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错误分析与中介语分析对外语教学的价值(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酷洛米酷炫机甲霸王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错误分析与中介语分析对外语教学的价值
错误分析克服了对比分析的不足,以中介语理论为基础,旨在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其错误来源,以此说明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中介语特点及地位.本文分析中介语的.本质及错误产生的根源,提出应对错误的策略,揭示错误分析和中介语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价值,以期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语言错误,帮助学生逐步改进和发展中介语,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作 者:张艺 任培红 Zhang Yi Ren Peihong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对比分析 中介语 错误分析 外语教学错误分析与外语教学
根据对比分析理论,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主要来源于母语语言系统的`干扰,因此,从音位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对母语和目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能预测和避免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但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对比分析在预测学习者错误方面有局限性.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它旨在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其错误的来源,并以此说明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地位.
作 者:韦敏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学院英语系 刊 名:职业时空(综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 2(8) 分类号:H3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与外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对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发展过程、中介语的特征,以及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作 者:陈国勤 CHEN Guo-qin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中介语 起源 特征 外语教学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及其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况;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作 者:张莎莎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研究
错误分析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其理论基础是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将语言学习者作为研究中心,揭示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丰富和充实了外语学习理论,使应用语言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 者:李金兰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刊 名:淮阴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8(4)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错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 语言学习中介语理论与语言对比分析论文
摘要: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方面靠拢;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语言系统,即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关键词:中介语;语言对比;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产生的历史根源
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Selinker是最早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的学者。他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并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五种主要认知过程的产物。这五种认知过程包括:(1)语言转用,即中介语中的有些项目、规则及子系统是直接从第一语言中转用而来;(2)训练转移,即将语言训练过程中的某些特征转移到中介语之中;(3)学习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学习方式中得来的;(4)交际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特定的交际方式中产生的;(5)过分概括,即对目标语言材料中的规则泛用。
Selinker认为中介语的发展与第一语言的发展是有区别的。中介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容易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第二语言获得者都很难有完善的目标语言能力的原因。语言转用是产生僵化的主要原因。但儿童在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中却不会出现僵化现象,他们最终都能获得与成年人相同的语言能力。
与Selinker不同,阿德叶米安把中介语系统作为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来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中介语语法同样要受到语言共性语法的限制,因此对中介语系统的分析应从其有规律的东西入手来探讨中介语的特点。他特别注重对中介语的可塑性进行研究,认为中介语从本质上讲是不完善的,总是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之中。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意时可能会借用第一语言的规则或是歪曲和过分概括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反映了中介语的可塑性。
塔罗恩等人把中介语作为一套语体来进行研究,认为中介语可以分析为一套受语境支配的不同语体,其言语行为随语境变化而变化。极为正式和非常随便的场合是语境变化的两个极端,其间则是各种不同程度的语境变化。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来使用语言,从而导致中介语的不同语体。在有些语境中,学习者处于从属地位,整个话语交际是在对方的引导下进行的,这时学习者的中介语一般没有第一语言影响的痕迹。而在某些以学习者为主导地位的交际中,中介语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因为在这种语境中,学习者往往需要注意语言的结构。塔罗恩同阿德叶米安一样,也认为中介语的发展要受到语言共性的限制,因此也可以用常规的`语言方法来分析中介语。但她同时也认为中介语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套在不同社会情景下使用的不同语体。由此可见,塔罗恩在中介语的研究中偏重于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解释中介语。
二、中介语的特点与局限性
中介语的特点较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灵活性、能动性和系统性。(1)灵活性指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实际上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灵活性,它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中介语与自然语言的区别在于灵活性的程度不同。(2)能动性指的是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修改与扩展的过程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规则,而进行新的假设,并逐步地修改假设,使中介语系统向目标语言系统逐渐靠拢,所以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3)系统性指的是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会与目标语言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的。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受到中介语系统的支配,这与使用母语时的情况完全相同。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实际上是以目标语的语法体系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依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作标准,这些所谓的错误就需要打上问号了。
中介语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和语用知识习得研究不够。而且,根据词素研究来确定语言习得的顺序也不科学,因为将学习者使用某一词素的标准性作为习得的标准并没有心理学证据作为支持。(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中介语研究以目的语作为参照系,对学习者本人所参照的标准研究不够。(3)忽视中介语与其它语言变体不同的标准。(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Selinker指出,大多数学习者无法达到本族语的语言熟练程度是因为他们过分依靠了潜在的心理结构或一般的认识机制,未能充分利用普遍语法。按照Selinker的观点,只有按照普遍语法去习得外语才有可能达到自然的熟练程度,任何利用一般的认识机制或潜在的心理学习方法只会引起“僵化”之类的失败。
三、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今天仍有不少人利用对比分析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而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错误分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介语的研究中,人们更是经常借用这一方法。
1、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起源于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隹效果的追求,盛行于50、60年代。它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作为对比分析的模式,试图找出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以便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人们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此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外语错误的目的。
从理论上讲,对比分析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模式来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是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对比分析。其具体步骤是先对两种语言体系进行客观的描述,然后确定需要对比的结构成分或项目,如整个系统或某个子系统;其后是进行仔细的对比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
对比分析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颇为盛行。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兴起和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对比分析的批评和质疑也越来越多。这些批评和质疑集中反映在验证、理论和实用三个方面。在验证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学习者的错误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归结于母语的影响;大多数错误对比分析
都没有预料到,而有些对比分析预测会出现的错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反而又没有出现。这就使得对比分析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质疑。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也有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的语法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不可能建立一个能适合所有语言的分类系统。这种观点与对比分析是无法吻合的。如果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范畴,那么又怎能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呢?而且即使结构相似的句子,其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有效的对比分析应包括语言和语用方面的比较。
由于对比分析在验证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它的实用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很明显,如果学习者的错误绝大多数不是由母语干扰引起的,那么对比分析对教学来说就没有多大价值。另外,人们对学习者错误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对比分析的实用价值。对比分析的前提是帮助学习者避免错误,但如果错误被认为是学习进步的迹象,是学习者检验自己对目标语言规则所作假设正确与否的结果,那么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就没有多大作用了。对比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但它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2、错误分析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错误,因此认为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
早期的错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其目的主要是为方便教学项目的安排或课程的补习提供依据,它没有任何的理论框架,也不解释错误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究竟有何作用。因此,人们对错误既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也没有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到本世纪50年代,当对比分析开始盛行时,错误分析更是受到冷落。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在第一语言获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中介语进行研究,结果错误分析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人们认为,错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获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它除了提供中介语发展情况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中介语获得的心理过程方面的信息,提供有用的线索来帮助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简化学习任务和完成交际活动的。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错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他在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中指出,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有三个作用:(1)对教师来说,如果他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便可发现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达到了哪个阶段,还剩下多少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2)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3)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也必不可少,因为我们可以认为犯错误是学习者为了习得而使用的一种学习手段;它是一种学习者用来检验其对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假设的一种方法。在对待学习者错误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行为主义观点:错误是刺激反应的一种偏差,应通过新的刺激来对正确的形式加以强化。另一种是认知主义观点:学习者的错误恰恰证明了学习者是一个灵活的有分辨和判断能力的决策者,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善于不断调整其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
因此,可以说错误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3)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不过,错误分析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1)使人们对对比分析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到了对比分析研究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2)使人们改变了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的地位。(3)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错误分析方法和程序。
参考文献
[1]Corder,S。P。1981。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汉英中介语拙涩现象分析
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意识差异、句法取向差异以及交际表述习惯差异等方面入手,引用大量语言材料,分析了汉英中介语的一些拙涩现象,以期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作 者:折鸿君 ZHE Hong-jun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7(9)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汉英中介语 拙涩言语现象 语言差异 负迁移项目评估与价值分析
土地是房地产项目的第一要素,土地现状的不同对于项目融资定价也会导致许多不同的融资条件,
1)完成项目规划(项目概念、规划设计等)的初步审核和批准,但土地的征用与收购需要融资,包括原协议出让土地(已过关或遗留项目)项目和新规划建设用地项目。
许多项目方对此以为拥有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的紧缺资源的来源(如项目规划、土地),其心理意识是:没有这些资源就不会由投资和开发的机会与项目的存在,往往将项目融资定价维系在一个极高的水平至上,大多数的项目方在开始融资谈判方案的设计中会期望保持在项目投资权益40%-60%的比例份额,而绝大部分项目方会在49-51%之间取舍。
实际上,在不涉及土地成本的前提下,这一类项目的融资谈判能够获得投资方认可的合理的权益比例也就在5-10%以内,而且在谈判的过程中其走势是向低走绝不会高走,并且随着对项目结局的不确定性的分析和忧虑越来越多地被投资方高估,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里根本不存在关于项目规划与概念的市场价值评估的程序和需求,它们只是为投资和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市场机会和投资资讯,
这就是项目方的全部“资产”和“价值”,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是许多个机会中的一个,在这种不均衡的状态下所进行的谈判是不存在对价和等价的。
另一个谈判定价的方法在于投资方希望和愿意全部接盘开发建设,在此种情形下,项目方必须要综合考量寻找其他投资机会的可能,如果没有更多其他确实的胜数,理想的选择由两个,一个是将前期的工作成果折合成相应的对价,一次性将项目沽出;另一个方案是将前期成果折合成为投资股权或相应的权益份额,与投资方共同运作项目建设。后一种反而可以获得一个较高比例的回报预期。
在当前国内投资环境和金融体制下,上述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获得项目的战略投资、信贷融资和财务融资,而所谓过桥融资更是痴人说梦的妄想。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将项目作为一个项目策划案转让由投资者独立运作,项目方必须认识到没有投资者会采取合作开发和分享权利的模式进入。
2)土地和项目的权属相对明确,项目已经开工或仅进行初步的基础建设,但土地出让金或土地征用费未能交清。这一类土地在“8.31大限”中有不少未能过关,给房地产企业或投资商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是当初购入土地价格的数倍。
印尼语被动语态常见错误分析
印尼语被动语态的掌握和运用易发生错误,每一届学生每门课程作业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印尼语被动语态使用较主动语态更为频繁,尤其是书面语,所以正确掌握和使用这一语法点是最基本的`要求.笔者在对学生该语法点使用错误的预料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出结论:这一语法点不易掌握不光是受母语语法的影响和干扰,也受先前所学的第一外语即英语语法的影响和干扰.
作 者:朱刚琴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5) 分类号:H3 关键词:被动语态 常见错误相信使用WPS表格的人没有不遇到错误的,知错就改,还是一条好汉。好,废话不说,马上分享:
错误数据一:#DIV/0
原因分析:在包含有除法的公式中,除数引用了零值单元格或空单元格(运算对象是空单元格,Excel将其作为零值处理),或者直接使用了零值等。
错误实例:输入公式“=A2/B2”,当B2为“0”或空时,返回上述错误。
解决办法:修改引用的空白单元格,或者在用作除数的单元格中输入不为零的值,或者直接输入不为零的数值。
小提示:
在制作空白表格时,为了让错误值不出现,我们可以用“IF”和“ISERROR”函数对公式进行处理,例如输入公式“=IF(ISERROR(A2/B2),“”,A2/B2)”,这样处理以后,如果B2为空或“0”时,公式返回空(“”),反之,公式才返回A2/B2的正确运算结果。
错误数据二:#NAME?
原因分析:在公式中使用了Excel无法识别的文本,例如,名称错误或者被删除,函数名称拼写错误,引用文本时没有加引号(“”)或者用了中文状态下的引号(“”)等;使用“分析工具库”等加载宏部分的函数,而没有加载相应的宏。
错误实例:输入公式“=DATEDIF(“1963-3-4”,TODAY,“Y”) ”,公式中参数Y用了中文状态下的双引号,返回上述错误。
解决办法:针对具体公式,逐一检查错误的具体对象,然后加以更正。如重新指定正确的名称、输入正确的函数名称、添加引号等;或者加载相应的宏。
错误数据三:NULL!
原因分析:使用了不正确的区域运算符或不正确的单元格引用等。
错误实例:输入公式“=SUM(A1:A10 E1:E10)”,由于公式没有使用逗号(,),而使用了空格,Excel无法进行求和运算,公式返回错误。
解决办法:检查并更正区域运算符,或者修改不正确的单元格引用,
错误数据四:#NUM!
原因分析:在需要数字参数的函数中使用了无法接受的参数,例如,在输入开平方的公式(SQRT)时,引用了负值的单元格或直接使用了负值;公式产生的结果数字太大或太小,Excel无法表示出来。
错误实例:输入公式“=10^309”,由于运算结果太大,公式返回错误。
解决办法:检查并更正引用的具体无效数值或引用单元格中的无效数值;更改公式,使其结果介于-10^308和+10^308之间(如果需要进行超大、超小结果的运算,请用第三方软件处理)。
错误数据五:#REF!
原因分析:公式引用的单元格被删除,并且系统无法自动调整;链接的数据不可用。
错误实例:输入公式“=A2+B2”,如果此时将A2和B2单元格删除,则返回上述错误。
解决办法:修改公式中无效的引用单元格;调整链接的数据,使其处于可用的状态下。
错误数据六:#VALUE!
原因分析:为需要单个值(而不是区域)的运算符或函数提供了区域引用;当公式需要数字或逻辑值时,输入了文本;输入和编辑的是数组公式,但却用“Enter”键进行确认。
错误实例:输入公式“=A8+B8”,如果A8或B8中是文本,则公式返回错误。
解决办法:更正相关的参数;输入的是数组公式时,输入完成后,请用“Ctrl+Shift+Enter”组合键进行确认。
错误数据七:#N/A
原因分析:引用的数据有遗漏。
错误实例:输入公式“=VLOOKUP(A9,2)”,由于公式中缺少VLOOKUP函数查询区域,故返回上述错误。
解决办法:在函数向导的引导下,逐项检查参数是否有遗漏,并进行补充更正。
错误数据八:####
原因分析:日期运算结果为负值;日期序列超过系统允许的范围;在显示数值时,单元格的宽度不够。
错误实例:在单元格中输入数值“0123”,然后将单元格设置成日期格式,由于其超过了日期序列值,故返回上述错误。
解决办法:更正日期运算公式,使其结果为正值;使输入的日期序列在系统的允许范围之内(1~2958465);增大单元格的宽度。
面试的错误回答与分析
有些问题在各家公司 时都会遇到,你知道如何应对才最得体吗?
你为何想进这家公司?
错:公司的 机会很多,我想来好好学习,
分析:你是来学习的?那我干嘛花钱雇你?正确的回答是,不要只谈希望公司给你提供多少福利、,而应让对方觉得你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你认为你适合干什么?
错:只要公司需要,我什么都能干。
分析:你什么都能干?那要我干什么?你必须让人觉得你有抱负,但也脚踏实地。你觉得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就老实告诉人家,“服从需要”之类的空话,效果适得其反。
你对薪水的期望值如何?
错:贸然回答。
分析:应届大学生在 中谈薪酬是个大忌,
在一般大公司看来,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没有资格谈薪水。况且新人的起薪都一样,你谈了,人家也不会给你加薪,反而会招致反感。即使对方问你对薪水的期望,你也应谨慎应对,或者干脆用“我相信公司会承认我的工作价值”之类的'话搪塞过去。
现在你可以向我提关于公司的任何问题。
错:我能拿到多少钱?某家公司是不是你们的分支机构?
分析:薪水问题前面已讲过。问“某家公司和你们搭不搭界”更是低级,这些基本情况理应事先了解清楚。你一问出口, 官基本也就断定他以后不会再和你搭界了。好的问题是:以你的个人经验,你认为新员工要学些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公司里,我的发展机会如何?公司与某公司(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长处和短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公司文化?摘自申江服务导报
英语写作常见错误与分析
如何写好四六级英语作文英语写作常见错误与分析下面我们对一些在英语写作中典型的病句实例逐一加以剖析. 一. 不一致(Disagreements)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 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 致等.例1. 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 .(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 ;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改为: 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二. 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例1. 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三. 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er. 四. 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例如: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 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改为: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例1. To do well in college,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剖析:句中不定式短语 “to do well in college” 的逻辑主语不清楚.改为:To do well in college, a student needs good grades. 五. 词性误用(Misuse of Parts of Speech)“词性误用”常表现为:介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名词当动词用等.例1. 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剖析:negative 系形容词,误作动词。改为:Non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六. 指代不清(Ambiguous Reference of Pronouns)指代不清主要讲的是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关系不清,或者先后所用的代词不一致。试看下面这一句: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her to be her bridesmaid.(玛丽和我姐姐很要好,因为她要她做她的伴娘。)读完上面这一句话,读者无法明确地判断两位姑娘中谁将结婚,谁将当伴娘。如果我们把易于引起误解的代词的所指对象加以明确,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句子可改为: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my sister to be her bridesmaid一. 不一致(Disagreements)
所谓不一致不光指主谓不一致,它还包括了数的不一致 时态不一致及代词不一 致等.
例1. When one have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 to .
(人一旦有了钱,他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剖析:one是单数第三人称,因而本句的have应改为has ;同理,want应改为wants.本句是典型的主谓不一致.
改为: Once one has money ,he can do what he wants (to do)
二. 修饰语错位(Misplaced Modifiers)
英语与汉语不同,同一个修饰语置于句子不同的位置,句子的含义可能引起变化.对于这一点中国学生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例1. I believe I can do it well and I will better know the world outside the campus.
剖析:better位置不当,应置于句末.
三. 句子不完整(Sentence Fragments)
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笔者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
剖析:本句后半部分"for example by TV ,radio ,newspaper and so on .”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为一些不连贯的词语,不能独立成句.
改为: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society ,for example ,by TV ,radio ,and newspaper.
四. 悬垂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
所谓悬垂修饰语是指句首的短语与后面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不清.例如:At the age of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这句中"at the age of ten"只点出十岁时,但没有说明” 谁”十岁时.按一般推理不可能是my grandfather, 如果我们把这个悬垂修饰语改明确一点,全句就不那么费解了.
改为:
When I was ten, my grandfather died.
例1. To do well in college, good grades are essential.
剖析:句中不定式短语 “to do well in college” 的逻辑主语不清楚.
改为:
To do well in college, a student needs good grades.
五. 词性误用(Misuse of Parts of Speech)
“词性误用”常表现为:介词当动词用;形容词当副词用;名词当动词用等.
例1. None can negative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剖析:negative 系形容词,误作动词。
改为:
None can deny the importance of money.
六. 指代不清(Ambiguous Reference of Pronouns)
指代不清主要讲的是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关系不清,或者先后所用的代词不一致。试看下面这一句: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her to be her bridesmaid.
(玛丽和我姐姐很要好,因为她要她做她的伴娘。)
读完上面这一句话,读者无法明确地判断两位姑娘中谁将结婚,谁将当伴娘。如果我们把易于引起误解的代词的所指对象加以明确,意思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句子可改为: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my sister to be her bridesmaid.
例1. And we can also know the society by serving it yourself.
剖析:句中人称代词we 和反身代词yourself指代不一致。改为:
We can also know society by serving it ourselves.
七. 不间断句子(Run-on Sentences)
什么叫run-on sentence?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1. There are many ways we get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
剖析:这个句子包含了两层完整的意思:“There are many ways.” 以及“We get to know the outside world.”。简单地把它们连在一起就不妥当了。
改为:
There are many ways for us to learn about the outside world. 或:
There are many ways through which we can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outside
world
八. 措词毛病(Troubles in Diction)
Diction 是指在特定的句子中如何适当地选用词语的问题,囿于教学时间紧迫,教师平时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往往极其有限,影响了学生在写作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推敲,斟酌的习惯。他们往往随心所欲,拿来就用。所以作文中用词不当的错误比比皆是。
例1. The increasing use of chemical obstacles in agriculture also makes pollution.
(农业方面化学物质使用的不断增加也造成了污染。)
剖析:显然,考生把obstacles“障碍”,“障碍物”误作substance“物质”了。另外“the increasing use (不断增加的使用)” 应改为“abusive use (滥用)”。
改为:
The abusive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in agriculture also causes/leads to pollution.
九. 累赘(Redundancy)
言以简洁为贵。写句子没有一个多余的词;写段落没有一个无必要的句子。能用单词的不用词组;能用词组的不用从句或句子。如: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he is lazy, I like him.
本句的“the fact that he is lazy”系同谓语从句,我们按照上述“能用词组的不用从句”可以改为:In spite of his laziness, I like him.
例1. For the people who are diligent and kind, money is just the thing to be used to buy the thing they need.
剖析:整个句子可以大大简化。
改为:
Diligent, caring people use money only to buy what they need.
十. 不连贯(Incoherence)
不连贯是指一个句子前言不对后语,或是结构上不畅通。这也是考生常犯的毛病。
例1. The fresh water,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f the earth.
剖析:The fresh water 与逗号后的it 不连贯。It 与things 在数方面不一致。
改为:
Fresh wa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十一. 综合性语言错误(Comprehensive Misusage)
所谓“综合性语言错误”,是指除了上述十种错误以外,还有诸如时态,语态,标点符号,大小写等方面的错误。
工程方案选择与价值工程分析
应用价值工程的方法,构建模糊矩阵及计算方案价值指数来对工程方案进行选择,其结果比较符合工程实际.
作 者:王光杰 Wang Guangjie 作者单位: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AUTOMOTIV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年,卷(期): 22(4) 分类号:F270.7 关键词:价值工程 功能指数 成本指数 价值指数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功能比较分析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通常所说的二级市场炒作或以换手率来衡量的流动性不同。单纯的市场炒作仅仅将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也无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除了给国家创造税收和给公司增加手续费收入,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分析,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在下述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为股东提供一种监控股份公司的方式,即“用脚投票”。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方式,或者是被动型监控的“以脚投票”,或者是主动型监控的“以手投票”,后者我们在下文论及。如果公司业绩差,股东可以卖出股票,一走了之。这种被动型的监控对公司管理层形成的约束力与股东的身份和特点有关。如果股东是散户,管理层并不在乎其买卖;如果股东是大的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就不敢掉以轻心了,因为大的卖单会使公司的股价急剧下降,既会影响管理层与股票挂钩的收入,也容易导致外部接管。二是加快信息的流通。证券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有赖于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只有当股份公司的股票价格如实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比如公司的业绩、业务增长情况、市场前景等,证券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它对资金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Fama,196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信息市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可以使得信息尽快地反应到价格中去,提高市场的效率。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金融中介机构在资产转换(时态中介与规模中介的综合)中的流动性保险功能类似,但前者远胜于后者。就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而言,它源于从大量分散的储蓄者手中吸收资金,然后用以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金融中介机构以牺牲其资产的流动性为代价来为储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这在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其负债主要是短期性的活期存款,而资产主要由长期性的贷款构成。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来自于大数法则的运用:由于储蓄者的存款行为是大量而分散的,机构可以根据大数法则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这一预测,机构在保留一定的流动性准备后,将其余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由此可以看出,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受制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是否准确,或者说大数法则是否适用。在社会安定、经济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是稳定的,对金融中介机构也是有信心的,因而他们到机构的存款和取款行为也不会出现突变。但一旦出现社会动荡、经济环境急剧变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其现时的收支行为也会出现变异,从而影响到机构流动性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同时涌向机构提款,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酿成金融危机,中断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转换链条。二是金融中介机构能否顺利回收其贷款或投资。一般而言,机构的贷款或投资是长期性的,期限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如果机构经营不慎,累积了大量的坏账,也会中断其流动性转换的链条。
二、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
所谓汇集资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资本积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无法从事所需资本巨大的事业,如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但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来成立公司则可完成这一任务。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所无法比拟的。汇集资本实际上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类似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转换功能。
证券市场不仅提供了汇集资本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分割股份的方式,并由此派生出界定产权的功能。比方说,一项投资需100万元,但发起投资者(即筹资者)手中只有10万元,那么,他可以另找9个每人出资10万元的投资者,这样,10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且各人在总的资本中占10%的比例;或者发起投资者为了保持在投资中的控制地位,也可以找更多的投资者,比如说90个每人出资1万元的投资者,这样,91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其中发起投资者占10%的股份,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而其他投资者只占1%的股份,处于被控股地位。在上述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的过程中,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超越经济关系的联系,但通过股份的代表物股票,他们就可以将新成立企业的不可分割的物质财产进行细分,形成明晰的产权,所以,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对产权进行初始界定;同时,通过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可以将附着在物质财产上的各种权利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使得产权能够行使和执行。在这方面,证券市场较之金融中介融资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风险管理
快速流动、高度分散的证券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功能:一是风险定价。证券市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又称为公开市场,其中交易的标的主要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如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产品以及其他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标准化衍生产品,如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由于这些标的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我们就可以运用各种定价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风险定价。正因为如此,定价理论才得以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一,因对期权定价理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Merton和scholes还因此荣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公开市场相对应的是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议商市场,在这一市场上,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融资活动是通过直接议商完成的,故有议商市场一名。由于公开市场上交易标的的标准化,其风险定价功能远胜于金融中介机构在议商市场中的一事一议式的风险定价功能。二是分散风险。由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好,变现性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构造风险最小的最优风险组合,并可根据市场及时作出调整,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同样,以降低风险为目标的资产组合理论也在现代金融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马柯维茨、米勒和夏普因此还成为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得者,米勒甚至将马柯维茨于1952年在《金融学刊》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视为现代金融学的开端。
金融中介机构有两种分散风险的方法。一是通过向众多客户发放大量贷款构造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二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无论从构造组合的成本还是从组合本身的收益――风险比来看,前者要远逊于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构造的资产组合;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由基础证券派生出来的,所以后者与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信息生产
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中介进行的资金配置方式,要确保资金配置效率,必须让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要确保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必须保证影响各备选项目的风险收益所有因素都得以充分的披露,所以充分的信息是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证券市场具有良好的信息生产功能。证券市场上存在一种信息驱动交易者(information-motivated traders),他们相信(有意或无意)自己拥有关于某种证券的尚未被他人知悉或理解的信息,因此该证券被市场错误定价,他们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该证券来获利。由于信息驱动交易者的存在,公司的价值总能被挖掘出来,并反映到其股价中。道和戈登(Dow&n
bsp; and Gorton,)认为,证券市场可以传递前瞻信息(prospeetive information)和后顾信息(retrospective information),前者是尚未实施的投资的信息,它可以帮助公司对当前的投资决策做出判断,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未来的公司价值;后者是证券市场的交易者对公司已经作出的决策的事后判断,它为公司经理的经营绩效提供了间接定价机制。这两种信息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证券市场提供或传递信息是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法马(Fama.1965)的定义,完全有效率的市场就是市场上每个公司股票的价格都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如公司的盈亏状况、公司产品的质量与市场前景、管理层的能力等。另一个恒等的定义是,在一个完全有效率的市场上,证券的价格总是与其投资价值相等。如果有A、B两家公司,A公司上述基本面的情况比B公司好,或者说A公司的投资价值高于B公司,但A公司的股价却比B公司低,那么资金自然优先流向B公司,这样的市场就不是有效的,因为公司股价没能反映A公司比B公司好的信息。所以,在一个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上,股价已经包含了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这就是现代金融理论中有名的效率市场假说。换言之,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上,投资者只要观察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就可以推断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这样一来,通过市场融资的信息成本大大低于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时花费在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检查等方面的信息费用。当然,效率市场只是一理论中的假说,一个理想的参照系,证券市场实际运行的效率程度就各不相同了。在一个效率不高,比如说像我国连弱式效率是否达到都存在争议的证券市场上,价格还未包含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投资者当然不能仅凭股票价格变动就进行投资决策,而必须对公司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这些活动必然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那么,效率程度不高的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究竟通过哪种方式融资的信息成本更低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根据利兰和派尔(Leland and Pyle,1977)提出的L-P模型以及其他几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类似的信息生产模型,金融中介作为一种投资者、项目或经纪人的联盟,可以降低投资的信息生产成本。拉马克里什兰和塔克(Ramakrishnan and Thakor,1984)认为,如果同一企业不是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从多个投资者中筹集资本,每个投资者都要对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造成信息生产的重复。如果指定某个信息生产者作为信息经纪人对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和监督,这些重复的信息生产成本就可节省。当单个的信息经纪人结成联盟,信息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结成联盟的经纪人就是某种经纪类金融中介,如证券经纪商、交易商、投资银行等。
除了信息生产的成本外,信息生产过程中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信息的供给不足;二是信息质量不易辨别,导致信息市场上好信息不足,坏信息充斥。利兰和派尔认为,金融中介根据收集和处理的信息买入和持有贷款或证券类型的资产,可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因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是“私有产品”,不能随意出售,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不用担心信息的外溢;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定价,也间接解决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性问题,因为信息的质量已经体现在资产的价格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中介具有充当信息生产者的天然优势。
从以上分析看,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在信息生产上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定论哪一种资金配置方式更好。在理想的强式效率市场上,股价已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投资者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去从事有关证券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所以证券市场的信息生产成本要远低于金融中介。然而,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也只达到弱式效率(Fama,1965,1970;Alexsander,1964)。若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强式效率,则需要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公司的信息,在这方面,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
五、为投资者提供监控和激励手段
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机制。信息生产主要解决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问题;而监控与激励主要解决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问题。监控(monitor)是指外部核实或约束。对于道德风险中的隐藏行动问题,委托人必须对代理人施以适当的监控,防止代理人作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如欺诈行为。激励(incentive)是指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代理人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防止偷懒(shirking)行为。为了防止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委托人常常是监控与激励并举。
证券市场为投资者监控公司提供了两种机制。第一,股东直接对公司进行干预。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公司的方式:一是主动型监控,即股东“以手投票”。股东可以参加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成员,或就其他公司有关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二是被动型监控,即股东“以脚投票”。如果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经营管理行为不满意,可以卖出股票;如果出现大量股票抛售,公司股价急剧下跌,既会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再次融资,也会给管理层带来第二种监控机制的压力,这就是证券市场上的外部接管。当一上市公司管理层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盈利下降时,在有效的市场上,这些信息就体现为其股价的下跌。当股价下跌至某一价位,专事外部接管的袭击者认为通过改组管理层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提升公司价值,他们就会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以达到控股目的,然后以控股股东身份改组公司管理层。在外部接管的潜在威胁下,管理层不得不努力工作,以提高公司业绩,防止股价下跌。证券市场上的袭击者还可以产生一种“鲶鱼效应”,他们就像生物链中的鲶鱼一样,在弱肉强食的同时,也迫使“弱肉”强壮起来。
证券市场还提供了一种激励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手段,这就是与公司股票价格挂钩的管理合同,或称经理人持股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只有少部分的现金,大部分收入是股票或股票认购证(warranty)、股票期权等与股票挂钩的权证。这种管理合同形式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流行。比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裁亚柯卡在任期间,其账面工资超过500万美元,其中现金只有100万美元,其余都是股票或与股票挂钩的权证。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股票挂钩的好处是,如果公司经营管理完善,业绩提高,公司股价上升,管理人员的股票收入也会增加;否则,管理层收入有限。当然,这种激励机制也是以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如果公司业绩不能在股价中反映出来,即使管理层收入与股票挂钩,也不能激发他们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可能引诱他们的短期投机行为,甚至直接参与本公司股价的炒作,正所谓“经营再好不如庄家炒”。
在金融中介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除了借贷关系外,双方还在资金结算、股权控制、人员交流等多方面有联系,金融中介对借款企业进行监控具有
得天独厚的优势。戴蒙德(Diamond,1984)的受托监控模型证明,由于金融中介作为众多投资者的代理人对企业进行监控,避免了由各投资者分别进行监控的重复,金融中介在受托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与代理成本之和比由各投资者分别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之和要小,因而具有监控的成本优势,但金融中介的监控成本优势受制于其客户的多样化。对比金融中介与证券市场在监控方面的作用,二者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各有其限制;但在激励机制方面,证券市场可以提供与股票挂钩的管理合同,而金融中介却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 Fama,E.,1965.“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J],Journal of Business,January.
[2] Diamond,D.W.1984.“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LI:393-414.
[3] Dow,J.and Gray Gorton,1997.“Stock Marke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Is There a Connection?”Journal of Finance,52(3).
[4] Leland,H.E.and Pyle,D.H.,1977.“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l.Intermedi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 32,May:372-387.
[5] Ramakrishnan,R.and Thakor,A.V.,1984.“Information Reliability and a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Review of Eeonomic Studies.LI:415-432.
[6] 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功能比较分析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通常所说的二级市场炒作或以换手率来衡量的流动性不同。单纯的市场炒作仅仅将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也无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除了给国家创造税收和给公司增加手续费收入,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分析,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在下述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为股东提供一种监控股份公司的方式,即“用脚投票”。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方式,或者是被动型监控的“以脚投票”,或者是主动型监控的“以手投票”,后者我们在下文论及。如果公司业绩差,股东可以卖出股票,一走了之。这种被动型的监控对公司管理层形成的约束力与股东的身份和特点有关。如果股东是散户,管理层并不在乎其买卖;如果股东是大的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就不敢掉以轻心了,因为大的卖单会使公司的股价急剧下降,既会影响管理层与股票挂钩的收入,也容易导致外部接管。二是加快信息的流通。证券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有赖于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只有当股份公司的股票价格如实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比如公司的业绩、业务增长情况、市场前景等,证券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它对资金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Fama,196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信息市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可以使得信息尽快地反应到价格中去,提高市场的效率。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金融中介机构在资产转换(时态中介与规模中介的综合)中的流动性保险功能类似,但前者远胜于后者。就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而言,它源于从大量分散的储蓄者手中吸收资金,然后用以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金融中介机构以牺牲其资产的流动性为代价来为储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这在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其负债主要是短期性的活期存款,而资产主要由长期性的贷款构成。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来自于大数法则的运用:由于储蓄者的存款行为是大量而分散的,机构可以根据大数法则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这一预测,机构在保留一定的流动性准备后,将其余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由此可以看出,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受制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是否准确,或者说大数法则是否适用。在社会安定、经济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是稳定的,对金融中介机构也是有信心的,因而他们到机构的存款和取款行为也不会出现突变。但一旦出现社会动荡、经济环境急剧变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其现时的收支行为也会出现变异,从而影响到机构流动性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同时涌向机构提款,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酿成金融危机,中断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转换链条。二是金融中介机构能否顺利回收其贷款或投资。一般而言,机构的贷款或投资是长期性的,期限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如果机构经营不慎,累积了大量的坏账,也会中断其流动性转换的链条。
二、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
所谓汇集资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资本积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无法从事所需资本巨大的事业,如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但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来成立公司则可完成这一任务。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所无法比拟的。汇集资本实际上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类似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转换功能。
证券市场不仅提供了汇集资本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分割股份的方式,并由此派生出界定产权的功能。比方说,一项投资需100万元,但发起投资者(即筹资者)手中只有10万元,那么,他可以另找9个每人出资10万元的投资者,这样,10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且各人在总的资本中占10%的比例;或者发起投资者为了保持在投资中的控制地位,也可以找更多的投资者,比如说90个每人出资1万元的投资者,这样,91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其中发起投资者占10%的股份,
[1] [2] [3] [4]
★ 语篇分析与翻译
★ 成语使用错误分析
★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