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纳新活用----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只嘎嘎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激趣纳新活用----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含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只嘎嘎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激趣纳新活用----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激趣纳新活用----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激趣 纳新 活用

-----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warming up课的处理

摘 要:本文针对使用新编高中英语教材(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处理单元首项教学内容warming up部分所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灵活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着重讲叙了笔者在处理教材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目的,采用游戏,竞赛等各种教学手段对教材的删除、补充、替换、调整以及改编等,以求有效的利用教材和发挥教材的作用。

关键词: 热身,游戏,竞赛,灵活,媒体,拓展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从秋季开始,新编高中英语教材(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简称(NSEFC)也开始试行使用了。作为一名教育改革前线上的教师,笔者有幸接手高二的教学,与新教材有了两年的亲密接触。在教材的使用和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本套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无论是教学理念、编排体系、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与突破。本教材图文并茂、题材新颖、思想先进,注重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特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而“warming up”作为单元首项教学内容,也是新单元知识的导入部分。因此,处理好warming up 部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 结合其所学的语言材料和导入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景,化“静”为“动”,游戏“热身”

我们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都是静物,只能给学生以认知,而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是真实的环境中。由于受到课堂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在虚拟的情境中来完成我们的语言学习。而这中虚拟的情境如果能以游戏的形式来实现,效果要比简单的情境设置要生动有效得多。虽然是高中生了,学生的童心尚在,一个小小的游戏,哪怕是字谜都能让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能让学生更愉快地接受知识。在面对NSEFC Senior 2A Unit15 Destinations 中的warming up提出的让学生想象自己得到一张免费的环球旅行机票,要求他们沿途观光的五个城市并说明原因以及画出飞行路线这一教学要求,我根据当时五一节临近,设立了一个家庭讨论出游计划的任务游戏,在小组活动中分角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act out的时候完全融入自己的角色,而且把以前学过的关于旅游的准备事项以及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都引入进来,达到了较好的热身效果。而在处理NSEFC Senior 2A Unit8 First Aid时,在讨论了书本上的六幅图片,让学生了解了一定的急救知识后,我也让学生分小组游戏,设计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的意外受伤以及其急救措施。

结果,学生把游戏场景设计在了运动场,寝室,教室,街上以及生活小区等等,非常形象而生动。虽然对于一些语言的表达还有待提高,但是他们的那股创意和热情,也值得好好的褒扬,更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好的方法。

在NSEFC Senior3 Unit9 Health Care的warming up中,考虑到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自我,很少想到要先帮助别人,于是我并没有简单的按照教材上的图片叫学生讨论书上的五种求助情景。而是先问学生“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came cross difficulty in your life?”让学生先有了求助的意识。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大写的HELP,要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DRABC的形式,以猜词的方式来说出HELP的内涵意义,即HELP这四个字母各代表什么,并用自己所给的词定义HELP。一个小小的新型猜字游戏,难度不大,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关于帮助、感恩、情感的一些词汇都一一被击活了。他们纷纷列出了如H代表hand、heart、helpful等,E代表enthusiastic、eager或emotion ,代表lead、lend、loan等等,而P代表patience、perfect等。而学生更是从这些词组里定义出help :“Lend others a hand with emotion and patience when they are in trouble.”真是把这些词用绝了!从这个小小的游戏中,学生既复习了词汇,又训练了学生定义事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帮助别人的意识,为处理课本上的图片和讨论做了铺垫,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教育。

在课堂上只要适当的使用游戏,把游戏用于相应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英语,感受英语的环境,在游戏中练习英语句型,记住英语单词,就会给学生一个英语的快乐环境。

二、挖掘学生已有知识,辞“旧”迎“新”,竞赛“热身”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合理处理教材内容,使其更适合教学需要。以旧带新进行导入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提前,才能保证与此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很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以复习、提高、做练习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起点,巧妙地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例如小竞赛,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例如,教材在Fact and Fantasy的Warming up部分设计了以下有关科学事实的问题: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earth and how high is it?/What is 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cean and where is it?/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on earth and how long is it?旨在使学生初步区分科学与幻想的不同。然而,有些学生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如果教师让他们回答这几个问题,学生的反应很可能是沉默不语。笔者认为,教材编者设计这些问题的并不是测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而是让学生在了解相关常识的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话题练习英语表达。为此,我将这些问题改成12个选择题,并采用《幸运52》里的抢答竞赛的方式来激活话题,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①The highest mountain on the earth is _______

A. Mount Tai B. Mount Qomolangma C.the Alps

②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cean is in_________.

A.the Indian Ocean B.the Atlantic Ocean C.the Pacific Ocean

③The longest never On the earth is_______.

A.the Changjiang River B.the Amazon C.the River Nile

④It is about________ kilometers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A.380,000 B.560,000 C.750,000

⑤It is ________ kilometers from the earth to the sun.

A.150,000,000 B.160,000,000 C. 180,000,000

……

教师将这些题目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抢答后确定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口头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又将练习重点转移到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上来。最后通过抢答和练习,学生了解了相关科学事实,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作出判断,并概括出符合科学实际的几个特点:

①They are about real things.

②People know them as a theory.

③They are proved by science.

④People can’t make them up.

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科学事实的特征,为后面的科学事实与科学幻想之间区别的比较打下基础,并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说的训练。

学生对一些世界的记录总是感兴趣的,但是他们真正能了解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并不多,所以处理NSEFC Book3 Unit1 的warming up中的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用抢答的形式,通过猜测的方式来确定答案。而且在教材的基础上我有扩充了问题的数量,补充了许多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对他们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有新的了解,也激发他们发现和了解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1. The largest library is in ______. A .USA B. China C. Canada

2. The shortest living man is _______. A. 30cm B. 57cm C 67cm

3. The longest hair is ________. A.5.15m B. 5. 90m C.5.00m

4. The longest mountain chain(山脉) is ____. A. HuangShan B. Alps C. Andes

5. The biggest hamburger is in _______. A . England B. China C. USA

6. The longest cigar(雪茄) is in _______. A. India B. Mexico C. Cuba

7. The longest hand is ________. A.26.9cm B. 20m C.30cm

8. The highest waterfall is in _______. A. England B. Venezuela C. Germany

9. The coldest village for living is in _____. A . Russia B. USA C. Canada

10. The film ______ cost the most money A. Matrix B. Titanic man C Spider

11. The least element in the world is ______. A. Ra B. Po 钋 C. At 砹

12. The most ancient tree is in ________. A. China (Zhejiang) B. Austria C. Italy

13. The smallest robot is ______. A.2cm B.1cm C.0.5cm

14. The deepest lake is _____in ____. A.1,637m, Russia B.2,688, Canada

15.The largest cave is in _______. A. Singapore B. Iceland C. Malaysia

在课堂中加入一定的竞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对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热烈民主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

三、整合教材,化“繁”为“简”,灵活“热身”

我国外语界老前辈张士一说得好:“教科书无论编得怎样好,决不可能完全适用每个教师所有的特殊教学情形,全在于教师自己运用他的教学法来变通这教科书,这就是教材的活用。” 在NSEFC教材中的warming up部分有的在内容上有些过分注意语言项目与单元话题的联系上, 在强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选材内容忽略了学生现有的认识范畴,导致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 对教材中原离学生生活或一些难度过大、起点过高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毫不吝惜,大刀阔斧的进行删除。

例如:在对NSEFC Book3 Unit 7 A Christmas Carol中的warming up 进行教材处理时,考虑到教材所提供的四幅 Dickens作品中的图画学生根本就不熟悉这一情况, 我直接删除了这一部分,改用一些与圣诞有关的图片和一个问题Which of them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Christmas?来激活学生以有的关于圣诞的知识,并把Pre-reading中的三个问题提前来讨论:

1.How is Christmas celebra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2.What Christmas songs do people sing?

3.What do you know about Santa Claus? What is his role?

由于这几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难,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临近圣诞,话题时新,他们的热情很快被煽动起来,这时我又地抛出问题“Why is Christmas so famous?” 在总结学生的答案的同时,教师还补充上“It lies in a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A Christmas Carol’. When it appeared, some Christmas customs began, such as get-together, exchanging gifts, the ceremonial dinner and ‘Merry Christmas’ ”由此自然过渡到教材中本单元的主题上,从而引出Charles Dickens 及他的生平、作品、风格等基本情况的介绍,灵活而顺利的完成了warming up 的教学目的,并有效的吸引了学生对reading 部分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本单元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巧用媒体,添“情”加“感”,轻松“热身”

音乐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的神经,更可以在轻松幽雅的氛围中让学生对学习的东西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我喜欢在课堂上选择一些适合课堂主题有能让学生轻松的音乐。在学习NSEFC 2A Unit6 Life In the Future 时,针对每个人对于未来都有过美好的畅想,于是我提问:“Have you ever thought what would you be when you were a child?”,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兴趣浓厚,纷纷发表意见。他们小时侯的梦想都很单纯,无非是成为什么家之类的,课堂顿时充满童趣。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童年的回忆,我不失时宜地放了一首歌《Whatever Will Be, Will Be》要求学生完成填空。歌曲不难,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后都会心地笑了,也许歌曲里唱的他们也曾经历过吧。有了感情共鸣的铺垫,下面教材中图片的讨论又是学生在电影里常见的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未来世界的东西,课堂教学目标便顺利而轻松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已有了更高的追求,以及要为自己新的梦想而更加的努力了。

NSEFC 2A Unit4 A Garden of Poems 的教学中,我也使用了多媒体并在教学中加入了音乐,针对学生对西方的诗歌比较陌生的情况,我以一首歌《月满西楼》(李清照的词)来引入课文,结合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刚好讨论中国的古诗词的契机,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的诗人及诗歌。然后利用学生熟悉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搞笑的打油诗来导入打油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打油诗的特点----funny and humorous 后,进入教材中打油诗(limerick)的学习,让学生很容易体会诗中的含义。最后,我又设计了让学生听歌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熟悉了另外的一首工整的英语诗同时也是非常经典的一首英语歌曲《Right Here Waiting》,并让他们探讨英语诗歌的格式和韵律。这一衔接,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诗和歌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又让学生在品味、欣赏、跟唱中自然融入诗歌氛围,激起探讨诗歌的兴趣。在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加强了学科的联系性,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的难度,让师生能轻松的完成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它以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给学生创设一个设疑激趣、开阔视野、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空间,也给教材带来增大容量、突破难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NSEFC Senior 2A unit 7 Ling With Disease 中我采用多媒体,扩充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让学生对爱滋病有了全面和直观的了解,并在最后引入歌曲《爱的奉献》使课堂再次达到高潮。

五、深化教材,追“根”究“底”,拓展“热身”

在上文提到的NSEFC Senior 2A 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 一单元中介绍了一些爱滋病的知识以及爱滋病患者的故事,在warming up部分爱滋病常识测验,通过八个判断题检测学生是否了解关于爱滋病的常识。

1. Only bad people get AIDS.

2. I can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 by swimming in a pool, holding hands or kissing someone with HIV.

3. In 2oo2, there were 42 million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the world.

4. People who have not injected drugs do not need to get tested for HIV.

5. If I had HIV, I would know because I would feel sick.

6. HIV/AIDS is difficult to cure.

7. People who have HIV look different from everyone else.

8. It is safe to b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 living with HIV/AIDS.

对于这些基本的常识,学生经过讨论都能完成。为了是学生对目前医学界有挑战性的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一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我先向学生介绍了爱滋病的危害及爱滋病患者的一些图片,让他们对爱滋病有一种畏惧心理,接着用 guess and say 的方式,要求学生将另外一些图片中的爱滋病传播的途径表达出来,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那些日常生活的途径如using the toilet seat,eating food with Aids patients,donating blood,hugging,shaking hands,swimming 等并不会传染爱滋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也让他们将刚才的畏惧心理放下,自然的接受和爱滋病人的交往。我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情感。于是向他们展示了世界爱滋病日(12月1日)以及 a Red Ribbon----an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HIV and AIDS awareness,防治爱滋病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在让学生了解了所有的这些书本上并未涉及的知识后,让学生讨论他们能为防治爱滋病做出些什么。这样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生的热身,也进行了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最后,为了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我组织他们齐声唱出《爱的奉献》,让课堂达到最后的高潮。

两点反思:

1.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因此对热身课教学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深的了解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所以要适应教育改革,教师不但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更要及时地充电,让自己处于时代的前列,才能适应时代的教学。

2. 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中warming up这部分的教学,相信所有的一线教师都在探索之中,也都有各自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面对新教材,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的活化教材,必须结合自己任教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学会活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2.《新编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第二、第三册)

3.黄伟秋,“巧用‘warming up’教学项目” 《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12期

4.《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 志鸿优化设计丛书

篇2:试论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试论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培养二十一世纪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高中英语新教材蕴含着现代人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和环境意识的培养等鲜明特色。本文就如何结合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了自己实践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教材 教学观念 思想情感 道德教育

“育人德为先。”德育教育贯穿着教育的全过程,遍及每个学科每一堂课,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时候,应把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放在首位。因此,作为中学主要学科的英语老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英语新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大量可挖掘的空间, 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教材的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下面谈谈笔者实践的一些体会。

1.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目标方面,不能把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为完成教材内容,抓好“双基”训练上,而要把语言教学、培养道德情感、跨文化意识和引导学生形成道德人格统一起来;在教学视角方面,不能单纯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出发,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从学科对人发展所起作用的角度去展开学科教学,应包容学科的双基,对学生思维、品格的发展等内容;在道德教育方面,借鉴西方重个性、重民主、重科学等方面的合理成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不强求学生只接纳纯道义型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正视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尊重学生个性,不强求观点统一,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尊重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辩正地看待和接纳别人的观点。

2、挖掘教材,充实新教材中有利于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

英语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它能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更何况高中英语新教材提供了大量颇具时代感和思想性的文章。因此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其思想情感的教育作用,对教材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思想受到很好熏陶。以目前的高一教材为例,第七单元课文“A CITY OF HEROES”是一篇描写文。描写历史上发生在圣彼得堡城的两大事件---- 19俄国革命和1941年圣彼得堡保卫战中城市文化的遭遇反映出城市的伟大。结尾部分用形象的比喻“Today Peter the Great on his bronze horse can once again look out over the city he built.” (今天骑着铜马的彼得大帝又能俯瞰他的城市了。)指出了圣彼得堡城的伟大主要在于它有团结、勇敢、坚强、自豪的人民作后盾。借此机会教育学生:

*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 Difficulty gives in to a strong-willed man.(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 If we are united, brave, and strong, we can overcome everything.(坚强、勇敢、团结的人可以克服一切。)

又如第十单元课文“ARE WE ENDANGERED?”介绍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原因,强调人类不应只顾眼前利益,做些类似杀鸡取卵( 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的蠢事。当地球只剩下人类自己,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当地球只剩下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课文教育、鼓励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覆水难收。)

3、转变教学方式

1) 重视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教材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者的位子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新教材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现代中学生接触的知识或传媒相当广泛,在某些知识、甚至观念方面可能比老师更前卫。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因此,教学上需要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包括知识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建立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氛围中,道德人格互相感化,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从纯知识教学到引导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

学生面对外来文化,是全盘拒绝,全盘接受,还是选择接受?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理性审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吸收其合理成分。因为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散发着不同的道德理念。只有理解这种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才能准确地把握其精髓,吸收其精华。正是这个特性,使文化呈现出情景性和视角的多维性。如对老师、长辈呼其名,在西方国家体现一种尊重,但在我国是一种不尊重长辈的行为;西方是性开放文化,但却有悖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凡此种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理性审视文化的差异的习惯,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会批判地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成分。

3)联系实际,多方位教育

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有独立锻炼的那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的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和著名人物、名著节选等,如果单纯的处理语言点,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只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虽然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但没有达到大纲规定“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的问题、推想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还可启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害等的话题,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对待工作要认真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使学生分清善恶、辨明是非,树立起道德伦理标准,用有限的文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使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the Olympic Games”为例,介绍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情况。首先播放奥运会的会歌及奥运会的比赛的录像,尤其是著名的运动员比赛和获奖的场面,这样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即“free talk”,此时仍然播放比赛的录像,只是声音要小一些,就好象在生活中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的聊天一样。当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Do you know the spirit/purpose of the Olympic Games? What is the mark of the Olympic Games? Who can sing the Olympic song? 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Olympic Games?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Olympic Games?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Are you proud of what we have done in Olympic games? Why?在学生做“free talk”的同时,掌握奥运史、奥运会的宗旨、标志、会歌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不偏离教材。把“free talk”和“topic talk”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讨论形散意不散。同学们所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大大超出课文的容量,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我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言传身教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人者先育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学会学习。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赶上时代步伐,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平时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建设理论、现代教学技术理论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实践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随时捕捉教学信息,了解当代教学动态,使自己跟上现代化教育步伐。

另外,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等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职业是以人格感化人格的职业,教师以身立教,对模仿性、可塑性强,真假是非、美善丑恶的辨别能力不强,需要引导、教育的学生来说,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从老师的身上看到该如何做的影子。也就是说,教师的道德品质每时每刻都在熏陶、感染、影响学生。教师应该具有敬业勤业的工作态度、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宽厚待人的处事态度,尊重、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都会给学生以无声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努力按陶先生要求的那样,做“真善美的活人”,要使“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用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帮助学生建立起‘人格长城’。”所以,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育人的境界,收到育人的效果。

总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做出艰辛的努力,不断地提高思想修养,付出更多的心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人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候,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楷模,教书的同时更不忘育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思想工作的有心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精心安排、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关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1期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5月第1版

3.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章兼中 “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育改革”,《中小学外语教学》年第2期

篇3:浅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中的策略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英语新教材的使用,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都注重了自己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他们逐步从应试教育的外语教学观转变到了素质教育的外语教学观;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到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教学实践. 学生也 感到新教材图文并茂,教师授课方法多样,课堂实践性强,活动量大,而且生动有趣,因而喜欢上英语,学英语,用英语。然而,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如:

1.教材编写好,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可教师们却感到有点难以驾驭。比如,每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多,涉及了对话操练、阅读训练、知识讲解、语法复习、听力练习等等,使得老师教学总是忙忙匆匆,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 新课标所规定的课时内容, 因而很多教师只好随意延长或增加课时来完成规定任务。

2.教材强调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并进,但却让老师们感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凌乱,不扎实,语法知识不成体系,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新的东西要被世人所接纳,都需要时间和过程。英语新教材也不另外。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都还在困惑和徘徊中,他们对原统编教材以及自己多年来所编写或积累的教辅资料依依不舍, 加之目前中学体制一般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而初、高中教师的分段教学或分层教学,使得一脉相承,体系连贯,结构合理的初、高中英语新教材在使用上无法实现观念、方法和手段上的衔接,这难免会给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

然而,高中英语新教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它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传统观念,激活了人的思想,引发了教学的改革。新教材中话题、结构、功能的结合,使学生能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既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又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更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帮助搞好自己的教学。而这一切,并非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都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这无疑是对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一种鞭策。

当然,新教材也有它的不足。 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而课时数不增反减,这无疑会让教师感到教学相当匆忙,多数教师经常是带着不踏实的感觉结束了一个又一个单元的教学。加之新教材忽视了语法知识的系统归纳,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紊乱,语法框架欠缺。然而这都不是主流,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英语新教材,真正将课改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良之处,扬长避短,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如何才能真正的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呢?

一、正确使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改进阅读教法。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也加大了阅读量,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就更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靠补充课外材料来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更应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种认为现在的英语课时安排,仅能进行精读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训练的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其实正是因为课时有限,我们才更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中的阅读教材部分精泛训练,只有这样,教师教学中的那种紧迫感和对教学效果的不踏实感才能得以解脱。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一是要做到精泛有序,这样可以缓解因平均使力带来的匆忙,也会使教学内容有增无减,从而大大加大了学生的语言实践量;二是要做到让知识在精泛教学中得以系统化, 也就是说,先通过精读材料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随后启发学生使知识系统化,最终让学生在泛读教学中巩固和拓宽所学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关键。

在当前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能较快领悟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语言实践作为教师活动的重点,恰当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辅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然而,仍有少数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智力得不到开发,听说训练只走过场,对话,阅读成统一模式。但最后发现,内容“太多”讲不完,便有了“教学内容太多”的感慨,因此要改变英语教师们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新教材,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依照课标,真正的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使学生喜欢新教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三、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是用好新教材的保障。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使用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一切教学行为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学术权威”。教材的大容量安排并非让教师多讲。恰恰相反,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多实践。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人生的领导者,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平均用力,有的可精读,有的则应泛读。练习应选做,甚至可换掉较为浅显的问题,代之以具开放性、激励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加大学生的活动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语法知识不够系统,是新教材的一大不足,但我们也可以克服。比如在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了初步感知后可及时进行系统归纳,再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和扩展,切不要在几个单元之后才进行总的复习。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探索、改进和创新,同时融入课改的精髓,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会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篇4:谈MCAI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MCAI------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集视听于一体的高效信息传播工具,其信息传递功能强大,是任何一种教学工具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容量大,操练密度集中的特点,引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五个一工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和一台录音机)控制一堂英语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如虎添翼,因为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内容丰富,表现力极强,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分类指导和分层推进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随着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工具和基础学科的英语课堂教学,在MCAI领域,应该走在前沿。在国家比较重视基础教育投入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设备,有条件的学校还连入了Internet,极大地丰富了MCAI的教学资源,这些学校已初步具备了开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制作课件的软件。在制作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时,选择恰当的软件很关键,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简单、有效”,不能盲目和赶时髦,否则课件会显得花哨,“华而不实”,既耗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又没有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制作课件所需的软件选择是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我认为Powerpoint和Authorware比较理想,有时也用Flash,只是太复杂。或者使用由有关专家编写的课件平台,如“课件大师”等,其特点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教师操作简单,很轻松地就插入声音、图片、动画和文字,绘声绘色,能有效的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扫描仪及相关的OCR软件,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大量绘图和文字输入的工作量,这也是教师备课出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二、适当运用同行开发和研制的MCAI英语课件作为补充,有借鉴价值。英语属于基础和工具学科,一直备受重视,随之开发的有一定档次的教学软件不少,其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影响很大。类似的英语教学软件有:(1)CSC英语教学软件(高中版);(2)洪恩英语软件:《开天辟地背单词》,《随心所欲说英语》,《耳目一新读英语》等;(3)翰林汇多媒体英语家庭课堂;(4)深圳鹏博士《开口就说》;(5)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英语光盘版》。诸如类似的英语教学软件很多,制作得也很出色,但仔细分析各学校具体的课堂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学校有限的计算机教学设备,我们发现直接用这些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有脱离教学实际的现象,或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教师可以从中领悟到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思想,并以此为依据,自己制作体现教材特点,学校素材库收集情况和学生实际的单元课件,如对话课,阅读课,语法课,听力训练课等,由于课时目标不同,课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就有区别,但总的思想是服务于课堂教学,这观点不会偏离。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连入Internet后获得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师的MCAI内容。在国家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见,合理而有效地进行MCAI辅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具体在课堂上如何操作,可从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规定的任务和课程设计思路得到启示。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学生普通高中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八级,《标准》的教学内容部分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特别突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如要求掌握4000左右的词汇;听力要求中有这样的目标:能基本听懂广播、电视英语新闻的主题或大意;阅读目标之一是“除了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阅读水平,教师可利用连入Internet的多媒体电脑获得的教学资源并制作成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其辅助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如听力部分,可选择网站www.broadcastenglish.com上的Special English on VOA,分专题地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还有听写训练材料可供制作课件使用,既有录音资料,又有供学生检测听音效果的文字材料,教师在课堂使用比较方便;或用www.englishlover.net上的“在线听力”,实时地培养学生的听英语捕捉主要信息的习惯。总之,网络上英语听力资源丰富,而且内容大都适合高中英语课堂辅助教学使用,效果还很理想。中青网的英语角www.cycnet.com/englishcorner/index.htm上的英语时文选读材料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可根据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选择部分资料整理加工制作成可供课堂辅助教学用的课件素材,教师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安排学生阅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还可以提出不同的目标,并对他们分层分类的检查和指导。另外,北京洪恩网站www.hongen.com/eng/index.htm的“外教课堂”及“高中同步课堂”等教学资源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也有利用价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总的原则是“服务于学生”,具体工作是精选、加工和制作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课件,为扎扎实实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作好充分准备。必要时,大胆让学生到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直接上网浏览教师规定网络教学资源,尝试着给予学生以“探索性研究学习”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主动性增强。能提供有用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网站还有:(1)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www.k12.com.cn/(2)中国园丁网www.teacher.net.cn/(3)中鸿网--专业网上教学资源库www.zhnet.com.cn/,还有许多类似的网站供教师查询使用,除了素材,还有课件成品,只要教师是有心人,相信网络环境会给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一场“科技革命”。

四、MCAI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虽然高中英语教学引入了MCAI辅助课堂教学,加上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而充分利用,确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增进了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也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注意以下问题:

1. 课件制作要以深层次备课为基础,不能草草应付,或为了课堂气氛的表面活跃,忽视了教学的实质内容。

2. 准备好的素材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加工,不能随手捻来就用,要避免简单的“拿来主义”。

3. 教师在MCAI辅助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要扮演教师的角色,担负有“导”的职责,不能用多媒体计算机代替教师主导地位和丧失学生的主体作用。

4. 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能由控制计算机的教师和形象化的课件包办代替学生独立思考活动,并注意引导学生向纵深层次思考问题。

5.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避免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影响预期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6. 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环节,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可能会淡化师生之间的直接情感交流,所以,还要注意有意识地、适时地给学生以肯定与鼓励。

MCAI是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重要领域,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研究,本文只是实践经验的小结,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得到专家的具体指导。

篇5: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模式及评价策略──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的设计及反思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模式及评价策略

──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的设计及反思

陈艳华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语法教学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中新版英语教材中的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探讨新课标新教材下的语法教学模式和评价策略。

【关键词】语法教学 新教材 评价

随着教改的全面铺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版教材的推行使用,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落实课标的教学理念,充分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的诸多环节中,语法规则的教学一直很有争议,该不该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以什么方式练习巩固,又以什么标准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设计了一节语法教学实验课,探讨新教材中语法教学的有效模式和评价策略。

一、实验的背景

1. 当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两大现象剖析

一种现象是偏重语法知识的讲授,过度强调语法规则在语言学习中,尤其是在“应试”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详尽的语法规则灌输给学生,惟恐讲少了哪一点,学生考试就会失去了宝贵的分数。这样一来,就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更谈不上语言的运用了。这种学习手段,通常是单纯以考试作为终级目标和唯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即使是练习,也是主要练单项选择题等跟考试相关的题型,然后教师又引用各种规则去解释。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因而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率极低,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从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来看,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驱动的,而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肯定及外部评价,也是促使其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缺乏求知的欲望和成功的鼓舞,这样的学习谈不上什么效果。实际上,教师到最后会很失望地发现尽管已经费了好大的劲讲了一遍又一遍,考试结果还是那么差强人意,即使是单项选择题,也未必做得很好,就更别说写作了。对于少数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强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给他们一种错觉,似乎熟记语法规则,会做单项选择题,就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而实际上却没有形成真正使用语言的能力与信心。

另一种现象则提倡“淡化”语法教学,认为语法知识讲多了,就是应试教育,就是不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本质。于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各种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使用目标语言,希望学习者在这种轻松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下自然形成语言习得,从而避开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其实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缺乏习得英语的语言环境,每天一节的英语课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少得不可能使他们像习得母语那样自然形成语感和习得语言。尽管上课过程是愉快的,但由于缺乏纲要式的归纳提炼,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短暂习得往往会逐渐淡化,而中学生从其年龄特点来看,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大部分还不具备把经验自觉提升为理论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有没学到什么的感觉,各种语言现象模糊不清,因此缺乏使用的信心与勇气。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尊重人在不同学习环节中的表现,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能不同程度获得使用语言带来的成功感,因而是更为科学的,但由于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明确,学习者无法肯定其评价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果学习者在终结性评价(如考试)中表现不佳,则会对之前的学习过程产生怀疑和动摇。

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要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指出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从整体设计而言,符合新课标对语言学习的要求,遵循了现代语言学习的科学规律。在语法学习的问题上,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的部分,并且在附录部分归纳本册书的语法要点,肯定了语法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语法规则的呈现与练习来看,新教材重视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观察,探究,理解,形成概念,初步运用,巩固等环节,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评价上既关注过程,也重视结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和目标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修订的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4, Unit 2,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教授 Verb-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作为语法系统的学习,这一语法点属于新授课;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经常见到这种语言现象,因此不会陌生,理解上没有太大问题;这其实正是新教材语法呈现的特点──在正式学习前作足够的铺垫,从而减少焦虑,增强信心。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在熟悉了解这一语言现象的基础上,能在口头和书面的交流中基本正确使用目标语言结构,并能自主开展相关语言结构的探索和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Task One:Listen to a song

教学思路:这首英文歌的歌词使用了很多 Verb-ing 形式(歌词见附录一),而且词汇比较简单,因此抽空了使用 Verb-ing 形式的动词,让学生边听边填词,目的是引入本节课的目标语言结构,使学生通过听,写,看的形式,在教师的提示下自我发现并关注目标语言的形式和用法,同时也在一开始给同学们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仔细听歌曲,并把空缺的词填上;由于歌词较简单,而且目的在于引入而非训练听力,所以只听一遍,在听之前就要把“只听一遍”的指令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尽快地记录听到的词语;听完之后同学之间互相对照结果,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然后与教师共同验证信息的正确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单词,发现共同点:都是动词;都用了 -ing 形式;再观察 Love is feeling. 中的 feeling,学生通过理解句子发现尽管 feel 本身是动词,在加了 -ing 以后却具备了名词的意义,这时教师顺势指出:动词在加了 -ing 以后会有很多用法,今天学的是其中的两种;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Verb-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

评价策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共同学习,获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外界评价;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发现,获得自我肯定;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也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

Task Two:Learn about the use of Verb-ing as subject and object.

教学思路:利用课本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部分提供的语法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体验目标语言现象,形成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1. 学习动词 -ing 作主语的用法

课本中提供的材料是一个句型转换的练习;让学生先观察例句,然后模仿例句的形式进行句型转换;前三句口头完成;后三句要求学生把答案写下来;个别提问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并提供正确答案供学生对照;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写下的句子,明确动词可以充当主语,但要用其 -ing 形式,不能用原形。

2. 学习动词 -ing 作宾语的用法

课本中提供的材料是连句练习;限定时间,让学生两个之间轮流造句,提醒学生注意造出来的句子必须具有合乎逻辑的意义;学生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口头向全班展示;教师让全体学生观察这部分句子,明确动词可以充当宾语,但要用其 -ing 形式,不能用原形;限定时间,让学生模仿刚才的句子写出一个用动词 -ing 形式充当宾语的句子,然后向全班展示。

评价策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以及师生、同伴的相互合作形成的,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力得到发挥。这种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较容易获得自我肯定,而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并内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另外,教师在某些步骤中限定了任务完成的时间,就此也可以给出类似的评价:If you have finished all of them, that's great. If you have finished 3 of them, that's good. If you only finish two or less than that, please write faster next time. 这样的评价给予学生具体的评价准则,利于他们对照并确定努力方向。

Task Three:Learn more about the use of Verb-ing as object.

教学思路:由于动词 -ing 形式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和宾语的用法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也留意到这种现象,所以比较容易接受。因此在课本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难点:动词 -ing 前面加逻辑主语的结构以及用动词 -ing 和不定式充当宾语的异同(这一点由于涉及到许多动词的惯用法,在新授课里不适于把所有的词一下子堆给学生,所以目标设定为: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其惯用法的分类,然后形成在日后的学习中应不断积累的意识。)

教学过程:

1. 学动词 -ing 前面加逻辑主语的结构

让学生继续观察句子:I insist on your seeing him off tomorrow.

教师提问:Who will see him off tomorrow?

学生答:You.

教师说:We can add a word like your, his, her before verb-ing to tell others who will do it. Now please translate the two sentences.

他的迟到使老师很生气。

你介意我关窗吗?

2. 用动词 -ing 和不定式充当宾语的异同

让学生观察两个句子:

Do you remember giving me this shirt for your birthday?

Remember to tell him the news.

引导学生注意remember后的动词形式,然后问:

In the first sentence, have I been given this shirt?

In the second sentence, has he been told about the news?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发现一个语言现象:verb-ing 和 to do 都可以作宾语,但意思不同。

再让学生思考下列句子中空缺处的动词形式:

1. If you can keep ________(read) English newspapers, your English will be improved.

2. I hate _________________(tell) lies!

3. * I will never forget __________(go) to Beijing with him last summer.

* I forgot ________(tell) her the news; so she knew nothing about it.

通过练习,作出以下小结:

The form of a verb as object:

1. verb-ing

2. to do

3. both verb-ing and “to do” with the same meaning

4. both verb-ing and “to do”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让学生再就每一种情况说出一些学过的例子。

评价策略:这一环节仍主要是发现语言现象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与评价策略与 Task Two 中的情况基本相同,这里不再重复。

Task Four: Talk about three famous people.

教学思路:给出特定句型让学生练习使用 verb-ing 形式,属于简单的句型操练,目的是使学生能用目标结构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为下一个任务作一定的铺垫。选出的两个句型是学生在前面的单元中学过的,可以达到“温故”的目的。在选材上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人物作为话题,确保每个学生均能“有话可说”。

教学过程:向学生呈现三张人物图片(刘翔,袁隆平,Jane Goodall)和两个句型:

He/She devotes … to …

He/She is concerned about …

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至少要说出一个句子,然后选出最精彩的句子,最后向全班展示。

评价策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首先得到来自组内成员的评价,然后在向全班展示的过程中得到来自教师和全体同学的认可。同时通过对照他人的成果,可以进行自我认定,并且修正不足之处。

Task Five:Talk about friends.

教学思路:在上一个环节谈论著名人物的基础,把话题转移到学生更为熟悉的“朋友”;加大了任务的难度,要求说一段话;为了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仍然给出了一些提示性的句型(见附录二),但是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

教学过程:向学生明确该项任务的话题;布置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轮流发言,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至少要说出三个句子,然后选出说得最好的学生,准备向全班展示。在学生向全班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问:Is your friend in this classroom?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教师可以顺势进行一个 Guessing Game, 让全班同学按照说话者的介绍猜猜到底说的是谁,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听起来也更集中精神,气氛非常轻松活跃。笔者在四个班上课的时候,都有进行这个游戏,尽管没有特别规定谈自己的同学,但也许是因为要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所以不少同学都选择了同班同学作为谈论对象。

评价策略:这个环节中学生获得评价的方式与上述 Task Four 中的评价策略是基本一致的,学生也是会得到组内成员,教师和全体同学的认可以及自我认定。

Task Six:Write about a person you love or respect very much.

教学思路:在完成把 verb-ing 用于说的任务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练习把 verb-ing 用于写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写的技能方面形成正确的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由母语和目标语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决定的。由于中文不存在把动词变形的现象,所以受中文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也极容易忽略词的正确形式。这个任务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提高写作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首先明确任务:Write about a person you love or respect very much. 然后让学生阅读范文(见附录三),提示学生范文中用到的 verb-ing 形式,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这种形式。到了规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使用 verb-ing 的准确性和数量及文章的流畅性和趣味性等选出小组最佳作品。最后选两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其最佳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点评。

评价策略: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互评和全班点评获得学习伙伴和教师的评价;同时通过对照教师设定的标准和同伴的习作,获得自我评价。

Task Seven:Summary and Homework Assignment

教学思路:学生在完成了之前的任务后,对Verb-ing充当主语和宾语的基本规则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语言习惯。这时,教师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进行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概念,使学生明确课后复习的要点和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方向。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Today, we've learned that we can use the verb-ing form as subject and object. And we know some verbs should be followed by the -ing form as object. Some should be followed by “to do”. Some can be followed by both forms. So try to do some research on verbs after class, for it is helpful for your further study.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to follow for your research.

*Do some research on verbs following the questions:

Which verbs should be followed by the -ing form as object?

Which verbs should be followed by “to do”?

Which verbs can be followed by both forms?

评价策略:学生顺着教师提出的要点,不断对照自我,反省在课堂中的自我表现和学习所得,从而肯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自我评价给予学生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索学习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上语法教学课同样可以在轻松愉快,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关键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在不断的观察,发现和实践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反思这节实验课,笔者认为在语法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设定

语法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更重要的是为了“用”,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语言去做事”。同时帮助学生将孤立和零碎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提炼“精华”,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例如本节课的目标重点就是把目标结构运用到说和写的任务中。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优化等因素。例如本节课属于该语法专项的新授课,因此舍弃了该语法

项目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哪些动词跟 -ing 形式做宾语,哪些跟 to do 形式,哪些跟两者都可以,意思相同还是不同。传统的教法是把这几类的动词都列出给学生,要求学生全部背下来,巩固练习的形式主要是单项填空和句子填空,形式较为单一枯燥,而学生也不可能把这些词一下子都背下来,看到一大堆要记的词反而产生了焦虑厌烦的感觉,而且花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因此,本节课没有把孤立的词罗列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充当宾语的动词除了 -ing 形式,还有 to do, 以及意义上的异同,点到即止。至于具体到每个词的用法,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探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

2.任务的设计

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使学生有话可说;任务的完成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任务的难度应该是有层次性的,有难有易,以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并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让学生逐步适应。例如本节课的任务都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熟悉的题材,所以学生都能参与;形式上涉及到了听说读写的技能;而难度方面则弹性较大,好的学生可以说多一些,或是说得较为精彩,不太好的学生就说少一些,或是平淡些,但却不至于无话可说,这就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任务的完成。

3.教与学的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和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的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包括观察语言现象,发现提炼内在规律,运用所得完成各项任务等,其中应该既有个体的独立学习过程,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例如本节课在大部分的任务中,都设计了双人或小组交流的环节,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获得自我修正的机会,从而减少使用语言的焦虑。

4.评价策略

语法教学也应重视发展性评价,除了在学习结束后以测验,考试等传统形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在课堂上,则主要是来自同伴,教师的评价和学生本身的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应该尽可能具体化,例如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参照标准,获得来自不同主体的评价。实践证明,评价手段在课堂上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找到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逐步形成。

参考书目:

沈瑛,“新课程中语法教学的定位及其策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年;

教育部,《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附录一:

LOVE

── By John Lennon

Love is real; real is love. Love is feeling; feeling love. Love is wanting to be loved.

Love is touch; touch is love. Love is reaching; reaching love. Love is asking to be loved.

Love is you, you and me. Love is knowing we can be.

Love is free; free is love. Love is leaving; leaving love. Love is needing to be loved.

(注:歌词中划线部分是抽空让学生填写的词。)

附录二:

...is his/her job every day.

He/She enjoys...

He/She is interested in... He/She dreams of... He/She hates... makes him/her happy/sad.

He/She cares about...

附录三:

谈英语教学的“激趣”

关于高中英语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谈数学课堂教学激趣法

如何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谈“谚语”的引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以激趣来转化学困生

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例谈物理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论文

语文课激趣法浅谈教育论文

激趣纳新活用----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激趣纳新活用----例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