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许废坨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共含1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许废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

篇1:“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

“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

(云南师大外语系 李丽生)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的概念是随着交际英语教学的兴起和推广而开始引起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的,现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本文拟从“信息沟”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入手,结合义务教 育初中英语教材(人教版),谈谈“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沟”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1.“信息沟”的基本概念

所谓“信息沟”,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 信息的言语活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我们先看看下面的这个对话:

A:Excuse me.

B:Yes?

A:Do you have a watch?

B:Yes,…but why?

A:I wonder if you could tell me what the time is?

B:Certainly.It's three o'clock.

A:Thank you.

B:Don't mention it.

分析这个对话我们可得知,B具有A所不知道的信息(即时间),因而A想获得信息。换句话说,A和B之间在 他们掌握的信息上有一个差距,通过交际可消除差距,从而两人掌握了同一个信息。A和B是通过交际缩短或填 补了他们之间的信息差距的,从而达到了一定的“信息平衡”(balance of information)。但是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信息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信息沟”的存在才是永恒的、绝对的。“信息沟”是人们进行交 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它的永恒性决定了人们交际活动的多样性和持续不断的特点。

2.“信息沟”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外语的主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一旦获得动机并发生作用,就 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大大地促进学习。而要激发个体的动机并使之发生作用,应使个体产生 获取信息的需要。这种需要引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内驱力。因此,在编写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 方法和开展教学活动时自觉地运用“信息沟”的原理,有意识地创造具有“信息沟”的语境,引发学生用外语 进行交际的内驱力,尽可能使学生的言语交际活动真实而富有情趣,使外语学习表现出生动性、创造性。由此 可见,外语教学中的“信息沟”是人为的、有计划的、具有一定目标指向的。如果运用恰当,将极大地激发和 保持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力和兴趣。

3.“信息沟”和语言习得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影响深远。他提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两条不同的途径 。语言学习是有意识的、正式的学习;语言习得则是无意识的、自然的学习,是学习者在积极参与的真实环境 中的学习。两者的关系是:语言习得是核心的、主要的;语言学习则是辅助的、起监督作用的。这给我们外语 教学的启示是外语教学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信息沟”的原理与克拉申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中的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及 情感过滤假设(the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有很多相通之处。

语言输入假设的主要含义是:学习者是通过接触略高于他们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语言输入,即i+1(i为现 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的。学习者不断吸收语言输入,从而逐渐提高其语言技能。输入假设 和传统的教学法理论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强调获得意义,从中习得语言结构;而后者主张学习语言结构,再应用 于实际。“信息沟”的原理是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缩短或填补信息差距,也是把获得意义放在首位,让学习者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结构。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人教版)中的“猜猜看游戏”(guessinggame)等活动与“信息沟”的原理很相似 。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在组织这类活动时,教师可以任选学生参加猜测,但必须用外语向猜测者 提供各种线索或暗示,直到猜测者猜到为止。由于“信息沟”的实际存在,学生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猜测并 提出各种问题。因此,在此类游戏中,每个学生既在输入语言,也在输出语言,但输入远远大于输出,学生便 可在大量的语言输入中自然习得语言结构。

情感过滤假设的含义是:语言习得虽然主要依靠可理解输入,但也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外语教学 中不仅要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而且还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很低的环境。“信息沟”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正 是为这种环境的创造提出解决的原则和途径。一般来说,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有三类:动机、自信心和焦 虑程度。“信息沟”的应用激发了学习者通过言语交际获取信息的动机。运用“信息沟”的交际活动着重获取 意义及交际本身,并不苛求语言结构的准确完美。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注重于引导学生流利地表达、顺利地完 成交际任务,对学生的语言结构方面的错误并不严于苛求,以免把学生弄得不敢开口。因而在这样的言语交际 活动中,学生的动机明确,自信心强,焦虑少,感情过滤程度低,语言习得的可能性就比较多。

4.“信息沟”与交际性原则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传递、交流信息主要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 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已成为当代外语教学最基本的特点。交际性原则已成了外语教学法 的最根本的、带有指导性的原则。由此可见交际性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痴中英语教材在内 容和结构编排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交际性教学原则。“信息沟”是社会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因而要使 交际性原则得到有效贯彻,在外语教学中就应重视“信息沟”的作用。

交际性原则的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通常包

括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可行性、得体性和有 效性,要求在各种不同情景、不同语域的口笔头交际中做到准确、地道贴切和连贯。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才 能得到最有效的培养,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只有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最有效地掌握,而真实 的言语交际是建立在“信息沟”基础之上的。没有“信息沟”,就不可能有真实的言语交际。

篇2:“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解决现今交际法教学存在的误区,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流,需要在交际法教学中积极运用含有信息沟的活动。

信息沟是交流双方所占有的不同信息,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信息沟活动是指活动中学生们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们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是交际法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

信息沟活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三种基本的操作形式:课前预习设置;课堂教学设置和课后信息的巩固设置。

信息沟活动的具体实践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了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

关键词: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交际法教学(Communicative Approach)、中学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教委“中学教育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着重‘ 培养学生的

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这一要求的明确提出,中学英语教学新教材便应运而生。无论是新教材的“内容选材”,还是它的“编排设计”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那么应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随着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法便相继而出,例如导学法、情景教学法、五步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四位一体教学法、反复教学法等等,虽然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恰当地通过“信息”的传递、吸收、消化、巩固,从而达到掌握这一目的的,这就涉及到“信息沟”的基本运用。

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带动了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交际法”在英语课

堂中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英语多年的人看见外国人不敢开口的情况。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在教改中许多英语教师只是将重点放在不同内容的教材上,而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仍是“新瓶装旧酒”,造成新教材与新教法的脱节。一些教师初步接触新的教学法后,在课堂教学中做了相应的教法尝试,开展了多种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使得课堂气氛比以往活跃。比如说分角色表演会话,接龙复述课文等等,但这种以背和记为主的语言活动的背后仍是机械的操练,学生只顾“说”甚至 “背”自己的部分,而对对方所说的应答内容却充耳不闻。问话的学生由于早就知道了对方下一步的应答内容即使对方“出错”,也认为自己应该按既定方针办,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应答的同学给出的回答也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对方准备过的。由于教师大量控制、学生过度配合,这种不含“信息沟”的交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有较大区别,我们可称之为“伪交流”。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未能使“听”与“说”有机结合“的交流活动,导致了学生在实际生活的交际中应变能力较弱。

英语教学的交际法认为,听和说是交流过程中不可独立的两部分,听是理解

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所以听说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同步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为了改变目前英语教学的这种落后状态,就必须注意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使交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拥有的信息,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搭起沟通信息的桥梁。“信息沟”的存在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二、“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理

1. 信息沟的基本特点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也称信息差,是指人们在了解和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也正是有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产生了一系列人们为谋求“信息平衡”所进行交流和传递的“言语活动”。信息沟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

① “信息沟”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由于人和人之间所处的环境和知识阅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人们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永恒的,绝对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才出现“交际”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在含有信息沟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转化为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的教学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互合作,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设置多种多样的“信息沟”,诱使学生产生谋求“信息平衡”的渴望,使教学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②信息沟具有再生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

信息沟不仅存在着绝对性和永恒性,而且还存在着再生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信息沟”是人们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同时他的永恒性又决定了人们交际活动的多样性和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人们在达到“信息平衡”的同时,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于是又为谋求新的平衡而迅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追求,产生新的“交际”。事实上真正的语言交流是由于“信息沟”的存在而开始的。

2.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就是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们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它是交际法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对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学生来说,语言的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只有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为了使英语的语言习得尽量在真实有效的交流中进行,开展信息沟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A所说的话能帮助B形成回答,同时这种信息交流也影响到接下来A的应答,如此往返。在此过程中,A无论能够多么精确地预测B将会说的话,但绝对不可能完全肯定B将会说什么。通常情况下,交流双方的信息差异是无法预知的。正是这种口头语言交际的“自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成为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难点,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的大班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就要想方设法创设一个同样的“信息沟”。

传统教学中,对话练习中(Dialogue practice)的A、B学生都在对话开始前完全意识到对方下一步将会说什么,并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回答。这种类型的语言练习有一定的价值,但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局限性,而信息沟活动正是为了那些准备进行更高一层次语言交际活动的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所设计的,这使得他们进行听说练习(有时结合阅读练习)时的语言更趋向于真实的交际。

3.信息沟材料(information gap materials)

信息沟材料(information gap materials)是指教师对教材的适当处理,使之包含很多信息,需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信息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自如地应用真实语言的能力。

三、“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本原则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本原则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点。

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师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是在大班(50人以上)上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充分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所必需的活动。可利用列表、图示、简笔画、多媒体测试、提问等交替进行,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2.要注意所设计的活动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课前应对教材仔细分析,做好教材的补充和二次设计工作。信息应包括前沿科学、环境保护、文化、自然、历史以及各方面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等等。并且在一次交际活动中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语言的各项功能,反映语言应用的广度。将学生已接触过的各项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让学生综合运用。

3.课堂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而不是以单纯的语言练习为中心。教师在此类活动中常设置一个障碍让AB两组学生共同克服,转移学生口头交流时对英语语法规则过多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克服第二语言自卑感和因此而产生的交际中的紧张情绪,从而逐渐建立起交际自信(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4.在教学过程中应“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交替进行,灵活运用,使交际性原则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得以体现,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以全面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参与交际的双方在进行交流前所拥有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交谈的欲望来自对未知信息的渴望,语言运用的把握来自于自然而然的口头交流,即自然习得。活动中学生通过分享所知的信息片段,掌握完整的信息。

四、“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应用实践

1.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英语教育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者 初步交际之目的。”因此,新教材在编辑内容,排版设计的构思与安排上都不惜以全方位、高层次、多重叠的信息差距的传递,来诱导和激发学生渴求获得信息的愿望,最终使各项工作得以在愉快、轻松的条件下顺利完成。也可以这样说,英语新教材也正是利用了“信息沟的基本原理”,把各种不平衡的信息融入了听力、对话、阅读和写作之中,通过教育者的各种教学手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渴望获得“信息平衡”的强烈愿望,让一系列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在积极、主动、和谐的环境下产生,来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伴随着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加之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终使学习者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进而达到语言顺利交流,既“交际”目的。

2.“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设置

既然“信息沟”的基本原理在英语教材中得以体现,因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和设置“信息沟”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课前预习设置

课前预习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充分加强对旧知识点及语法的再认识和巩固,对新的词汇、语法及课文的重点、难点都能得以初步的认识并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为课堂的新课学习扫除障碍,同时对那些未认识到的或当时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也能在教育者的教学过程中得以有重点的有目的的解决。但是由于中学生在心理、生理还不成熟的因素的影响下,自我预习意识还不过积极主动,即使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意识也还是带有很大的“不科学性”,甚至对新课真正的“信息量”及“信息导向”也存在着“莽撞性”。因此教师在课前给予科学的“信息沟”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高中英语教材第二册Unit 7 Canada,我们可以在新课讲授之前给予以下的“信息沟”设置:

America Canada England

Some words

Spelling in schoolbooks

Spelling in newspapers

Pronunciation of a few words

通过以上课前“信息”的设置,使学生对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英国英语的

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了清晰的思路,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找材料,对教材进行预习,加强对新知识的了解。这样就紧扣教材,减弱了学生自我预习的“盲目性”、“混乱性”和“莽撞性”,同时又大大地减轻课堂上处理“信息量”上的繁重压力,增强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课堂教学的“信息”设置

课堂教学是学习者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学习者对以前知识的再认识、巩固和对未知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掌握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种形式:

换位法(filling in different blanks)

换位法是信息沟活动中最容易设计的一种活动方法,常用于听力练习与阅读理解练习。优点是将“听、说、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大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认识自身的不足。

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座位左边的学生为A,座位右边的学生为B,分别发给AB两组学生相应的两套练习纸AB进行填空练习,填空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或一句短句。虽然两组学生当堂所学的内容一致,但他们所填的格子是交错不同的,也就是说,将AB 两套练习拼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内容。学生A要填的内容在学生B的练习纸上,而学生B要填的内容在学生A的练习纸上。

新教材的教学参考书的每课后都有听力材料,教师也都配备磁带,这些条件都可以利用起来。教师只要在原来要求全体学生听写全文的基础上,稍微转换思想就可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含“信息沟”的课堂活动。这样一来,既避免了长时间听写的枯燥性,又可以省去教师机械批改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最有利的是将“说”与原本单纯的“听”自然地连接起来,听说练习衔接紧凑,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订正,自我完善。通过口头交流时的信息互补,学生能够当堂发现自己未掌握的单词与词组。

这里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在听写后的交流过程中当好监视者(monitor)的角色,保证每位学生都在口头交流听写内容,而不是直接互相抄袭答案。

①听写换位法

这项活动将“听、说、写”三项技能紧密结合,将需要学生注意的语音、语法、单词与词组放在空格中让学生注意,并采取了换位的方式设计了两套填充练习,便于学习听写后进行及时有效的的有重点的订正,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听力与口语方面的弱点。

以高中英语第二册第48课的教参中的听写2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含有交错空格的信息沟活动。课后学生纷纷反映自己主动意识到以往听写练习中忽略的现象,如:All of, born in, type of, kept in, kinds of 中的连读现象,be,has等词的弱读现象,以及at present中的失爆现象。另外也使学生注意了collections well-known等单词的拼写及动词的过去形式closed。

A组.

Two animal here are especially to visitors first, the of deer and second,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zoo ha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deer in the world. There are 24 different deer at present. All of the deer here ere born in this zoo. Whenever we have too many of a type of deer, we send some to other zoos to the numbers ther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imals in the zoo is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is the only animal being kept in cage, Dawn was London Zoo and was moved here when London Zoo . There are to move Dawn to another zoo where she will be free to run around in a field with other .

B.组

Two kinds of animal here are well-known to first, the collections of deer and second,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zoo ha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deer in the world. There are 24 different deer at present. the deer here ere born in this zoo. we have too many of a type of deer, we send some to other zoos to the numbers there.

One of the animals in the zoo is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is the only animal being in cage, Dawn was London Zoo and was here when London Zoo closed . There are plans to move Dawn to another zoo where she will be free to around in a field with other lions.

②阅读换位法

根据以上同样思路,在阅读课文后也可设计相应的练习。根据需要,在课文理解步骤中可以将需要学生扫描(scanning)获得的内容设计成错格填充。或在课文巩固步骤中有意识地将枯燥无味的生词或语音点检查融入到这种结对交流、互补互助的过程中去。这就避免了千篇 一律的老师报答案,学生埋头订正(差生可能根本不动笔写)的形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将师生间的信息沟转化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激发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动机,便于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彼此之间的听说问答也便于学生互相检查订正,节约课堂有限的时间,弥补了大班教学教师批改作业耗时过长,学生反馈不及时的不足。

口头拼板法 (oral jigsaw reading )

口头拼板阅读法是将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的另一种方法,是一种近二十年来在国外广泛运用的英语教学法,也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ESL课上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活动方法,是信息沟活动的典型。它改变了旧的教学法中阅读练习中过多采用选择题的单一方式,改变了学生对于非磁带听力材料不够重视的弊端,将口头表达自然有效地融入其中,将无声的阅读课和乏味的听力课变为“听,说,读”多项技能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符合交际法教学的活跃课堂。

与前面提到的信息沟活动不同,口头拼板阅读法一般以三或四人为一组。每个学生只读文章(故事)的一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这一部分内容给小组其他成员听。同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记忆理解自己这部分内容并准确地讲述给其他成员听,而且要注意倾听理解其他成员讲述的部分,通过共同分享各人所获得的信息,以拼板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故事)。在一个成员讲述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针对自己听不懂的生词或对方复述不够清楚详细的地方,在其复述时或复述后,提出相关问题要求解释。有时根据学生水平高低,以六人为一小组,在组内再分成三对。每一对学生阅读的内容一致,在做拼板式的口头练习时,每对同学可以互相提醒,补充,以尽量减少与组内其他学生口头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或错误传递。

笔者执教高中英语第二册第50课的课文Albert Einstein,阅读理解练习设计成拼板阅读活动的形式后,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课文的引入部分之后,我们没有按老方法,在同学阅读完全文后回答老师的若干问题,因为这样一来的话,原本完整的人物故事就被一个个细节问题拆的得过于琐碎,不利于学生对这位伟人一生的系统理解。因此,我们将文章拆成四个部分分别打印在四套练习纸上,每个小组中的四个学生只能读到爱因斯坦一生中的一段经历,分别有关于他的“早期学习、科学研究、伟大成就、美国时光”。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信息有限,因此他们渴望从同伴们那儿知道更多的信息,以拼成完整的故事。我们注意到,在小组成员交流故事片段的时候,每个人都尽量讲得清楚,让大家听懂;听的人对他人的谈话饶有兴趣地聆听,有时追问一两句。 以往老师请一位学生复述时,其他同学有的思想开小差,有的怕被老师点名而只专注于自己念念有词地准备。采用拼板式的复述后,学生对于他人讲述的内容明显重视。另外,在最后根据自己所读、别人所述而讲述爱因斯坦完整一生时,口头表达不再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的阶段,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分析,订正,调整,组织,这对于他们将来口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拼板活动的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活动十分相似,与平时所常见的一人阅读后复述全文,及全班阅读后开小火车式的复述全文比较起来,效果要好得多。同样是阅读后的口头表达活动,存在信息沟活动的一种,显然更体现出交际法的特色,更趋向真实的交际,因为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听”的注意力明显加强,获取信息,记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信息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内容差异比较法 ( comparing similar pairs)

内容差异比较法常用于两个相似图片的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各自手中的图片,互相描述自己图片及询问对方图片,在听说并重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通过信息的交流找出图片的差异。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注意力被教师有意识地从“知识结构”上转移,使学生忘记自己是在学习一门语言知识,从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习得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高二下半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英语中所有有关时态的语法规则,陈旧的题海战术或机械的口头操练都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为改变时态练习的陈旧模式,避免语法学习与听说能力培养的人为割裂,我们设计了含有信息沟活动的教学方案。通过信息沟活动中的口头交流,学生对时态的注意力转移至对图片情景的描述。在交流过程中,语法规则的正确运用不再成为刻意、突兀的课堂教学目标,找出图片差异成为课堂活动的目的。

AB两组学生各发到一张图片,上面印有相同的街景,但街上人们的动作看似一样,实则不同。学生被告知在规定的五分钟内找出图片中的八处差异,并尽量注意比较人物当时在做什么。学生在讨论图片内容差异时,教师在座位间走动倾听,发现大多数学生自如运用了如下含有正确时态的句子进行交流:

A----“In my picture, the man in the house wa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What was he doing in your picture?”

B----“No, the man was watching TV. The boys have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already. They were playing football.等等。

课后信息的巩固设置

有课前、课堂上的“信息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课后“信息巩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把常人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按 100%来计算,那么在10小时之后就会忘记30%,一天之后就会忘记50%,半个月若不复习巩固的话,就会剩下25%,而一个月后却只有15%了。可见及时地复习是加强课堂知识再认识的有效途径。事实上,这种表象上的知识遗忘,其实就是“信息不平衡”的再现。因此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对已获得“信息平衡”的巩固是“信息沟原理”的科学发展,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例如高中英语第二册Lesson 42的对话学过以后,可将对话内容设置成两篇小短文,分别以Jane, Pippa和他们的父母的口吻述说。

A

One day, Jane and I enjoying walking the hills. We to go home, but we couldn’t go a river because the bridge had been away by the . So we had to find another way back. When we to climb some rocks, it suddenly started to and the blew so hard , we could see where we were . It us a long time to over the . Then we across some very ground and got with our clothes wet and . When we got home, our had been waiting for us. They were very .

B

Our went out a walk the hills, and we were at home. Suddenly we a warning on the radio a hurricane was to come. We became about them. Thank They came back at They were and dirty. Jane’s hurt. Pippa told us all that. We felt .

五、“信息沟原理”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效果

利用信息沟活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激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循环往返地螺旋上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力得以巩固和培养。笔者通过实践和调查,认为含信息沟活动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以下是这两者教学方式的对比效果:

存在信息沟的课堂教学活动: 不含信息沟的课堂教学活动:

注重语言运用过程 强调语言的知识结构

多种语言功能交叉 只注重语言知识

培养应变力 拘泥于范文

注重对方的信息反馈 过分注意自己的口头表达

听说同步 重说轻听

自然习得 人为操练

教师备课量大 依赖教参

缺直接使用的教材 拘泥于教材

课堂不易控制 课堂次序好

学生交流不平等 学生交流不平等

由于含有信息沟的教学活动的引入不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而且不能立竿见影地从考试成绩上得到反映,因而对于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来说,放弃功利的、机械的教学方式,高瞻远瞩、大胆地采用“信息沟”进行教学创新,真正培养一批 “敢说英语”、“愿说英语”、“会说英语”的英语学习者,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笔者任教班级在采用“信息沟”教学前后的对比情况:

接班时(55人) 一学期后(54人)

是 否 是 否

交流时是否刻意正确发音?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刻意正确使用语法?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刻意正确使用词汇?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刻意词组搭配合理?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害怕老师指正? 46 9 3 51

交流时是否害怕同学嘲笑? 53 2 3 51

交流时是否担心交谈失败? 52 3 4 50

交流时是否准备谈话内容? 40 15 18 36

交流时是否倾听对方说话内容 42 13 52 2

交流时是否注重合作交谈? 45 10 54 0

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兴趣 40 15 52 2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学生的语言并非完全标准,但他们在与同伴用英语交流时,沟通性强、表达力强,无畏缩心理,在运用语言解决实际性问题、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不过多考虑自己使用语言细节上的对错,如发音、语法等,而是将注意力完全转移至交流的可进行性中去。这种有“信息沟”活动的开展,有效提供了利于学生自然习得真实语言的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真实道地的英语的能力,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锻炼了他们在口头交际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运用与自我完善。

总之,不存在“信息沟”的交流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单纯的“为开口而开口” 的“伪交流”, 这种无真正沟通目的的交流势必会造成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通过设计各种含有信息沟的教学材料,组织各类含信息沟的教学活动,我们找到了成功地解决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交流方式与实际生活交流方式脱节的现象,也彻底地改变了当前新教材使用中,对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缺乏培养的不足地现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英语课堂口头表达活动中“无动机、无预测、无应变、无结果”的“伪交流”问题。这一课题仍值得我们为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六、参考文献

1. Huang Yuefa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2.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Llish 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William Little 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 HTTP://www.ew.com.cn

5. Heinemann,HTTP://www.deil.lang.uiuc.edu/web.pages/grammarsafari.htm

6. Dave Sperling’s ESL Cafe,

HTTP://www.pacificnet.net/~sperling/eslcafe.html

篇3:“信息沟”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郭 霞

(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伴随着对英语教学方法要求的不断提升,信息沟理论开始逐渐被教学界认可,并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的“信息沟”运用形式包括口头拼板阅读法、共同克服障碍法和内容差异比较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沟理论,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习者的口语学习动机,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

篇4:“信息沟”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口语,即口头表达。在交际过程中,制造“信息沟”可以使学生产生“说”的动机,使开口“说”成为现实。前面提到“信息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信息的不可预见性。例如,教师说“Iamveryhappy,reallyveryhappy”,在学生进入特定语境后,会很自然地说出“why”,接着教师并不直接说出原因,而是吊胃口似的说“Ihaveapieceofgoodnews”,学生会很自然地问:whatisthegoodnews?”那么在接下来的口语交际中,教师要继续吊学生的胃口,故意制造“信息沟”,让学生保持对这新奇事情的兴趣,使信息传递进展顺利,从而让交际得以延续。”信息沟”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程度和能力而设计。心理学家古朗说:“被要求讲一种外国语言,不仅仅是在心理上会受到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统都会直接受到牵连。”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压力。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使他们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所以,教师开展口语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决不能操之过急。此外,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不应片面地强调语法、词汇和语音等,当学生出现了某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如果马上加以纠正,会严重打扰说话者的思路,影响表达的顺利进行。对于英语基础差、发音不标准、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教师不要损伤学生的积极性,应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为其纠正错误,消除其焦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口语表达的自信心。“信息沟”的设置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能够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就是利用信息沟原理来设计的。例如,面对听说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Whatdoyoulikeabouthim?”【21这一问题,首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与性格有关的单词或词组,然后将大冢的观点进行汇总,并展示给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别人那里获取到信息。在第二部分,设置一些简单的小对话,并利用信息沟设计一些问题,如“Somepeoplearetalkingaboutthekindsofpeopletheylike.Whatqualitiesdoeseachpersonhave?WhatqualitydoesNOTeachpersonhave?”根据这些问题以及四个小对话,让学生学会对一个人的品质进行评价的方法。在第三部分,利用信息沟原理设计了这样的问题:“Sheriistellingherco-workeraboutanewguyshemeLWhatdoyouthinkshelikesa―bouthim?”再次探讨了一个人的品质,但内容却与第一、二部分有所不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于是学生在不断地获得新的信息的过程中便对该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四部分,设计了两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自行设计对话。话题是“两个学生吃完晚饭后在散步之余谈起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并给予了对方自己的评价”。这个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自然地就可以谈论很多桕关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种接近真实情境的对话的接受。教师应该善于把握“信息沟”的特点,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功能,让平淡的内容在设置了一定的“信息沟”后变得富有生气,让“信息沟”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息沟的应用应该贯穿于整个外语口语教学的始终。

四、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沟理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信息沟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具有重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口语交流,讨论自我的价值,发现自我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将信息沟理论运用在讨论英语与社会和文化等的认知关系方面,学生在口语交流中获得信息后,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通过协商、沟通达成共识。这一过程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外,其他方面的智能,如分析、判断、评价、想象、审美等能力也会得到加强,实现整体提高的目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信息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在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想法,当通过集体的共同努力使目标得以实现时,自豪惑和成就感就会化作一种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在共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成功完成任务而升华出一种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口语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交流中获取各种信息,而信息的获得只有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中才能得以实现。“信息沟”的存在,激发了学生为获取信息而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置“信息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传统的英语口语训练就是朗读及复述课文,这种简单僵硬的方式无法在听者与复述者之间设立信息沟。复述者在确定的复述程式下会产生压力,听者也会对此感到枯燥乏味。而创设“信息沟”就会让交流成为一种主观的发挥,使交流具有开放性,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互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厌倦情绪,提高口语学习的效率,确保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时,应该自觉地将信息沟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创设口语交流活动的语境,能够使口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5:“信息沟”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054-02

一、“信息沟”的概念及其特点

1.“信息沟”的概念

“信息沟”(informationgap),也称信息差,是指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正是由于这种信息差距的存在,人们便有了弥补这种存在着的差距的愿望。因此,便有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言语活动。“信息沟”的存在导致了各种各样传递和交流信息活动的出现,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驱力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个体一旦产生了动机并促使其发生作用,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因此,在现代语言教学中运用“信息沟”理论,具有激发和保持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的作用1。当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差距时,便有了开展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的必要。因此,应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沟”的作用。

2.“信息沟”的特点

(l)“信息沟”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

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差异的存在又是绝对的、永恒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技能,这一过程是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步骤构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设置多种多样的“信息沟”,诱使学习者产生谋求“信息平衡”的渴望,使教学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

(2)“信息沟”具有再生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

“信息沟”是人们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它的再生性和不可预见性决定了人们交际活动的多样性,且会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在达到“信息平衡”的同时,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于是人们又要为谋求新的平衡而迅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样便产生了新的“交际”。

二、信息沟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1.应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英语教学应从当前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应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都是采取大规模的班级授课,为了能在有限的、特定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采取提问、列表、图示、简笔画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2.交际活动设计应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针对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口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为基础。活动的设计应与学生的口语水平相适应,并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英语口语水平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3.在语言训练中应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克服,转移学生口头交流时对英语语法规则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第二语言的卑怯感,缓解交际中出现的过度紧张情绪,帮助学生建立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自信心。

三、信息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常见的“信息沟”运用形式

(1)口头拼板阅读法

口头拼板阅读法是将英语口语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的一种训练方法。该方法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听的注意力。同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和交流信息的主动性。

(2)共同克服障碍法

共同克服障碍法常用于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口语对话练习,这种训练比较注重对英语语言功能的运用。学习者通过灵活应答和分工协作,共同克服教师设置的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

(3)内容差异比较法

内容差异比较法常用于对两个相似图片所进行的比较,学生在观察各自手中的图片、描述自己的图片、询问对方的图片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通过信息的交流找出图片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篇6: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被广泛地应用在外语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现代化外语教学提高了外语教学水平,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技术; 网络; 外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档的加速, 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半中国已经加入WTO , 社会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接轨, 社会将需要更多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外语素质较高的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这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 肩上的责任加重了。如何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外语专业人才,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语言使用能力, 多角度、多维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 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 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外语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课文、词汇、语法, 做练习, 对答案, 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 教学环境单一、封闭, 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种“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的理解、消化、吸收。培养的学生既缺乏独立性、自主性, 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都受到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信息技术, 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广义地说, 信息技术是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 它具有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法, 是广大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外语教学。

1 多媒体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 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 把教学主要内容、材料、数据、范例等显示在屏幕上, 以辅助教师的教学。

111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 声情融会, 视听并用, 这种全信息表达为外语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课件库中下载,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 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 使学习者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 由于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说为一体, 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 同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12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 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 具有非凡的表现力,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生动的图像。

113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记忆,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 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 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上作, 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 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 从而形成概念, 完成记忆。

114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 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与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 能通过有效地整合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资源, 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语言输入的同时,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输出、交流的机会, 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及时反馈, 这就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素材, 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论文网LunWenData.Com)

2 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 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外语教学服务。

211 网络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空间, 也弥补了外语资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缺少交流对象等传统教学的缺陷。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外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通过网络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 提供给学生, 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中, 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 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 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 利用相关软件控制, 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 使学生成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212 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沟通平台, 从而实现师生课后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 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在课堂上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 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 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 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之余, 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外语交流, 通过回复学生的邮件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指出他们在邮件中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通过邮件交流,既可以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 也可以探讨其他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鼓励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特别是与外国人的直接交流,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纯正的外语, 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 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 提高其外语水平。

当然,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 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 特别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比较弱, 所以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很多学校软硬设备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减慢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 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纪, 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就必须认真研究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 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教无定法, 勇于创新; 结合理论, 贵在实践。在外语教学中, 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这个人舞台, 结合实践人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 何高大.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2 ] 郭夏顺, 王建胜, 程东元. 迎接挑战 开创教育技术的新局面[J ] . 外语电化教学, 2001 , (3) .

[3 ] 赵绪清. 普及新课程理念[J ] . 湖南教育, . 7(增刊) .

[4 ]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1 , 15 (1) : 8 - 9.

[5 ] 章国英. 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 ] .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 , 3 (4) : 19 - 20.

[6 ] Dudeney , Gavin. The Internet 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7 ] Warschauer , Mark & Richard ken , Network - based Lan2guage Teaching : concepts and practice [M] . Cambridge uni2versity press , 2000.

[8 ] Teeler , D.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in ELT [M] . London :Longman , 2000.(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篇7:浅谈反馈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反馈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作用.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传递的控制系统,教师输出“教”的信息,学生反馈“学”的`信息,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反馈对于学习者二语水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反馈理论,教师可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控制教学过程,学生也可及时了解学习结果.

作 者:易平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3) 分类号:H3 关键词:反馈   外语教学   负面反馈  

篇8: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七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交际教学法主要以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的交流工具,它的最基本功能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外语教学应该根据交流的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交际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交际教学法的原则,它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

作 者:海晓丽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8 “”(13)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9:元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元认知理论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越来越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掌握学习策略已成为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根本标志.把元认知策略引入外语教学实践中,对于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能意义重大.

作 者:丁莹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25709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外语教学   元认知   元认知策略  

篇10:用“信息沟”原理克服外语教学中的厌倦情绪

用“信息沟”原理克服外语教学中的厌倦情绪

利用“信息沟”原理克服外语教学中的厌倦情绪

赵艳

一、何为“信息沟”

在日常生活的交谈过程中,谈话者需要有话可说,听话者或觉得话中有新鲜的内容,值得一听;或觉得有疑问,听完话之后,了解到原来不曾知晓的事情。这种新鲜的内容我们称之为信息。新鲜的内容越多,信息量就越大。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互通信息便是交际。交际的目的是疏通二者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 。如果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另一个人不知道,那末,他们两人之间便存在信息沟。信息沟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先决条件和动力。谈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如无信息沟,厌倦情绪很容易产生。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听话者不能获得信息。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中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判别学生能否通过课堂教学学到新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判别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厌倦情绪的根源―一缺乏“信息沟”

下面,不防根据信息沟的基本原理,看看外语教学中几种常见的现象:

1.用外语复述课文是过去常用而至今仍有人袭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解释完课文内容和语言“难点 ”之后,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复述课文。因为复述意味重复课文的内容,所以听者与复述者之间不存在信息沟。在有限的课时内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要求学生用语言去表达他们在正常情况下不说的东西,复述者会感到是一种负担,无话找话说,缺乏动力,听者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浪费宝贵的时间。复述这种方法,充其量是为学生提供一次语言操作的机会。

2.外语教材的编写方法与使用也是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之一。例如,现行全国中专统编教材,语文篇幅较短,每课通常围绕一篇文章提供一些语言练习。教师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往往解释一些学生已理解的课文内容和已学会的语言表达法,令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更为突出的是,现行中专外语教材与中学外语教材相比,其难度和深度反而不如中学教材,充其量不过是多了几个专业词汇和术语罢了。这难道能完全归咎于教师的语言水平不高,责怪学生不想学习吗?问题的关键在于:该教材很少提供信息沟,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又缺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信息沟。这对于抱着学新东西的目的来上课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感到不满意,而产生厌倦情绪。好在近年来我国在外语教材编写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新教材的使用和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大大减轻了学生对英语课的厌倦情绪。例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玉华主编的《英语》不失为一套较好的中专英语教材,该教材注意到信息沟的应用,设计了含信息沟的练习,使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听和读,有动力去调动一切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内容。深浅适中,又与中学毕业水平既没有无谓的重复,也不与之脱节。教师一反过去的传统做法,强调课后复习,不鼓励课前预习。这样做,必然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师不必为教材内容的贫乏而苦恼。学生只要愿学,总有可学的新东西。

3.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也是学生厌倦情绪的一个原因。要使学生对外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学习动力,教师首先得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建立信息沟。而要建立信息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语言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但要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接触到新材料、新课文,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因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光靠讲课是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所讲授的内容对一部分学生也许存在信息沟,对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是老生常谈。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一久,学生自然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厌倦,学习外语的兴趣受到压抑而逐渐消失。如果反过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讨论,形式多样,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语言水平,教师仅起引导和督促作用,创造机会,在学生中建立起使用语言的信息沟,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应该老是放不下,觉得不讲够便未完成教学任务,未尽到教师的职责。我们应该懂得,课堂不是教师利用讲台练习口语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场所。学生每节课下来,应有新的体会,新提高,有一种满足感。

三、创造“信息沟”的.几点思考

以上几例,反映了外语教学中信息沟与厌倦情绪之间的关系。当然,厌倦情绪的产生还与其它因素(例如学习动力)有关。但是一般来说,课堂上出现厌倦情绪,往往是因为信息沟不存在或信息沟很小。如果教师注意到这个问题,课前备课时有意识地想一想如何创造信息沟,课后问一问自己是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沟,那末,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厌倦心理便可能得到缓解。下面就创造“信息沟”谈几点想法:

1.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因为学生一般都喜欢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以满足求知欲,所以,自学便为学生提供了机会去自动建立信息沟。学生从中学考入中专,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课程安排上应尽可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尽量减少那些质量不高而对学生帮助甚微的课程,切忌搞花架子。不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就谈不上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不利于优秀学生拔尖。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学习各阶段中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时间的比例,制定严格的教学要求,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供“信息沟”。提供信息沟的方法很多,基本做法是: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只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信息,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知道这些信息;或使两部分学生知道不同的信息,然后让他们互通有无。由于现在招收的大部分学生为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外语水平较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信息沟较大,教师可适当多做些解释。但在做语言运用练习的时候教师仍需创造信息沟,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到有内容可说,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3.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设置“信息沟”。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积极提供一些信息沟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设置信息沟。例如:课外组织一些有趣、实效的竞赛活动,如朗读、演讲、书信、歌唱等。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锻炼自 己的交际能力,既锻炼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避免课堂教学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

信息沟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上很有实用价值。它可以用在外语教学的语音、语法、词汇、写读、听说、写作、测试、教材编写等方面。如果能根据信息沟的原理为上述各方面的教学编阅练习,设计教学手段,那无疑是对外语教学的一大贡献。

篇11:用“信息沟”原理克服外语教学中的厌倦情绪

用“信息沟”原理克服外语教学中的厌倦情绪

利用“信息沟”原理克服外语教学中的厌倦情绪

赵艳

一、何为“信息沟”

在日常生活的交谈过程中,谈话者需要有话可说,听话者或觉得话中有新鲜的内容,值得一听;或觉得有疑问,听完话之后,了解到原来不曾知晓的事情。这种新鲜的内容我们称之为信息。新鲜的内容越多,信息量就越大。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互通信息便是交际。交际的目的是疏通二者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 。如果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另一个人不知道,那末,他们两人之间便存在信息沟。信息沟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先决条件和动力。谈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如无信息沟,厌倦情绪很容易产生。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听话者不能获得信息。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中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判别学生能否通过课堂教学学到新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判别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厌倦情绪的.根源―一缺乏“信息沟”

下面,不防根据信息沟的基本原理,看看外语教学中几种常见的现象:

1.用外语复述课文是过去常用而至今仍有人袭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解释完课文内容和语言“难点 ”之后,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复述课文。因为复述意味重复课文的内容,所以听者与复述者之间不存在信息沟。在有限的课时内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要求学生用语言去表达他们在正常情况下不说的东西,复述者会感到是一种负担,无话找话说,缺乏动力,听者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浪费宝贵的时间。复述这种方法,充其量是为学生提供一次语言操作的机会。

2.外语教材的编写方法与使用也是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之一。例如,现行全国中专统编教材,语文篇幅较短,每课通常围绕一篇文章提供一些语言练习。教师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往往解释一些学生已理解的课文内容和已学会的语言表达法,令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更为突出的是,现行中专外语教材与中学外语教材相比,其难度和深度反而不如中学教材,充其量不过是多了几个专业词汇和术语罢了。这难道能完全归咎于教师的语言水平不高,责怪学生不想学习吗?问题的关键在于:该教材很少提供信息沟,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又缺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信息沟。这对于抱着学新东西的目的来上课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感到不满意,而产生厌倦情绪。好在近年来我国在外语教材编写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新教材的使用和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大大减轻了学生对英语课的厌倦情绪。例如,山东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出版社出版的高玉华主编的《英语》不失为一套较好的中专英语教材,该教材注意到信息沟的应用,设计了含信息沟的练习,使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有兴趣去听和读,有动力去调动一切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内容。深浅适中,又与中学毕业水平既没有无谓的重复,也不与之脱节。教师一反过去的传统做法,强调课后复习,不鼓励课前预习。这样做,必然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师不必为教材内容的贫乏而苦恼。学生只要愿学,总有可学的新东西。

3.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也是学生厌倦情绪的一个原因。要使学生对外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学习动力,教师首先得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建立信息沟。而要建立信息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语言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但要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接触到新材料、新课文,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因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光靠讲课是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所讲授的内容对一部分学生也许存在信息沟,对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是老生常谈。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一久,学生自然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厌倦,学习外语的兴趣受到压抑而逐渐消失。如果反过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讨论,形式多样,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语言水平,教师仅起引导和督促作用,创造机会,在学生中建立起使用语言的信息沟,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应该老是放不下,觉得不讲够便未完成教学任务,未尽到教师的职责。我们应该懂得,课堂不是教师利用讲台练习口语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场所。学生每节课下来,应有新的体会,新提高,有一种满足感。

三、创造“信息沟”的几点思考

以上几例,反映了外语教学中信息沟与厌倦情绪之间的关系。当然,厌倦情绪的产生还

[1] [2]

篇12:怎样在外语教学中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

怎样在外语教学中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外语教学中,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现代化的`外语教学手段提高了外语教学水平,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作 者:陈淳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34) 分类号:G42 G6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   外语教学  

篇1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是人们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建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关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作 者:陈雅蜜 郝鸿耀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东燕郊,065201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教育技术理论   主体   客体   外语教学  

篇14:体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势语是非言语交际中重要的部分,在教学中利用好体势语对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初步探讨体势语在外语课堂上的.交际功能,对比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课堂差异,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体势语交际意识的种种途径.

作 者:郑霁鹏 张枫 赵芳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35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19) 分类号:H3 关键词:体势语   外语教学   文化差异  

篇15:自我评估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自我评估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在外语教学中,自我评估是由学习者所进行评估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olec,1985;Dickinson,1987),由学习者自己发现所知道的、所感受的`以及所能够做的(Cram,1995).在研究中.自我评估具有广泛的代名词.

作 者:孟凡韶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公外部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6:学生词汇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策

学生词汇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策

词汇是语言的要素.词汇在外语教学中有着的.重要地位.从当前学生的词汇学习方法和词汇能力的调查分析,因此,发展学生的词汇能力刻不容缓.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词汇能力应注意新词汇的语境化和交际化;把好语音关,重视音形的对比;防止课堂教学中学生词汇输入和输出的失衡;引导学生将词汇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以外;引导学生走出词汇记忆的误区.

作 者:乐琼 YUE Qiong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英语系,广西,钦州,535000 刊 名:钦州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ZHOU UNIVERSITY 年,卷(期): 22(2) 分类号:G05 关键词:词汇   词汇能力   词汇教学   对策  

篇17:氧化沟工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氧化沟工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介绍了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工艺原理,以及常用的Carrousel型、Orbal型、交替工作式氧化沟系统,并阐述了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作 者:刘炳娟 LIU Bingjuan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0 刊 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 年,卷(期): 21(3)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氧化沟   污水处理   工艺   应用  

篇18: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监控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全面,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其核心是五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distinction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hypothesis),语言输入假说(the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克拉申试图以情感过滤假说来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也不同.按照克拉申的观点,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量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过滤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和动机、自信心、焦虑感.动力大的人、自信心强的人习得量较多;焦虑程度低的人有利于语言习得.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排除心理障碍,这是语言输入的前提和输出效果的保障.习得者不仅要理解语言输入,而且还要愉快地接受语言输出.

作 者:栗冰怡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心 刊 名:中国大学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9: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评析,概略阐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外语界同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本世纪初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本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几本书。 Hubbard等人著的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和Haycraft的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Harmer所著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只在4处偶尔提及,Gower和Walters合著的 A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没有提及母语的作用,却警告人们不要滥用母语。在一些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tic)教学著作中,如 Moskovitz的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和Sterick的Teaching English a Way and Ways也没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80年代以来,又有强调外语习得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克拉申曾讲过,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上述诸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60年代,直接法逐渐在我国试用,80年代,交际法又影响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客观地讲、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 English 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

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下面我们再从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对比法(Contrastive Method)的使用中看母语的作用。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tkinson谈到EFL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例如,英语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没有浊音,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分别,而且成对出现,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外语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去替代清浊的对立,也就能够读好浊音。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场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无作用的讨论中,我们的结论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网络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纽扣DS1991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

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论宣传工作在自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MI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论世界现代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海洋环境信息在海上搜救中的应用

“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