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unshaoping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共含7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unshaop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篇1: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

刘长卿所存七律近半数是送别诗。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联系个人的身世经历体会离情别绪,作品真挚感人。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整个唐代七律的创作数量来说,除“七律巨擘”杜甫151首无人能及之外,接下来就数刘长卿七律的数量最多了。据笔者考证,可以确定为刘长卿所作七律共有58首。其中,送别诗所占数量最多,共28首,占总数的48%,比例相当高。只要对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留存情况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就会发现,刘长卿并非该时期唯一热衷运用七律来创作送别诗的人:

从上表可见,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占其七律存诗总数的20%以上。可见,送别是当时七律的主要题材之一。

邓仕梁先生在《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的地位》中认为“谪居为别倍伤情”(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最能概括刘长卿七律的内容。这个“印象式”的评价并不十分准确。刘长卿七律之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送别诗所占比例高的缘故。确切地说,“谪居为别倍伤情”最适合概括的还是送别诗的内容。“谪居为别”――客中送客引发诗人无限身世感慨。“倍伤情”――诗人既伤别也自伤,他对自身经历的感受常常寓于送别诗当中,悲愁是送别的主旋律。

送别诗是抒情性很强的交际性诗,该抒什么样的情、怎样抒情都有讲究。这个特点是由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决定的。一般的诗歌可以有读者,也可以没有读者。送别诗为他人而作,创作的目的性很强,送别对象就是诗人送别诗的第一位读者。在唐代,士人迁调、征行频繁,送别成为他们交游的重要场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送别诗还成了交游存在、交情深浅程度的证明。在这样的风气下,假如送别诗写得不好或不符合规矩,影响了个人诗名不说,还会影响两人的交情。因此,当时的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都比较慎重,尽可能充分考虑送别对象的实际和感受,避免自说自话。那么,刘长卿在送别诗中倾注强烈的个人情绪对送别诗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大历时期主要有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再就是以刘长卿、韦应物、李嘉佑等为代表的江南地方官诗人。为了考察刘长卿强烈个人情绪对送别诗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的七律送别诗做个简单的比较。先看钱起、卢纶、韩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

玉柱金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出山车骑次诸侯,坐领图书见督邮。绕郭桑麻通淅口,满川风景接襄州。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闻说元规偏爱月,知君长得伴登楼。――卢纶《送邓州崔长史》

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飞。

――韩《送客还江东》

以上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数量仅次于刘长卿,皆属于“大历十才子”之列。上举诗歌结构完整、创作技巧娴熟、辞藻华丽,但相比刘诗,内容空洞,别情更显浅淡。

再来看刘长卿的几首送别诗:

南客怀归乡梦频,东门怅别柳条新。殷勤斗酒城阴暮,荡漾孤舟楚水春。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怜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泪满巾。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

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望见风尘。

――《送耿拾遗归上都》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送侯中丞流康州》

我们大体上能从以上三首诗归纳出刘长卿七律送别的主要模式:题目和首联交代离别事件,中间两联结合行人的身世,融情入景,尾联归结于自己的感慨。与上举三位台阁诗人的送别诗相比,共同点在于结构上都非常注意结合送别对象的具体经历,差别就在刘诗更多地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绪。刘诗情绪强烈的典型表现是常给人以“逢别即挥泪”的感觉,28首送别诗有6首以“泪沾巾”“泪沾衣”等模式结尾。刘长卿是一个比较喜欢夸张的诗人,但是,当送别之时,于众目睽睽之下,明明没有感动流涕,却强说自己“泪沾巾”,这种情形想必不大合理。真情实感是打动人心的前提。和台阁诗人相比,刘长卿的送别诗更加真实感人。这是因为,诗人善于将个人的遭际、感受和送别对象的实际联系起来,拉近了两人的关系,令人感觉非常亲切。以《饯王相公出牧括州》为例: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旧人谁到翟公门。

题目和首联交代送别对象的遭际。王相公即王维之弟王缙。两《唐书》云王缙性贪冒,结附元载。大历十二年三月与元载同时得罪下狱。元载赐死,唐代宗念王缙年事已高,免他―死,贬为括州{4}刺史。对王缙来说,这已经是万幸了。况且,括州属江南道,算得上是比较丰腴的地方,与许多被贬岭南、剑南、黔中等穷恶之地的左降官相比,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刘长卿有过被贬南巴{5}的经历,曾到过今天的湖南、广东一带,深知那里环境的险恶。因此他在开篇就劝慰道:“缙云讵比长沙远”,意思是说能够出牧江南道的括州,而不是像元载一样被处死,真是皇帝开恩了。中间两联描写前往括州行旅的艰辛和凄凉,尾联则想象王缙到贬所后寂寥孤独的生活,体会王缙的悲凉心境。这首送别诗,从方方面面体察送别对象的遭遇和心情,足见诗人的真诚和体贴,真情实感顿时体现。

再如《陨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 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郧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刺随州之时。送韦司士归上都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恨和思乡之情。刘长卿是洛阳人,自天宝末年逃难到江东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就一直没能再回去。他和那些南渡的中原游子一样,时刻都在怀念在战火笼罩之下的故土、亲人,哪怕自己的故里已是一片荒芜:“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过花甲之年,离开家乡有三十多年了,但是当他遇到得以北归的朋友时,他还是感慨万千。他在诗中怜惜韦司士在战乱后只身归乡,替他想象故乡的荒芜冷寂,设想韦司士“关河渐近泪盈巾”。很难说这不是诗人思乡情结的写照。正是相似的遭遇使他能如此真切地体会朋友的心情,从而写出真挚感人的诗歌。

刘长卿和钱起等诗人在送别诗创作上的这些差异,正体现了江南地方官诗人和台阁诗人在创作特点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两个诗人群体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造成的。

第一,生活环境影响两派诗人的诗歌内容。台阁诗人生活内容单调,范围狭窄,相同的题材难以写出新的内容。江南地方官诗人的交游范围相比更加广泛。以刘长卿为例,身为转运使留后期间频繁出使鄂岳各个州县,需与当地的大小官吏进行接洽;任地方长官之时,常常要迎送往来官吏。他所接触的人物形形色色。即使在诗歌结构呈现程式化的情况下,丰富的生活依然能够保证诗人有足够新鲜的内容来填充。

第二,送别对象的身份影响送别诗的创作。台阁诗人出入王公贵族府第,陪侍燕饮,所交多为达官贵人。这就使得他们在下笔之时不免自矜身份,以华丽的辞藻掩饰情感的贫乏,形成了雍容典雅的风格。地方官诗人由于交往对象形形色色,其送别诗的'内容、形式,情感表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和台阁诗人相比,更显率性和真诚。

第三,不同的生活态度是造成两派诗人送别诗风格迥异的根本原因。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由于依附于权贵,在酬唱送别之际,专事逢迎,为文造情,难以写出有生命力的感人作品。江南地方官诗人首先是地方官吏,然后才是诗人。储仲君先生发现包括刘长卿在内的一批大历诗人,在刘晏所主持的战后王朝经济秩序的重建工程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刘晏需要有十分得力的助手。在选用人才方面,刘晏是绝不含糊的。“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当时权势,或以亲戚为托,晏亦应之,俸给之多少,命官之迟速,必如其志,然未尝得亲职事。其所领要务,必一时之选。”而这“一时之选”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是后来著称于世的大历诗人。张继自然是一个。……刘长卿是一个。当时天下财赋仰给江淮,刘长卿则作为转运使判官驻守淮南,其作用自不可等闲视之。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长卿“有干吏”,显然是他在江淮任职期间功效卓著,有充分的表现,也正因此他才得以升任鄂岳转运留后。{6}

储仲君先生在文章中所列举的这些诗人不少都是江南地方官诗人的代表人物,例如张继、刘长卿、戴叔伦、包佶、窦叔向等。他们关注现实,直面王朝的衰蔽,切实投身到国运攸关的财经活动中去。正是因为他们扎根、立足于现实,和“大历十才子”等台阁诗人相比,他们就更为独立,更有魄力和骨气。因此在诗歌当中,他们就能肆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把难舍难分的送别场合,当成交流情感的机会,诗歌自然真情流露。

刘长卿在七律送别诗中所体现的强烈个人情绪,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友情的珍视。刘长卿早年频繁来往于京洛之间。入仕之后,两遭迁谪。任转运使判官、转运留后等职时,频繁出使辖区各州县。可以说诗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奔波行役之中,饱受羁旅之苦,所以诗人特别渴望亲情和友情的慰藉。但是大历、贞元之际正是唐朝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战乱和藩镇割据造成交通不便,诗人及其周围的人际环境多处在频繁转移之中,相聚实属不易。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发出过“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刘长卿《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的感慨。因此,对于短暂的相聚,诗人向来十分珍视,对于重逢,往往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这就使得送别之时不论是送者还是别者,皆相顾凄然。大历诗人面对离别的这种情绪是时代的产物。遥想大唐全盛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上安州裴长史》)是少年的壮举。“时物堪独往,春帆宜别家。辞君向沧海,烂漫从天涯”(常建《闲斋卧病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二首》之二)则是一派轻松潇洒的风度。在送行时,哪怕在歧路稍有感伤:“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也会旋即自行为之振起:“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人少年般英气勃勃的风貌和大历人小儿女般泪洒作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一场安史之乱,摧毁的不仅是唐帝国如日中天的国势,更摧毁了一代人的朝气和信念。同样的别离,两代人的体验完全不同。刘长卿等江南地方官虽勤勉王事,恪尽职守,但是令人失望的现实却难以激起他们勃然的热情,豪迈的气概。萍飘蓬转的羁旅行役让他们倍感艰辛,贬谪、流放等坎坷的经历对他们的信念更是毁灭性的打击。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放弃仕途,因为,仕宦是封建文人实现自我的前提。他们别无退路,只得继续被鞭赶着在夹缝中前行。人越是在孤苦之际,越是需要亲情和友情的慰藉。但是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这种渴望难以充分满足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他们对相聚和离别怀有强烈的悲痛感受。离别之际,对国势的失望、对自身遭遇的悲伤、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失望……这些沉积在心底的情感顿时达到饱和状态,一经触发,便借着离情别绪这个口子不可遏止地宣泄出来,不论是别者还是送者皆明白此中真意。他们心中对友情、亲情、理解和同情的渴求,都在送别诗当中得到了满足,故无伤礼俗。

综上所述,刘长卿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联系个人的身世经历体会离情别绪,作品真挚感人,反映了一位长期羁旅漂泊的江南地方官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和渴望。

篇2:刘长卿七律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分析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分析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作品真挚感人,反映了一位长期羁旅漂泊的江南地方官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和渴望。

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整个唐代七律的创作数量来说,除“七律巨擘”杜甫151首无人能及之外,接下来就数刘长卿七律的数量最多了。据笔者考证,可以确定为刘长卿所作七律共有58首。{1}其中,送别诗所占数量最多,共28首,{2}占总数的48%,比例相当高。只要对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留存情况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就会发现,刘长卿并非该时期唯一热衷运用七律来创作送别诗的人{3}:

从上表可见,中唐前期主要诗人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占其七律存诗总数的20%以上。可见,送别是当时七律的主要题材之一。

邓仕梁先生在《刘长卿在唐代七律发展的地位》中认为“谪居为别倍伤情”(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最能概括刘长卿七律的内容。这个“印象式”的评价并不十分准确。刘长卿七律之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送别诗所占比例高的缘故。确切地说,“谪居为别倍伤情”最适合概括的还是送别诗的内容。“谪居为别”――客中送客引发诗人无限身世感慨。“倍伤情”――诗人既伤别也自伤,他对自身经历的感受常常寓于送别诗当中,悲愁是送别的主旋律。

送别诗是抒情性很强的交际性诗,该抒什么样的情、怎样抒情都有讲究。这个特点是由送别诗的传播方式决定的。一般的诗歌可以有读者,也可以没有读者。送别诗为他人而作,创作的目的性很强,送别对象就是诗人送别诗的第一位读者。在唐代,士人迁调、征行频繁,送别成为他们交游的重要场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送别诗还成了交游存在、交情深浅程度的证明。在这样的风气下,假如送别诗写得不好或不符合规矩,影响了个人诗名不说,还会影响两人的交情。因此,当时的诗人在创作送别诗时都比较慎重,尽可能充分考虑送别对象的实际和感受,避免自说自话。那么,刘长卿在送别诗中倾注强烈的个人情绪对送别诗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大历时期主要有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再就是以刘长卿、韦应物、李嘉佑等为代表的江南地方官诗人。为了考察刘长卿强烈个人情绪对送别诗创作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的七律送别诗做个简单的比较。先看钱起、卢纶、韩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

玉柱金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出山车骑次诸侯,坐领图书见督邮。绕郭桑麻通淅口,满川风景接襄州。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闻说元规偏爱月,知君长得伴登楼。――卢纶《送邓州崔长史》

还家不落春风后,数日应沽越人酒。池畔花深斗鸭栏,桥边雨洗藏鸦柳。遥怜内舍著新衣,复向邻家醉落晖。把手闲歌香橘下,空山一望鹧鸪飞。

――韩《送客还江东》

以上三位诗人的七律送别诗数量仅次于刘长卿,皆属于“大历十才子”之列。上举诗歌结构完整、创作技巧娴熟、辞藻华丽,但相比刘诗,内容空洞,别情更显浅淡。

再来看刘长卿的几首送别诗:

南客怀归乡梦频,东门怅别柳条新。殷勤斗酒城阴暮,荡漾孤舟楚水春。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怜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泪满巾。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

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望见风尘。

――《送耿拾遗归上都》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送侯中丞流康州》

我们大体上能从以上三首诗归纳出刘长卿七律送别的主要模式:题目和首联交代离别事件,中间两联结合行人的身世,融情入景,尾联归结于自己的感慨。与上举三位台阁诗人的送别诗相比,共同点在于结构上都非常注意结合送别对象的具体经历,差别就在刘诗更多地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情绪。刘诗情绪强烈的典型表现是常给人以“逢别即挥泪”的感觉,28首送别诗有6首以“泪沾巾”“泪沾衣”等模式结尾。刘长卿是一个比较喜欢夸张的诗人,但是,当送别之时,于众目睽睽之下,明明没有感动流涕,却强说自己“泪沾巾”,这种情形想必不大合理。真情实感是打动人心的前提。和台阁诗人相比,刘长卿的送别诗更加真实感人。这是因为,诗人善于将个人的遭际、感受和送别对象的实际联系起来,拉近了两人的关系,令人感觉非常亲切。以《饯王相公出牧括州》为例: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旧人谁到翟公门。

题目和首联交代送别对象的遭际。王相公即王维之弟王缙。两《唐书》云王缙性贪冒,结附元载。大历十二年三月与元载同时得罪下狱。元载赐死,唐代宗念王缙年事已高,免他―死,贬为括州{4}刺史。对王缙来说,这已经是万幸了。况且,括州属江南道,算得上是比较丰腴的地方,与许多被贬岭南、剑南、黔中等穷恶之地的左降官相比,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刘长卿有过被贬南巴{5}的经历,曾到过今天的湖南、广东一带,深知那里环境的险恶。因此他在开篇就劝慰道:“缙云讵比长沙远”,意思是说能够出牧江南道的括州,而不是像元载一样被处死,真是皇帝开恩了。中间两联描写前往括州行旅的艰辛和凄凉,尾联则想象王缙到贬所后寂寥孤独的生活,体会王缙的悲凉心境。这首送别诗,从方方面面体察送别对象的遭遇和心情,足见诗人的真诚和体贴,真情实感顿时体现。

再如《陨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 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他乡独尔身。郧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刺随州之时。送韦司士归上都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恨和思乡之情。刘长卿是洛阳人,自天宝末年逃难到江东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就一直没能再回去。他和那些南渡的中原游子一样,时刻都在怀念在战火笼罩之下的故土、亲人,哪怕自己的故里已是一片荒芜:“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过花甲之年,离开家乡有三十多年了,但是当他遇到得以北归的朋友时,他还是感慨万千。他在诗中怜惜韦司士在战乱后只身归乡,替他想象故乡的荒芜冷寂,设想韦司士“关河渐近泪盈巾”。很难说这不是诗人思乡情结的写照。正是相似的遭遇使他能如此真切地体会朋友的心情,从而写出真挚感人的诗歌。

刘长卿和钱起等诗人在送别诗创作上的这些差异,正体现了江南地方官诗人和台阁诗人在创作特点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两个诗人群体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造成的。

第一,生活环境影响两派诗人的诗歌内容。台阁诗人生活内容单调,范围狭窄,相同的题材难以写出新的内容。江南地方官诗人的交游范围相比更加广泛。以刘长卿为例,身为转运使留后期间频繁出使鄂岳各个州县,需与当地的大小官吏进行接洽;任地方长官之时,常常要迎送往来官吏。他所接触的人物形形色色。即使在诗歌结构呈现程式化的情况下,丰富的生活依然能够保证诗人有足够新鲜的内容来填充。

第二,送别对象的身份影响送别诗的创作。台阁诗人出入王公贵族府第,陪侍燕饮,所交多为达官贵人。这就使得他们在下笔之时不免自矜身份,以华丽的辞藻掩饰情感的贫乏,形成了雍容典雅的风格。地方官诗人由于交往对象形形色色,其送别诗的内容、形式,情感表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和台阁诗人相比,更显率性和真诚。

第三,不同的生活态度是造成两派诗人送别诗风格迥异的根本原因。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台阁诗人由于依附于权贵,在酬唱送别之际,专事逢迎,为文造情,难以写出有生命力的感人作品。江南地方官诗人首先是地方官吏,然后才是诗人。储仲君先生发现包括刘长卿在内的一批大历诗人,在刘晏所主持的战后王朝经济秩序的重建工程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程,刘晏需要有十分得力的助手。在选用人才方面,刘晏是绝不含糊的。“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当时权势,或以亲戚为托,晏亦应之,俸给之多少,命官之迟速,必如其志,然未尝得亲职事。其所领要务,必一时之选。”而这“一时之选”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是后来著称于世的大历诗人。张继自然是一个。……刘长卿是一个。当时天下财赋仰给江淮,刘长卿则作为转运使判官驻守淮南,其作用自不可等闲视之。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长卿“有干吏”,显然是他在江淮任职期间功效卓著,有充分的表现,也正因此他才得以升任鄂岳转运留后。{6}

储仲君先生在文章中所列举的这些诗人不少都是江南地方官诗人的代表人物,例如张继、刘长卿、戴叔伦、包佶、窦叔向等。他们关注现实,直面王朝的衰蔽,切实投身到国运攸关的财经活动中去。正是因为他们扎根、立足于现实,和“大历十才子”等台阁诗人相比,他们就更为独立,更有魄力和骨气。因此在诗歌当中,他们就能肆意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把难舍难分的送别场合,当成交流情感的机会,诗歌自然真情流露。

刘长卿在七律送别诗中所体现的强烈个人情绪,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友情的珍视。刘长卿早年频繁来往于京洛之间。入仕之后,两遭迁谪。任转运使判官、转运留后等职时,频繁出使辖区各州县。可以说诗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奔波行役之中,饱受羁旅之苦,所以诗人特别渴望亲情和友情的慰藉。但是大历、贞元之际正是唐朝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战乱和藩镇割据造成交通不便,诗人及其周围的人际环境多处在频繁转移之中,相聚实属不易。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发出过“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刘长卿《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的感慨。因此,对于短暂的相聚,诗人向来十分珍视,对于重逢,往往怀着近乎绝望的心情。

这就使得送别之时不论是送者还是别者,皆相顾凄然。大历诗人面对离别的这种情绪是时代的产物。遥想大唐全盛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上安州裴长史》)是少年的壮举。“时物堪独往,春帆宜别家。辞君向沧海,烂漫从天涯”(常建《闲斋卧病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二首》之二)则是一派轻松潇洒的风度。在送行时,哪怕在歧路稍有感伤:“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也会旋即自行为之振起:“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盛唐人少年般英气勃勃的风貌和大历人小儿女般泪洒作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一场安史之乱,摧毁的不仅是唐帝国如日中天的国势,更摧毁了一代人的朝气和信念。同样的别离,两代人的体验完全不同。

刘长卿等江南地方官虽勤勉王事,恪尽职守,但是令人失望的现实却难以激起他们勃然的热情,豪迈的气概。萍飘蓬转的羁旅行役让他们倍感艰辛,贬谪、流放等坎坷的经历对他们的信念更是毁灭性的打击。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放弃仕途,因为,仕宦是封建文人实现自我的前提。他们别无退路,只得继续被鞭赶着在夹缝中前行。人越是在孤苦之际,越是需要亲情和友情的慰藉。但是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这种渴望难以充分满足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他们对相聚和离别怀有强烈的悲痛感受。离别之际,对国势的失望、对自身遭遇的悲伤、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失望……这些沉积在心底的情感顿时达到饱和状态,一经触发,便借着离情别绪这个口子不可遏止地宣泄出来,不论是别者还是送者皆明白此中真意。他们心中对友情、亲情、理解和同情的渴求,都在送别诗当中得到了满足,故无伤礼俗。

综上所述,刘长卿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联系个人的身世经历体会离情别绪,作品真挚感人,反映了一位长期羁旅漂泊的江南地方官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珍视和渴望。

解释:

{1} 含存疑诗2首。

{2} 已除去两首误收诗《送孔巢父赴河南军》《送曲山人归衡州》。

{3} 独孤及、张继无七律送别诗留存。

{4} 今浙江丽水天宝元年改州为郡,称缙云郡。

{5} 属岭南道。

{6} 储仲君:《张继的行迹及其他》,《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第105页。

篇3:送别诗的特点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代表人物:李白、王维、王昌龄、刘长卿、王勃、岑参、高适、骆宾王.

简介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写作特点

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所含情感: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思想感情编辑

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 例:《别董大》

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 例:《芙蓉楼送辛渐》

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类型编辑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代表诗作赏析编辑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送灵澈上人》、《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江亭夜月送别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秦娥・箫声咽》《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 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 寂寞养残生。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高适《别董大》。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其他诗人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骆宾王:《易水送别》。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送别诗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诗的特点]

篇4: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一生的诗作共计两百余首,在这其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总诗作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十分的独特,不论是审美的角度,还是所使用的艺术手法,都与一般的诗作不同。本文笔者将针对其送别诗在艺术方面的特点来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

超然高绝的审美情趣与意识

审美情趣指的是诗人对于审美的判断和选择,其具体表现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之中对意向、题材和情感表达的选择上。王昌龄送别诗在当代具有着十分独特的个性。

(一)别出心裁的意象表达

首先,王昌龄的送别诗继承了传统的意象。在古代,诗人一般都会用杨柳和风月等意象来表达送别之情。而在王昌龄的诗中也会选择用明月的意象来表达分手和离别之苦。如《送郭司仓》中的“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作者通过描写明月的皎洁来反衬自己的悲伤,通过写淮水的绿来表达自己的深深留客之情。此诗中就是通过明月和春潮等意象来表达离别之愁。其次,王昌龄的送别诗并不局限于传统诗歌中的意象,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感情的意象。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江被描写为寒江、夜被称为寒夜、松为幽松、蝉为寒蝉等等。在其诗作中,每种物像都不再仅仅是物像那么简单,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再为平常不过的物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更佳通俗易懂而又不缺乏感情。

(二)自然深厚的情感抒发

真挚的情感是很纯粹的,从古到今,朋友之间的友情一直被世人所歌颂和赞美。在送别朋友的时候,诗人往往都会用最简单地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舍。这些语言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来修饰,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字里行间都融入这丰厚的情感。王昌龄的送别诗便如此,抒情真挚朴实,也不矫揉造作。其诗作都是有感而发,并且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此外,其送别诗不仅仅表达不舍,还借送别来明志。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通过描写景色的凄凉和开阔来渲染离别的气息和自己的豁达。“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抒情言志,“冰心玉壶”既写进了友谊的深挚又完整地表达了自己做人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艺术表现手法因情而变

首先,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王昌龄的送别诗大多都属于直抒胸臆,如《送胡大》中的“荆门不堪别”、《送狄宗享》中的“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等。另外,借景抒情也是王昌龄送别诗中一种很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上文提到的《送郭司仓》中,作者就借明月和春潮等景物来表达不舍。其次,王昌龄还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构思来表达自己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再有,其创作常常打破常规的限制,不是着重渲染离别时的情感,而是着意写离别之后的情景,这样的诗作有很多,如《送魏二》等。最后,王昌龄送别诗表达手法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注重离别的悲伤,而是注重离别的互相安慰,如《送吴十九往沅陵》等。

整体风格慷慨旷达,气格高尚

王昌龄的`送别诗采用的是其一贯的边塞风格,虽有着离别的伤感,但还透露着豪迈、大气和慷慨。虽有离别,但无泪水,虽被贬,但不会失去志向,从其诗中感受不到丝毫的哀伤和呜咽。首先,其诗作的格调高昂爽朗,并且大气,不会使读者感到哀伤。其次,形象的体现了唐代的繁荣的气象。不仅不因为分别而哀伤,反而借分别来言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中毫无凄切的词语,也没有缠绵与悱恻,即使分手,也要慷慨激昂。这表现的是王昌龄作为一个边塞诗人所具有的硬气,因此其诗歌也是明快的。

一个字关联了整句话,一首诗也形象体现了一个诗人的人物特征。王昌龄的送别诗充分表现了边塞风格,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感,更是体现着作者本人气度的慷慨。正是这种慷慨形成了王昌龄送别诗特有的诗风和其特有的创作风格,将王昌龄的人物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结束语

从古到今,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怀着满满的故国乡土之思。骨肉的分离与朋友的离别更是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因此,离别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唐代,因为社会的波澜起伏,诗人的人生际遇也就变得起伏不定,对离别的歌咏更是淋漓尽致。王昌龄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送别诗的独特性把唐代的送别诗更是提高了一定的高度。

篇5: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送别诗的特点

王维是唐代的四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在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方面取得了高度成就,被誉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人们谈论起王维,也往往首先想起他的山水田园诗。这自然是不错的。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取材相当宽泛,他所作的送别诗也不乏粲然可观之作。

王维现存的送别诗,约70首,占现存王维诗歌的七分之一强。就体裁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古体诗中,还有骚体诗;近体诗中,既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还有五言长律,可谓琳琅满目,众体皆备。其中的佳制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山中送别》等,已成为历代传诵的不朽之作。

王维的一些送别诗所以会千载宣传,具有活泼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作品里灌注了诗人对于亲朋友侣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并且这种友爱之情是人们所普遍具有的,它通过自然平易的语言传达出来,极易诱引读者进入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和情感氛围,唤醒读者心中曾经有过的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产生回环往复、难以止息的感情波澜。就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来说,全诗不过四句二十八字,前两句“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送别地点的自然景况;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饯别时的劝酒之辞,似乎在内容、章法上都不见得有格外出众之处。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钟爱始终没有衰减呢?个中原因说来也不复杂,就是因为此诗用极其本色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人们在与友人临歧洒别时所常见的情景(当然,地点不一定在“渭城”)特别是后两句的劝酒之辞,更是明白如话,有着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力。大凡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谁不会在与亲友的饯别酒席上说出类似的话语、表达类似的情感呢?因此,这首送别诗的巨大而持久的魅力,不在于它的艺术技巧是如何高超,而是取决于它在情感传达方面的高度真实性和典型性。

《山中送别》诗的情况也是这样。其诗曰:“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两句叙写诗人送别友人后掩门独居,内心的寂寞已不言自明;后两句刻画心理活动。从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看,与《送元二使安西》大不同,但在表达与友人的真挚情感方面却完全一致。友人刚刚送走,却又企盼着他能及时归来。不重感情、不惜友谊的人会滋生这样的念头吗。而盼望亲朋友好常相会的念头,对于珍重友情的人来说,确会时常发生。

一般说来,送别诗以抒写情怀为主,但唐人作诗长于借景言情,故在送别诗中常有景物描写方面的内容。王维作为描摹山水自然的高手,更喜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写,这样一方面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也有利子更艺术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其《送友人归山歌》(首其二)曰:

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水惊波兮翠营靡,白鹭忽兮翻飞。君不可兮褰褰衣!山万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树吨暧兮氛氲,猿不见兮空闻。忽山西兮夕阳,见东皋兮远村;平芜绿兮千里,眇惆帐兮思君。

诗人的朋友原在山中隐居,现又要返回山林,故王维作诗送之。全诗十三句,除三句(一、五、十三句)事、抒情外,其余十句都用来描绘自然景象,先写云暗雨骤、草靡鹭飞的雨景,劝友人不要急于回去;次写友人走后,诗人目送友人,遥望前方所见到的远山层叠、天地混沌诸种景况,通过这一系列的写景状物,诗人对于友人的无限关切、眷恋之情被烘染得淋漓尽致。有必要指出的是,王维送别诗里的一些写景佳句,即使与那些专事描摹自然景致的诗歌相比也毫不逊色,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邢桂州》)“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送邱为往唐州》)“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母潜落第还乡》)“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人凭藉他对自然美所特有的敏锐精微的感受和高度精湛的语言技巧,准确。细腻、生动地描画了不同区域的各具特色的山水自然风光,呈现-出浑融悠远的意境和咀嚼不尽的韵味。

王维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写景片断,注意处理好景与情、景与事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和谐自然的统一,从而使作品更富艺术魅力。《送梓州李使君》诗共八句,前四句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作“半”),树杪百重泉”,描绘了:悬想中的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在绵延起伏的万壑千山里,到处都是参天入云的大树,杜鹃鸟的啼鸣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一夜透雨之后,山间平添了无数道飞泉,远远望去,如同悬挂在树梢头上。这四句诗景象奇丽,境界阔大,气韵生动,生机勃勃,虽然没有直接的赞语,但诗人对蜀地风光的欣羡心情已隐隐露出。用这样的笔调写景,既切合蜀地实情,又完全吻合诗人对李使君赴任梓州的祝贺之意,劝勉之情。可以设想,假如诗人用灰暗、阴冷的笔触去写巴蜀的恶山脸水,那就无异是给赴任者兜头二瓢冷水,与作诗劝勉的初衷大相悖背了。

王维的送别诗在运思谋篇方面富有变化,这是值得注意的第三个特点。试以四首送人赴边诗为例说明之。《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地点的自然景况,后两句抒写自己对于友人的依恋不舍的深情,别无他意。《送韦评事》曰:“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撇开自己不提,纯是写赴边者的复杂心绪:既想建功立业,又不免怀乡思归。:《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前四句展现绝域之地的.荒凉景象,接着援引历史故事以壮赴边者的胆气,最后勉励他大展身手,宣威域外,不让异族统治者生觊觎中原之心。全诗没有正面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但诗人韵关切、激励之意已蕴含其中。《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先述出征的季节,次写行军的情景,结尾四句赞扬其奋不顾身的报国热忱和立功绝域的壮志。全诗洋溢着昂扬、壮美的豪气和激情,全无一点悲切、凄凉和缠绵。与上述三诗在内容、章法、格调上都有不同。所以王维的送别诗虽然数量很多,同一类型的送别诗为数也不少,但读来面目各异,很少有雷同的。

此外,王维作诗还能注意灵巧自如地运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如《临高台送黎拾遗》诗,暗用了王粲《登楼赋》里结尾一段的意象;《山中送别》诗的后两句,系翻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萎”句意;《送邢桂州》的尾联“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用后汉合浦太守孟尝“合浦珠还”的典故,十分切合被送者的身份和前往地点(唐之桂州,即汉之合浦)。

王维的送别诗颇多佳构,但也不是篇篇皆好,有的不够精炼,有的议论偏多,有的说些官场应酬之语,陷入俗套,少数诗还有意象、语汇重复的毛病。私自认为,在对王维的送别诗作较多肯定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必要的。

扩展阅读: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诀别。或情随景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李煜的《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的《雨霖铃》。或者是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或者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或者是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4、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1、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3、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送别诗鉴赏实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篇6: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及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篇7: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皇甫冉,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的

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皇甫冉,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的意思,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赏析 -诗词大全

鲁山送别(一作刘长卿诗)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 凄凄游子若飘蓬,明月清樽只暂同。

南望千山如黛色,愁君客路在其中。

刘长卿的诗

送别诗名句

杜甫是诗 -七律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有哪些送别诗

李白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南浦别》

李白的送别诗

王维的送别诗

送别诗作者名句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