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父权制社会人物形象的解构论文(共含2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么么么么逗逗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父权制社会人物形象的解构论文
作为人类整体的一半,女性是人类延续的基础,她对人类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纵观世界,很长时间里,她们却一直处于被男性压迫和奴役的地位,难以实现自身价值。然而,女性受压迫的现实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事情,正如女性主义所言,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为它并没有“自然”的根基,而是人为构建起来的种意识形态。
已有数千年历史的父权制,又称之为男性中心主义,即一个社会由男性统治,同时文化体系又对男性的角色以及活动赋予绝对的权威与价值,因此,父权制普遍被视为妇女受压迫的元凶。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处于父权制社会中。具体来说,父权制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男性统治,即在
个社会中,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家庭领域中,男性占有所有权威位置;二是男性认可,即核心文化所认为的什么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总是同男性或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三是将女性客体化,即客观限制女性的创造力,不让女性接触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
对于两性人们的脑海里有着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男性总是和坚强、理性、富有控制欲联系在起;而女性则是温柔、细腻、情绪化的。这种性别刻板印象虽有认识两性特征方面具有一定意义,能为这种认识提供背景信息,但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两性的正确认识,容易使得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出现以偏概全或忽视事实的现象。在传统的男性角色中,他们可允许发怒,却不能表现温柔;而女性通常被认为从属于男性,影响力不及男性,也很少成为领导者和专家,但女性必须是温柔娇小,富于同情心的。父权制社会中这种普遍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给男女两性带来了生活和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宫崎骏动画电影成功将其颠覆,他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女性、审视社会,力求实现男女平等、社会和谐。综观宫崎骏动画电影,几乎影片中所有女性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对自己命运的学控能力,而片中的男性角色在自信、粗鲁、独立、富有攻击性之余,不乏善良、温柔、细腻的一面。
父权制社会将人的性与社会性混为一谈,偏激地认为男性形象即具有顽强、进取、雄心勃勃、有计划、负责任、具有独立性、富于统治欲望等特质。宫崎骏在其动画电影中对父权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并没有像类似父权制一样,将女性置于与男性完全不同的领域,视其为男性的对立群体,并致力于在父权制之外建立一个“母权制”乐园,而是竭力避免再次出现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局面,力求在对父权制的解构中实现对父权制的颠覆,使两性恰到好处的完美融合。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也许具有体格强健、性格刚毅的优点但也同样具有思维简单、缺乏主见、胆小、懦弱、感情用事、逃避责任等缺点,打破了以往的儿童动画世界里,男性是英雄、是强者;女性则是等待英雄解赎的弱者。如《风之谷》中人们爱戴的犹巴大师,武艺高强、待人友善,乍然看犹巴大师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的老者,但当面对与多鲁美奇亚飞行船一起被迫坠落在风之谷的牛虻时,他毫不犹豫的呼喊:“杀掉牛虻”,鲁莽、冲动并且毫无理性地认为只有杀掉牛虻才能避免牛虻呼唤同伴进攻人类。正是这种简单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错误地将所有事物粗略分为黑白两极,而忽视了灰色的中间状态,差点导致一场人虫大战的爆发,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严重后果。此外,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男主角霍尔也成功打破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形象勇敢、坚强、不畏强敌的神话。
“父权制表示的是一种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是低贱的,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可言,是男人的附属品,顺从、柔弱、胆小、感情用事、缺乏独立性等被视为父权制社会女性的代名词。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反其道而行,成功解构了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女性同样是站在精神高地俯看世界的强者。宫崎骏的九部动画电影中,主人公多为女性且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自强不息,担负起救助别人甚至是救世主的重任,她们不再是父权制概念中的弱者。如《风之谷》中的女主人公娜乌西卡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父亲死后,大敌当前,身为风之谷的公主,娜乌西卡能够凭靠坚韧的意志和强烈的任感勇敢地担当起领袖的重任。在面对多鲁美吉亚军队的侵略时,她毫不畏惧,依靠智慧与勇气与敌人周旋,最终阻止了敌人的掠夺。此外,影片《幽灵公主》中铁镇上的女性们也一反低眉顺眼,对男性过度依赖的日本传统女性常态,个个极富独立性和自主性,骁勇善战,在建设家园和抵抗侵略中,发挥着与男人们一样重要的作用,她们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不忘追求精神上的解放,就如铁镇上女人们的宣言“没有高高在上的男人的压迫,我们就算苦一点也心甘情愿”。这里的女性勇敢地走出家庭参与劳动和斗争,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如影片中几次出现铁镇女性汇集在作坊里炼制铁器的场面,她们一边劳作一边谈笑,洋溢着自由、乐观的气息。当丑陋的贪的官污吏们趁铁镇男人集体随幻姬去森林与猛兽战斗时,妄图肆意侵占铁镇,却低估了守卫铁镇的妇女们,她们个个手握兵器,怒斥敌人,死死将敌人制服于城墙下。
值得注意的是,宫崎骏动画电影中对父权制社会人物形象的解构并没有让他走向单一的对女性的认同,因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自身都存在不可克服的不足与局限,只有两性间相互吸收融合才能实现人类最理想的状况。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音乐的叙事研究论文
自从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由沃尔特・迪斯尼在1927年推出起,动画电影音乐经历了将近九十年的发展,为动画电影增添了许多艳丽的色彩。音乐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与在真人实景的电影中的作用存在着明显差别,在宫崎骏导演的作品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他的作品中音乐不仅仅只是画面内容的从属,而且还会对动画电影的画面产生影响。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音乐与传统的背景音乐不同,他的动画电影中的音乐已经拥有了独立的艺术风格和统一于动画电影主题的思想,值得研究、学习。
一、音乐在宫崎骏动画电影叙事的应用
作为电影语言的一种,音乐自从被挖掘出来以后就成了电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强化角色感情,凸显情节的戏剧性和渲染与画面相一致的氛围上有着其它手法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揭示人物情绪,暗示情节线索或是掩盖情节线索;也可以帮助影片设定地点和时间、加强动作;还可以将影片中关联性较差的零散镜头组接起来。并且动画电影的主题曲穿于影片始终,可以强化对影片主题的表达。
1.表现场景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运用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叫做表现。不同艺术类别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音乐有音调、音色、节奏、和声、复调等手法,电影有蒙太奇、长镜头、画外音、特写等手法。而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结合产生了非凡的表现力。比如在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山兽神被砍头的情节里,洪水成灾,万木凋零。如果只有画面很难表现表现出宫崎骏想要表达的悲壮。这时候久石让就展示了他作为顶级配乐大师的实力,配乐中的旋律在低音部徘徊,产生了一种积聚的力量感,与画面配合实现了一般手法难以完成的场景表现。然后山兽神死去,沉重与不和谐渐渐消失,主奏乐器成为钢琴,音乐渐渐舒缓,天空也渐渐蔚蓝。这时候音乐不仅与画面一起完成了场景表现,还展示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奥的世界观。
2.衬托叙事中心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从侧面描写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叫衬托。音乐作品中当然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但在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相结合时,大多数情况下音乐与画面相互衬托,强化表现力来展现主题。《幽灵公主》的开场是一阵沉闷的鼓声,同时配合压抑的画面展示了森林的神秘,预示着森林中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奥秘。随着景别远-中-近的变化,管弦乐队低音部奏出了舒缓深沉的引子,大自然神秘悠远的气势喷薄而出。另外在《千与千寻》中,在表现日本古老传说“八百万”神灵沐浴的情节中,用到的乐器是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演奏的音乐有浓厚的日本风情。虽然画面中色彩浓郁,还有欧式建筑,但因为配乐的加入使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元素呈现了协调、一致的感觉。
3.修饰角色形象
动画电影与真人实景电影不同,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不依赖演员发挥,完全由漫画家绘制,所以虚拟感比较强。但音乐的加入赋予了这些虚拟感极强的角色新的生命力,令人们潜意识接受了这些角色的存在。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简洁明快的配乐对应着电影中小女孩的形象,既能表达细腻情感又有充沛爆发力的管弦乐与动画电影的角色和情节结构高度契合。比如《千与千寻》和《幽灵公主》中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天空之城》里的爱尔兰民谣,《魔女宅急便》中的美国乡村民谣。风格多变的独特音乐赋予了主人公或是勇敢,或是善良,或是纯真的性格,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在《千与千寻》中有一段音乐使用了巴厘岛独特的打击乐器“佳美兰”和富有异域风格的印度传统乐器“塔布拉”鼓。 “佳美兰”具有金属质感的透亮音色和“塔布拉”节奏相结合,描绘出了无脸男的形象。他没有脸没有面部表情,但在配乐的音色与节奏上赋予了他神秘的气质。
二、音乐在动画电影叙事应用中的启发
电影通过电影叙事来表现电影,剧情的推进、转折以及把握剧情发展节奏都是电影叙事完成的。电影叙事中除了语义性的表达外,用音乐来进行叙事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音乐为电影的叙事方式提供了新的手法。随着发掘音乐对于电影叙事的能力,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1.音乐对角色心理和情节展现的双重表达
在动画电影中如果使用对白,独白来表现角色自身心理或者表现情节会使得作品令人感觉十分浅显。如果使用音乐来表现角色心理的话则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音乐在情感的宣泄、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人物内心独白的表达中有着文字和语言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凭借着音乐对情感表达的优势,可以像画面中的光线、色彩一样对情节展开描述。比如《千与千寻》中非常重要的两段剧情《海》和《第六站台》中,宫崎骏要表达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回归,于是两个不同的场景都用了《归日》这首配乐。这首配乐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这时的画面中千寻在海列车车窗前,窗外是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水面,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完美的展现出千寻心中的.孤独与乡愁。不仅表达了回归的主题,同时也令观众对千寻的命运产生强烈期待,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了铺垫。
2.音乐叙事标点作用
音乐与文学虽然彼此独立,但又密不可分。两者在结构上都有段落的概念。音乐在动画电影中会产生段落感,这种段落感不仅表现在音乐本身的结构上,还会表现在动画电影的结构上,凸显影片的整体节奏。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主题音乐主要用来创造与视觉画面相一致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够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性格,带入并深化观众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理解动画电影中包含的意境美。动画电影《魔女宅急便》刚开场描述了主角琪琪在湖畔的草地上想像着即将出发的修行。这时候画面中主人公没有说话,这时的声音只有三拍子的圆舞曲《海のえる街》,音乐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浅浅的忧郁和将要别离的感伤,琪琪将要离开家乡和亲人时的不舍的情绪通过音乐表达了出来。音乐在这里的功能要比语言和画面更大,相当精确的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为观众提供了充满感情和代入感的想象空间。而且主题曲贯穿影片始终,伴随着主人公渐渐成长,见证了她成熟的每一个瞬间,和动画电影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3.音乐对故事主题的升华
宫崎骏的电影大部分是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久石让先用音乐作铺垫,表现出大自然的宏伟,而后再演奏主题曲,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了这个宏大的主题。在反映社会现实形态时,节奏就开始变得急促、紧张,拨动着观众心弦。在久石让为宫崎骏动画电影创作的配乐作品中,除了传统主题音乐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还加入了电子乐和特效音乐的元素,渲染出了理想的音响环境。另一方面又与电影的故事发展紧密相连,根据情节的发展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主题,达到渲染感情色彩,推动情节发展的目的。以天空之城的音乐为例,主题曲《载着你走》的旋律一响起,大家都不由自主的会想起电影中的情节。甚至好多人都只知道这段音乐叫做《天空之城》而忘记了它的本名,但是它真的帮助观众记住了这部电影。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视觉享受只是过程,他的电影中真正可贵的是其中包含的人文关怀,而久石让的音乐是连接这种关怀与观众的一道桥梁。
三、结语
宫崎骏动画电影之所以经典,大部分功劳要算在声音画面完美结合带给观众的愉悦和感动。久石让的音乐与宫崎骏电影的配合不仅仅使天马行空的故事更加饱满,也拓展了动画电影的空间,成为了视听语言的有机构成体。久石让的配乐与宫崎骏电影主题理念契合,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听感受c想象空间。用音乐和画面结合来传达给了观众一种与电影的主题相契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肤浅的仅仅是一时情感的宣泄,而是有着深层次思想内涵的,能够深刻揭示出人物内心心理特征及思想感情变化过程的文化积淀,也正是因为这样,宫崎骏的动画作品能够深受大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刘伟生.电影音乐叙事要素综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2]李璐.宫崎骏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日]久石让.何启弘译:感动,如此创造[M].中信出版社,2012.
[4]魏南江.影视声音造型艺术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5]唐慧云.宫崎骏动画中电影音乐的艺术价值[J].电影文学,2011,(08)
[6]王旭青.音乐叙事理论――新视阈下一种音乐分析方法的探求[J].中国音乐学,2011,(3)
[7]王旭青.隐喻、修辞、符号理论对音乐叙事理论的启发[J].美育学刊,2011,(2)
[8][美]克劳迪娅・戈尔卜曼.王野译:关于电影音乐的叙事学观点[J].当代电影,1993,(3)
[9]赵前,丛琳玮.动画影片视听语言[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日]宫崎骏.支菲娜译:思索与回归――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
★ 社会的实践论文
★ 社会行政相关论文
★ 品德与社会论文
★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