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滴滴滴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滴滴滴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

篇1: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

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

本文对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肉牛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作 者:李国强 王英 LI Guo-qiang WANG Ying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畜牧管理局,安徽,蒙城,233500 刊 名:中国牛业科学 英文刊名:CHINA CATTLE SCIENCE 年,卷(期): 35(2) 分类号:S8-1 关键词:蒙城县黄牛   发展现状   对策  

篇2: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1衡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

近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不断改进农机服务方式,农机化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县农机化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安邦、利民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

(1)政府对农机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自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机新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等农机工作指标列入全县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并逐年提高考核记分比重,对水稻机插秧、农机购置补贴还单独签订责任状、单独考核及奖罚,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齐抓共管的良好农机发展氛围,促进了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5.39万kW,比20增长45%。20,全县完成水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全县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机械化率达57%,其中机耕率95%,机插率20%,机收率85%,机械植保、机械转运、机械烘干等技术也已逐步推广。

(2)严格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安全。以来,衡阳县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09万元,约占全市总资金的五分之一,补贴农机具43269台套,3.3万余农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受益,拉动农民群众投入2亿元。为确保农机补贴资金安全和作用发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政府办、监察、农办、财政、农机、纠风、工商、减负、公安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年共完成补贴资金1516.676万元,受益农户3697户,农机购置补贴申报额、资金结算额均居全市第一。

(3)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扎实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一是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获得快速突破。近几年来,衡阳县高度重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把它作为遏制土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重视、部门联动、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推动、资金促动等多种方式,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积极做好集中育秧、大户带动、办点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县完成早、中稻机插秧面积共2.57万hm2(38.5万亩),机插秧面积比四年前增长了五倍多。二是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大力发展稻稻油机械化种植模式,项目带动、行政推动、培训促动、宣传发动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广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认真抓好农业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建设以西渡、岘山两个镇19个村为主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万亩示范片,积极开展机具选型配套、宣传演示,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机械作业试验,搞好人员技术培训、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植等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新增油菜种植面积0.67万hm2(10万亩),达4.67万hm2(70万亩),新增各类油菜机械600余台套,全县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0%,其中机耕达90%、机播达50%,新增油菜机械作业面积1万hm2(15万余亩)。

(4)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近年来,衡阳县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县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对达到要求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个奖励5万元。县政府利用粮食生产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买插秧机等新式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对机插秧示范作业服务实行作业补贴,对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实行免费供种。去年县财政还补贴建设育秧工厂和育秧大棚,县财政承担建设费用60%。在政策扶持和农机农业部门的服务支持下,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社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与发展壮大,从2009年底全县第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起,目前全县正式注册农机合作社达到40家,较为典型的有安邦农机合作社、梅花农机合作社等,安邦农机合作社共投资6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062台套,组建农机合作社,通过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在全县承租耕地经营1346.67hm2(2.02万亩),订单式经营1066.67hm2(1.6万亩),委托代管经营2133.33hm2(3.2万亩),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水稻生产耕种收,人工作业每亩410元(耕作120元/亩、插秧140元/亩、收割150元/亩),机械化作业每亩280元(机耕80元/亩、机插100元/亩、机收100元/亩),比人工作业降低成本130元/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机械作业中,除去油料、机械折旧、人工工资等成本,净赚150元/亩,不但发展壮大了自身,而且促进了全县双季稻生产。目前,全县农机产业服务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机流通、制造、维修、农机服务协调发展,农机流通、维修、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机制造产业体系齐全,年内新发展农机合作社13家,新增农机4S综合服务中心1家,新增农机经营、维修网点4家。

(5)农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有所增强。全县农机公共服务系统现有在编人员245人(县局92人,乡镇站153人),乡镇农机站25个。近几年以来,县农机部门通过理论教学比赛、业务考试、扎实开展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培训等多种形式锤炼农机干部队伍,为抓好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安全监督管理等公益服务打下了基础。五年来,共举办机插育秧、农机维修、农机驾驶等技术培训50期,培训学员3188人。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0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为全县农机科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衡阳县农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衡阳县农机发展速度快,农机装备增长多,但是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械较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效低价机具较多、先进高效机具少。目前统计全县的13.4万台套农机具中,耕整机、水泵、喷雾器、机动脱粒机等小型农机具占机具总量的九成左右,农机装备整体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2)农机发展相关设施和技术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田间机耕道建设薄弱,现有农田自然分布落差大,影响大中型农机开展机械作业;农机库棚建设滞后,多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露天停放,机械使用寿命缩短;机埠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7.5kW以上的638座机埠中,因年久失修的.机埠327座,其中完全失去灌溉功能的152座、需扩容改造的175座。机埠建设所需资金缺口较大,多数村、组集体无力承担,加上机埠管理责任不明、管理缺位,机埠检修维护不及时,导致旱灾发生时机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农用柴油价格由的3.7元/升涨至目前的7.34元/升,油价高涨使农机作业利润大幅缩水;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种植模式和农民购机以满足自用为主的小农经营模式,使农机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大中型高效农业机械发展。技术方面,适应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高效农业机械仍然较少,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仍然难以解决。

(3)农机管理部门所处地位与农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相配。农机部门长期职能弱、社会地位低。而作为行业管理的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扎实的管理视窗聚焦服务工作推动了农业机械爆发式增长,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县粮、棉、油等农业生产任务完成,承担着全县10多万名农民机手、13万台套农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每年1000多万元农机购机补贴惠农资金的落实等等,农机部门功不可没。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机部门职能并没有增强,反而在每一次改革当中被边缘化,在2015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县农机局由一级政府事业局变为县农业局下属的二级事业局,乡镇农机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有的站甚至没有安排分管农机工作的副职负责人,对农机工作开展造成了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发生率有所上升,农机经营作业过程中假劣产品坑农、价格欺诈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有所抬头等。

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机具报废更新制度。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农机具强制报废制度,使超过使用年限的农机及时报废。二是出台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国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参考汽车和家电报废回收补贴的做法,对农机具报废实行补贴。三是严格农机产品准入机制,对低效、落后农业机械产品实施严格的淘汰机制,对低效产品不予农机购置补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型农机具发展。四是加强对农机报废工作的监管力度,赋予农机部门上道路监督检查等必要的行政执法权,促进农机报废工作有效落实。

(2)完善出台农机作业补贴相关政策。一是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机作业燃油补贴机制。2009年1月1日燃油税改革实施后,国家对农机作业的燃油补贴包含在农资综合补贴当中,按耕地面积分摊到土地承包人,而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和一些土地转包耕作者没有获得燃油补贴,没有真正体现农机燃油补贴弥补农机作业成本的政策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发展农机的热情。建议改革农机燃油补贴发放机制,参照公交车、出租车燃油补贴发放的做法,直接将补贴发放给作业农机手。二是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等农作物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给予补贴,促进水稻等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发展。

(3)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安排农田机耕道建设项目资金,加快机耕道建设;加大机埠建设投入和管理,向上级争取立项资金支持、建立机埠建设奖扶机制,加快机埠建设步伐,明确农机部门为机埠管建部门,加强对机埠的管理与维护;对农机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农机场库棚建设,在用地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加快农田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进度;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土地流转大户发展农机的政策扶持力度,秉承农民自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与农机新产品研制的紧密配合,攻克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技术性难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篇3:安徽省木浆造纸工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安徽省木浆造纸工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安徽省自然资源及区位条件均较好,具有发展造纸工业的许多优势有利条件,但存在着原料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本文就安徽造纸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 者:尹钟玉  作者单位:安徽省林业厅,合肥,230001 刊 名:林业科技管理 英文刊名:FOREST SCIENCE & TECHNOLOGY MANAG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F4 关键词: 

篇4: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与建议浅谈

三、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战略发展的建议

中国汽车品牌只有拥有独立的品牌,才能够拥有足够的主动权,不受外资的限制,因此,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应作出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培养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在产品的品种、质量、性能等方面制造差别化。而且更需要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外国汽车企业之所以强大,有重要的一点也在于其独特的新型企业文化,因此,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需要以不断地提高本企业的研发技术为前提,要在提高汽车性能的同时,使消费者在消费时,持有良好的购买意愿。

2.激活原先品牌

中国原先一些汽车品牌,如解放、红旗、黄河、东风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一方面要重新进行品牌广告的宣传,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杂志等进行各方面报道,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品牌的企业要对汽车研发技术和轿车车型进行再研究,推出新产品,甚至做到品牌延伸,推出新品牌,因此营销变革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出自己与别人差别,做出自己的特色,汽车产业也不例外。

3.加强技术研发,调整产品结构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这是通过较低的价格来占有市场份额实现的,而且发展大都是低档汽车,长期下去,就会成为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不但在技术研发上,而且在产品结构上都要进行提高。具体来说就是以下两点。

技术研发上,首先企业内部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强化企业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实现企业要求自我进步的良好风气,政府对汽车企业不论在政策环境,还是资金、技术、人员调配要给予支持,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先进的技术经验、管理经验、营销经验及品牌管理方法。

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首先要做好市场细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明确企业市场定位的同时,对企业的品牌价值定位作出判断,再以不同品牌价值的车型去开拓不同的细分市场,迎合消费者自身价值体系的需求。同时创立我们自主汽车知名品牌可以走两条路,一个是先占领中低端市场,以中质低价切入,创出牌子,再向高端市场挺进;另一个是从高端产品做起,直接创建新的高品质品牌,但这一点很困难;再就是在汽车的某个关键核心技术上拥有新的突破,以此为切入,创立自主品牌。

4.发展汽车集约化发展道路

产业集约化的发展,提升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首先放在整合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上,把现有的主要汽车企业重组为几家集团,几家零部件系统集团公司,便于对技术、资金、人员的管理和利用,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

坚决走专业化分工之路,第一是使整车生产企业退出大部分零部件生产领域;第二是组建零部件生产集团,提高专业化效益;第三是打破地区封锁,按最优采购原则构筑产业链;第四是改变目前整车生产企业直接面对众多零部件供应商的局面,采取模块化生产方式,使主要的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承担整车的所有部件的配套,并负责与二级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以围绕整车企业形成逐级配套,逐级协作的分工体系。

5.选择最优的发展模式

自主品牌建设在目前有多种方式,但都是同样的目的—打造民族强势自主品牌,发展模式有多种选择,选择合适的就是最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自主研发,自主研发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自主研发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带来收益,因此许多有实力的国内本土企业很少依靠自主研发,但这是国家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跨越的,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在自主研发方面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二,联合开发,在合资企业中开展自主品牌建设计划,有利于吸收最先进的汽车技术,这也是当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出发点,但是在目前合资企业中,这种设想的实施却异常艰难,毕竟核心技术都被外方控制,如果外方不同意,中方搞自主开发的难度很大。

第三,设计外包,对于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汽车企业而言,不失为一种最为可行的方式,符合国际分工的要求,但从长远而言,掌握关键汽车技术是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与外包并行的是,本土汽车也要加大关键技术研发。

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自主品牌汽车百花齐放,获得了可喜的业绩,鼓舞了国内汽车工业发展自主品牌的士气。当然我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自主品牌建设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国家、政府、人民的支持,汽车企业的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都会有很大的改善,届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智,周勇.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

[2]陈陆林.中国汽车市场态势分析[J].中国汽车市场,,(5).

[3]周俊,杨沿平.我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自主创新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6).

[4]米春改(中文版),秦小玮(英文版).机械工业运行综述[Z].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5]柳东威,刘恩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现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0,(4).

篇5:浅析齐齐哈尔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浅析齐齐哈尔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摘要:随着污染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环保产业正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引领产业升级和各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技术支撑.以齐齐哈尔市环保产业发展为例,对老工业基地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作 者:杨策    何惠    YangCe    Hehui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期 刊:黑龙江环境通报   Journal:HEILONGJIANG ENVIRONMENTAL JOURNAL 年,卷(期):2010, 34(1) 分类号:X324 关键词:环保产业    现状    建议   

篇6:西部内河航运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西部内河航运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西部大开发,交通要先行.因此,发展内河航运潜力巨大.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促进沿江、沿河经济带的建设,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的战略转移,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作 者:蒋惠园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刊 名:水运管理 英文刊名:SHIPPING MANAG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F5 关键词: 

篇7: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

1惠安县设施栽培大棚主要类型

1.1简易竹架拱棚

该棚型一般宽6m左右,棚高2.0~2.5m,侧高0.8~1.2m。优点是材料易获取、成本低、搭建快、易搬迁;缺点是竹竿密集透光性差、土地利用率低、田间作业不方便、抗风雨能力差。目前这类型拱棚主要用于瓜果类种植,适合低投入的外来农户使用。

1.2钢管拱形小棚

该棚型与竹架拱棚类似,但更为牢固、抗压,适宜打算较长期种植的农户使用,适合种植西瓜、辣椒等作物。

1.3钢管改善型中棚

在钢管小棚的基础上加宽加高,一般宽8m左右,高3.5~4.0m,侧高1.8~2.2m。大棚钢管材料要求也更高,采用直径28~32mm、厚1.5mm的镀锌管。设施成本大幅提高,前期投入高,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及农业示范基地使用。其棚内空间大,有利于机械作业,可提高大棚冬季保温性和土地利用率,使用寿命也更长。适合种植高蔓作物,如番茄、甜瓜等。

1.4钢管连栋大棚

是一种类似玻璃温室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温室形式,与玻璃温室比较,具有重量轻、骨架材料用量少、结构件遮光率小、造价低、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调控环境能力基本上达到玻璃温室相同水平。连栋大棚造价更高,目前在惠安县应用的不多,主要由几家农业龙头企业采用。

2惠安县设施栽培模式

目前惠安县设施栽培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西(甜)瓜、西红柿、辣椒为主,这些作物耐贮存运输、价格稳定。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棚栽培能提早上市,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

2.1哈密瓜—番茄

哈密瓜于9月下旬定植、12月中旬上市,翌年1月上旬定植番茄,采收至6月。每667m2哈密瓜产量7500kg、番茄产量1kg。

2.2番茄—西瓜

番茄于9月下旬定植、12月中旬上市,翌年种植西瓜。

2.3只种一季辣椒

10月上旬定植,12月底采收青椒,翌年2~6月采收红椒,每667m2产量可达3500~4000kg,市场批发价每公斤青椒5元、红椒6~8元,销往浙江一带,以抢市场空档期为主。7~9月休田,可以连作2季。

3惠安县设施大棚发展优势

外省专业种植户大量落户惠安县,蚕豆、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规模化种植,带动全县设施栽培的大发展。通过调查分析,在惠安县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有以下优势。

3.1气候条件优势

惠安县的.气候条件适宜蚕豆、西红柿、西瓜、甜瓜、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特别是利用设施大棚种植,保温效果好、成本低、早上市,能填补市场的空档期,经济效益高。

3.2运输成本低

种植经济作物,既能满足当地及厦门、泉州等城市的蔬菜需求,又能供给长三角及其以北城市,运输成本比从广东、海南一带节省不少。

3.3政策支持

惠安县各级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农业,加大对设施农业投入,支农政策落实到位,提高了农户设施种植的积极性,吸引到大批外来农业专业种植户。

3.4劳动力资源丰富

惠安县民风淳朴,具有“惠安女”勤劳能干的品质,有大量45~55岁中年妇女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

4存在的问题

4.1设施规模小

惠安县设施大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仍以家庭式农户承包为主,投入小、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4.2设施大棚硬件待改善

一部分大棚条件简陋,棚架受力不均匀或材料强度低,难以承受大的载荷,瓜果垂吊使部分大棚出现弯曲变形。建议用粗竹竿同向支撑或钢丝反向牵引,延长大棚使用寿命。

4.3大棚连作障碍

大棚瓜菜类经济作物连年种植,茄科辣椒、西红柿连作造成土传病虫害加重发生、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前人[2-4]研究表明,连作障碍会成为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5建议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强大合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政策的引导扶持,创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规模化经营,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种植户加强学习,提高设施栽培技能。依靠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惠安县的地理与自然资源优势,推进惠安县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篇8: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论文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论文

摘要:客家硒都连城地处世界少有的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部,是福建省第一批10个省级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之一。发展富硒农业,有力促进连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科技创新开发不足、品牌意识不足、产业层次较低、经营主体不强、产品标准缺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和总结梳理,对客家硒都连城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客家硒都;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连城县地处世界少有的丹霞地貌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部,全县土地硒元素含量适中,含硒土地面积2567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9.6%,其中富硒土地面积853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3.1%,境内分布“罗坊乡—北团镇—塘前乡—姑田镇”、“庙前镇—莒溪镇—曲溪乡—赖源乡”两条富硒土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孕育了连城种类繁多的富硒动植物资源,20xx年10月被省农业厅列入第一批10个省级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之一,2017年2月,连城县获授“中国客家硒都”荣誉称号。发展富硒农业,开拓连城农业供给侧改革新领域,对于促进连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发挥巨大作用[1]。

一、客家硒都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富硒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

连城县是福建省仅有的几个富硒带之一,是“上天赐予连城的黄金宝藏”,优势突出。20xx年,连城县把发展富硒农业产业作为有效载体,结合连城实际,制定下发《连城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将富硒产业列入20xx年“4+X+1”整县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着力生产“安全、天然、富硒”农产品,全力打造“客家硒都价值连城”地域品牌。独具地方特色的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鸭、福建黄兔、山苦瓜等富硒产品[2],成为连城富硒名片。其中,“天水间”牌连城白鸭蛋在第三届世界硒都硒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优硒产品”。

(二)富硒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为加快富硒农业经营主体构建,20xx年5月出台《连城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对富硒农产品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一是举办“众创连城富硒农业英雄会”和“富硒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班”,切实提高经营主体品牌策划、质量安全意识和水平;二是指导富硒农业经营主体成立富硒产业协会。截止到2017年6月底,全县共发展硒农产品经营主体63家,从业人员5600人;发展富硒农业种植基地约1.7万亩,开发硒农产品35种,实现产值3.6亿元[3]。

(三)富硒基础研究不断夯实加强

2012年以来,与省农科院合作,长期开展天然硒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并与福建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签订《福建省富硒农产品(连城)规范化生产技术与地方标准制定技术服务合同》[4],结合检测结果,在重点乡镇开展水稻、地瓜、红衣花生、雪薯、山苦瓜、铁皮石斛、金线莲、连城白鸭、福建黄兔、河源鸡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种、种养殖技术试验,为制定富硒农产品标准化技术规程、企业标准和省地方标准奠定基础;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展土壤硒含量状况调查方案编制及分级评价工作;联合诏安县,委托标盟(中国)机构制定富硒农产品福建地方标准[5]。

(四)富硒交流扩大提升市场占有

为提升富硒产品市场占有率,县政府树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积极加入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与联盟举办的高峰论坛、招商引资洽谈会及产品推介活动;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营养学会、九三学社的合作,共商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大计。组织、引导富硒产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湖北恩施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广州国际富硒产品博览会、上海国际富硒食品产业展览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洽淡会、海峡两岸机械博览会等活动,在百农汇福州展销中心、闽西宾馆、古田会址、冠豸山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中国客家硒都富硒农产品展示展销厅,全力推介我县富硒农产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着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二、客家硒都连城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开发不足

一是缺乏富硒生产技术体系。目前,与省农科院、农林大学合作的种养殖技术试验与硒土壤检测分级工作均未全面完成,无法有效指导富硒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保障富硒产品硒含量稳定。二是富硒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滞后,影响产业链延伸。已有的富硒产品连城白鸭、福建黄兔、大米、红衣花生、雪薯、洛神花、山苦瓜、葛根等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同时,多数新产品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采用传统工艺的多,采用高新技术的少。

(二)富硒品牌意识不足

一是连城富硒农业经过5年发展,富硒农产品仅有“天水间连城白鸭及蛋品、乐硒有机大米、花丁米酒、森农良品蜂蜜、鑫菇田系列大米”等5个屈指可数的独立品牌,大部分富硒农产品尚无品牌,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数量不多。二是中国客家硒都的发展定位,有效提升了连城富硒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但缺乏足够支撑起中国客家硒都的行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缺乏一批龙头企业和一些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本地特色品牌。构建与中国客家硒都相适应的富硒农产品品牌集群任重而道远。

(三)富硒产业层次较低

从现有产品体系看,富硒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为种养类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发展水平和产业层次还较低,富硒食品、富硒饮品以及富硒产业衍生的生物制药、休闲旅游、保健养生尚未起步,“富硒+”产业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四)富硒经营主体不强

因为起步晚,相关富硒的科普知识、营养作用、发展前景等宣传不够,富硒资源开发价值未能全面普及,富硒产业发展的理念、文化和氛围还没形成,富硒产业的经营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发展一直不快,一直没有形成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突出表现为从事富硒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数量少、规模不大、整体实力不强,高精产品开发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推动连城富硒产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不足。

(五)富硒贴标乱象丛生

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权威检测机构认证,一些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自认为全县土地均含硒元素,种养殖生产的农产品就都是富硒的。一些地方“富硒大米、富硒地瓜、富硒葡萄、富硒百香果”等不经检测一窝蜂地打上富硒标签,吸引消费者眼球,“想贴就贴”乱象丛生,成为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的隐忧。

三、客家硒都连城富硒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

充分发挥政府在富硒农业产业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引导、扶持富硒产业全面发展。一是优化富硒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坚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二是强化富硒农业产业行业管理。对富硒产品的硒含量进行地方标准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信息档案和可查询系统,形成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三是完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严把准入关,明确富硒农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杜绝富硒贴标乱象,对不含硒的农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决不允许以富硒产品专用标志、富硒产品名义入市。四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对整个富硒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并投入足够的`力量,帮助企业策划、申报和争取项目,通过项目资金加快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加大对富硒企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贴息支持或风险补偿等有效途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政府搭台打响“客家硒都”地域品牌,引导和扶持富硒经营主体加大独立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建立自有富硒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以“中国客家硒都”区域品牌建设,带动富硒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以品牌的溢出效应提升广大消费者对连城富硒产品的认知度,提高连城县富硒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一是注重主渠道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宣传渠道,在传统的新闻、网络、电视、报刊、广告等方式宣传富硒产业产品的基础上,依托旅游、餐饮、文化等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宣传推介连城富硒产业产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认识硒功能、发展硒产品促进人人健康”公益性科普宣传活动,营造“全民补硒、科学补硒”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客家硒都价值连城”地域品牌。二是增强推介力度。引荐、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推介会、项目对接会,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设立连城富硒农产品专营店。三是用足“互联网+”。引导企业借助“互联网+富硒农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拓展连城富硒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融合文、旅、体活动与富硒产品宣传。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特色旅游、特色体育赛区事等活动,搭建连城富硒产品宣传销售等平台,打造富硒品牌。

(三)强化企业主体,坚持市场运作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落实兑现对富硒农产品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宣传等方面激励政策;积极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影响力的新型富硒产业龙头企业,扶持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建品牌、开发产品、申请专利和申报“三品一标”;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二是加快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建设规模化种养殖基地,引导、引进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扩大原材料供应基地,走种、养、加工一体化的路子。三是市场动作,优胜劣汰。引导富硒经营主体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支持富硒经营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效使用农业“三品”证的标志。

(四)坚持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开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向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申请,将连城县列为“2017年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县”,同时、加大与省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研发,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富硒产业研究部为基础的富硒产品研发科技平台,增强富硒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富硒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富硒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解决应急科技人员紧缺问题;同时,实行委培和鼓励本地学生报考富硒产品开发相关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储备人才。三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富硒产品产业的开发和创业。

参考文献

[1]伍永寿.连城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7,(4):1.

[2]黄水林.温晓洁.连城全力打造“客家硒都”[J].闽西日报,20xx,(08):23.

[3]黄宏.屏山县发展富硒农业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科技新闻数据库,20xx,(8):10.

[4]邵秀芳.富硒农业看平安[J].海东时报,20xx,(06):20.

[5]巨拴科.推进安康富硒产业发展的对策[J].安康日报,2007,(11):12.

安徽省旅游发展意见

本地区服装表演现状考察及发展建议

采供血档案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城市环境与地质问题研究现状与发展

地区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恩施州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发展探究论文

建材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的论文

苍南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