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交流-汉文与口语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巴啦啦少女壮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亚文化交流-汉文与口语(共含9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巴啦啦少女壮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东亚文化交流-汉文与口语

篇1:东亚文化交流-汉文与口语

东亚文化交流-汉文与口语

西方各国之间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口语交流,而近代以前的日本与韩国还处于中华强大的中心文明的单向辐射之下。近代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取代了古代中国在东亚的`位置。东亚各国没有真正走向平等的横向交流,口语沟通仍然十分匮乏。目前,这种以欧美为中心的局面正在改变。在东亚应当提倡重视周边国家的文化,提倡用口语自由交往。

作 者:川本皓嗣 张晓希  作者单位:川本皓嗣(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人间文化学部,日本大阪 5900113)

张晓希(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天津 300204)

刊 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东亚   文化交流   汉文   拉丁文   口语  

篇2: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

10-13世纪中朝日文化交流与东亚文化圈

10-13世纪,中国文化仍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朝鲜和日本.同时,随着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中异质成分、创新成分的不断增多,日本、朝鲜对中国大陆的.文化输出日益明显起来.这对东亚文化圈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 者:李梅花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延吉,133002 刊 名:东疆学刊 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 年,卷(期): 21(1) 分类号:G04 关键词:10-13世纪   文化交流   东亚文化圈  

篇3: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林语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他既向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又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的活动,无论是对西方人还是对中国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语言研究的转型、宗教文化的`底蕴、文学笔调的改革等三个方面,林语堂更是功不可没。这也决定了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表现出整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追求。

作 者:沈玲 鲍前程  作者单位:沈玲(徐州师范大学 中文系,江苏 徐州221009)

鲍前程(沭阳县教育委员会,江苏 沭阳223600)

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6(3) 分类号:G04 关键词:林语堂   文化交流   音韵学   宗教   笔调  

篇4: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翻译

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翻译

通过讨论文化内涵对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起源;从翻译者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在各自语言上的体现;对翻译的原则以及翻译者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探讨后指出:文化是有阶级的',翻译者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使命,并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作 者:于春昱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5(8)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   翻译  

篇5:中美文化交流与对策

正文:

什么是文化交流及中美文化交流?

我们要了解文化的特定含义。“文化”的定义一直都是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显然,在这里定义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要点,作者则采用广义上的那种定义,则文化交流就是包括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间的交流,那么中美文化交流就是跨越中国和美国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之间的交流。

中美文化有什么特殊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的文明古国。再来看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也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除了时间的差异,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那么这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还存在哪些差异呢?显然在文化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实,中国和美国在某些文化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为了更好地进行中美文化的交流,使我们国家在这交流中不处于被动状态下,我们首先要对中美的整体文化内涵,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做出以下两点基本的了解。

一、美国的“霸权主义”与中国的“以和为贵”

“先生,太平洋才是我们的天然边界”,对,美国是一个霸权主义思想极为严重的一个国家。而且美国霸权主义往往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口号,但是表里不一,总是扰乱世界安宁,更可悲的是不少国家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争先恐后地拜服于美国的淫威之下,成为受制于美国霸权主义的爪牙。美国整个民族强调以自我主义为中心,不顾他国利益,强权侵略他国。这一点从美国最近十几年所涉及的局部战争中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美国的霸权主义是赤裸裸的,是随处可见的。比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再如美国的很多对华政策也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就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说: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对联合国成立58年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原则基础提出了重大挑战。相反,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或者说,中国人的行动准则多少有谦牧自守的传统大国观,渗透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敛,这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外交政策”。其次,中国文化经过了上下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洗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包容性,面对别国的挑衅,中国总是希望化干戈为玉帛。

二、美国的独立竞争意识与中国的集体观念

美国人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更的时候是鼓励子女独立地生活与发展。而在中国,孩子从小到大就是在父母和老师“手把手教”的模式下成长的,在生活中,孩子父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怎么处理生活,甚至有些还是全程包办。在学习上,孩子就在老师的思维模式下接受文化的熏陶。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作为推动力。举个例子说明:“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一贯作风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竞争已经成为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而在中国,由于集体观念的影响,全民族更注重合作精神,当然这与中国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要进行中美文化交流?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本质不同,中国和美国的文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多了解,多借鉴,多思考,才有益于我们更好地发展。

取西方精华。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美国的硅谷举世闻名,好莱坞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还有发达的科技、农业水平同样令世人瞩目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在这些高度发展的物质文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美国非物质文化呢?是美国先进的教育制度,还是美国独特的民族性格让她能够在几百年内就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文化强国。毋庸置疑,美国优越的民主法制、有效的科研运行机制、举世闻名的高校管理制度以及各种文化转化为经济能力的管理经验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近代史上中国的闭关锁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国家要发展,只有敞开胸怀去与外界交流,去吸取他们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管理经验。才能振兴中华。

扬中国文化。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国家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的京剧,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国优秀的文学等等是中国自身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精华,所以只有将中国的这些文化展现给世人,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我们优秀的文化也才能够走出国门,才能更好地为丰富世界文化服务。否则,就只能成为国人自我陶醉的精神食粮。作为世界上负责任大国,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恰恰就包含着“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这些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所以传扬中国优秀文化就成为了一种具有实在意义的神圣的责任。

我国该怎样应对中美文化交流?

由于中美两国的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两国文化在交流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有些甚至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让我们不至于处于被动状态呢?正如上面所说的美国人个人主义思想,独立性,竞争的世界观等等都与中国有很大不同,我们到底该如何积极面对?

首先,我们要积极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吸收他们的精华。

交流的最大目的无非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所以我们要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适合我们发展的我们才大力借鉴和吸收,对于那些不利于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我们应坚决抵制。比如没美国多先进的科学文化,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我们可以拿来服务我们自己,为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对于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淫秽文化、分裂主义、某些宗教思想我们就要坚决抵制,并且我们要对于这些劣质文化的渗入做好抵制工作。

其次,交流过程中要防止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策。

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样,美国是一个霸权思想极其严重的国家,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及狭义的文化上也是如此,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御工作。对于美国的挑衅,不要因为我们要和他们学习和交流就能对这些挑衅能置之不理,或者总是只是发出高度强调后就没有后文了,这样只会让美国得寸进尺。当然这些挑衅中也包括文化的挑衅,文化的侵略。当然也不要因为两国之间存在差异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就放弃与美国的交流。因为这始终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最后,谈谈如何更好地传扬我国的文化。

从去年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在西方国家传递中的所引起的强烈抵制反应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并没有被其他国家很好的认同和接受,面对此情况,我们该如何把我们独特的文化变为世界的一笔财富呢?首先,提高中国媒体报刊等在世界的影响力,通过全方位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实况,改变全世界特别是外国主流媒体如美国CNN对中国一向以来的偏见,歪曲报道。要充分发挥中国各大媒体的集体合作精神,为把我们的文化传扬出去,才不至于再次重演像韩国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荒谬。其次,加大中国政府间交流的同时,也要加大中美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两国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学生交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美国学生到中国或者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对于保持长久的相互理解、对两国关系的巩固是十分重要的。当然,美术、音乐、体育方面的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还有,加强中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派留学生等;再如在美国公开展览我们国家的文化,艺术品等也是有必要的,以便使他们产生了解中国的兴趣。

中美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文化的交流,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所以作为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的我们应该做好各种准备去迎接各种挑战,相信做好以上的各点,我们会受益更多。

参考资料;

1、肖炼,王孜弘,荣军:《“软件”上的大国.高科技与美国社会》.陕西人民出版社.

2、[美] 詹姆士·罗伯逊:《美国神话与美国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陶文钊, 陈永祥:《中美文化交流论集》,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6:“文化中华”与“文化东亚”

“文化中华”与“文化东亚”

值此新世纪揭幕之际,东亚、中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时期。在东亚与中国,现代化是“外启”式的,但同时又是“民族”式的'、“国家”式的和尊重“传统”式的。西方现代化“个人”色彩重,而东亚现代化总显示出醒……

作 者:盛邦和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刊 名:探索与争鸣  PKU CSSCI英文刊名: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儒家文化与东亚现代化

儒家文化与东亚现代化

东亚金融危机前,许多学者认为是儒家文化促进了东亚的经济起飞.金融危机后,这种观点又受到了诘难.应该说,儒家文化对东亚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东亚现代化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东亚各国较早地进行了文化转型和文化创新.东亚现代化的'成功和挫折启示我们,要超越东西方的传统价值观,走自己的路,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作 者:王耀廷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系,上海,200090 刊 名: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年,卷(期): 18(4)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文化   东亚现代化   二律背反   文化创新  

篇8: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一、全球化的概念、表现及成因

近年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各种传播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3]笔者认为可以对全球化的概念从宏观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做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界定:第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客观发展过程,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历史现象,属于历史的范畴;第二,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动力是经济力,即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统一体,其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但在目前情况下,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因为全球政治体系,全球文化秩序和全球社会制度还尚未出现;第四,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人类经济生活在全球范围不断实现全方位沟通、联系、融合与互动的客观历史进程;第五,全球化既不否认民族和地区的差异,也不排斥国家主权的存在。它与民族化、区域化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宏观历史学的视野出发考察近代开端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看出它就是一部全球化进程准备、启动、发展和初步形成的历史。全球化进程发端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欧洲,经过大约50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到20世纪末,全球化时代才真正到来。

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全球化范围日益扩大,国际生产分工已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于是“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宇宙牌产品”日益增多;二是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贸易扩展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贸易自由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为核心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的建立;三是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国际化局面形成,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国际金融市场的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交易的日周转额已达1.3万亿美元;[4]四是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据统计,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只有1.5万家,子公司3.5万家。而到,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已超过4.5万家,子公司已达28万家。目前仅在中国从事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有4.5万家。[5]五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强劲,据统计,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6]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区域性贸易协定(RTAs)的实施数量在1950-1959年有3个,1960-1969年有19个,1970-1979年上升到39个,1990-则达到82个。目前,55-60%的世界贸易是在贸易集团内发生的。[7]

全球化所表现出的上述特征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过程,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为延长自己寿命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看,驱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资本积累与扩张的内在冲动,是资本推动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历史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的架构之内动作的。”[8]因为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一开始就要求以全世界为它的活动舞台,如果不掠夺世界,它就无法发展,而不发展,实际上就意味着它的灭亡。因此,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极力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世界各地的廉价原料,使用世界各地廉价的劳动力,攫取高额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客观上把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使世界逐步由分散、孤立、隔绝的状态发展成为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一时间,关于东方行将崛起,西方即将衰败等说法弥

[1] [2] [3]

篇9:明末清初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从明末清初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着手,通过对西方传教士传教策略的介绍,以及对其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的`分析、整合,阐述了该时期以传教士为载体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平等、双向、互动的.

作 者:王芳  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系,湖南,株洲,412004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31(6) 分类号:G09 关键词:明末清初   传教士   翻译   中西文化交流  

林语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计划书

外宾欢迎词 文化交流

留学申请书汉文范文

文化交流逆差管理硕士论文

地理教案-东亚概述

我的汉文老师作文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2023年东亚青年运动会开幕时间

2023年东亚青年运动会举办时间

东亚文化交流-汉文与口语(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东亚文化交流-汉文与口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