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zhuping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语教学(共含18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hup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外语教学

篇1:外语教学词汇

acquire习得

active l vocabulary 积极外语词汇

bilingual 双语的

classification 分类

communicative ability 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function 交际功能

a communication-oriented activity 以交际为中心的活动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比较和对照

cross lingual technique 跨语言(教学)法

equivalent expression 相对应的表达

fl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外语教学

free interpretation 自由口译

functional equivalent 功能对应的表达

grammar formula 语法公式

initial 首字母缩写词

l proficiency 外语水平

language proficiency 语言水平

plural noun 复数名词

privacy 隐私

reference system 参照系统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异同点

style 风格

taboo 禁忌

target culture 目标语文化

teaching/learning technique 教/学方法

third person singular 单数第三人称

word list 单词表

conversion drill 转换练习

decode 解码

demonstration:示范

encode 编码

information gap 信息沟

inhibition 约束,抑制

interaction 交互作用,互动

mechanical drills 机械操练

motivation 动力

nonverbal 非言语的

pantomime 哑剧,用手势表达

participation 参与

receptive 接受性的

scenario 剧本

stimulate 激发

stimulus 刺激,促进因素

substitution drills 替换练习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指要学习的语言

unpredictability 不可预见性

cluster sampling 整群抽样

cohort design 类似群体设计

control variable 控制变量

criterion group design 标准组设计

dependent variable 依变量

expectancy effect 期望效应

experimental mortality 实验死亡率

external change 外部变化

external validity 外部效度

history 历史

in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

instability 不稳定性

instrumentation 手段

interaction of several factors 因素的交互组合

internal change 内部变化

internal validity 内部效度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design 间断时间次序设计

maturation 成熟

moderator variable 调节变量

non-designs 前实验设计

nonequivalent dependent variables design 非等值依变量设计

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观察技巧

one-group posttest-only design 一组实验后测试设计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一组实验前后测试设计

operational definition 操作定义

outcome variable 结果变量

posttest-only control group design 只有实验后测试的控制组设计

pres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实验前后测试的控制组设计

pretesting 前测试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准实验设计

questionnaire 问卷调查

quota sampling 定额抽样

random sampling 随机抽样

repeated treatment design 反复处理设计

research hypothesis 研究假设

selection 选择

statistical regression 统计回归

systematic sampling 系统抽样

true experiment 真正的实验

untreated control group design with pretest and posttest

language learning objective 语言学习目标

curriculum 课程目标

action and interaction 作用和相互作用

examination prescription 考试指南

philisophy of teaching 教学观念

practicality 实用性

pragmaticality 实效性

motivational drive 动力驱动

reality 现实性

learning strategy 学习策略

terminal objective 结果目标

enabling objective 过程目标

evaluation 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形成性测试

assignment 作业布置

language acquisition 语言习得

individual difference 个体差异

auditory 听觉

scientificity 科学性

variety多样性

flexibility 灵活性

creativity 创造性

learner-centered 学生中心

awareness of syllabus 大纲意识

contextualized setting 语境

affirmative answer 肯定回答

allocation of roles 角色分配

assessment 评估

assessor 评估者

bilabial 双唇音

brainstorm 集思广益/大脑风暴

chinese pinyin 汉语拼音

closed pairs 练习式结对活动

designing 设计

communicative ability 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function 交际功能

content feedback 内容反馈

consonant clusters 辅音连缀

compulsory course 必修课

classroom teaching 课堂教学

demonstration 示范,演示

demonstrator 示范者,演示者

diphthong 双元音

elicitation 诱导,引出

evaluation 评价

exponents 范例

feedback 反馈

form feedback 形式反馈

falling tone 降调

fluency practice 流利度训练

group work 小组活动

information gap 信息沟

instructor 指导者

intensive reading 精读

interactional language 交际性语言

intonation 语调

indoor activities 室内活动

jazz chants 爵士乐

jigsaw games 拼图游戏

language units 语言单位

language input 语言输入

language proficiency 语言熟练度

manners of articulation 发音方法

mime 模拟, 模仿

monitor 监督者,监督者

nasals 鼻音

noughts and crosses 拼字游戏

open pairs 演示性接对活动

organizer 组织者

outdoor activities 室外活动

pair work 结对活动

participation 参与

places of articulation 发音部位

practice stage 实践阶段

procedure 步骤

prompts 提示性语言

pronunciation practice 语音练习

quiz 知识小测验

remedial measures 补救性措施

rhyme 韵律

rhythm 节奏

rising tone 声调

received pronunciation 标准语音

role plays 角色扮演

safety coefficient 安全系数

scan 略读

skim 快读

supplementary form 补充形式

supervisor 督促者

stress 重音

structure practice 结构练习

teaching syllabus for full-time secondary schools 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

tongue twisters 绕口念

vocal organs 发音器官

vocabulary practice 词汇练习

alphabet chart 字母表

authentic printed material 原文材料

flip chart 浏览图表

grammar chart 语法图表

jefc 初中英语

model 模型

object visual 实物教具

phonetic chart 语音图表

picture flash card 图画卡片

questionnaire 问卷

sentence building card 组句卡

sentence building grid 组句表格

speech organ 发音器官

syllable wheel 音节风车

teaching aids 教具

visuals 可视教具

wall picture 墙画

wall poster 墙贴

word building card 组词卡

word flash card 单词卡片

word map 联想图表

word slide 单词滑梯

work card 练习卡

work sheet 分发材料

blackboard arrangement 黑板布局

board writing 板书

dynamic person 动态人物画

full cursive 草体

inanimate object 静物

main board writing 主板书

minor board writing 副板书

printing style 印刷体

simple blackboard drawing 黑板简笔画

simple cursive 简单草体;行体

simple picture 简笔画

static image 静物画

stick figure 简笔人物画

writing style 书体,字体

web 网状图形

active listening积极聆听

agenda议程

attention span注意力

automatic reaction机械反应

classroom interaction课堂互动

classroom routine课堂常规

communicating style传播风格

communication model交际模式

consultant咨询者

cyclical (sequence)循环次序

facilitator协助者

follow-up跟踪练习

group work activities小组活动

half dialogue补全对话

information gap信息沟

instructor指导者

linear sequence线性次序

loss of control(课堂)失控

motivation动机

questioner提问者

remedial teaching纠错教学

rhetorical devices修辞手法

pair work activities结对活动

personalizing个体化

prompts提示

repetition dialogue重复对话

substitution dialogue替换

sequencing次序安排

supervising监督,管理

the need to communicate交际需求

transmission model传授模式

whole class work activities全班活动

allophonic : 音位变体的,语音变体的。

articulation: 发音动作,发音。

consonant clusters 辅音

content words 实词

contraction: 缩略形式。

discrimination: 辨别。

form words 虚词

homophones: 同音异形词

inflection: 变音;转调;语音的抑扬变化。

jingle: 叠韵的诗句。

lateral consonant 边辅音

linking of souds 音的连读

mimicry 模仿

minimal pair: 最小对立体。

nasals 鼻音

ongoing 持续的

oral cavity 口腔

phoneme:音位(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

prosodic feature: 韵律特征。

remedial teaching (此处为)纠音教学法

rhythm: 节奏。

segment: 单位;切分成分。

segmental phoneme:切分音位。

sight words: 同形异音词

soft palate 软腭

super segmental phoneme: 超切分音位

utterance: 发声,表达,话语(指两个停顿或可能的停顿之间的一串言语,通常在话语的末尾用上升或下降的终端连音表示)。

vibration 振动 共鸣

willy-nilly:不管愿不愿意。

anticipate 预测

brainstorm 集思广益

chunk 片语

coherent unity 前后一致的整体

command 命令句

competence 能力

compile 收集

comprehensive recognition 理解性认知

conjunction 连接词

context 语境,上下文

coordinator 协调连词

creative writing 创造写作

cursive 手写体

diagram 图表,图集,文图

diction 语言风格

exclamation 感叹句

feedback 反馈

framework 框架

gap filling 填空

genre 风格,体裁

highlight 标明

incorporate 包括,纳入

information explosion 信息爆炸

interaction 交流,合作

interior relation 内在的联系

jigsaw writing 割画写作

linker 连接词

matching words 词组填空

morphology 形态

muddled 乱序的

ohp overhead projector 投影仪

pattern drills 句型练习

picture writing 看图写话

pie chart 饼型图表

proofread 审读

punctuation 标点

readership 读者

rearranging scrambled sentences 乱句重组

reference注解

resulting text 完成稿

revise 校订

rhetorical purposes 修辞目的

semantic 语义的

sentence chains 句子连接

sentence combining 句子组合

sentence completion 完成句子

sentence judging and making 判断句子和造句

sentence linking 连句成段

sequencer 顺序词

statement 陈述句

structurally complete 结构完整

substantial guidance 大量的指导

syntax 句法

transcend 超越

transformation 转换

transition 过渡连接

treasure hunt 寻宝

comprehensible input 有意义输入

cue 提示词

chain drill 链式操练

deductive method 演绎法

function 功能

inductive method 归纳法

morpheme 词素

multi- slot substitution 多成分替换

morphology 词法

syntax 句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

transformation drill 转换练习

single-slot substitution 单一成分替换

backgroud knowledge 背景知识

bottom-up processing 自下而上认识法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

decode解码

encode编码

information input/output信息输入/输出

interactional purpose 互动目的

lead-in导入

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

phatic寒暄

top-down processing自上而下认识法

transactional purpose 信息传递目的

code 语码

a system of words, letters, numbers, etc.

decode 解码

to discover the meaning of a code

encoding 编码

putting … into a code

decoding 解码

discovering the meaning of a code

skimming 掠读

skimming means reading quickly to get the gist, i.e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t is the method in which the reader reads only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of a whole passage and then recalls everything and identifie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after that he/she sets a goal for the assignment and plans how to do intensive reading of the entire document at a slower pace

scanning 略读

scanning means to read and locate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figures, schedules, tables, news heading, etcthe key point in scanning is that students have something in their mind and they should ignore the irrelevant parts when reading

top-down approach 自上而下模式

it is a model of teaching reading in which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first so that students equipped with such knowledge will be able to guess meaning from the printed page.

bottom-up approach 自下而上模式

it is a reading model that follows a linear process from the recognition of letters, to words, to phrases, to sentences, to paragraphs, and then to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text

distinguishing 辩识

finding the main idea from supporting details

predicting 预测

guessing what is coming next

sqr strategy sqr阅读策略

sqr is a five-step procedure made up of surveying, questioning, reading, reciting, and reviewing,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ading a variety of reading materials, including textbooks and journal articles, as long as the structure or organization of the material is not too complex.

the first step is to survey the material for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to create a mental map of the text and selective reading;

the second step is to predict questions that may be answered by the material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to serve as an individualized knowledge framework or template of the passage to which details may be added later;

the third step is to read the assignment one section at a time for content, search for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main ideas and their supporting details, look for information that answers the predicted questions, and take note of unexpected ideas;

the fourth step is to recite to actively make mental connections among main ideas and details;

finally, review the entire chapter or article to see how the information fits together.

pqr strategy pqr阅读策略

pqr strategy is a six-step process that involves previewing, questioning, reading, reflecting, reciting, and reviewing

the first stage is to preview the material for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to create a mental map of the text and selective reading;

the second step is to predict questions that may be answered by the material;

the third stage is to carefully read the complete text, unlike sqr to read section by section, recording notes in the margin or underlin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answers the predicted questionsin this stage, reflection phase, information from the entire chapter or article is linked togetherthe reader should attempt to develop insight into the topic and make associations among the important material noted while reading

the fourth stage, recitation, involves summarizing the main points and supporting details of the complete text

in the final stage, review, make sure the predicted questions have been answered and that the author's purpose is fully understood

rap strategy rap阅读策略

the rap strategy is a three-step approach involves reading, asking questions, and paraphrasing, which targets the reader's ability to understand main ideas and supporting details by emphasizing paraphrasing skills

read one paragraph of the text at a time;

ask oneself wha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ragraph is, then;

paraphrase the identified details supporting the main idea finally and record them.

reap strategy reap阅读策略

the reap strategy is a four-step strategy that involves reading, encoding, annotating, and pondering, armed with ten varieties of annotations, each focusing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a text, that help to improve student writing skill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on of main ideas

the first step of the strategy is to read the text.

after reading the text, the information is paraphrased (encoded) by the student into his/her own words in the second step

annotation of a text that explains and/or critique the text is made in the third step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text are handled differently when writing annotationsall together there're ten annotations, namely, summary annotation; thesis annotation; question annotation; critical annotation; heuristic annotation; intention annotation; motivation annotation; probe annotation; personal view annotation; inventive annotation.

in the fourth step the student evaluates (ponder) the annotation for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the teacher should 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other readings, to course objectives, and to classroom activities.

snips strategy snips阅读策略

the snips strategy is a five-step reading approach for facilitating on-line processing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aidsthe steps are: to start with questions, to note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hints, to identify what is important, to plug the important matters into the chapter, and see if you can explain the visual to someone

the first step is to start with questions like “why am i looking at this visual aid?” the reader then asks questions to determine what kinds of information on which to focus,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visual aid presented

in the second step, note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hints, look for hints or cl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visual aid in the title, caption, lines, numbers, or colorsand activate prior knowledge as it relates to the subject

identify the main idea of the graphic in the third step.

plug the important matter into the chapter in the fourth stepconsider how the visual aid relates to the main ideas of the chapter or article

in the last step, see if you can explain the visual to another person or just explain it aloud to yourself if no one is available.

prsr strategy prsr阅读策略

prsr stands for preview, read, self-test, and reviewtext organization, paraphrasing, and self-evaluation are stressed in prsr strategy.

in previewing stage, read the title, introduction,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to determine the main ideas covered in the textexamine the illustration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look at the words in italics or bold printread the summary and then skim any review questions or discussion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in reading stage, form the headings into questions and then read with the goal of answering those questionsidentify important points by underlining or taking notesclarify meanings further with visual imagery

in self-testing step, monitor understanding by answering self-made questions as well as review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textuse summaries to organize important informationtry explaining key ideas and concepts to another person

for reviewing check answers to review questions against the textreconsider information that was forgotten or misunderstoodrepeat the self-test and review stages until the material is masteredthen review periodically to keep the information in long-term memory

pror strategy pror阅读策略

the pror strategy involves pre-reading, reading, organizing and reviewing

in pre-reading stage, use the title, headings,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to form questions to guide readingrecall prior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subject to form more questions

in the second stage, read with the goal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sannotate key concepts, supporting details, and examplesconsider how illustrations relate to the text

in organizing stage, develop rehearsal strategies to organize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commit it to memoryanswer the questions aloudcompare the text to lecture material

last, reduce the information to the bare essentialstarget the information that was uncleartalk through the material to yourself or another student

parts strategy parts阅读策略

the parts strategy is a five-step procedure that guides students in carefully reading an assig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learningthe five steps are: to perform goal setting, to analyze little parts, to review big parts, to think of questions you hope will be answered, and last, to state relationships

for the perform goal setting stage, consider the reason you are analyzing the text parts.

in analyzing little parts stage, divide the text into parts, such as title, headings, visuals, and wordsanalyze one part at a timeexplain the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each partthen, based on one part, predict what the next part will discussafter reading all parts, tie them together.

during the review big parts stage, review the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of the textsearch for signal words, such as “the most important” or “the purpose is,” that indicates the main ideasdecide what the author's main goal or purpose isrelate the new information to knowledge you have already read about the subjectparaphrase the main ideas into your own words

in the think of questions you hope will be answered stage, identify your own questions based on titles and headings, previous knowledge, and predictionscheck the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text

for the last stage, state relationships, 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other texts in the unit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the course objectives indicated on the syllabusconsider how the text relates to what you already know about the subject

dissect strategy dissect阅读策略

dissect stands for discover the word's context, isolate the prefix, separate the suffix, say the stem or root word, examine the stem or root word, check with someone, and try the dictionaryit is a word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it emphasizes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a word using context and word element clues

cssd strategy cssd阅读策略

the cssd strategy is a four-step procedure combining a number of approaches for learning vocabulary words and meaningssccd stands for context, structure, sound and dictionary

the first step is to consider the context of the word

the second step is to break the word into smaller parts and look for familiar prefixes, root words, and suffixes

the third step is to analyze the word phonetically by breaking it into units of sound.

if these methods do not work, consult the dictionary in the last step

vocab game 词汇游戏

the vocab game is for students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s of out-of-context words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of morphemes, word parts, and etymology (word origins).

the steps of the vocab game are: to 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to discuss and select vocabulary words, to select a scorekeeper and recorder, to present the words, to define the words, to analyze the words, to check the definitions, to record points, to do group discussion, to record the word lists, and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the patterned language approach 模式语言策略

the patterned language approach is to practice word identification skills with an emphasis on word meaning

it follows these steps: to select the reading material, to read the selected material, to make and match text strips, and to write word cards.

the creative mapping strategy 图式阅读策略

the creative mapping strategy is to use pictorial images to help students recognize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content readings and reorganize the main ideas and details of the text

guided reading 指导性阅读

guided reading refers to timed reading conducted in class under the control and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pre-reading activities 阅读前活动

we mean tasks/activities that students do before they read the text in detail.

a transition device 转换方式

a transition device is the way to transfer information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referential words 指示词

referential words are words such as pronouns to refer to people or things already mentioned previously in the context

making inferences 推理

making inferences mean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it requires the reader to use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order to infer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author.

role-play 角色表演

role-play is a very common language learning activity where students play different roles and inte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oles they play.

subvocalization 默念

subvocalization means a more subtle type of saying the words, also called thinking each word without actually moving the lips or tongue.

篇2:专业外语教学探讨

论文摘要:专业外语在学生的全面紊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学中普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专业外语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队伍、教材建设鱼待提高?考试缺乏规范化千?针对影响专业外语教学水平的上述问题?探讨了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圣的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国际间科技、教育、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人才成为竞争的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的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专业外语是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强化巩固基础并进行实践应用?从而掌握科技英语技能。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以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英语能力。它既是基础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认真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学生的外语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专业外语教学在许多环节相对滞后较大?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专业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在经过紧张的、近乎残酷的基础英语学习后?就进入了专业外语学习阶段?从教师到学生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英语?轻视专业外语的倾向?没有从思想上把专业外语当作一门主干课来看。教师对教学特点不甚明确?对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学生对专业外语学习的方向性、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教学效果与基础英语相比差距明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必须通过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与专业外语的学习?来获得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能力?可见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2.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外语教学方法与规律可以说知之甚少?且大部分专业外语教师均为年轻教师?流动性较大?缺乏稳定性。而专业外语教学对教师的英语能力、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的要求较高?相对稳定的师资也很重要。上述状况严重制约了专业外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缺乏高水平的、合适的专业外语教材。

目前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很少?且专业性与通用性不强?覆盖面不广。难以作为通用教材推广使用。各高校多自编讲义?有的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章节?有的选用与专业相关的科普读物?有的则选用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教学内容。总的来看?由于不是统一组织编写?所以水平不高、通用性不强?难以将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专业考试缺乏规范化、标准化。

基础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比较科学的考试方式?教师和学生对考试非常重视。而专业外语的考试方式比较随意?有的考词汇?有的考文章?有的考;有的是开卷考?有是闭卷考;有的采用课堂考试?有的则采用交作业的方式。总之来看?专业外语考试缺乏规范化、标准化?从主观导向上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最的途径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法研究。

学校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特别注意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外语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担当专业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大力开展有关专业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实际当中要结合专业外语的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好教学?同时专业外语的教学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2.重视专业外语教材建设?精选教学内容。

搞好教材建设是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要跟上基础英语和专业教材发展的步伐?与之相适应、相配套。高校要组织由外语教师、专业教师及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小组?综合各自优势?编著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考虑专业性、实用性与统一性。随着全面素质的进行?目前人才培养的方向调整为“淡化专业方向?拓宽专业知识面”?相应地在专业外语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学内容面广与教学学时有限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专外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来精选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专业外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专业外语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采取一些灵活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经过基础英语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水平?但他们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其进行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及外文文献检索翻译。

专业外语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间题?如师资、教材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严重影响了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只有对专业外语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协调好影响专业外语发展的各个因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篇3:外语教学反思

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这一年以来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根据教材中的情境,真实再现于课堂并创造新的怀境,如教“What’s you name? How old are you?”时,情境有“小歌手大赛报到处”、“迷路的小孩子与警察”、“结识新朋友”、“医生与生病的孩子”、“自我介绍”等等一些语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讲台上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如师生早晚问好、道谢、道别等,学生已经习惯用Hello、Good morning、thank you、You are welcome、See you、Good bye……与我交流。这样就无形中发展学生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每课的对话让学生先听后读,然后表演,每小组不宜超过四人。表演前应让各小级操练准备,鼓励其拓展创新对话内容。表演过程中,除要求学生语音语调正确外,还应让学生注意到交流手段如表情、手势、姿态等。例如在练习Is this jacket yours?这个句型时,我手里拿着一件夹克衫,一边走进教室一边问:Whose jacket is it? Is this jacket yours?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夹克衫是谁的。于是,我跟学生们操练熟了,就让学生自己去找它的主人,学生拿着这件夹克衫去问别人:Is this jacket yours?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

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

2、鼓励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背诵,使自己听的见自己的声音,渐渐做到流利,顺畅。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

3、对于底子薄的或性格内向的同学,降低他们的学习标准,当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有成就感。

差生上课时注意往往不够集中,我就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差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very good”,他们往往因得到这两个激动,这样差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差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就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学这门课。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三。记忆方法

学习语言就是要开口多说,多记, 多背,只要功夫到家了,学习英语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英语琐碎的知识点太多,每天都有新的知识点增加,这就需要学生多记,多背。这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现在才初一,主要是以单词为主,如果连单词都记不住,更何况句型听力。因此谈谈自己记忆单词,句型的方法,仅供参考。

1、根据发音脱口而出单词,多朗读,重复多次,背会的东西容易忘,应隔三插五的再巩固。

2、背诵一个小对话,背会了用自己的话把它复述出来,这样增加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 把记不住的单词写在小纸片上,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看,长期坚持,一定有成效。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改进的成绩,给予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并鼓励他们大胆的去说。学生考完试后,让学生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问题。让学生相互之间相互评价,找出优缺点,互相促进学习。

一年的教学工作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爱心 耐心,更主要的是管理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教师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历史的工程师,我很庆幸自己成为教师行业的一员。但现在深有体会,当一位老师难,成为一位称职的老师更难,成为一为称职而又秀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自己要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更新观念,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篇4:外语教学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

努力营造外语教学“体验场”,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依托教研组的整体推进与教师分层研究相结合的策略,最大化地调动老师们的研究积极性;通过分层研究,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成长起来,成就教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既让老师们体验研究的乐趣,也要让老师们尝到研究的甜头。抓重点,树精品,搞好经典课例研究,积极打造特色“体验教师”团队。

工作任务

1.直面研究困惑,切实解决现实研究中的问题。

3.落实体验常规,形成“体验课堂”研究常态。

3.打造体验教师,成就卓越“体验教师”团队。

4.抓好课例研究,完善典型课例加速成果提炼。

5.开展主题活动,彰显外语体验教育教学特色。

工作措施

一、直面研究困惑,切实解决现实研究中的问题。

1.聚焦“体验点”的挖掘和“体验场”的营造这一研究要务,直面现实研究中的困惑,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的原则,化繁就简,抓住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不放,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做实实在在的研究。

2.通过开展问题征集,寻求策略,全力攻坚,交流分享,反思再构等研讨活动,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落实体验教学的每个细节。

3.聚焦师生外语口语能力的提高,着力培养师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手编辑校园口语(口袋书)校本教材。

二、落实体验常规,形成“体验课堂”研究常态。

1.通过博客学习外语教育教学理论或经验文章,并以留言或评论的方式写出感想。(每个年级负责推荐一篇文章上传博客。王静负责留言考核记载。)

2.第一、二学月内各年级需集中开展3—4次单元集体备课活动,做好全期体验教学预案设计。各教研组在使用过程中需进行不断地修改完善,期末由由各年级统一打包上交,同时根据教导处统一安排,定期检查教师各单元体验教学设计的使用情况。

3.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堂课、一篇教学实录案例、一篇教学叙事。每位老师在4月底前均需上一堂组内研究课(上课时间、班级、节次自定);研究课结束后一周内需将自己的研究课例整理成一篇体验味浓的典型课堂教学实录案例;6月15日前需完成一篇体验教学叙事文章。

三、打造体验教师,成就卓越“体验教师”团队。

1.每位教师均需利用闲散时间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名师示范课四节或以上,以听课笔记、随感、博客留言推荐的方式进行分享交流(累计考核加分)。第三学月集中开展学名师汇报课活动,各年级推荐一名教师上展示课。(上课时间以具体安排表为准)

2.邀请教科所专家到校举办外语教育教学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开展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分享等专题论坛交流会。

3.推行目标管理,深入开展“外语沙龙”活动,每月一次主题活动,定期开展教师“外语演讲”比赛、外语才艺展示、优秀论文评比等活动。

四、抓好课例研究,完善典型课例加速成果提炼。

1.同课异构,开展优秀课例评比。与各类“研究课”整合起来,典型课例反复研讨,以丰富教学组织策略,成就优秀课例。

2.深入开展经典课例的微格研究,反复研讨,仔细打磨,落实每一个细节,优化每一个环节,成就精品体验课例,为常规课、展示课提供经验借鉴。

3.定期举行经典课例分享研讨会(可以是自己的学实践片段,也可以推荐、分享期刊、杂志中的优秀课例)。

五、开展主题活动,彰显外语体验教育教学特色。

1.开展好外语主题体验活动,并向家长和社会开放,通过主题展示、亲子沙龙、活动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全方位检验学生的'外语能力,掀起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潮。

2.各班组建外语口语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各班利用周日晚间活动时间开展外语演讲、外语朗诵、外语故事、外语歌曲等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训学生标准的口音,为定期开展的外语主题展示活动做好准备。

3.学校定时开放图书室和语音室,引领学生走进外语的图书世界,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语言积累,每个年级本学期至少利用一次周四体验活动时间在多功能厅开展一次原声英语电影配音展示活动。

4.每班设立外语图书角,每班教室黑板上都开辟每日英语专栏,后墙黑板开辟外语学习园地,设立多功能厅外的外语角为“No chinese”专区,浸润外语语言文化氛围。

5.设立“外语日”,定每周三为学校“外语日”,从早晨起床后,师生都要用外语互相问好,早读十分钟进行外语诵读。提倡学生在这一天的学校生活中说外语,用外语。

篇5:外语教学散论

外语教学散论

教学方法论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活动、任务、经验及其运用方式的总称,是确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既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死守的一套僵化的准则和程序,而是教师每面对一组新的学习者时都必须重新进行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及其过程。从大量的教师培训课程或语言教学过程来看,作为一种探索过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其间是大有差别的,在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特殊的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师模仿和内化的模式。本文试对外语教学活动中的方法和那种超越方法本身、旨在探寻“高效教学”本质的做法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探讨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 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教学方法果真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下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理性主义”方法是指那些“指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把语言视作一个整体,认为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居先步骤”,其中包含着批判性地思考和交际的愿望;而“经验主义”方法则注重于四种“互不关联”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其排列顺序的不同也说明主张的差别,这里暂不涉及)的训练。那么,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别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呢?斯沃弗等人发现,人们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差别”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因而“贴”在教学活动上的某种方法论“标签”并不说明什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性质的限定并不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研究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假设。这也是方法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教学方法仍然很有“市潮,新方法的兜售者在各种会议上频频露面,教师们也时常聚集一堂聆听关于最新“超级方法”的描述。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既无法掩饰更无法消除以使教学概念化这种企图的严重局限,即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某种经过精心包装的静态的、“预先决定”的货色,而把特定的.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过程等强加于所有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堂经历的研究表明:从时间上来说教学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来源于教师和学习者与教学任务和活动之间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有些人不顾这些事实而根本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如果让每个教师各行其是,教学活动将陷于一 片混乱,因而必须有一些适用于一切教师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一般方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得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和补充,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完善。

鉴于此,另一些人在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教学观。他们认为:①教学效果的差异,原因在于教师而不是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②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方法;③“高效教学”的特性是可以测定的。此外,他们还将注意力部分地转向了学习者,并试图确定“高效学习”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高效教学”特性的策略研究

要探讨“高效教学”,必须对促成教学“高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中包括教师的策略和学习者的策略两个方面。

研究者发现,教学过程的几个维度都可以说明“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间的差别,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任务和分组教学等环节 。在“高效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论原则建立于对“高效”教师实际运用的课堂实践的形式及过程的研究,因而不能将其“高效”简单地归功于甲方法或乙方法的应用,也不能归因于教师对照某套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原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学习和交际过程的主动控制和驾驭能力及其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充满着教师的授课目标、学习者的学目的、课堂任务及活动、教师的讲授行为和学习者为完成指定任务而采取的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2、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于教师的作用,殊不知学习者为达到成功的学习而采用的“策略”也具有重要作用。魏林等人就认为学习者无论在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的情况下都可以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观点使得研究者和教师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学习者本身,以图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正如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试图证明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导向优质教学一样,对“高效学习”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哪些学习行为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研究者发现,一些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欠佳”,主要是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因而他们认为,通过验证并指导这些学习者运用“成功学习的策略”就有可能使其“表现”得到改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策略”进行研究,以帮助其他学习者改善其学习语言的能力。

为了向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必须将“策略”具体化为特定形式的技巧,然而关于如何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其中心问题在于“策略”是“学得的”还是“习得的”,一些研究者主张直接了当地训练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运用,并教会学生如何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策略;另一些研究者则倾向于将某种策略融入其他学习内容之中,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策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习得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两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干预,问题在于教师是让学习者放弃现有策略并换用别种策略还是仅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驾驭现有的策略。

三、关于本讨论的总结

上文主要讨论了外语教学的两种情况。一是将“教学”概念化为“方法的应用”。其中,构成方法的理论假设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这些设计后来又被强加于教师和学习者。据此,人们试图使教师和学习者的课堂行为与方法的规则一 致起来。二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直接观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①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关,也受教师展示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活动和任务、检验学习者的学习并提出反馈意见等“策略”的影响。②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的当与不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途径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一套可以教给教师和外语学习者的一般原则,同时也暗含着对教师角色的重新界定,即不能将教师仅仅视作特定教学原则的“执行者”,他们还是自己及学习者课堂活动的审查者。因为,在教学领域里判定构成“高效教学”之基本要素的尝试都是教师发起的,教师们通过对自己的课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获得关于其教学效果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原则。在学习领域中教师也同样起着作用,他们起初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审查,继而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关于“成功学习策略”的反馈信息。由此可见,教师们关心的不仅是能否探寻出教和学的最好方法,更重要的则是寻求出一种超越方法本身的东西--为“高效教学”和“高效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篇6:外语教学课件英文版

外语教学课件英文版

外语教学课件英文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eaching Objectives:

Grasp 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

Language focus:

cook a meal, play volleyball, PE/physical education, chemistry lab, feed, sweep the floor, look out of...

Properties: Tape-recorder, Overhead projector, 课本挂图。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Act out the play about neighbourhood relationship. Other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were they doing in the play?”.

2. Revise 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 by performing actions, such as: cleaning the floor, closing the window.

What was I doing? What was he/she doing? What were they doing?

Step 2 Presentation

Draw this time table on the blackboard. (or on a flashcard) as a model:

Yesterday: Li Lei

9:00

10:20

noonreading  playing football12:00

1:40

4:40

having a rest shopping with Jim

Present this dialogue:

A: What was Li Lei doing at half past nine yesterday morning?

B: He was 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practise the dialogue with other time. Repeat it for Han Mei instead of Li Lei.

Get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3 Ask and answer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irs.

Then get the students to draw a time line showing what they were doing at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last Sunday. Have them ask and answer about what they were really doing.

Explain the word: PE, chemistry, sweep

Step 4 Practice

Show the students the picture and say: One Sunday morning the man upstairs heard the sound of children playing in the park. What did he see when he looked out of his window.

Now 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were the children and other people doing?

Explain the using of playing in the park.

Get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A: What was the man doing?

B: He was selling the fruit.

The boys were playing basketball.

Do WB EX.1.

Play the video: 过去进行时, Get the students to act in pair.

Step 5 Exercise

Ask questions.

1. The girlwas making a paper boat.

2.Tonywas telling a story.

3. My brother was playing the pianoat six o clock yesterday.

4. They were doing homework. (general question)

Keys: 1. What was the girl doing?

2. Who was telling a story?

3. When was your brother playing the piano?

4. Were they doing homework?

Step 6 Homework

1. Write a short article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in this lesson.

2. Draw a picture for other students to talk about.

3. Do exercises on page 117.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Writing on blackboard

篇7: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出处]

[作者]   张国扬 黄子成

[内容]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关于素质的涵义以及对素质的理解,由于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一般认为:素质是人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积淀而成的生理、

心理的内在的基础条件,其结构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系统。

如果我们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去谈素质,不妨把素质视为人们学习和掌握外语的一种潜能。它

是人们的外语能力形成及发挥的内在渊源。

当前所提出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

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

会实践方式。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任

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无论向哪一方

面发展,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搞好工作的广阔天地。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提出,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提出和实施,对外

语教学特别是对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外语教学也将带来重大影响。

二、素质与外语能力

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

素质。素质与知识不同。素质是人学习和利用知识的基础,而知识的丰富又会影响素质的养

成和发展,但

[1] [2] [3] [4] [5] [6]

篇8:初一外语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外语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外语教学工作总结07月08日星期四19:47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的工作态度一向是积极主动的,本学期我担任初一(一)班和初一(二)班的外语教学。由于所任课的初一年级的基础教底,外加教学经验不足,我对教学工作更是不敢丝毫怠慢,平时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组内同学科老师学习。经过半学期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对这学期的总结:一:思想工作方面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下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教书又育人。本学期初在业务主任张老师的讲解中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根据《学习新课程,品位新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继续学习了有关《课本剧表演在初中的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任小艾的班主任工作艺术》等内容。与此同时在业余时间不断进行自修,写感想并投入实践中操练。在工作中,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敢于创新,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二:教育工作方面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尽量补充资料。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在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本届初一是我带的第一届学习新教材的一届,有很多教学上的东西需要自己去学习,专研。一:时间是胜利的法宝,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也有人说时间就是生命,要我来说时间就是提高学生成绩最好的方式。1.在初本学期学习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对英语的兴趣。由于两个班级的差距较大,所以两个班级的讲课进度有所不同。对于一班相对基础较好,所以抓优等生是我本学期的目标,在抓尖子生的同时,对于学困生,中等生的培养也是本学期,的主要工作目标。课内重点培养,课外重点辅导。一直以来让学生们担心的听力内容,到兄弟学校借阅资料,在考试前半月进行了集中训练。2.课上积极开展课本剧活动,本学期课上有针对的课本剧训练达到15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外语水平,不怕失败,在两次家长会上学生们表演了《灰姑娘》,以及大型生活情景剧。3.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本学期提高了小组学习的质量。在课上以8个学习小组为中心,负责课上的活动。课外由各组的组长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比如作业,课外知识训练。通过本学期的综合成绩,各个小组的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4.加强学生的管理力度,为了提高口语水平,以及能更好的熟记单词,句型。每天由学生进行早读活动,时间15分钟,在这个期间学生们能做到认真,细心,让我感到很高兴,在老师不在的时候,有领读的同学负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大家都能认真的指出,从而提高了大家的学习质量。5.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复习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我还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基础是一种能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社会,要立足于之,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识,充实自己,换句话说,在学校学的那些具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东西,这就是能力。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针对班级的后进生,本学期做了如下工作,首先,从思想上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学习外语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平时利用中午时间对他们进行各种题型的训练,并且在业余时间进行家访,帮助家长一起在生活学习上出谋划策。通过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争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本学期的工作告一段落,初一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工作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同时有很多自己认为不合适的地方,望请领导指正,并给予帮助!

篇9: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文简要阐述了学习理论的三大主要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并通过各派代表性观点分析了它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进而揭示了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三点启示:学会划分学习的发展阶段;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适度强化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作 者:徐捷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H3 关键词:学习理论 外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篇10: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外语教学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积极构建所学新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一定的情境发现学习规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语言知识和技能。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近些年来对教育实践影响最大的学习理论之一?作为一种更能充分揭示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而为人们所推崇?在教学领域引发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西方?是继行为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该理论吸收了人本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思想?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核心主导的作用?也借鉴了行为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社会环境因素对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托娅?孙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人们的视角从“知识是一种产物”转向了“学习是一种过程”?转引自庄智象?黄卫?。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李萌涛??。世纪年代以来?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正在引起外语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对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影响人类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动机、他人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因素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等?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真实情景相分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从外界转移而来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新的意义?学习者要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积极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语言学习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建构自己对之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知识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年来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在教学模式上一直保持着“老师―黑板―粉笔”的讲授型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惠兰等?唐玲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讲精、讲细、讲透?学生习惯于听清抄下记牢?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备课讲课?学生机械理解记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极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向着既传授语言知识更培养实用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式、探索式、情境式、协作式等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黎加厚?。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去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曾静?。 2.教师的作用及角色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师应使用工具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也从以往的知识权威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问题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境的创设。认知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曾静?。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上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他们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和支持。由于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感知的语言才回完整和有意义?因此?教学设计要强调多角度地提供或创设能够反应复杂现实世界的学习情境?反对孤立于外语环境的抽象的语言训练。

4.协作式学习的关键作用。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在小组成员协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式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式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家共同建构语言的意义将会更全面、更准确。

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来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协作学习的设计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设法把讨论一步步引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5.注重情感因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堂的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是学习中的促进因素?托娅、孙立新??对学习者来说情感支配着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某种倾向?王初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焦虑、抑制、紧张等消极情感?消极情感通常导致被动和抵制行为?因此极大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时?认知活动便趋于停止?即使不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应该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极大的敏感力?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消极情绪?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习活动在积极的环境中进行?闫传海?张梅娟?。

四、结语

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将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把权力赋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学会调节自我以适应不同的文化情景和社会环境?主动探求钻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应付各种挑战。

篇11: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出处]

[作者]   张国扬 黄子成

[内容]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的涵义以及对素质的理解,由于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一般认为:素质是人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积淀而成的生理、

心理的内在的基础条件,其结构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系统。

如果我们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去谈素质,不妨把素质视为人们学习和掌握外语的一种潜能。它

是人们的外语能力形成及发挥的内在渊源。

当前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

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

会实践方式。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任

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无论向哪一方

面发展,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搞好工作的广阔天地。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外

语教学特别是对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也将带来重大影响。

二、素质与外语能力

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

素质。素质与知识不同。素质是人学习和利用知识的基础,而知识的丰富又会影响素质的养

成和发展,但是素质的高低与知识的多少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比例。素质与性格不同。性格对

素质的养成有影响,但素质的外延大于性格,它是形成性格的基矗素质也不等同能力。具备

一定能力有利于养成一定的素质,但素质是内在的潜能,它通过能力才作用于外界,它是形

成和发挥能力的基矗所以素质与能力的关系,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般说来,素质是

决定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有什么样的能力。例如,记忆素质优良,其

记忆能力就较强。素质是稳态的、内化的、主体的,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动态的、外显的,

能力有赖于素质而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发挥其作用;素质有待发挥为能力,并通过能力

发挥其作用;能力又可以积淀为素质,即两者具有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时,离不开其所依赖的基椽―素质。在外语教学中,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矗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培养外语交

际能力的前提。

(一)听的素质与听能训练

“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据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

em-perly)在1970年的统计,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

弗里斯(C.C.Fries)说:“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亚历山大(L.G.A

lexan-der)说:“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比重占90%。能听懂才

觉得舒服,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广播、电话等电子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听的素质变得日益重要了。

国外早在40年代便有学者如卡林(Kar-lin,1942)、尼科尔斯(Nicho

ls,1948)、布朗(Brown,1949)等进行研究,目的是要通过他们的测验

证明:听力与其它语言技能相比,有着重要的区别。1956年卡弗里(Cafery)和

史密斯(Smith)进行了一项研究,区分了视觉言语因子和听觉言语因子。1960年

凯勒(Keler)在回顾过去十年的研究时,十分有把握地说,听力是一组可同包含在阅

读中的技能相分离的复杂技能。1962年斯皮尔里特(Spearit)进行了34项的

大测验,包括言语理解、听力理解、视觉耐力、推论、记忆和注意力等。他的研究结论是,

存在着一种确定的听力理解因子,他称之为“对以会话形式出现的言语材料的理解”。19

72年朗香(Longchamp)进行了一项因子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离出一个

特殊的听力理解因子。1980年斯温顿(Swinton)和鲍尔斯(Powers)进

行了一项综合因子分析,通过考察TOEFL考试来衡量什么是语言能力。他们的结论是:

在TOEFL考试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因子起着作用。在听力部分中起作用的一个因子在所

研究的每一组中都起着作用,然而另外两个因子在这些组中存在一些差异。

一些有经验的语言教师往往会发现,有些在其它语言能力方面不特别强的学生,在听力这个

领域却相当出色。

“听”不是一种消极地接受信息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义

和语法诸方面),通过自己的听的素质的潜能,从音流中获得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活动。“听力”

是一种迅速正确的辨音解意、理解语意并对听到的信息作出评价反应的能力。因此,我们在

对学生进行听能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听的素质的潜能。例如,灵敏的听觉有助于迅

速准确地辨析弱读、连读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有助于接收快速的微弱、含混的音流并提炼出

准确的信息。一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注意力、记忆力、自信心、综合领悟能力等对听能的

影响亦十分重要。

(二)说的素质与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教程是将自己内化的语言材料进行编码,即借助于

词语按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为外部有声语言。初学者在编码时通常要经过母语到外语的

“心译”,或用斯特恩(Stern)的话是介乎两语之间的一个语际连续体(conti

nuum)。开始时,往往要想一想再说,然后是想和说几乎同步进行。随着学习的深入,

逐渐摆脱“心译”,达到不加思索地自动地完成复杂的编码心理过程。

“说”的素质首先是有说的动机,即有强化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在外语

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以致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古朗说:“被要求讲一种外国语言,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

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学生“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先跟读,后自己讲;

先自己大声讲,然后向全班讲,最后才到陌生人面前讲;先讲简单的内容,后讲复杂的内容;

先讲一两句话,再作较长篇的讲述;先作有准备的讲话,后作即兴的讲话。学生不敢开口讲

英语是一大忌,外语教学的交际化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

在课内外多同学生用英语交谈,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说”的素质还包括思维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表达的灵活性。英语口头表达的特

点是现想现说,思考的`余地极为有限。没有思维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就不能较迅速地

组织所讲述的内容,把不太肯定的、不太周密的想法变得成熟、明确、周密,也就不能使要

讲的英语既有实际内容,又有重点,既有讲述层次,又有次序。没有表达的灵活性就不能应

付各种各样的口语场合。

根据英语口语的特点,说的能力还应从下面的三种基本能力去训练和培养。

1.运用英语口语的语言结构形式的能力。英语口语与书面语不同,有“八多”。即:自然

句多、短句多、省略句多、移位现象多、减缩形式多、套语多、常用词汇多和习惯用语多。

熟练地运用这些口语语言结构形式是培养说的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

2.定向表述的能力。定向表述能力是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

形式对某一个话题作讲述。其训练形式有:用英语解释某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复述一个故事或课文,或转述别人的话;对某件事或某一生活片段作描述;对某一专题发表

自己的意见等。

3.正确运用英语语音来表情达意的能力。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口语是靠语音来传达的。

口语交际稍纵即逝,而又连续不断。英语的语音能力包括讲英语时语音的准确性。口语交际

[1] [2] [3] 下一页

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说话人的心理情绪、语气等都通过语音体现出来。

(三)听说与视觉素质

听和说的能力训练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特别是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模仿力是外语学习中

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一个人所具有的模仿素质与听的素质和说的素质密切相连,而听

和说之间亦互相密切相连,听得清,辨得清,模仿得惟妙惟肖,说得准确流利。领悟法教学

(comprehensionapproach)的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多听(达到一定

界限)就自然会说,即如果听能达到一定水平,说能也会跟上。

在信息社会中,视觉素质是一种复杂的、也是基本的素质。据估计,人们接收的所有信息中

有83%是通过视觉得到的。视觉信息的激增使人们进一步重视视觉素质的研究,这是因为:

1.确实存在一种视觉语言。

2.人们能够借助直观形象来思考、表达和交流。

3.能够借助视觉途径来学习。

4.学校必须教授直观认识技能,培养视觉素质。

视觉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为了理解视觉信息,人们必须观察、注视、领悟和评

价,这种综合的素质就是视觉素质。据研究表明,与其它任何形式的信息相比较,听觉信息

和视觉信息相结合,能够更牢固持久地被学生保持在头脑中。

今天的外语听力课、听说课越来越多地结合视觉的应用,成为视听课、视听说课。视觉教材

的介入,使静态的或动态的画面场景,能声像并茂地映入学生眼帘,进入学生耳中,极大地

强化和丰富了听力理解与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开口欲望,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为语言交

际创造了良好条件。可视的语境有助于口头信息的产生和理解。

视觉素质有助于交际理解,这是因为:

1.可视语境更有助于事件的情景化。

2.可视语境使态度明朗化和信息侧重化。非言语的表达手段如面部表情、手势等可以对信

息的某些方面加以强调,即使是在口语交际中,出示图表或画龙点睛式的板书,也能起到类

似的作用。

3.可视语境有助于语篇结构。在口语交际中往往伴有示意动作,以提示语篇的过渡。

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视与听说始终程度不同地相互依附着,相辅相成。在语言实验室的

外语课教学中,常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来提示说话,使视听说结合。可见,可视语境的功用

在于能展现逼真的信息资料,表明各种情景中所使用的语言,显示语篇中言词与非言词表达

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说,把真实生活带进了教室,使语言自然融入背景之中,为

学生感知制约环境中的真实用语和分析相应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自身和他人的举止行为,提供

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

(四)读的素质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书面文字一直是传统

的沟通媒体,培养读的素质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书面交际不同于口语交际,它是一种单向的交际。但同“听”一样,“读”不是消极地接受

信息的活动,读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来识别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推理过程。通过对文

字符号的辨认和解码,即对词及词组的意义、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辨认和掌握,达到对文字

符号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初学外语者往往在解码过程中有一个“心译”的过程,但往

后会逐渐摆脱,达到对外语的直接理解。

读的素质包括有识记、分析、判断、猜测、推理、综合、领悟和评价。读的素质还有转化为

其它听说写能力的潜能。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读。在朗读时,人们的眼、口、耳、脑各个器官同时并用,这样会增强理

解与记忆。在声音的帮助和配合下,人们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和表达读物的思想感情。朗读

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朗读的功效在于:

1.促使文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

2.训练眼球在阅读中有节奏的活动,这是阅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3.训练语音、语调、停顿和节奏,有助于培养说的能力。

阅读是不出声的默读,是读的主要形式。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阅读者的语言知识、语言交

际功能以及认识能力。语言知识是交际的基础,是阅读能力最基本的成分。提高阅读能力不

仅有赖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技能的提高。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认为,阅读技能

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指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方法。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速度、理解和

词汇。

速度是阅读技能的第一要素,它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要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激发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快速地去猎取信息。鲁梅尔哈特(Rumelhert)将阅读的特点阐述为一个“由

视觉获得信息”与“由期望获得信息”的相互结合的过程。此外,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复

视”的坏习惯,培养“跳跃式”的阅读方法,逐步扩大“识别间距”和逐步克服对“心译”

的依赖。

理解是阅读技能的第二要素,理解对阅读能力有决定性的意义。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

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有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阅读理

解作如下的指导:

1.判断和推理指代关系。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许多指代用语,阅读时必须正确判断指

代用语的所指,否则就难以正确理解。

2.判断和推理多义词的词义。词的多义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些多义词的具体词义

只有通过上下文,根据交际情景和搭配关系才能确定。

3.判断和推理句间逻辑联系。在许多情况下,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并非总是直

接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达的。为理解所需要的,除了语言知识之外,还要有判断语言情景、

运用交际规约的知识。

4.悟词意。遇到不熟悉的生词,可以通过构词分析、上下文推测等猜测它的词意。

5. 篇章结构的分析。找出各段的主题句,理解各段的大意和要点;抓住实词、关键词、转

折词;把握文章前后情节的联系;综观文章的全文。词汇是阅读技能的第三要素。

词汇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掌握的词汇越多,阅读速度才能越快,理解

的程度才能越深。1984年库珀(Cooper)的研究资料表明,词汇比语言结构更易

造成阅读困难。

(五)写的素质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也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形式。同“读”一样,“写”是一种单向交

际。

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信息。写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有表达的欲望――把表达的内

容用文字符号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初学外语者往往需要

借助母语去构思,只有精通外语的人才能完全摆脱母语,凭借外语思维,进行写作。

写的素质有写作(文字表达)欲、观察、对比、模仿、想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耐心细

致、独立工作等。

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写是学生最感困难的,最容易出错。布朗(H.D.Brown)

曾提出一个外语学习的心理素质问题――“容忍”和“不容忍”两种不同的学习素质。其含

义是学习者能否容忍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矛盾的概念。外语不同于母语,有些人具有“容

忍”的素质,对外语中与母语相矛盾或不协调的结构容易接受并内化;而另一些人则比较“固

执”,很难接受甚至排斥,因而,就总会写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英语里又有许多惯用法

不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对于具有“容忍”素质的学生来说,他们会立刻认识到新学的知识

和原有的知识的“不协调”性,从而相应地调整原来的知识结构,把新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自

己总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就会少犯语言上的错误。教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笔头练习和书面表

达中,看出学生是否具有“容忍”的素质。

培养写的能力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灵活表达的能力。即同一个意思让学生尽可能写出多种不

同的表达形式。瑟雷尔(S.Thurel)称这种能力为“策略能力”,即在遇到障碍时,

能灵活机动地跨越障碍,成功地向交际对方表情达意的能力。有些学生凭有限的单词便能表

达自如,靠的正是这种能力。

三、外语交际能力与外语学习优秀者的素质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当前国内外的外语教学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外语教学的最

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吸收和运用外语的强烈意识,而语言交际运用的参与感则是

交际意识的核心。交际意识是学习者由于认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而敢于和善于参与外语交际

活动的心态和素质。斯特恩在他的《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一文中写道:“优秀的语言学习者

愿意实践。他认识到语言的内化不能不花气力地产生于一旦而全部实现。内化需要时间和经

常不断的语言接触,接触可能是有意安排的实践,也可能是真正的交际。他能抓住每一机会

实践……他愿意在真正的交际中运用语言,因为他认识到完全靠有意识的语言操练是不够

的,因此愿意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言运用之中,即使他的能力并未达到这个水

平。”

鲁宾(J.Rubin)则在她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一文中列出了

优秀语言学习者所具备的七个素质:1.他们是积极的和正确的猜测者。2.他们具有强烈

的语言交际的欲望。3.他们不怕因犯语言错误而被别人讥笑。4.他们在语言学习中也很

注意语言形式的构成。5.他们会力争语言训练的各种机会。6.他们善于鉴别自己的言语

和别人的言语。7.他们注重语言的意义理解

上一页  [1] [2] [3]

篇12: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计划

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计划

一、支部工作

1.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全力支持本部门的行政工作的正常开展。

2.按照校党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好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

3.加强外语部直属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把发展新党员作为组织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4.组织一次意义的党员活动。

二、科研工作

1.继续做好xx级9个教学实验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工作。

2.进一步抓好本学期的大学英语精品课建设。

3.搞好本年度的'科研立项、教改立项。

4.完成今年本部门的电子教案工作。

5.加强各类命题工作和考研试题建设工作。

6.编写完《xx年渤海大学迎评英语使用口语和翻译手册》。

7.组织好对xx和xx级全校学生进行的为期八个月的口语和翻译的培训工作。

8.召开一次以《如何做好科研工作》为主题的教师座谈会。目的是把本部门的科研活动更好地开展起来,指导中青年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学外语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工会工作

1.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2.“五一”前后组织一次本部门全体教职工参加的骑自行车郊游活动。

篇13:外语教学论文稿件格式要求

一、稿件构成

为了便于提高审稿和编辑效率,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向本刊投稿时请按下列要求调整稿件构成:1. 论文的中文标题;2. 中文摘要;3. 中文关键词3至5个;4. 论文正文;5. 参考文献;6. 附录等。

论文封面页请提供以下信息:1. 论文中文标题;2. 作者姓名;3. 工作单位;4. 通讯地址;5. 电话号码;6. E-mail地址;7. 请注明“中学篇稿件”字样;(单独附页)

二、正文格式

1. 小标题:一般单独占一行,前空两个汉字字符空,用小四号黑体;

2. 层次编码:稿件的小标题请依次使用:一、二、三、……;1. 2. 3. ……;(1)(2)(3)……;① ② ③ ……;

3. 正文:用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编辑稿件时,页面设置请使用A4纸张;上、下、左、右各留3cm的边空;行距为1.5倍;正文用5号宋体。

三、注释

对标题的注释或对全篇文章的说明可以用脚注,并用 “*”来标明,列在当页正文下;正文与脚注之间用一横线分开。

稿件中的引文一律采用夹注的方式,在稿件正文中提供引用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出版年代,直接引用原文时提供页码。正文中提到的文献与参考书目中的文献必须一一对应。引用中文作者时,夹注时采用中文作者姓名;引用英文作者时,夹注时使用英文作者姓氏。作者与年代之间用逗号隔开;页码与前面的其它信息使用冒号隔开。例如:

例1:知识的概念是跨越语言的(Cummins, 1984)。

例2:……当前教育中重认训、轻情感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卢家楣, )。

四、参考文献

1.总体要求

(1)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

(2)英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3)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4)参考文献的条目不要编排序列号;

(5)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6)参考文献中的每一个条目顶格写,回行时空两格。

2.英文文献

英文书名以斜体书写,实词首字母大写;英文论文篇名以正体书写,仅篇名首字母大写,外加引号以示区别。英文著作者列姓氏,名以首字母代替。多个责任者(指作者或编者等,下同)之间以“,”分隔,最后一个责任者之前用and连接。具体格式如下:

(1) 英文专著格式如下:

主要责任者姓氏,名首字母. 出版年. 专著名(斜体). 出版地:出版者.

Chomsky,N.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 英文期刊论文格式如下:

主要责任者姓氏,名首字母. 出版年. 文章名. 期刊名(斜体) 出版期别:页码.

Saville-Troike, M. 1984. ‘What really matter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TESOL Quarterly 18:199-219.

Suter, R. 1976. ‘Social styles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Spanish-speaking kindergarteners’. TESOL Quarterly 17:241-58.

(3)论文集当中的论文格式如下: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姓氏,名首字母. 出版年. “文章名”. In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名首字母. 姓氏 (ed.) 论文集名(斜体). 出版地:出版者. 析出论文起止页码.

Swaffar, J. K. and Stephens, D. S. 1981. ‘What comprehension-based classes look and feel lik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 Winitz (ed.) The Comprehension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268-87.

(4)电子文献格式如下:

主要责任者姓氏,名首字母. 出版年. 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3.中文文献

中文文献的条目内容排列如下:①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②出版年。③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④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⑤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⑥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⑦ 文献起止页码。

文献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报纸文章为[N],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为[P],博士论文为[D],硕士论文为[MA]。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标明参考文献类型并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M/CD]光盘图书,[J/OL]网上期刊,[EB/OL]网页文件。

以下针对各种文献类型,分类举例:

(1)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格式如下:

主要责任者. 出版年.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起止页码(任选).

张韵斐. 1986.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桂诗春. . 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期刊文章,格式如下:

主要责任者. 年. 文献题名[J]. 刊名,卷(期):起止页码.

黄红阳. . 网络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7),17-19.

(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格式如下: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出版年.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徐烈炯. . 反身代词的所指对象[A]. 徐烈炯. 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C].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0-50.

(4) 报纸文章,格式如下: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温恒福. .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N]. 中国教育报,2002-12-21(4).

(5) 电子文献,格式如下: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王明亮. .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www. 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万锦坤. .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五、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须附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内容摘要100字左右。另请择出能反映全文主要内容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3-5个。

篇14:浅谈自主学习与外语教学

浅谈自主学习与外语教学

本文探讨了自主和自主学习的`定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具体措施,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外语教学模式.

作 者:严莉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30(z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自主学习  动机   外语教学  

篇15:近十年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趋势

近十年外语教学理论发展趋势

目前,如何培养国家需要的外语人材,如何提高外语人材的质量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课题.我国一直在探索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力图改变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现状.通过分析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作 者:万苗子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趋势   自主学习  情感因素  

篇16:浅谈外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外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我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在教学中渗透民族自强意识

长期来,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而忽略精神素质培育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怎样来理解这个预言?我曾赴澳教学一年,在昆州一所中学任教中文,也即他们的外语。绪论课是澳州教师上的,他不客气地开宗明义:“我们要好好学习中文,因为中国地大物搏,人口很多,是很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你们学好了中文可以去那里图谋发展。”澳洲人也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仅仅是从他们的发展角度来寻找市场和劳动力的,如果我们的莘莘学子拼命学习外语,不过想求取一个外国老板的洋饭碗,那还会有什么“中国的世纪”呢?而新世纪的脚步声确实已非常急促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民族自强意识已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懂得,他们生在一个文明古国,祖先为他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而并非只有贫穷;勤奋刻苦、改造世界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千万不要数典忘祖,只有具备了民族自强的意识,才能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大写的人。

二、在教学中增强文化素养的培育

过去,外语教学的习惯做法是:将课文当作生字、句子与语法的载体,而课文的背景、语言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的内涵却很少被重视、被开掘。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典型句型的分析上,像推导数学公式那样把复杂的长句一步步解开,我们乐此不疲,却也活生生地把一些很好的范文支解得零零碎碎,更何谈理解、体味、欣赏和学习了。这也是我们的学生外语语法学的很多,而外语语言修养却普遍水准不高、语汇贫乏、缺少风采的原因。如何扭转这些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呢?从目前学生外语学习的状况来看,只要教与学的观念改变了,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教学中着意增强文化素养的培育。

条件之一,我们有很好的教材。以高中三册教材为例,涉及的文体、内容和文章的语言风格、时代背景还是相当广的,有十八、九世纪文学名著选摘、有伟人的演讲、有异国风光的描述和有趣的科普读物,还有褒扬真、善、美的诗与戏剧,其中自然包含着许多外国历史的、人文的.、文学的、科学的甚至经济的知识,我们只需在课堂上匀出一定时间,有意把课文的内涵展开,那么,我们的外语教学就会变得立体而丰富,就会产生无穷的意趣,学生求知的触角便可作多方位地延伸。

条件之二,我们有好学的学生。以中国学生的勤奋、刻苦和聪明,如果能使他们意识到探求外语背景文化的重要性的话,我想他们会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

因此,外语教学有责任也有条件努力去做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三、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应试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考试、选拔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一种知识水准的衡量手段,但分数、学历不完全证明能力。能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这一点,现在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了。联系到外语教学的现状,最紧要的问题,当然就是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上有所提高。我所在的南洋模范中学,生源好,教学硬件好,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也较好,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我们组织了学校英语广播和英语热线电话。我在中午电话热线开播以后,不停地接到学生的电话。有一些是询问课后作业的解答,更多的是只想与我用英语交谈交谈,话题涉及很广。有位女学生在电活中告诉我:她参加了美国“肯得基”杯口语竞赛,被选为荣誉礼仪小姐,但她担心自己相貌平平,会否见了总裁后被刷下来……接听这些电话,我感到很快慰。

学生在十分放松的情境中,积极的表达欲使他们的口语能力有超常发挥,清楚、流利,也较得体。当然,我也不时地对他们口语中的缺陷、错误加以纠正。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十分和谐,学生不仅欢迎而且感到很有效。由此推想,我们是否也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好的情景,给学生更多动脑、动口的参与机会?

回想起来,我曾上过一堂“答记者问”式的复习课。我坐在学生中间,不时地回答他们的各类问题,有时也抛出一、二个思考题,让他们稍作思考后回答我,或者我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挑动”学生争辩。我发现这种讨论的气氛特别能加强逻辑思维。为了回答或驳倒对方,必须特别清晰地归纳思路和调整语言方式,学生的注意力异常集中。尽管他们用英语提问或口答尚感吃力,但冲出第一步总是学会走路了。

[1]

篇17:语用、语境与外语教学

语用、语境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表明外语教学单靠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成功进行语言交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增加语用知识的'习得,不但能让学生了解语言的结构形式,且能使学生根据语境恰当、得体、灵活地运用语言,避免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话语理解和交际能力.

作 者:牛淑杰 NIU Shu-jie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会话含义   语用   语境   外语教学  

篇18: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摘要: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兴宇.跨文化训练与跨文化适应[J].文化与传播,20xx(7).

外语教学词汇

外语教学与研究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

思维导图和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起始年龄问题与外语教学

谈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

对幼师外语教学的设想 论文

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中美外语教学模式差异之比较

外语教学(推荐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外语教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