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用主题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共含7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可可小碎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运用主题教学法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该目标,笔者尝试将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题教学法融于具体的`任务中,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施.总的来说,学生对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并认为该方法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作 者:宝建东 BAO Jian-dong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论大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整体语言教学理论 整体语言教学是一套关于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原则,它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被肢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当被分解成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语言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目的、能力、学习风格和策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有目的地学习和使用语言;语言知识和技能应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而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教师则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动者和启发者.
作 者:黄子辉 作者单位:河北,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067000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三英语复习指导:着重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北郊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杜保毅)语言运用能力指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听、读),按情景或要求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能力(写、译)。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高考英语越来越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核。翻开今年的英语高考考卷,你会发现,除了20道语法选择题和词汇选择题外,其余的包括听力、综合填空、语篇理解、翻译和写作等等均属于语言能力的考核,而且分数比值高达130分。即使是语法和词汇选择题,题干都比较长,强调在具体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语法规则和词汇,通俗地说,就是考学生的读句能力。因此必须及早着重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首先,对于听力、综合填空、语篇理解、翻译和写作等综合性考题,要尽早精选一些有关类型的题目,细水长流,经常做做,逐渐提高。其次,对于自己的弱项,更要多选一些题目,有针对性地做(比如,如果听力较差,可系统地听李永宁编著的《高考英语听力》的磁带)。而且对于做错的题目不能一扔了之,而是要反复研究,每做一题都要有所收获,逐渐培养出语感来,使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从今年的考题看,应用性和能力型的试题越来越多,命题取材更注重真实性,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等的发展。因此,在听力方面,可以采用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办法。除了做英语听力考题外,还可经常听听电视台的英语广播节目。在阅读方面(包括综合填空),除了做相关考题外,还可经常看看学生英语报。在写作方面,可根据周围发生的`事,自己写些日记(或周记),把句子写写顺,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然后再逐渐练习各种题材的短文。
另外,在这里还必须强调:仍然要不断努力学习英语单词和短语,不断努力学习英语语法。要知道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相互促进的。随着英语基础知识的提高,会对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
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原因。农村的学校,特别是民校、私立小学,许多都没有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到了中学,上英语课的老师要从零做起,但课程进度又跟不上,有时,顾得了这头,又顾不上那头。上仔细了,完不成教学任务。上快了,教师手忙脚乱,学生摸不着头脑,大家都乱了阵脚,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全无,教师也全无兴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从“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上下功夫,上课这总是千篇 一律,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倡导终生学习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自主学习能力是终生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首先要对学科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学会学习,并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包括教师、图书馆和环境等,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在离开学校以后,就能自己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实际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着具体的量化要求,听、说、读、写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每一次课应有所侧重,不可偏废。听、说是英语起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听、说主要包括掌握语音、词汇等的学习和理解,注意听清、看清,模仿及跟读,反复练习,读、写包括语法、段落及篇章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是要求学生有语法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能在预先未知的真实(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过去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对能力的理解比较狭隘,满足于学生理解语言形式、完成机械的句形操练、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只不过是仅仅具备了语言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读不快、张不开口、写不出,不会用语言,更谈不上恰当地使用。这就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设法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例如:角色表演、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写便条、写信、写日记等,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口头、笔头交际的训练。
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语言年知识和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独立学习英语词汇的能力
在学习英文字母的基础上,了解英语语音音素和拼读规则等的相关知识。进而为学习词汇打下基础,逐步形成一整套学习词汇的方法:能够运用拼读规则、国际音标及构词法知识拼读和记忆单词,并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自觉地按照某一种规则将所学单词归类,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经常理解记忆,不断复习;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记入笔记本,又意识地扩大自己的英语词汇,除了学好单词,还应特别注意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注意他们的用法,把那些于汉语差异较大的、难以理解的计记入小本子,典型的例句也要注意记入。现行《英语(新目标)》教材中的单元设计《Self Check》中就有Write some new words in your notebook、及精读的内容。对于《大纲》词汇表中所列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一定要熟记,学会造句,经常使用,进行口、笔头自由的表达。最好选择一两种中英汉双解词典做自己的良师益友,遇到有词汇方面的问题,不要仅靠老师解决,要养成自己学会查词典找答案的好习惯。经常使用词典,会越用越熟练,查找迅速,学会根据上下文找到恰当的释义。
2、学习语法的能力
学习语法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不是为语法而学语法,注意不要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要善于通过语篇分析和语言实践发现新的语法结构,能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出语法规则。课堂上要善于用笔圈画出语法知识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如:They found two people
killed in the fire.(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背记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句,如:This is the room
in which we lived last year.(定语从句中which的用法)。课后要认真完成语法作业,对自己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弄清楚原因,仔细订正,决不囫囵吞枣,不明不白地放过错误,平时注意每一单元的语法小结 ,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都要复习前一阶段所学语法,经常在口、笔头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3、经常练习听英语
重视听力训练,懂得听是吸收语言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英语,认真做听力训练练习;课下利用一切条件听英美人士的录音、听广播、听英文报告、看电视英语节目。所选的 听力材料不必太难,听时要弄清目的,克服心理障碍,情绪放松,精力集中,不要求字字句句都听懂,而是善于捕捉主要的信息,抓住关键词,抓住大意即可。遇到机会,主动接触外国人或讲英语的人,大胆与他们多交谈,多倾听他们的讲话,听懂了就会感到又信心,兴趣倍增。
4、尽可能多的说英语
懂得口头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学习的 目的,愿意说,也爱说。明白中国人说英语又错误是必然的,要不怕错误,不怕别人笑话。教科书中的对话能够大声地说出来,主动找人对话,即使无人时也能自言自语。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创造机会(组织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英语角”等)开展口语活动。在交谈时开动脑筋,主动发问,并能随机应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设法使对话持续下去。为了使对话表达得流畅,使自己说得有信心、有兴趣,在讨论之前尽可能做些准备,从听取的材料中吸取营养,复习必要的词汇,尽可能提高说话的质量。
5、尽可能多的写英语
写是笔头上运用英语传递信息进行交际,也是学习、训练的目的,它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难的一种,在中、高考试题里面占五分之一的分值比重,因此要引起广大英语老师的重视。我们在课堂上学什么,就要求学生写什么,就是简单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别放过,我们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组句成段、连断成文,从而考虑篇章结构,逐渐养成从口语转为书面语。因此,注意语言结构合理、用词恰当、表达通顺、书写工整、语法正确。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首先,收集资料,经过酝酿和选择,确定要写的内容;(2)理清思路,拟定提纲,增强文章的逻辑性;(3)起草;(4)修改润色;(5)定稿并誊清。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以达到思路清晰、文字通顺,表达基本正确。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多写日记,写信,写便条,特别是请假条,留言条等。
总之,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很大,教师只能稍家引导,不能包办代替,不要影响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订中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定期检查自己的进步和问题,采取对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地增强信心,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那么,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摘 要:
以兰州某高校87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教学论文“ target=”_blank">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当语言教师面对着越来越多学生而非个别学生时,教师们经常发现很难将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正如Mercer和Fish—er所说:“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质量问题,我们发现社会文化理论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最明显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这种特定环境使教师被迫以全班而非个体为单位来设计教学。”然而,Vygotsky终身致力于研究这种课堂教学,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关心重点也在大众教育,那么他有可能把一个不切实际的理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吗?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以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二教研室的六位青年教师(年龄在28~32岁之间,教龄为3~)及所授课的18个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7~20岁,974人,平均每班人数为54人)。所授课程为大学英语,课程选用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第1册)。为了比较教师在学习社会文化理论后是否会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以及引入课堂教学后是否会对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能力有所影响,只有三位教师被提前告知实验目的,并要求他们在研究开始前的暑假期间自行学习社会文化理论的相关内容。三位教师所教授的9个班(485人)将作为实验组。其余三位教师并未告知研究内容,他们只知道我们对课堂教学感兴趣,需配合研究者提供授课班级学习者的英语考试成绩。这9个班(489人)为对照组。由于个别学生不愿汇报高考成绩,所以参加实验人数与自然班人数有出入。两组学习者入学前均学过6~8年英语,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因变量是阶段性测试成绩。
阶段性测试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式。为了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直接选用学习者入学前的英语高考成绩以及入学一个学期后的大学英语统考成绩。实验前我们统计了学习者高考英语成绩,并将其作为实验前的英语水平指标(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全部保持一致。
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后,英语综合能力是否提高则是以后测成绩(一个学期后的全校大学英语统考成绩)的比较为基础。由于这两项考试均无口试,所以口试为自行设计,但是保证18个班级的口试试题相同。口试选择两位教师作为考官,并且均不是测试班级的授课教师。笔试试卷的阅卷教师都不是学习者的授课教师(前者是各省统一阅卷,后者是校内英语教师流水作业阅卷)。口语评分采用等级相关计算,其等级相关数位0。64(属于0。5~0。8的范围之内),是显著正相关,评分结果可靠。
本研究利用统计学统计工具(SPSS15。0)对两组学生实验前测和后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我们假设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相当。我们通过X2检验对两组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根据适应条件:N≥40,理论频数≥5所设计的技术资料适宜使用X2检验。自由度(df)为4,X2(value)=2·954< X2(4,0·05)=9·5,通过查阅X2概率分布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P>0。05时,两组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接受检验假设,即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英语高考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两组学习者一学期后的大学英语统考成绩,我们同样假设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相当。通过X2检验对两组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此次自由度(df)为3,X2(value)=10。89>X2(3,0。05)=7。8。因此,通过查阅X2概率分布表,我们可以拒绝无差别假设,认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大学英语统考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教师期中举行英语口语考试,用于比较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对学习者口语水平有什么作用。因为样本总数>30,符合Z检验的条件。我们通过计算两组平均分差的Z值与规定的`理论Z值,来确定两组平均数是否有显著差异。
我们建立假设: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口语能力方面无差异,然后通过Z检验来比较结果。根据Z值计算公式得出Z值为40。39>2。58(理论Z值),两组平均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二、结论
Vygotsgy的社会文化理论目前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分析中发现,虽然两组学习者入学前英语能力相当,但是仅仅一个学期后,两组学习者在听说读写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证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文化理论后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英语教学,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大学体验英语》精读课程全是通过课堂教授完成的,大一学生的英语课堂又缺乏多媒体硬件辅助,教师们反映,融入社会文化理论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有所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性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很好,但很难坚持。因此,融入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掌控能力以及信息量的把握要求很高,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备课难度。如能更多辅助以现代教学技术,将会增强课堂的视听效果,同时还会弥补教师因组织教学活动而导致的信息量不足。
另外,本研究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一方面注重实证的、实验的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却通常会把语言学习情境中的某些变量量化,过分强调单一变量对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影响,人为地控制某些变量,从而割裂学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真实的语言课堂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是与所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如果未来研究能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辅助以定性研究策略(例如问卷调查、访谈等),将更有利于全面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学习感受,进而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及影响因素。
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论文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间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交际过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积极实施互动教学策略,有利于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大量增加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活动,进而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教学;主题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
一、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意义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符合其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儿又突出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开展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可以消除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近几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课堂互动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入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一届比一届高,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必重复高中课程内容而直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于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课堂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和接收真实信息的过程。课堂互动具有如下特征:(1)互动是在共享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理解与表达的;(2)互动是进行交际的基本前提;(3)互动需要使用真实的语料和表达真实的意义;(4)互动有利于增强语言积累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5)互动应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并满足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6)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Rivers,2000)。大学英语的课堂互动实质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开展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分享情感并相互影响的交际性的实践过程。首先,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开展人际合作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等需求。通过参与和交际,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则起着指导、帮助和组织的作用。其次,课堂互动有利于大量增加语言实践,促进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互动可以营造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大量输入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同时,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表达真实思想情感、传递有意义信息的机会,进而强化语言输入和输出。学生以信息传递为诉求,以交际能力为导向开展人际合作,并由此达到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目的。第三,课堂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课堂互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应该突出交际性和实践性,强调能力培养,通过互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适时进行自我评估和学习策略调整,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任务教学模式与课堂互动
关于如何开展课堂互动,西方学者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从课堂行为分析到课堂话语分析,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等。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学生在小组中产生话语的量与质都明显高于在全班讨论中的量与质;回答“参考性”问题与回答“封闭性”问题相比,前者有利于促进语言表达;在意义协商中,互动性输入比简化输入更有助于理解;意义协商在小组活动中多于在“齐步走”式的活动中,在两人小组活动中多于在多人小组活动中;单向任务与双向任务相比,后者能够促进意义协商;解释型任务比程序型任务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要求更高,并能推动学生组织新的、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思想(杨雪燕,2003)。这些研究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即语言课堂教学是某种意义上的人际互动,是意义协商,应着眼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和场合。因此,课堂互动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进行语言意义的理解与表达而非单纯的掌握语言的形式和用法,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利用多样化的语言交际形式让学生使用语言而非单一的讲授语言知识。
从语言的意义理解和表达来看,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实际上涉及到课堂互动的内容或话题,也就是说什么、谈什么。教师提出某一内容或话题引发学生反馈可以促使他们用英语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从而使他们在关注语言意义的同时有可能利用相应的语言形式并加以内化。从语言形式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尽可能在单位时间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使用、体验和探究语言的机会。显然,“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多样化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对抗辩论等。因此,开展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就是要赋予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采取相应的活动形式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主题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很适合大学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语言的实际应用。前者强调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该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而受到普遍重视(刘润清、戴曼纯,2003)。任务教学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得到突出强调,认为它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语言教学途径。该模式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教学的核心是意义表达;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要具有生活现实性(陈琳等,2002)。以主题为核心内容进行思想情感和观点看法等的交流,可以使学生通过语境,从整体上理解和表达真实意义;而布置学生完成任务则需要他们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自然地使用语言进行意义协商,也就是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而运用语言(岳守国,2002)。两种模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大量接触和体验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素材,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内容、意义以及目的上,并在交流或交际的过程中运用语言,通过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等内化语言。作为教学模式,他们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基本上都能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性、交际性和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通过主题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施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而有效利用具体的互动形式有赖于通过主题和任务赋予意义并得到强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这两种教学模式为基本框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互动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性的语言实践。
三、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
根据先期进行的研究和实验,在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明确,基本能够克服灌输语言知识的弊端,能够相对突出主题,组织较多的互动活动,并且得到了学生的基本认可。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在2002级第四学期本科普通班中进行了围绕主题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首先,我们将主题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中心,从整体出发,从意义着手让学生了解、思考和议论语言材料中蕴涵的信息、意义、思想和观点等。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安排多种多样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我们强调把课堂教学当做学生的语言实践过程,采取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和场合。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合作进行意义协商,让学生学会为解决问题而获取或传递信息,交流或分享思想观点,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应用中体验和使用语言。下面以《综合教程》为例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的说明。
1.教学流程
按照教学设计,每四学时完成一个单元,包括主题引入、文章讲解、学生活动(不包括写作)等,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节:导入主题(约15分钟)鲅菔竟赜谥魈獾资料信(约15分钟)鲆导学生就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评论和见解(约20分钟)。
第二节:演示课文,主要就有助于主题理解的篇章结构、内容细节和表达方式等进行讲解(约50分钟)。
第三节:围绕主题组织课堂互动活动,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对抗辩论和角色扮演(约50分钟)。
第四节:检查学生的口头或书面作业(约15分钟)鲎鍪楹罅废(约35分钟)。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文章主题,从信息处理和意义理解的角度给学生提供可以引发思考和讨论的内容或话题。在时间安排上,集中留给学生参与完成相关任务的时间达35%以上,同时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也有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用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的时间比原设计时数更多。
2.以主题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以课文体现出的主题作为单元教学的中心内容,有关文章背景和内容的展开都以这个主题为中心,着重让学生领会理解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内容。主题是课堂教学中提供内容和话题的依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促进他们参与对社会和身边事物的认知活动,使他们关注语言接收和表达的意义与功能并形成交流的连续性。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互动教学主要关注的不是对语法和词汇等语言形式进行详细的讲解,而是通过探究“参考性”问题,完成“解释性”任务,开展意义协商来进行语言实践。
3.开展任务型活动,加强课堂互动
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能够布置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任务,使学生置于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活跃的气氛中,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语言实践。在导入主题和课文演示阶段,教师主要通过提出参考性和解释性等开放性问题和学生交流。在学生讨论阶段,主要布置三至四人的分组讨论,然后安排小组代表的个人发言或陈述,间或进行对抗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分组讨论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主题可以采取brainstorming,informationgap,interview等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分析和判断意义以及表达或阐述思想观点,旨在体现语言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减少单向灌输,增加双向交流,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交流。
四、学生反馈与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在2002级开展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对其中九名教师任课的教学班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涉及十多个院系,收回有效问卷占发出问卷的91.3%。问卷有十个问题涉及课堂互动教学,每个问题有四个选项,要求单选一项,结果显示学生对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基本持肯定的态度。
第一,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主要需求的认识比较明确,对培养和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持较高认同态度,对单纯讲授知识和机械训练教学持消极态度。44.8%的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需求是“开展实际的语言运用实践”,26%的学生认为是“获得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17.6%的学生认为是“进行语言能力方面的强化”。
第二,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其作用持较高的认同态度。53.8%的学生认为“以主题为核心的互动交流模式”最适合大学生的英语学习,27.4%的学生认为“以语言/文化知识为主的教师讲授模式”最适合,9.3%的学生认为“以应试为目标的策略/技能训练模式”最适合。关于“课堂上的对话/讨论等互动交流活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什么作用”,56.2%的学生认为能够“提供较充分的锻炼/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机会和空间”。关于“对于英语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活动,”学生持什么态度,表示“赞成并积极参与”的学生占41.5%,表示“赞成并被动参与”的占50.4%,表示“不赞成也不参与”的占5.1%。
第三,关于围绕主题开展课堂互动活动的意义,学生的反馈比较均衡。30.9%的学生认为其意义在于“锻炼了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达意义的能力”,29.8%的学生认为是“增加了理解社会/文化/时事的途径”,15.8%的学生认为“提供了学生可以参与谈论/讨论的话题”。综合来看,学生对于围绕主题开展课堂活动能够促进语言输出的作用持较高的认同态度,只是角度有所不同,同时也说明课堂互动注重语言的内容和意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关于课堂互动的形式,学生对于具有开放性或参考性特点的课堂互动活动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关于“哪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使你受益最大”,37.8%的学生选择“学生个人发言/陈述”,27.7%的学生选择“学生分组讨论”,22.6%的学生选择“师生问答/对话”,11.9%的学生选择“学生两人对话”。学生个人发言或陈述是指作为代表介绍分组讨论结果的说明或报告。选择“学生个人发言/陈述”的比例最高,说明解释性活动比较受学生欢迎,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在其他三项中,“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问答/对话”两项稍高一些说明这两种形式比较适合进行真实的和有意义的交流,进行意义协商的效果更好一些。至于“学生两人对话”一项比例偏低,可能与教师没有条件为他们提供两人进行交流的机会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个人发言或陈述这一活动形式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一点在关于“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在哪方面进一步加强”的反馈中得到了印证,其中33.8%的学生认同“学生多发言”,比“教师多讲解”和“多搞分组讨论”两项分别高出20%以上。同样,在关于“让学生上台进行个人发言/陈述/演示是否很有益处”的反馈中也得到类似的印证,54.1%的学生认为其益处在于“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同时似乎也有矛盾之处,有24.4%的学生认为“只对少数学生有益处但耽误大家的时间”。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重要提示,即要注意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应保持平衡。
第五,关于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效果,学生的反馈基本上是积极的。42.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40.8%的学生认为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分别有11.4%和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关于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反馈,两者比例虽然没有明显差距,但从中可以看出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比较明显的,而同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削弱。此外,从学生对一个学期的课堂英语互动教学的整体评价来看,大多数学生是赞成的,51.4%的学生认为“开展以主题为核心的课堂互动英语教学”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分析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是可行的,得到学生比较普遍的认同,对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从中可以看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课堂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等。必须指出的是此次调查问卷的设计仍有欠妥之处,可能会影响对某些问题的判断。
五、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的课堂教学策略,开展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是大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课堂互动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促进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入手,大力加强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更适宜的条件和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Rod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Wilgam.Rivers.交互性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陈琳,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5]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杨雪燕.外语教学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7]岳守国.任务教学法:理据、概要及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