的地域文化、乃至世界古代三大文明地区的文化相比,其传承衔接如环的连续性是无与伦比的!
河洛文化正是由于有此三大特点,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辐射力、同化力以及它的根源性、厚重性、融合性,孕育了华夏文明,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我觉得必不可少的还是讲闽南语,因为这可是我们闽南的特色之一啊!
这不,我们学校的“校园达人秀”就有三个同学为我们带来闽南语的表演,他们把朗朗上口的闽南语童谣,用轻松愉快的语调演绎出来,将童谣中的小老鼠的可爱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出来,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上一周主题班会课上,我们四个小组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讲述我们的闽南风俗,其中最精彩的非我们第四小组莫属,我们从闽南语的追根溯源,介绍到闽南语在当今社会的广泛使用,在演讲的最后,我们全班齐唱脍炙人口的歌曲,那就是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啊才会赢。”看啊,这首歌不正表达了闽南人敢于拼搏、勇敢面对输赢的精神吗?其实,还有很多闽南语歌曲表达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热爱,例如我和我爸妈都很喜欢的那首《欢喜就好》。
闽南语是闽南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讲闽南语,更是一种情怀,那是令闽南人骄傲的情怀。讲闽南语,品闽南风情,我在闽南,我爱闽南。
淡黄的山峦渐渐淡出画面,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山峦的形体也慢慢变化,最终一锤定音般地在画面上定格,现出“文明之旅”四个大字。我们跟随着市委书记黄少萍女士,与海内外观众一起,品读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
在这短短四十多分钟的视频中,我读出了巧夺天工的技艺,听出了唱响千年的乐曲,感受了爱拼敢赢的气质,目睹了富丽堂皇的皇宫起……从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闽南文化符号中,我更深刻地感受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厚渊源以及闽南文化在凝聚两岸的情感,推动和平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我爱泉州,爱她的“老”。提线木偶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小时候的我曾无知的认为提线木偶也不过是几个手指掌控着一只小小的玩具,让它跳起来,走起来,仅此而已。欣赏了木偶表演《钟馗斩妖》后,我彻底改变了对表演提线木偶的看法,它不仅展现了用十只手指表演36条线的高难度动作,也向世人秀出了巧夺天工的技艺,唱出了泉州千年的历史。
我爱泉州,爱她的“言”。听了那翱翔太空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里传来的闽南方言,我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时候妈妈教我唱的《爱拼才会赢》的这首歌。这首歌,让我领会了闽南人的那种爱拼敢赢的精神,学会了敢于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气质。市委书记在观众面前引亢高歌这首闽南歌曲时,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要学会唱这首歌,唱出我们的精神,唱出我们的气质。
我爱泉州,爱她的“秀”。视频上的惠安女“头戴黄斗笠,披花头巾,身穿蓝上衣,系银腰带,穿宽长裤。”在海边,在田间,我们总能见到一群群犹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婀娜多姿,优美动人,这就是泉州唯美的一道风景线。惠安女的服饰让人觉得美不胜收,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但惠安女让我们觉得美的更是隐藏在华丽的服饰下的“惠女精神”。惠女水库就直接地体现了惠女精神,体现了那种美丽大方、勤劳坚韧的气质。正如方志远教授说:“惠安女的这种精神是当代女孩子所要学习的美好品质。”这就是泉州的美人,这就是泉州人的自豪。
我爱泉州,爱她的“俊”。在荧幕里,摄影师给了我们时空隧道,让我们目睹了一座座闽南古大厝,一排排“皇宫起”,让我们再次地感受到了泉州经济的辉煌、建筑的富丽堂皇。我们置身其间,无法用语言来修饰,用话语来表达,我们只能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一首首委婉动听的“御前清曲”,一座座造型特异的宗教寺庙,一个个生动离奇的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泉州历史的悠久与生机勃勃。观看《海纳百川闽南韵》,我们领略了“海滨邹鲁”的美景,欣赏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古港商埠”,我们陶醉在刺桐花飘香,陶醉在泉州这个古老的摇篮。我们学会了闽南文化中爱拼敢赢的精神气质、包容并蓄的人生哲学、重乡崇祖的价值观和重义求利的生活理念。
爱的就是你——我的泉州,我的闽南文化。
我的家在泉州,是闽南的精华之地,犹如一片海绵,吸收了无数闽南文化、历史,等等让人不由得去观赏一番,因为我是一名闽南人,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我要重温熟悉,探寻陌生,完全融入闽南我的家。
为了融入闽南我的家,我有玩泉州部分的名胜古迹,了解了泉州的风俗,我还跟随爸爸去各地了解、游玩了闽南的名著景点,还了解了各地的传统艺术、民土风情、闽南美食等等,都让我叹为观止。
为了我的闽南梦,我去了解闽南各地的民土风情,我让人捧腹大笑的拍胸舞,有锣鼓声喧的粗锣鼓,还有象征风调雨顺的“尾牙”。
为了我的闽南梦,我还有完了闽南的著名景点,当我看到漳州滨海公园的雄伟壮观的地貌时我仿佛望到了地址形态各异的火山口正在发泄着蓄存已久的大爆发。当我看到永春牛姆林,闽南的西双版纳的云雾缭绕,四季如春的景色时,仿佛望到了朝气蓬勃的“天然陈列馆”。当我看到经典的“土楼王国”时,仿佛望到了无数个巨大的蘑菇,让我叹为观止。
为了我的闽南梦,我还认识了许多传统艺术,有泉州活灵活现的木偶戏,有有古、多、广、强、美的南音,有气质饱满、神态逼真的漆木雕,还有剪纸艺术的奇葩南安盘花,还有古典时尚的砖刻艺术,都让我连声叫好。
为了我的闽南梦,我还了解了一些闽南建筑,有闽南文化的核心建筑红砖建筑,有奇特单调的石头房,邮过去惊世骇俗的鼓浪屿的老宅,这些房子虽老却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建筑。
为了我的闽南梦,为了融入闽南我的家,我还要继续观察,保护我的家的一切。
闽南文化有什么特点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创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国内外而传播的。国内传播达闽北、闽中、闽西、浙东南、赣东、粤东、港澳、海南及台湾。
其中移居台湾为最多,且分布广泛于台北、台东、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粟、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文、宜兰、云林、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地区,而均有闽南人在那里一代代休养生息。已知从唐代始,先辈移居台湾,不仅带去方言,也带去闽南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等,并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发展迄今,仍语言相同,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也仍相同或近同。
从现有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就多达1700万人,表明闽南话在台湾是其主要语种,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教育几近相同。而国外传播则达世界各地,堪称世界各地都要找到闽南籍华侨(居多)华裔人群的足迹。
移居国外的闽南籍华侨、华人(指入居住国外籍者)有数百万之多,其中称居东南亚诸国最多。华侨、华人先辈不仅带去闽南方言,而且也把闽南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传播到居住国闽南人社区,并一代代传承、渲变和发展。迄今侨居于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已多达近1400万人,分布于近百所国家和地区,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在国外传播广泛之一。
百家宴由来
百家宴是独特又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属于元宵节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的,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在闽南,那些华侨游子归国后看到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念之情越来越强烈,于是在送完王船有了宴请全村、做百家宴的想法。
★ 与文化的作文
★ 西餐文化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