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二娜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公共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创新方式和改善外部环境条件,以及图书馆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三方面来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作 者:李跃龙 作者单位:大理州图书馆,云南大理,671000 刊 名:大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年,卷(期): 6(z1) 分类号:C28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和谐社会 图书馆文化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公共哲学与和谐社会构建
现代公共哲学的复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内在倡导的'共生、共享、共赢的价值理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但公共性哲学理念的形成与发挥也要以社会的不断和谐化为前提,和谐社会是公共哲学追求的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民众公共性哲学理念的培养.
作 者:胡洪彬 HU Hong-bin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刊 名: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21(9) 分类号:B08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公共哲学 公共性理念论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图书馆的关系的论述,分析了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了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履行其职责.
作 者:苏红 作者单位:开封人民警察学校图书馆,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51 关键词:和谐社会 图书馆 和谐文化高校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之一,社会的和谐关系到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个行业。文章从高校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高校图书馆的职能等方面论述了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和谐社会,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高校图书馆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谐社会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高校图书馆是建设更高的和谐社会的基石,促进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文化资源支撑,提供传承和谐精神的平台,社会环境因为有高校图书馆才能变得更加和谐、健康。
二、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
1、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包括基本职能、社会职能和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肩负着知识产生、人才培养、知识整合、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三大职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基本职能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具体包括收集、整理、加工、组织、管理、内阅、外借、复制、检索、咨询等,基本职能贯穿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全过程,是图书馆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
(2)社会职能
①科学情报传递职能
科学情报传递职能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图书馆收藏了世界各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派、不同深度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科学情报的重要来源,它不仅能长期系统地保存情报信息的载体,而且能够检索出许多年前的历史情报资料,这是情报机构所做不到的。总体而言,图书馆收藏的科学情报资料较为丰富、系统和全面。图书馆是知识的源泉和纽带,在情报信息传递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
②文化遗产保存职能
文献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而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图书馆是为保存民族文化财富而存在的机构。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大型图书馆都是保存人类文献文化遗产的宝库,其中部分文化遗产是绝无仅有的,为此,很多国家专门制定了保护文献文化遗产的政策法令及相关制度。搜集和保存人类的文献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职责和社会职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也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
③智力资源开发职能
图书馆馆藏文献是人类文化思想的结晶,它为图书馆从事智力开发提供了丰富而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用户知识的有限性和网络的局限性,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无法在同一时间里被用户全部使用,大量文献信息无法被读取,容易被长期湮没,这就造成了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图书馆应尽其职责做好对馆藏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时、准确、完整、全面地揭示文献的内容信息,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传递文献信息。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三方面,一是馆藏文献资源开发;二是网上信息资源开发;三是用户的智力启发。图书馆的智力开发职能,还体现在对用户进行的各种图书馆相关知识的教育上,包括书目知识、文献检索、网络信息检索、阅读和学习方法教育等等。这类教育对于启发智力、活跃思想,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终身学习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④信息产品开发职能
信息产品是指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经过开发、加工、组织、转换而形成的,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可在市场中自由移动的信息媒体或信息内容本身。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善和图书馆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开发信息产品是目前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议题和难题。信息产品的开发必须以市场调查为导向,认真制订、落实开发策略,做好实施部署工作,确保信息市场的顺畅。
⑤网络导航开展职能
随着网络的普及,帮助用户在浩瀚的信息网络中快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已成为图书馆必须具备的一项职能。由于网络信息内容庞杂,形式分散、质量不均,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存储标准等特点,影响了信息检索效果,网络信息自身的特殊性也造成了网上信息资源的无序化现象。图书馆不仅要利用本馆馆藏文献对用户开展服务,而且要通过互联网使用户获取网上信息。图书馆应当设法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导航系统,把常用数据库的网址或者相关主题的网上资料汇集起来,为用户查询网络资源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⑥丰富文化生活职能
图书馆是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资源,如文学作品、学术专著、音乐作品、旅游休闲作品、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能够满足读者文化娱乐消遣的需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促使图书馆在满足社会文化娱乐需求和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外,还具有其独有的教育职能。教育职能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属性,其知识信息服务应当从被动走向主动,对教学、学习活动的参与应当从间接走向直接、从局部走向整体具体表现为:
①保障教学资源职能。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辅助机构,它的工作是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学、学习活动提供了文献保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够从事技术开发和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因此图书馆必须配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自身的馆藏建设,逐步形成具有高校图书馆特色的馆藏。
②素质教育实施职能。中央文件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件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并提,突出了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指出:图书馆主要任务有:做好流通阅览、资源传送和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图书馆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大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检索、收集、分析、处理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并具有一定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③教与学辅助职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一条: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在于帮助师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开发自身潜力以便实现教学目标。高校图书馆馆员在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中、在面向问题教学法的尝试中、在新技术的应用上服务于高校教师,并针对高校图书馆存在学者型、实用型、应试型、盲目型、消遣性这样几种类型读者,要深入了解其不同的需求特点,开展好个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实现对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全方位的服务。
④ 学生就业指南职能。就业率是毕业生质量高低的“温度计”,已经成为学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索,而图书馆可以利用资源的优势,通过地方人事、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报》、《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报刊,并提供《就业指南》、《中国企业大全》等相关书籍以及电台电视台的相关消息报道,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结合当前形势来校讲座,向学生传授求职知识、技巧和职业道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另外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都回到生源地的特点,加强与各行各业的联系,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信息反馈给教学第一线,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舒希贵.创建和谐校园初探.卫生职业教育,(13)
[2] 徐军华.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与作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5)
[3]张桂英.跨入21世纪文献信息服务的新轨道.图书馆建设.(3)
群众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稳定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群众文化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发挥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是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群众文化 和谐社会 构建 人文环境 社会责任
群众文化工作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人民群众须臾也不能离开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让人民群众在自娱自乐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提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作为文化建设的群众文化由于它固有的和谐特征和和谐功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替代和必然的功能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
所谓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指的是群众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群众文化的文化情结,充分地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群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我们的原创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体现着和谐的社会精神。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定制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许多民族性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等等,就是充分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就是表达人民大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饱含着祖先们祈望家和、人和、万事和,家兴、业兴、万事兴的期待和向往,蕴含着群众文化鲜明的和谐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还创造性地举办了具有地域特色浓郁、时代特色鲜明的各种节日,以黑龙江省为例,哈尔滨市的`“冰雪节”、齐齐哈尔市的“观鹤节”、佳木斯市的“三江旅游节”、伊春市的“森林旅游节”等等,数不胜数,为已经繁花似锦的群众文化活动再添光彩。
无论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节日,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创造的新鲜节日,都凝结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都起着繁荣社会,稳定民心,发展经济,创造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与知识普及
我们曾说,群众文化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群众文化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智慧才干,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一,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
群众文化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教育作用具有方便、灵活、广泛、业余、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能够达到获得终身教育的作用。
其二,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提高的作用。
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群众文化,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知识、文化、美育、经验的有效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中,增长知识,增长才智,积累经验,得到发展。
其三,群众文化的娱乐、求新、求美的作用。
在自娱自乐、求新、求美,也就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身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愉悦,求得知识和能力。
三、群众文化与精神生活的调剂效能
群众文化的精神生活,是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在调控参与者的思维、意识和一般心理方面都产生积极的效能。
首先,是娱乐效能。
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它是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诸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象棋、围棋、扭秧歌、健美操等等活动中得到精神的调剂和积极的休息。
其次,是宣泄效能。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表现方式、途径和平台,充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适应了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
第三,是审美效能。
群众文化的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特点,决定了群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效能。群众文化激发了参与者了解美、认识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享受美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达到精神愉悦,心理满足,心境平和,人际和睦,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