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e021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共含13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02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1: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评析,概略阐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外语界同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本世纪初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本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几本书。 Hubbard等人著的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和Haycraft的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Harmer所著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只在4处偶尔提及,Gower和Walters合著的 A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没有提及母语的作用,却警告人们不要滥用母语。在一些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tic)教学著作中,如 Moskovitz的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和Sterick的Teaching English a Way and Ways也没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80年代以来,又有强调外语习得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克拉申曾讲过,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上述诸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60年代,直接法逐渐在我国试用,80年代,交际法又影响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客观地讲、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 English 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

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下面我们再从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对比法(Contrastive Method)的使用中看母语的作用。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tkinson谈到EFL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例如,英语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没有浊音,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分别,而且成对出现,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外语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去替代清浊的对立,也就能够读好浊音。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场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无作用的讨论中,我们的结论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篇2: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张丽丽

摘要:本文仅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结合各外语教学理论,对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使用问题给予粗浅的探讨,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母语的作用,并适当运用母语来促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母语 英语教学

母语是是一个民族的第一语言, 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母语就是民族自身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促进”和“干扰”两个方面的双重作用:促进作用,即学习者利用和借助母语可以较快地学会外语;干扰作用,即母语妨碍学生掌握正确的外语或正确掌握外语。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这种双重作用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恰当地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早在18,来自全世界的外语教学专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母语仅适合在如下几种情况下使用:(1)阐述发音部位;(2)解释抽象词或短语;(3)区分不同的语言点;(4)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引自张正东,,P280)。国内不少教学专家也曾先后著书谈论过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原则问题,如李庭芗(1983),杭宝桐(1988),胡春洞(1990),何广铿,袁士朴()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解释某些词义抽象的单词和复杂句子;(2)利用英汉对比,提高英语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3)利用翻译练习,用来检查、讲解、巩固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外语水平、学习风格以及教学目标等,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总结了一些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希望对广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外语学习中,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比外语而言,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母语更敏感,记忆母语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当学生在记忆外语词汇或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利用母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英语教师在给学生区别respectable, respectful 和respective 时, 不妨直接用汉语讲解, 即 respectable 体面的,受人尊重的;respectful 有礼貌的,尊重他人的;respective 各自的,这样学生很快便能理解其意,并能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来。

又如,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笔者参看了余可佳老师关于形容词词序问题总结的一句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余可佳,1996)。句中“房”(room)是名词,前面的形容词都是修饰成分。“美”(beautiful)指性质,如好、坏等;“小”(small)指大小;“圆”(round)指形状;“旧”(old)指新旧;“黄”(yellow)指颜色;“法国”(French)指国籍或产地;“木”(wooden)指材料或质地;“书”(即读书的,reading)主要指用途。简单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如我们形容一张桌子时,一般说a nice new yellow wooden desk,而不说a yellow nice new wooden desk 或a nice wooden yellow new desk等。笔者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2. 适当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若干年以前,我有一段时间主要使用英英词典。我发现当时能理解一个生词的词意,但事后很难记住这些词,更谈不上使用了。对比这样一个事实:每个我们能够自由运用的英语单词或词组必定在我们头脑中有一个中文的对应词,你能毫不迟疑地说出这些英语单词或词组的中文意思。这些不争的事实证明语言专家Harold Palmer的意见是对的。他赞同的一个评论写到,生活在外语当中也有它的危险。一个人在这时很容易使自己习惯于一知半解,而不能获得英语词意句意的准确理解,因为此是时这个人尚未考虑在母语中的对应词与表达法。只有到了一个人能翻译这个词了,这个人才算是完全掌握了这个词。这时这个人不仅理解这个词,而且还能使用这个词。在我的英语教学经历中有两件事在此值得探讨一下。曾经在同一年级有两个班,假设为甲乙班,由于任课教师对于听写(dictation)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不同,甲班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做纯听写练习,即老师念出英语句子或单词,学生听完后把老师念的句子或单词写下来。而乙班的老师总是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即老师说中文词语或句子,学生写出英语来。有一天这两个班的听写方式换了一下。甲班学生做翻译练习,结果甲班学生叫苦连无,“老师请念英文!”这太难了!的呼声此起彼伏。而乙班学生学生欢天喜地,他们说“这大容易了。”“老师您这不是把答案都告诉我们了吗?!”从此可以看出,甲乙两班的语言转换能力差距甚大。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了借助中文,熔入中文的班级(每天做汉译英练习)这种能力显然高于不这么做的班级。曾经我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背课文。第一种做法是在课堂上领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直至背会。另一种做法是学生朗读几遍课文后,合起课本,眼睛看着幻灯打出的课文中文译文耳朵听老师朗读一句课文,嘴巴重复一句英语课文。结果用了比第一种做法少得多的时间,学生就会背诵课文。其实在第二种做法中,正是母语(课文的中译文)使学生在念英语时,时时对所念奖文语句的内容保持警醒,时时对中英文句式的差异保持了警醒,从而避免了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不知所云的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再想想每个班级都有的差慢生吧!使用母语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后的一个方法,能让他们了解和懂得他们在课上正在学什么。

所以,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英语教师在讲解“过去完成时”时,若单纯用英语下定义举例,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母语,把过去完成时简单地解释为“过去的过去”。另外,教师在讲解抽象单词词义,如friendship, excuse, science等时,若完全用英文释义,既费时,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这些抽象词词义时,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friendship----友谊;excuse-----借口;science-----科学。这样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它的教学活动。

3. 利用母语为桥梁来促进外语和思维之间联系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4. 由翻译教学看母语的重要作用

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从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看母语对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不要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拔掉。面对当今众多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择善而从”,广采众家之长,不要原封不动,全盘照搬。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意味着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各种教学法和教学理论,包括旧时的和新近的,这样才能作出明智的取舍。我们不应当家荡秋千一样从-个极端荡向另一个极端;不应当官从任何教法仅仅是因为它流行和时髦,或仅仅是因为官方提倡;不应当认为凡是新的都是好的;也不应认为会有一个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参考书目:

1. 陈玉清 《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2. 刘汉德 唐文俐 《教学内容“三明治”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及意义》

3. Atkinson, D. 1987.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A Neglected Resource? ELT Journal 41/4

4. Harboard, John. 1992. Th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 ELT Journal 46/4

5. 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6. Swan, M, 1985. 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LT Journal 38/1,2-39/2

篇3: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摘要]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如何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已成为众多外语教师倍加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总结了一些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 母语;外语教学;运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positive role of mother tong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LT). And how to mak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flexibly in FL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concerned by many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he article tries to provide some practical uses of mother tongue in FLT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Mother tongue; FLT; use

外语教学中母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语言教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至今仍无定论。但不管怎样,母语在外语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如何发挥母语的优势,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开始倍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

早在1898年,来自全世界的外语教学专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母语仅适合在如下几种情况下使用:(1)阐述发音部位;(2)解释抽象词或短语;(3)区分不同的语言点;(4)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引自张正东,2001,P280)。国内不少教学专家也曾先后著书谈论过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原则问题,如李庭芗(1983),杭宝桐(1988),胡春洞(1990),何广铿(1996),袁士朴(1998)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解释某些词义抽象的单词和复杂句子;(2)利用英汉对比,提高英语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3)利用翻译练习,用来检查、讲解、巩固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外语水平、学习风格以及教学目标等,灵活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会,总结了一些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希望对广大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通过母语和外语对比,总结规律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目的语的规则了解不多,但由于已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他们便希望能利用已具备的母语知识来解释外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样,学起来也更有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总结出一些规律,然后将其应用于外语教学中。

笔者在英语教学和培训工作中,发现有不少成年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就连基本的拼读单词的能力都不具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开始试着让学生反复听磁带,模仿别人拼读单词,但收效甚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根据音标读出单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音把握不准。后来,笔者通过比较汉语拼音的声调和英语单词拼读中的重音现象,发现其中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英语单词中的重读音节音调一般可以读成汉语拼音中声调的阴平(一声)和去声(四声)。具体情况可视音节数和重读音节的位置而定,列表如下:

首 中 尾 举例

多音节 阴平阴平去声 chemistry; biology; guarantee

双音节 阴平去声 body; explain; Japan

单音节 去声 red; bag; book

上表是依据音节的分类(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并根据重读音节的位置来确定重音的音调。(1)对单音节来说,其本身就是重读音节,可以读成汉语拼音声调中的去声。(2)对双音节或多音节来说,若重读音节在开头或中间(主要针对多音节而言),该重读音节音调可以读成汉语拼音声调中的阴平,若重读音节在末尾,该重读音节音调则可读成汉语拼音声调中的去声。简单说也就是,开头或中间读阴平,末尾或单音节读去声。

学生在得知这种规律后,便跃跃欲试,运用这种规律试着根据音标拼读单词,每拼对一个,他们都显露出喜悦和成就感。笔者发现,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拼读规则,而且大大增强了英语学习积极性。

2.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外语学习中,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比外语而言,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母语更敏感,记忆母语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当学生在记忆外语词汇或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利用母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英语教师在给学生区别respectable, respectful 和respective 时, 不妨直接用汉语讲解, 即 respectable 体面的,受人尊重的;respectful 有礼貌的,尊重他人的;respective 各自的,这样学生很快便能理解其意,并能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来。

又如,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笔者参看了余可佳老师关于形容词词序问题总结的一句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余可佳,1996)。句中“房”(room)是名词,前面的形容词都是修饰成分。“美”(beautiful)指性质,如好、坏等;“小”(small)指大小;“圆”(round)指形状;“旧”(old)指新旧;“黄”(yellow)指颜色;“法国”(French)指国籍或产地;“木”(wooden)指材料或质地;“书”(即读书的,reading)主要指用途。简单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如我们形容一张桌子时,一般说a nice new yellow wooden desk,而不说a yellow nice new wooden desk 或a nice wooden yellow new desk等。笔者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3. 适当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英语教师在讲解“过去完成时”时,若单纯用英语下定义举例,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母语,把过去完成时简单地解释为“过去的过去”。另外,教师在讲解抽象单词词义,如friendship, excuse, science等时,若完全用英文释义,既费时,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这些抽象词词义时,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friendship----友谊;excuse-----借口;science-----科学。这样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它的教学活动。

总之,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运用是一种思维上的干扰。实践证明,适当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策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只是结合笔者的教学和学习体会谈了一些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问题。至于如何更好地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还有待广大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书目

郭铭华. 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4).

杭宝桐. 中学英语教学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何广铿. 英语教学法基础[M].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陆效用. 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余可佳. 高考英语典型错误例析[M].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袁士朴. 英语教育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张正东,黄泰铨. 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 科学出版社,2001.

篇4: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外语教学流派中,除语法翻译法、暗示法和社团语言学习法之外,其他的教学法都认为翻译会阻碍第二语言的`习得,主张只用目的语授课.但长期实践的结果表明这些教学法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外语教学能不能使用翻译是一个值得撂讨的问题.综述翻译在各外语教学流派中的角色,结合当今人们对翻译的态度,意图是对翻译在外语教学中应有的作用作初步探讨.

作 者:梁笑芸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30 刊 名: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外语教学流派   翻译   外语教学  

篇5:语料库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为英语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自然的语料.本文主要介绍了语料库语言学在英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口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 者:崔璐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系,黑龙江,绥化,15206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7)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料库   外语教学  

篇6:正确看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正确看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以活动课为主、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英语教学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应适度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把母语用得恰到好处。

一、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直接使用母语可以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学生确切理解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英语学习初期,直接使用母语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英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阻碍英语学习,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知半解的坏习惯。例如,我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在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我参看了余可佳老师关于形容词词序问题总结的一句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国木书房。”句中“房”(room)是名词,前面的形容词都是修饰成分。“美”(beautiful)指性质,如好、坏等;“小”(small)指大小;“圆”(round)指形状;“旧”(old)指新旧;“黄”(yellow)指颜色;“法国”(French)指国籍或产地;“木”(wooden)指材料或质地;“书”(即读书的,reading)主要指用途。简单而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我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二、利用母语,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

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若采用全英语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所讲授内容,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产生习得无助感。因此,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让学生以乐观、自信、健康的心态面对英语学习中的挑战。

三、利用母语,阐述发音要领

英语发音毕竟与母语有区别,学生往往把英语发音和汉语直接联系起来,把一些与汉语读音相似的单词用汉语的发音方法来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mouth中“th”发音时,舌尖要放到上下齿之间。

但学生总是读成汉语中的“s”。老师反复示范,竟有学生说老师读错了,老师的舌头怎么伸出来了?这时,老师如果用汉语详细讲解mouth中“th”与汉语中的“s”的发音区别、“th”的发音要领,学生立刻就会明白。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那样就很不利于学生学好英语,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从严控制母语

英语课上母语可以适当巧妙利用,但如果一味地图省事滥用母语,是与英语的教学原则背道而驰的。因此,对母语必须加以控制,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如果学生是初学英语,这时的教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我们完全可以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初级阶段,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母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英语,这就为英语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合理利用母语,克服母语的影响,养成用英语思维的有效方法。

3、加强母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方面之间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认识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它们各自代表了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语言是以文化为灵魂的.,文化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英语教学是在母语的环境下进行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异性,若单从语言的表层去理解,就会如雾里看花,造成各种各样的理解偏差。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母语修养。一方面,流畅的汉语表达能力是外语学习,尤其是翻译所必需的;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也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任何由语言“抢跑道”形成的“厚此薄彼”的局面,都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使英语、汉语学习相长,同时进步,我们的英语教学才会更加成功,学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篇7: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章柏成

(湖北民族学院外语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维纳的归因理论以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较强的实用性,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归因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归因与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以及归因训练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归因理论;外语教学;自我概念;归因训练

Abstract: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has had a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upon education for its ideal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ity. This paper tentatively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attribution theory in FLT in terms of attribution and learner’s self-concept, attribution and learner’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the role of reattribution training.

Keywords: Attribution theory, FLT, self-concept, reattribution training

一、引 言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孕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自四十年代开始研究人的自然心理,其间(1944,1958)他第一个谈到归因现象,认为事件本身并不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真正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感知。他提出人们对于事件或他人行为的结果,总是倾向于把它归因于一些内部的(个人的)和外部的(环境的)因素。(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104)七十年代末,心理学家维纳(Weiner)吸收了海德的观点,正式提出了归因理论概念,后来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八十年代修正了该理论,用于探讨人们对于造成自身行为成败结果的原因的解释。自此,归因理论研究进入蓬勃发展的活跃时期,成为社会认知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课题。

维纳所关注的人们对于自身行为结果的成败归因,是指人们把自己所能感知到的关于自身的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咎于某一种或几种原因。简单地说,归因理论探讨的是人们对过去行为的解释,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 。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将人们的成败归因主要归纳为这样几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等。(Weiner,1974)这些影响人们行为结果成败的因素可纳入三个维度:内在性(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稳定性(稳定因素与不稳定因素,或称可变因素与不可变因素)、控制性(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由此可知,能力属于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内在、可控因素;任务难度属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身心状况属于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因素;而其他因素可能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这样,对每一类因素,我们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们的归因向积极方向发展转变。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维纳所列举的常见成败归因并未穷尽,实际上对学生而言,还可能包含教师教学(方法与态度等)、与他人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环境影响、学习策略方法等重要因素;其二,以上六个因素在三个维度的分布也并非固定不变,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下和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会有很大差异,比如在一定情景下,能力因素可能会被某些学习者纳入可变、不稳定的维度,而任务难度也可能属于可控因素等。

归因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多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该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建构主义者认为,人总是将个人意义带入自己的认知世界,个体一出生便开始积极地从自身经验中建构个人意义--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因此,学习活动的本质是个人化的、个别化的,没有任何两个人会完全一样地学习。个人怎样看待他们所处的世界,又怎样以各自的方式理解在这个世界中的自我等将会在个体的学习与知识的建构中起重要作用。正是因为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不同的人对成就的理解和定义以及对其归因不同,这就意味着成功和失败是相对而并非绝对,其不稳定的属性预示着它们可以控制,能够改变;其次,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归因训练,即通过改变学习者对成败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强其动机,提高期望和信心,增强行为的持久性,实现未来学业的成功。

二、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归因理论将个体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认为归因对后继的行为有着强大的动力作用。(韩仁生,)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能改变个体行为表现结果成败的自我归因,就能改变其后续行为。国外的大量研究也显示,对个体行为结果的不同解释会对行为者有不同的暗示,对行为者随后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者对其学业成就因果关系的认知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孔国忠,)由此,归因理论被引入了教育研究和教学领域,通过研究学习者学业成就归因的倾向及其相关效应,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依据。在国内外语教学领域,把归因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认为归因理论对于外语教学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以该理论为指导,对学习者实施归因训练,对于改变其学习动机、态度以及行为可谓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归因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

1. 归因与学习者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人们对自身的感知与认识,是个体对自身在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复杂的、变化的认识体系,这样的认识体系与其个性相一致。(转引自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97)自我概念具有多面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特定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始于幼小时候对自我的感知和理解,并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自我概念又反作用于人们对世界的解读方式和对自我存在的进一步认识,进而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由此看来,客观正确的自我感知与自我认识的实现是形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对自身行为后果以及自己在相关行为后果中的作用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反馈;另一方面来源于学习者个体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理解和理性的思辨。对于前一方面,学习者很容易把自己和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相比较并获得相关反馈信息而实现;对于后一方面,则需要学习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合理地评价,正确感知和认识自己。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关于自我成败的归因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影响重大,合理积极的成败归因有利于学习者正确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对后续的行为予以积极的影响;反之,不合理、不正确的成败归因可导致不良的、消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进而对未来的学习态度与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不同程度的失败和挫折,如何看待这些失败和挫折本身以及把它们归于什么原因等,对于学习者的自我感知和认识及其随后的英语学习均有重大影响。如果学习者把自己某一次或几次失败(尤其是在英语学习的早期阶段)归因于自身能力因素,那么他(她)就很可能认定自己不具备学好英语的天赋和基本能力条件。人们普遍认为能力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学习者一旦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缺乏学习英语的必要能力条件,不可能在英语学习上有多大长进。基于这一定位,一个直接的后果应运而生,那就是学习者成功的期望值降低,动机减弱,进而学习热情下降,积极学习的持久性减退。显然,这对于英语学业成功的影响是致命的。相反,如果学习者把失败主要归因于自身付出的努力不够或使用的策略、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可以控制的因素,他们就可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拥有更高的成功期望和更强的学习动机,付出更大的努力,以及探求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总之,他们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这样,他们未来学业进步和成功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前者。由此,我们认为对待学业成败的积极、合理的归因有利于学习者从积极的方面去感知和认识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促进后续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

2. 归因与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

前面已经论述,学习者的成败归因方式倾向影响其后续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其未来学业的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成败归因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影响着学习者后继学习活动中的一系列重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未来学业成功的可能性,归因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积极与否关系重大,不能草率从事。要对成败进行归因,就必然存在对成败的认识与理解。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在一等程度上紧密联系着其归因方式和结果,反过来,关于学业成败的归因又反作用于学习者对成败的认识与理解,二者是互相作用,协调发展的。

首先,不同的学习者个体对成败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有的倾向于拿自己与那些学业优秀者做横向比较,以是否达到他们的学业水平的指标来衡量自己是否成功,这样,在他们看来,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就在于是否达到和完成了参照系(比较对象)的相关指标;另外的人可能倾向于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较,不管他人情况如何,只要与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相比有所进步就算成功;也还有人从目前的学习行为来考虑,如果自己通过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就是成功。显然,以能否达到一个固定的指标来界定成败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引导学习者的积极归因,也不利于学习者对成败的正确认识。因为这样的界定方式只重最后的结果,不管过程,这似乎暗示学习者只要达到相关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不重要。另外,在一个群体(比如一个班级)中,能达到学业成绩优秀指标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同学与那些理想的指标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以达到优秀的指标来定成败,大多数同学就会被纳入失败者的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为大多数同学达不到“成功”的指标而被定义为“失败者”以后,他们对这个“失败”不论归因于自身能力等稳定因素,还是自身努力等不稳定因素,都很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使人沮丧、失望,失去行为动机;失败归因于努力,可以使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付出更大的努力,但一味的努力而缺乏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反馈刺激,积极努力的心理动机与学习热情也会丧失。由此,我们倾向于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以后面两种方式引导学习者对成败做客观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即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任务难度大小因人而异),与自己过去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纵向比较获得了进步等都可以定义为成功。当然,要让学习者明白成功不仅意味着最后的结果,还应包括获取结果以前所做出努力的全过程。一次或几次成功不是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应该不断付出努力,从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从一个层次的成功通向更高层次的成功。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习者陷入失望的深渊,而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尝试成功,感受成功带给他们的身心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后继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学习者拥有了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认识,对其学业成败归因将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一旦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了一定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就是成功,那么他们对于自己的失败就很可能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自身努力、学习策略方法等方面寻找原因,进而以这些积极的归因结论去指导其后续的学习行为,以获得未来的成功。

其次,成败归因反作用与学习者对成功与失败的认识与理解。这个反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学生基于自己对成败的一定程度的认识,对自身过去的学习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并把它纳入成功或失败的框架,给其贴上成败的标签,然后对自己感知到的成功或失败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评价,寻找相关原因,进行成败归因,在这个归因的基础上,对自己以后的期待、动机以及学习行为作出巩固或予以一定调整的决定,于是,学习者在其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或随时以自己成败归因的结论为依据,巩固或者调整其学习行为,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在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结束时,其结果一方面是对先前成败归因结论正确性和有效性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对其认识与理解成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令人满意,说明归因结论的合理性与自己对成败认识的正确性,因此,归因的方式倾向与对成败的认识得到肯定和强化;如果结果出乎意料,没有与期望一致,则先前归因的结论遭到怀疑,这样的怀疑如果多次出现,就会影响学习者对成功与失败的理解和认识:成败究竟可控还是不可控?稳定还是不稳定?我们认为,积极的归因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对成败客观正确地认识理解。在成功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归因于自身能力、持续努力等内部因素,可以增强成功的期望与信心,以及与自尊想联系的积极情感,使其相信自己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通过自己持续努力,成功是可以获得的,是可控的,从而继续倾向于成就任务;在失败的时候,需要引导学习者做出自身努力、身心状况等不稳定因素的原因归因,使其面对失败,仍然维持很高的成功期望与信心,不产生消极、畏难的情感心理,并坚持趋向于成就任务。这样的积极归因往往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业成就,从而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他们对于成败的认识:成败(尤其是失败)是可以控制的,成功可以通过多方面努力而获取,是可及的;失败并不可怕,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它同样可以凭借自身努力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得以改变,最终转化为成功。

3. 归因训练的作用

学习者对其学业成就的归因极大地影响着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和学习热情,积极的归因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期望,增强其学习动机和积极学习行为的持久性。如何使学习者具备积极的归因倾向呢?这便是归因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进行归因训练。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其将失败的原因看作是不可变和不可控的倾向。

归因训练基于这样的原理:归因的变化可以对动机的变化产生影响,动机的变化又直接作用于行为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了的新的行为又会影响归因。具体地说,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行为的结果反映出错误的、不合理的、不精确的归因方式就会导致其不良的情绪、期望和行为的产生,如果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纠正或改善不良的归因方式,那么学习者的未来学业成就期望、动机、学习热情和行为的持久性也会随之改变,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实施归因训练可以从关注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基于对学业成败的正确认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合理的成败归因。在找出学生学业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的基础上,考虑个体的过去学习行为与结果的差异,从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成功时,让他们归因于能力、自身努力等内部因素与其他外部条件的契合,增强其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和成功的期望与相应动机,使其维持积极的学习行为;失败时,引导他们主要归因于身心状况、自身努力等不稳定、可控的原因,使其同样维持较高的成功期望,避免消极情感、畏难心理情绪的产生。

第二, 外语学习中的差生大多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认为自己不具备学好外语的天赋和能力条件,因而在外语学习中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和无助情感。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一方面应通过训练,逐步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可控因素,让其摆脱失望,看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成功与失败,以他们各自的基础与过去学习经历为参照,进行纵向比较,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与过去相比较有所进步,就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不断地维持努力、调整策略方法,就可能不断获取成功,并可望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

第三, 归因训练的有效性要靠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反馈刺激来强化和保证。正如Shunk所指出,“失败时的努力归因能增强动机强度,但在任何时候把学习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不够并不一定能促进未来的学习。”(转引自秦晓晴,2002)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能让学习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持有较之先前更强的动机,从而为实现成功的期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但这个动机以及努力程度的维持需要一定程度的成功的反馈刺激,如果多次加倍的努力换来的总是失败的结果,则失望的情绪会应运而生,那么,先前归因的正确性与合理性遭到怀疑,直接影响归因训练的持续开展与学生积极归因方式倾向的培养与形成。

三、结束语

归因理论从最初在运动心理领域的广泛研究与应用到近年来被引入教学领域,历经了并不短暂的一个过程,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共识:该理论以其比较完善和实用的体系,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外语教学领域,归因理论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期望、动机、热情、行为的持久性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业成败,训练与培养他们积极的归因方式倾向以获取未来学业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转化外语学习中大量的不成功者(差生),使他们摆脱失望和无助的情绪,树立信心,维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最终取得外语学习进步亦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我们相信,合理地利用归因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活动,会有力地促进外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Marion Williams & Robert L.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2]Weiner b. Cognitive Views of Human Motivation[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3]韩仁生.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4)

[4]孔国忠.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效应的研究[J].阴山学刊,2002(1)

[5]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2(4)

[6]汪顺玉、张勇.外语差生归因调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4)

篇8:戏剧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作用

戏剧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作用

文化与语言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密切关系,有效的目的语文化输入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对文化输入的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之下,文章以戏剧教学的五大文化输入优势为出发点,回顾了传统外语教学对戏剧的几种运用方式,分别总结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并引入Cunico的.“民族志戏剧教学法”(Ethnographic Approach),以其实验为依托,分析论证了此种戏剧运用方式对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的积极推动作用,强调了语言文化学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作 者:龙梅 田洁 LONG Mei TIAN Jie  作者单位:龙梅,LONG Mei(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54)

田洁,TIAN Jie(重庆科技学院国际合作处,重庆,400042)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1(1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文化   外语教学   戏剧教学   文化输入   民族志戏剧教学法  

篇9: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

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开始步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教学方法中重要的备选形式.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其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一理想的境界,这也是一个最终的教学目标.

作 者:王燕 胡刚  作者单位:王燕(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胡刚(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重庆 40005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20) 分类号:H3 关键词:外语教学   自主学习  人本主义  

篇10: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母语对习得第二语言有重要影响.本文简单地回顾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的有关研究,初步探讨了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并分析了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和促进作用,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母语对二话习得的良性作用,才能使教学相长,促进二语习得者的学习.

作 者:胡红娟 赵玉珊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威海,264209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母语   习得   第二语言   影响  

篇11: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一、对传统观点的回顾 每一个学外语的人都可能体验到母语对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所产生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还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呢?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只有负面影响或者说母语干扰了二语习得,(Ellis )相信第一语干扰的存在,他认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会强烈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作 者:程玉琴  作者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2: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研版英语)

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实施一种文化教育,所以在实施这种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就不能仅仅向学生传输语言本身的知识,而要结合语言特点赋予其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才能更好促进外语学习的成效。本文旨在讨论英语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 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论文网 LunWenNet.Com]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3]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张红玲,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现状调查[A].[论文网 Www.LunWenNet.Com]

本文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背景信息

篇13:阅读在现代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在现代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国内现行的条件下,以阅读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外语教学的切入点,符合本身的特点也符合客观的.要求,但是以阅读为主的同时,教学实施者也应该适当地进行大学外语教学其他能力的培养,协调五种能力的培养以促进现代大学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作 者:刘英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广东,韶关,512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9) 分类号:H3 关键词:阅读   大学外语教学   语言知识  

MI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弟子规》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

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在创先争优中的作用

现代化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