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今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今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篇1: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思维训练:写作

目前,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没有材料可写。即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化为有用的材料;即使进行加工,也只能停留于个体,停留于表面,不疼不痒,作无病呻吟状。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中学作文教学重技巧而忽视内容,关键在于尚未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思维训练系统,缺少与训练目的、年龄特点等因素相应的积极的科学的评价系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认为,构建完整的、可操作的思维训练体系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支点。

我们强调“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而要学生有真切感悟,有深刻新颖独到的立意,最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得道”的方法,这正是我们的思维训练要承担的任务。

我们重点学习了朱智贤、林崇德教授的着作《发展心理学》《学习与发展》,他们的优化思维结构、发展思维品质的理论,为我们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从1987年开始,蒋念祖老师就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开始了思维训练的尝试,并于1991年完成了《高中议论文写作与思维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一书。他认为,各种类型的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提炼论点、分解论点、论证论点、修改等几个基本环节。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运用。而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些常见的毛病,如不善于提炼论点,不善于展开说理论证,拿到题目后感到无话可说或者议论起来套话连篇,容易模式化、绝对化等,其实质还在于不能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而且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首先,在传授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单项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如何使论点准确、鲜明、深刻、新颖,如何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取舍、阐释、论证、评价等)。

在具体写作训练中,根据写作需要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如下常用的思维方法:

我们按照上面的顺序,逐一进行讲解和训练,从而形成了一个训练体系。具体做法是,先介绍每种思维方法的要点、基本原理和运用原则、操作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包括话题、命题、材料等)进行示范性引导,再由学生通过具体实践,领会各种思维方法的精神实质及运用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效显着。下面是第一阶段进行议论文训练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照表。

以上三次作文均是同时进行,都没有作任何解释说明和提示。作文结束后两班所有试卷打乱顺序任意组合,装订成两本,由同一位老师批阅。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先后有22人次作文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有16人次分别在省级、国家级高中生作文大赛中获奖。

进行思维训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进行思维训练抓住了写作中内容与形式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内容入手,使学生的作文内容充实:有话可说,说得准,说得深,说得独到。而经验性教学方法,训练时精力主要放在形式上,忽略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常常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学生不会说理,或说理肤浅乏力。我们知道,议论文的写作不只是一个书面表达的过程,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包括认识、情感、意向等在内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以思维活动为主,同时也有感觉、记忆等活动,有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也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进行思维训练,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以及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地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思维结果,进而对思维材料作出正确的、准确的、深刻的认识、评价和决策,最终形成新颖、独到、深刻的论点。而把提炼论点的思维过程逆推下去,往往又是论证论点的过程。

其次,充分发挥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作用。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思维训练的具体工作落实到学生自己动脑、动嘴、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系统活动中真切地掌握各种思维方法的特征、具体运用方法以及在各种类型的作文题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别的同学给予评价,然后再作修正,或在对别人的思维过程评价中,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的优劣,在“悟”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让学生自己陈述、共同评价的方法,能够集中集体的智慧,经常使新颖、深刻的论点层现叠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完善学生的思维心理结构,促进思维训练的具体落实。

再次,注重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上面提到,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而这种综合能力不会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的思维训练中,方法篇是布点,过程篇是拉线,类型篇是铺面。三者互相勾连,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相对严整而又密切结合的知识网络”,从而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大类。抽象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方法与辨证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概括、演绎、归类、类比等。形象思维方法主要有想象和联想等。

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阶段和因素,并分别地加以考察。比如我们观赏一幅画,起初只有一个比较粗浅的总体印象。为了求得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仔细观察,我们也需要从色彩、构图、立意、题材等方面仔细思考、品味,这些便可以算是在“分析”了。很明显,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对于这幅画,只能具有起初那个粗浅的印象;而经过了分析,我们对于这幅画,便可能形成较深刻的认识。事物是复杂的,世间有许许多的事物,比一幅画要复杂得多。没有“分析”这种方法,我们对事物只能形成一些粗浅的、混沌的认识。根据实践的需要,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论说文写作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等等。

一、 概念分析

作文中我们面对的题目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比如一段事实的文字介绍,一幅漫画等等。一类是理性材料,可以是概念,比如“说谦虚”、“自大和自卑”、“树木、森林、气候”等等,也可以是判断(或省略形式的判断),如“谦虚使人进步”、“文以情动人”等等。说理、论证过程中,离不开概念、判断。学习写作论说文,必须学习概念分析。

分析概念,主要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所说的“概念的含义”就是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性,二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属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语言、能思维,两足直立的动物。”其中“动物”是“人”所属的范围,“动物”前面那四个定语,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特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比如“人”这个概念,就是诸如曹操、孙中山以及其他的具体的人。揭示概念的内涵,通常采用下定义的方法。揭示概念的外延,通常采用分类的方法。综合使用下定义和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概念形成深刻而具体的认识。

概念分析中通常还运用下列方法:1.解释法。比如:“什么是成才?成才就是成为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2.打比方。比如:“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而停滞不前;自卑,像根受了潮的火柴,也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3.举例。比如:“文字要写得简练。”什么叫简练呢?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以上为解释)。举一两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十四个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4.定范围。比如:“在学业上要想取得成果,贵在一个‘勤’字,包括勤练,勤记,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勤总结。”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也可以说是具体化或抽象化方法的运用,只是更加通俗化了。

概念分析在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议论文中心明确、集中。在短短的一篇议论文中,如果不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明确的界定,写作中极易造成中心不明确,甚至“偷换概念”。比如高考作文《习惯》,有些考生从学习习惯谈到生活习惯,从个人的习惯谈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样写下去,要想做到中心明确,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二,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比如《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论点,一个判断,其中关键的概念是“自知之明”。对这个概念作分析,可以知道“自知之明”应该包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了解自己的短处”两个方面,据此中心论点就可以分为两个分论点:“了解自己的长处是可贵的”,“了解自己的短处是可贵的”。如果再作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知道,所谓“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在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据此分论点还可以分解为更多的分论点,所以说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从而打开议论的思路。

第三,可以帮助我们展开论证。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要能够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可以对“知识”和“力量”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所谓“知识”,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谓“力量”,既可以指个人的能力,也可以指某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掌握了知识,掌握了客观规律,自然有助于增强个人的能力,增强这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据此论点便得以证明。

第四,对概念的理解正确、深刻,可以使立论正确、深刻。比如《谈成才》,这是一个明确了论述范围的题目,一个学生对“成才”的理解是“成为对祖国,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而这样的人才,就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不仅需要具备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知识、能力,而且需要有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因此要能成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较强的能力,而且需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而一个班级集体如果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对于学生形成、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据此,这个学生作文的论点便确定为“班级里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是催人成才的沃土。”这篇文章的论点比起一味谈论成才与学习的关系的文章的论点,应当说是正确、深刻的。

第五,可以使议论文的立意推陈出新。一些概念,人们习惯于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它,也习惯于由此形成特定的判断。比如“得陇望蜀”这个成语,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贪心不足”,因此对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往往形成否定性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将“得陇望蜀”用来指称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不断探索,追求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在事业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那么“得陇望蜀”则又成为值得肯定的了。

第六,明确概念的外延,将概念具体化,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可以以形象激活思路,激发感情。一篇习作《挑刺小议》,其论点是“我们要赞美‘挑刺’的精神”。文中首先明确“挑刺”的含义,便是敢于向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接着便联系实际,将“挑刺”这个概念具体化,指出工厂里的检验员检验产品,我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进行抵制、批评,都属于“挑刺”,齐威王听从邹忌的意见,便是请人家挑刺,果戈理写好一部作品,总要请他的朋友、诗人茹科夫勘探基给他“挑刺”。这样,使读者对“挑刺”这个概念形成具体的印象,由此生发出种种议论,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第七,以概念分析为主,还可以形成一种文体,就是所谓“阐释性议论文”,下面将专门介绍。

在概念分析中要注意四点。第一,对概念的分析力求准确、严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分析得准确、严密,文章的立论才能准确、严密,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二,对概念的分析,求力丰富而又具有针对性。对概念的分析越是丰富,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认识也越是丰富,这样便为论点的提炼、论证提供了思考的余地。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分析的目的性、针对性。只有明确了分析的目的,才能确定哪些地方要多加分析,哪些地方只须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一般说来,在初步构思阶段,可以尽可能多方面地思考,在明确论证中心以后,概念的分析就要考虑如何为论证中心服务了。

[思考和练习]

1.对“勤”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分析时请注意: 明确目的。假设你的分析是针对一些学生上不够勤奋这一现实的。 充分揭示其内涵或外延。比如“勤”的外延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等方面。 注意运用抽象化、具体化的方法。

2.“我行我素”、“异想天开”本来都带有贬义,请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赋予这些概念以新意,对“我行我素”、“异想天开”作出肯定评价。

二、特性分析

特性分析,又叫做定性分析,其目的是要将某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认识它在现象、本质、发展过程等方面的特点。在写作中,如果我们接触的是感性材料(对具体事实的叙述、描绘),或者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我们的认识活动则往往从特性分析入手。特性分析大体包括现象分析、本质分析和过程分析。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一般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比如茅盾先生的《阿Q相》中开头部分便将阿Q精神的表现作了如下描绘:“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以自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觉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将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将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权威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这便是所谓‘阿Q’相……”事物的现象是其本质的反映和表现,通过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性的认识,使读者易于把握事物的本质。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描绘,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倾向,从而感染读者。

在把握事物的现象、表面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探求事物的本质。林放的《说“不”字》一文中写道:“党风抓得好,则‘庶人不议’,这是一种情况;相反地,党员和干部如果当官作老爷,也可能招致没有谁说‘不’字。非不说也,不敢说也。这两种情况的不说‘不’字,是需要仔细察辨的。”作者面对相同的现象“不说‘不’字”作了具体分析,指出其中的不同的本质。

特性分析不仅是对某事物特性的静态分析,而且应当包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动态分析,以便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上的特殊性。比如有一篇作文《谈谈实事求是》,论述的中心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方针政策的根本点。”这篇作文回顾了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阶级政策,这样,使我们不仅认识到党的农村阶级政策的共同特点--实事求是,而且认识到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阶级政策的个性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特性分析包括现象、本质、发展过程等方面,只是从大的方面说的,具体说来,事物的特性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事物的外观、结构、性能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许多议论文,通篇就是由特性分析构成的。同时,特性分析往往成为进一步的认识活动的基础。议论文中,特性分析往往成为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作文《时间就是生命》,中心是论述时间的宝贵。文章开头便指出:“时间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不可逆转性,”接着引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惊叹过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惋惜而追悔它的流逝。”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论点。特性分析也是评价事物的基础。比如作文《自负和自卑》,指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一是趾高气扬,一是垂头丧气;同时又指出了它们的共同本质都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主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自负者碰得头破血流,就转为自卑。自卑者因为偶然获得几次成功,便得意忘形,自负起来。”特性分析又是决策的基础。

[思考和练习]

1.目前,学校里、社会上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智力竞赛。请在调查的基础上,以《漫谈“智力竞赛”》为题,以特性分析为主,写一篇议论文。

2.《谈流行色》、《谈广告》、《谈当代我国学生青年的特点》、《谈课外阅读》。要求:在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见解。

三、定量分析

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叫定量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的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把握事物的量,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质。在议论文写作中,没有定量分析作基础,提炼论点和论证论点都可能出问题。有些同学在提炼论点时最容易犯“片面概括”的错误。比如看到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以权谋私,眼睛里便似乎一片漆黑,写起作文来满腹牢骚。问题就在于这些同学没有考虑一下,这些情况在全党、全国到底占多大比重。与此相关的是,议论文写作中常常需要用事例作论据,有些事例很有说服力,而有些事例则正如列宁所批评的“连儿戏都不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是因为前者是建立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是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后者则是随便挑出来、或者是根据主观需要硬找出来、甚至硬是编出来的,缺少数量分析的基础。邓力群在《为自学者打开广阔的道路》中写道:“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大陆39个省、市、自治区成人总人口中,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0%左右,文盲倒占了23%,全国职工1亿多人,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不足13人。根据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典型调查,7018位工人中,其中包括文盲1061人。”文中引用了在不同范围内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文盲为数太多,有必要给他们提供自学之路。

事物是质和量统一体,定量分析必须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脱离了量的分析的定性分析固然空洞无力,不能令人信服;而脱离了质的定量分析,就可能变成抽象,孤立的数字推演,乃至单纯的数字游戏。

[思考和练习]

1.从学校医务室了解高三某个班级进入高中以来每年的近视眼发病率,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2.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与课外阅读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请以此为中心,进行定量分析,并写成一篇议论文。

四、因果分析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因果联系又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当原因存在时,结果必然会产生。因果分析可以分为原因分析和结果分析两类。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认识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议论文写作中,因果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

1.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为主体,可以构成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大多是“为什么……”、“……探源”、“……的危害”、“……好处多”,如此等等。一篇题为《谈谈琼瑶热》的文章,探讨了琼瑶热兴起的原因:第一,“她以她女性的细腻感情,不落俗套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她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人与人之间善意的误会和善恶抗争的故事。”第二,“海峡两岸毕竟是植根于同一文化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对海峡两岸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再加上30多年的隔绝使得彼此都渴望了解对方的生活。”第三,“当前我国正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青年人对早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台湾小说自然会有一种新奇感。”第四,“时下出版界滥出质量低劣的作品,而琼瑶小说与之相比,则显得文雅可读。”一篇题为《比》的作文,集中分析了“比”的结果:比,有助于辨优劣,识别美丑;比,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比,能促使人奋进;比,会使人头脑清楚。如此等等。

2.因果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意义。比如《说谦虚》这个题目,经过原因分析,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谦虚,从根本上说,反映了他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有了高远的志向,才不会为暂时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有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方才能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短处,而不至于骄傲自满。经过结果分析,可以知道谦虚有助于人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有助于搞好团结,有助于学习,工作、事业的进步,这样我们对谦虚这种美德的本质,意义就会有较多的了解。

3.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些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因而是写作“评论”的支撑。比如,《闲话“闲话”》,重点分析了“闲话”可能形成的危害,指出“闲话”可以杀人。在当前举国上下正大张旗鼓搞改革之际,闲话为害更烈,凡闲话盛行之处,当一天先进坏了一生名声者有之,至今候而不补者有之;奋马扬鞭中箭而滚鞍落马者有之……闲话轻则可以损害一个人的名誉,挫伤人的工作学习积极性,或破坏家庭和睦,重则可以置人于死地,或搅得人心惶惶,破坏安定团结,使四化大业受到损害。所以闲话危害甚烈,不可低估。

4.原因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决策。正如医生治病,摸清了病因,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一篇作文《有关我县养猪,猪价等情况呈梁书记》中指出当时农村一个令人忧虑的情况,养猪量急剧下降,猪肉价格暴涨。作者分析了以上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是农民挣钱的门路广了,谁也不愿再干既脏又累获利极微的养猪之事,二是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只注重发展工商业,对养猪户没有必要的奖励政策。三是粮食价格搞活,以致失去控制,农民感到用粮食养猪远不如直接卖粮有利。四是目前农村养狗成风,狗争吃了猪的饲料。针对以上原因,作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畜牧业发展;第二,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第三,管理好粮食市场,稳定粮食价格;第四,工商行政部门要加强市场管理;第五,限制养狗,取缔狗市。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使文章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

5.因果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构成因果论证。比如《谈“能说会道”》,中心论点是提供“能说会道”(实际上是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论证部分主要便是列举了能说会道的若干好处,用的是“以果证因”。

[思考和练习]

1.阅读作文《“亡羊补牢”》,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原因分析,哪些地方运用了结果分析,哪些地方运用了结果分析,因果分析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2.任课老师中,哪一位在同学的心目中最有威信?这威信是怎样形成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请作具体分析。分析中请注意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见《训练讲话》中的六点说明)。

3.《“厌学”原因初探》、《集邮(或其他课余爱好)的利弊》、《×××原因新探》。

五、比较分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各种类型的比较,从结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从具体内容上看,可以分为现象、本质、数量、结构、功能、过程、原因、结果等方面的比较。这里把比较分为四类:第一,本质、现象均不相同,比如骄傲和谦虚这两种品质,这种比较可称之为对比。第二,本质、现象均有相同(严格说来是相似)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中提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文学论“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以上两种只能说属于广义的比较。第三,现象相同,本质不同,这就是所谓“同中有异”,比如自卑和谦虚。将这两方面进行比较,侧重点在于“异中有同”,比如自卑和自负。将这两方面作比较,侧重点在于“异中求同”。下面进一步具体介绍:

对比就是将两种不相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对照。对比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被广泛地运用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臧克家的诗篇《有的人》,运用对比手法,赞扬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鞭挞了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和骄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之中突出了封建教育对少年儿童聪明才智的扼杀。以上是章法修辞中的对比。在语言表达中,对比的修辞手法,也有广泛运用。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即是。对比的修辞方法,实质正是运用了对比的思维方法。

对比在议论写作中有以下作用:一是用于引出论点。比如《夸夸其谈和实事求是》一文,开头便将二者的表现作了对比,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褒贬感情,为提出论点作了铺垫。二是用于提出论点(或作出结论)。比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开篇点题,将“提倡积极的思想斗争”和“反对自由主义”同时提出来,正反对比,使论点的表达鲜明而有力。三是用于论证论点,构成对比论证,增强论证力量。

下面我们介绍狭义的比较,即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比较是形成并证实新的认识的重要方法。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出版以后,和赫胥黎、海格尔等人,为了将生物进化论贯彻到底,将人类和高等哺乳动物(主要是猩猩、黑猩猩)这两类在当时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在解剖学、胚胎学特征和情感表现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处(异中求同),从而认识到人类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有力地证明了进化论的观点。在记叙文写作中,通过观察、比较才能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这里的比较,往往现象、表面特征和本质、内在特征同样重要)。在说明文写作中,要能够说明事物的特征,也必须首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特征。如果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相同点,则可以帮助我们用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比如《景泰蓝的制作》中,在说明“掐丝”这道工序时,作者将掐丝和刺绣作比较,既写了掐丝和刺绣的相同处,让人体会到掐丝是精细活儿,也写了掐丝和刺绣的不同之处,让人对掐丝这活儿的特点有具体的了解。

在论说文写作中,从整理材料到构思立意,从阐释论证论点到具体表达,都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1、同中求异这两种比较方法,它的作用在于揭示相近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尤其是相同的现象之中所包含的本质的不同。比如《谦虚和自卑》一文,将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作了比较,指出二者的不同点,“谦虚就是虚心,不自高自大,不自以为是。”“而自卑是认为自己低下无能,自己看轻自己,缺乏上进的勇气。”“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知识不断增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卑却是一种缺点。自卑的人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时常自暴自弃。有了一点缺点或者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自卑,使人类丧失前进的信心,使青年人未老先衰,把才华埋没在唉叹声中。”在这篇文章中,同时求异构成了文章的主体,这种文章,人们称之为“区分型议论文”,像《虚心和虚伪》、《鲁莽和勇敢》、《赞扬和捧场》、《骨气和傲气》等题目,均可写成这类文章。

2、同中求异这种比较方法,也常常构成文章的一个重要段落。比如《自强者胜》一文,文章在引出论点之后,列举毛遂、张海迪等人的例子,论证了“自强者胜”的道理,接下去一段,则将自强与自傲作一番比较,指出“自强跟自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作者所以作这一番比较,目的是针对这样一种现象:将自强者与“逞能”、“好出风头”、“自傲”等混为一谈,并且横加指责。可见“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错误认识的错误所在(错误的判断,很多来自对概念或事物特征的错误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批驳,以破助立,有力地论证论点。

3、“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还可以使文章的论证思路更为严密。比如《浅谈自信》一文,中心论点是“自信是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文章以门捷列夫、居里夫人作为例证,进而运用因果论证:“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困难、冷漠、讥讽和挫折,但如果有自信作为忠实的伙伴,获得成功就大有希望。”至此,论点已经得到论证。这时文章分析了自信和自负的不同之处:“自信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它的力量来自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必胜信念。而自负往往伴随着浅薄无知,听不进不同意见,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敢正视,而急于掩饰遮盖,这只能自己堵塞了自己前进的道路。”这一段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既要自信而又不可自负,于是文章接下去又论述了如何才能做到既自信而又不自负,论述的思路显得极为严密。

异中求同这种比较的方法,它的作用之一在于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如一篇作文《自负和自卑》中指出,自卑和自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但究其根源,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主客观世界,而且其结果都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绊脚石。”以上这种“异中求同”的“同”,指的是本质的相同。异中求同的“同”字如果是指事物特征的相近之处,那么异中求同则可以帮助我们构成比喻。“比喻论证”方法就运用了“异中求同的比较”。

任何事物既不可能完全相同(近),也不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寻找相同点、寻找共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往往可以综合运用。如作文《高分和高质量》,其中既指出“高分和高质量不是一回事”,既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又指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即相同点,最后得出结论说:“高质量是高分的充分条件,而高分则是高质量的必要条件。”

运用比较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比较的双方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木头的长度和夜的长度是不可以比的,因为一是空间的长度,一是时间的长度。智慧的多少与谷物的多少也是不可比的,因为一是有形的,一是无形的。第三,明确比较目的,制定比较点,逐项进行比较。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常要在事物的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方面展开比较。第四,安排好比较的结构,在表达形式上要做到前后照应、条理清楚,以增强比较的效果。通常采用的结构有两种。比如将“骨气”与“傲气”作比较,可以采用下面两种结构形式:

第一种 1.开头 2.骨气 表现 本质 结果 3.傲气 表现 本质 结果 4.结尾

第二种 1.开头 2.表现 骨气 傲气 3.本质 骨气 傲气 4.结果 骨气 傲气5.结尾

[思考和练习]

1.阅读《电脑与人脑》,指出文中运用了哪些比较的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业精于勤荒于嬉》、《奉献与索取》、《在荣誉(或成功)面前》、《常立志与立常志》。

3.《勇敢秘鲁莽》、《骨气与傲气》、《高分与高质量》、《羡慕与嫉妒》。

4.《自大和自卑》、《欺“软”与怕“硬”》。

六、综合与概括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个别属性分出来。综合则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

综合应当以分析为基础,但综合又不应当是分析中所得到的局部性的认识的简单的相加、凑合。根据这一原则,作为结论的综合,一方面要做到“水到渠成”、“顺乎自然”,而不能让人感到缺乏基础,生硬牵强,甚至无中生有,突如其来;另一方面还要力在综合中形成新的认识,让读者从中受到新的启发。其次,作为结论的综合,在表述上力求简明扼要,力求三言两语便能画龙点睛。

概括是形成普遍性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概括和综合都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而且在议论文写作中都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形成文章的结论。但是从根本上看来,二者是有区别的。概括是通过分析、抽象,从某类个别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推广到某类的全体对象都具有这种特性,在概括过程中需要运动归纳法。概括的基础是事物之间“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综合的基础是事物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比如,我们对某个农村来的学生进行分析,认为他具有勤奋学习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农村来的学生都具有勤奋好学的特点,这便是“概括”。我们对这个农村来的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劳动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最后形成这样的评价: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勤奋刻苦、淳朴、踏实,这便是综合。在实际运用中,概括和综合可以交互为用。比如在综合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这个学生具有勤奋刻苦、淳朴踏实的特点。先经过概括,然后再进行综合,也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

概括时须注意如下三点:第一,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做到“胸中有数”。概括的目的是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占有的材料越充分,所形成的普遍性认识越可能具有正确性。否则我们在概括时就可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概括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法,从这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一般性认识,所形成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比如高考作文《读<画蛋>有感》一文,可以概括出苦练基本功、循序渐进、名师出高徒等论点。一个考生则概括出“观察、思考问题要全面”,这种概括既有新意,又有一定深度,这和该考生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是有关系的。第三,概括是为了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但是要尽量防止所形成的认识笼统浮泛。首先,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其次,要注意将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比如1983年高考作文题是一道供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画面的内容是一个挖井找水的人,挖了好几口井,都没有找到水,结果便扬长而去。大多数考生往往只抓往这个人没有恒心,结果干不成整整这一特点,而没有注意到画面上清清楚楚地画着,每口没有挖到底的井下面都有水,而挖井的人所以没有坚持到底,根本原因是他认为“这里没有水”,把握住这一特点,论点的概括将会更为明确。否则,不加限制地强调干任何事都要有恒心,而不强调其前提条件--掌握准确情况,认准方向,立论便会有失偏颇。所以在把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概括中形成的认识加以准确的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对所形成的论点进行限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和“全体”等用语的区别。2.态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语的区别。其他还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既追求尽可能广泛的普遍性,又要尽可能加以严密的限制,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维的辩证法。

[思考和练习]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了四个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材料:日本教育育木村久一披露了一则调查材料:美国康乃狄克州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在当地已繁衍了八代,他的儿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60多人当医生,80多人成为文学家。美国纽约州有个与爱德华同一时代的酒鬼兼赌徒马克斯·芒克,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成为乞丐、流浪汉,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犯过盗窃罪,因喝酒夭亡或成残废者达400余人。

观点一:人的禀赋有一定的遗传性。

观点二:美国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观点三:美国社会的所谓“自由”、“民主”、“平等”是虚伪的。

观点四:要重视环境影响、家庭教育。

七、想象和联想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反映活动。根据想象是否具有创造性来分,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言语、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形象。比如根据“瘦”这个词的示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三根筋支着个脑袋,从头到脚,干干瘪瘪,棱角分明……根据诗句“千村薛荔,万户萧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死柳,枯木,颓垣断壁,破蛛网,败芦花在北风中颤抖,死水潭弥漫着一片瘴气……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想象和再生想象的不同就在于创造想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比如鲁迅先生塑造出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创造性想象,而我们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阿Q的形象,则需要再造想象。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联想有多种方式,如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由银杏想到民族的性格,由白杨想到不屈的抗日军民,由松树想到共产党人的品格,由街上的灯火想到天上的星星,这些都是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形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和形态上有某种相似或相近。由红花想到绿叶,由土地想到庄稼,由春天想到夏天,由江河想到海洋,由荷塘想到采莲,这些都是接近联想。接近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由火刚强想到软弱,由假丑恶想到真善美,由“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这叫对比联想。对比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特点上的相反,相异。由冰雪想到寒冷,由骄阳似火想到大汗淋漓,由收获想到耕耘,由经济繁荣想到改革开放,这叫因果联想。因果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宇宙飞船在太空航行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等等,不受任何限制,这是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联系和想象关系密切,他们都属于形象思维。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开端和初级阶段;想象是联想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形象思维活动。

议论文写作虽然主要依靠想象思维,但同样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至少有五点。第一激活思路,帮助我们克服文思枯竭的毛病。有时面对提供的某一事实材料无法充分展开议论,通过联想,联系其他相似、相关、相反的事实材料,议论便可生发出来。比如巴人的杂文《况钟的笔》,从况钟的笔谈起,联想起蒙恬造笔和各种各样用笔的人,这是相关联想;又联想到戏中的“主观主义者”过于执的笔和官僚主义者周岑的笔,这是对比联想;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作风与过于执、周岑相似的人,这是类似联想。最后提出文章的主旨:“经常用笔而又经常信笔一挥的人,是不能不想想,况钟的用笔之法的。”第二,可以使议论形象化。形象化议论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1.运用比喻、象征的笔法。夏衍的《野草》是1940年8月在桂林为进步文艺刊物《野草》写的一篇发刊词,文中用种子、小草的形象象征进步的事业和人民的力量,用石块、瓦砾影射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侵略者和一切反动势力,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2.运用举例法。宋振庭的《马尾巴·蜘蛛·眼泪及其他》,主题是揭露“_”及其爪牙的可笑、可鄙和可憎,文中列举了“马尾巴的功能”和“蜘蛛教授”这两个典型事例,反映“_”及其爪牙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侮辱。3.讲故事。讲故事也是举例的一种,但它更形象,因此可独立出来。邓拓的《放下即实地》,中心论点是要了解、把握情况。文章从明代刘元聊《应谐录》中的笑话说起,将笑话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文章写得生动、有趣。4.形象对照法。鲁迅的不少杂文,都是替当时的一些帮闲文人画像的,如《二丑艺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用的都是这种写法。可以看来,形象化的议论,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运用。第三,增强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议论文尤其是议论文中的杂文,在论说事理的同时,往往谈天说地、纵论古今,给人以知识,让读者读来感到兴味无穷。第四,激活感情、使文章生气贯注。朱光潜讲过:“我很相信说理文章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确实,如果议论文纯粹是概念、判断、推理,很可能是干巴巴的,读来令人乏味。而情感活动和想象,联想活动肯定是相互为用的,正如陆机《文赋》所说:“情臆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写作之初,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激活感情,写作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来寄托感情(当然,议论文中的感情表达还可借助于声韵节奏)。这样便可以使文章生气贯注,或慷慨淋漓,或委婉含蓄,或热情奔放,或幽默含讥。第五,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许多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等,都和想象、联想有关,这里就不多谈了。

[思考和练习]

1.通过想象,把下列词语扩展成可感的形象:机灵鬼、矫揉造作、破涕为笑、山雨欲来、夜深人静。

2.从身旁的事物中(如花草、路灯、黑板、雨伞、蚂蚁、路石等)选出几种,挖掘其象征意义,写成托物抒情的短文。

3.设想自己在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后(或者犯了严重错误以后),自己的父母亲、其他同学们的反映,写一篇短文。

4.采取周围同学、伙伴身上的特点,合而为一,写成一个人物形象。他的特点是: 性子急躁、但为人热情 性子慢、老好人。

八、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是一种真正的“聪明术”。历史上许多被称为天才的卓越人物,往往具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不管他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雨果在谈到莎士比亚的天才时说:“天才与凡人不同的一点,便是一切天才都具有双重的返光。”所谓“双重返光”,从实质上来说,正是指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许多世界著名的企业家、管理理论家都认识到辩证思维的作用。美国的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谈到,管理者的良好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而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所以听取相反的意见,是正确决策的第一原则。当代科学之林迅速崛起的方法论学科--系统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论的创立者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明确承认,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他的理论先驱。

根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的研究,“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因此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辩证思维训练,首先要学习、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

(1)联系观的运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根据联系的观点,在观察思考问题时,我们必须坚持“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不了解整体,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不能像形而上学那样,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评价一个同学,应当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考虑,而不能只考虑其中的某些方面。

联系的观点还要求我们联系具体的环境、条件评价人物或某种言论。比如对历史人物及其言论,就应当用历史的眼光进行分析、评价。邓拓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一文中,引用了南宋陈善《扪心新话》中的一段文字,接着便具体分析:“用现在的眼光读这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多方面的探求、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我们所介绍的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探求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打开思路,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有着极大的作用。

[思考和练习]

1.不少同学可能或多或少还存在着轻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思想。请以《不要轻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写作中注意应用联系的观点。

2.历史上有许多民族英雄,如岳飞、天文祥等人,他们的爱国和忠君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因而认为对他们评价不宜过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3.《“开卷有益”小议》、《“三个臭皮匠”一定胜过“诸葛亮”吗?》《“三分钟演讲”就是好》。

(2) 发展观的运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人的认识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道得肤浅到比较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事物内部的一切因素全盘抛弃,而是否定旧事物中那些过了时的,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消极因素。至于旧事物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则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经过改造以后,加以吸收,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说,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在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扬弃”。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对旧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积极成果,不但没有全盘否定,而且加以继承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形态。

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既然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在观察思考问题时,就要注意反对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骄傲自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用老眼光看新事物,从根本上说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求我们把事物看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东西,还要求我们注意研究其中某一阶段在发展全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所具有的特点。评论一个同学是先进还是落后,不仅要和其他人作比较,而且也要和他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如果他是在不断地向上、进步,即使目前还存在不少缺点,也是应当肯定和鼓励的。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积善成德、积学成才”、“熟能生巧”、“防微杜渐”,道理就在于此。当然,重视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量的变化毕竟还只是为质变准备了条件,而不等于问题已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规律还告诉我们,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事物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在学习上,在体育运动上,要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但是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辛劳过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辩证的否定规律要求我们辩证地分析问题,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表现在对待古代文化遗产上,或者是只要继承,不要批判,或者是否定一切。表现在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或者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或者是盲目地排外。否定之否定规律还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一帆风顺的,而只能是螺旋式地上升,充满曲折、起伏的。

根据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事物的发展,特别要着重研究其内部的原因,而不能仅仅用事物的外部原因去解释。比如,一个人的工作为什么有成绩,学习为什么有进步,首先要着重研究他对工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时再研究周围有什么有利的客观条件。

本节介绍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作为演释的前提,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或者用来提示某些错误看法的思想根源。

[思考和练习]

1.《谈“从我做起”》、《涓涓不息,流成江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根据以上题目写议论文,写作中请注意运用发展的观点。

2.“”时期,“_”之流散布反动的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运用本节所学习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批驳。

(3)矛盾观的运用

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被列宁称为是“辩证法的实质”。前面介绍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而发展的源泉、动力都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什么是矛盾呢?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假,善恶,美丑,劳逸,进攻,防守,人们之间各方面的差异,不同意见都是矛盾。矛盾的对立面,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比如战争中的攻和守,没有攻就没有守;没有守也就没有攻。它们是互相联系、互为前提的,如果失掉和它对立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化合和分解,氧化和还原,生物界中的同化和异化,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横的方面看,也就是从广度和空间上看,矛盾无所不在。世界万物大至宏观世界的天体和星系,小至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包含着矛盾的。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在学校生活中,每个同学的性格是不同的,学习和思想上存在着矛盾,也有各自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正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平时常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说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本节所介绍的一些根本原理,在议论文写作中,也可作为演绎的前提,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帮助我们揭示某些错误观点的思想根源。

矛盾的观点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思想方法,但是它只是给我们指点了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要能够形成具体的认识,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怎样正确看待分数》中指出,一方面要知道分数是检验一个人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标志,所以应当重视分数;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分数往往只能反映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有其局限性。再如《对于“理解”的理解》一文指出每个同学都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这是对的;但是我们是否理解家长呢?我们是否设法争取别人的理解呢?以上几个例子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较好地运用了矛盾分析法。

[思考和练习]

1.现在有些学生不愿意当学生干部,怕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当了学生干部,也宁可做“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还有些同学主观上希望把班级工作搞好,但对同学的态度失之简单粗暴。针对以上某一种情况,运用所学的基本观点,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2.《尊重名人而不迷信名人》、《牵牛要牵牛鼻子》、《进和退》、《说“小”》、《学习和思考》、《自由和必然》。

(4)辩证思维形式的运用

要能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还必须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

什么叫具体概念?要搞清这一点,首先要明确什么叫“抽象概念”。在“概念分析”中,我们曾经指出,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失败”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斗争或竞赛中被对方打败”或者“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这里所说的是“失败”的一般特征。至于这个失败是由偶然因素导致的,还是由必然因素导致的,是某个人的失败,还是反动力量的无可挽回的失败,失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对待失败的态度、所采取的措施如何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性的内容全都看不见了。这样的概念,叫做“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反映了事物某些方面的特性,撇开了事物的丰富多样性。如果我们听到人们谈论“失败”,就只想到它的含义是“在竞赛或斗争中被对方打败”或“工作没有达到具体目标”,那么我们就只能想到“失败是可悲的”。可见在思考问题时,在议论文写作中,局限于用抽象概念思考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具体概念。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不同的是它反映一个事物多方面的特性,反映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反映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矛盾。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总体印象到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产物。

形成具体概念,是人们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又可以为进一步的认识提供基础,提供新的起点,为议论文写作拓宽思路,使论述更为深刻、全面。比如谈论“失败”,我们如果考虑到失败的原因、性质各不相同,失败以后采取的态度、对策各不相同,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失败未必是可悲的。试想一个勇于改革的人在探索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意味着他的经验的不断积累,正意味着向成功一步又一步迈进。这样的失败不仅不是可悲的,甚至应当是可喜可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俗话所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它的成立也是有条件的。试想希特勒之流的反动势力,他们的失败怎么会成为成功之母呢?在失败之后,如果就此一蹶不振、不思进取,或者未能正确地总结出经验教训,又怎么可能使失败转化为成功呢?可见在多方面的联系中把握概念,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使我们的论述更为深刻、全面。其次我们还要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是矛盾分析。具体概念的核心,就是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所谓“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一种是将概念所指的事物分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先生就将其中的“中国人”这个概念一分为二,指出:一部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在失掉他信力以后,就只有“自欺力”了,而另一部分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一直是有自信力的。这里的矛盾分析法,在文章里表现为阶级分析法。又如一篇作文《谈评头论足》,一开头便指出,评价“评头论足”,首先要分清评头论足的人是以什么目的出发的,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这样就运用矛盾分析法,将评头论足者“一分为二”,从而对“评头论足”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的另一咱情况是在概念所表示的事物之外,寻找与它具有矛盾关系的事物。比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一文中,鲁迅先生便从自信力谈起,联系起其矛盾对立面--他信力,又从他信力谈起,联系到自信力的另一个矛盾对立面--自欺力。

在对概念进行矛盾分析的基础上,就可以形成矛盾判断。所谓矛盾判断,就是既肯定某个事物,又否定某个事物。比如“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近朱着未必赤。”如此等等。事实上,每一组相互矛盾的判断,其中的一个判断,都是强调了矛盾的一个方面,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比如“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这个判断,它要强调的是能力的重要性,也可能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性,而“知识就是力量”则是强调了知识作为基础的重要性。至于“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和“近墨者未必黑,近朱者未必赤”则分别强调了内因和外因的重要性,如此等等。

显而易见,掌握了矛盾判断,在议论文写作中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使立意推陈出新。推陈出新的方法便是“唱反调”,便是和人们所熟知的、认可的观点“唱反调”。比如上文所说的以“知识未必就是力量”作为文章的论点,应当说是有新意的。当然“唱反调”。比如上文所说的以“知识未必就是力量”这一论点,当是针对那些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才能,不重品德、体质和全面素质的思想倾向的。二是,可以使立论更为严密。比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是强调增加课外阅读,在充分论证论点的基础上,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不要增加课外阅读”的理由,也未必全无道理。比如课外阅读已经足量了,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指导,如此等等。这样的分析可以使论述更为全面,使立论更为严密。当然分析的比例要适当,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掌握了矛盾判断,我们就能够初步了解一下辩证推理。辩证推理有多种形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做“对立统一推理”,也可以叫做“矛盾推理”,它的实质就是由一个判断(称为“正题”)推出一个与之相矛盾的判断,(称为“反题”),然后根据“正题”和“反题”,推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称为“合题”)。比如我们可以由“谦虚使人进步,(但)未必使人进步”(合题)。辩证推理决不是在玩弄什么文字游戏,辩证推理的每一步推理,都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反映了人们辩证发展的过程。比如我们从“谦虚使人进步”推出“谦虚未必使人进步”,我们就应当考虑到,谦虚之所以未必使人进步,是因为谦虚仅仅是一种态度,一个人如果仅仅有谦虚的态度,但是缺乏认识的能力,不能正确寻找自己的缺点、错误;或者缺乏勇气、毅力,即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取得进步。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由正题、反题推出的合题,应当包含更为丰富的含义,比如可以这样理解:谦虚是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要能够取得进步,还必须具有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能力,具有改正自己缺点、错误的勇气和毅力。当然这只是举例而已。具体概念的含义是极其丰富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判断、推理,所能得到的认识也将是极其丰富的。在一篇文章中,我们只能根据写作的目的,强调其中的某一部分。

[思考和练习]

1.下面几句都是人们所认可的名言俗语。请找出它们的矛盾判断,并考虑一下,这些矛盾判断成立的理由。

时间就是金钱 有志者事竟成 勤能补拙 毁树容易种树难 欲速则不达

2.《“索取”新解》、《谈忙》、《谈理解》、《谈“冒险”》、《谈“谦让”》、《谈“愚公精神”》。

篇2:如何训练雅思写作中英式思维

如何训练雅思写作中的英式思维

首先大家要明白,如果脑袋里有一个中文的概念或者想法,要用英文来表达的时候总是免不了紧张,因为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不同,很多东西无法表达----非常可能不是因为考生的语言问题,而是因为这个中国的概念在英文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有数字统计过中英两国语言的词汇量只有40%能互通(所谓的equivalent),而这就意味着剩余的60%的表达肯定是和原文有很大出入的。

甚至很多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的概念,在英语文化里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对应的表达,例如“热闹”这个词,考生们可以试试能否在英文单词中找到让你满意的对得上号的词。“这个地方很热闹”这句话,根据语境可以有不同的翻译,但是总体而言,“热闹”作为一个词来说,在英文里几乎是没有对应的。

因此,我们才强调,写英语作文,说英语口语,要用英语思维,不要用中式思维。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很空洞的概念,只有当你真正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才会体会到英式思维的重要性。

这的确很难,因为我们在中式思维里面扎根的太深了。事实上,这也和两国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鲁迅就说过,中文和外文比,吃亏就吃在不够精确,具体到单词水平,就是“词汇量少”。因为词汇量少,因此中文特别讲究“上下文”,一个模糊的词只有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面才能让读者感到一个特定的意思。

相比而言,英文在这方面就不是这样,具体的说,大部分英语词都是有着非常确定的意思的,因此,那些在中文里面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端倪出的细微差别,也许在英文里面只是另一个单词而已。记住这点,笔者下面所说的也许会对诸位有用,在这里,笔者提供一个方法,就是如果你脑袋中有一个想法的话,仔细想想你到底想精确说的是什么意思。比如,当你想说某一个命题错误的时候,你最好想清楚它到底错在哪里,“illogical, irresponsible, biased, prejudice, fallacy, untrue”这些词之间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所以主要想看你到底想说的是什么。

综上,各位考鸭如果想锻炼写作的话,建议要做的第一样功课,就是求精细。只有你自己求精细了,才能发现报刊、书籍中对相近的概念的不同表达法的精妙之处,才会由衷地为某篇文章的一个用词会心一笑。写作就是思维表达的一种形式。西方人直线式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西方人说话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把关键性的话放在开头,然后再论及其它次要的内容。

而雅思写作涉及到语言的方方面面,从语言的结构上来说最基本的因素包括遣词、造句和 篇章。螺旋与直入的思维差异就会影响到这些方面,具体包括修饰语与中心词、句子和 篇章。

修饰语与中心词

英语的修饰语,如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等皆放在被修饰语的后面;而汉语的修饰语无论长短、繁简,皆置于被修饰语的前面。体现了直入与螺旋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

1. The scientist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re looking for the efficient methods to make the air clean and protect it from the pollution by all kinds of industrial harmful waste gases.

汉语“全世界的科学家”,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净化空气、防止空气受到各种有害工业废气污染的有效方法”同样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相反。

2. We appreciate your words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汉语“有关我们两国关系的谈话”,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有关我们两国关系”,同样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相反。

3. The hungry boy ate up everything he could have his hands on from the refrigerator.

“他从冰箱里所能拿到的吃的东西”,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英语则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

4. The problem arose of how to fairly distribute the world natural resources.

比较而言,该句主语太长,谓语太短,构成了不连续性修饰语,不过还是有些突兀,但修饰语还得后置。而汉语“怎样合理分配世界自然资然的问题”仍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

句子

英语句子开门见山,其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纲”,其余成份是“目”,一般先下结论,后叙事,从近到远,新近发生的事先出现,重心落在句首。汉语句子一般以逻辑关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一般先叙事,后下结论,由远及近,重心落在句尾。这种差异体现了直入与螺旋的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往往会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下面的句子:

1. When I stayed in Guangzhou last month, you helped me. I am grateful for that.

2. Tom’s mother died when he was only two years old, so he did not remember her.

3. After we left China in 1959, the natural calamities happened one after another for three years in the country. While we read about it at home, we had been dismayed.

4. It looked rain that evening, yet Dad came all the same. That made us very joyful.

如果按英语直入的思维方式,以上几句要改写成:

1. I am very grateful for your help to me during my stay in Guangzhou last month.

2. Tom did not remember his mo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only two years old.

3. We had been dismayed at home while reading of the natural calamities that happened one after another for three years after we left China in 1959.

4. It looked rain that evening, yet to our great joy, Dad came all the same.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要是更复杂一点,对中国学生来说,是需要操练的。例如:

1. 我认为如果他们初次相识时,她很穷,他未必会爱她。这位女性由于对他有好感而帮助他,使他心存感激,这种感激之情很容易发展成为真挚的爱情。

I do not suppose he would have loved her if she had been poor when he first knew her, but the gratitude which he felt for the help which he owed to her kindly interest in him easily developed into a sincere affection. (条件关系和多层因果关系的转换)

2. 她去深圳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她就到香港去购物,昨天才回来。

She came back yesterday from Hong Kong where she had gone shopping after the meeting in Shenzhen.(时间顺序的转换)

段落 篇章

总体而言,英文 篇章,一般都采用直线型的形式,尤其是说明文和议论文,更是一般——具体式的。英语 篇章是a writer-responsible pattern, 即作者在 篇章中有责任、有义务向读者交代其主旨或目的。为使读者省时高效,英语 篇章开门见山,一开头就直接点明段落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或全文的中心思想 (thesis statement), 即亮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看法等;或者以引言开门,即“首先用一个熟悉的事实、观点、故事、引言等开头,然后直接见到作者全文的观点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知,西方人的直线式思维和中国人的螺旋式思维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语言中,几乎渗透到语言的各个单位,包括词汇、句子、段落和全篇。当然,笔者无意说思维模式孰好孰坏,正如我们不能断言文化模式孰好孰坏一样。但作为学英语的中国人,学原汁原味的语言是我们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自然,这里的语言也应包括discourse或text。

因此考生们要知道,一种思维是一种文化长期的积淀,它已进入该民族的潜意识,根深蒂固,如果只学语言本身,不会知其所以然,一旦到了使用语言时,汉语思维自然突现,写出Chinglish, 浑然不知。此外,建议考生多背诵和模仿英语经典文章,如《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上的文章,笔者认为皆为语言的精华,不但文词优美,每课都是一篇范文,原汁原味,多读这样的文章,一定会有所启发。由此看来,老生常谈而又令人费解的“学会用英语思维”,倒不如换个说法——学会英汉思维转换,即懂得英汉思维的差异,在平时读书的时候去真实地领悟,久而久之,就能写出地道的英文来,至少不会写出那么多的Chinglish。

综上所述,想要取得雅思写作7分甚至更高的分数,单靠所谓的模板和复杂的句式是做不到的,只有从写作思维模式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写作成绩。而中式思维的根深蒂固必定会对正确的英语写作思维产生阻力,因此,临摹英式思维的文章以及阅读海外学术著作对于转变写作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为大家总结一句,想要拿到雅思写作7分以上的分数,雅思写作模板及一些复杂句显然是不够的,考鸭们需要在雅思写作考试中注重训练自己的写作思维模式。各位考鸭不妨多去外文新闻网站及刊物上寻找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断去模仿,这不仅有助于雅思写作高分,更能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祝各位考鸭早日摆脱雅思写作,和雅思说分手。

托福写作必备的四大技巧

一、阅读:寻找核心句和关键词,切忌word by word。

英美人写文章的总体逻辑可以概括为总分或总分总。而托福综合写作的阅读材料多为前者布局,且多为四段式(首段总起,三段分别展开)。 首段主要用来提供背景信息或者提出话题,(注意:阅读和听力是同一个话题,极少考到观点相互补,多为观点相对立。)而作者的立场或论点多位于首段的最后一句,聪明的考生会把注意力多集中于首段的尾句,确定作者的立论点,从而对于下一阶段的听力大致话题和论述做到心中有底。 随后的段落即展开给出作者之所以立论的三个分论点或论据,在单个的段落当中,又遵循了西方人惯有的总分模式,单个段落的首句多为topic sentence,考生可以只关注三个段落的首句以快速获取段落主要内容,从而避免全文通读速度不够而导致的来不及看完阅读。

二、听力:判断说话人立场,记录观点和支持性论据

听力环节的笔记很重要,是决定综合写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没有经过训练或者疏于练习的同学会对于该记什么无从下手,结果就是笔记做了,自己看不懂,或者笔记太过凌乱,毫无可利用性。 要知道听力该记什么怎么记,此时应当牢记心里的仍然是西方人的逻辑性。“总分”表明了在听力的开始段是表明说话者立场和论点的,那么按照我们之前分析的,阅读和听力必然是同主题,所以听力开始时候大家不必忙着乱记一通,事实上,什么都不用写,镇定情绪,听清说话者的立场即可。 接着,和阅读中相似,说话者会从三个方面阐述支持自己的观点,很多情况下,这三点和阅读中的三点是刚好契合,一一对应的。但听力三方面的分论据往往是从阅读中无法推断的,所以分论点及论据是需要同学进行笔记的,应当记的是key words,切忌洋洋洒洒想记全一句话,最后自己也难以读懂。

三、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记忆容量。

各位考生不妨观察一下自己抄写英文句子的情况。大多数未经训练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很可能都是每写下一个词就要回去重新读一次才能继续抄下去——有的时候甚至可能需要每写一个字母就要返回文本重看一眼才能继续。这说明此人的记忆容量只能容纳一个词(或者甚至连一个词都容纳不了)。 记忆容量大的人理解文本更为容易,又因为能够理解所以记忆文本更加容易,进而又因为能够记得住而联系上下文更为轻松,而记忆容量过小的人基本上连看完一篇文章都非常吃力。 不过,只要稍加训练,记忆容量就会扩充至足够用的地步。迅速将自己的英文记忆容量提高到“够用”的地步,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跟读”、“朗读”训练平日积累。因为朗读可以非常有效而又迅速地提高文字理解能力。这很关键,记不住的最重要原因并非“记忆力差”——无论记忆力多好,都很难记住无法理解、无法关联 的信息——听得懂才容易记得住。

四、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模板问题。

综合写作中,要将阅读和听力观点整合起来时,如果在准备阶段备有一套好用的模板,那么就是如虎添翼了。建议考生应当备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模板,通过对同义换词,句型多变,做到集多个好模板于一身,又毫无雷同的独家模板。

托福写作范文:电影受欢迎的原因

Movies are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Explain why movies are so popular.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 to support your answer.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astimes today is movie-going. With what started as moving-picture shows has dramatically developed into an industry that spends millions upon millions of dollars while still turning a gigantic profit.

Movies are so popular because they are the most fascinating and easiest escape means from increasing pressure, which comes from family, school, work, society, and so many other directions. Combined with acoustic and visual effect, movies are definitely more appealing for audiences who have exhausted themselves in the real world than are those printed novels. It must have been much easier to see a movie than to read a novel, since all the audience should do is simple to sit there in a soft chair in the dark about 150 minutes. Captured, involved, the audience in a movie theater will forget everything but the story in action on the screen.

Movies have magic power to let people immerse themselves in fiction. The point is that almost everyone long for the power of snapping his fingers and seeing his wishes and dreams instantly granted. Everyone long for eternity of love, many idealize about it but now in the theater it’s time to ‘feel’ it. Every move the character makes, every breath the character takes, all seem to happen around, and clearly sensible. On the screen, no entire life needed, movies illustrate all aspects of love we can imagine: all aspects of love, from the mushy warm and fuzzy feelings we feel with our children and companion animals, to platonic love we have with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to the romantic soul-mate kind of love, to the agape kind of unconditional love, it’s the full gamut. Dramas are created in order for us to play out different sides of ourselves.

In short, movies are so popular because many can escape into the world of fantasy and live vicariously through the characters and in doing so, work out different feelings and emotions that they may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in their ‘normal’ lives.[335 Words]

托福写作素材积累:家庭暴力and教育

Problems of Families and Family Violence

Some of these issues include family instability, divorce and child custody,

For example, 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force both parents to work full time outside the home without affordable child care can lead to child neglect and a host of subsequent social problems.

Problems of Health, Illness, and Health Care Delivery

The bioethics of transplants, genetic screening, gene therapies,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and euthanasia are among the many issues of health and medicine today.

Problems of Education

In the U.S. today, problems of education relate to funding, teacher quality and the statu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andardized testing, racial imbalances and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the curriculum in relation to labor force needs and global

如何训练雅思写作中的英式思维

篇3: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1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在综合中进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多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问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题意,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时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2如何训练数学思维逻辑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其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的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给学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4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既学会也会学。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数学单数和双数时,要求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单数、双数,并写出几个进行分类,寻找规律。于是,每个学生兴致勃勃的按要求写出一些单数、双数。

如单数:11、13、15、17、19、1、3、5、7、9、21、23、25、27、29……如双数:20、24、28、26、.2、4、6、8、10、16、18……教师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单数双数,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单数的个位都是1、3、5、7、9,而双数的个位上是0、2、4、6、8。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我们所学的100以内的数中所有单数、双数都有这个特点,这样揭示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兴趣浓,思考勤,理解深,记得牢,效果好。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和发现,作出合理的猜想,把有关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理解系统。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以及思维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圆周角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吗?”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概念教学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篇4:思维训练

奥地利医生彼得在看儿子睡觉时,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正做着一个梦。

彼得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会说正在做梦。

彼得又仔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他的病人,都发现同样的情况。因此,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人睡觉时眼珠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种用直接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和今天用脑电波的测试数据是相吻合的。

“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这个结论当时是怎样得来的呢?是这位奥地利医生观察了儿子、妻子、邻居及病人等个别现象后归纳分析得出来的:

儿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妻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邻居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病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上面所讲说的都是一些个例,但通过这些例子也可以得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结论,那就是任何人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子转动都表示在做梦。

这种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推出的同类事物带有共性的思维方法,叫做归纳分析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事情。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或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其推理的一般形式如下:

A是G

B是G

C是GGG前提

A、B、C都是D

所以RD是GGG结论

推理中的前提是论据,结论是论点。

比如论证“自学能成才”:

高尔基是个人才

华罗庚是个人才

张海迪是个人才张张论据(前提)

他们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所以说自学能成才所所论点(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省略成分,如上边那种形式可变成:高尔基、华罗庚、张海迪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

归纳推理分为两类: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概率预测推理和统计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几种类型。一般的归纳推理都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蕴含关系的或然性推理,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

训练1: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又称完全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的情况,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情况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德国数学家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0岁时曾迅速而准确地得出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题的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

12319899100=?

如果这道理按照正常的步骤计算需要很多时间,而且出错率也是非常高的。通过观察,高斯发现,从1到100的这些数,两头对称的两个数相加得数都是101.而这样类型的数共有50对。所以他就把101×50,得出5050这个答案。在这道数学题中,高斯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两头相加为101”这一结论,从而使得这道题简单易算。

完全归纳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进行考察,才能得以推出结论。

训练2: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亦称“简单归纳法”或“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只根据部分对象个体具有的某种属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以及列举若干经验事例,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又没有遇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从而得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简单枚举并没有列举全部或无法列举全部事例,而只是把仅属于部分对象个体的性质当做全体对象一般属性作出判断,而且又没有通过理论证明。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于人们的认识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它对事物进行初步概括,提出假设时,也为人们的科研活动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为人们的研究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它也是功不可没的。

训练3: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它主要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并掌握对象和某种属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

金鸡纳霜的发明就是科学归纳推理的结果。

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得了一种叫疟疾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感觉忽冷忽热,在热的时候就会大肆维思出汗,然后口渴难耐、肉痛、浑身无力。当时,由于医学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找不到医治这种疾病的办法。当时,有一位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发病了,当时特别口渴就爬到一个死水坑边喝了那里的水,结果病好了。所以,他就告诉其他的患者也去喝那里的水。结果他们的病都好了。当时科学家也很奇怪,于是前去观察,结果发现水坑的水中含有奎宁。奎宁是哪来的呢?原来在水坑旁边有棵金鸡纳树,这种树的树皮里含有奎宁,在与水交融的过程中,奎宁扩散到了水中。正是因为奎宁杀死了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所以这些患者才得以痊愈。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科学家就发明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并命名为金鸡纳霜。

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基础上,科学归纳推理产生并发展起来。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归纳推理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科学归纳推理更具有可靠性。

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发现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在进行科学归纳推理时,常常要通过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来实现。

篇5:思维训练有哪些方法

思维的训练方法

1) 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 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 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 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 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 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锻炼大脑思维的方法

1、灵活使用逻辑。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何来?熟能生巧。学数学可知,解题多了,你就知道必须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可叫数学哲学。总的来说,文科生与理科生差异在此,不在逻辑思维的有无。同时,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并无分文理。而且思想也不是逻辑地得到,而是逻辑地说明。

2、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例如关于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相反,我认为是保护人权的主权大于人权,不能包括导致国王享用婴儿宴的主权,既必须界定主权,前者有条件成立。导致该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3、坚守常识。其实我很轻松得到关于人权的个人结论,原因是不论大牌专家怎么宏论,我不认同的道理只有一个,我坚守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正当权利被侵犯,除非不得已这样的常识。因为坚守这个常识,就要具体分析主权比如国家保有军队的权利,该权利会在不同情况下要求国民承担不同义务,战时似乎侵犯人权,但这是为每个人安全需要的一种付出,主权必须具有正当性。可见坚守常识及逻辑地得到的结论的重要性。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为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例如哲学。中国人常常用哲学说明问题,总是从一个一般到另一个一般,所以说而不明,好象不会逻辑思维,谬矣。

4、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篇6:辩证思维方法写作

读考场优秀的文章,我们歆羡之,钦佩之:深邃的思想如晨钟暮鼓,耐人深思,促人警醒;精妙的构思如爽朗的面容,眉清目秀,招人怜爱;珠玑的文字如群星闪耀,光芒四射,目不暇接。岂不知,那靓丽的外表是源于内质的修炼,是因为他们拥有或敏捷、或灵活、或深刻、或新颖、或个性的思维品质。“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让作文之树枝繁叶茂,创作之泉汩汩流淌,请先从思维品质的培养开始吧!

月有阴睛圆缺——辩证思维方法写作

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相对立而存在。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器。在作文中,我们若学会运用辩证思维,便可以培养我们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尤其是当思维僵化或凝固时,辩证思维能帮我们打开思路,拓宽思维的空间,不仅能摆脱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境地,而且还能让我们将事理阐述得更清楚、更入里、更透彻。正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所说的“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

可通过学会运用以下几种主要的辩证思维方式写好作文:

1.正反式。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在议论文中比较常见,表现在提出论点后,通常从正面与反面分别进行论证的写法。例如,启凡《发问的精神》中的这样两个段落:

段一: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段二: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的人大概“自以为是”。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看出他的话有很多漏洞。

《发问的精神》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段一是从正面提出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即发问带来的好处;段二是从反面提出了相反观点的不正确,即不发问会带来好多不足。

正反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它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2.联系式。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只有弄清这些联系之后,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来写。如:

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又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还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一个工厂的发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得法,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

这一段由沙丁鱼与鲶鱼的联系想到工厂的发展与领导、职工、政策等的联系,想到学习的进步与小事的联系,处处离不开联系,议论全面、周到,让人信服。

3.发展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关于“钱”这个话题,在以前的年代,人们知道只能“向前看”而不能“向钱看”。“钱”多了,这在当时是不能容忍的,认为是资本主义。那时人们都只能一心“向前看”而绝不能“向钱看”。到了今天,顺应时代的发展,“向钱看”又被人们重新提起,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了,人们再也不会谈“钱”色变了。比如下面这位同学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等待“向钱看”的:

我们是在“向前看”的同时想到了“向钱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商品推向市场,而把商品推向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有了钱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生产越来越红火,金钱也会愈积愈多,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这种竞争力很强的形势下,办企业、办工厂都要讲效益。所谓效益好,其实就是赚的钱多。要有钱,才能谈得上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向钱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提倡“向钱看”也不能一味盯着钱,心里想着钱,挖空心思去赚一些昧心钱。有些人为了钱,连人格、国格都可以不要,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真本领,在市场经济中大展雄风,多赚些钱。这种“向钱看”的行为才是我们所提倡和希望的。

4.并列式。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许多事物总是有内因外因、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因此,从两方面并列地去分析事物的内外因、利与弊、得与失也是辩证思维在作文中的一种重要体现。比如某地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个考题:以“果断与犹豫”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显然,要写好这个题目,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

果断,固然很好,“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这是古人之言,但干什么事情都果断行吗?诸葛亮,一代名相,辅佐蜀国,决胜千里,其果断之智,是何等雄姿;毛泽东指挥三军,爬雪山,过草地,决胜三大战役,是何等果断。所以,果断,不是武断,不是硬断,而是明断。

犹豫,固然值得商榷,有些果断之事不断,必然丧失良机,而有些事情就要三思之后方可果断。马谡失街亭,也是诸葛孔明误用人的犹豫使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明政府的犹豫不断使然。所以,犹豫不是坏事,恰恰是等待时机,待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考察无误之后,方可实施,这才是真正的果断。

佳作展示台

做人要有博大的胸怀

一个人要登上成功的高峰,除了种种努力外,还要有博大的胸怀。试想如果一个斤斤计较于针芥般的琐事上的人,又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呢?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是不会去计较那些小事的,即使上天给你一个不公正的待遇,你也应该以大局为重,胸怀大志,放眼未来。

拥有博大胸怀的人,才能成大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历史人物。魏征曾是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 李世民登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正是他们的坦荡胸怀,广开言路,终于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

博大胸怀的人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有利于弥补自己的不足,毛主席的《关于诗的一封信》在《诗刊》上发表不久,北京大学有位学生给毛主席写信,信上说那句“遗误青年”的“遗”字,应该作“贻”。毛主席看到这封信非常高兴,特地向《诗刊》编辑部的负责同志打招呼,请他照北大这个学生的意见加以改正。一个建立过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能不以地位高、功劳大而骄傲,虚心接受一个学生的指点,这不是一则令人佩服的佳话吗?

心胸狭窄,鼠目寸光的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但是心胸太过狭窄。当他看到孔明的才华在自己之上时,愤呼:“既生瑜,何生亮!”他不能容忍一个比他更强的人,于是他三番五次地想把孔明害死,但是孔明都巧妙地摆脱了困境,最后周瑜被气得吐血身亡,可怜!可悲!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更应有博大的胸怀,只有这样,你才能笑傲人生,成就大业!

名师点评安徽高考作文题:注重辩证思维 写作角度多

今年的安徽高考作文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的方向性应该更明确,写作角度也很多。

多数学生认为作文比较好写

根据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最新信息,安徽省高考作文题为: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多名考生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语文题比较简单,作文也比较好写。

老师认为作文写作角度多

宿城一中语文老师张海松称,现在高考作文最重视的就是审题立意,这类题目谈不上难,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即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能否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作文是展示学生思维的窗口,注重学生的能力。”张海松认为,学生只要把整个材料看透,写作角度还是很多的。学生可以单个谈“内在本质”,最好兼顾“外在形式”。但要有所侧重,更应该强调前者。

张海松说,学生可以从“有”和“无”的关系角度论述。乍一看,学生惊讶于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没有颜色,这是“无”。但是这个“无”却是要通过“有”来展现,即“蝴蝶翅膀的特殊的结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蝴蝶正是“有我”、“有环境”所以有了五颜六色的美丽。

当然,学生也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如实践出真知。科学揭露蝴蝶绚丽的外衣,原来是无色的。

篇7: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

2015关于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

一、审题思维——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是形式逻辑思维的细胞。”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度概括地反映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要求人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逐渐产生认识过程的突变。

在议论文写作中,题目即是概念。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二是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

在命题作文中,概念已明确给出,要求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平总是与他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相联系的。因此,要使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深刻、丰富、系统,必然要培育他们形式逻辑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比较等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能力。

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A、概念要明确。概念明确,才能正常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的文章才能清楚明白,否则,文不对题,令人不知所云。B、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议论文写作中,概念的内涵就是题目的含义:概念的外延就是指题目的适用范围。只有明确灵活地界定题目在特定语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论证才更有说服力。C、弄清概念间的关系、不少议论文题目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这时就要弄清楚这几个概念之间是相容关系还是不相容关系。如《独木与森林》、《高分=高质量》这两个题目就是不相容关系。对于相容关系的题目来说,我们就要着重挖掘它们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而对于不相容关系的题目,我们就要着重选好立足点,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态度要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在材料作文中,首先我们要充分理解材料,透过材料的表象抓其实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具体走向思维抽象,从而形成一个总领性的概念,是一个提炼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思维即是形式逻辑思维,其中必须要采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方法。

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A、整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分清主次。如果学生能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和吃透材料的中心及其蕴含的意义,这样,形成的概念才会准确无误。B、善于化具体为抽象,不能把目光总是停留在材料的表面,要力求通过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力求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规律来。C、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去思考材料,力求选取一个新颖、富有时代性的角度。

二、立意与拟题思维——运用概念构成判断的过程

把概念弄清楚之后,便要确定中心和想出一个恰当的题目了。本文将立意放在拟题之前,是因为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是先确定了中心才能准确拟好题目的,它们同属于运用概念构成判断的过程。

“判断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中间环节。”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脑子中形成概念,而要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就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议论文要求运用正确的观点,按照准确的思维过程,准确无误地进行分析说理,推理论证,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判断,否则立意错误、拟题不当就是离题,全盘皆输。

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复合判断和模态判断三种。在议论文的立意和拟题过程中,应该明确要运用哪种判断进行推理。

简单判断就是本身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性质判断,例如现在社会上许多人昧着良心做坏事,我们意识到良心很重要,于是便得出做事情不要把良心丢了这一判断,就可以拟《“良心”不可废》这样的题目;再一种就是关系判断,如《“洋”未必“奴”》这个题目,在它形成之前,作者一定想过:“洋”与“奴”的关系,经过反复思考,得出“洋”与“奴”是不相容关系的判断,于是便拟出了这个题目。

复合判断就是一种在其自身这包含了其他判断的判断。其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假言判断,例如当意识到多说无益,得出“语言如果能够产生采访,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会成为最富有的人了”这个判断之时,就可以拟出《动口不如动手》这样的题目;二是选言判断,“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但是也有不少是洁身自好的人,那么就形成了“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判断,其中

必须选出一个作为自己的论点,这样,也就有了《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三是联合判断,我们知道,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于是得出“作为一名学生,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强健的体魄”这个判断,题目《论“三好”》也就出来了。

模态判断是指判定事物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例如,现在人们纷纷出来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得出了“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才”这样的判断时,便可以拟出《高分与低能》这个题目。

三、选材思维——推理之前的酝酿过程

题目和中心出来之后,接下来就要为论证收集材料,也就是运用概念构成判断之后进入了推理的酝酿阶段。形式逻辑思维在这个阶段同样占据着重要作用。

“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材料选好了,写出来的文章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否则,就像冬天的枯树,空空洞洞,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达不到教育人、感染人、启迪人的目的。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推理的这个酝酿过程。

首先,议论文的选材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主旨,分清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凡适合表现主题的材料就采用,不适合表现主题的,尽管材料新鲜、具体、生动,也一定要忍痛割爱,这样才能做到主题鲜明突出。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初作者写《自豪吧,祖国》的通讯时,文中用了20多个不能说不生动的例子,给周围的人看了看,感到不好,后来,经过认真推敲,删去了不少,只剩下我们今天见到的三个例子。细究这三个事例的好处,就不难发现,这三个事例已起到了原先20多个事例的作用。

其次,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形式逻辑思维,通过加工、提炼、筛选等方法,力求使所选材料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例如,鲁光写《中国姑娘》,所用的全部是第一手的材料,他所追求的准确真实使他的这篇文章写得感人。又如罗兴平写的《高度重视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一文中,选取了孔繁森作比较。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又是同龄人,都曾处在党的重要领导岗位上,但他们一个万世流芳,重如泰山,一个轻如鸿毛,为后世唾骂,对比鲜明。他所追求的典型性使得文章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再如,谈人才问题,自唐韩愈以来,人们往往强调的只是“伯乐”的作用,而叶永烈的《首先要做马》一文,突破了他人的思维定势,提出了“首先要做马”的全新观点,立意新颖,角度独特,又具有时代性,因此获得极大成功。

四、结构思维——推理的构筑过程是形式逻辑思维的细胞。

材料准备充足,接下来就是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也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结构是推理过程的骨架,是作者思路的反映,也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议论文结构主要包括层次、段落的安排,观念、材料的联系、起笔、收束的确定,叙议、详略的处理。这一切都十分强调逻辑性,要求结构合理、完整、严谨。

议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依靠立论点,摆论据并通过论证而结构篇章的,其中必然要运用逻辑推理。形式逻辑中的推理即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它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它所推出的判断叫“结论”。在议论文写作中,结构需要由一系列的判断层层堆砌而成,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构成的前提推出结论,再以这些结论为前提提出新的结论,如此层层推进,便构筑了文章的骨架。构筑结构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别推理,这三个推理笔者将在表述思维中相信论述,在这里先放着不谈。

在安排议论文的结构中,除了要遵循形式逻辑思维规律之外,还必须注意三点;(1)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结构属于形式的范畴,它受制于议论文的内容,必须以内容为中轴,围绕内容安排层次,取暖怕开头、过渡、结尾,决定段落的长短。(2)把握好“纵式结构”模式和“横式结构”模式。“纵式结构”模式即按世界的推移、情感的发展、问题的展开为顺序的.组织模式。如钱钟书的《论快乐》,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文章首先提出快乐是短暂的,随后论述永远快乐是不可能的,接着论述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由精神决定的,最后引出一番对人生哲理的阐述。“横式结构”模式就是以一事物为中心,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向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行广泛联想而组织文章的结构模式。议论文在逐层深入论证中,有时也逐步横向展开,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总体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论证的但对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却作了横向排列,这样就能使人看到自由主要的严重危害性。(3)要了解一些结构的基本法则。一是议论文的三部分,即引论、正论和结论。二是议论文的四板块,即起、承、转、合。三是议论文的五格局,即顺承、并列、对照、层进、总分。

五、表述思维——推理的具体运行过程

材料和结构都处理号令,接下来就进入关键的阶段——把脑子里酝酿的东西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表述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其突出。议论文的表述其实就是形式逻辑思维中推理的具体运行过程。议论文写得是否严密,语言是否准确,行文是否流畅,就是推理是否成功的表现,与一个人的形式逻辑思维有密切的联系。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如果推理缜密,文章则逻辑性强:推理混乱,则不知所云;思路清晰,则层次分明;思路不畅,则滞涩生硬。因此,要求学生的表达言之有序,实际上使要求对学生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做到井井有条,序列清晰,说明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达到一定的水平。

推理具体可以分成三种,即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合类比推理。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这三种推理各有各的优势,可以运用其中的一种进行论述,也可以把两种或三种结合起来运用,看具体的文章内容而定。

演绎推理是指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出特殊的结论的推理。例如,不进行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缓慢,国家就难以富强;我们要尽快发展经济,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所以,我们必须改革开放。

这是一个典型的演绎推理过程。在议论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绎推理的教学,让学生先能够从论点出发找出一般性的原来依据(如经典性的言论、公认的原则、公理、格言等),再以所确定的原理为前提进行演绎推理,推出所要证明的论点即为结论。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性(或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中这样写道:“一切所以号称强大的反动派统统不过都是纸老虎。原因是他们脱离了人民。你看,希特勒是不是纸老虎?希特勒不是被打倒了吗?我也谈到沙皇是纸老虎,中国皇帝是纸老虎,日本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你看,都倒了,”这段话就是一个典型的归纳推理,由希特勒、沙皇、中国皇帝、日本帝国主义等几个具体前提推出一个普通性的结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议论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归纳推理的教学,让学生先能够从论点出发找出典型事例的依据,再能以这些事例为前提进行归纳推理,推出所要证明的论点即为结论。

类别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而推知这两个事物的另一些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特定的推理形式。如我们在写文章时,常常先举一个例子,分析它具有某种性质,接着,常用“由此类推”之类的词语,分析与该例子类似的某种事物也具有相同的性质,这就是运用了类比推理。在议论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类别提炼的教学,让学生先能够找出与所论证的事物相类似的另一事物,然后进行类别推理,推出所要证明的论点即为结论。

推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议论文说理是否透彻,分析是否具体,论证是否严密,文章是否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因此,推理能力在议论文写作中至关重要。

六、修改思维——整个逻辑思维的反思过程

“文章皆为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以其本身固有的复杂性,不能一下子为写作主体所认识清楚把握全面。文字表述又以其灵活多样性,也不能一下子就能选择恰当。因此,文章只有经过严密的修改,进行结构的重新条理、文字的润饰才能使之更加完整,更加精粹,其目的在于追求思维的深化与表述的完善,而表述的完善正源于思维的深化。叶圣陶显示讲:“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是修改思维,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7]议论文的修改,应是检查整个形式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要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各个环节反复推敲,查补漏洞,不能出现违反形式逻辑思维四个基本规律的情况。

一是应遵循同一律,避免偷换论点。同一律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时,每一思维都有其确定性,都必须保持同一。也就是说在同一色瓦过程中,既不能前后不一致,随意改变,转移论题,也不能在使用概念时,概念的含义和使用范围前后不一致,混淆或偷换概念。在议论文 写作过程中,必须保持思想的一致性,只有这样,论证才能紧扣中心论点,不至于出现离题、偏题的现象。例如,把“勤奋是成才的决定因素”论证成“勤奋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把“做热爱集体的模范”论证成“做热爱祖国的模范”,把“祸患常积于忽微”论证成“知识也在于积累”等等都是由偷换概念而转移论题,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

二是应遵循矛盾律,防止不攻自破。矛盾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反对或矛盾的判断不能通道号承认它们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果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例如,有人说:“这些指标,我们基本上完全达到了”。这句话就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原因是在一句话中,同时运用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即“基本上达到”和“完全达到”。

“基本上达到”就不是“完全达到”,两者必有一假。

三是应遵循排中律,不能模棱两可。排中律是指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承认它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如果违背了排中律,就肯出现模棱两可、无所适从的情况。

例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歌颂与不歌颂的问题时,就运用了排中律,他说:“你是资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无产阶级而歌颂资产阶级;你是无产阶级文艺家,你就不歌颂资产阶级而歌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二者必居其一。

四是应遵循充足理由律,克服论证不充分。充足理由律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确定任何一个判断是真实的,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议论文具有说服力的条件,只有充分分析说理,才能以理服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看人、看事、看问题更是如此,只有把各个方面的道理都分析透了,各种理由都阐述够了,客观事物的真实与否才会明白,文章中的观点才能让人接受,写出来的文章也才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从事客观实践,发挥文章的教育作用。

通过审题、立意、拟题、选材、结构、表述、修改等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也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式逻辑思维运行的过程。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关键是加强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训练,必须把形式逻辑思维训练放到日常教学上来抓。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1)把形式逻辑思维立论贯穿到世界训练中。对学生来讲,逻辑学的只是比较艰深,而且也比较枯燥,直接灌输大多的理论可能会适得其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使学生失去了兴趣,所以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实际训练中深入浅出地锻炼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例如,可以把概念的训练与词语的训练相结合,把判断的训练与句子的训练相结合,把推理的训练与论证方法的训练相结合。

(2)逐步把形象思维过渡到形式逻辑思维。在日常训练中,应先把概念和判断这两项训练搞好,其中应着重训练好抽象力和概括力,因为只有学好抽象和概括,具体形象才能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和判断,才能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多从因果联系上分析问题,因为由结果到原因的探求过程,就是一个对事物的现象作本质分析的过程,其中贯穿着思维的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也贯穿着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

(3)在课文讲解中注重形式逻辑思维训练。教师在讲解议论文课文时,可以先确定每一课所要训练的思维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句段篇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思维线索。同时还可借助还原思维训练,每讲完一篇议论文时,要求学生将整篇课文的思维训练回顾一番,总结一遍,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审视整个思维过程。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就能渐渐掌握形式逻辑思维规律,从而提高形式逻辑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救吝啬鬼》

思维训练《生物教授》

思维训练《诡异信封》

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如何训练感知思维

思维训练《煤气杀人案》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初中物理思维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思维训练写作中常用思维方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