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东亚夏季风突变的机制研究(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石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东亚夏季风突变的机制研究
建立一个一维模型来模拟东亚季风,模型的中心是水汽平流反馈.通过分析发现,它允许两种稳定状态存在,分别是暖湿和少雨的东亚夏季风.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证明冰川边界条件的改变会对季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最为显著的结论是,随着控制系统热量平衡的某些特征量如行星反照率、CO2浓度等的变化,东亚夏季风模型会出现一些突变点.这个发现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土地利用的.改变、硫化物的扩散、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都有可能对东亚夏季风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能引发突变.
作 者:房莲 周伟灿 Fang Lian Zhou Weican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刊 名:气象与减灾研究 英文刊名: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年,卷(期): 32(2) 分类号:P461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 突变 模型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
使用1957年9月1日-8月31日共45年ECWMF的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 采用EOF、 REOF相结合的方法, 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区域划分, 即蒙古区、日本区及中国东部区.分析3个分区的区域平均1000 hPa温度、海平面气压、风场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后, 发现各个分区的物理量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认为对冬季风活动进行区划研究是必要的';同时发现风场中风向在冬季风的建立和撤退时较易出现突变特征.对各个分区的风场进行了气候突变检验, 得到各个分区冬季风建立和撤退的不同日期.
作 者:韦道明 李崇银 WEI Dao-ming LI Chong-yin 作者单位:韦道明,WEI Dao-ming(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1101)李崇银,LI Chong-yin(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110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物理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9 28(5) 分类号:P425.4~+2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区域差异 突变 EOF/REOF 标准化变差度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Regional differences Abrupt change EOF/REOF Standardized finite temporal variation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
简要回顾了东亚地区气候以及夏季风主要环流系统成员年代际变化的观测特征、数值模拟及其可能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作 者:曾刚 倪东鸿 李忠贤 李春晖 Zeng Gang Ni Donghong Li Zhongxian Li Chunhui 作者单位:曾刚,Zeng Ga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倪东鸿,李忠贤,Ni Donghong,Li Zhongxia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
李春晖,Li Chunhui(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80)
刊 名:气象与减灾研究 英文刊名: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年,卷(期): 32(3) 分类号:P425.4+2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数值模拟 研究进展.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确认
综合降水、风场以及假相当位温场,定义了表征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新标准.这一定义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夏季风推进的.过程.其后,比较了4种表征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夏季风边缘最北位置指数间的异同,证明后者与东亚夏季风指数之间有着不同的气候学意义:东亚夏季风指数集中反映的是东亚季风(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主体特征;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作为它的边缘部分,集中反映出我国北方(35°N以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从计算得到的1961-(41年)东亚夏季风边缘带最北位置序列中发现,在1977-1979年期间其最北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变.构造的夏季风边缘最北位置指数序列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相关较好,可以作为华北旱涝的一个指标.
作 者:胡豪然 钱维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自然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17(1) 分类号:P4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 季风边缘 年代际变化 北方旱涝亚澳大陆桥对流影响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可能机制
亚澳“大陆桥”是北半球春季亚洲季风区对流最活跃的地区,对流的建立和推进与东亚夏季风建立关系密切.早在4月中旬,中南半岛即有对流出现,对季风环流演变有重要影响.4月中旬以前,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对大气的加热均以感热为主,视加热率随高度递减.之后中南半岛由于对流建立而转为潜热加热,对流层中低层视加热率随高度递增.这种加热率的垂直分布以及与印度半岛加热之间的差异,是导致副高带在孟加拉湾上空断裂的关键.中南半岛上空加热率垂直梯度的变化超前于孟加拉湾涡度的.变化,是上述机制的有力证据.副高带断裂后,中南半岛汉及附近地区对流进一步加强.此后,对流加热、副高东撤和季风推进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关系,是夏季风和对流自中南半岛推进至南海地区的一种可能机制.
作 者:何金海 温敏 丁一汇 张人禾 作者单位:何金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0044)温敏,张人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丁一汇(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科学D辑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年,卷(期): 36(10) 分类号:P4 关键词:亚澳“大陆桥” 热带对流 中南半岛 副高带断裂 东亚夏季风建立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 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述的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位置基本一致, 大致沿西南-东北走向自西向东经过黄河上游-河套-华北北部-东北.夏季风边缘带附近的夏季降水年际变化较大, 且夏季降水量与季风强度呈正相关.当夏季风影响到西北、华北北部时, 西北、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则偏少.
作 者:汤绪 钱维宏 梁萍 TANG Xu QIAN Wei-hong LIANG Ping 作者单位:汤绪,TANG Xu(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上海市气象局,上海,30)钱维宏,QIAN Wei-hong(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梁萍,LIANG Ping(上海气候中心,上海,200030)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6 25(3) 分类号:P425.4+2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边缘带 降水 水汽输送 西北 华北印度夏季风降水周期性研究
印度夏季风降水(ISMR)在南亚气候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深入认识ISMR的变化特征,主要利用Scargle周期图和小波变换研究了1871-2004年间ISMR变化的周期性.结果表明,ISMR的周期性波动非常复杂,相应的周期参数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文中还简单讨论了ISMR周期时变的可能原因.
作 者:马利华 韩延本 尹志强 韩永刚 MA Li-hua HAN Yan-ben YIN Zhi-qiang HAN Yong-ga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 刊 名:自然灾害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年,卷(期):2007 16(1) 分类号:P462.4+1 关键词:夏季风降水 周期性 Scargle周期图 小波变换★ 灵感的突变
★ 天气突变问候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