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共含10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rossbone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研究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重效应,寻找对策,正确地引导青年学生.
作 者:吴小曼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海南,海口,571158 刊 名: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3(3)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特征 影响 对策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
中国电视剧在当下的繁荣景象吸引了众多知识分子把学术研究目光投向这一领域,电视剧作品数量的积累也为电视剧批评提供了充足的文本。电视理论的研究队伍已经吸纳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艺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术精英。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交相辉映构成了当下电视剧的基本生态。尤其是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着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提出、澄清、解决已成为电视剧批评的中心。以曾庆瑞教授和尹鸿教授关于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及社会角色论争为代表,可谓惊心动魄。一
尹教授对曾教授发表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见2、4期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中有些观点提出异议,并撰文对中国电视剧进行文化学和政治经济学剖析(《意义、生产与消费》,见《现代传播》第4期;《冲突与共谋》,见《文艺研究》20第6期)。曾教授于在《现代传播》第2、3两期作了数万言的回应,指出中国电视剧当下的社会角色既是艺术事业,又是文化产业,其经营并非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同时表明自己非“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中国电视剧发展40多年来,电视剧的理论问题研究显示出严重的缺失,曾庆瑞教授较早介入这一领域,在电视剧的本质规律探讨上作了奠基工作。在过去的电视剧批评中,人们习惯于就作品进行随感式的分析,国外并无“电视剧”概念,因而无从借鉴。有限的理论资源大都从电影艺术挪移过来,再加上文艺学的某些理论,拓荒时代的电视理论工作者的确经历了一番煎熬。然而当下各学科的学术交融蔚为壮观,各种文化思潮几乎涉略每一个领域。电视剧出现的`这种论争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代文化思潮反映在电视剧领域的重要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当代文化思潮的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应该说,这场论争的背景是“全球化语境”下衍生的当代大众文化思潮。中国经济转轨后,“市场”概念在文化领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平台。“文化”被赋予了经济学意义,作为特殊的“物质”而非纯粹的“精神”。换言之,“文化”在工业时代具有了商业价值,它非但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还可以产生商业利润。当下各行各业大都贴上“文化”的标签,例如“酒文化”、“茶文化”、“烟文化”、“厕所文化”、“园林文化”……诸此种种具体的物质与文化交合的背后是企业的商业目的。这种“泛文化”现象在实际利益上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物质品格。然而文化概念的混乱与滥用引起部分精英知识分子的忧虑与不满,同时还有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将“泛文化”作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工具,以此呼应西方大众文化思潮,两者在文化反思的过程中确立了各自不同的立场。而时下流行的全球化语境就成为两种立场交锋的阵地,一方呼吁和西方交融,一方抵制或拒绝。“全球化”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领域概念,后来延伸到其他领域,在文化艺术界也成为热门话题。“全球化”在中国的热炒是建立在中国市场经济取得一定成效,物质文化取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要在世界获得身份,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面前又要奋起抵制和反抗。这是交融与抗争的文化较量。中国电视剧似乎历史地被推到了潮头,它以当下传播最广泛,受众最多的优势成为领军艺术样式。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与中国电视史相伴而生,40多年来,电视剧的真正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是契合的,经济的因素似乎天然地与电视剧有不解之缘。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经济腾飞,电视剧又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这有充足的理由吸引人们去探究经济、商业与电视剧的存在关系。商业因素的介入给电视剧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如电视剧风格、类型、题材、表现方法的多样多元;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作品人文精神的逐渐丧失,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偏离,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滑落。是继续保持电视剧艺术品格还是沿着世俗审美文化轨道前行?这是关系中国电视剧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论争的双方都将电视剧作为体现中国大众意志的最佳承载,焦点集中在电视剧是否已经是“大众文化”,“大众化”是否是电视剧发展的标尺,以及由此涉及的当下中国电视剧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尹教授认为中国电视剧已经“从教化工具到大众文化的位移”、“从宣传工具到大众文化的转变”、“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结论。而曾教授将“官方主流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市民通俗文化”三者结盟来反对“大众文化”,这种文化联盟必须明确它们各自的立场之后才能确立,值得商榷。
二
邹广文、常晋芳对“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界定:“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
[1] [2]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沉寂,分析其主要特征以及对教育的影响,从而启示我们用反省的.态度开展现代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主体间性,关注边缘,转换教师角色,改革课程知识,培养批判精神和创造力.
作 者:李方安 胡志英 作者单位:李方安(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胡志英(曲阜杏坛中学,山东,曲阜,273100)
刊 名: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EDUC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5(1)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特征 教育 启示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如所周知,60年代是一个激进主义的年代。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从北京、纽约到巴黎,都能感受到它的影响。这一激进主义也反映在西方学术界。自那时以来,西方文化便开始为一股思潮所缠绕,其代表人物是极具批判性的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人,而他们的矛头则直指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化。到了70年代,人们开始将这一思潮统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或post-modernism), 其影响力也开始触及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受此影响,许多自文艺复兴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信仰和概念开始为人所怀疑。
到了目前,这一趋势似乎呈现一种淡化的趋势,有人甚至开始讨论所谓“后后现代”。(注:举例来说,美国华裔哲学家成中英在最近的《文化中国》上,就谈到了新儒学与“后后现代”之间对话的问题。见成中英、梁燕城:《中国哲学的后现代建构――有关后后现代与本体诠释学的对话》,第五卷第1期(、3),第4―15页。 )但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退却,正好表现出它的一些思想概念,已经开始潜移默化,逐渐在人们的态度(包括对待治学与生活)上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从“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学术界的蔓延来看,也有一个过程,开始在人类学、社会学,然后到教育学、政治学,最后才到历史学。可以这样说,后现代主义疑问和挑战的最后堡垒,就是西方的现代历史学(原因详后)。更确切一点说,后现代主义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西方现代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的理论和实践及它所阐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观念。虽然有一些关注史学理论的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有所关注,但西方历史学家开始注意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当在90年代中期左右。(注:如荷兰历史思想家安克斯密特(Frank Ankersmit)在1989年便在美国的《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上发表了历史学和后现代主义(“Historiography and Postmodernism”)的论文,见28:2(1989),第137―153页。 但是有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关系的专著则直至1990年代中期左右才出现,如托波尔斯基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历史学: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贡献》(Historiography between Modernism andPostmodernim: Contributions to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Research, ed., Jerzy Topolski,Amsterdam:Rodopi,1994)。另外Joyce Applyby,LynnHunt, Margaret Jacob的《论历史学的真相》(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New York:W.W.Norton,1994)也谈到后现代主义,并非专论。)
这一时期的中文学术界,特别是文学界,也已经开始注意后现代主义,出版了不少翻译和研究的著作。如果要想作一个比较的话,可以发现这么一个不同:台湾学界更注意经典原著的翻译,而大陆学界则偏向于评述,并且多数持一种批判态度。”(注:台湾已经翻译了不少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著作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著作,如詹姆森:《后现代主义或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Frederic Jameson“s 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r Capitalism); 哈森:《后现代的转变》(Ihab Hassen”s The Postmodern Turn);司马特:《后现代》(Barry Smart“s Postmodernity),贝斯特、凯纳尔:《后现代理论》(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s Postmodern Theory)。 简金:《历史的再思考》(Keith Jenkins“ Rethinking History)。 其中简金的《历史的再思考》(台北麦田版),出版后为不少大学用作教材,颇为流行。另外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论证和译编有罗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版),路r《后/现代机器不满》(台北唐山1990年版)和唐维敏《后现代文化导论》(台北五南版)。而大陆的学界有王岳川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和盛宁的《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三联书店版)。然后有现居美国的唐小兵翻译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Frederic Jameson)(北京大学出版社19版)。有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关系,Arif Dirlik和 ZhangXudong 编有一英文著作题为《后现代主义和中国》(“Postmodernism and China,”),Boundary 2,special issue,24:3(fall,)。)
'p>
由于本文讨论的角度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历史研究的关系,因此便有一个侧重点和观点的问题。换言之,我们所描述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其在历史学上的表现,并不能代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部。依我们看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西方能产生并发生影响,有其复杂、深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我们不能将其孤立起来,仅仅抓住它的一些极端化的表现,如它所提倡的一些观念,攻击一番,然后弃之一旁,以为这样便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正好是现代世界目前所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关键所在。譬如如何处理和面对种族、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甚至国家内部各族裔的交融、汇合,两性之间的关系等,必将是21世纪人类历史发展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后现代主义的立场,看起来没有什么建设性,但却促使我们对这些问题,作出不同的思考,因而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一. 现代历史编撰学的缘起'p>
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冲击,我们需对现代史学的缘起及其主要特征略作评述。首先要说明的是,“现代”(MODERN)一词有时也译作“近代”,在中文史学界往往指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如果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么从19代(1911或1919)开始,则进入了一个现代史的阶段。但在西方史学中,这一区别并不存在;所谓“现代史”往往概括了一个长远的时期,从文艺复兴一直到今天。即使要对这一长久的历史时期有所分段,也只是用“前现代”(PREMODERN)这样的词, 并不舍弃“现代”。但既然有“前现代”,自然也会有“后现代”(POSTMODERN)。由此看出西方人对“现代”一词的偏好。论文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5!J|y = iM-bWr gqP NF )A*rJ kRD学位论文网 4- K} 9 3z xX D h0OJ) RVe^ 3
的确,“现代”对西方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着眼,可以这样说,没有“现代”,也就没有西方。因为所谓西方和东方或其他地区的对比,正是世界历史走向“现代”的结果。在这以前,各地区的文明之间虽有一些交往,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因此“东方”、“西方”等名词,只具局部的含义,并不包含世界史的意义。如中国古代的所谓“西方”,指的是印度,而“东方”则指的是日本和朝鲜。同样,西方人的“东方”,也主要指的是现今东地中海和土耳其一带,即爱琴海与小亚细亚。只是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西方人的“东方”概念才逐步扩大,有了“近东”、“中东”和“远东”之分。于是,处在“远东”的中国人和东亚人,也开始将原来的“西方”概念延伸,用来专指欧美。
东、西方概念在地理上的扩展、延伸,是“现代”所带来的、也即“现代化”的结果。“现代”这一提法,最早是西方人划分自身历史的一个词,见于文艺复兴的时代,由彼得拉克(PETRARCH)发明,用来与古代和中世纪相对照,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种将历史一分为三的作法,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观念。那时的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明为己任,认为随着古典文明的恢复,历史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期,即“现代”。(注:参见彼得・伯克:《过去的复兴意识》(PETER BURKE,THE RENAISSANCE SENSE OF THE PAST)(LONDON:1969)。另见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北允晨文化,1998),第五章。)他们对历史的这种“三段论”的认识,为以后的西方历史学家所继承、改造和发扬,成为西方现代史学的主要理论前提之一,也是他们认为西方不同于和领先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自20世纪以来,中文史学界受此历史观影响,在大学历史教学中也照搬古代、中古(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期。
应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观,还是一种历史循环论。自那时开始,西方史家对古代与现代孰优孰劣的问题一直莫衷一是,争论不休。最常见的论点是,古典时代以文学艺术见长,而现代则以科学技术占优。(注:如英国学术界就有一场这样的争论,见列维:《书籍之战:奥古斯丁时代的历史和文学》(JOSEPH M. LEVINE, THE BATTLE OF THEBOOK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AUGUSTAN AGE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直到18世纪科学革命完成以后,西方人才对现代这一时期的优越性开始表示了信心。那时开始的启蒙运动,正好反映了科学革命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的历史观也开始产生了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仍然遵循文艺复兴的“三段论”历史分期,但与其不同的是,他们的历史观充满自信,认为现代无疑是一个进步、光荣的年代,不再为古代、现代的孰优孰劣而犹豫不决了。换言之,到了启蒙运动的时代,历史的进步观念开始得到确立,“现代”不仅成为过去各个时代曲折进步的结果,而且它本身也获得了研究的意义。比如伏尔泰在其《路易十四时代史》中,便认为十七世纪的法国,集欧洲文化之大成,代表了文明发展的高峰。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
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基本状态.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
作 者:陈卓 CHEN ZHuo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3(5) 分类号:B08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异质的平等观 ”后现代思想批判“ ”后现代生活“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女性主义的后现代思考作为一股较为积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焦点.从对现代男权话语的颠覆到对女性话语的寻求,从对文明社会以来的特别是商品社会被践踏的女性角色的揭示,到女性意识的重建;对于当代健全人性话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唐安 作者单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8 刊 名: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B152 关键词:现代 后现代 男权 女性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大众文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文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作 者:孙长军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3(6) 分类号:G0 关键词: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 辩护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但二者又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实践前提,后现代主义是大众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也为大众文化所辩护,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大众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作 者:涂圣婷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剑南文学 英文刊名:JIAN NAN WENXUE 年,卷(期):20xx ”"(9) 分类号:G04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大众文化 现代主义 中国摘要:杰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主要分析了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应当注意的是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社会中考察后现代主义这种文化现象,正是基于这一研究使杰姆逊关注到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有着无深度感、无主体性等特点。
关键词: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一、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基础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晚期资本主义是对后工业化、充分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总概括,其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组织管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农业、商品流通领域,并进而渗透到文化生产、娱乐消费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跨国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纵深发展。”1杰姆逊认为文化理论的构建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揭示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文化也是理解时代特性的重要手段。由此说明了经济现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逐渐消失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杰姆逊引用厄内斯特.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能力科技发展中的基本革命――透过机器来生产机器引动器的科技――这正是科技革命史中最关键时候。1848年以来蒸汽引擎的机器生产,19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的机器生产,以及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及核子能量机器的生产――这三种生产的成功,乃是人类社会自18世纪后期经过‘原本’的工业革命以后因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所驱动而形成的.极为普及的科技革命。”2曼德尔依据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三次不同的阶段,并且不同阶段资本运作的特点也不一样,每个阶段发展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扩展。第一个阶段是与蒸汽机时代相对应的市场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还是自由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第二个阶段是与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相对应的帝国主义下的垄断式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高竞争导致的垄断资本,该时期的文化表现为现代主义;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人们所处的阶段,是与电子及核能量机器对应的跨国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资本的跨国运作,文化表现形式为后现代主义。杰姆逊大体上认同曼德尔对资本主义历史分期的划分,正如杰姆逊在文中指出的那样:“既然社会及科技的发展会从一个时期演化到另一个时期,则社会文化跟机器的关系以及它对机器的再现的方法形式,自然也会因时移世易而辩证地转变。”3杰姆逊根据曼德尔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文化分期理论。这三种不同的文化分期了理论相继产生,既相互关联又有其不同的文化风格。
二、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可以说大众文化的繁荣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表现出的特点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功能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深入分析大众文化有利于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的发展。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产生深刻的变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在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大众传媒的普遍性日趋广泛,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及广告工业的急剧扩张等使文化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这就是真正的形象社会时期,从此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主体面临每天多达一千多个形象的轰炸。”4人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影像世界里,影像文化以视觉为主,各种不断变换的影视形象代替了纸质文化带给人的思维想像。第二,消费社会的出现使得消费成为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动力,生产规模的大小受制于消费力的水平,资本主义社会在文化产品与商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日常生活中的商品化开始入侵到文化范围,文化产品进入到市场领域,映入消费者的眼帘,文化被市场化了,成为大众的消费品。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纯粹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严格的界限也日益消弭。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消费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动力和主流,也成为后现代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三、大众文化的特点
“杰姆逊认为它是指凭借现代高科技手段大规模地进行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种文化工业不是产生于大众本身,而是‘特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商品文化。”5
(一)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深度感的平面文化
大众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后现代主义文化和商品生产紧密结合,生产的逻辑受到商品的逻辑的影响。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已经被商品化,因而一味地重视效率,追求时尚和流行,以往的文化是被理解为音乐、绘画、纯文学之类的有自律性的高雅文化,而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文化则为一些无深度感的平面文化,与金钱、利益、市场挂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消费品,人们不再挖掘作品背后所拥有的深刻含义,追求的只是即时消费和当下体验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快感。随着文化在生产方式和存在形态的改变,文化价值由其商业价值来衡量。由于受到资本商业运作的影响,后现代文化多表现为形象化,因此,大众文化的平面化和缺乏深度是形象化的结果。
(二)大众文化使人们的主体性消失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大众文化有了众多的消费者,过去具有主体性、批判性、反权威和创造性的艺术家被大批丧失主体意识的制造者所取代,城市文明显示出商品拜物教的特征,人本身被“物化”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丧失,大众文化消解了主体至上的原则,创造力是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的关键因素,一旦创造力消失,也就体会不到艺术家在文化作品中独有的对人生理想信念的召唤、真理意义的追问、价值追求的体悟,在文化层面上提高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艺术家的思想为市场而生,他们也意识到如果想在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中获得交换价值以维持生存,他们制造的产品就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追求的不再是个人风格而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和市场,在追求大众化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不再是传统经典文化的塑造者,也不再进行精神创作的活动,不是精神价值的创造者,而是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大众文化丧失了现代主义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化风格,因此,大众文化的繁荣不仅使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丧失了主体性,也使得消费者丧失了主体性。
(三)大众文化的创作的手段是“拼凑”
“今天,拼凑作为创作方法,几乎是无所不在的,雄踞了一切的艺术实践。”6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之前存在的现代主义文化创造的是新风格、独特的文化产品,而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生产者由于缺乏创新性,以迎合大众为主,被资本所控制与市场相关联,因此,大众文化的生产者所做的工作就是简单的模仿过去的文化风格,这是一个缺乏文化创新的时代,当通过拼凑的方式将原本无关联的文化艺术形式组合成不同效果的大众文化产品投入市场,再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文化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很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正是由于“拼凑”手法的广泛应用使得大众文化日益繁荣。
参考文献:
[1]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3]刘梅.詹姆逊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倾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xx,(6).
[4]杨生平,吴歧范.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探析[J].教学与研究,20xx(1)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文化思潮
受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具有多变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是各种文化思潮产生并变化最快的时期。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有些派别甚至成为转眼即逝的匆匆过客。因此,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呈现着一种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面貌,是以多样化为其重要特征的。各种文化同时存在,相互冲击、相互碰撞,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力,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文化景观。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的众多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大众文化、网络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思潮。一 大众文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景观之一是大众文化思潮的兴起和流行。所谓大众文化是同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亦即知识分子文化)相区别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两大潮流,二者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但是,当代的大众文化的势力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甚至有压倒精英文化的趋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工具迅速普及,电视已进入每一个家庭,而网络的兴起更使得各种信息能得到更迅速更普遍的传播。这就使得普通大众有可能享受到原来只有少数的社会精英才能享受到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劳动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工作时间却大大缩短,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精英所独占的领域,而且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那种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教育的职能,从而不再使文化成为远离市场、远离经济的曲高和寡的高雅领域。大众文化甚至还导致了文化工业的出现,使文化成为经济领域的一种产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工业,文化走上了商品化、产业化的道路。人类能够象制造工业产品那样,规模化地生产出大众所需求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各种流行音乐、卡通片、电视连续剧充斥市场,供普通大众消费。资本家通过制造销售高技术的文化产品,从大众的文化消费中取得可观的利润,文化与资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文化的资本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迎合人们的趣味和爱好,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因为众多人的追逐、相互模仿形成一时的风尚,成为时髦。流行文化是同商业性联系在一起的,出于追求利润的动力,文化制造商们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和爱好,不断迅速地制造出大众所欢迎的文化商品,推动着某种时尚的流行,从而形成了某种流行文化。流行音乐就是流行文化的典型表现。一般地说来流行音乐能够抓住大众尤其是年青人的情绪,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又通过现代先进的传媒而迅速传播,从而成为了流行文化,就象当代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那样。
大众文化的另一景观是追星文化。流行文化对大众,尤其对青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人们对某种时尚会形成一种疯狂的崇拜、追逐,从而产生了一批批的歌星、舞星、影星。追星文化的形成带有浓厚的商业主义的色彩,明星是大众文化的产物,也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他们往往因为商业的需要而被制造出来。没有商业包装、没有传媒的炒作,就没有明星。明星本身就是知名度,明星就是金钱,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因此明星才会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在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的每一个领域中都不能没有明星,从好莱坞的电影到百老汇的歌剧,从流行音乐到通俗小说,从电视传媒到各种各样的杂志刊物,到处都是明星的风采,明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大众中形成狂热的追星族、发烧友,从衣着到举动,模仿明星的一举一动,从而使大众文化成为由明星和追星组成的浪 漫的世界。
大众文化也是一种消闲文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流行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助长了人们消费、娱乐的心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剧烈的自由竞争中,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发财欲望的满足而不得不疲于奔命,人们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在工作之余放松高度绷紧的神经。糜糜之音、浪漫故事给人以一种感官的心理刺激,一种肉体享受,大众文化是消闲性的、娱乐性的消费,而不再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享受。
在大众文化中,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大大地弱化了,而其娱乐功能、消闲功能、商业功能却大大地强化了。通俗的大众文化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了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精英文化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宣传功能,也就是削弱了传统的精英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正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理论家所意识到的那样,特别是象法兰克福学派所作的批判性分析那样,大众文化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模式,具有操纵大众的思想和心理的作用,它缺乏批判和否定的向度,而是对当代社会的肯定性的文化。从表面上看,大众文化弱化了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教化作用,但在实质上却堕落为维护现有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当人们沉溺在当代流行的大众文化中,却丧失了个人的独立、自由的意识,丧失了批判的革命的意识,从而保证了现存统治的继续。
二 网络文化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网络不仅进入了社会经济领域,从而推动了生产、消费的经济活动的变革,而且网络也已进入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化的时代。网络文化的兴起,再一次体现出科学技术对人类文化活动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的变革不仅能引起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且也带来了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化生活的巨大变革。
网络文化具有共时性的特点。网络的出现引发了文化载体及其传播方式的革命,使文化信息能在同一时间得以迅速的传播,打破传统文化载体及其传播方式所具有的时差性。传统的文化传播,或者是口头传述的表达方式,或者是文字印刷的书刊表达方式,其传播速度慢,传播速度有限。网络却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将声音、文字、图形、色彩、数字熔为一体,并以最快的形式同时传播出去,它使得文化产品不必经过出版社、印刷厂、书店而迟迟被读者所接受,进入网络的人们能够同时接受某种文化信息、参与某种文化活动。
网络文化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文化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载体及其传播方式的时差性,而且也克服了其地域的局限性,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网上作品的传播,能够迅速到达其它地域,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而进入别的地区和国家,为其它地区和国家的人所接受。网络时代是个地球村的时代,网络经济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网络文化使全球性文化成为可能。网络文化打破了旧有的时差性、地域性,开创出一个共享性、开放性的文化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文化交流的距离缩短了,文化交流的界限淡化了,甚至能进行超国界、超时空的文化对话、讨论和交流。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有了一种更新的文化存在和文化活动的方式。由于网络文化的载体及其存在方式的深刻变化,它超越了传统文化的那种纯语言化的存在方式,具有超文字、超语言化的特点。网络文化不仅具有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而且有图象、色彩、数据、声音,甚至是气味的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达交流方式,使人们有着全新的文化感受,调动起人类的各种感受器官的活动,甚至能营造出虚拟化、数字化的时空,使人的思维、想象力能够更自由的展开。就象普遍流行的电子游戏机那样,让人置于一个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无法感受到的梦幻世界中,使人入迷,甚至于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在网络文化中,人们的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欣赏,而是融视、听、读、想象于一体的,具有了动态性、全景性、逼真性的特点。
网络文化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在传统文化中,文化的创作者和文化的消费者是相互分离的,作家、画家、音乐家等艺术家创造出作品,而读者、观众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网络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原先作为被动的文化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同创作者交流,创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在创作过程中直接接受读者的各种意见和观点,从而使文化创作变为创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参与,这样的文化过程是参与式的、交互式的互动过程,从而展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网络文化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的潮流。网络文化为大众的直接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自己的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讨论,而无需经过编辑的筛选,也没有权威的限制,而能自由地在网上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文化的创作就不仅仅是个别专家、艺术家所垄断的专利、特权,人人都有参与网上的文化创作的机会和自由,在这一点上就跨越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鸿沟。通过网络的广泛参与,网络文化不再是供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所独享的雅文化,而是大众共同参与的通俗文化。
三 后现代文化
后现代文化是后工业社会文化,也有人称其为晚期发达资本主义文化或后资本主义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59年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丹尼尔・贝尔第一次用“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来表示这个新型的工业化社会。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趋势,诞生了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开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70年代盛行于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至今仍风靡整个西方社会,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后现代主义的潮流不仅影响到当代的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领域,也影响到当代的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文艺领域,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后现代文化是反抗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潮流是对西方传统文化的反抗,是对现代性的反抗。自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形成了占主流地位的资本主义传统的价值体系,确立起了“现代性”的文化霸权地位。后现代文化则表现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抗争,是对资本主义正统文化的超越和对抗,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来反抗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来动摇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后现代文化的精神与旧有的稳定、秩序无缘,而充满了反抗的意识。美国60年代所兴起的“跨掉的一代”,那种放荡、服毒、酗酒、颓废的极端生活方式,已是后现代文化的.初露端倪。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反抗精神、否定意识。而在后现代主义的那些理论家、如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等人的理论中,也时时处处都使人感受到其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对旧有的文化霸权的反抗。
后现代文化又是一种解构性的文化。与后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反抗性的特点相一致,后现代文化具有解构性的特点,对旧的文化的否定、反抗,同时也就意味着对旧的文化的破坏、解构。在后现代主义的眼里,世界被解构为支离破碎的一幅画面。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完整的故事和主题,而在后现代文化看起来一切只是片断、零碎的,放弃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整体构想,无情的将其瓦解、解构。后现代主义用解构的方法去重估过去的一切价值,现代文化所追求的“绝对的”、“永恒的”、“本质的”东西,在后现代文化中已经瓦解,已经不复存在。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绝对的普遍化的价值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甚至所有的崇高理想只是语言的游戏,都需要将其打碎、解构,也无需去重建新的价值标准、崇高理想。后现代文化的这种解构性的特点,表明它是批判性的而非建设性的。
后现代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倡导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而否定一元性的、统一性的、一致性的存在。从近代的启蒙文化开始,现代科学努力寻求统一性、普遍性的知识,探索普遍性的真理,统一性、普遍性成为解释世界的有效性的标准,是科学知识的合法性的根据。只有普遍的统一的东西,就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方能对世界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对统一性、普遍性的原则的追求是现代的科学、哲学、文学等各类知识的目标。后现代文化对统一性、普遍性、一致性的存在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片断性、差异性、个体性来取代统一性、普遍性、一致性,以多样性取代一元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追求统一性、一致性、普遍性只会导致专制主义,甚至融入恐怖主义。世界本来就是无中心的、多元的、差异性的存在,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应该尊重的是不同的个体、差异的存在。
后现代文化是相对性的文化。后现代文化反对绝对化的统一的普遍的价值标准,因此走向了什么都行的相对主义。任何个体、差异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无须区别高雅与通俗、崇高与卑俗、精英与大众,甚至无须区别艺术和生活。在后现代主义的眼光里,文化本身就是游戏性的,调侃性的,什么样都行,无需自命清高,也无需孤芳自赏,于是艺术可以通俗化,文化可以世俗化,它们都只是人生的游戏,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和价值。
后现代文化着力表现后工业社会的超传统、超现代的样式,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荒谬的世界,不要任何秩序、统一、一致的东西,而剩下不确定性、零散性、或然性、随意性、无序性、暂时性、相对性,不要任何中心,不要任何界限,不要任何价值,这就深深地陷入了非理性主义。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国际文化思潮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陶东风,金之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1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刘登阁.全球文化风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