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论文(共含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ipo5o5o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阿贝格变奏曲》的创作特点论文
【摘 要】: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的第一首钢琴作品,是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整首作曲充满了幻想性色彩,富于诗意。笔者试从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技法、曲式结构等方面对作品的创作特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阿贝格变奏曲 标题性 创作技法 曲式结构 文学作品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钢琴家、指挥家。他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
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作于1829-30年并于1831年出版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是他第一首钢琴作品,题献给《阿贝格女伯爵》,以题献阿贝格伯爵夫人为名,实为献给曼海姆名门女子梅塔・阿贝格。
一、具有鲜明的标题性
1829年冬天,十九岁的舒曼在一个舞会上邂逅了一位名叫阿贝格的少女,也正是阿贝格这个姓氏字母ABEGG给了舒曼一个突发的灵感,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是标题音乐繁盛的时期,主题部分分为A、B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分为八个小节,A段旋律以A-B-G-E-E为音调模进上行,而B段以G-G-E-B-A为音调下行模进。整首曲子都围绕着ABGEE展开。他的众多作品都是有标题的钢琴音乐作品,例如《春天交响曲》、《林中情景》等等。
二、含有字谜的动机
《阿贝格变奏曲》共分为一个主题和五个变奏,所有变奏都围绕主题展开和发展起来。“Abegg”与音乐中的音名相符,在《阿贝格变奏曲》中,舒曼把A-B-E-G-G中的B降低半音为降B,来充当此曲的主题,根据主题作一系列的变奏,整曲每个变奏也都有隐藏的字谜。变奏一:紧张激烈的快板,在细微的动态中藏着主题,整个变奏曲由主题的A-B半音音型构成,它的反复模进强调了主题。变奏二:速度平稳,整个由双手共同组成的三声部切分节奏出现,A段第一乐句旋律是半音阶上行,左右手相呼应;第二乐句右手不变,低声部提高两个八度,重复第一乐句。B段是半音阶下行。变奏三:在三连音的音型中,在主题的开始处也有主题A-B动机。这段音乐非常活泼有生气。变奏四:速度缓慢、如歌的,这段也有主题半音动机的发展,他的另一部作品《狂欢节》里也含有字谜的动机。
三、作品富于诗意,幻想性色彩
《阿贝格比变奏曲》主题是生气蓬勃的小快板,既有热情洋溢的抒情,又有似低语般的低声呤唱。变奏Ⅰ:充满着沸腾的热情,旺盛的精力速度急增。变奏Ⅱ:优美流畅,充满含蓄柔美的抒情,体现出舒曼沉思、内向的性格。变奏Ⅲ:轻柔、有颗粒感的音色,是活泼的三拍子舞曲,表现出作者追求音乐华丽奔放的情趣。变奏Ⅳ:柔和、雅致、抒情、流畅的歌唱性声部与均匀节奏的伴奏相映,勾勒出一幅宁静且浪漫,极富诗情画意般的画面。终曲:气氛轻巧而热烈,充满梦幻般的色彩和烈火般的活力
舒曼的钢琴音乐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富于诗意和幻想性。舒曼的其他作品如《童年情景》,一个个生动、诗意的小标题把听众带入童年的回忆之中;《C大调幻想曲》引用了施莱格尔的诗,丛侧面反映了音乐的基本情绪,对听众具有导向作用。《幻想曲集》由八首形象各异,情绪变换不同的小曲组成每个标题都具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奇思妙想,使人联想翩翩。
四、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
舒曼的文学修养极高,在出版《阿贝格变奏曲》时他说:“我的心已经满怀着希望与复仇之念,像威尼斯的公爵一样感到自豪,现在我开始在和伟大的世界结婚了”。他的作品中那种瞬间的忧伤和美,在这里有非常完美的诠释。充满文学韵味和内涵的作品是舒曼很多音乐作品的一大特点,钢琴作品也不例外。例如《C大调幻想曲》《大卫同盟曲集》等等。
五、作品创作技法
一是旋律。舒曼的作品中,旋律音调灵活多变,来去突然,音型自由,不用呆板的终止式,旋律常常都在内声部出现,与和声、织体融合在一起。
二是节奏。运用他特有的风格,通过节奏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安排,达到新颖、意外的音响效果,如《幻想曲集》中《夜晚》,交错的节奏,右手三连音三拍效果和低声部的`两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在两个不同声部间,同时出现两种节奏和两种拍子的交错节奏,舒曼也喜欢用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
三是性格变奏。舒曼的作品中比较偏爱的手法,即兴式的和瞬间转变的思维方式,《阿贝格变奏曲》主题忧伤;变奏Ⅰ:神经质般的情感特质;变奏Ⅱ:沉思、内向的性格; 变奏Ⅲ: 轻快活泼;变奏Ⅳ:宁静且浪漫,天真烂漫;终曲:幻想曲风格的快板
四是曲式结构。《阿贝格变奏曲》由六部分组成,主题是由一个F大调上温暖而生机勃勃的规整的二段体曲式构成,使音乐更加优美,尽显高贵气质,这也是舒曼浪漫主义气质的典型体现。变奏一和变奏二也是二段体曲式。变奏三同样是一个简单的二段体曲式。变奏四是一个带有华彩性质并有开放式结尾的单一乐段,主题一开始就在降A大调的主和弦上呈现,右手的符点四分音符运用了歌唱性的八度旋律奏法。变奏五是这首作品的终曲,是整首作品中最长、结构最复杂的一段,是一个带有尾声的再现三段曲式。
六、结 语
《阿贝格变奏曲》一开始体现的就是那种梦幻感的舒曼式虚无和飘逸,乐句之下带着浅浅的类似失恋般的伤感,但很快就是一种更梦幻境界的欢快。此后音乐发展到一个重复一次的极度快速的变奏,但这里并没有欢快在里面,只有一种不容侵犯的童真。此后音乐站到了想象的高点,转向了一种爱情的主题,充满着嫉妒、嘲讽、甜蜜和忧郁。于是乐曲多次出现停顿,又多次出现如急流般的飞速前进。舒曼是最典型的浪漫派作曲家,他把自己纯粹的感情都转变为纯粹的音乐,不论在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位极有特色的作曲家。从《阿贝格变奏曲》可以看出舒曼作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德)迈尔着,杜新华译,罗伯特・舒曼―罗沃尔特 音乐家传记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Joan Chissell ,苦僧译,舒曼钢琴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4](英)蒂姆 道雷着,朱健慧译,舒曼―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创作风格论文
勃拉姆斯(1833―18),全名为约翰奈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德国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但勃拉姆斯依然保持着古典主义的创作特色。他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非常广泛,在交响曲、管弦乐、室内乐、协奏曲、钢琴曲等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19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浪漫主义生机盎然、日益成熟的时代,勃拉姆斯的音乐虽产生于门德尔松、舒曼等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后,但他的个性风格与艺术趣味独树一帜,和当时欧洲推崇的“综合艺术”“标题音乐”等新潮流相反,勃拉姆斯将自己的创作根植于古典音乐的传统之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变奏曲主要有:独奏钢琴变奏曲《舒曼主题变奏曲》Op.9(1854年)、《原创主题变奏曲》 Op.21.l(1859年)、《匈牙利歌曲变奏曲》Op.21.2 (1859年)、《亨德尔主题变奏曲》Op.24 (1861年)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I、II》Op.35(1862―1863年)。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一直与古典主义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他摒弃浪漫主义音乐过分追求自我感受的即兴性,努力建构古典的大型音乐建筑,重铸古典主义音乐的磅礴恢宏之气。
一、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古典特色
1.具有古典的“纯音乐”理想
勃拉姆斯虽然身处浪漫主义潮流时期,他却毅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追求传统、严肃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纯音乐”。勃拉姆斯之所以选择亨德尔主题作为其大型变奏曲的主题,主要因为亨德尔的主题中具有巴洛克风格,能更好地表达传统、严肃、朴素、古典的思想。《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虽取自炫技主题,然而勃拉姆斯在他的创作中,把朴实而严肃的风格融入其中,这是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纯音乐的必然结果。
2.具有多样性统一的变奏技巧
勃拉姆斯多样却又统一的变奏技巧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高度认可,譬如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奥诺德・勋伯格就是其中一位。他在《风格与思想》一书中,有篇文章叫《革新者勃拉姆斯》,文中高度颂扬了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他认为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设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复。湖南师范大学教师邹艳香在《勃拉姆斯〈舒曼主义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分析》中认为,勃拉姆斯“总是使用不同的形式来重复主题中的乐节、动机和其他结构成分,如果可能的话,就采用展开性变奏”。譬如,在《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中,勃拉姆斯紧紧抓住主题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特征进行各种变奏,不但有节奏变奏、旋律变奏、曲式变奏、织体变奏、和声变奏和调式、调性变奏,并且经常把两种,甚至更多变奏因素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变奏。勃拉姆斯就是把主题中的素材充分利用并加以发展,使每一段落在具有独特风格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3.具有古典主义的均衡结构
古典主义一向追求“均衡”和“统一”原则,勃拉姆斯在变奏曲的创作中就一直继承发展着这个原则。他曾说:“变奏曲应当更简洁一些,更严格一些。”譬如《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0P.35的主题共12小节,前面4小节和后面8小节分别加以反复,得以形成24小节,勃拉姆斯在整个变奏曲中大致上保持着这一结构形式。
4.具有深入严谨的对位手法
对位法一直对勃拉姆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卡农和赋格。《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就是他运用历史悠久的对位法原理进行的一次实验。例如《舒曼主题变奏曲》变奏十四的二度卡农、变奏十的倒影、变奏八的八度卡农,《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变奏二十的内声部旋律化等,都体现了“Brahms”(勃拉姆斯)式的严谨变奏。舒曼在恩德尼希精神病院时写给勃拉姆斯一封未发出的信中曾评价勃拉姆斯的'对位法,说从整个变奏曲可以明显看出,勃拉姆斯对对位法是做了深入研究的。
二、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浪漫主义特点
虽然勃拉姆斯追求的是古典主义的理想,但他的钢琴变奏曲不可避免地受到浪漫主义时代的影响,他出色地处理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与古典主义形式之间的矛盾,并在这一变奏曲式的写作上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所说,“他所掌握的形式对他来说并不是枷锁,而是创作新的音乐形象的动力。”勃拉姆斯的钢琴变奏曲最初是以装饰变奏为主,主题鲜明,之后逐渐走向性格变奏,其中《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是勃拉姆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其地位之重要,正如周薇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中所言:在钢琴艺术史上堪与巴赫《哥尔德堡变奏曲》及贝多芬《狄亚贝利变奏曲》匹敌。在此之前,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作品大多是在小范围的沙龙里演出,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以及《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却纯粹是为音乐厅的音乐会而创作,所以演奏效果大气辉煌。然而, 这两首所不同的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纯粹是一首炫技性作品,而《亨德尔主题变奏曲》却是性格变奏,每一段都十分精彩。变奏曲式对于作曲家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即在有限的材料上进行无限变化,这对作曲家的想象力和艺术技巧都是重大的考验。
总而言之,英国作家保罗・霍尔姆斯也曾说,“勃拉姆斯是唯一把古典的宝藏完整无缺地继承下来的人,与他同辈的人,无一像他那样更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无一像他那样用真正的交响思维重建古典音乐的全部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勃拉姆斯创制了最后的、真正伟大的古典艺术。他犹如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执著地奔向自我选定的目标,把古典的传统上升到一个新的诗意境界。
参考文献:
[1]吴继红.勃拉姆斯[M].北京:东方出版社,.
[2]马休斯.勃拉姆斯钢琴音乐[M].于少蔚,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3]保罗・霍尔姆斯.勃拉姆斯[M].王婉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5]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贝多芬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特点, 对部分奏鸣曲进行赏析, 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欣赏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 创作背景; 奏鸣曲; 特点; 风格;
1、作品赏析
1.1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
本音乐作品创作于1804年, 是为了他的朋友华尔斯而创作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 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黑暗和光明的对照效果把人们对于命运的抗争全部以大自然的歌颂方式表现出来, 将大自然的气壮山河的景色和自由欢快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1) 第一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 奏鸣曲式。这一章节比较严肃, 但是作品中又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奏, 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
(1) C大调的演奏形式十分急促并且变化较多, 音乐的前奏的音色比较低, 但是不时的会跳出一个高音字符, 之后的演奏是一个音调的长时间鸣响, 同时又包含穿插在中间的倚音和比较急促的颤音, 整个音乐给人的享受就是仿佛看到了旭日东升、万物回春的生命景象。音乐的跳动幅度比较明显, 给人强烈的节奏感, 整部作品的音乐色调的随意切换, 将大自然的生命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 本部作品的E大调使用的是比较柔和的曲调来表现出优美的旋律, 抒发作者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母亲的赞颂和热爱之情, 表现出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之意。
(3) 本作品的展开部分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对于作曲技巧的综合体现, 把呈示部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力度肆意的组合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 并且对作品的主题变换掌控十分有度。
(2) 第二乐章
极慢板, 三部曲式。虽然这部分章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乐章, 不过它实质上是第三乐章的前奏部分。但是它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和第三行章节没有直接关系的, 而且音乐表现形式还比较新颖, 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两章节的总结, 又是后面章节的先导, 发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1) 章节的第一部分节奏比较缓慢但是十分的轻快而且音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带有诗情画意的这一曲调仿佛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
(2) 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拓展, 并且能够和第一分部无缝衔接, 这部分旋律的特点是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站在大自然中惬意无比的情景。
(3) 本章的第三部分中右手演奏的大跳音程变化的幅度更大, 而左手演奏的曲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紧跟着音乐的节奏逐渐达到本篇乐章的高潮部分
(3) 第三乐章
中速的小快板, 回旋曲。这部分乐章的表现形式比第一乐章的演奏更为响亮, 而且交响曲的规模相对宏大。主题是莱茵区采葡萄者的民歌一共出现了三次, 每次都有所不同。最终章节的华彩部把整部乐章的节奏带入高潮中戛然而止, 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1.2 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本作品创作于1799年,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为了表达对于冯·李斯诺夫斯基的友谊。
(1) 第一乐章
这部分的庄板节奏很快, 十分有活力, 是一种奏鸣式的乐曲表现形式。庄严的色调增添了乐章的严肃的氛围。
(1) 乐章的开始环节是和第一乐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 它的主要色调是比较压抑的, 通过对压力来表现出主人公的内心苦痛。这种十分长而且节奏缓慢的前奏是贝多芬独创的音乐表现形式, 逻辑性十分强具有深刻的现实表现意义。
(2) 本乐章呈示部使用了不间断的变奏方式, 仿佛在阳光大道上行走一般。为了保证乐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天衣无缝的结合, 贝多芬采用了一致的节奏变化, 使得整个音乐章节的变化有强烈的节奏感, 震撼人心
(3) 展开部节奏十分紧凑, 给人蓄势待发之感, 感情隐含在曲子中, 引子与快板的完美配合使得曲子达到统一性。演奏中的音响相互共鸣, 伴随着铿锵声强弱有序, 仿佛天地随之震颤, 在这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贝多芬的诉说与感悟, 能够让听众感受到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和对命运的不屈服。
(2) 第二乐章
如歌的柔板, 回旋曲式。在贝多芬创作的乐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段的演奏具有优雅的特点, 这是贝多芬的一种新的创作类型, 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 采用四重奏的弦乐, 淳朴自然, 寄身天地, 贝多芬对命运的不屈服隐含在其中。
(3) 第三乐章
快板, 回旋奏鸣曲式。第三章具有戏剧性的特点, 回旋曲的音乐使得音乐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具有很强的传唱度, 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体现作曲家内心坚定的心智和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装饰性不明显。
(1) 主题的旋律具有变化性, 每次演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曲调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柔和的氛围, 通过音乐的逐步演奏, 节奏不断变化, 集中体现了主题的变化性。
(2) 在整首乐章中, 作曲家的感情伴随着曲子的演奏过程而产生变化, 情绪以沉重的风格为主
2、总结贝多芬一生
回顾贝多芬的人生, 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十分坎坷, 但是他是一个坚强的斗士。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反封建斗争中, 他用乐曲做武器, 勇敢与命运与社会做斗争。因而他才能在创作上表现出明确的共和革命的自觉性。他将自己先进的思想注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通过作品来记录这段时期的思想变革和社会现状, 反映了当时法国革命者的革命热忱, 成为动荡年代的悲怆史诗。
其次,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受到巴赫、亨德尔的音乐风格的深刻影响, 同时汲取了法国革命的英雄主义思想和各种英雄气概。他的创作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的思想理念。他在创作过程中也在形式和情感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将那个时期先进的哲学思想注入乐曲中, 不仅使乐曲得到了创新, 还升华了乐曲的思想高度, 为随后的浪漫主义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都给欧洲古典音乐的带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 阿尔贝·加缪简介
★ 教学设计论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