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思维训练《救吝啬鬼》(共含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定要一个昵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很久以前,在英国有一个富翁,五十多岁,家财万贯。但是这个人十分吝啬,是郡里闻名的吝啬鬼。
这个吝啬鬼有个很大的毛病,他从来不会给予别人任何东西,却只知道索取。不论是谁,哪怕是他的儿子、妻子,只要说“你把那个给我”或者“把这件东西递给我好吗”之类的话,吝啬鬼都会假装没听到或者直接背过身去不理对方。久而久之,认识他的人都不曾再想从他那里得到哪怕的到一点东西。
但是,吝啬鬼十分热衷于从别人那里占便宜,只要有人说“您把这个拿去吧”,他立刻喜上眉梢,毫不客气,拿起东西就走。
有一天,一个外地商人经人介绍来找吝啬鬼谈了一笔买卖。介绍人事先打过招呼,所以事情谈的顺利。外地商人热情地要请吝啬鬼一起去湖中喝酒钓鱼。喝多了酒,吝啬鬼一不小心掉进了湖里。外地客商立即伸手去拉,并大喊道:“把手伸给我!快!”
但是,吝啬鬼始终没有伸出手来,外地商人眼看着吝啬鬼扑腾了几下沉入水中。当商人跳下水去把吝啬鬼就起来时,为时已晚。
事后,闻讯赶来的介绍人问商人:“你当时对他喊了什么。”商人如实告知。
介绍人捶胸顿足道:“哎呀,我跟你说过,他是不会把自己的东西给任何人的,你怎么能这么喊呢?”
随即,介绍人对外地商人说了正确的喊话方法,根据逻辑推测,当时外地商人应该喊什么,才能救起吝啬鬼呢?
本篇答案将在下篇公布(点击下一篇)
上篇答案:
餐厅在5小时前就已经停止营业了,厨房在餐厅打烊后理应不会再作业,即便有残留的血迹也应该是凝固的。小偷踩到了未凝固的血,而且是在地板上,所以他判断,当时近在咫尺的地方发生了凶杀案的几率很高。所以就赶紧跑了。
1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在综合中进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多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问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题意,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时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2如何训练数学思维逻辑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其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的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给学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4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既学会也会学。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数学单数和双数时,要求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单数、双数,并写出几个进行分类,寻找规律。于是,每个学生兴致勃勃的按要求写出一些单数、双数。
如单数:11、13、15、17、19、1、3、5、7、9、21、23、25、27、29……如双数:20、24、28、26、.2、4、6、8、10、16、18……教师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单数双数,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单数的个位都是1、3、5、7、9,而双数的个位上是0、2、4、6、8。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我们所学的100以内的数中所有单数、双数都有这个特点,这样揭示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兴趣浓,思考勤,理解深,记得牢,效果好。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和发现,作出合理的猜想,把有关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理解系统。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以及思维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圆周角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吗?”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概念教学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奥地利医生彼得在看儿子睡觉时,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正做着一个梦。
彼得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会说正在做梦。
彼得又仔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他的病人,都发现同样的情况。因此,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人睡觉时眼珠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种用直接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和今天用脑电波的测试数据是相吻合的。
“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这个结论当时是怎样得来的呢?是这位奥地利医生观察了儿子、妻子、邻居及病人等个别现象后归纳分析得出来的:
儿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妻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邻居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病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上面所讲说的都是一些个例,但通过这些例子也可以得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结论,那就是任何人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子转动都表示在做梦。
这种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推出的同类事物带有共性的思维方法,叫做归纳分析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事情。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或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其推理的一般形式如下:
A是G
B是G
C是GGG前提
A、B、C都是D
所以RD是GGG结论
推理中的前提是论据,结论是论点。
比如论证“自学能成才”:
高尔基是个人才
华罗庚是个人才
张海迪是个人才张张论据(前提)
他们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所以说自学能成才所所论点(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省略成分,如上边那种形式可变成:高尔基、华罗庚、张海迪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
归纳推理分为两类: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概率预测推理和统计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几种类型。一般的归纳推理都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蕴含关系的或然性推理,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
训练1: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又称完全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的情况,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情况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德国数学家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0岁时曾迅速而准确地得出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题的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
12319899100=?
如果这道理按照正常的步骤计算需要很多时间,而且出错率也是非常高的。通过观察,高斯发现,从1到100的这些数,两头对称的两个数相加得数都是101.而这样类型的数共有50对。所以他就把101×50,得出5050这个答案。在这道数学题中,高斯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两头相加为101”这一结论,从而使得这道题简单易算。
完全归纳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进行考察,才能得以推出结论。
训练2: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亦称“简单归纳法”或“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只根据部分对象个体具有的某种属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以及列举若干经验事例,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又没有遇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从而得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简单枚举并没有列举全部或无法列举全部事例,而只是把仅属于部分对象个体的性质当做全体对象一般属性作出判断,而且又没有通过理论证明。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于人们的认识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它对事物进行初步概括,提出假设时,也为人们的科研活动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为人们的研究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它也是功不可没的。
训练3: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它主要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并掌握对象和某种属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
金鸡纳霜的发明就是科学归纳推理的结果。
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得了一种叫疟疾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感觉忽冷忽热,在热的时候就会大肆维思出汗,然后口渴难耐、肉痛、浑身无力。当时,由于医学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找不到医治这种疾病的办法。当时,有一位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发病了,当时特别口渴就爬到一个死水坑边喝了那里的水,结果病好了。所以,他就告诉其他的患者也去喝那里的水。结果他们的病都好了。当时科学家也很奇怪,于是前去观察,结果发现水坑的水中含有奎宁。奎宁是哪来的呢?原来在水坑旁边有棵金鸡纳树,这种树的树皮里含有奎宁,在与水交融的过程中,奎宁扩散到了水中。正是因为奎宁杀死了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所以这些患者才得以痊愈。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科学家就发明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并命名为金鸡纳霜。
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基础上,科学归纳推理产生并发展起来。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归纳推理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科学归纳推理更具有可靠性。
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发现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在进行科学归纳推理时,常常要通过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来实现。
思维训练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现代数学的普及教育。为使本学期的思维训练活动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人,其中女生8人,男生16人。这些学生来自四年级三个班,但这些学生的起点不同,基础也不同,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感到很困难,大部分学生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很热爱学习,善于思考。
二、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3、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大空间。
三、实施措施
1、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快乐。
2、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发现、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要使经历思维训练的学生,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比别人更深层次。不仅教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鼓励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战胜难题的勇气。
4、注重理解,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要急于提供解题方法和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组成立了以数学思维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本课程每周三和周五的第六节课集中学习,地点是四年级两个班。为更好的开展本课程,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活动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认识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学好数学的勇气。
2、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应用意识。
3、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数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积极参加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联系生活用数学,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三、活动措施
1、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注意把辅导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以兴趣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3、以竞赛为抓手,形成强势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四、具体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周 找规律
第二周 求平均数
第三周 速算与巧算
第四周 变化规律
第五周 整数乘法
第六周 植树问题(一)
第七周 植树问题(二)
第八周 和差问题(一)
一天罗思侦探去朋友家中做客,朋友向他讲诉了一个奇特的案件:闷热的星期天,王先生和太太到教堂做弥撒。弥撒内容沉闷天气又热,他竟睡着了,而且还开始做梦。梦中王先生是即将在行刑的贵族,牧师为他主持完最后的祝祷后,刽子手便将他的头放在木槽内……
紧要关头,王太太发现王先生睡着了,便用力在他的颈背上拍了一下。王先生就这样被吓死了。
罗思侦探听完就说这个人是在说谎。
请问,他为何这么说呢?
本期答案将在下期公布(点击下一篇)
上期答案:罗思侦探只说‘我需要两个轮胎,你能找人帮帮忙吗’,并没说轮胎的型号,可是农户却知道,证明他见过罗思侦探的车子。
“嘿嘿,罗思小弟,最近还好吧?”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原来是文警官,一开始就对我卖笑肯定没什么好事……
“有什么事情赶快说吧。”我不耐烦地说
“还真直截了当,好吧,事情是这样的……”文警官开始叙述事情的经过。
镜头转移到一所女子私立寄宿中学,在周二任教生物课的W老师(男性)例行性的点名,发现班上少了一名学生,她叫小灰,于是乎就派班长小葵过去小灰的宿舍……,小葵到了小灰的寝室后发现小灰已经死了(这是本案子唯一的死者)。
死者,小灰是一个有洁癖的姑娘,平时也不太爱跟别人接触,小灰是独自一个寝室的,平时也很少人会去找她,她也不随便让其他人进入她寝室,说是不想让别人弄脏自己寝室。但她平时不爱锁门,某次不知情的W老师无意中扭开门柄进去,因为没有拖鞋被小灰暴揍一顿。所以一直没有人敢不经过小灰的允许擅自闯入她的寝室。
警方到场调查,初步断定小灰已经死去数天了,大概在20号(周6)~22号(周1)之间。死因是后脑受重物袭击,凶器是一本在现场找到的牛筋英语词典。在这几天内,曾有几个女学生去找过小灰,都是住在跟死者寝室同一层的其他寝室,还有W老师也曾经去找过小灰。
她们分别是:小葵、麦子、巢巢,她们都是好朋友,经常串门,还有W老师,其中小葵跟麦子同一寝室,而W老师住在对面的教师宿舍。(不是合谋)
“小葵同学,你是什么时候去找小灰的呢?”警察A问道
小葵害羞的说:“我……是20号下午去找小灰的。”
警察A继续问:“那么,你去找小灰干什么去呢?”
小葵扭过头含羞嗒嗒的说:“我……小灰成绩好,我找她问英语作业。”
“那问到了没有?”
小葵:“没……没呢,当时听见里面传来洗澡的水声我就回去了。”
“噢……这样啊,那真是可惜了,关于其他人,你知道些什么吗?”
“嗯……嗯……麦子好像在22号上午找她借电影了,但听她说小灰好像把她赶回来了;还有W老师好像21号那天过来过。”
“好了,你可以回去了”警察A目送小葵离开。
换麦子进来了,这次文警官决定亲自盘问。“麦子同学,你22号上午找小灰干什么去的?”文警官问
麦子红着脸说:“我和小葵上周就和小灰说好今天去找她借部法国电影看,只可惜没借到……”
文警官专著的望着麦子的眼睛说:“噢?发生什么事情啦?”
麦子:“当时我敲门,她说自己还没睡醒,于是把我给轰回来寝室了……”
文警官说:“关于其他人,麦子你知道些什么吗?”
“其他人……小葵周六去找小灰借作业了,巢巢周一下午也去找过小灰,好象说里面没人就离开了。”
“好的,麻烦你叫巢巢进来吧。”
“巢巢同学,你22号下午是否去找过小灰。”
“是的”
“那你找到她没有?”文警官问
“没有,我敲门没人应门,我以为她在睡觉,于是就走了。”
“你去找她有什么事情吗?”
“我们有个舞蹈表演,本来想找她排练一下的……没想到”
“你还知道其他人的什么情况吗?”
“呃……小葵20号好像去找过小灰,可是没找到;W老师21号那天好像也找过小灰,我在走廊碰到他了,他说是有信件要送来给小灰。”
“明白了,巢巢你可以先回去了。麻烦把W老师叫来吧。”
“什么时候找的死者,找她干什么了?”警察A问。
“嗯,我21号下午去找她的,门卫那收到了她的信,我顺便送过去。”W回答说。
“亲手送到她手上了?”
“没有,我只是把信封塞进门缝里面就离开了。”
“之后呢?有没有看见谁?”警察A接着问
“之后我准备离开,在走廊看到巢巢。”
几个人的口供似乎都没什么矛盾的地方……只好去现场看看了。警方开始从死者房间搬出一箱箱整理好的遗物,衣柜里翻出的衣服,桌子上的电脑,各种生活用品等等……
“咦?这不是巢巢之前说不见了的校服吗?”路人甲发现从小灰衣柜里面清理出来的一箱衣服里面有巢巢的校服,路人甲接着说“巢巢的校服怎么会在小灰的寝室里面呢?”
“什么?你怎么知道这校服是巢巢的呢?”警察A问道
“因为我看见衣服边角秀了个小字,靠近一看发现是个巢字,我跟巢是同寝室的,所以才知道她会在校服拉链边角绣上自己的名字。”路人甲说
文警官拿过那两套校服问巢巢,“巢巢同学,这两套校服是你的吗?”
巢说:“是我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在小灰房间找到……”
“那么你现在穿着的校服是新买的罗?什么时候不见的?”警察A追问
“是啊,现在这套是我新买的,因为学校规定每天穿校服。我是星期二早上发现自己校服不见的,于是就跟学校要了一套新的。”巢巢回答说
“你们一般有两套校服吧?同时不见的?”文警官追问
“是啊,没想到在小灰这里……”巢巢说
“那小灰原来的校服到底哪里去了呢?”文警官苦苦思索着……
事情就是这样了,电话那边文警官叹气说:“目前还是毫无头绪……罗思,我该怎么办好呢?”
“嗯,你现在能让路人甲来跟我说说吗?”我问道
“当然可以,她现在就在我身边。”
文警官把电话交到路人甲耳边。
“你好,路人甲吗?有些问题想跟你确认一下。”
“你好,请讲。”
“请问你们学校是不是有个公用洗衣房呢?”
“是的。”
“学生平时是怎么洗衣服的呢?”
“学校每逢星期天白天开放洗衣房给学生们洗衣服,洗衣房里面有很多洗衣机给她们用的,主要是洗外衣裤子那些比较大件的衣物,平日时常要换的一般内衣才会自己手洗。”
“噢?那平时洗衣房关着的?”
“不是,只是平时不能用洗衣机而已,因为只有周日才通电源。”
“原来是这样,那么小灰是不是每周都会把2套校服服拿去洗衣房清洗呢?”
“是的,她有洁癖,肯定会这么做的。”
“如果看见洗衣机里面有衣服,学生还会用那台洗衣机吗?”
“不会,大家通常挑空的洗衣机洗衣服。”
“好了,把电话给巢巢可以吗?”路人甲把电话递给巢巢
“巢巢同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必须如实回答,上周日也就是21号,你有没有洗衣服呢?”
“有的。”
“是两套校服一起洗的么?”
“是啊。”
“你确定洗衣服那天拿回的是自己的校服吗?”
“是的,我第二天还穿过,后来星期二早上要用的时候就发现不见了。”
“嘿嘿,麻烦把电话交给那个警察叔叔吧。”巢巢把电话递了回去
“怎么样了?有眉目没有?”文警官问
“虽然不知道还有没有证据……但凶手我已经知道了。”
“不是吧?你脑子什么构造?”
本篇答案将在下篇公布(点击下一篇)
上篇答案:
柯铭昱笑着放下拿铁,“这是一起意外事故,护颈圈的目的是避免有勒痕,地上的东西证明他是想性满足,然後绳子的位置表明他获得性满足的方式应该是类似性窒息,结果发生了意外,导致他死亡。”
教学目标:
1、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反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深刻性。
2、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3、让学生学会从逆境中学习,当逆境来临不能失去斗志,应该逆流而上,去战胜它。体会逆境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道思维题,大家想不想做?如果让你从一把椅子的下面过去,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呢?
生:匍匐着爬过去;弯腰弓背前进着过去。
生:用双手举着凳子从头顶过一遍。
师:前几种方法比较普通,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去思考。这就是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用常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即正向思维。后一种方法确实从凳子下面过去了,完全符合题意,不失为好方法。这就是抛开思维定势的限制,从非常规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用非常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就是从完全不同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即逆向思维。
数学中的双向思维也比比皆是,运算与逆运算,分析与综合等等。有时候用逆向思维法可以出奇制胜,悬而未决的问题会迎刃而解。接下来我们就来上一节逆向思维训练课。
二、训练
1、根据65×39=2535,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几种填法?
25.35 =( )×( ) 2.535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2.6×8
= (12.5+0.1)×8
=12.5×8+0.1×8
=100+0.8
=100.8
3、在1-500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数不是7的倍数?
4、一群羊的只数乘0.2后除以3,再乘0.2后除以3,正好是2。这群羊有多少只?
2×3÷0.2×3÷0.2
=6÷0.2×3÷0.2
=30×3÷0.2
=90÷0.2
=450(只)
答:这群羊有450只。
5、在括号中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一步解答的应用题。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250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250÷5=50(千米) 答:1小时行50千米。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250千米。(行1千米需要几小时?)
5÷250=0.02(小时)答:行1千米需要0.02小时。
6、小张骑自行车以每小时行1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返回时他换成骑摩
小张骑自行车每行1千米用6分钟(60÷10=6)
托车,每行1千米比骑自行车少用5分钟,这样他在返回的路上用了40分钟。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60÷10=6(分钟)
6-5=1(分钟)
1×40=40(千米)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40千米。
小结:运用逆向思维法解决问题,常能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题目都适合这种方法,要因题而异。
三、作业
有一只猴子,采回来一堆桃子。第一天吃了一半多一个;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多一个;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多一个;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吃了剩下的一半多一个,到第10天的时候剩下一个桃子(第10天没有吃桃子)。问这只猴子采回来多少个桃子?
采用逆向思维来考虑这道题,从第十天着手考虑,依次往前推到第九天、第八天……第一天,此题将会很容易地得到解答。
根据题意有:
第十天有桃子的个数:1
第九天有桃子的个数:(1+1)×2=4
第八天有桃子的个数:(4+1)×2=10
第七天有桃子的个数:(10+1)×2=22
第六天有桃子的个数:(22+1)×2=46
第五天有桃子的个数:(46+1)×2=94
第四天有桃子的个数:(94+1)×2=190
第三天有桃子的个数:(190+1)×2=382
第二天有桃子的个数:(382+1)×2=766
第一天有桃子的个数:(766+1)×2=1534
即,这个猴子采回来1534个桃子。
四、总结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两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同样我们走过的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会使我们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向上,以摆脱困境。它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教给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学习、看待生活、看待社会。
★ 系统思维训练
★ 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 如何训练感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