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eoe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共含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eoe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篇1: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本文从哲学史上关于认知结构的`研究出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认知结构的看法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认知结构的神经生理-心理结构基础认知结构的发生形成过程;分析了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作 者:黄文华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南昌,330013 刊 名: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1(5) 分类号:B017 关键词:主体   认知结构   神经生理-心理结构   实践结构   内化  

篇2:企业管理主体论

企业管理主体论

摘要: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者。这就是说,管理主体是主体的下位概念,管理主体必定是认识主体所包含的人,但并不是所有被认识主体所包含的人都能成为管理的主体。本论文从人的自然与社会性、激励及个人与团体关系的处理三个方面剖析人作为管理主体的主体性。

关键词:管理主体 企业 主体性

1 人的两重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即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人在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这种属性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有意识的精神存在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1.1 人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曾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来自自然。人是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同其它动物一样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人有饥饿感,因此人需要饮食,也需要运动、睡眠等。第二,人依赖自然。人来自自然便决定了人离不开自然。人只有在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三,人包含自然。人的机体保持着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自然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因此人包含着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并且包含着自然,人受自然的制约。

1.2 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WwW.11665.com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旧哲学人学思想相区别的重要内容就是认为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第一,人在社会中产生的。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的产生是在以劳动为生存手段的社会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人在社会中存在,人是以社会形式存在的。最后,人在社会中发展。只有在社会中,只有在人的社会劳动中,人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1.3 人具有精神属性。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人的活动,不管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意识。人凭借抽象的理性思维把人类和他所处的环境区别开来形成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并能从事物的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2 人的物质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励每一个员工,管理者必须考虑工作的灵活性。例如,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强调工作中的自主性,女性则比男性更看重学习机会、方便而灵活的工作时间、良好的人际关系。[2]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一个需要抚养两个年幼孩子,靠全职工作维持生计的单身母亲来说,激励她工作的动力与一个从事业余兼职的年轻单身和一个为了补贴养老金而工作的老员工是完全不同的。员工希望通过工作而满足的个人需要与目标各不相同,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提供相应的'多样的奖励措施。

从人的物质性存在方面看。为什么绝大多数要工作?尽管人们工作出于很多原因,但大多数人这样做是为了得到一定数目的金钱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既然经济报偿作为奖赏来说如此重要,那么,管理者就可以通过薪水来激励员工。

从人的精神性存在方面看。人有着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受,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个体对工作充满热情,并体验到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自己的工作能受到赞许。因此,管理者要重视作为客体的人的尊重需要,积极为客体搭建平台,尽可能提供尊重需求的各种机会和条件。

3 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性质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集体,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其内部和外部各个要素,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组织和个人在组织中是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当组织处于稳定有序地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控制和决定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着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人都离不开这种受控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着组织和个人的依赖关系。因为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组成组织的基础。组织整体的特性和功能是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决定的。同时,组织整体的功能又和个人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组织对个人的控制和影响作用,支配和控制着个人作用的发挥,个人又制约着组织的特性和功能。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要求组织中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应积极主动地接受控制。同时又要求管理者应该尊重下属,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简言之,人既具有个体的一面,突出自己,自私自利,他既要成为一个成功组织中的一个可靠成员,又要通过不平凡的努力而成为队伍中的明星,只要他认为某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大的,那么他们就会情愿地为了这个事业吃苦耐劳,甚至于不惜流血牺牲。我们只有在组织之中才能发现真正个人,个人的潜能在被团体生活释放出来以前始终是一种潜能,人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得到自己的真正自由。成功的组织既为人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又将这一机会和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哲学和信仰的统一体―理念结合起来,这真是一种绝妙的集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懂得辩证法,是否知道运用辩证法去处理这些自相矛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2]j.r.b.illings and d.l.sharpe,“factors influencing flextime usage among employed marride wonme”.pp.89-94;and i.harpaz.“the importance of work goal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ness studies.first quarter 1990.75-83.

篇3:论复杂性与开放理性--兼论当代科学技术主体的认知结构

论复杂性与开放理性--兼论当代科学技术主体的认知结构

21世纪复杂范式将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范式,为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当代科学主体的认知结构必须调整,成为具有复杂性和开放理性的认知结构.复杂范式是对经典科学简化范式和“合理化模式”的全面超越,开放理性则有其自身特定的当代内函,这是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审视的.

作 者:袁振辉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063 刊 名: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2)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复杂性   开放理性   合理化   认知结构  

篇4:排污权权利主体论

排污权权利主体论

在环境法的权利义务体系中,环境容量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享有环境权.政府受托管理环境容量等资源,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保障全体公民的环境权.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承担合法排污、清洁生产等环境义务,保证公民的环境权得以实现,同时基于“排污权交易”的制度设计,在超量减排时可享有一定的经济补偿的权利-排污权.排污权的法定权利主体只能是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环境保护信用不良企业不应是排污权的现实权利主体,只有符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环境容量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企业等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才能成为真正拥有排污权的现实权利主体.

作 者:刘鹏崇 LIU Pengchong  作者单位:浙江省林学院天目学院,临安,311300 刊 名:内蒙古环境科学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 21(6) 分类号:X197 关键词:排污权   环境权   权利主体  

篇5:论创新主体结构

论创新主体结构

创新主体结构是由创新主体活动的要素及其关系构成.创新主体的群体结构呈现出网络结构、互动关系、人才集合的特征,表现出柔性、有机体、自组织等特性.创新主体结构是历史地发展起来的,由人、工具、资源等要素构成;是一种聚变、互补、均衡的关系,是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组合.创新主体结构是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建构起来的,结构内部的各部分进化相关,围绕着创新目标,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完善.

作 者:颜晓峰 YAN Xiao-feng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北京,100091 刊 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11(1)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创新主体结构   网络结构   有机结构   活动建构   进化建构  

篇6:论主体约束意识

论主体约束意识

对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主体约束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主体意识的成熟.人类社会在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当今最迫切的问题是纠正主体活动在无约束的情况下继续运行.强化主体约束意识,它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当代文明乃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

作 者:赵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党校,江苏,淮安,223001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2002 “”(9) 分类号:B016 关键词:主体   客体   约束意识   当代文明  

篇7:论雅言的形成

论雅言的形成

用雅言这个语词来指称汉民族“共同语”大致是在周代,但雅言所指称的古代民族“共同语”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雅言作为古代“共同语”的代名词已进入辞典,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把雅言作为古代汉民族“共同语”代名词的背景下,雅言当形成于夏朝,发展于商朝,成熟于周朝.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看,雅言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发端,它不仅为汉语言的统一、规范树立了标尺,使汉语言的发展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而且对提高汉民族的`凝聚力、推进汉民族文明的进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 者:吴进 WU Jin  作者单位: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苏,扬州,225002 刊 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7(6) 分类号:H1-09 关键词:雅言   民族“共同语”   发端  

篇8: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

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

人的自然属性的和社会属性是不可缺一的,但有所偏重是每一思想文化的特色,正如中国文化的传统--儒家与道家,两千多年以来满足了中国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儒家与道家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翼,儒家的礼教和社会等级思想与道家的返归自然,不为世俗所累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 者:孟庆耘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基础部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2005 “”(7) 分类号:G0 关键词: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主体  

数学认知结构

论会计人才市场的主体塑造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论汽车质量纠纷的责任主体

调查报告主体

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论

论自我实现的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

主体论文艺学的局限与超越主体论文艺学的必要性论文

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

民事主体制度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