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陇东盆地西部岩溶地下水形成机制研究(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林安安司马”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陇东盆地西部岩溶地下水形成机制研究
陇东盆地西部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带,新元古-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裸露或浅埋,构成一南北向展布的岩溶水富集带.通过运用构造控水分析、水化学同位素等方法,对岩溶裂隙水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指出本区岩溶水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南北向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储水空间以岩溶裂隙为主,构造条件是岩溶发育和岩溶水富集的主要制约因素.岩溶水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在补给条件优越的中南部平凉-华亭地区,水化学主要由含水层岩性及其赋存条件决定.岩溶地下水以大气降水来源为主,对于埋藏型岩溶水表现为多源水混合而成.根据岩溶水的.空间分布与水动力场特征及其补径排条件,全区可划分为平凉、华亭和环西3个相对独立的岩溶水系统,并以此可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础.这些认识对于深入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岩溶水赋存及富集规律、形成与演化机理和在该区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作 者:张彦林 李生永 付东林 崔旭东 ZHANG Yan-lin LI Sheng-yong FU Dong-lin CHUI Xu-dong 作者单位: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 33(6) 分类号:P641.134 关键词:陇东盆地西部 岩溶含水介质 构造控水 岩溶水系统基于环境同位素的陇东盆地地下水分析
目前同位素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研究地下水同位素对于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预测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陇东盆地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盆地地下水同位素分布特征,追溯地下水的`来源及运移过程.结果发现:陇东盆地地下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地下水循环具有浅层循环与深层循环两种模式.浅层地下水积极参与现代水循环,可更新能力较强,地貌对地下水径流控制作用明显.深层地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水交替径流缓慢,可更新能力弱,地下水径流受地质构造控制,从向斜两翼向核部汇集在盆地中部排泄于河流基准排泄面.
作 者:刘心彪 周斌 魏玉涛 LIU Xin-biao ZHOU Bin WEI Yu-tao 作者单位: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 兰州,730050 刊 名:干旱区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 年,卷(期): 26(6) 分类号:P641 关键词:地下水 同位素技术 水循环 水环境 陇东盆地 groundwater isotope method hydrological cycle water environment the Longdong Basin.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努力探索,一些单位开展了大量野外和室内实验,获得了宝贵数据,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前比较公认的“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作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特别是对支撑“潜蚀论”和“真空吸蚀论”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的.分析,结合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岩溶塌陷的长期调查成果,认为研究岩溶塌陷,不能离开覆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土层物理力学性质不一,变形破坏方式也不一样.岩溶塌陷的形成发生,往往是多种作用的共同结果,同时提出了“溯源潜蚀”和“土体流变”的观点.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英文刊名: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年,卷(期):2009 20(3) 分类号:P642.2 关键词:岩溶塌陷 形成机制 溯源潜蚀 流变 潜蚀论 真空吸蚀论 Kast collapse formation mechanism headwerd suffosion erosion rheology suffosion erosion theory vacuum suction erosion theory某市岩溶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特征研究
赋存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中的岩溶水是某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每天供水量约为35×104t.11月地下水监测资料表明,南郊水源地的岩溶水已受到了四氯化碳污染.污染源为一农药厂,该厂位于七里沟水源地补给区的山坡上,生产农药时用四氯化碳做溶剂.该厂生产废水中四氯化碳的浓度从281.0μg・L-1到2584.3μg・L-1.到5月,水源地中53口水井中发现了四氯化碳,污染面积达17.5 km2,井水中四氯化碳浓度最高达3909 2μg・L-1.根据四氯化碳浓度,污染区可以被划分为3个亚区:污染源附近亚区(初始最大浓度为3909.2μg・L-1,4月最大浓度1891.5μg・L-1),集中抽水排泄区污染亚区(初始最高浓度195.5μg・L-1,204月最大浓度504.5μg・L-1)和中间污染相对较轻的过渡区(一般20~200μg・L-1).过去3 a间64口水井水质资料监测表明,岩溶含水层中四氯化碳含量受降雨、承压水位和含水层深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由于四氯化碳为一种微溶于水的比水重的非水相有机物(DNAPL),它主要沿含水层底部运移,因此比较浅的水井(深度<150 m)中四氯化碳含量比较低,而在深度较大的水井(深度>150 m)中则浓度较高.
作 者:韩宝平王小英 朱雪强 何康林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徐州,221008 刊 名:环境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卷(期): 24(6) 分类号:X523 关键词:四氯化碳 岩溶含水层 污染 运移机理成骨细胞骨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 2003-1-14 作者:童安莉 陈璐璐、丁桂芝
骨不断地进行着重建,骨重建过程包括破骨细胞贴附在旧骨区域,分泌酸性物
质溶解矿物质,分泌蛋白酶消化骨基质,形成骨吸收陷窝;其后,成骨细胞移行至
被吸收部位,分泌骨基质,骨基质矿化而形成新骨。破骨与成骨过程的平衡是维持
正常骨量的关键。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
矿化。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骨形成过程中,成骨细胞发展及其调控的分
子机制也逐渐得以揭示。
1 成骨细胞的起源
成骨细胞起源于多能的骨髓基质的间质细胞,除成骨细胞外,基质细胞还可分
化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或肌细胞。成骨细胞来源谱系有以下几种:
(1)骨髓克隆形成单位(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2)骨祖细胞,可分化
成前成骨细胞和前软骨细胞谱系,常位于骨髓腔中,有很强的自身增殖能力;(3)
前成骨细胞,即最近的成骨前体,能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具有合成和增殖能力[
1,2]。成骨细胞由多能的间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各种调控因素的'调节下发展而来,
调控因素主要有BMP-2,BMP-2能诱导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具体就是诱导间质
干细胞分化形成骨祖细胞进而形成前成骨细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