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湘西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共含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牛人来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2.1 湘西的自然资源旅游价值
湘西的生态资源之“美”,很大程度上在于秀丽的山水树木和丰富的物产。一是林木的数量和种类,湘西有大量的维管束植物,经济林、药材林、果木林、用材林,乔木,裸子植物等,除了较为常见的植物种类,湘西还种植了近50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如银杏、香楠、水杉、珙桐等。二是植物种类和数量,湘西拥有的动物资源占到全湖南省的80%左右,并保有如娃娃鱼、华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逾160多种。三是水资源,包括澧、酉、沅、武四大水系,以及其分散的`千余条河流小溪。四是就丰富的矿产而言,拥有六十余种地下矿藏,和锰、汞等重金属。
2.2 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价值
湘西民族文化是在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基础上,融合楚巴文化和汉文化的精华,形成的多元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延续性,湘西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特性和差异性之上,还带有与相邻区域文化所相似的共同点。因此,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上具备吸引游客和大力开发的优势。
2.3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目前,湘西拥有凤凰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等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泸溪沅水风景名胜区等5个省级风景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耶古城遗址等五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熊希龄故居、天王庙、三潭书院等10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拥有世界遗产地1;风景名胜区4;自然保护区4;森林公园13地质公园4,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2国家历史名城1。由此可见,湘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非常大。
3 湘西旅游发展的建议
3.1 开发湘西旅游资源与产品
湘西旅游开发的核心是围绕开发旅游和建设旅游生产力以及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品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创新,要出绝品、精品和特品。湘西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要根据总体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资源特色,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
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旅游产品是湘西直接进入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综合。建设旅游产品是湘西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争取在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换代和优化方面取得突破。
3.2 湘西旅游品牌建设
“大湘西旅游圈”要想成为大三峡旅游产品中的佼佼者,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具有湘西本土特色的名牌旅游产品和优秀旅游目的地。依照湘西旅游资源的赋存和品质,可以考虑打民俗风情品牌、世界遗产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等。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名牌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发展为优势产业,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3 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湘西旅游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首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把自然圈、生物圈和社会圈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的共生共存关系。其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丰富的资源是湘西发展旅游的优势,这种资源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承载量,必然会破坏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最终必然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再次,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观,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实际状况,进行旅游市场定位,确定资源市场的主体和重点,明确旅游开发和建设的针对性,减少和避免无谓的浪费,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形成可持续的效益观,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即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及地方习惯, 维护当地文化的完整性。同时,合理开发资源,以环境保护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向延振.把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成为旅游产业优势――以张家界市土家文化的开发利用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02).
民族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同时,湘西拥有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品种齐全,品位很高,是山水风光生态旅游的“大市场”。
1 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市场国际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以享受异域文化资源、感知异域文化差异、体验异域文化氛围的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1 民族生存习俗文化
突出农耕稻作文化,婚恋、嫁娶文化等。歌唱舞蹈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1.2 民族艺术文化
民族艺术文化包括湘西歌舞艺术和建筑艺术,如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突出湘西建筑艺术的有苗族的“吊脚楼”,考古学称之为“栏杆建筑”,依山傍水,屋后靠山,楼前有河,前低后高,楼外有阳台,楼上雕刻有花窗,窗棂雕花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凤穿牡丹”、“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吊脚楼结构美观大方,古朴而秀雅,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美姿丽容。
1.3 民族宗教信仰文化
湘西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包括湘西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文化、巫鬼文化、土司文化、蛊术文化。
1.4 民族节日文化
湘西的民族节日文化有土家赶年节,苗族的四月八、赶秋节、六月六苗歌节、赶边场等
1.5 民俗体育竞技文化
湘西的民族体育竞技文化有上刀梯、下油锅、吃玻璃、啃磁盘等绝技绝活,还有武术、龙舟、八人秋千、玩龙灯、舞狮、鼓舞、三棋、斗鸡等地方传统项目。
1.6 历史文化
湘西突出的历史文化有古遗址文化,包括秦简遗址、保靖万年前的归石器时代遗址、唐代崖墓和战国古墓等;以及历史名城名镇文化,例如,王村。
通过对以上民族文化精髓挖掘,突出湘西文化的“原产地域”概念,从而烘托“大湘西神秘之旅”和“大湘西生态旅游生态文化品牌”的文化魅力。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探讨论文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广西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树立,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民俗风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1.市场培育不足,企业参与不够
当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具体负责实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策划、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力度,产业融合不强。“桂中一体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地缘性出发,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线和精品服务。如在开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桂中“民族四绝”的旅游路线时,可以设置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区的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开发桂中壮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刘三姐歌谣、传说和来宾壮族土司文化等资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刘三姐文化,以柳州、来宾为中心,打造“来宾—柳州—河池”和“来宾—柳州—桂林”两条壮族文化旅游路线。
(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来宾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互为带动,促进柳州、来宾各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绝”和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如整合桂林红瑶、河池的白裤瑶,开创一条瑶文化旅游路线:“桂中(五大瑶族支系)—桂西北(白裤瑶)—桂东(红瑶)”,又如壮族刘三姐”风情游,可设置“桂林(阳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线。此外,还要加强与区外省份、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周边省份延伸和向国际旅游拓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桂中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强化政企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要进一步调整、注重“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由于民族舞历史渊源深厚,它也是一种审美艺术,从民族舞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审美感情最原始的状态。同时,民族舞蹈也具有非常强的现代美学价值。下面笔者将就民族舞中所体现的现代美学价值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形式美感营造出了陌生化的效果
所谓陌生化,主要是指在进行形象与人物塑造时,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常理相违背,这就让接受者会有一种疏离感。将这一理论与民族舞中的形式美感联系起来,是因为在舞蹈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民族舞会给现代审美设置一种屏障,在这种屏障的作用下,审美效果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审美是民族舞的重要目的,借助各种动作进行审美刺激与表现,受众在欣赏民族舞时,通常受到个人审美经验的影响。而民族舞在形式上来源于民族生活,借助炽热而激烈的形式进行展现,这就在观赏者中形成了障碍。因而,将陌生化应用于舞蹈审美是合适的。民族舞和现代舞不同,现代舞对压抑、欢喜、焦躁等情绪的表现具有主观性,它通过表演者的极限动作来营造出可供观赏的景观,对主题进行表达。而民族舞除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外,其中还蕴含着民族渊源与历史概念,审美观念也在舞蹈中有所体现。民族舞对本民族有着一定的尊崇,这就使得其在现代审美体系中能够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可以说,民族舞也是对史诗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它需要对原本的事物进行加工,象征手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它来源于民族生活,却超越了民族生活,从艺术的视角对主题进行传达。
2.2 超越技巧追求去挖掘审美主题
对于民族舞的审美来说,史诗化为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就民族舞的发展来说,它强调叙事情节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和戏剧、音乐进行融合之后,对整体化叙事尤为强调。在这一影响下,技巧已经不是民族舞的核心问题。在形式美感逐渐走向次要地位时,其审美野心就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音乐的连续性、剧情的完整性,丰富了民族舞的动作内涵,使得民族舞不仅能够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记叙民族的生活。正是因为民族舞拥有这些丰富的内涵,进而使得其能够取得更好的审美效果。总之,民族舞所强调的并不是技巧,其更为重视对审美主题的挖掘,这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3 借助史诗性的表现将历史的厚重感营造出来
在民族文化中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而民族舞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其必须将宣扬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任务,这一使命使得民族舞在艺术效果上营造出一种历史厚重感。随着民族舞的不断发展,其对民族生活日益关注,希望通过舞蹈的形式将民族生活呈现在舞台上。在试图将民族生活变成舞蹈形式进行展现时,必然要求其能够进行整体化表达,在这一要求的作用下,民族舞必然会蕴含丰富的历史味道。民族舞从艺术角度出发,在审美方面对民族生活与文化进行表现,从更高层次出发让民族生活能够表现得更为丰富与激烈。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时,不仅能有心灵的愉悦感,而且还会观赏到民族全体成员创造历史的过程,将这些不同的审美感受进行结合,可以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塑造新的事物。民族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它反映了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舞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我们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也体现着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并且在今天的发展中也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我们相信,通过各位舞者的不断探索与不断努力,我们的民族舞蹈将会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华民族舞将会被世界各地的舞者所了解、认可。就当前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华民族舞终究会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倩.艺术院校民间舞“风格性”教学探究——以云南艺术学院为研究对象[D].云南艺术学院,.
[2]李长昊.浅谈如何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中国培训,(12).
[3]王静.传统与现代的撞击——探讨现代舞与民族舞[J].音乐大观,2012(04).
[4]刘洋.浅谈民族民间舞对现代舞元素的融合[J].通俗歌曲,(02).
[5]马丽莎.透过舞蹈《邵多丽》谈民族舞与现代舞[J].中国校外教育,(08).
[6]张志.浅谈中国舞、民族舞、现代舞对力的运用[J].黄河之声,(09).
[7]旦争卓玛.当前民族民间舞现代发展的融合性趋势探索[J].大众文艺,2015(09).
民族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具有表现生活、抒发感情以及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由于受到独特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借助民族舞蹈可以对不同的民族进行区分。民族舞蹈特点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舞中融入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生活方式。例如,我国北方的蒙古族由于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中,在此影响下,他们的舞蹈往往具有刚劲英武的特点。另一方面,民族舞通常带有一定的虔诚意识,表现出欢快的气氛,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创新。总之,民族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具有突出的现代美学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1 民族舞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舞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民族舞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体现,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民族舞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1.1 内容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民族舞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意蕴,必须予以重视。一般来说,当少数民族遇到重大节日时,通常会表演本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通过这种舞蹈,可以了解到该民族很多的文化信息,如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历史发展等。就拿彝族来说,其火把节世界闻名,可见他们对火的崇敬。在这一节日中,彝族人民通过舞蹈进行庆贺,表达对火神的重视。在各民族中,通过舞蹈来表达信仰比较常见,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是重要的代表形式之一。总之,民族舞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深入观赏民族舞,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个民族的了解。
1.2 形式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舞形式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民族舞表演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凭借物。地域不同会导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在衣服样式、运输工具生活方式上都有体现。在我国的湘西地区,生活着苗族、土家族这样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族舞蹈也受到了地域的显著影响。例如,摆手舞、花鼓子、跳丧舞、八宝铜铃舞等,除了需要用到人们摆胯、屈膝、哈腰、绕手等手脚动作外,有时还需要用到民族的交通工具,即马的雕像,尤其是在进行八宝铜铃舞表演时,需要完成下天坑、摆郎、上马、喂马以及牵马等一系列动作,在这一舞蹈过程中,马作为重要角色贯穿始终。总之,在民族舞的形式中,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舞,其形式不同,蕴含的文化也具有差异性。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旅游业的'内容.但目前其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大力度.同时由于其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在开发中我们决不能忽视保护问题.
作 者:柴寿升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9(3) 分类号:F592 关键词:传统文化 开发利用 保护民族文化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价值论文
【摘要】现代设计对于中国来说,从校内教育理念到校外社会实践大多是照搬西方经验,这使得我国产品设计明显缺少本民族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国内产品设计文化现状,阐述了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产品设计的重要价值。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使其能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设计文化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产品设计;创新能力
现代设计源起于西方,全球设计文化呈现出一种夹杂着西方文化观念向其他国家与地区扩散的趋势,也使得其他民族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设计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一方面给我国的设计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也为不同设计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能,为我国的设计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使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仍能够不断传承与发展下去。
1、国内产品设计现状
1.1设计文化特色性缺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高,科技已经开始出现同质化的趋势,但是科技可以同质化,文化却不能。如何保存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使其能够健康发展而不被其他种族文化淹没,是我们不得不要讨论的问题。虽然“国际化”的设计风格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设计语言,但是通过将全球设计水平较高的一些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我们可以透过诸如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的设计文化风格发现它们背后潜藏着的民族文化背景。对于设计风格,提到美国,我们会想到热情、大胆,提到德国,我们会想到严谨、科学,提到日本,我们会想到精致、细腻等不同的文化特点[2]。但是提到中国的`设计文化,人们会想到什么呢?作为一个现代设计起步较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我们似乎仍没有给世人展现出足够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的设计发展中形成独特的设计文化理念,让更多的人们认识了解并且记住中国设计。
1.2设计文化与民族文化脱节
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如四川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当时的课堂中纷纷邀请了民间艺人到教室传授民间艺术,如泥人张、面人郎、竹雕艺人陈松柏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3]。但是近年来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在高校中很少见了。由于现今的高校对于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更趋于设计技能方向,反而忽视了对于民族文化的教育。设计文化与民族文化严重脱节,不仅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而且新兴的设计文化也成了无本之木,缺少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一味地追逐西方的设计脚步,没有自己的方向,只能在模仿的道路上疲于奔命。
2、民族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融合的价值体现
2.1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同时具有重要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作为文化传承的平台,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每一个设计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4]。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们能够为设计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例如《论语》中记载“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的“淫”即指过分而到了不恰当的地步。运用到产品设计理念上,则可以理解为在设计过程中,产品的功能和装饰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又如《园冶图说》一书中记载的园林设计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虽然时隔久远,并且在当时是针对园林景观设计,但是对于其他设计方向也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当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2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注入能够为产品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产品最终呈现效果同时也需要具有时代特征性,时代感不能太过遥远以至于无法引起用户的共鸣。以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为例,虽然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中音乐、景观、服装等大部分元素均出自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制作团队并没有照搬全抄,而是大胆地进行创新,在结合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使其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针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结语
现代中国产品设计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全方位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理念,让人们提到中国制造才不会想到山寨,不会想到廉价,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且喜爱上来自中国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朱喆.陈新华.以和合思想发展中国设计文化[J].江苏大学学报,,8(1):82-84.
[2]设计文化的现实意义[J].探索广角:129.[3]申健.对中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四川戏剧,,5:127-128.
[4]刘健,李艾.满族剪纸文化的教育传承与保护研究[J].设计,,7:100-101.
摘要:以民族文化旅游信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网络的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在通讯系统模型框架下结合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特殊性,构建评估体系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进行多阶段多因子评价,并以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典型区域———互助为例对评估体系进行验证.整体评估结果显示,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编码和解码环节,把关人和解码中介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导致信息损漏和误译.状态评估进一步将三级指标归为8项补充区间因素、14项改进区间因素和7项保持区间因素,以支撑提升策略的制定.验证结果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证明了评估体系具备可应用性,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信息传播和旅游发展.
关键词:通讯系统模型;民族文化旅游;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16)01-0113-06
旅游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对区域旅游发展日益重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信息孤岛式的现状和旅游信息传播相关研究的缺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旅游信息传播研究中,庞闻等对比了5种典型的旅游信息传播模式[1],王兆峰等分析了网站信息搜寻对游客决策的影响[2],董亮揭示了旅游形象信息渠道影响旅游动机的机理[3];在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中,孙丽从旅游者的角度,肖广凤等和陈雪奇分别基于麦圭尔信息处理理论和两级传播理论,对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4-6].目前尚无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仅有Buzinde对民族文化旅游宣传媒介进行了研究[7].文中以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网络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深入解析传播过程,构建符合民族文化旅游实际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以期达到促进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目的.
1评估体系的理论依据
新时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开辟新的旅游吸引物.我国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过程存在特殊性,如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存在缺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传播渠道不通畅;异文化的主客双方易误读对方的文化符号;社区居民信息利用水平低,对信息交流的态度趋于保守等.总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可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却阻碍了旅游信息的传播.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是使游客能够接收理解来自旅游目的地的全部信息.利用源于香农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研究信息传播问题,使信息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或在允许失真限度内重现发送的信息[8].因此通信系统模型为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提供了数学分析模型(图1)通信系统模型由信源、编码器、信道、解码器和信宿5部分组成.信息的发送端(信源)发出信息,经由编码器将信息转译成信号,使其能够在传播媒介(信道)中被传递,解码器完成对编码过程的反变换,将信号还原为信息,使信息的接收端(信宿)能够对信息理解和利用.利用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问题有两个优点:①在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不再是信息和信号间的转换,而是不同信息形式间的变换;②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会对各传播要素产生影响,因此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特殊性.
2.1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分析
以通讯系统模型为基础,并结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实际特点,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图2).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的过程起始于信源,终止于信宿.各类信源(如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等)采集文化符号和信息符号,并以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向外传递.把关人[9](对信源信息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的群体)在搜集和获取信源信息后进行信息编码活动,即对信息筛选、分类、整理、重构,使之成为适宜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形式.编码后的信息在特定的信道———网络中传输.信宿(潜在游客)在解码中介的辅助下对接收的信息解码,并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利用.信息传播过程中亦伴随着信息获取、信息反馈和验证.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传播过程是逆向的,信息获取促进了信息传播的进行.信宿通过信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信道则通过从信源处获取信息来更新信息.游客的旅游活动产生了信息反馈与验证.信宿通过获取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对旅游目的地环境进行重构,形成拟态环境[10].一部分信宿去往旅游目的地进行实际的旅游活动,将会通过所接收到的旅游信息建立的拟态环境与旅游目的地实际进行对比,将差异程度通过多种渠道反馈至信源和信道处.
2.2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要素分析
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串联过程,要提高整体传播效果,各个环节缺一不可.2.2.1信源因素决定信源传播效果的是旅游目的地的3大传播主体———政府、社区和企业.政府是最权威的信源,发布信息的真实程度最高;政府也是各信源间的纽带,承担着信息汇总和认证的职能;同时政府还是旅游活动的主导者,相关政策和投资能直接调控或间接影响信息的整体传播效果.社区是信源中最有活性的`部分,社区参与旅游程度越高,源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就越高.企业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在提供自身信息方面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与社区的关系决定其反映民族文化的真实程度.2.2.2编码因素编码工作由把关人完成,把关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站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已游览过景区、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形式发布在网上的游客,但这些游客本身并不是信息最初的来源,且他们发布信息的过程并不通过把关人的编码,因此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游客就是自己的把关人.把关人的技术水平、与当地的文化差异决定编码的准确程度.所谓技术水平,一是指把关人的知识储备量是否足够理解信源信息内容;二是指编码准确度,即能否准确地将信源信息转译成适于信道传播的形式.而文化差异是指把关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程度.编码问题归根结蒂是信源和把关人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问题,传播关系中的人通过各自的符号解读系统解释获取的符号,并决定如何回应[11].因此具备相同的符号解读和共通的意义范围是形成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把关人本身的文化背景与所编码信息的文化背景越相近,其编码的准确性就越高.2.2.3信道因素信道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而言,互联网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也是文中研究的传播媒介,因此信道水平就是互联网信息传输水平.可以把信道具象化,比喻成能够运输货物的河流,用货物运输效果对应信息传播效果,由河流宽度(信道容量)、运输船的大小(网站影响力)和水的流速(信息传送水平)来决定.2.2.4解码因素解码工作一般由信宿来进行.在信宿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会受到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文中将影响信宿解码的因素定义为解码中介,根据各解码中介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目的地解码中介(如导游影响、当地居民影响等)和客源地解码中介(如人际传播影响、媒体影响等)两类.2.2.5信宿因素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信宿接收到信息的准确程度受到的主观因素即游客的个体特征,以及客观因素即信息水平的影响.信宿是解码的主体,是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使信宿收到的信息与信源提供的信息相一致,即提高信宿成为游客的可能性,并提高游客满意度.
3.1指标体系和权重
通过专家评议法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三轮筛选,最终确定评估指标,并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通信系统模型的5大传播要素为一级指标,用Ai表示;以各要素影响因素为二级指标,用Aij表示;以全面、客观、准确为原则对二级指标进一步进行细化和量化,得到三级指标,用Aijk表示,其中将部分无法量化的指标用相关联的指标代替,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通过yaaph软件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状态区间的确定
传播效果评估结果实质上由三级指标的得分所决定,由此可见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根据状态对三级指标归类,不仅使评估结果更直观,还能令传播效果的提升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在确定状态区间的过程中,三级指标得分值的相对高低比绝对高低更有意义.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来划分状态区间.
4实例验证
4.1互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青海省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其土族文化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互助县有威远镇小庄村、东沟乡大庄村为代表的民族村寨,纳顿庄园、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景点,是青海省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将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打造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可以预见,随着青海省旅游业整体飞速发展,互助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必然进一步蓬勃发展.
4.2数据获取
采用从相关部门取得的客观数据及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对于部分客观数据无法获取,又不能用其他指标替换的重要指标,采用专家评议打分法获取.在整个数据获取过程中,客观数据占82.76%,尽可能减少主观人为性.参与主观指标评判的专家有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研究的学者、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经营者、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各级行政领导和民族文化游客等,多元化的打分群体和大量的评判样本使得评估主观性进一步降低.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指标体系的测算采用0~1的数值来赋值,即分值越接近1,得分越高,分值越接近0,得分越低.
4.3互助县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结果
4.3.1整体评估通过已建立的评估体系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将一级指标的对应指标得分求和,发现在一级指标中,信源因素(A1,得分0.1791)、信道因素(A3,得分0.1241)、信宿因素(A5,得分0.1210)分值较高,表明三者对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起到的综合作用较明显,增强了互助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而编码因素(A2,得分0.0479)和解码因素(A4,得分0.0920)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问题主要出在编码环节和解码环节.把关人(网站工作人员等)和解码中介(导游等)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对信息的损漏、误读和误译,是传播效果不理想的症结.目前,互助县对信息处理者有关民族文化培训的缺失是此症结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在二级指标中,信源因素下的政府因素(A11)和信宿下的主观因素(A51)两个指标相对较高,说明在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对信息传播效果的贡献较大,而游客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对待互助土族文化的正向态度促进了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而编码因素下的文化差异(A22)得分最低,再次印证了对把关人进行民族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3.2状态评估如前所述,整体评估并不足以支撑提升策略的制定.根据状态区间进行划分,并将三级指标归类,结果如表4所示.位于补充区间的受教育水平、网络利用率等8项指标是传播效果的最短板,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传播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网络利用率有待提高,景区的信息完善程度、对外合作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负责编码的网站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对土族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发布信息的网站不够权威,当地居民对解码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提升.应采取优先发展、重点培育的提升策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补充区间的各指标进行优化,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位于改进区间的网络覆盖率、对旅游的态度等14项因素的对传播效果的贡献尚可,但仍有发展改进的空间.在保证补充区间的有效提升的前提下,采取逐步优化、稳步提升的策略,逐步对改进区间的因素进行改进和升级,尤其是那些和补充区间因素从属于相同二级指标的关联因素更要重视,如与网络权威性相关的网络关注度指标、与信息完善程度相关联的文化代表性指标等.位于保持区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公开程度等7项因素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说明互助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网络媒介在传送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少,导游和媒体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游客的信息素养较高,信息时效性较强.因此这些因素在提升过程中可适当让位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补充区间和改进区间的因素,采取保持为主、实时监测的策略.但要实时监控保持因素的发展情况,避免其停滞不前,成为信息传播效果新的短板.
参考文献:
[1]庞闻,马耀峰,郑鹏.五种旅游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与整合[J].旅游学刊,2012,27(5):74.
[2]王兆峰,谢娟.旅游网站信息搜寻对旅游者行为决策影响的评价分析[J].人文地理,2013,28(6):143.
[3]董亮.信息传播渠道对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三个世界遗产旅游地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
[4]孙丽.面对游客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5]肖广凤,丁丹丹.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J].新闻世界,2012(12):97.
[6]陈雪奇.两级传播理论框架下的旅游营销传播效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2):173.
[7]WUShwu-Ing,WEIPao-Lien,CHENJui-Ho.InfluentialfactorsandrelationalstructureofInternetbanneradvertisinginthetourism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2008(29):221.
[8]邓家先,肖嵩.信息论与编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田原.旅游传播中的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J].旅游管理研究,2013(4):20.
[1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E.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 弘扬民族文化
★ 湘西记忆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