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法(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yichao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法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面对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第一步就是要通读全文,力求基本上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而高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呢?
第一步,抓人物。目前,各省高考题目中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以人物传记为主,因此,考生拿到题目应首先确定传主,对传主的大体情况应基本把握。
第二步,找事件。把握传主的大体情况后,应重点分析文章或材料围绕传主详细叙述了哪些事件,应具体了解所记叙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三步,析形象。确定了人物,明确了传主的生平事迹,接着应具体分析通过这些事件具体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传主的形象。
二、纵观考题,有的放矢
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后,要纵观文后几个题目的设置,明确各个题目的具体考查点。全国及各省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考查点一般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的句式、文句的翻译及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如此,对应考试要求,明确了各题的考查点,考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三、锁定区间,思考答案
明确了每个题目的考查点,接着就应该返回原文,聚焦各个题目在原文中的对应点,锁定答题区间。如实词的考查题,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的,考生应在原文中找到所考查实词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再次精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分析,判断出该词的正确意思。正因为文言实词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的,考生做到完全准确记忆非常困难,考生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实词的准确意思。因为,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要紧紧围绕前后文的意思细致把握语境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如的江苏省高考实词考查题C选项“要必申其意。申:施展”。这个题目考生看到后可以迅速返回原文,精读所在句子,结合语境不难知道本句意思是“(遇到)重大的(事)一定表明他的心意”,因此该实词“申”解释为“表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运用方法,确定答案
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考查,固然需要考生在平时大量地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而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解题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文言文中的常考题型——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文言文的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积累和译文语言组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的。对于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即第一步就是直接按顺序翻译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逐字进行落实,当直译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辅以意译。具体翻译的方法总结为“留、调、换、补、删”五字口诀。所谓“留”即对于文章中的地名、人名、书名、年号、官职等不需要翻译的应予以保留。所谓“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阅读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查点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及省略句等。对于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求人可使报秦者”,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应为“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很显然这是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就应将该句语序调整为“求可使报秦人”,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这样就文通字顺了。所谓“换”,即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如“蚓无爪牙之利”中的“蚓”、“无”、“利”这些单音节词应换成双音节词“蚯蚓”、“没有”和“锋利”。所谓“补”,即对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中省略的部分根据句意补充出来。所谓“删”,即把一些没有实意的虚词、衬词等删去。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即翻译句子要准确;达,即翻译出的句子要通顺流畅;雅,即尽可能使翻译出的句子优美。高考题目中文言文的翻译要求考生基本能达到信和达这两个标准即可。当然,翻译句子的关键点就是抓住其中的得分点,翻译时还应该特别关注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掌握抓住得分点的一些技巧。可对句子中有可能使用修辞的地方力求适当意译,使被翻译的句子文通句顺,条理清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这块硬骨头,考生是能够真正地啃得有滋有味的。在平时大量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走好“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纵观考题,有的放矢——锁定区间,思考答案——运用方法,确定答案”这四步,有了这四步为源头,考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这渠水将会更加“清如许”。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第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天启四年,魏忠贤势大炽,锡畴偕给事中董承业典试福建,程策大有讥刺。忠贤党遂指为东林,两人并降调。已,更削籍。
崇祯初,召复故官。历迁国子祭酒。疏请复积分法,礼官格不行。锡畴复申言之,且请择监生为州县长。已,请正从祀位次,进士为国子博士者得与考选。帝并允行。省亲归,乞在籍终养。母服除,起少詹事,进詹事,拜礼部左侍郎,署部事。帝尝召对,问理财用人。锡畴退,列陈用人五失,曰铨叙无法,文网太峻,议论太多,资格太拘,鼓舞未至。请先令用人之地一清其源。精心鉴别,随才器使,一善也。赦小过而不终废弃,二善也。省议论而专责成,三善也。拔异才而不拘常格,四善也。急奖励而宽督责,五善也。末极陈耗财之弊,仍归本于用人。帝善其奏。
杨嗣昌疏请抚流寇,有“乐天者保天下”及“善战服上刑”语。锡畴抗言此诸侯交邻事,称引不伦,与嗣昌大忤。嗣昌秉政,诸词臣多攻之,嗣昌颇疑锡畴。会驸马都尉王昺有罪,锡畴拟轻典,嗣昌构之,遂削其籍。十五年,廷臣交荐,召还。御史曹溶、给事中黄云师复言其不当用。帝不听,起为南京礼部左侍郎。
福王立,进本部尚书。时马士英当国,锡畴雅不与合。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劾之,遂乞祭南海去。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总兵贺君尧挞辱诸生,锡畴将论劾。君尧夜使人杀之,投尸于江。温人觅之三日,乃得棺殓。
(节选自《明史·顾锡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疏清复积分法,礼官格不行 格:阻挠
B.拜札部左侍郎,署部事 署:部署
C.锡畴拟轻典,嗣昌构之 构:陷害
D.时马士英当国,锡畴雅不与合 雅:向来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B.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C.明年春/勒铸畴致仕/南都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D.明年春/勒锡畴致仕南部/失守/锡畴乡邑亦破/时方遭父丧/间关赴闽/唐王命/以故官力辞不拜/寓居温州江心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锡畴明于用人。他曾经透彻分析了朝廷用人的五种过失,指出解决的方法是“清其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用人“五善”。
B.顾锡畴娴于理财。他曾经向皇帝当面痛斥朝廷靡费钱财的弊端,并将之与用人不善的问题联系起来,获得了皇帝的赞赏。
C.顾锡畴勇于进谏。他曾经上疏请求恢复积分法,选择监生担任州县长官,奏请订正陪祭祀者的位次,甚至曾因言获罪。
D.顾锡畴敢于担当。他退休闲居之时,听说总兵敬君尧鞭挞侮辱诸生,就打算挺身而出进行弹劾,结果遭遇不幸,令人慨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贤党遂指为东林,两人并降调。已,更削籍。
(2)锡畴抗言此诸侯交邻事,称引不伦,与嗣昌大忤。
答案:
4.B(“署”在文中是“代理”的意思。)
5.C(考生可在整体把握句意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及句式判断。)
6.B(B项“娴于”不当,提出一条意见或建议并不能说明顾锡畴熟悉财政事务;且“向皇帝当面痛斥”不符合原文,原文说“帝尝召对,问理财用人。锡畴退,列用人五失……末极陈耗财之弊,仍归本于用人。帝善其奏。”)
7.(1)魏忠贤的党羽于是指责他们是东林党人,两人一起被降职调任。后来,义被革职。(“并”“已”“更”“削籍”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2)顾锡畴高声说这是诸侯间交战的事情,引用不恰当,与杨嗣昌严重违逆。(“抗言”“称引”“不伦”“忤”四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考取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天启四年( 1624),魏忠贤权势极盛。顾锡畴与给事中董承业负责福建的考试,科举的示范文章大加嘲笑讽刺。魏忠贤的党羽于是指责他们是东林党人,两人一起被降职调任。后来,又被革职。
崇祯初年,又召见他,官复原职。升任国子监祭酒。奏请恢复积分法,礼官阻挠不让施行。顾锡畴又申诉此事,并请求选择监生担任州县长官。此后,奏请订正陪祭祀者的位次,担当国子博士的进士能参与考核、录用。皇帝都同意施行了。探亲回乡,请求在家乡奉养母亲安度晚年。母亲的丧期满后,起用为少詹事,晋升詹事,加封礼部左侍郎,代理部中事务。皇帝曾经召见他面商国事,询问理财用人的问题。顾锡畴告退后,列举陈述了用人方面的五点失误,称:考察选官没有法度,文网太严峻,议论太多,太拘泥于资格,对人没有鼓动作用。请求先使用人的地方彻底清正源头。精心鉴别,依照才能任用,这是好处之一。赦免小过失而不完全废弃,这是好处之二。减少议论而专心于自己的职责并取得成效,这是好处之三。选拔奇异的人材而不拘泥于平常的.规章,这是好处之四。积极奖励而宽缓督察、责备,这是好处之五。最后极力陈述耗靡钱财的弊端,仍然归其根源在于用人。皇帝对他的奏疏称好。
杨嗣昌奏疏请求招抚流寇,其中有“乐天者保天下”和“善战者服上刑”的话。顾锡畴高声说这是诸侯间交战的事情,引用不恰当,与杨嗣昌严重违逆。杨嗣昌执政,诸位言官都攻击他,杨嗣昌很怀疑顾锡畴。适逢驸马都尉王呙犯罪,顾锡畴准备从轻发落,杨嗣昌诬陷他,便革去了他的官职。崇祯十五年( 1642),朝廷大臣交相举荐,皇帝召他回朝。御史曹溶、给事中黄云师又称不应该任用他。皇帝不听,起用他为南京礼部左侍郎。
福王即位,他晋升为吏部尚书。当时马士英掌握国政,顾锡畴向来与他不和。给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弹劾他,于是他请求到南海祭祀而后离去。第二年春天,勒令顾锡畴退休。南都失守,顾锡畴的乡里也被攻占。当时正遭遇父亲的丧期,他由小路赴福建。唐王命令他就任原职,他极力推辞没有接受,在温州江心寺寓居。总兵贺君尧鞭挞侮辱诸生,顾锡畴打算对他进行弹劾。贺君尧乘夜色
派人杀害了他,将尸体投入江中。温州人寻找了多天,才将他入棺葬殓。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书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石雄,徐州人,系寒,不知其先所来。少为牙校,敢毅善战,气盖军中。王智兴讨李同捷,收棣州,使雄先驱度河,鼓行无不前。初,徐军恶智兴苛酷,谋逐之而立雄。智兴惧变,因立功奏除州刺史,诏以为壁州刺史。智兴由是杀雄素所善百余人,诬雄阴结士摇乱,请以军法论。文宗素知其能,不杀,流白州。徙为陈州长史。党项扰河西,召雄隶振武刘沔军,破羌有劳,帝难智兴,久不擢。
会昌初,回鹘入寇,连年掠云、朔,牙①五原塞下。诏雄为天德防御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刘沔屯云州。沔召雄谋曰:虏离散,当扫除久矣。国家以公主故,不欲亟攻。我若径趋其牙,彼不及备,必弃公主走,我当迎主归。有如不捷,吾则死之。雄曰:诺。即选沙陀李国昌及契菇、拓拔杂虏三千骑,夜发马邑,旦登振武城望之,见厕车十余乘,从者朱碧衣,谍者曰:公主帐也。雄潜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无动。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鼓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大骇单骑走追至杀胡山斩首万级获马牛羊不赀迎公主还进丰州防御使。
武宁李彦佐讨刘稹,逗留,以雄为晋绛行营诸军副使,助彦佐。是时,王宰屯万善,刘沔屯石会关,顾望莫先进。雄受命,即勒兵越乌岭,破贼五壁,斩获千计,贼大震。雄临财廉,每朝廷赐与,辄置军门,自取一匹缣,余悉分士伍,由是众感发无不奋。武宗喜日: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就拜行营节度使,代彦佐。徙河中。稹危蹙,其大将郭谊密献款,请斩稹首自归。众疑其诈,雄大言曰:稹之叛,谊为谋主。今欲杀稹,乃谊自谋,又何疑?雄以七千人径薄潞,受谊降。进检校兵部尚书,徙河阳。初,雄讨稹,水次见白鹭,谓众曰:使吾射中其目,当成功。一发如言。帝闻,下诏褒美。
宣宗立,徙镇凤翔。雄素为李德裕识拔。王宰者,智兴子,于雄故有隙。潞之役,雄功最多,宰恶久,数欲沮陷。会德裕罢宰相,因代归。白敏中猥曰: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拜神武统军。失势,怏怏卒。 (《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六》)
【注】①牙:牙帐。
1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回鹘入寇 寇:侵犯
B.雄穴城夜出 穴:打洞
C.雄以七千人径薄潞 薄:逼近
D.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 厌:厌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使吾射中其目,当成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有如不捷,吾则死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雄素为李德裕识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打败入侵的回鹘,石雄挑选了三千骑兵从马邑出发到达振武城。趁夜晚出兵袭击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B.石雄廉洁不贪,把自己所得财物绝大部分分给士兵,增强了士兵打仗的勇气,为他打胜仗奠定了基础。
C.在王智兴父子手下当差打仗时,石雄在战争中多次立大功,但都遭到他们父子的'压制和诬陷,未得到升迁。
D.郭谊想杀掉刘稹而向石雄投降这件事只有石雄相信,可以看出石雄是一个善分析、有主见的出色将领。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鼓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大骇单骑走追至杀胡山斩首万级获马牛羊
不赀迎公主还进丰州防御使
2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智兴由是杀雄素所善百余人,诬雄阴结士摇乱,请以军法论。(3分)
译文:
⑵雄潜使喻之曰:天子取公主,兵合,第无动。(4分)
译文:
文言文两篇阅读理解题目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武王日:不可。邵公出,周公②入。武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武王日:善哉!乃从周公之言。 (选自《周公安民》) 【注释】①殷:殷朝,即商朝。 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
2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又何间焉 (2) 小惠未遍
(3) 周武王克殷 (4) 惟仁是亲
27.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奈何处之 肉食者谋之 B.乃从周公之言 乃入见
C.必以信 以君之力 D.民弗从也 夫大国,难测也
2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使 各 居 其 宅 田 其 田 无 变 旧 制
29、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
3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1、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2分)
参考答案:
26.参与;通遍,普遍、普及;攻克;亲近27.C
28.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
29.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
30、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同时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31.君主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
新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对这种“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力的考查,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细节判断。这类题在阅读理解题中占据半壁江山,做好这类题是确保基础分的关键。同时,弄清细节,正确获取信息,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因此,要特别重视做好这类题。
1、细节事实题题干常见的问句形式
1)True or NOT true 是非判断类型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considered a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2)特殊疑问词提问类型How many……?What/who/when/where/how/why……?
3)排序题类型Which of the orders is correc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4)例证题类型The author gives the example in……paragraph in order to ……
5) 表唯一细节概念题类型:……the most / ~est …………the only ……
2、细节事实题的解题方法:
做这类题的一般方法是先要找出题干或是选项中的关键字,一般为数字、大写或人名地名,再通过scanning快速确定该细节在文中的出处(信息源),仔细对照题干要求,排除或选择。命题者在出这类题时惯用“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手法来迷惑考生,即对原句细微处做改动,截取原文词语或结构进行改造,因果倒置,把A的观点说成B的观点等。所以正确理解题干和信息句的意义是关键。细节事实题还要十分注意句子的非主干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等,这些成分都是出题者常进行误导的落脚点。
是非判断一般都遵循对照选项进行“三对一错或三错一对”的判断。若该信息句是长句或难句,要学会找出其主干部分,分析句子结构,正确理解信息句的意义。一定要注意的是,要所答是所问,不要受到惯势思维的影响,习惯性地去选择正确的细节事实,切记要弄清问题,不要所答非所问。
例证题一定要注意以for example……,such as……等关键入手处,找出细节出处。排序题要先仔细观察选项,找出首尾相同的选项分组,进而通过具体细节信息比较进行排除和选择。唯一细节题一定要仔细审题,弄清题干所需。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选项中出现有most (最高级)、the only(唯一)、all(所有)、none(全否)修饰的细节,都具有绝对性,选择判断时要慎选。
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原文出现的语句不是我们做出的推理判断,而是原文给出的细节信息,所以原文语句不能选。判断时对已知的事实仔细评价后做出的合理决定并非唯一决定,要对事实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有时还需借助常识进行判断。
推理判断题分两种,即对细节的推理和对主旨的推理。主要以We can infer / imply / learn from this passage that ……等进行提问。解决此类题要注意,一是与原文相同的细节不能选,二是文中没有出现的细节不能跳出文章做推断。解题过程中只要注意上述两点,再结合做细节和主旨的方法,即可以做出推理判断题。
词义猜测是利用上下文语境对某些生词、难句做出推测和判断。该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汇的能力,因而,所考单词的意义通常超出大纲范围。常见形式有:The word / phrase…… means / refers to……From the passage,we can infer the word……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What does the word…… in paragraph……mean?
要做好此类题,要注意,第一要熟练掌握大纲单词,平时注意积累生词和短语。第二,要把词放到句子里,把句子放在句群里。第三,注意词、句的位置,确定结构关系。第四,要善于利用连词、代词及词性、同义词法、反义词法等进行判断选择。
★ 文言文的理解
★ 高中文言文
★ 文言文阅读理解四
★ 高中文言文翻译
★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