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只是一块兔子饼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只是一块兔子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篇1:《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爱莲说》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二、读音

蕃(      ) 予(      ) 淤泥(      )  濯(      )  涟(      )

不蔓不枝(      )  亵玩(      )  噫(      )  鲜有闻(      )

三、解词

⒈古今异义

⑴可爱者甚蕃:古:                           今:

⑵世人盛爱牡丹: 古:                           今:

⑶亭亭净植:古:                           今:

⑷中通外直: 古:                           今:

⑸香远益清:益:古:                           今:

清:古:                           今:

⒉词类活用

⑴香远益清:

⑵不蔓不枝  蔓:

枝:

⒊一词多义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

⒋其它

自:          染:         濯:          清涟:

妖:          益:          亭亭:           亵:

宜:           谓:            鲜:

四、译句

⒈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

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

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

⒋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⒌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翻译:

⒍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

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⒏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五、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爱莲的阐述,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六、结构与特色

⒈写作特色

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⑵衬托手法:作者将陶渊明爱菊所表达的遗世独立的高尚品格、世人爱牡丹所显示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世俗趋向与自己爱莲所蕴含的君子之风作陪衬(前者为正衬,后者为反衬),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

⑶语言:句式富于变化,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善于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七、理解性默写

⒈(盐城)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

,                   。

⒉《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八、中考阅读链接

⒈(2010长沙)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⒖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可爱者甚蕃(      )  ⑵亭亭净植(      )  ⑶出淤泥而不染(      )

⒗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⒘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⒙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2010重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5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⒐解释加点的'字。(4分)

⑴可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⑶不蔓不枝              ⑷陶后鲜有闻

⒑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⒒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⒓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⒊(宁波)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参考答案

七、理解性默写

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八、中考阅读链接

⒈(2010长沙)15.(3分,每题l分)①多②立③却,但是

16.(3分)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7.(2分)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8.(5分)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

⒉(2010重庆)9(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  10(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1.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⒊(2008宁波)

18.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  20.A(2分)    22.B(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魏爱民

篇2:《陋室铭》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陋室铭》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大诗人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或洛阳(河南洛阳)人。

2.铭,最初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读音

吾(      )  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调素琴(      )

三、解词

⒈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    形:

⒉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                       劳:

⒊一词多义

⒋其它

斯:       惟:      吾:       馨:                   鸿:

白丁:               金经:

丝竹:               案牍:

四、译句

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翻译:

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

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翻译:

⒌何陋之有?

翻译: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筑陋室并为之做铭,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抱负和高洁傲岸的情操,也流露了社会现实的讽刺。

六、内容写法分析

⒈结构分析:本文分为三层: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写作对象--陋室,并点明主旨--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陋室的景、人、事;第三层(南阳诸葛庐--末尾)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⒉写作特色:⑴句式整齐,对仗工整;⑵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⑶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

理解性默写

⒈(2010三明)《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⒉(牡丹江)《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⒊(陕西课改)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借陋室喻志的句子是:

,                        。

⒋(2006百色)刘禹锡《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                         ,                        。

七、中考阅读链接

⒈(2010岳阳)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⑷无案牍之劳形      (        )

11、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不胜受恩/感激                    B、今齐地方/千里

B、朔气传/金柝                        D、水/不在深

12、翻译(2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2分)

⒉(2009厦门)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魏爱民

篇3:《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习检测,基础巩固--问题引航、整体感知--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检测。

教学方法

1、采用朗读法、质疑点拨法、讨论法。

2、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记得,七年级时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行道树》,作者是借行道树的形象来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像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作者)

2、设谜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3、利用电脑软件(千姿百态的荷花,配古曲《水中莲》)。现在,大家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你觉得莲花美么?美在哪里?美可以分为很多: 妖娆之美、气质之美、 端庄大方之美、 高雅之美、古典之美、 成熟之美、(高洁、 高雅、自然之美、、、、、、)不仅同学们觉得莲花美,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哲学大家,周敦颐也觉得莲花非常美。为此,他还特率领人在他的府邸旁边挖了一个四十余丈的池子,在池子里面种满了莲花,在池子上修建弯弯曲曲的木桥,搭了一个亭子,并取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于是并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播放图像)

1、 题解

“说”的介绍。

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怎么解释呢?

明确: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放作者图像)。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在听读的时候,给文中的生字生词注上音,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与停顿。(按“读”放课文录音)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声音响亮,精神饱满,注意节奏与语气。划出描写莲花句子的停顿。

四、要学习古文,我们首先的把文章的意思弄明白。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时间:三分钟,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没有,我就有问题要问你们了?

五、分析课文

问题1:前面我们谈到周敦颐也爱莲花,还特修建了莲花池,他把莲花比作什么?他爱莲花的什么?

讨论并归纳: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那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不妖)         高洁、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气质(亭亭……亵玩焉)         清高

君子所具备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同学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仅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吗?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朗读一下这个长句。(予独爱……)

3、文章写了莲,还写了那几种花?分别比做什么?

菊花和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它是花中的隐士,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我周敦颐也和陶公一样,是品格高洁的人。

因为牡丹雍容富贵,历来被人们当做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高洁的品质,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5、这三种花分别代表哪三种处世态度?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君子?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纯洁无瑕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6、作者对这三种花态度怎样?

菊            隐逸者    惋惜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鄙视    反衬

莲            君子者    赞美

六、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1、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洁身自好的君子美,你认为人他们的生态度一不一样?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陶渊明隐居避世了,我还坚守在官场。

生:我是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是躲淤泥躲得远远的。(众笑。)

师:聪明!我们才学习了《桃花源记》。陶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他在自己的心里幻想出了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最后选择的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生活。但周敦颐不是这样的。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

但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个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具体的时代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都同样伟大。来,让我们再

朗读一遍那流传千古的名句。

(齐深情诵读“予独爱”一句。)

七、延伸拓展

如今。我们的学校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打架,逃课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高尚的节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 ,因为它 (傲霜雪而不调,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扩充成一篇小短文 ,写清自己喜欢某种花的理由,写在作文本上。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正衬)菊    傲霜斗寒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反衬)牡丹  雍容华贵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纯洁无暇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王紫玲

篇4:《爱莲说》学案 (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           审核:          主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 教学重点:

1、 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 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

(一)、预习导入:

1、 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     淤(     )     濯(      )      亵(    )

清涟(     )    不蔓(     )不枝       噫(        )

鲜(      )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 ,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        独:      染:          濯:         益:        植:

亵:        鲜:        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 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T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⑷①的 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gjw

篇5:苏州园林学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苏州园林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等词语;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4、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情感与价值目标: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 点

难 点 重点: 目标1、3、4

难点: 目标3、4

学习过程                                                          订正栏

(第一课时)

一.字词排障

1、加拼音:

轩榭(     )   丘壑(   )   雕镂(    )   嶙峋(     )

池沼(     )   模(    )样  斟酌(    )   庸俗(     )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2. 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

伤美的败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

四季不感到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

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以第4段为例,说说其说明顺序。

课堂整理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

是什么呢?

当堂练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

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排比

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

1、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及作用,填表。

说明方法 特点 作用

问题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如:1)“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2)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

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体会说明中揉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把句中加点的字换成别的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

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课堂整理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盘点

在叶圣陶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周游了苏州的著名园林,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同时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以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自己的居室或我们的学校。要求运用空间顺序,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温暖

篇6:《桃花源记》(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桃花源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课 题:《桃花源记》

课  型:新  授

主备人:孙永军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点:

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教学教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谥(shì)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mò)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有大济苍生之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jī)。当时社会**不安,他壮志难酬,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juàn)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xī)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zhuàn)》等。

二、导入新课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把握读音(在句中标出读音)。

2、指名读课文。

①学生纠正。

②标注读音: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太守   刘子骥

3、听读课文

①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②听录音。

③学生自由揣摩朗读。

四、译读课文

1、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共同完成)。

2、出示重点词语、句子。

(1)解释词语:

①甚异之        ②悉如外人       ③桑竹之属

④处处志之      ⑤便扶向路       ⑥便要还家

⑦缘溪行        ⑧妻子           ⑨无论

⑩交通          ⑾绝境

(2)翻译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思读课文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环境美和人物美的句子。

2、作者把桃花源描写的如此美伦美幻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

3、桃花源的生活在当时能否实现,试说出你的理由。

4、你向往这种生活吗?为什么?

六、类文欣赏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T,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七、背读课文:

学生以自己喜欢方式,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

八、学生小结。

孙永军

篇7:爱莲说(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  莲  说

小山中学  覃东欢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3.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地把课文转换成现代汉语。

4.品味课文语言,把握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和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圈点批注学习方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1.古今语言的差异。

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五环节。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本节教学任务

1.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课文的语感,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体味文章感情,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学生文化积累。

导入新课,开讲

导语: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们读到过“鱼戏莲叶间”这个句子,文下注释为“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首《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前,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仿佛含着莲的清香,飞过了多少个世纪,还在我们耳边萦绕。古往今来,咏莲颂莲的诗文可谓多得很。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宋朝的周敦颐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短文里,我们将要领略的是与《江南》不一般的另一种人生况味。

打开知识的大门,一起来进行

1.课文题解

(1) 聊聊作者生平。

(2) 本文写作背景。

(3) 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2.打通文字关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噫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请解释之。

不蔓不枝

(3)说说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

①予谓菊,花之陷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课文诵读指导

(1) 听录音,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句间停顿。

(2) 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3) 读完全文后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应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课文文句疏通

(1) 参阅课文注释,查找工具书,逐词逐句理解课文;组织进行讨论,相互合作。

(2) 翻译课文,及时纠正误译的地方。

5.课文内容探究

(1) 课文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是什么?

(2) 作者在文章中除了莲之外,还提到了几种花?这几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为什么这样写?

(3) 作者“独爱莲”,是从哪些方面去写莲的“可爱”之处的?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4) 莲有这 样的品格,菊和牡丹的品格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5)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6.学生背诵全文

板书总结

爱 莲 说

周敦颐

菊---→莲←---牡丹

不染不妖

(衬托) 不蔓不枝 (衬托)

不可亵玩

隐逸者---→君子←---富贵者

《陋室铭》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

《爱莲说》十四问 学案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爱莲说教学设计

《背影》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蜡烛》 导学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雪》学案(九年级必修)

高中数学必修一的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爱莲说》 学案设计(八年级必修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