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理论的区域价值观研究(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洛阳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理论的区域价值观研究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对各因素有详尽讨论。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场论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摘要:马莱茨克运用“场论”的思想来研究大众传播,对于我们当前各地进行的区域价值观的普及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它启示我们,接受者个性特征的准确分析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基础条件,传播者的自我形象和素质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关键因素,媒介作用发挥好坏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重要因素。在台州,可以采取分层式的普及策略,合力式的传播机制,发挥好大众传媒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功效,同时建立起价值观普及的评价反馈和改进机制。
关键词:大众传播;普及;区域价值观
近年,各地都把提炼和普及具有区域特色的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区域价值观的普及是一项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活动,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理论对于我们做好区域价值观的普及具有较强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从环境与事物的关系上去把握事物的特征、环境的特性以及环境中因素、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在马莱茨克看来,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多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的。他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马莱茨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众多变量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这是社会传播系统研究视角的一个新拓展。
从马莱茨克的大众信息传播场模式看,大众信息传播包含四个要素,那就是传播者、讯息、媒介和接受者。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源,传播者行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来自社会环境和组织文化的约束。(2)来自受传者的影响。(3)来自媒介组织的影响。(4)来自传播者的个性特征和自我形象的约束。同样,接受者的行为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我形象、接受者的个性特征、接受者的社会环境等。媒介也对传播者的信息资讯进行相应的选择和组织,受传者方面会在“媒介压力”下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在马莱茨克看来,“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即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接受者会对媒介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收,对这些内容的感受决定了接受者对媒介的印象以及对信息的进一步接受。在这个模式中,马莱茨克特别强调:接受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导致接收者对媒介内容的期望,这种形象将影响到接受者对内容的选择、感受和反应的方式,而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这一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理论对于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启示
(一)接受者个性特征的准确分析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前提条件
接受者理论是当代传播学的一个热点理论,在整个传播学理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学者邵培仁教授所言:“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传播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受众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是职业传播者够格的评价者。没有受众的反应和评价,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效能和效率。”[1]307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非常清楚地显示接受者的自我形象和个性特征制约信息的接受程度。对于区域价值观的普及而言,它既是满足接受者需要和兴趣的过程,也是接受者充分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普及要想真正深入到群众的头脑中,并内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必须建立在对群众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2]10。同样道理,区域价值观在一个地方的接受和普及程度也取决也它满足这个区域需要的程度。我们宣传普及的对象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108,他们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表现着自己,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因此千篇 一律的宣传普及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社会环境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基础条件
区域价值观的宣传普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的接受程度必定受所在环境的影响,当所提炼的区域价值观跟当地的文化背景有所抵触的时候,当所提炼的价值观跟群众的生活体验截然不同的时候,群众会感觉到非常的迷茫和错愕,对所宣传的价值观会冷漠以对甚至嗤之以鼻,那也就根本谈不上接受、认可和信仰。当所提炼的价值观体现传统文化而又与时俱进,符合群众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追求的时候,群众会产生共鸣,内心真心实意地接受并化为实际行动。当然在这个普及的过程中,人们的接受认可情况无形中会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群众的影响。
(三)传播者的自我形象和素质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关键因素
区域价值观虽然是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但在价值观的普及中,传播过程还是有先后之分的,最初的传播者是宣传文化系统的精英,然后是群众中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先进分子,再往后是普通群众间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的自我形象和素质是传播效果好坏很关键的因素,正如《论语》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传播者在接受者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形象的时候,他的言论和行为就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和示范效应,相反,当传播者不能得到接受者认可的时候,再怎么大呼小叫,恐怕都是无济于事的。其次传播者还要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掌握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正如河清所说:“那种大呼小叫喊口号,贴标语散传单发公告,这是宣传的小儿科。最有效的宣传就是宣传对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却以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这才是宣传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4]7
(四)媒介作用发挥好坏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重要因素
区域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必须借助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出于收视率、点击率、销售量等指标考虑,对所要传播的信息实际上也是进行筛选的,在这个过程中内容筛选是否准确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一大因素,此外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否做到把“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并说得有道理”,以大众化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到目标群众,及时接受群众的反馈信息,改善自己的传播,是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三、区域价值观普及策略探析
(一)实行分层式的普及策略
对不同阶层的接受程度要求可以不同,接受可以分为依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和信仰性接受。依从性接受是指主体对他人或团体的理念缺乏可接受性的理论支撑,源于自身需要或从众心理所形成的接受;认同性接受是指主体在思考、分析的基础对理念或理论的认可,依从性接受相对而言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接受方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征;信仰性接受是指在深刻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理论或理念产生由衷的敬仰并将这种信仰化为身体力行的坚定信念,它是认可的最高境界。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接受需要达到信仰性接受的程度。对于知识分子、大学生而言,接受达到认可式接受也就基本可以。对于工人、农民而言,能达到依从性接受也基本可以当然接受的程度越高越好。从普及的具体方式看,对于党政干部而言,可以把价值观的普及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对于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学术讨论等形式来普及,对于大学生,可以用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普及,对于工人、农民可以通过戏剧、小品、民间艺术形式等方式来普及,可以充分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进行价值观的普及。
(二)组建精干高效的讲师团队伍
在区域价值的普及中,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部门起着统领和组织的作用,各级区域讲师团起着关键的作用,讲师团队伍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人员搭配是否合理、讲授水平是否到位、人格魅力能否得到群众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价值观普及的效果。因此,应该精选讲师团成员,从理论骨干中挑选,从意见领袖中挑选,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挑选,从基层优秀人才中挑选,成立一支以党员干部专家为核心的、老中青结合的宣讲队伍,建立覆盖广泛、传播顺畅、运转协调高效的宣讲机制。这其中,能否激发基层宣讲团的宣讲热情,能否发挥基层宣讲团的积极作用,对于价值观普及的成败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价值观领域、信息领域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具有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等强大的.功能。
胡总书记在社考察工作时就曾指出:“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络,越来越多的人依靠它来接触世界、掌握信息、汲取知识、进行交流。网络媒体凭借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日益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沿阵地。”据统计,通过百度搜索显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网页约 5 690 000 篇。通过谷歌搜索显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网页约 2 010 540 篇。此外,新华网等各大官方的网站及其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也是非常持久而广泛的。就目前的理论宣传而言,可以说是“得网络者得天下”[5] 。在当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成为许多人手机标配、每天的高频应用。因此,我们深入研究大众传媒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实事求是地剖析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发挥其正面功效,对价值观的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在价值观的普及中,大众传媒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用于宣传普及“我们的价值观”,把社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群众提供更多、更新鲜的资讯,更多的感动,更多的潜移默化。
(四)建立合力式的传播机制
区域价值观的传播和普及不是哪个人,哪个单位所能独自承担的,它必须社会合力的作用。在英国,“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被看成是核心价值观,英国政府、学校和社区民间组织齐心协力,在树立和落实“英国核心价值观”一直都发挥着合力的作用,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中,也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我们需要把民间典型的事迹和品质形象化、具体化,创造条件让民间人士多讲群众自己身边的道德故事,展示道德智慧,传播道德力量,同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五)建立普及效果的反馈评估机制和改进机制
区域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辛劳和努力,这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过程,建立普及效果的反馈评估机制和改进机制必不可少。
区域价值观的宣传普及就是让价值观被受众所接受,受众接受程度是衡量是区域价值观普及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价值观的接受评价。所谓价值观接受评价就是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目的、标准和原则,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对价值观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要使这种评价活动科学合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明确区域价值观接受评价的指标和标准,评价价值观接受情况的指标有认知性指标和内化性指标,认知性指标指的是我们所提炼的价值观被民众的知晓情况,包括知道哪些是我们提倡的价值观,哪些是我们反对的价值观,包括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是否准确;内化性指标指的是民众是否真心实意地接受这些价值观,把这内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并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区域价值观的普及必须包括这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程度也是不同,虽然说认知是接受并内化为信仰的前提,但是我们价值观普及的真正目的是后者,因此在评价指标和标准制定的时候,必须特别注重后一指标的权重。
其次,必须合理选择评价者,也就是说,必须让谁来组织价值观接受情况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独立学者或机构、普通大众,他们的评价各有利弊。但为了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增强评估结果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应该适当增加独立学者或机构和普通大众的评价权重。
再次,选择科学合理的调研分析方法。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到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应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起来,把整体分析和个别分析结合起来。
总之,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及时高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我们才能动态把握区域价值观普及的实际进展,不断优化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价值观”真正地入脑入心,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韩国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方式探讨[J].社会科学家,(2).
区域创新环境管理理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创新环境管理的.全新视角提出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创新环境管理要素,创新环境管理过程及创新环境管理理论框架,最后将创新环境管理理论框架应用在国际通讯信息技术创新园(CIIIC)创新环境管理中.
作 者:郑波 ZHENG Bo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济南,250100 刊 名: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29(6) 分类号:X3 关键词:区域创新环境 管理要素 理论框架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指称问题一直是逻辑学、哲学和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克里普克以自己独创的模态逻辑语义学为基础,不仅挑战了以弗雷格、罗素等一直倡导的摹状词理论的统治地位,还提出了以可能世界,严格指示词为支撑的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克里普克的命名理论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研究专名问题,克服了传统指称理论的很多具有争议性的不足。对于指称理论来说,提供了新的研究指称问题的思路和视角。本文试图通过立体螺旋线解析此理论,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分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
关键词:克里普克;螺旋线;历史因果理论;命名仪式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哲学特别是分析哲学的再次兴起使指称问题再一次成为了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焦点。提倡传统的摹状词指称论的罗素和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始终主张根据意义来确定所指。也就是说,摹状词理论主张,专名具有涵义,专名的同义词就是一个或一簇摹状词,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其指称的。而提倡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的克里普克(Kripke) 和普特南( Putnam)却认为,决定专名指称的是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命名。即专名并没有任何涵义,而是严格指示词。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并不赞同将专名的意义等同于同摹状词的观点,因为根据他的观点,摹状词描述的只是事物的偶然属性,而并非本质属性。既然描述的并非是决定事物指称的本质属性,那么二者必然不同等同。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才是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方式。本文就以此理论分析为基础,在找出其理论基本要素的同时,试用图示来分析理论的独特的命名方式。
一、历史因果的命名理论的组成要素
(一)历史因果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能世界
众所周知,克里普克用投掷骰子的方式解释了“可能的世界”这一概念。把两个骰子投掷后会出现两个朝上的数字,而每个骰子都有六个面,因此一对骰子掷出的结果就有36种可能的结果。而克里普克就把这36种可能的状态比作36个可能的世界,而实际投掷出的最后显现的那个结果则就是现实的世界。作为克里普克命名理论的基础,可能世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很多个世界,而现实得世界只是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已。
(二)“严格指示词”理论
克里普克在其哲学专着《命名与必然性》中以可能世界为基础提出了严格指示词的概念。他指出:“如果一个指示词在每一个可能的世界中都指示同一个对象,我们就称之为严格的指示词。否则就称之为非严格的或偶然的指示词。”克里普克也正是借助这一概念,清晰的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他认为,诸如肯尼迪,“7”,伊丽莎白这类的专名是都是严格指示词,因为在一切可能得世界中这些都指称同一个对象。也正是他如此明确的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的概念,才为后来理论的阐述解除了很多误区。
(三)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命名仪式
事实上,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与传统的摹状词理论最大的矛盾无非是名称给事物命名的方式。克里普克认为,在命名之初是有命名仪式存在的。仪式中的对象以实指的方式命名,或者借助摹状词来确定。也就是说,在一个命名仪式上,把Q赋予了一个对象,Q这个专名从一个说话者不断地传递给其他说话者,按照这样形成的链条,每个接受者都用Q去指称前一个说话者用Q指称的对象,以此类推。
二、浅议图形分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
两幅图分别是一个沿着圆锥轨迹延伸的立体螺旋曲线的平面图(图示一)和立体图(图示二)。其中NC:命名仪式(Baptism)螺旋曲线(Spiral Curve): 历史因果链条(causal―historical chain)P: 链条上的传递者(predecessor)
顺时针方向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因果链条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图二的立体图:链条和命名事件这点形成的圆锥行立体空间代表这条链条上每个传递者所处的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的关系的'集合。螺旋状曲线:既然这是一条历史的链条,那么在这条链条上的传递者的出现必然有时间的先后,因此在命名事件后,越早出现的传递者离命名事件的距离就越近。因此若把链条的轨迹比做封闭的圆形的话,从这个传递者到命名事件为圆心的半径就越短。以此类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后期的传递者就应该在以命名事件距自身知道命名事件的时间为较长半径的圆的轨迹上。如图所示:P1、P2绝对不是在距NC相等距离的同心圆上,因为按照螺旋线的走向,P1是先于P2的名称传递者。所以直线P1N>P2N。(P1N代表从命名事件到传递者P1出现的时间)所以这种螺旋曲线恰好能满足按顺时针方向从中心点到轨迹上的任意几点的距离都是一次递增的。图十二中的红色直线: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链条的理想走向,即按照理想前提:每个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者都按照命名人的初衷指称为传递目的或使用目的前提下,所形成的轨迹。事实上,红色垂直线是不可能的,因为其理论的重大局限性之一就是因果传递链条与语境因素的脱节(说话者的心理意向、知识背景、个体差异等等语境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个环节主体意向的一致性太难了(一个名称的接受者必须意图以和他由之听到这名称的那个人同样的指称使用那名称)。
综上所述,以上的两幅图利用历史因果理论中的主要素对其理论的分析,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其自身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A。P。马蒂尼奇(编)牟博 杨音莱 翰林合等译,语言哲学[M], 北京:商务印馆,
[2]、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贾国恒,摹状词与专名的关系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4]、[美]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 M ],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阮松,专名的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除马科维茨理论不允许买空和卖空的假设与我国当前的金融证券市场的情况比较吻合外,该理论与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组合投资实践尚存在众多的问题。
1.市场有效性问题。
据美国财务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只有当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够及时且不偏不倚地充分反映市场上的所有信息时,市场才是有效的。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市场参与者都能够及时地、不以任何偏见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交易成本为零。由于市场本身可能存在失灵的现象,完全有效的股票市场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中所存在的只是次级有效的市场,更何况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还比较低,股市上内幕交易比较盛行,股价变动非随机性,价格的变动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差,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性,不充分性和不及时性,信息失真严重,小道消息盛行,预测性财务信息、分部信息、社会责任信息、软性资产信息披露不足,部分公司直到规定披露时间的最后期限才公布企业的财务报告,更谈不上对临时重大事件披露的及时性。
2.风险的测度问题。
在复杂而又充满风险的证券市场投资活动中,投资者总是十分谨慎地决策,将投资资金分配在多种适宜的证券上,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然而风险依赖于效用,不同偏好的投资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效用函数不同,拥有不同的风险测度,Marlowitz均值―方差模型仅仅是效用函数的特例。据研究,只有在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条件下,方差才是风险的有效测度,事实上,根据对美、日证券业人员的调查,他们也并不信服把标准差作为风险测度的标准,他们对仅获取一点非零的利润并不满足,而对较高的利润颇感兴趣,这表明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理解不对称,更谈不上均匀分布在均值左右,而统计数据也表明r1并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因而选择何种度量风险的测度标准,对投资组合的证券及比例的选择尤为重要。
3.模型参数估计时效性问题。
首先,现实证券市场,证券收益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证券投资决策方法也具有时变特性,而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中各参数进行估计时,要求样本长度足够长,而样本长度过长会导致模型参数不能充分反映证券收益率的最新变化情况,因而它的时效性较差。其次,马科维茨模型(A)和(B)均为单目标规划,即满足假设(2)、(3)条件,未曾就二重目标规划本身问题(模型C)加以考虑。
模型(C)maxm=uTx
{minδ2=XTVX
S.t.{eTnx=1
{X≥0
然而,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追求收益尽可能大、风险尽可能小的投资组合。再次,Markowitz模型尤其是在有非线性约束情况下,如XTVX≤δ0时,其参数多且难以确定,风险选择参数的设置又比较单一且不能反映出投资环境中的诸主要因素对投资效果的影响,运算量大,不便于实践操作,尤其对股票投资者要了解其各自的预期收益率与风险十分困难,因而无法有效用于实践。
4.交易费用问题。
Markowitz模型没有考虑证券组合投资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实际上,交易费用是投资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证券组合投资过程中,忽略交易费用的证券会导致非有效的证券组合投资。另外,该模型还假定投资者在作决策时仅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而没有持有任何证券,在实际进行组合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往往已经持有一定数量的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就是重新调整各风险证券的持有量。因而,可以对Markowitz的证券投资模型进行拓展,建立考虑交易费用的证券组合投资模型。
[马科维茨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运用存在的问题]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青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区域联动开发理论实质上是针对旅游欠发达、资源类似、竞争优势不突出的地区提出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要靠对区域线性分布的旅游精品项目的共建与打造来推动,使旅游精品项目成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载体和最佳平台.西部地区也存在着不少整合优势旅游资源的.发展契机,文章在分析青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和联动开发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联动开发模式,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实现青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唐仲霞 王有宁 马占杰 TANG Zhong-xia WANG You-ning MA Zhan-jie 作者单位:唐仲霞,TANG Zhong-xia(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8)王有宁,马占杰,WANG You-ning,MA Zhan-jie(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P951 关键词:青藏地区 区域旅游联动开发 核心边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