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对矛盾问题再思考(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yqzz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对矛盾问题再思考
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对矛盾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和探讨,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矛盾的结构、内容和属性,形成既有矛盾内部的统一,又有矛盾与矛盾,矛盾和周围事物性质之间联系的大系统的矛盾观.
作 者:贺炳团 李万鹏 HE Bing-tuan LI Wan-peng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西,咸阳,71 刊 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2(5) 分类号:B024 关键词:矛盾 整体 属性 再思考对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的再思考
谈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必须先看处理、解决矛盾的主体是谁.依此,分矛盾的一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及矛盾的'主体对自身矛盾的处理、解决三种情况对此问题作了重新探讨.
作 者:杨英法 薛凤芳 作者单位: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北,邯郸,056000 刊 名: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024 关键词:矛盾 解决矛盾 处理矛盾对中庸的再思考
摘要:“中庸”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它集中体现出中国式的智慧。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庸”以及“中庸”的把握,再认识中庸思想,并分别从“至诚”、“致曲”、“和谐中正”的修身智慧与“执两用中”、“五三九一”治国管理理念两个维度来理解中庸精神,最后探索如何走出中庸的误区,进而能理性自觉地把握中庸的真谛,践行中庸之道,使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中庸;智慧;理念;理解;把握
“中庸”高扬“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是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又是一种卓越的思考与可操作的方法。几千年来,中庸思想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中庸思想的解读
古往今来,对“中庸”的解释颇多,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所谓“中”,有内部、里面的意思,亦有中正、正中之意。后来沿着正、中正、正中等意义的方向引申出去,“中”便成为一种准则和标准。冯友兰曾说:“‘中’,就是办事要恰到好处。”[1]事情有一个适当的标准,叫做“中”;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过”;没有达到标准,就是“不及”。处理很多事情要合乎这个标准,就是“执中”,这是著名学者张岱年对“中”的理解。
“中庸”之“庸”,绝不是“庸医”、“庸才”、“庸俗”之“庸”,那是指无能、无才、下流。这里的“庸”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用”的意思,《说文》中这样说道:“庸,用也,从用丛庚。”[2]《尚书·大禹谟》说:“无稽之言勿听,弗训之谋勿庸。”[3]都将“庸”释为“用”。其二,是“常”的意思,即“定理”、“规律”之意,哲学家庞朴在《“中庸”平义》也提到“常是对变而言的不变,不变的也就是绝对的。儒家将用中的要求表述为中庸,想来是要以此来表明,他们提倡的用中,不是他们主观设定的,而是本之于常的”[4],所以这里将“庸”理解为“常”之意。其三,是“平常”、“普通”的意思,例如朱熹所解读的:“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5]
孔子继承了先哲的智慧,且将“中”与“庸”连结起来使用,作出了超越性的创新。《论语·子罕》:“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6]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伦理,它是可用一个“至”来描述的。“至”便是至极、至高、至美、至善,然而可惜的是人们却已经长久地缺少这种“中庸”之德。在这里,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伦理标准。中庸亦是一种哲学范畴、思想方法,如朱熹《中庸章句》所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道,乃天命之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7]简单地说,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就是“用中”,它是一种平衡、均衡的智慧,是环绕着“中”、“中正”、“标准”、“准则”做出的能动的、主动的、智慧的平衡,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总之,中庸是一种拒绝平庸、拒绝庸俗、拒绝庸人的本原的智慧、理念,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二、中庸是个人修身的智慧
“修身”与“修道”,是《中庸》反复强调的“修身”主题,并以重视与实践自身品性德行的修炼作为做人的第一根本准则。《中庸》说道:“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8]君子是社会的梁柱,必须得一本正经地修身,社会这座大厦才能坚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可见,修身是天下所有人的必修课。
中庸之中有很多关于修身智慧的论述,这里不能一一谈及,仅从“至诚”、“至曲”以及“和谐中正”这三个方面做以解说。
(一)“至诚”的个人修身的智慧
“诚”是《中庸》的一大主题、一个重要的理论。《中庸》如是说:“是故君子诚之为贵!”[10]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也写道:“今传《中庸》以诚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人道之第一原则。”[11]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12]就是说,一个人对“诚”的贯彻与表现如何,就决定了他的成与否、休与咎。有了最诚实的道和最诚实的心,就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感知未来。因此当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他心里想的每一事物都没有私利和占为己有的欲望,他就能透过现实看本质,能够通过今天看明天,通过当代看未来。当人能虔诚地、诚恳地承认自己无知时,反而是有知的体现,“至诚”的修身智慧就要人“真诚无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3]就是说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上天赋予他的本性,进而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万物生养不息,就可以达到与天地并立,建构一个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二)“致曲”的个人修身的智慧
《中庸》:“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14]这里讲到一种“致曲”的修身之道,对于今人来说,很值得推介。
“致”,就是“使达到”之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推及”;“曲”,指细小的事情。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次成功无不来自背后成千上万次的努力,这个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懂得,但是落实到实践上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关注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千百倍的勤奋努力,逐渐达到超越自我的圣人境界。因此,“致曲”的智慧告诉我们,抓住一点一滴才是关键。
(三)“和谐中正”的个人修身的智慧
《中庸》以“和”为“天下达道”,只有实践“和道”,才有人生和事业的“和达”。《中庸》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15]中国人有“福”的情结,“和达”就是“福”,遵和道就能得到福,就能达到人生的和谐。
《中庸》以“中”为“大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16]的“中”是中正的心态,意味着对事客观、冷静、公正,不让感情左右自己,古人所谓“喜怒哀乐未发,意必固我既忘”[17]。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事态,只有心态中正,才有待人处事的合理中节,可见中正的立场的重要性。如果能做到权衡利弊,全面考虑,以致中和,那么天地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也就能成就和谐的境界。
三、中庸是治国管理的理念
由个人推及到社会国家,由微观扩大到宏观,中庸精神一以贯之。在治国管理方面,“执两用中”的治国理念和“五·三·九·一”的管理理念最为实用。
(一)“执两用中”的治国理念
“执两用中”出自《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18]社会管理以及一切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都离不开执两用中。领袖管理民众、治理国家,既要实现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和谐,又要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就必须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要善于在“众论之极致”中贯彻和坚持自己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无论是制定还是执行政策,都需“执两用中”。
曾国藩说:“天下之道,非两不立”,“中则治,偏则乱”[19]。“执两”是控驭全局,“用中”是选择支点,“执两用中”是大智慧,有着无穷的力量。《中庸》有载:“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0]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提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深刻含义。回避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把住两端,将得出的中道用于教化老百姓,这就是舜最智慧的地方。可见,执两用中既要隐恶扬善,又要有科学性,确实不易做到。因而,孔子也称舜为“大知”,并探究取中道的方法:执两用中。通俗地讲,执两用中就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就是把握住阴阳、动静、刚柔的两个极端,而寻求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中间状态来使用,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以求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
(二)“五·三·九·一”的管理理念
《中庸》有关管理的理念十分丰富,如果能汲取其合理内核,那么依然可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智慧的借鉴,“五·三·九·一”就是这样的管理理念。
“五”即“五达道”,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从古及今,人们所接触的不外乎这五种。应用于一般企业管理中,君臣之伦,即最高领导者与各部门主管的关系,领导者要尊重主管,主管就会将领导交代下来的工作尽心尽力完成;父子之伦,即企业管理中各部门主管与员工的关系,主管要满足员工的需要,注意提高员工的福利和薪水,员工对主管要诚敬;夫妻之伦,即同一部门中各员工的关系,要做到既互相尊重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兄弟长幼之伦,即企业中部门之间的关系,要和睦相处,交流促进,形成良性竞争;朋友之伦,即企业和外部关系,需要讲求诚信,也要合理、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
《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21]“三”即“三达德”,就是知、仁、勇。这三个字谈之容易,在管理中却用之不易。“知”要求管理者有知识,有知识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深谋远虑,促进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仁”要求对人亲善仁爱,这个很好理解,一名员工一定是愿意为亲善的老板工作而非效力于冷酷的老板。“勇”是要果敢、决断,这是对管理者的内在要求,优柔寡断之人不适合做管理者,管理者必须能在选择面前给出果断的决策。同时《中庸》又载“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22],这也给管理者靠近“三达德”提供了借鉴。
“九”即“九经”,是治国管理的九条原则和具体工作,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企业管理者先要修养自身,才能以身作则,树立威信;要懂得使用人才,才会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储备;要爱护好家族成员,才能爱护企业员工;要敬重各个部门的管理者,才能处理好各部门的关系;要爱惜员工尊重员工,才会得到他们尽心尽力的报答;要给予适当的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各类员工的积极性;要处理好和各企业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商场之路才会平坦顺利。这就是古代用于治国平天下的“九经”在现代管理中的理念。
所谓“一”,就是“诚”。经营管理依然离不开“诚”,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做到“以诚待人,以诚待事”。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信服,久而久之,员工之间也会建立起诚信机制,团结一致共促企业的发展;只有以诚待事才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得到圆满的结果;弄虚作假得到的好处只是暂时的,只有互之以诚,才能得到发展和共赢。
总之,“五达道”也罢,“三达德”也罢,亦或是“九经”,最核心的乃是这个“诚”,把握了“诚”,所有需要做到的常规、纲领与方法都能够正确实施、具体落实。
四、如何对待中庸
(一)走出中庸之误区
中庸是宝贵的精神遗产,但在某些方面,由于理解或处理不当,中庸就容易走入误区,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庸,走出误区,防止中庸精神变异。
“中庸之道费而隐”[23],也就是说中庸道体隐微,难以准确把握其“度数”,不易实践,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容易出现庸俗化理解。有人将中庸庸俗化理解为平庸,这是最大的'误读。中庸所讲的“平常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笃行中道,而非要人平庸。中庸之道是有理想、有奋斗的“笃学、审问、慎思、明辨”的精神,平庸则是无理想、无进取的可怕状态,二者完全不同。二是易走错路线。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以中为本,而非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主义,若在实践中将中庸之道简单化、庸俗化,则易走向简单折中的中间路线。三是易导致做事无原则。中庸虽说“有余不敢尽”,是主张做事留有余地,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圆满,也为了规避风险着想,而绝非做事不需原则,如果拿捏不好,则在实践中易出现做事无原则的情形。四是易走向无所作为。中庸讲明哲保身,对人生的起伏可以取一种“无所谓”的达观态度,是一种哲学的至高境界,其内涵不是“不为”,而是“其默足以存”,是积攒能量以待机会,目的是“将以有为”,如果以消极的态度行之,极易无所作为,碌碌终生。五是易走向“滑坡”。中庸强调的是一种温和的处世修身态度,其中包含许多中性的品质,这些善恶不明显品质如若过度则易出现滑坡,甚至滑向负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发挥“中庸”的作用
人类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在这种背景下,以“中”为本,以“和”为务,以“庸”为法,以“诚”为神的中庸文化更应发挥其作用,并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严密、常用常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经济上逐渐由对峙走向融合。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看法也产生了分歧,有人强调“合作高于一切”,有人则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这种统一就是要实现一种“双赢”,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的“和合”思想与西方市场竞争的理念相结合,并在实践上履行中庸的“用中”,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平等交往的世界。由一个国家主宰他国命运和左右世界形势的局面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政治开始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频繁的战争,而更多的是和平的往来,例如各国首脑之间的友好对话、政事之间的相互磋商、政治论坛的频繁开展等,中庸的作用就体现于此,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推动着政治由对抗走向对话。
文化的优势在于它的开放、综合、融汇。中庸有着人本包容、多元共存的文化理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流川,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24]这也促使文化由对立走向交流。试想,中国中庸文化的精华,若能与西方文化的开拓、创新、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完美的综合文化体系,更能在当今世界发挥作用。人心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城市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国家需要和谐,环境需要和谐,这些方面的促成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力量可以达到的,更需要一种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来推动。
今天,当我们走出国界,走出洲界,以宇宙的视野看地球时,地球不过是一个自然村——“地球村”。中庸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协调地球村内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有着后现代化时期的全球意义,为人类的发展和竞争指示安全航道。把握好“中庸”,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发挥“中庸”的作用,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中庸文化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106.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128.
〔3〕〔6〕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8,2490.
〔4〕庞朴.“中庸”平义[J].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1980.96.
〔5〕〔7〕〔8〕〔9〕〔10〕〔12〕〔13〕〔14〕〔15〕〔16〕〔17〕〔18〕〔20〕〔21〕〔22〕〔23〕〔24〕朱熹.四书集注[M].湖南:岳麓书社,.19,19,32,6,37,37,37,31,21,21,24,24,33,33,26, 42.
〔11〕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30.
〔19〕易孟醇.曾国藩传[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6.
对公共财政的再思考
公共财政在理论上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现实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财政制度的运作.我们应从效率、公平、法治的角度去研究公共财政,籍以推进财政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作 者:张志刚 Zhang Zhi-gang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COAL-MINING ADMINISTRATORS COLLEGE 年,卷(期): 15(4) 分类号:F810.2 关键词:公共财政 效率 公平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中国作为一个水资源较紧缺的国家,水资源对我国的民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保护我国现阶段的水资源,反之水资源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片面注重工业的生产而忽视对水资源的管理从而导致我国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可以同洪涝两样灾害同名。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水污染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几点防止水污染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水污染的治理做一下参考。
关键词 水资源;紧缺;污染;治理
保护一个国家的水资源,将水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基本元素,其对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工业生产影响巨大。随着近年来我国水污染现象的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均出现了严重的水污染导致人生事故的出现,为了能够保护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我国现阶段的水污染进行治理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1 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产生,如现阶段我国的水资源的污染已经十分的严重,使得本来就不丰富的水资源更加的紧缺,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其坏的影响。下面就对我国现阶段的水污染状况做简要分析。
1.1生活污水、工厂污水为主要污染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快速的发展,在生活中和生产中产生了很多的垃圾,特别是现在的工厂的水资源污染更是对我国的水资源污染巨大,其主要包括矿物质的污染,如P、S会造成水资源的富营养话,导致水声植物疯长,影响随之,还有就是很多工厂会排放重金属离子,这些重金属离子会导致水生动物和植物的中毒,人引用了有重金属离子的水也会中毒,因此水资源的污染影响巨大。
1.2我国水污染防治立法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针对我国现目前水污染的情况,我国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减少水污染的程度。它的贯彻实施,有力的防治了我国水污染的情况。但是,在监管体制、生活废水的控制及工业废水的控制、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给工厂的排污大户留了很多空子。比如说在跨流域污染这个问题上,就没有很明确的防治机构。这样就导致很多污染范围没有对应的部门对其管理和控制。也会因此而造成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或者“开放资源悲剧”,这些都第一文库网是因为我国法制还不够完善而造成的后果。
1.3水污染形式多样
我国水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污染源多样性、危害多元性、危害流域整体性和流域差异性。水污染按来源分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有水流交通的油污、水土流失、牲畜粪便等。点源污染主要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而其危害多元性主要在于影响水的生态功能、社会和经济功能。比如说,水一旦污染了,就很难再将其处理成饮用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它还将影响很多休闲娱乐场所的盈利。洞庭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被污染后的洞庭湖,游客量严重下降,对其经济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这几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水污染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2防止水污染的相关措施
针对现阶段我国水污染的现状,为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同时为保护我国的各种其它资源,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进行治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下面针对我国水污染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治理水污染做一些贡献。
2.1加强法治建设,防治水污染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各种污染物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定对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垃圾的排放,禁止将污染物排入水中,同时对工厂排放的废水要进行相关物资的检测,防止重金属等物质随废水排出,工厂的废水在排放前都应进行过滤和进化。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对违反规定排放垃圾和不合格废水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杀一儆百,从法律上保障污水的处理。
2.2加强国民的思想教育,减少水污染
由于当前阶段国民素质水平的影响,很多日常居民及相关的工厂负责人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意识较差,在生活中或生产中往往忽视掉各种生活垃圾和生产废料对水资源的污染。因此在建立法制法规的同时还应对国民进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教育,通过对人们宣传水资源的珍贵和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让人们意识到水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对工厂实行一定的政策,通过鼓励工厂采用过滤设备进化废水和对生产废料进行集中处理,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通过一系列的思想素质教育和奖励的政策,让国民从心里对水资源珍惜,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2.3积极探索新思路,改善目前污水排放的情况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速率的加快,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也越来越多,为了防止这些垃圾对水资源的污染,相关部门应积极对这些垃圾的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采用目前最新的治理观念,防止先污染,后治理,应在生产前做好防止污染的准备。另外采用最新的防污染的技术,如采用比较经济卫生的活性物质炭或高分子材料等,均能提高对污水治理的效果,同时能够节省经济开支。
3 结论
水资源是关系到民生水平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我国水资源的污染,通过最新的虽然治理观念和最新的技术用于对我国的水资源污染,通过从法律和人们的思想来防止水污染的形成,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来治理现阶段的虽然,将我国的水资源污染降低到最小化,为珍贵的水资源的保护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昌军,胡昌标.饮用水处理和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及其控制[J].环境与健康杂志,(4).
[2]刘毅.以政府为主体的水污染减排体制构建[J].生态经济(学术版),(1).
[3]李嘉张建高.论水污染协同控制的基本原则[J].水利学报,2002(1).
对一些数学问题的思考
<数学通报>的数学问题栏近几年刊登了一些有趣的三角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思考、探究,得到了一些新的几何结论,现介绍之.
作 者:张S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710082 刊 名:数学通报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DES SCIENCES MATHEMATICS 年,卷(期): 48(2) 分类号:O1 关键词:关于对真理问题的思考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在谈论着真理,并把追求真理、实现真理当作崇高的事业,哲学也历来把探索真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今天我就真理问题简单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作 者:张金武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6) 分类号:B2 关键词: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是应吉林省《图书馆学研究》编辑部组织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定义”大讨论而撰写。文章阐述了建构图书馆新定义的必要性;对19世纪以来国内外图书馆定义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论;对如何建构图书馆新定义、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定义,以及图书馆定义的有限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摘 要 题】理论纵横
.
【关 键 词】图书馆定义/图书馆学研究/图……
1 建构图书馆新定义的必要性
对于图书馆定义,自1988年拙著《图书馆学导论》一书出版后,我就没有再就这一问题写文章或发表新的意见了。尽管《图书馆学导论》一书已出版发行15年,到2002年7月已连续印刷9次,但至今我还没有进行修订。其原因有二:一是书中许多基本观点和材料至今有效,没有过时;二是图书馆实践中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时间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并形成新概念。原有概念需要修订的,也需要图书馆学界进行广泛讨论,如图书馆定义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10月底,接吉林省图书馆原馆长金恩晖先生和《图书馆学研究》编辑部勾学海先生来信,信中附有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胡述兆先生撰写的新作《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的定义》一文。金、勾二位先生在信中说:“为了促进国内与海外图书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亦为了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进行准确定义,《图书馆学研究》杂志将于2003年第1期发表胡先生的文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图书馆定义’的大讨论。”金恩晖先生在来信中还提到:“胡先生特别关照,此观点无论同意与否,都不是主要的,而是引起对本行业的重视,即使有大争论也是好事,故大家可以放心地、敞开地讲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们不仅对胡先生的这种宽容大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示赞赏,而且对吉林省《图书馆学研究》杂志组织这次讨论表示全力支持。我们相信,通过“大讨论”将有力推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拜读过胡述兆、吴祖善二位先生合著、1989年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的《图书馆学导论》一书和1991年12月印行的第二版,尽管内容、体系和大陆同期出版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著作大有不同,台北本偏重于图书馆技术方法和操作过程,但我仍受益匪浅。该书第一章开头就阐述了“什么是图书馆”,认为“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总汇”,并说“这一定义很周延,也很适切”,但“它的词语太简单,没有说出图书馆的特性,使人不易理解图书馆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要改换一种比较具体的方式,来对图书馆作一界说。”接着该书就给图书馆下了如下定义:“图书馆是用科学方法,采访、整理、保存各种印刷与非印刷的资料,以便读者利用的机构。”时过10年,胡述兆先生认为“传统图书馆的定义,已经失过时宜,不符资讯社会的需要。”于此,2001年6月,胡先生在台湾图书馆学会会报第66期发表了《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的定义》一文,提出“图书馆是为资讯建立检索点并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机构”的新定义。在此,我们先不评论“新定义”正确与否,首先对胡先生这种关心图书馆学发展和建设,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示敬佩。正如金恩晖先生来信所说:“如今,胡先生以古稀之年仍忘不了再给图书馆下新定义,其情可嘉!”第二,我们认为胡先生提出“为图书馆建构一个新的定义”是可取的,合时的,有必要的。
为什么今日建构一个图书馆的新的定义有必要呢?一是现有的图书馆定义,基本上是属于传统图书馆定义,解释和说明的是传统图书馆,是对以收集、加工、整理、存储纸质印刷品图书,为服务读者范围有限的有形物理实体而言的;二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图书馆实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或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它是一个以收集数字化信息、操作计算机、通过网络、为范围广泛而不受时空限制的读者服务的虚拟信息空间。因此,用有形的物理实体图书馆的定义来解释、说明虚拟信息空间的图书馆肯定不合适。图书馆定义也应与时俱进;三是今日社会的实际是,既有大量传统图书馆存在,而且仍是基本的、主要的,又有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存在。为了给众多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一个统一的说明与解释,必须建构一个包罗今日所有图书馆的新定义;四是为了推动图书馆学的整体发展。图书馆定义是图书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图书馆是什么”是图书馆学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准确、适时的图书馆定义的建立,将有利于图书馆学体系和分支学科的发展;五是为了加强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图书馆实践,解决图书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说明某些新现象,总结某些新经验并上升为新理论,建立一些新概念或新概念群。今日的图书馆实践,热切需要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深入实际,有所作为。可惜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对图书馆实践不感兴趣了,他们热衷于走图书馆学边缘化、空洞化、模糊化之路,而且越走越远,这也是图书馆学新的危机之所在。还有一些人对图书馆学失去自信心,自家园子的地不种,抢着或挤着种别人的地,美其名曰“学科嫁接”。
2 图书馆定义的回顾与评价
为什么建构图书馆新定义,需要对图书馆定义的过去进行回顾与评价呢?
我们对过去图书馆定义回顾的目的:一是为了展示图书馆定义的发展过程。图书馆定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没有过去的定义,不会有今天的新定义。回顾过去的定义,就是为了弘扬先辈们的研究成果,就是为了说明图书馆定义的连续性、发展性、继承性、整体性、创新性;二是为了吸收、继承前人关于图书馆定义中的合理部分,并为今日创新图书馆定义所用;三是为了承上启下,不割断图书馆定义的发展历史;四是过去的图书馆定义,应是建构今日图书馆新定义的基础、起点、依据。总之,回顾过去的图书馆定义,应是我们今日构思图书馆新定义的起点。我们不仅不能割断过去,而且只有充分研究过去,领会过去,了解过去,才能建构出科学的为图书馆界真正接受的新定义。否定过去,抛弃过去,建构空中楼阁式的定义是不科学的,没有基础的,也不会为图书馆界所接受。
从世界第一个图书馆定义出现以来,至今已有195年的历史。最早提出图书馆定义的,是1808年德国人施莱廷格,他曾在《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中给图书馆下了一个比较严密的定义。他说“我所说的图书馆,是将收集的相当数量的图书,加以整理,根据求知者的各种要求,不费时间地提供他们利用。”自这一定义产生以来,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在此基础上给图书馆下了多种多样的定义。由于时间长,内容多,本文篇幅有限,因此,不可能将过去所有的图书馆定义介绍给大家,我们仅选择20世纪100年中国内外图书馆学界或《百科全书》上发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定义,分国外、国内两部分介绍。国外按时间顺序和先论著后百科全书作一些介绍,国内按时间顺序介绍。20世纪100年中,又着重于20世纪下半期。
2.
1 20世纪100年国外图书馆定义简介
20世纪100年有关国外的图书馆定义,主要选自一些图书馆学专著、论文或百科全书,现介绍几种,以说明图书馆定义在国外的发展过程和轨迹。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希雅里・拉马里塔・阮冈纳赞在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是全球性的.教育工具,它汇集和自由流通着所有的教育工具,借助它们传播知识。”(阮冈纳赞著;夏云,王先林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37)
美国J・贝克在1973年出版的《情报学浅说》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收集各种类型的情报资料,系统地加以整理并根据需要提供使用的地方。”(贝克著;刘昭东译.情报学浅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美国杰西・H・谢拉在1970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中指出:“图书的集合并不等于图书馆,图书馆也不仅仅是一个保存图书的地方,这里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组织,是一个保存和便于利用的文字记载系统。它是一种社会工具,在对任何社会和文化都非常重要的交流网中起着联系的作用。……它的基本目的却永远是在有关文字记载知识、思想的交流链条中的环节。”他还说,“现代图书馆,至少是西方世界的图书馆,是一套由一个行政部门领导的三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体系。……这三个部门――也可认为是职能或作用,即:搜集、组织和服务。”(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02-303)后来,他又在1976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者是社会的工具,而且是交流传播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流过程通常包括四个因素: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和传递媒介物。”(杰西・H・谢拉著;张沙丽译.图书馆学引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65~66,68)
前苏联图书馆学家O・C・丘巴梁在1976年出版的《普通图书馆学》一书中指出:“图书馆是进行思想教育和交流科学情报的机构。图书馆负责组织图书的公共使用,并负有下列使命:以帮助读者全面选择书籍的办法,积极地、目标明确地宣传图书和指导阅读:通过介绍书目情报的方法,推动共产主义教育,促进人民提高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利于人民群众完成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的各项任务。”(O・C・丘巴梁著;徐克敏等译.普通图书馆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49)
美国M・H・哈里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西方图书馆史》一书中对“什么是图书馆”作了如下解释:“图书馆的定义应当为:图书馆是一批经过编排,易于使用,并由熟悉这种编排的人员保管,适用于多数人需要的图书文字资料。”(M・H・哈里斯著;吴唏,靳萍译.西方图书馆史.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
美国克劳福德(W・Grawford)和戈曼(M・Gorman)也指出:“图书馆是保存、传播、利用记录在各种媒体上的知识的场所,是为人们获取广而深的知识服务的。”“图书馆还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是图书馆认知发生变化的地方。”(韩国李炳穆.迎接新千年到来的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01(1))
除了上述图书馆学专著、论文外,我们还选择了一些《百科全书》的图书馆词条,它们也是图书馆定义发展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苏联国家科学出版局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5卷的“图书馆”定义如下:“图书馆,乃是对印刷品实行收集,进行专门性的处理和保藏,宣传这些印刷品并将其借给读者的一种教育机构。它也指专供私人使用的藏书处(个人图书馆)而言。在苏联,图书馆就是一种文化机关。”(苏大悔译.图书馆・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苏联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
《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第15版指出:“‘图书馆’一词,英语指的是为阅读、研究和参考目的而收集的一批书。”(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
《法国大百科全书》1972年版指出:“图书馆是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文献归类收藏起来的场所。‘图书馆’一词的含义只适用于收藏按照阅读需求,按照从事研究、探讨或获取各种情报之便而分类整理的各种文献。”(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69)
日本《@①辞苑》解释:图书馆是搜集、保管大量书籍,供公众阅览的设施。(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图书馆学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
《美国百科全书》1978年版第17卷指出:“图书馆是使书籍及其前身发挥固有潜力的重要工具。”“图书馆出现以来,经历了许多世纪,一直担负着三项主要职能:收集、保存和提供资料。”(黎肇汉等译.《美国百科全书》词条――图书馆.广东:广东中心图书馆委员会,1982:1)
美国《图书馆学与情报科学词典――英汉汉英对照》指出:“图书馆是藏书楼、藏书室及其他文献资料收藏的地方,并有组织、有系统地提供大众阅读、参考,以及研究学术的地方,它是传播情报知识的工具,同时亦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使藏书发挥作用为广大读者服务。”(李蘅编著.美国伊里诺斯州出版,1984:89)
2.2 20世纪100年中国图书馆定义的简介
在中国,自1896年孙家鼎从日本引入“图书馆”这一名词后,不久就有人开始对图书馆定义进行研究,从不同方面分析图书馆是什么,而给图书馆下定义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4年,刘国钧在《图书馆学要旨》一书中说:“图书馆乃是以搜集人类一切思想与活动之记载为目的,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保存它们,以便社会上一切人使用的机关。”
1936年,俞爽迷在其所著的《图书馆学通论》一书中说:“图书馆是收集有益的图书,随着大众的知识欲望,用最经济的时间,自由使用的地方。”
1958年,卢震京在《图书馆学辞典》一书中给图书馆作了如下解释:“图书馆系根据其特定需要,搜集一切或一些人类文化在科学、技术、艺术及文学各方面所创造的精华记载,用科学的经济的方法,整理保存,以便广大人民使用,并进而帮助其接受马列主义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知识的文化中心。”
1960年,黄宗忠等在《关于图书馆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文中认为:“图书馆是通过收集、整理、保管、流通和宣传图书资料,为一定阶级利益和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一个文化教育机关。”(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0(2))
198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一书认为:“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图书情报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0-21)
1981年,顾敏在《图书馆学探讨》一书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运输知识的通道,是一个供应知识的单位,是一个分享知识的场所。”(台湾新竹:枫城出版社,1981:277)
1988年,黄宗忠在《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图书馆是对信息、知识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积聚、存贮、选择、控制、转化和传递,提供给一
定社会读者使用的信息系统。简言之,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存贮与传递中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21)
同年,宓浩主编
★ 问题、思考、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