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思考(共含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莉莉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暂时解决了师资、教室等一系列问题,也为学校的发展节省了资金.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靠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 者:冯成一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 英文刊名:HENAN JIAOYU 年,卷(期): “”(8)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 大班教学 解决方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对策.
作 者:王丽敏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4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35)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现状 原因 对策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农村基层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农村基层人才现状
(一)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全市农村基层人才共有52936人,其中党政人才984人,占1.8,乡镇事业管理及技术人才716人,占18.4,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8924人,占16.9,农村各类实用人才33312人,占62.9。分析各类人才现状,有以下特点:1、党政人才年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30岁以下占23.6,31-40岁占44.7,大专以上学历占39.7,表明干部队伍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见表一)。2、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在9288人中,中专学历占42.7,大专学历占29.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6.87,中专以上学历占78.77,表明事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见表一)。农村基层人才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表一)总数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党政人才98459330784乡镇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92881979396527086297农村实用人3331217807106774828企业人才89242370402818476727合计5293617807150261341448621385143、农村实用人才总数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基层人才总数的62.9,同时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化为生产型、经营型、能工巧匠型及其他实用型人才,并有了深入发展,表现为门类齐全、适应市场能力强、自我发展潜力大(见表二)。农村实用人才构成分布表(表二)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其他实用型数量13656779498152047比例41.0023.4029.466.144、企业人才中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居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人才共有892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7792人,占87.3,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吸引力强,增长迅速,活力强。同时企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为6379人,占总数的71.5,人员构成较为合理。
(二)农村基层人才的主要做法1、强化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人才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
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每年四月份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的良好氛围。2、注重培训。坚持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实用知识为内容,区分不同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在党政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公务员法、行政管理、法律、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政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廉洁勤政意识;在事业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和学历达标活动,提高了各类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结合不同主导产业特点,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田间秀才”、“创业能人”、“产业工人”等,提升了农民群众致富、帮富的能力。3、健全机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着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一是完善用人制度,在党政机关中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考录制和人员聘用制,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章丘创业。二是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教育、卫生系统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在医院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三是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范围和覆盖面,坚持把掌握科学技术、熟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帮富、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1、全市农村人才总数为52936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5.29,达不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的地位不相称。同时党政人才数较编制数还存有空缺,特别是公务员,虽经几次考录,乡镇仍有很大的缺口,年轻公务员数量偏少。2、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行业来看,乡镇事业单位中92.09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农、林、水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仅占7.91;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乡镇事业单位和党政
人才中,而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多数学历较低。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93.8的人才分布于教育、卫生,6.2的人才分布于农、林、水等部门(见表三);从结构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占70.46,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仅为6.14,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乡镇事业人员情况统计表(表三)小计比例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教育632368.084468206722821502卫生223024.0131184771275357农、林、牧、渔、水利等2182.35132914333文化、体育、计生等1421.534337827其他公益、
社会组织3754.032610218760合计92881007629270839651979比例1000.076.7729.1642.6921.313、人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3,中专及以下人数达71.7,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数仅为总数的13.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达86.7。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仅为总数的14.5,高达85.5的人员属于高中或初中学历。近三年来受过培训的人才仅占总数的24,高达76的人才属自学或师承。历低、职称低、素质低是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4、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的环境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规范和计划,往往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真正靠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往往是以家族模式运作,各自为战,谈不上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政府对实用人才的管理仅限于宏观层面,提要求多,指导多,而服务相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服务模式。三是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不到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存在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一是缺乏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许多农村基层人才往往属家庭式运作,相互间信息沟通交流少,缺乏统一整合、集聚、发展的平台,人才成长缓慢。部分乡镇虽有行业协会等组织,但往往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条件差,难以留住人才。农村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分配到乡镇的教育、卫生、农技等大中专毕业生,不了几年,面对城镇地区工资收入高、和生活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力,往往想方设法回到县城,使得农村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农村人才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成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
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人才说起来很重视,实际中以济利益为重,许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单位往往只盯在高精尖人才或引进人才上,忽视了本部门、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部分单位对人
才投入不足,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农村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农村人才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管理,信息沟通少,技术水平提高慢,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有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与使用脱钩,培训的实效性低,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管理僵化,中“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农村基层人才自身因素。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则想方设法“走政道”、“弃技从政”、从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错位和浪费、流失;有些农村基层人才自我评价过高,相互比较中只看待遇不看贡献,消极怠工,不思进取;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存在保守思想,安于现状,小成即满,不求进取。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的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布局分散、层次不均等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市(县)一级要形成市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财政、劳动、教育、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乡村两级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要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
帮助农村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人才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着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智力度,通过引进外国智力或外地市专家,加强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术扶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
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乡镇、村级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四)创新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党政干部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在事业单位中继续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农村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
他们的创业激情。
(五)优化农村人才配置机制,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和卫生及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对口部门,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对山区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才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交流和提拔重用力度,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3g7
人才中,而在生产一线的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多数学历较低。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中93.8的人才分布于教育、卫生,6.2的人才分布于农、林、水等部门(见表三);从结构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占70.46,而经营型人才,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仅为6.14,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全市乡镇事业人员情况统计表(表三)小计比例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教育632368.084468206722821502卫生223024.0131184771275357农、林、牧、渔、水利等2182.35132914333文化、体育、计生等1421.534337827其他公益、
社会组织3754.032610218760合计92881007629270839651979比例1000.076.7729.1642.6921.313、人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3,中专及以下人数达71.7,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职称人数仅为总数的13.3,初级及以下职称人数达86.7。农村实用人才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仅为总数的14.5,高达85.5的人员属于高中或初中学历。近三年来受过培训的人才仅占总数的24,高达76的人才属自学或师承。历低、职称低、素质低是企业和农村实用人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4、农村基层人才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的环境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规范和计划,往往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真正靠系统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不多。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往往是以家族模式运作,各自为战,谈不上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政府对实用人才的管理仅限于宏观层面,提要求多,指导多,而服务相对少,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服务模式。三是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不到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存在不足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一是缺乏人才集聚、发展的载体。许多农村基层人才往往属家庭式运作,相互间信息沟通交流少,缺乏统一整合、集聚、发展的平台,人才成长缓慢。部分乡镇虽有行业协会等组织,但往往只重经济效益,忽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二是农村条件差,难以留住人才。农村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分配到乡镇的教育、卫生、农技等大中专毕业生,不了几年,面对城镇地区工资收入高、和生活条件优越等各种诱惑力,往往想方设法回到县城,使得农村基层人才大量流失。同时农村人才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也成为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的
一个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部门和单位对人才说起来很重视,实际中以济利益为重,许多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单位往往只盯在高精尖人才或引进人才上,忽视了本部门、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部分单位对人
才投入不足,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农村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农村人才自身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管理,信息沟通少,技术水平提高慢,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有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与使用脱钩,培训的实效性低,针对性不强;部分单位管理僵化,中“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三是农村基层人才自身因素。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官本位”思想严重,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则想方设法“走政道”、“弃技从政”、从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错位和浪费、流失;有些农村基层人才自我评价过高,相互比较中只看待遇不看贡献,消极怠工,不思进取;有些农村基层人才存在保守思想,安于现状,小成即满,不求进取。
三、解决对策
(一)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合力。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市、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的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布局分散、层次不均等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市(县)一级要形成市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财政、劳动、教育、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合力。乡村两级党组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指导和协调。同时要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
帮助农村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人才健康发展。
(二)完善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着力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将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到整个农村党员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农村人才的教育培训。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大引智力度,通过引进外国智力或外地市专家,加强区域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强化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强化技术扶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实践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
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适当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乡镇、村级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提供舞台。
(四)创新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党政干部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完善干部公选制、末位淘汰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在事业单位中继续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农村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
他们的创业激情。
(五)优化农村人才配置机制,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教育和卫生及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一批年纪轻、层次高的人才到偏远山区或基层对口部门,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重点倾斜,使他们安心。对山区乡镇的党政领导人才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交流和提拔重用力度,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上有劲头、思想上有想头。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3g7
农村基层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有专长的农村基层人才。近年来,我市农村基层人才数量不断增长,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就农村基层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全市农村基层人才现状
(一)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全市农村基层人才共有52936人,其中党政人才984人,占1.8,乡镇事业管理及技术人才716人,占18.4,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8924人,占16.9,农村各类实用人才33312人,占62.9。分析各类人才现状,有以下特点:1、党政人才年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30岁以下占23.6,31-40岁占44.7,大专以上学历占39.7,表明干部队伍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见表一)。2、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在9288人中,中专学历占42.7,大专学历占29.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6.87,中专以上学历占78.77,表明事业干部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见表一)。农村基层人才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表一)总数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党政人才98459330784乡镇事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92881979396527086297农村实用人3331217807106774828企业人才89242370402818476727合计5293617807150261341448621385143、农村实用人才总数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村基层人才总数的62.9,同时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化为生产型、经营型、能工巧匠型及其他实用型人才,并有了深入发展,表现为门类齐全、适应市场能力强、自我发展潜力大(见表二)。农村实用人才构成分布表(表二)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其他实用型数量13656779498152047比例41.0023.4029.466.144、企业人才中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居多。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人才共有8924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7792人,占87.3,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吸引力强,增长迅速,活力强。同时企业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为6379人,占总数的71.5,人员构成较为合理。
(二)农村基层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1、强化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市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两
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并实施了《2004―20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每年四月份开展“人才工作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的良好氛围。2、注重培训。坚持以提升能力为重点,以实用知识为内容,区分不同对象,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在党政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公务员法、行政管理、法律、计算机、普通话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党政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廉洁勤政意识;在事业
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了业务知识培训和学历达标活动,提高了各类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农村实用人才中,结合不同主导产业特点,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田间秀才”、“创业能人”、“产业工人”等,提升了农民群众致富、帮富的能力。3、健全机制。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理念,着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优势。一是完善用人制度,在党政机关中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切实保证公务员素质;在事业单位中推行考录制和人员聘用制,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来章丘创业。二是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教育、卫生系统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改革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在医院试行绩效工资制,在企业试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等。三是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范围和覆盖面,坚持把掌握科学技术、熟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努力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帮富、致富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1、全市农村人才总数为52936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5.29,达不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市)的地位不相称。同时党政人才数较编制数还存有空缺,特别是公务员,虽经几次考录,乡镇仍有很大的缺口,年轻公务员数量偏少。2、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行业来看,乡镇事业单位中92.09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农、林、水等部门专业技术人才仅占7.91;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才多集中在乡镇事业单位和党政
识字教学的现状与教学对策
吕先生的话与识字教学关系很密切:一是“本国语文”不过关,首先是指识字教学不过关;二是好学生“得益于课外看书”,但不识字就无法去“课外看书”。吕先生的批评过去了近二十年,今日情况似乎比当初更糟,初中生语言贫乏,写不出象样的记叙文、说明文,且错别字累累,严重影响了表情达意。某市96级中师生升学语文成绩居然三分之二不及格,有的班最高只有六十五分。能考上中师的好学生语文水平如此,其他学生则更差。笔者觉得如此现状源于语文教学界对识字教学重视不够,认识不清,对汉字特点体会把握较差,导致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不当,如不及时扭转,语文教学,尤其是识字教学的前景则很不美妙。为此,笔者就识字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切望专家同行指教。
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等原则。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教学内容迥异。识字教学的内容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而达音形义的统一。汉字本身的`特点与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心理特点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特殊原则。把握了这些原则就等于把握了识字教学的关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一、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据汉字本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汉语大字典》收字55000个,国家颁定常用汉字7000个,而音节只有410个,音同音近的字很多。汉字字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五种,常见笔画28种;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常用偏旁140个,《新华字典》偏旁部首189个,独体字数百个;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顺序。汉字字形复杂但可分为三个层次,有规律可寻,掌握了规律便不难书写理解记忆。汉字字义有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有近义词、反义词之分。汉字可独立成词(单音词),又可作语素而与其它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等合成词,(有的字独立无语义,如徘徊,要二者合起来才组成一个语素,因数量极少,此处不多说)。汉字字(词)义复杂,构成新词的能力强,是汉语成熟的表现。汉字构成新词后,其义或与本义同,或与本义近,有的还与本义大异,但大多有迹可寻,可据本义及前后文进行理解。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见形而知音义,兼及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能辨准字音,写出字形。
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造字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的特点,先讲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如教象形字“羊”,字形象羊,是一种家畜,读作“yáng”。如教指事字“刃”,字形是刀口上加一点表示刀口,刃便是刀口的意思,读作“rèn”。教会意字从分析意符入首,再涉及义与音,教学便生动形象有意思。如田中草为“苗”,不正即“歪”,犬叫为“吠”;又如双木为“林”,表示许多树林,三木为“森”,表示更多的树,多得遮天蔽日,三人为“众”,由此引出一条规律:凡三个相同的独体字(意符)组成的新字都表示多或程度深的意思。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教学时先分清声旁与形旁,再先讲义或先讲声,如教“急,声旁是“几”,读“jī”,形旁是肉(月)旁,肌指动物身上的精肉,词语有“肌肉”。形声字多,规律性也强,但因古今音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音,有的成了近音,有的音差别很大,所以要加强正音教学。对部分形旁声旁换位而组成的不同形声字,如“晖”、“晕”、“纹”、“紊”等尤须注意区别。
二、字词句相联学用结合的原则。
以字形为突破口加强音义联系的识字教学原则能解决大多数汉字的识记,且能通过比较找出许多识字规律,但它往往只能解决该字的本音本义与一字一音一义问题,而一字多音多义和非形声的同音字则难以区分。这就需要按照学习语文的特点,加强字词句的联系,学用结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字,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积淀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加强对汉字的识记掌握。符号学告诉我们,语言本身有指示义与隐含义,隐含义由语言环境所决定,就是所谓言外之意。汉语(包括汉字)的隐含义往往曲而且深,就需要结合句段篇,甚至结合句段篇以外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1] [2] [3] 下一页
识字教学的现状与教学对策
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说:“10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又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吕先生的话与识字教学关系很密切:一是“本国语文”不过关,首先是指识字教学不过关;二是好学生“得益于课外看书”,但不识字就无法去“课外看书”。吕先生的批评过去了近二十年,今日情况似乎比当初更糟,初中生语言贫乏,写不出象样的记叙文、说明文,且错别字累累,严重影响了表情达意。某市96级中师生升学语文成绩居然三分之二不及格,有的班最高只有六十五分。能考上中师的好学生语文水平如此,其他学生则更差。笔者觉得如此现状源于语文教学界对识字教学重视不够,认识不清,对汉字特点体会把握较差,导致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不当,如不及时扭转,语文教学,尤其是识字教学的前景则很不美妙。为此,笔者就识字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切望专家同行指教。
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如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等原则。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教学内容迥异。识字教学的内容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而达音形义的统一。汉字本身的特点与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心理特点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特殊原则。把握了这些原则就等于把握了识字教学的关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一、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据汉字本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汉字字数多而音节少,《汉语大字典》收字55000个,国家颁定常用汉字7000个,而音节只有410个,音同音近的字很多。汉字字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零件,指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五种,常见笔画28种;二是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与独体字,常用偏旁140个,《新华字典》偏旁部首189个,独体字数百个;三是结构,汉字的结构既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又指零件和部件组成汉字的顺序。汉字字形复杂但可分为三个层次,有规律可寻,掌握了规律便不难书写理解记忆。汉字字义有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词,有近义词、反义词之分。汉字可独立成词(单音词),又可作语素而与其它语素构成双音词、多音词等合成词,(有的字独立无语义,如徘徊,要二者合起来才组成一个语素,因数量极少,此处不多说)。汉字字(词)义复杂,构成新词的能力强,是汉语成熟的表现。汉字构成新词后,其义或与本义同,或与本义近,有的还与本义大异,但大多有迹可寻,可据本义及前后文进行理解。
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入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
[1] [2] [3] [4] [5]
苏州大学文学院 宗 琪
【摘 要】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剖析了语文单元教学的现状,并从进行单元重组、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读促写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语文单元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大学新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大学新生教育存在各种问题,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开展新生教育工作,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对科学的专业思想教育、及时的转换指导、前置的就业指导、系统的心理辅导、悉心的解困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作 者:何嘉华 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广东,中山,528458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新生教育 现状及原因 主要内容及手段二、分析比较,建构知识
在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头头是道,却不必面面俱到。注重学生疑点的讲解,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例如第三模块第一单元学习名词性从句时,其中的同位语从句和第一模块学过的定语从句很多学生产生混淆,所以在讲解时必须结合定语从句一起讲,否则在引导词的选择上就会出现问题。如W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y had expressed.又如W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y would come to China again.第一句中的that 就是引导的定语从句,可省略。而第二句中的that就是引导的同位语从句,不可省略。在讲解时可先告知学生它们的区别,也可通过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总结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后可通过以下练习让学生说出下列句子分别是同位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
1、I have no idea when she will be back.
2、I don’t know the time when she will be back.
3、He told me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
4、He told me the news that was very interesting.
三、围绕重点,结合考点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围绕重点,结合考点,让学生在把握重点中体验考点,让学生对考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例如第三模块第一单元有这样一句话:The face that she saw was that of an old man。她看到的是一张老年人的脸。此处不仅仅要告诉学生that 作为代词的用法,而且还要同时配上it/ one/ ones/ that/ those的用法讲解,并配以相关的练习。如:
1、The population of Shanghai is larger than that of Beijing.
2、I lost a pen last week, so I wanted to buy one but I found it on the second day.
3、Aristotle thought it over carefully and concluded that heavy objects always fell faster than light ones.
4、The girls in our class are more active than those/ the ones in your class.
四、自主练习,当堂巩固
在课前应围绕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巩固练习和强化练习,适当联系一些高考试题,在讲解后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题技巧,这不但能促进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由于高中的课程表排得很满,因此要做到。
五、设置教学情景,体现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遭到抛弃,代之而起的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反思的空间,鼓励学生多去思考、多联系,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创新的观点。教师可根据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强化记忆,对高考中占分较多的写作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另外,每课结束前的5分钟可让学生交流收获,提出问题。
六、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量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超大容量性、直观性、图形、文字、语音相结合是其他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师可把每一单元的知识网络以PPT的形式展示,学生对照屏幕,迅速回归课本。在介绍相关考点时,可以直接展示并配以相关习题,对要点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这样既节省了抄题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结合考点,突出重点。
总之,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情景,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言知识点讲解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郝春玲.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做好例句的选择[J].教育教学论坛,(15).
[2]冯载族.论语言点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02).
[3]庞淑文.高中阶段英语总复习应着眼于知识点的激活和知识体系的重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4]管卫东.如何熟练掌握英语知识点[J].考试,(10).
论文关键词:高中英语 知识点教学 实践 思考
论文摘 要: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结合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实践,在总结反思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分析比较,建构知识;自主练习,当堂巩固;设置教学情景,体现新课程理念;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量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随着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英语教师在语言知识点教学中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有效教学的改革成果。例如,英语知识点教学的集体备课、例句的选择、学案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任何教改成果都有其不足的方面,都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就拿集体备课来说吧,笔者和同行都参加了以年级为基础的备课组,对于每一单元中的语言知识点教学都通过集体研讨教材进行备课。应该说集体备课凝聚了各位教师的智慧,对于知识点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情景的设计,学案的编制等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集体备课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对于班级、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似乎少了一些思考,少了一些灵性。如果教师的备课仅仅停留在集体备课的内容,则教、学案的设计就会缺少个性,知识点的讲解就会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就势必沉闷,甚至语言知识点的教学会重新变成学生抄笔记、做练习的灌输教学,只不过多了点多媒体演示,少了点教师的声音罢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反思以往的语言知识点教学,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在知识点的突破上比较肤浅,围绕考点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准,讲解就事论事。②教学手段单一,容量偏小。③仍是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空间。④缺乏配套的分层设计的巩固性练习,很多内容要求偏高,基础较差学生难于适应,语言能力发展效果不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语言知识点教学实践重新进行了思考,提出如下对策。
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语言知识点的处理上,笔者原先总是引导学生从开头翻译到结尾,于是造成句句皆重要,句句讲不透的局面。为此,笔者打算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错误比较集中的地方先汇总出来,重点讲解相关的句型结构和重要单词和短语在句子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句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第三模块第一单元文章中这句话:Once out in the street, she walked quickly towards her usual bus stop。 一出来到大街上,她就很快地朝她往常乘车的汽车站走去。Once out in the street 相当于 Once she was out in the street 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在从句主语与主句主语一致时,从句可省略主语。如Once (it is) seen, it will never be forgotten.又如Once (he is) in bed, he’ll fall asleep.
通过学习例句,再要求学生自主翻译下列句子:
1、从山头上看,这座楼更漂亮。
When seen from the hill, the building looks more beautiful.
2、若被邀请,我就去参加那个聚会。
If invited, I’ll go to attend the party.
3、水加热时就会变成水蒸气(steam)。
When/ Once heated, water will change into steam.
4、尽管他很富有,他从来不浪费任何东西。
Though rich, he never wastes anything.
以上句子的难度有一定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上手,以通过造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重点讲解,来逐一解决难点,以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通过自主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周庆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增加实验教学。然而,就整体而言,实验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二、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特殊作用。针对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应添加必备的仪器和药品、逐步完善设备,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
第二、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重课本理论而轻实验教学的现象、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理科教师的评价机制,建议把理化生教师的实验教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成绩参考依据之一。
第四、积极改进、使用微型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做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无水CaCl2,(教学论文 )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第五、运用多媒体课件、避免严重危害师生身体健康的实验。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第六、强化高中理化生实验考查监督机制、对于实验操作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必须组织重考或者参加下一届考查、彻底杜绝某些学生不喜欢做实验的坏习惯。
第七、应配备足够实验员,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实验员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他不仅懂仪器的性能、还要懂得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充足的化学实验员是化学教师做好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关键。
第八、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掌握各种实验手段,把各门课程的学习融会贯通起来。
第九、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相应实验技能、小制作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总之,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不仅发展智力更是培养能力,学生科学世界观、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
(作者单位:838000新疆吐鲁番地区实验中学)
编者按:本文对青海近几年来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中出现的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思路。供参考。
最近,与省委办公厅、省农牧厅有关处室的同志,先后到海东地区的化隆、循化两县和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县及德令哈市,主要围绕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情况、劳务输出及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县、市、乡镇和村社的领导干部召开座谈会,走访农家牧户,详细了解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劳务输出的情况,共同商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实现小康目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农牧区发展形势喜人。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富、人心思进”,精神状态好,致富热情高。主要表现在:
--广泛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年初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把宣讲中央1号文件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学习宣传的要求,由领导干部带队,抽调党政机关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及时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之心、系农之情和兴农之策传达到广大农牧民群众中间,使中央1号文件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以多种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任务,部署农村牧区工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民增收,落实减负和帮扶的各项措施,把宣讲工作与春耕备播、接羔育幼等农牧区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小额贷款、农资产品供应等突出问题,扩大蔬菜温棚和两用暖棚建设规模,促进农牧业增效,广大农牧民谋求发展,增加收入,建设小康过好日子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两用暖棚等设施富牧业建设提高了牧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牧区养殖业发展。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随着我省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增强,牧区“四配套”、“五配套”等建设步伐加快,两用暖棚效益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农牧民要求建棚的积极性很高。如,循化县积石镇大别列村全村173户,建设两用暖棚100栋,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户之多。每户每次育肥规模300多只,每只利润70元左右。(据粗略统计,富裕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天峻县近两年建设两用暖棚110座,暖棚的建成和使用,使仔畜成活率比以往提高10--15个百分点,育肥每只羊可增收50―100元,一个棚仅冬春育肥一项就可增收5000--10000元。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创特色、出效益。各地在农牧业结构调整牛,依据区域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特色农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比重持续上升;二是订单农牧业面积明显增加;三是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表现在川水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蔬菜面积扩大,浅山以避灾农业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集中增加,脑山地区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油菜规模上升;四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公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太的作用。如,循化县清水河东下庄两椒种植基地(700亩。亩产公斤,每公斤售价1.2元。),德令哈市洋嘉公司的紫花苜蓿(8000亩)种植基地、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枸杞、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4600亩)种植基地等。德令哈市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循化县雪舟三绒集团、天香两椒公司、伊佳公司、仙红辣椒公司,乌兰县青海高原肉食品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订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海西州部分乡镇在发展农牧业生产和提高农牧户规模生产效益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坚持抓牛羊改良不松劲。都兰县加速黄牛畜种改良,加快出栏周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县9个乡镇共设7个黄牛良种推广站,积极为农牧民推广新技术、提供种牛授配服务,今年全县可完成2000头品种牛的'授配任务。该县察苏镇东山根牛改基地(省农牧厅两用暖棚建设项目)引进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优良品种,促进农牧民增收。据了解,皮尔蒙特、西门塔尔等良种牛生长周期短,一般6--8个月即可出栏,母犊每头售价达5000余元,公犊为2000元左右。二是农牧民行业协会连接市场、为农牧民服务,真正发挥了作用。行业协会由农牧民入股作股东,以公司方式进行经营,一头扎在草原(庄稼地),一头连接市场,成为农牧户发挥集体力量走向市场的“桥头堡”。如,天峻县新源镇的城郊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和天棚地区牧民种菜养羊协会,协会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作用,为牧民联系畜产品销路,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减少流通环节,仅在去年牛羊毛销售一项就为牧民多增加收入4万余元,使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绒山羊协会,以绒山羊改良为重点,配合镇、村两级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既面向市场,又心系牧民,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劳务输出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政府开展劳务服务促进了转移。化隆县将农民的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农民工的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县劳务输出人数达89314人(次),劳务收入为11160万元,人均创收1250元,占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的40%。化隆的清真餐饮业更是创出了大产业,创出了知名品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省外各大中城市从事清真餐饮业的化隆农民多达4000余户2万岁人,年户均纯收入大都在1--3万元之间,经营好的甚至达到10―30万元之间。海西州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德令哈市,循化县等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餐饮、运输、建筑等行业,务工收入较好。化隆县鼓励、引导、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县政府为外出务工者发放《劳务输出证》,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劳务输出优惠政策》,制作《外出务工人员指南》,在全国各地设立劳务服务站(已设立32个),为在外务工人员服务。近年,又选派乡镇干部带队外出务工,到劳务站工作,抓信息服务,对推动本县劳务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
海西、海东等地区的农村牧区工作和农牧业生产总体形势良好,劳务输出及劳动技能培训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在新形势下,农村牧区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及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各地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虽然得以加强,但农牧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暖棚、围栏特别是定居点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以水利为中心的灌区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等问题突出,成为当前制约海西等地区农牧业发展,影响农牧业生产效益的“瓶颈”。同时,由于对农村牧区社会事业投入不足,部分农牧区通电、通水、通路、通信能力比较差,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设施较为落后,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效率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截止到20底,海西州有130个村没有卫生室、21个乡没有中学、155个村没有小学、5个乡和132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8个乡和203个村不通邮、这与农牧区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农牧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条件及人文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我省农牧区亦有突出表现。川水地区和国道、省道公路、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已彻底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生活。这些地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活、商品意识强,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在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上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对比较好。像海东地区的化隆县谢家滩乡、群科镇、循化县积石镇,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察苏镇、天峻县快尔玛乡、新源镇和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电话、彩电、电冰箱、摩托车、照相机、高档家具等已经普遍进入农牧民家庭。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年全镇牧业人均收入达到4738元,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镇。而浅脑山地区则由于自然条件严酷、部分农牧民群众依赖土地的思想严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生产经营方式单一,仅靠种植业增收难度很大,受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收入渠道狭窄,加之全省大多数的贫困人口又都相对集中在这一地区,群众收入低飞家底薄,贫困面很大,农牧民增收和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浅脑山地区人均耕地大约在2.5亩左右,家庭绝大多数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在正常年景下,小麦亩产200―250公斤、油菜120公斤、马铃薯1400公斤,按每公斤小麦1元、油菜2.5元、马铃薯0.5元计算,每亩小麦的收入为200―250元、油菜为300元、马铃薯为700元,按每户4口人计算,平均每人每年的收入只有625元--1700元之间,这其中还不包括劳力和化肥、种子、农药等投入,若遇灾害天气,农作物的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这种完全“靠天吃饭”的生产经营方式,单是维持日常生活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三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近年来,农村牧区在结构调整上各展所长,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全国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在农牧业增加值中非农产业所占的比重很低。现有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面不大,订单农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缺乏对农村牧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循化县仙红辣椒公司计划收购加工5.90万公斤红辣椒,而全县年生产辣椒2200万公斤左右,该公司仅消化了全县辣椒的四分之一。此外,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迟缓,市场要素发育不全,诸如交易场所、信息网络、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落后,绝大多数的市场仍停留在“马路市场”的水平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偏少,金融信贷体制和诚信建设相对滞后,金融部门提供的贷款数额小、周期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农畜产品缺乏稳定流畅的销售渠道,仍存在周期性卖难的问题,农牧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是农牧民劳动技能单一,劳务输出就业门路狭窄。目前广各地区农村牧区劳务输出势头强劲。一些打工者不仅自己创出了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而且带活了一片,富裕了一方。但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省劳务输出群众自发性强,农民劳动技能单一,主要是缺技术,干体力活的多。输出前的培训规划性不强,实用技能培训尤其不够。有的地方对农民工输出前培训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为农民工服务,在信息收集、宣传动员、组织输送、跟踪服务,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各环节上仍有许多工作可做。另外,对进城务工人员在土地征用、城市增容、户籍、工商、税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限制;我省城镇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聚集效应水平比较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较小。据统计,2003年海西州农牧民转为城镇人口的只有3936人;而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进入城镇的达到了11.92万人。
(三)
1、抓住农牧区“六小工程”建设机遇,促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我省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变农牧业“靠天吃饭”、“靠天养畜”、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单一、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必须把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首先,应切实根据各地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和完善适用、可行和有效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二,逐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牧业和农牧区的比重。一是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作用,着眼于提高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农村牧区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能源、农田改造、围栏等“六小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二是要切实增加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三是要鼓励、引导并组织农村牧区集体和农牧民投资投劳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积极鼓励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并积极利用外资(如香巴项目)进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2、农牧区经济要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的重要目标,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围绕这一目标,重视农牧业科技人员的配备、使用,实行奖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农牧业科技人员面向农牧区,扑下身子搞科研。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重视畜种改良,引导农牧民科技养畜,实现农牧业的高产优质;重视畜产品加工,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3、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济发展。要针对现阶段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引导产业化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大力促进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增强产业化经营的整体实力。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比如龙头企业带动型、产地批发市场带动型、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等,引导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稳定增加收入。当前,要进一步促进优势农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方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产业带,重点扶持一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特色畜产品基地和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牧民与企业之间加强经济联系,努力形成农牧民与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加快组织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牧民发展生产、开拓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要多种形式并举。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要继续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总体思路,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渠道。目前,主要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多种形式并举,以市场方导向,拓宽在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分不同层次开展培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劳务输出机构和政府驻外机构的便利条件,抓好劳务需求信息服务和政策、法律、劳动保护、劳务纠纷等方面的服务。当前的劳务输出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务工信息,大力组织定向培训,做到有的放矢。要进一步完善城镇服务设施,不断增强城镇吸纳农牧民的功能,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降低农牧民进城的门槛,鼓励扶持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5、选配好村、镇带头人,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带领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凡是村(牧)委会配备了精明强干,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该村社经济发展的势头就相对较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也搞的相对比较好。因此,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实现农牧民增收、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切实加强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把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建设业务精湛、经验丰富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队伍作为农牧区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紧、抓好、抓实,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带领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本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日夜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村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由于自身漂浮不定,加之务工地就学困难,他们大多只能无奈地把孩子留守在父母或亲戚照顾。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是班里的问题学生,自控力差,自私心重,不愿与人交流、娇纵、任性,经常感到孤独和失落。部分孩子由于涉世未深,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甚至染上了抽烟、酗酒、早恋、吸毒等不良习惯。留守儿童教育俨然成为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①、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堪忧
由于监护人素质不高,加之为了生计忙于生活,疏于管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处于班里中下游水平,上课精神恍惚,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同学间关系冷漠,缺乏集体主义感。
②、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育无力
在许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认为,只要能够为孩子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保障,殊不知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多为孩子的祖辈,他们年老体弱,为了生计,不得不忙于农活,孩子能够吃饱冷不着就是他们的责任,至于关心孩子的学习根本无从过问,对于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看法,都一概不知。
③、家校沟通缺乏,实情难以了解
常理而言,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佳的成长场所,也是补偿他们亲情缺失的最好良药,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学校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以及至外出务工的父母,极少甚至从不与学校教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从不过问孩子在校行为和学习情况,加以部分老师忙于备课和批改作业,缺少对留守儿童的家访,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轨,让留守儿童得以这一空间――在校瞒老师,在家骗监护人,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④、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自身心理发展异常
随着“读书无用”、金钱万能“的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加之外出务工父母对孩子经济上有求必应,导致孩子要什么都可以轻易得到,这种爱的方式和目前的一些不良风气不谋而合,致使留守儿童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认识上发生了扭曲,没有了正确的方向,从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部分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让自己的子女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而他们想到的只有选择外出务工赚钱来改变这一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子女长期处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在留守中成长。
2、家庭缺乏理性思考和选择
有关调查显示,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并非全部迫于生计,而是想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环境,为孩子成长提供更为充实的经济支持,殊不知当他们收获丰厚收入的同时,却失去了家庭的亲情,子女的前途。
3、监护人自身因素缺失
在除父母以外的监护人眼里,更多的是从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考虑问题,从而忽略了学习教养,忽视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加之部分监护人本身就需要人照顾,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多为心有也而立不足,再者自己素质不高,根本不知道从心理上如何照顾孩子,从法律、安全、卫生等方面教育
儿童,更谈不上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
1、政府
①、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留守儿童教育合法权益
作为政府,首先必须保证教育公平,切实抓好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地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
②、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在家的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教育成长环境。
③、各部门、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协作,各尽其责,协调政策,整合资源,不能等问题非常严重了才采取措施,应提前做好,解决。
2、家庭
①、纠正认识偏差,加强与孩子的感情沟通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场所,它对孩子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必须从仅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转向加强孩子的情感沟通、巩固亲子关系上来。因此,如果必须外出务工,应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不能间隔很久,最好没走一次,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在内容上,不能只谈
学习,应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特别是身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与此同时,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还应加强与孩子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方方面面的表现。
②、重视监护人选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呵护
如果夫妻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作为父母,应尽可能把子女寄在能有一定学习环境,有文化,且有一定辅导能力,能更好地督促和辅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恰当的监护人,父母最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呵护,充分利用节假日回家,或把子女接来务工地,加强巩固亲子关系。
3、学校
①、改变原有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主阵地,在家庭教育缺失情况下应该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理念更新,从过去片面追求升学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
②充分发挥班级教育和管理功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作为教师,不管是班主任,或非班主任,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的关爱,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家庭教育缺位和亲情缺失带来的伤害。
③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加强家校交流
由于手机、电话早已步入普遍步入农村家庭,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让家校连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或在家生活情况,同时利用节假日留守儿童父母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以便双方更好的教育和指导。
4、社会
①联系实际,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弥补作用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问题,单靠教育部门和学校是很难彻底解决的,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社会可自己组建教育组织机构,出力弥补学校教育不足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具体可让村委会和学校承头组建,共同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和监督。
②加强城市农民工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农民工妥善处理好在提高经济收入和自己子女教育间的利弊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以及如何与子女进行有质有量的沟通,关心子女的全面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
定,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大家庭,有且只有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集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之力,才能从根本上把这一社会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