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自我实现的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oy1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自我实现的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
自我实现是人的自身潜能和价值、理想目标的实现,是人类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对现实自我的超越.自我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一种方式.但主体性的实现不是绝对的或抽象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相统一的过程.
作 者:吴倬 李英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3) 分类号:B017.9 关键词:自我实现 主体能动性 客观制约性论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辩证法
对主体能动性的正确认识,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是正确解决认识本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基本特征是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能够透过事物现象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但不能创造事物的'规律.所以,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再大也不能摆脱个体的制约.重构论、建构论、选择论片面夸大主体能动性作用,最终必然重蹈唯意志论的覆辙.
作 者:郭晓红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3(2) 分类号:B022.2 关键词:主体能动性 客体制约性自由的能动性、制约性与道德和法
人的自由是由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它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但人的自由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外部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的,因此,我们还必须研究它的受制约性.而研究人的自由的'能动性和受制约性的目的,在于既能充分发挥人的自由能动作用,又能使其合乎客观规律和条件,这就又需要人们根据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制定出道德和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充分保护和发挥人的自由能动性,使其达到成功.这就是自由与道德和法的本质联系.
作 者:刘觉生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B025.9 关键词:自由 能动性 制约性 道德 法律论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动性
道德修养中的主体能能性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居于主体地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意识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意识在主体能动性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道德理想.要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处理好自由与必然,个体与普遍主体、道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作 者:白梅 作者单位:邯郸市峰峰矿务局党校,河北,邯郸,056201 刊 名: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道德修养 主体 能动性论影响主体认识能动性的主观因素
主体在实践中获得并证明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正是在强调认识的能动性这一基础上超越了旧唯物主义.而认识的能动性是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的.本文仅从主体方面探讨了影响认识能动性的主观因素,分析了主体的目的`动机、情感意志、利益价值和知识经验对认识能动性的重要影响.
作 者:邓喜道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刊 名:江汉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HAN TRIBUNE 年,卷(期): “”(1) 分类号:B023 关键词:主体 认识 能动性 目的动机 情感意志 利益价值 知识经验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主体具有能动性,表现主体能动的选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在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认识结果是否正确要依靠实践检验,认识与实践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所认识对象的自身规律性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作 者:王淼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B016 关键词:实践 主体 能动性 客体 认识论合作原则的语境制约性
合作原则指导人们进行交际活动,要求会话参与者有共同的交际目标.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是一种语用现象,是一种“活”的`规约.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中调节会话过程,导致了会话合作与不合作的相对性.各具体合作准则在特定语境中起作用,凸显程度也随会话语境变化而不同.合作原则在应用中表现出一定的语境制约性.
作 者:周树江 ZHOU Shu-jiang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烟台,264005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3) 分类号:H314 关键词:合作原则 会话准则 语境 语境制约论原语文化与译入文化的相互制约性
随着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文化模式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原语文化向译入文化的转换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思维模式、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和态度体系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制约性,深入地理解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克服“本文化至上”的.观念,解决跨文化领域中出现的翻译障碍.
作 者:常雁 王化玲 作者单位:常雁(哈尔滨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6)王化玲(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 “”(3) 分类号:G04 关键词:思维模式 文化信仰 价值观念 态度体系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作 者:杨春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B83 关键词:主体间性 主体性 生态美学论科学研究中发现的逻辑制约性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学发现是非逻辑的,最近陈省身教授提出“科学最坏的是有计划,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是发现出来的”观点.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笔者认为科学发现具有逻辑依赖性.它表现在:人们原有知识和探索活动是制约灵感产生的逻辑基础;抓住机遇受理解力和思维方式的制约;灵感、直觉、顿悟到科学发现的完成要靠逻辑活动来实现.
作 者:洪英俊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19(1) 分类号:B2 关键词:科学研究 发现 逻辑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