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fefa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fef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篇1: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摘 要 在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探讨的基础上、就地方文献概念的“广义”说和“狭义”说及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近年来,随着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方文献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重视。但由于我国不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际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有关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滞后,给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混乱。比如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而各馆在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书目编制、数据库建设上各行其是、五花八门,直接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因此,要搞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地方文献。本人就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 目前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概念的理解

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目前图书馆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以致我国权威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的编著者也难以取舍,避而不录。尽管如此, 5月在韶山举行的全国首次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是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即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的理解是:地方文献指地方史料。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广义”说和“狭义”说,究竟哪一种界定更能体现出地方文献的本质和特色呢?

2 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能否统统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属于“广义”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能作为地方文献进行收藏呢?

2.1 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指某一地域范围出版的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可以是印刷型的,也可以是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地方出版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由于其内容繁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学科,所以,多数地方出版物在内容上都不具备地方特色。如云南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47种期刊中,内容上涉及到云南的约24种,占51% ;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431种图书目录中,内容反映湖南特点的仅15种,不到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将地方出版物统统当作地方文献收藏,势必造成地方文献大杂烩,体现不出各馆地方文献的特色和优势、丧失了地方文献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特色、从而影响到地方文献收藏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因此,内容上不具备地方特色的地方出版物不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2.2 地方人士著述目前地方人士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地方人士指籍贯为本地籍的人士;“广义”的地方人士包括本地籍人士和居住、工作在本地的外地籍人士,具体说由以下三部分人构成:①籍贯为本地且工作、居住在本地者;②籍贯为本地,工作、居住在外地者:③籍贯为外地,长期工作、居住在本地者。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地方人士,因为工作,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关系,他们与本地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他们的著述中,有一部分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明显的地方性,这部分著述理应作为地方文献收藏。但在地方人士的著述中,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比如毛泽东是湖南韶山人,其著作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学艺术、书法、诗歌等多个领域,仅湖南图书馆入藏的毛泽东著作版本就有2600多种, 10000多册,如果把毛泽东著作都视为湖南地方文献进行收藏显然是不恰当的。对于地方人士著述,特别是地方人士中的地方名人,为丰富馆藏,弘扬地方文化,有条件的省级馆可参考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湖南图书馆的做法,成立“地方名人资料中心”;资料少没有条件的.县市级馆可设立“地方名人资料专架”。专门陈列地方名人的著、传记资料、手稿、字画以及评介、研究地方名人的书刊资料等,这样,既保证了地方文献的质量和特色,同时也为读者研究和查找地方名人资料提供了方便。

3 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狭义”的地方文献是指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它不管文献的出版地和出版形式,也不管文献编著者的籍贯和文献的载体形式如何,只要内容与本地有关,无论是涉及本地的地理位置、建制沿革、名胜古迹、风俗人情、物产资源、语言文字,还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可视作地方文献。地方史料以文献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征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使地方文献更能体现出地方特色,也更能发挥地方文献“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所以,“狭义”的地方文献概念更能揭示出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一地方区域性,因此。本人认为“狭义”说作为划分地方文献的标准更为确切。

4 地方文献收藏中的“地方”范畴

目前,多数地、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在收藏地方文献时,虽然对地方文献应具备的内容特征有所了解,但由于不太明白地方文献收藏中的“地方”范畴,以致将其它馆的地方文献当作本馆的进行收藏,造成各馆地方文献相互交叉重复的现象。那么应该如何界定各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呢?通常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的。比如云南省玉溪市,地处滇中,属于地级市,辖八县一区。那么玉溪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本人认为就应该是:内容上涉及玉溪市和下属八具一区的所有文献。以此类推。八县一区各公共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是:内容上涉及各县(或区)及其下属各乡。镇的所有文献。至于内容上反映整个云南省(属省馆收藏)或省内其它地。州及其下属县份的,就应该不在本馆收藏的范围之内。当然,根据行政区划来划分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也不是绝对的,各馆可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对于与本地有密切联系的周边地区的地方文献,也可进行适当收藏。以上只是本人对地方文献概念及其收藏范围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近几年来,随着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逐渐普及,许多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都在建设自己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因为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建库标准,直接影响了建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率。所以,我们希望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和权威部门,应尽快统一认识,给地方文献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1):60-65

2 罗力可,刘雪莱,地方人士著述采集理论新探。图书馆,(3):45-48

3 贾少岩,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图书馆,2000(4):72-73

4 邹华享,张勇,新技术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2):6-8

〔出处〕 《云南图书馆》(2)

篇2: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

明确“地方文献”的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地方文献工作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的编史修志,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源被开发和利用,使地方文献工作发展十分迅速。地方文献除了具有永久性的史料保存价值外,且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有极重要的作用。但从全国范围来说,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很不平衡,还没有进入科学的轨道。这除了社会条件外,地方文献本身的复杂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认识,致使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发生了不少混乱,直接影响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文献”一词国家标准早有明确的规定:“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那么地方文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记录有地方知识的一切载体”。这里的关键是对“地方知识”怎么理解。所谓“地方知识”,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等,这里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人说地方文献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地方史、志,地方籍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地方史、志毫无疑义是地方文献,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至于地方籍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是否是地方文献呢?很有争论。

地方籍人士的著作有文艺作品,也有学术报告;既有处女作,也有成名作;既有不朽名著,也有稚嫩的习作。可以说、任何地方的地方籍人士著作中,大部分同地方知识毫无关系,若有些关系,也只是客观的反映,或作为背景来描写、直接记录地方知识的是其中的极少部分。如果把地方籍人士的著作全部当作地方文献来收集,那么地方文献中不是有很大部分同地方知识无关了吗?此其一。二,甲地人士编纂乙地的地方志、地方史,这地方志、地方史理所当然是乙地的地方文献。如果说,凡地方籍人士著作是地方文献的话,那么这乙地的地方志、地方史不也成了甲地的地方文献了吗?例如,我国现代文学家巴人,是奉化籍人士。解放后,他写了一部《印度尼西亚古代史》这部书同奉化地方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仅仅因为巴人是名人,是奉化人,把《印度尼西亚古代史》就当他奉化的地方文献吗?这样的地方文献对地方有什么作用呢?还有,所谓地方籍人士著作,是捐“出生或祖居地方的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所写的文章和书。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地方籍”难定。国家标准尚未出台,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主张以人物出生之地为是;有的意见则应以世居为准。碰到身世复杂的人物怎么办?要考究,除非翻家谱,没有家谱的依据什么呢?二是“人士”难评。“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是没有具体的客观的硬标准,全凭人们的感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社会时期又有不同的社会色彩,其宽严有很大的伸缩性。这样的话,就会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带来某些困难。如果是地方上名人,他的著作依靠“地方籍人士”而被当作地方文献,他的名著固然无疑是要收藏的,至于他败笔怎么处理呢?也算地方文献吗?名人也少不了拙作,正象名牌也有次品呀!现在认为是凡人凡品,也许若干年后,成为名人名著也说不定,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所以,我们说把地方籍人士著作笼统地一律称作地方文献是很不科学的',划定地方文献的依据不是著者,而是著作本身所写的内容。即使作者不是该地的地方籍人士,不是名人,只要他的著作,不管是名作还是凡品,记录了地方知识就是地方文献。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曾举了陈建功的例子。说他的《三角函数》国际闻名,虽然同绍兴地方一点关系也没有,如果把他的著作排除在地方文献之外,人家来查了,怎么办?我们认为很好办,来查的人总有一定的目的,若要查陈建功这个人到底写了一些什么书,可在地方文献馆(室)找陈建功的人物传记,传记中不会没有陈建功的著作目录。是查他的《三角函数》,那就到图书阅览室去。要查陈建功的所存著作,应该去找地方籍人士著作陈列室。地方籍人士的著作,特别是名人名著,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是地方的光荣和骄傲。有条件的地方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收集地方上各种有名著作,专门陈列。这也是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既保护了名人名著,也方便了读者,方便了管理,是对地方的一大贡献。

关于地方出版物,其道理和地方籍人士著作一样。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有人认为地方出版物本身就是出版史料,反映了地方出版、印刷水平,怎么不能算是地方文献呢?不错,出版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本刊物,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面貌和水平,但如果把反映地方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面貌和水平的都算是地方文献,那么地方文献就不是丰富而是滥了。

有些地方的地下出版物,或叫非法出版物,其中有黄色书刊。这些黄色书刊的出版,多少也反映出版地的文化面貌,但同地方知识毫无半点关系,能算地方文献吗?

一个地方剧院,每年上演不少剧目。有本地剧团,也有外地演出单位,有创作新戏,也有传统剧目。这些演出的剧目,都能算地方文献吗?像曹禺的名著《雷雨》,既不是演出地演员,又非演出地创作,《雷雨》同地方知识一点关系也没有。但《雷雨》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客观上也反映演出地的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情况。若把《雷雨》作为演出地的地方文献,这不是闹笑话了吗?

现在各地有许多文艺刊物出版,有公开的,也有内部的。这些地方文艺刊物大多发表本地作者的作品,但也不乏外地作者“借地种菜”。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如报告文学、人物传记、诗歌、散文、游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真实地(虽然也经过艺术加工)记录地方知识,是应该算地方文献,但其中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能算地方文献吗?至于作品中一些出色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描写,可以作为有关研究的史料,但决不是地方文献。

当然地方出版物和地方籍人士著作一样,也是地方的宝贵财富,要专门收集,专室陈列,专门服务,但不要归到地方文献中去。这好似桥归桥,路归路。虽然桥上也有路,但总还是称为桥更准确,更习惯,也更科学。

参考文献

吴雪珍等.图书馆学辞典.北京:海天出版社,1989

浙江省文化厅图书馆处.图书馆工作文件选编.。杭州,1990

〔出处〕 图书馆杂志 1994.(1)

篇3: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地域性是它最鲜明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人类社会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专业性、数字化的要求更高。深入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还掌握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的多种经验和方法。但是如何组织与管理好新型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已成为图书馆的当务之急。为此,图书馆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成数字化、网络化的学术信息,以系统、高效、多样的地方文献数据库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

篇4: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2.1 突出特色 要选择在全国有影响的独特的事件、事物,如:晋商、大寨、西沟等。

2.2 注重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精神内涵博大精深,令人神往。当铺、钱号、窄轨道;煤炭、汾酒、老陈醋等相关地方文献资源是最具地域特色的选题

2.3 要有长远生命力 要多安排一些具有重大文化、学术价值和长远生命力的选题进行数字化建设。如:最能体现我省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大院文化”,以及中国经济史上很独特的“晋商文化”等能启迪后人的选题。即使这类文献在访问录上暂时绩效不明显,我们也应从社会文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保证。

2.4 注重休闲文化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自然会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可将山西民俗、山西戏曲、绛州鼓乐、山西民歌、地方旅游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切实把读者牢牢地吸引在我们的周围。

2.5 注重经济效益 公共图书馆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前提,将优秀企业、优秀产品、地方特产等信息资源数字化。如:将清徐县的“醋文化博物馆”搬上网,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认识山西产品。还可以此争取企业的联合建设,筹措到数字化建设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篇5: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有利于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将地方文献信息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并通过网络对其进行访问,读者不仅可以按照书名、体裁、作者、年代等进行查找,还可以根据书中的某一段话进行查找,这将为读者提供极大的方便,供更大范围的读者使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还能极大地减少珍贵地方文献资料的破损、遗失等现象,如我馆现存的较珍贵的线装书和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地契、账簿等地方文献,因怕破损、遗失而限制读者查阅,假如将其数字化上网以后读者就可以随意使用。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还有利于研究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学者们更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人们治学和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还有利于扩大对本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对提高地域知名度、传播地域人文经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搬上网。它除了对各类文字印刷品通过计算机扫描以数码形式的图形文件方式保存到计算机内,再由专用软件将其转换成数码形式的文本(TXT)文件外,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扩充与品质的提升。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是要投入后期的编辑力量的,它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编辑到编辑体例的创新工作。它是综合的、组合的、多维的表述,而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叙述。要充分考虑资源与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将资源重组,建立资源间的关系网。图书馆的网上资源不能和新闻网站等同,否则这种数字化工作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如:我馆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做的“晋祠”专题数据库,除了用文字介绍各景点并配以图片外,还应对晋祠的民间传说、典故、特产、名人的题词、题字、诗作以及历史上发生的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整理、组合,形成纵横对比,图文并茂,使信息更具广度和深度,报道更有立体感和厚度,造成一种恢宏的叙事效果。这样的网上信息将会在读者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对各种地方文献手稿、碑帖、照片、图片等资料,则可以采用光学扫描或转换的方式变换为数码化的图形存贮格式,以BMP、JPG、JIF等多种形式保存在光盘或海量存储器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将地方古籍文献数字化时可同时处理为文本文件和图形文件两种形式,读者不但可以阅读文献内容,还可以通过图形文件考证地方文献的版本、笔迹等。

篇7: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思考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要善于发现馆内的人才,选择有敬业精神,具有一定学识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对本馆地方文献工作专业熟悉乃至精通的工作人员。要加紧对工作热情高、有开拓精神的年青人进行有关地方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据库建设的技能,符合数字化工作的要求。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人员要具备相应的技术保障能力,要熟悉与本地相关的网上信息分布,不断寻求优秀网站和对网上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标引、加工等。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工作是要实实在在的、持续不断的进行,而不仅仅是对模式、架构、系统等理论问题的研究。总之,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结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建设,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只要我们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抓好,其光明的前景是令人振奋的。

〔出处〕 晋图学刊 2002(4)

对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几点看法

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对县级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讨论

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

地方文献综合开发利用的设想

试析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浅谈现代地方文献的搜集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