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我国热泵市场发展现状和展望(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竟然被抢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节能始终是空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热泵技术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合理利用能源的典范,正因为热泵的节能效益,才使热泵在20世纪70年代后在空调领域获得广泛地应用与发展,业内曾将这一时期称为热泵发展的第一兴旺期,并有人预言由于全球温暖化问题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人们要求减少温室效应,泵能网调查:空调能源效率再次变得最重要,有人说热泵是个拳头技术,特别在风冷方面,这不是由于经济问题,而是出于环境原因,根据预计,暖通空调行业将会经历热泵发展的第二次兴旺期,我们应当从思想上作好准备,加强有关热泵空调方面的研究工作,积极推广应用热泵空调,
近几年来,我国热泵发展很快。据统计,我国空调设备(指电动冷热水机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房间空调器以及单元空调机组,但不包括进口机组)的总制冷能力约为万kW,其中热泵型机组的制冷能力约占60%。在全部热泵型机组中,电驱动热泵容量约为1070kW,占90%;吸收式热泵容量约为130万kW,占10%。近几年来,我国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展迅速,
据统计,19销售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约3000多台,其中直燃机1115台。
热泵在工业中的应用已见端倪,木材、食品(茶和水果)、陶瓷、造纸、印刷、石油和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已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和电驱动热泵。例如,目前大约有400台热泵式木材干燥机正在运行,年处理能力约为200千立方米。采用热驱动热泵,CO2 排放量亦明显降低。通过改善热泵性能,降低工质泄漏与使用新工质,热泵将在环境保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后,提高了建筑隔热保温性能,降低了建筑采暖能耗,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热泵采暖方式的年运行费用,增加了热泵与集中供热采暖方式的竞争能力。大中城市人口集中,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最突出,因此,必须实施国家能源政策,改善能源结构,提倡使用清洁优质能源,限制煤炭的使用,这就为热泵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潜力很大,据预测,至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数量为:化工行业约300台;食品行业约150台;纸浆造纸约130台;农业约5~10台;冶金行业约150台;木材干燥约400台及制药行业约100台。
热泵适用区域为过渡区域和部分集中采暖区域,该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及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据预测,该地区20城镇房屋建筑面积38.5亿O,其中住宅20.7亿O,(约占53.8%)。公共、商业建筑6.5亿O (16.9%)。
热泵现状展望的发展论文
1、热泵发展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热泵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据统计,年我国空调设备(指电动冷热水机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房间空调器以及单元空调机组,但不包括进口机组)的总制冷能力约为2000万kW,其中热泵型机组的制冷能力约占60%。在全部热泵型机组中,电驱动热泵容量约为1070kW,占90%;吸收式热泵容量约为130万kW,占10%。
(2)近几年来,我国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展迅速。据统计,1996年销售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约3000多台,其中直燃机1115台。
(3)热泵在工业中的应用已见端倪,木材、食品(茶和水果)、陶瓷、造纸、印刷、石油和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已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和电驱动热泵。例如,目前大约有400台热泵式木材干燥机正在运行,年处理能力约为200千立方米。
2、热泵发展的背景
2。1能源政策
我国一次能源年保有总量(不包括生物质能和新能源)为14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14。6亿吨,原油1。7亿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水电2400亿kWh,核电250kWh,进口石油4~6亿吨,火电电力装机容量2。9~3亿kW(平均每年增加装机容量1500kW)。据统计,我国电厂热效率为32。95%,电厂供热效率为83。68%,能源转换总效率为38。07%。采用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或称总能系统(TES——TotalEnergySystem),燃气热泵(GEHP)后,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热效率分析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用率分析说明:由于利用废热,GEHP的综合利用可达到80%~85%;若通过轴动力传动热泵,利用了低位热能,故综合热效率可达到150%~170%。对于TES方式,实现热电冷三联供后,其综合利用率可达到65%~8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九条将热电冷联产技术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通用技术,促进了热泵事业的发展。
2。2环境保护政策
采用热驱动热泵,CO2排放量亦明显降低。通过改善热泵性能,降低工质泄漏与使用新工质,热泵将在环境保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建筑节能法
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后,提高了建筑隔热保温性能,降低了建筑采暖能耗,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热泵采暖方式的`年运行费用,增加了热泵与集中供热采暖方式的竞争能力。
2。4城市能源结构的改变
大中城市人口集中,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最突出,因此,必须实施国家能源政策,改善能源结构,提倡使用清洁优质能源,限制煤炭的使用,这就为热泵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2。5能源价格的调整
3、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
3。1热泵技术的现状
所有型式的热泵都有蒸发和冷凝两个温度水平,节流采用膨胀阀或毛细管。只是压力的增加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机械压缩式,热能压缩式、喷射蒸汽压缩式。
目前我国热泵发展有三种趋势:
风冷热泵型热水机组发展迅速,1996年比1995年增长近二倍。
直燃式溴化锂冷热水机组发展较快,占全部溴化锂吸收式热水机组的56%。
房间空调器比重最大。热泵型窗式、分体式和10kW冷量以下的单元空调机占总冷量的45%。但技术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风冷热泵型机组存在体型较大,噪声较高,除霜技术尚不完善等问题。主要应用风冷热泵的地区是长江流域,该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1月份平均气温0℃~10℃,相对湿度大于75%。因此,要求热泵必须适应0℃以下低温高湿气候环境。
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组效率偏低。
房间空调器存在噪声污染、热污染(大量电机功率转化的热量排入住宅)和制冷剂污染,特别是(分体式空调机安装和使用时的泄漏)。1996年我国大约安装300万台分体机和40万台单元空调机,以每台安装时的排放量为50g计算,则泄漏总量达170t/年。
3。2热泵技术发展的展望
技术发展总趋势是发展高效率的供热、供冷热泵和超级热泵系统。
3。2。1机械压缩式热泵的发展
(1)制冷剂侧的热泵控制。
(2)压缩机能量控制。
(3)压缩机设计
(4)新工质技术
3。2。2吸收式热泵和吸收式热变换器
3。2。3压缩—吸收式热泵
3。2。4高温热泵
4、热泵市场发展的展望
4。1热泵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
4。1。1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是促进热泵技术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1。2自从我国政府1978年出台改革开放、节能政策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一月份平均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0℃~10℃,年平均室外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时间为0~90天。七月室外平均温度范围为25℃~30℃,年平均温度高于25℃的天数为40~110天)。根据上述原因,加以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口,热泵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应用迅速增长,目前家用空调器总量60%为热泵型甚至在较为寒冷的北京地区,有许多用户也喜欢在集中采暖期前后应用热泵型空调机组来采暖,冬季供应热水,夏季供应冷水的电动风冷机组在集中式空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的应用将更为普及。
4。1。3我国建筑市场巨大,1995~2000年,预计每年全国城市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2。4亿㎡,其中上海每年新建约1500万㎡,北京约1000万㎡,天津约600万㎡,大连约260万㎡。2000~,每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约3。4亿㎡。
4。1。4我国工业余热的资源很丰富,利用的潜力很大分布也很广,如化工工业占8。8%,石化工业占30。9%,轻纺工业占4。0%。石化厂、造纸厂、制药厂、冶金厂、食品加工厂和农业部门对热泵的应用进行了开发研究,如木材采用了电驱动高效热泵干燥机实现了工厂节能的目的;如石化厂广泛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回收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用于生产和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今后热泵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条件。
4。2热泵市场发展的展望
4。2。1建筑业应用热泵的展望
热泵适用区域为过渡区域和部分集中采暖区域,该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及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据预测,该地区2000年城镇房屋建筑面积38。5亿㎡,其中住宅20。7亿㎡,(约占53。8%)。公共、商业建筑6。5亿㎡(16。9%),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该地区至2000年空调普及率约为10%。据预测,2000年我国房间空调器需求量约为1000万台,其中包括制冷量在10kW以下的单元空调机,空调用总制冷量约为3500万kW。
据预测,九五期间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预计将以8%~10%的速度增长,即市场需求量将以每年200~250万台速度增长,至2000年,全国的需求量约为4000台。
4。2。2工业中应用热泵的展望
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潜力很大,据预测,至2000年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数量为:化工行业约300台;食品行业约150台;纸浆造纸约130台;农业约5~10台;冶金行业约150台;木材干燥约400台及制药行业约100台。
我国茶叶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素以沸水冲泡,缓斟慢饮沿用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传统的清饮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人们开始寻求简单、方便、快捷的茶叶消费方式,在这种消费观念的'指引下,各类茶叶深加工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叶食品便是其中一类.
作 者:杨帆 刘金芳 作者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330202 刊 名:蚕桑茶叶通讯 英文刊名:NEWSLETTER OF SERICULTURE AND TEA 年,卷(期): “”(1) 分类号:F3 关键词:我国湿地监测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在详细介绍了我国现有湿地监测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湿地监测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湿地监测体系,包括湿地监测指标体系和湿地监测技术方法提供参考.作 者:赵威 汤孟平 ZHAO Wei TANG Meng-ping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期 刊:福建林业科技 PKU Journal: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5(4) 分类号:X171.1 X835 关键词:湿地 湿地监测 指标体系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生态农业最早兴起于欧洲,早在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的生产模式已经逐步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开始初步探索生态农业;至20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6~8]。最早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示范的国家是英国,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有针对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此理论是由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的。但这时的生态农业发展过于保守,大多的形式为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而且尚未得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发展较为缓慢[9]。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的持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加剧,农业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欧美快速兴起了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农业新浪潮,在此形势下,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1975年在国际生物农业会议上许多发达国家肯定了有机农业的优点,有机农业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9]。日本生态农业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减少农田的盐碱化、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9]。东南亚地区菲律宾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9]。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国际生态农业的典范,大规模结合农工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从外部购买生产资料却能保持高额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废料和污染[1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全球所接受。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该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在发展规模、推进速度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人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其生态农业发展着重追求生态效益,不再将农业的产量作为终极目标,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用地比例逐步升高,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世界上实行生态农业管理的土地约1055万hm2,其中,生态农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拥有约529万hm2,约占世界总生态用地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10]。截至2000年,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11~14]。进入21世纪后,生态农业模式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生态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据德国生态与农业基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末,世界经过认证的有机农场约有40万个,世界有机农业土地面积已经接近2300万hm2,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15]。
中国具有良好的农业文化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导致水资源匮乏;过度开垦和森林植被破坏、湿地资源破坏、超载过牧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化现象严重[16,17]。基于此,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开始逐步引入。我国生态农业是在针对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项政府引导和大力扶持、农民自发创造、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参与的伟大生产实践,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18]。1993年,国家各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18]。经过6年的建设,51个试点县在1999年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取得了试点成功。各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均有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显著[18,19]。到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1000万hm2,占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的12%,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包含了生态农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县乃至生态农业省等,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致可分为物质多层利用模式、生物互利共生模式、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模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模式等。生态农业建设的推进加快了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有效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经创造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配套体系。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市场运作方式[18]。
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传统农业思想观念、技术的不完善、缺乏资金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农业具有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特点,自身发展的封闭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使其排斥外部冲击,造成了生态农业推广受阻。另外,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加之科技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造成了技术上的不完善,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阻力。资金投入短缺一直是长期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保持着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在保持着逐年下降[10]。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对其认可度不高,因此不会按需生产,带来了推广的阻力。
4展望
结合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综合判断出未来中国生态农业的趋势。一是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的新趋势。需要转变农民传统的注重产量、忽视生态环保理念的思想,需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二是生态农业的面积将不断扩大,体系需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步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主导,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多模式、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三是资金支持力度需不断加大。四是将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理顺政府、农民、企业、科技实体以及社会组织等相关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形成由政府引导,科技实体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与企业共同建设的生态农业组织。
我国腈纶工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1概述 腈纶纤维由于其品质优良、色泽鲜艳、用途广泛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自五十年代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早已成为服用合纤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但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腈纶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作 者:林试第 作者单位:中国化纤协会 刊 名:中国纺织 英文刊名:CHINA TEXTILE 年,卷(期):2003 “”(7) 分类号:F4 关键词:★ 新能源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