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内隐学习研究进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共含19篇),供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对撑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内隐学习研究进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隐学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表明,内隐学习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发进行.在刺激结构复杂、关键信息较为隐蔽的条件下,在感知微妙、复杂的关系方面,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具优势.有关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外语学习应是有意识的努力和无意识的'习得之间的结合.因此有必要更新外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创造有利于内隐学习的环境.
作 者:戴雪梅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重庆,400067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8(1) 分类号:H09 关键词: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外语教学 语感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引言 纵观中外学习理论,大多以有意识的外显学习为其逻辑基础,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明确意识的支配下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认知活动,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
作 者:陈晚姑 作者单位: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内隐学习是1978年由Reber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最先发现的,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人类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一种程序性而非描述性的知识.不同于外显学习过程,内隐学习机制是自发地起作用的,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智力参与概括复杂的关系,也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并难以用语言对这种学习的过程及其内容(如语法)予以描述.在教学领域中,如在困难选择题模糊选项的取舍上,由于时间限制,被试在无法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并予以精细分析时,往往凭“第一感觉”或直觉作出判断.
作 者:陈榛 赵喜来 作者单位: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10) 分类号:G42 关键词:内隐学习研究综述
在无意识研究热潮中,内隐学习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内隐学习研究业已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评述,具体介绍了内隐学习的'定义、测量方法、特征、机制及其应用价值,并在文末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
作 者:郭秀艳 作者单位:华东师大心理系,上海,62 刊 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 年,卷(期): 22(1) 分类号:B84 关键词:内隐学习 定义 方法 机制网络文化特征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其文化极大影响和改变着网络用户的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求知途径.通过对网络文化及其基本特征的介绍,本文旨在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进而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
作 者:付一岑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 关键词:网络文化 建构主义 外语教学中介语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及其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况;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作 者:张莎莎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 刊 名: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试论内隐学习对英语学习者的启发
翻开语言学的论著,各种语用学、语义学的研究硕果累累,而内隐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历经三十几年的努力,研究者们在这个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有着显著的启示意义.文章从内隐学习的特征和启示意义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挖掘内隐学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价值.
作 者:黄颖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职业圈 英文刊名:OCCUPATIONAL CIRCLE 年,卷(期): “”(20)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内隐学习 缄默知识 外显学习 语篇语境内隐学习与体育教学论文
摘要:内隐学习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一种自动的、近乎无意识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内隐学习,能使技能保持较长时间;有利于尽快掌握复杂技能;有利于同时进行多种技能操作,有利于动作的迁移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早进行运动项目训练,创设体育运动情景、运动氛围,丰富练习环境,挖掘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采用内隐学习。
关键词:内隐学习;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有一种划分,将人的学习方法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即是指有意识的,经过主观努力的学习,而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的,自动的,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换而言之内隐学习则是指个体对复杂规则知识的无意识的获得的过程。本文以体育教学方面的内隐学习研究为切入点,着力挖掘了体育教学中内隐学习的应用潜力。
一、体育教学中运用内隐学习的优势
1、内隐学习能使运动技能保持时间更长
众所周知,有些运动技能能够长时间保持,而另一些运动技能只能保持较短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是“强扭的瓜不甜”,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技能(自己学来的)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学习获得的技能(别人加上来的)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例如:跳绳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运动项目,但对初学者来说,如果要按照外显学习方式依照动作要领,一步一步学习,是很难掌握的,经常是指导者苦口婆心的指导了半天,好不容易教会学习者一招半式,过不了多久,学习者又忘得一干而尽。大多数人是依照内隐学习方式在不知不觉掌握,就像黑猩猩拿香蕉的“顿悟”理论一样,学习者也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就掌握了跳绳这一技能,这一技能主要是靠内隐学习获得的,而且这种技能一经掌握,可以说终生难忘,保持的时间相当长。
2、内隐学习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运动是一种斗智斗勇的运动,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复杂多变的,比如说排球运动,它就包括传、垫、扣、发球等一系列动作,学习者不但要掌握这些动作的技术要领,还必须学会对来球的判断,及时调整动作,如果是比赛,还得学习更为复杂的技、战术。这些复杂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如果让学生采用内隐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学习、模仿别人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控制、矫正自己的动作,把别人的技能变为自己的,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样能使这些复杂技能潜移默化,融化贯通,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国有句古话:“师傅带进门,修行靠自己。”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这么说,要想掌握复杂的运动技术,光靠老师的点拨、引领是不够的,老师上课时,一碰到动作难度大的、难掌握的技能,就会强调学生要用“心”来学,要求学生要记到“肚子”里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内隐学习来学,也就是说内隐学习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
3、内隐学习有利于同时操作多种动作技能
学习广播操,大家都有体会,刚开始学习,学生动作笨拙,手忙脚乱,做了这个动作,又忘了下一个动作,就算是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也不可能会完整练习,更不用说配音乐练习了。而当动作熟练后,学生就能随着音乐节拍练习了。按照动作技能形成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这时的广播操动作己到了自动化阶段,所以学生就能一边做操,一边听音乐节拍。而内隐学习则正是自动化的信息贮存过程,外显学习是控制化的信息贮存过程,因此采用内隐学习让信息尽可能自动化存贮,可以加大信息存贮量,有利于同时操作多种动作技能。
4、内隐学习有利于动作的迁移
体育运动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动作迁移现象,例如:排球扣球动作就是鞭打动作,在排球扣球动作教学时,外显学习往往抵挡不住内隐学习,就算是新学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鞭打的动作用在扣球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会骑自行车的人,反而不容易学会骑三轮车,而从没有学过骑自行车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快的学会骑三轮车。,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隐学习有利于动作的迁移。会骑自行车的人,只要一踏上三轮车,不管别人怎么说,或者本身知道该怎样用力,但内隐学习却引导学习者不知不觉的采用骑自行车的方法,即动作的负迁移。而从没有学过骑自行车的人直接学习骑三轮车,因为没有动作的`负迁移,自然也就学的快。
二、内隐学习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1、学生应尽早进行体育运动项目训练
现代社会都非常注重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其实体育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早期就进行,因为这对促进学生以后对体育项目的喜爱,和提高单项技能有很大的好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学生长大了可能会对早期锻炼的具体内容和情景回忆不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是徒劳的,它以内隐的方式仍然存在,并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产生作用,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早期进行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并不是指竞技体育类的训练,而是指学习一项或多项运动技术,例如: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兴趣班,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儿童有机会学习体育运动技术,通过学习培养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2、创设体育情景,优化体育运动氛围
内隐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是一种无需意识参与的学习,作为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创设大量的体育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中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培养体育兴趣,激发体育运动热情。所以说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创设体育情景,优化体育运动氛围,教师除了创设体育课堂情景教学外,还应在校园内,多方位、多时空的创设体育情景。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持久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橱窗,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意识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不自觉的受到熏陶。通过树立榜样、体育明星等让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运动,在校园里创设体育运动的氛围。
3、丰富练习环境
儿童在学习母语的时候,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语法规则,却能不知不觉的学会母语。体育运动技战术学习也是同一个道理,学习者也能够内隐地获得环境规则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环境。狼孩就因为在狼群里 长大,所以他的攀爬、奔跑、跳跃等能力都要优于正常孩子,可见练习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作为教师应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入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场地器材,进而创设运动氛围,为学生提供练习的环境,然后不断的优化、变换这个环境。而没有必要在学生练习时一味强调动作技战术,给学生多种不同的练习环境、大量的实战练习更有利于运动技能的获得。
4、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学”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而不是强调有意注意、记忆等意识活动以及理性力量的参与,应将课堂最大限度的让位于学生。学生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必然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论是相一致的,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带路者,不是标准动作的化身,也不是技战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学习者,是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存在着巨大的内隐学习潜能。因而,在教学和训练中,不仅要注意外显的行为和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注意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内隐的认知探究倾向和无意识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环境氛围,挖掘学生“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不仅可以内隐获得,而且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还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为学生提供内隐学习的环境,创造内隐学习的条件,从而使内隐学习在体育教学领域发挥最大效用。当然,多数运动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外显学习、内隐学习两种学习共同获得的,让学生采用内隐学习并不是反对外显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郭秀艳 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 心理发展与教育 .1
[2] 任杰,章建成 运动技能获得中内隐学习研究进展 体育科学 .4
[3] 范文杰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3
[4]丁俊武,周志俊,任杰 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6
母语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回顾了母语习得的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外语教学有所启发, 注重学习环境的改善,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控制输入信息的.质和量注重交际能力培养.
作 者:刘淑芳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儋州校区 刊 名:中国外资 英文刊名: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母语习得 母语习得理论 外语学习 启发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基于外语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对习得第二语言及学习外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教学中语言的输入及输出至关重要,并提出英语应在情景语境中学,在情景语境中教,使学生能“自然获得”知识的.观点.
作 者:韩雪芳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 年,卷(期):2008 “”(z1) 分类号:H3 关键词:习得 学习 输入 输出 情景语境【论文关键词】概念隐喻 外语教学 认知语言学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1):46~52
[4]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1):40~45
隐喻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这些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隐喻与外语思维能力、隐喻与文化教学、隐喻与词汇教学等.因此,隐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作 者:杨晓燕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系,河南,焦作,454003 刊 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隐喻认知 词汇教学 文化教学 隐喻能力论认知方式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认知方式作为教育与心理学界中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生动而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个体学法的.总倾向,不同的学习个体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于是,认真探讨认知风格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更加深入地把握认知方式的本质,更进一步了解认知方式和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且最终决定其采取何种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习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外语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作 者:樊华 许之所 FAN Hua XU Zhi-suo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2(1) 分类号:H319 G642.1 关键词:认知方式 外语教学 场独立型 审慎型 求同思维型语域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域概念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变体”概念.语域理论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到语境的制约.外语教学中应该重视语域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外语的能力,即训练学生不仅使用正确的外语,而且还要使用恰当的外语.
作 者:王丹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辽宁,鞍山,114005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43)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域理论 特征 功能 外语教学中式英语的性质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以教授英美规范英语为既定目标的`英语教学实践对中式英语(Chinglish)持排斥态度,认为这种英语不利于对外交际和文化交流,不能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或接受.
作 者:于杰 李立华 作者单位:于杰(山东潍坊学院)李立华(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艺术学院)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4) 分类号:H3 关键词: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
序列反应时任务是继人工语法学习和复杂系统控制任务之后又一研究内隐学习的重要程式,该研究采用这种程式,比较了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60名.3种负载条件分别为无负载、数字串记忆负载和反向反应负载.结果发现,数字记忆负载组被试与无负载组被试间内隐学习量差异显著,但对于不会破坏学习序列组织的.反向负载组被试,其内隐学习量与无负载组差异不显著,却与数字记忆负载组间差异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序列反应时任务程式中的内隐学习不受加工容量的影响.
作 者:张卫 莫雷 许尚侠 王穗苹 作者单位:张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暨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51063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莫雷,许尚侠,王穗苹(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暨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4(5) 分类号:B842.3 关键词:内隐学习 序列反应时任务 数字记忆负载任务 反向负载任务 加工容量作者 上海市上海中学 王鹤芳
为了提高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美国政府制订了国家级课程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初版,再版。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将美国21世纪的外语学习目标归纳为5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Cultures(文化沟通),Connections (相关知识),Comparisons (比较能力) 和 Communities (社团活动),也是《标准》的核心内容。《标准》的出台不仅推动了美国外语教育的改革,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外语教育改革,特别是对我们的英语课堂教育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5C”外语学习标准的基本内容
1.Communication:要求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达到参与对话、提供和获得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水平。能读懂、听懂和翻译各种话题的书面语和口语;能与听众和读者就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观念和思想。
2.Cultures:能获得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知识。了解该文化的实际与所反映的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该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所表达的观念之间的关系。
3.Connections:外语学习应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获得相关信息和知识。学生能通过外语及其文化获得信息与知识,并通过现有信息 找出明显的观点。
4.Comparisons:培养对所学语言和文化本质的洞察力。通过比较目的语与本国语言能理解语言的本质,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和本国文化能理解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5.Communities:能用外语参与国内外的多文化社团活动。学生在校内外均能使用外语,把学习外语当作乐趣和充实自我的手段,使学生成为终身的外语学习者。
上述“5C”标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个“5连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5C”学习目标不仅是《标准》的核心内容,而且体现了当代最新语言习得理论,代表了美国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转变外语教育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1)世界经济动态与信息的把握;2)与世界各国沟通与交流的能力;3)公民参与国际事务和经济活动的能力。而实现这些条件的主要前提就是外语教育的水平。为了使英语教育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外语教师要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师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大力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例如,在教授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一册第六课 Cartoons and Comic Strips 《卡通和连环漫画》时,可以利用学生对卡通和漫画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找寻卡通故事或连环漫画,在全班用英语讲解;或者可以模仿卡通真人秀的形式,让学生上讲台自己用英语表演。这样一个让学生自己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将大大激发学生上英语课的兴趣,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用法,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意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长,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2.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
为了通过外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标准》对21世纪美国学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The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require a much broader defini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ample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develop, and us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learning strategie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skills i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system and culture.” (Standards,:28)。这表明:以“5C”为目标的外语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涵盖了1)掌握语言系统(1anguage system);2)学习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3)接触文化知识(cultural contents);4)传授学习策略(1earning strategies);5)融合其他学科内容(contents from other subjects);6)培养严谨的 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7)使用新技术 (skills in technology)等方面的内容。美国外语教学“5C”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与这7项教学内容密切相连,它们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纵横交错、相互依托,形成了外语课程的“编织型”结构。
我国传统外语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毫无疑问,这些内容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仍然十分重要,但是语言系统不只是词汇和语法规则,它还应包括社会语言学知识,如非语言交际、语言的社会地位和话语的理解等。社会语言学知识架起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语言知识和这些社会语言学知识之后,才能运用适当的目的语开展成功的交际活动。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美国《标准》,把外语教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上。
我们外语教师应通过外语课堂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语言系统,还要向学生传授交际策略。如根据语境推导语义和推理、预测、概括等,扩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弥合那些因语言或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沟。例如,可以通过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二课 English Manners 《英语礼仪》,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二册第四课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学外语》,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三册第二课 Using Body Language 《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各国不同的风俗礼仪和语言方式,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减少障碍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个方面的能力。可以利用我校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教师的优势,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英语和礼仪方式和外教展开接触,既强化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交际策略真正得到改进。
外语教师要让学生大量接触和了解所学语言的丰富文化内涵。例如,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涵盖面广,有天文、地理、历史、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当今和历史的重大事件、文艺作品以及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和看法等等。例如,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第二册第五课 Classical and Popular Music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教师在介绍 Toscanini 这位伟大的指挥家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当今流行的音乐、我国在音乐方面有突出成绩的音乐家,抓住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及其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
我们外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譬如,如何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如何通过预习、略读和浏览等手段安排学习计划,如何复习,如何在遇到疑问时要求别人给予解释,等等,把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使学生改善学习、增强记忆力和提高应用能力,成为终身的外语学习者。
外语教学应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如,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融合了其它学科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平时要注重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或音乐等方面知识适当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例如,在教授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二册第七课 Breakthroughs in Science 《科学突破》,教师可以在课文 DNA 和克隆的基础上,再适当加进其他相关生物知识或科技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外语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水平,还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使他们的外语达到能理解和熟练表达其它学科知识的程度;以“神州五号”为例,既是我国科技方面的新突破,又可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们外语教师应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从基本的识别和想象能力上升到较高层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应该贯穿于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维的习惯,使他们达到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师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造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设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交际活动,如小组活动(group work)、双人活动(pair work)、角色扮演(role play)、游戏(games)、讨论(discussion)等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活动,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等受益,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言知识重点和交际技能,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外语教师还应当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外语教学,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例如,新世纪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七课 Metropolises 《国际化大都市》,课文只简单地介绍了纽约,伦敦和日本,像这样蜻蜓点水似的介绍不可能使学生对国际化大都市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电脑房上课,通过因特网上网查询、下载资料,使学生通过文字介绍,电影片断,歌曲,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融入视听情景,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国际化大都市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我校有着先进的教学硬件环境,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教学网,因特网覆盖全校,每位教师都配有电子笔记本电脑。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需要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教师可通过因特网、电子邮件和全球网等先进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建立朋友之间的通讯联系,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和日常生活情况,大力使用现代技术,使外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Allen Press Inc.,Kansas,USA,1996
2.陆效用 《美国21世纪的“5C”外语教育》,《外语界》2001年第五期
3.梁中贤 《美国外语教学的改革》,《外语界》2002年第二期
三、语言和言语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二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语言”和“言语”是外语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传授‘语言’的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体系知识,从而为言语运用打下基础。‘言语’是指平时的言谈话语,传授‘言语’的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言语教学,言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运用语言规则进行语言交际”(毕彦华,:123)。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别探讨语言和言语理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外语教学中“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
“言语—语言—言语”语言学习的模式是每个婴儿学习母语的必经途径,也是学习外语的有效途径。学习母语时,往往是从只言片语入手,模仿外界声音,这就是言语阶段;与此同时,在不断的言语积累中,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掌握该语言的系统,这就到了语言阶段;然而,掌握一种语言的系统,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在习得过程中会运用这个系统去说、去写,这就又回到言语阶段。
当然,这几个阶段并不能截然分开。在学习和教授外语时,我们应当努力利用这一模式,在三个阶段的教学中让外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规律和并且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该门语言。当然学习外语不能拥有学习母语的语言环境,所以在外语教学的最初阶段可以有一个非常短暂的纯语言教学阶段,如教英语字母或国际音标。在这一阶段,语言教学活动量大于言语教学活动量,因为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还非常有限,不足以大量展开生成和理解新话语的言语教学。随着时间的增长,语言教学活动量应呈递减趋势,相反,言语教学活动量则呈递增趋势。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慢慢掌握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等,能较自由地生成句子,开展言语教学的自由度增大。进入高年级外语学习阶段,言语活动应大大超过语言活动,以便让学生更灵活地使用语言。
(二)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1.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能力、语义能力和语法能力。语音能力包括音位能力、语音能力、语调能力,以及外语的口语能力等。语音能力的培养,要用语言的方法,如分析语音的声学属性、模仿发音部位和方法、进行语音对比等;更要用言语的方法,如用强化方法大量的听外语话语,在口语实践中发展语音能力等。词汇语义能力包括辨别词性、理解词义的能力,区别同义词、同形词、同音词的能力等;词汇语义能力的培养除依靠外语教学中词汇工作外,更要让词语在不同的话语中重复出现,在话语中领会词语的细微含义和修辞色彩。语法能力包括分析词语词汇特点的能力、分析词类和句子成分的能力、辨认搭配关系及造句的能力等。语法能力的培养除靠分析语法外,更要在言语中把握语法规则的具体化,在话语中活用语法规则。
2.言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它是指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社会交际,所以言语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来说,外语教学初阶段的重点在读说,但口语不能脱离书面语而单独发展,听说读写要与言语体系教学密切配合;外语教学的第二阶段着重解决读写,一方面培养读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读写继续加强听说,把听说能力提到高级阶段;第三个阶段着重解决翻译,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解决翻译,从翻译实践中获取更大的发展。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外语教材的启示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提示我们在教材的编排上,应该以课文和言语练习、活用练习为主,要重视实践运用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过去,许多教材以语法翻译为主,偏重书面语,而忽视了口头语言的重要性。虽然有课文和语法的内容,但是单词表、语法语音的理论知识和机械性练习的分量却不可忽视。这种教材是以教授语言体系为主的,言语的教学此时显得微不足道,离开了言语,单词和语法规则等知识不容易被记忆,而且就算被记住,在实际运用中,学生们无法将之与具体语境联系起来,仅有的语言知识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教材中,正确把握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十分重要。凡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时,就应当有相应的课文来巩固,而且课文内容应当尽量接近实际的语言情境。此外,语言现象的出现,要注意常用性和复现率,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学以致用。课后练习应该以活用练习为主,机械练习为辅。
四、结语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更互为前提。
言语总是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活动基础的;而语言总是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规则,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社会现象,语言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断使用之中,存在于言语之中。区分语言和言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在语言学研究中,区分语言和言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科学地认识语言;第二,有助于确定语言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三,有助于理解语言和言语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分别发展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第四,区分语言和言语,也有助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应当把语言学的理论与外语教学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展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毕彦华,索绪尔.“语言”和“言语”的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语言文字修辞,2007,12:122-124.
[2]岑运强,石艳华.二十年来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述评.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9:11-16.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4]计永佑.语言学趣谈.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5]卢春霞.“语言”和“言语”的概念辨析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时代经贸,2007,5:181-183.
论文关键词: 语言 言语 关系 外语教学
论文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区分的理论在现代语言学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探讨了“语言”和“言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范畴的划分,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释“语言”和“言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影响。
一、引言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的语言学家洪堡特就提出过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十分必要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开创性地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进行了全面的区分和阐述,并首次提出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等概念。自此,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受到了全世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我国语言学界开展了多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有无必要区分语言和言语,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许多学者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但是语言和言语必须区分开来这一事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这一理论的运用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启示和影响也成为语言研究者们的研究对象。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著作中,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来描写语言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探讨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奇怪的数学公式:
1+1+1……=1(索绪尔,2003:41)
这是索绪尔用来形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一个公式。从数学理念上看,我们可以完全推翻这一公式,因为在数学领域,无数个1相加永远不可能再等于1,那么这位语言学大师建立这一公式的理据何在呢?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个数学公式可以被“翻译”成:
言语+言语+言语+……=某种语言
它的含义是:无数言语的总和等于语言。等号前的“1”代表一个个言语作品,等号后的“1”代表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但是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远远不止公式所描写的这么简单,语言并不是言语作品的简单积累,而是在言语中体现着语言。
人们把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比喻成建筑材料、建筑规则与建筑物的关系,其中建筑材料相当于语言的词汇,建筑规则相当于语言的语法构造,建筑物则是具体的言语作品;还可以把语言比喻成下象棋,棋子相当于词汇,象棋规则相当于语法,棋谱相当于言语作品,从中可以理解有限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可以创造出无限的言语作品,言语作品有好有坏,而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还像五线谱、音阶符号和乐曲的关系。言语的过程与作曲的过程是有相似之处的,它们都需要材料和规则,都可以创造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倾向,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因为在语言和言语的相互关系中还存在着质与量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把语言比做阿拉伯数字和这些数字的组合规则,把言语比做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具体的数字,利用0到9这10个阿拉伯数字,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我们可以表达出无尽的数量来。语言中的词,也像阿拉伯数字一样,在一定时期中是有限的,而语言的语法,也与阿拉伯数字在表达具体数目时一样具有一定的组合规则;最后,还可以把语言比做绘画用的画笔和颜色,雕塑用的刀具和雕塑原料,把言语比做国画与雕像。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了解言语的修辞色彩和语言对于言语修辞的影响(计永佑,1983:56)。
从索绪尔提出的一个公式,和上述人们常做的五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语言和言语的相互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来进行解释。“语言和言语相互依赖,无论是从整体发生学还是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言语再有语言,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岑运强、石艳华,2007:12),语言和言语一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是明显的。岑运强教授认为,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标准有四个:意义标准(是否表达完整的意义)、形式标准(有无具体、固定的模式)、功能标准(能否脱离语境)和数量标准(有限还是无限)(卢春霞,2007:181)。
总之,语言和言语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从观察言语着手,注意言语中表现出的大量普遍的语言事实。
★ 对植物的启示作文
★ 话对我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