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有哪些(共含6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睡覺流口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有哪些
理解掌握文言句式及其特点。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或“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莫非”“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16、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17、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18、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19、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2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2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
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1、所以译为:的原因;的方法;用来;的依据;的工具;的作用
2、有者可译为:有个的人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如今入了关,没有掠夺任何财物,也没有迷恋女色,看来他的志向不小
5、之谓也;其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其中之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若者可译为:好象的样子
7、无以;有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没有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10、非则可译为:不是就是
11、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而是。
例:非字而画。(《促织》)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12.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3.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15、以为。
以为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把当做;二是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第一种用法。本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
也是第一种用法。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16、于是。
于是也有两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里的连词于是。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一种用法。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这是第二种用法。
③所以。
所以通常也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的原因,二是是用来的或的凭借。
第一种用法在上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第二种用法例如: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只是必修1-5册没有涉及,就不再列序。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分析
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孰与君少长?(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谁)?)译: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鸿门宴》)
2、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固定格式,相当于有所以,意思是:有用来的)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荆轲刺秦王》)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格式,相当于无所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译:大家都惊慌失措,没有用来击打荆轲的兵器。(《荆轲刺秦王》)
4、为之奈何? ( 固定格式,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如何怎样。)译:这件事怎么办?( 《鸿门宴》)
高中语文文言文表示认定的固定句式
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6、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例如: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7、因遂,相当于于是。例如: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8、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9、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的。
10、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例: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高中语文文言文表示特殊作用的固定句式
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某种原因。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认定作用。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有关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语气句式
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促织》)
★ 文言文句式
★ 文言文省略句句式
★ 高中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翻译
★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