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危机的监管理论梳理研究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hibi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金融危机的监管理论梳理研究论文(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ibi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基于金融危机的监管理论梳理研究论文

篇1:基于金融危机的监管理论梳理研究论文

基于金融危机的监管理论梳理研究论文

本文通过当前金融监管理论发展脉络,表明了“市场调节”、“市场失灵”以及“监管失灵”的思想逻辑。从不同角度和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并获得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方法和思路。金融监管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是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条件下的财政金融监管理论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首先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经济学派所处的地位。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资本市场自由化、金融创新加速化和金融机构集聚化为序曲的金融全球化乐章快速奏响。这一时期的理论则更加注重金融监管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中,事后研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金融监管理论更侧重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体系的未来安全保障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超越。此外,相比以前的理论,这个阶段通过强调“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点,进而寻求政府与市场的优势互补,完善金融体系监管,这是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公共利益理论

1.负外部性规制理论

负外部性规制理论源于金融监管的负外部效应而形成的。其核心内容是:当金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时,依赖自律管理的金融机构在自由竞争环境下存在负外部效应,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克服外部效应相对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等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导致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恰当金融监管控制负外部效应。拉尔夫·乔治·霍特里,引起经济波动的其他原因是次要的,可以利用货币手段控制其波动。中央银行应使用信贷管理,控制信贷动荡促进经济稳定,并提出了一些补救手段,如央行的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循环变化导致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一个典型危机,加息可能只是诱因,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突然下降才是主因。危机不仅仅是过度投资以及投资环境不稳定的问题,因此,对于市场失灵,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其失灵带来的不足,这种政府干预在金融领域表现为对金融活动的规制。同时,加尔布雷思进一步指出,自由放任的`政策是不合时宜的,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调节和规制。

2.公共产品规制理论

公共产品拥有的两大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金融体系提供的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搭便车”是公共产品面对的主要问题。个体理性和集体的非理性会导致“挤提”的传染性,金融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违背审慎经营原则,会导致金融系统蕴藏过高风险。金融体系的这种独特性质,需要一个拥有超然利益、独立和权威的宏观管理者对各个金融机构及其关联系统实行规制,保持稳定的金融产品供应。公共产品规制理论强调,对市场约束条件下金融系统,政府应对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运用各种规制手段进行约束,规避金融系统的集体非理性,以确保相关金融产品的稳健,从而维护消费者权益以及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通过金融规制实现金融产品良性供给和金融系统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三、金融脆弱性理论

1.金融不稳定假说

该假说认为,由于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本身特征,导致金融体系产生了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Minskey认为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金融自身内在特征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密切相关,从而金融自身的内在不稳定性成为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Minskey承认银行危机和经济运行周期变化的内生性,并且该周期变化受到市场自我调节的约束,政府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银行的脆弱性和危机发生。

2.银行挤提理论

挤提也被称为银行挤兑,储户集中大量提取存款,并随之产生一种突然、集中和灾难性的危机。消费者对银行的支付能力失去信心,大量从银行提取现金,往往以银行不能取款等谣言为诱因,使银行储户产生恐慌,并恐慌性取款蔓延成“银行挤提”。银行是经营信用的,不会保持所有的现金在手,只保留一定比例现金,所以出现银行挤提,银行会有相继倒闭的危险。同时,金融系统本身和挤提具有高度传染性,一旦发生“银行挤提”,如果不采取及时措施,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挤提,甚至可能导致金融风暴。戴蒙德等在分析了商业存在的内在不稳定后,提出了银行的D-D模型,用以研究金融市场有可能存在的多重均衡。D-D模型得出了信息不对称是银行遭遇挤提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并进而认为商业银行遭遇挤提会对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他们据此认为,对脆弱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管非常主要。而监管的重点则是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即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与对称性,以使全社会对经济和金融体系更具信心。

四、金融监管失灵理论

1.管制供求理论

管制供求理论是施蒂格勒提出的,他继承了集团利益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赞同政府金融监管以自己以及利益集团利益为重心而不是公共利益的观点,然后利用供求关系理论来研究了金融监管效率的问题,从而形成了管制供求理论。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其拥有的各种监管资源调整各方利益从而可以实现对一个行业调控,主要监管手段包括:新竞争者进入的控制、配套产品生产干预(比如替代品和补充品)、价格管制与货币补贴等。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这些因素主要是市场对于业务活动的限制、利率的上限规定以及市场准入管制等因素。首先,供给方面,由于利益集团的存在,因此,政府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不是首先考虑社会利益,而是使利益集团以及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在执行工作时就会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产品供给,因此,就会使得金融监管效率低下。另外,波斯纳曾指出,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行业监管时,他们是建立在被监管集团的利益基础之上的,这样必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公共利益会遭受损害。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监管不仅可以为被监管者带来利益,还需要消耗一定的监管成本。随着理论的发展,由于缺少明确的监管方式界定以及评判标准,管制供求理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管制寻租理论

管制寻租理论是对金融监管范围内寻租行为的一种解释。寻租理论是由克鲁格提出来的,他认为政府部门通过利用政治工具,利用政治特权,获得了资源的拥有权,在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收益大于租金。寻租行为对于社会是一种有害行为,其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还会使社会资源减少,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福利降低。不论在其他行业还是金融监管行业,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都是存在的,因此,政府寻租行为也必然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效率。管制寻租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对于金融监管的管制,不但没能更好的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寻租机会,因此,市场的竞争机制更加不完全,有失公正。所以,在寻租行为盛行的环境下,企图利用政府来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是不现实的,反而会使得金融行业市场秩序混乱,导致更多的不公正现象发生。因此,在该理论框架下,政府部门应该对金融行业放松监管,从而避免大量的寻租现象。

以上理论说明监管存在与市场调节同样的失灵性,所以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且与公众利益的维护相比,金融监管更在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功能监管理论

功能监管理论认为应当根据金融体系的功能来设计不同金融监管体制,它要求对从事同种金融活动的中介使用同种法规。莫顿(Merton)、鲍迪(Bodie)等指出,相对于金融机构组织结构,金融功能更稳定。金融机构组织形式与功能变化相适应,金融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将最终会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功能。基于对金融中介功能概念的深入理解,他们认为基于功能监管的金融体系要比基于机构监管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政府监管。功能监管强调以功能来架设组织结构,功能的稳定性和相似性,特别是金融体系在本质上其基本功能具备同一性,从而政府在应对机构变化设计政策和监管制度时,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更好应对国内与国际金融变化。相对于金融服务可随竞争形式而发生相应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却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根据功能而制定和实施的监管法规更稳定与高效,并且可以降低机构“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五、总结

金融监管的效用存在阶段性特征,对应着特定时期的金融发展需求。金融监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时期的金融发展,要适时调整金融监管力度。比如,在经济过热时,强化型监管比较有效;在经济低迷时,效用较低,甚至是负效用。行为金融学、信息经济学和复杂学科的金融监管理论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突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信息充分和理性经济人等假设前提,从而更加符合当前实际运行中的宏观经济,同时通过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来解决金融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符合金融监管改革发展的方向。

篇2: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监管金融危机论文

商业银行监管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金融行业风险加剧,金融危机时有爆发,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更值得警醒。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和传染力之强,使我国必须谨慎处理各种危机。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据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因此我国政府应该把对金融业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作为重中之重。本文基于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几个基本方面进行了概述,主要涉及银行监管的概念、监管系统、银行监管理论的历史沿革及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启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在不断完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商业银行监管主体缺乏监督体制。第二,商业银行监管工具不够完善。第三,商业银行监管内容方面还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市场经营监管、跨国监管以及市场退出监管方面的问题。第四,监管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牵头人不明确而使得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无法正常运作,同时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缺乏监督机制。第五,商业银行的监管理念落后、监管技术需要更新。由此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具体情况,同时结合美国金融危机的...

【英文摘要】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the finance has a rapid development,and the financial sect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dvances,but the financial risks increase frequency.U.S.subprime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needs attention.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financial regulatio第一文库网n,the article outlines a few basic aspects of banking supervision.The article mainly deals with the concept of banking supervision, monitoring systems,history of banking supervision and theory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篇3: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监管金融危机论文

【英文关键词】financial crisis capital regulation functional supervision

【目录】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研究4-5

ABSTRACT5

摘要

1.1 选题背

第一章 引言9-17

景及意义9-1010-12法1112-17述14-17

1.2 银行监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2 研究方1.3 文献综述1.3.2 国内文献综

2.1 银

1.2.1 银行监管研究内容10-111.2.3 银行监管的历史回顾

11-12

1.3.1 国外研究动态12-14

第二章 银行监管理论及其发展17-25

行监管的界定、内容、目标与原则17-22定17

2.1.1 银行监管的界

2.1.3 银行

2.1.2 银行监管的`目标与原则17-18

监管的内容18-1919-22

2.1.4 我国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

2.2.1 市场

2.2 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理22-25

失灵与银行监管22-23法律的不健全性23-24约束24-2525-3325-30

2.2.3 委托代理理论232.2.5 科斯定理24

2.2.4 2.2.6 金融

第三章 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经验3.1 主要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监管法律体制3.1.1 美国的“规范管理”25-27

3.1.2 英国的

“非正式管理”27-3030-3333-49

3.2 银行监管的国际改革趋势

第四章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现状、内容及问题分析4.1 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回顾33-34

33-34

4.1.1 我

国银行监管的历史4.2 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目标、原4.2.1 我国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35-36

4.2.3 我国银行

则和监管方法34-4135

4.2.2 我国银行监管的方法

的并表监管3636-37

4.2.4 我国银行监管的风险评级系统

4.2.6

4.2.5 我国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37-38

我国银行的市场运营监管38-40监管40-41

4.2.7 我国银行的市场退出

4.3.1

4.3 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41-49

缺乏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41-4242-43

4.3.2 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

43-44

4.3.4 缺乏

4.3.3 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

44-45

对监管人员的管理深化45-49和建议49-57主体的合作协调机制管工具50

4.3.5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尚待

第五章 后危机时代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对策5.1 加强对监管主体制定监督机制和银行监管49-50

5.2 健全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监

5.3 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监管

50-5450-5252-5353-5454

5.3.1 切实加强银行资产充足率监管5.3.2 加强资本监管和货币政策传导研究5.3.3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5.3.4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5.4 加快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54-55

5.4.1 构建宏观

审慎监管的框架54-555555

5.4.2 实施适合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

5.4.3 注重宏观政策的协调、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研究5.5 加强对银行业顺经济周期的行为研究,实施逆经济周

5.6 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结束语57-59

参考文献59-63

后记65-66

作者

期监管55-56制度56-57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65

篇4:金融危机扩散机制研究的理论综述论文

一、汇率传导机制

M. Allen, C. Rosenberg, C. Keller, B. Setser和 N. Roubini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因子模型来重新考虑关于金融传染的研究。文中将传染定义为金融冲击线性传播机制的结构性变化,得到的结果是“只存在相依关系,不存在传染”。Dobromi Serwa和Martin Bohl对欧洲股票市场~之间的七次大的金融冲击进行了危机扩散的研究,文中用异方差调整的相关系数来区分危机扩散、相依关系以及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中东欧发展中股票市场相对西欧发达的股票市场更容易发生金融危机传播。Francesco Caramazza,Luca Ricci 和Ranil Salgado 研究了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扩散问题,检验了金融关联关系在危机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文章中应用截面probit回归模型对41个新兴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墨西哥危机、亚洲危机以及俄罗斯危机中,关联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uiteretal构造了一个“中心-周边”模型来解释1995年发生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当中心国发生危机后,某些周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单独放弃了与中心国的汇率平价,就产生了金融危机的局部扩散。同时,产生的产业联动效应,即“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发生作用,又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市场传导机制

Kodres和Pritsker则指出,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金融危机会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迅速地传播。投资者在某个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从而把冲击扩散到其它市场。Kaminsky和Reinhart提出了共同贷款人效应,认为当某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共同贷款人(某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往往会大幅收缩与此国经济结构相似的其他国的贷款,拒绝展期或延长任何已到期限的贷款,并撤回高风险项目的资金,导致这些国家同时发生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Dasgup- ta应用均衡选择技术研究了银行同业存款交叉持有如何导致金融危机。在一些银行经营不善时,这些银行将面临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冲击,如果整个市场的超额流动性供给小于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差额较大,通过“外溢效应”将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危机,危机的传导是通过相互存款的提出引发整个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不足而进行扩散的。Calvo,Guitlermo和Enrique G. Mendoza提出一个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内生流动性模型。在该模型中,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消息灵通的投资者接到一国经济基本状况变动的信号,受流动性冲击的影响,被迫出售他们的资产。消息不灵通者的.反应速度较慢,但最终会依据信号显示机制作出反应。流动性冲击的结果是两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Dasgup ta运用carlsson和van-Damme的方法论证了金融危机传导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资本关联机制。Kiyotaki&Moore也提出了扩散通过贷款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信贷链传递,而资本关联是扩散的渠道的观点。张志波、齐中英运用VAR系统方法,提出了通过分析危机前后各国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变化、以及被传染国家对危机发源国的冲击响应的变化,来检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新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实证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三、金融中介传导机制

Goldfjan&Valdes从给国外提供流动资产的金融中介入手解释金融危机的扩散问题。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存款的提取,减少了金融中介的流动性,迫使金融中介机构收回给其它国家的贷款或没有能力给其它国家提供新的贷款,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危机。而Itay Goldstein&Ady Pauzner则在一个两国模型中论述了危机的扩散是由于投资组合在不同的国家间被分散化而引起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会对其他与该国邻近或贸易联系密切国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影响这些国家资产的稳定性。Kyle&Xiong把扩散作为财富效应的结果来描述,Schinasi&Smith在此基础上对危机扩散和投资组合分散化、杠杆等特定渠道进行分析,认为投资组合分散化和杠杆可以有效的解释危机扩散机制。Goldstein&Pauzner提出即使两国的基本面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国家也可能遭遇自促成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代理人担心其他国家的代理人抽逃投资,而抽逃其在该国的投资所引起的,从而引起市场预期更为悲观。Calvo&Mendoza指出单个国家中收集信息的高成本可以导致理性传导。出自成本收益考虑,理性投资者也会跟随市场,使传染可能性增加。Kaminsky, Lyons&Schmukler提出了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国际共同基金是金融危机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Forsbes&Rigobvn提出了扩散机制区分为危机随动机制和非危机随动机制。范爱军强调了国际游资的冲击,强调游资在金融危机扩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一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国际游资就会大量涌入,迫使该国被动增加货币量,加重通货膨胀,从而引发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而且会通过金融市场中的投机运作把危机扩散到其他国家。

参考文献:

Y. Calvo, D. Mendoza. The Self-fulfilling Model of Mexico 1994-95 Debt Cris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 11: 309~330

篇5:银行监管理论发展探讨论文

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 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 regulatory theo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 (姜欣欣)

篇6:银行监管理论发展探讨论文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现实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当初制定的法律并不能完全反映后来的变化,即存在时间的不一致性。因此,法律具有不完备性,不可能达到最优。而如果人们知道法律的局限,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就失去了最优的阻吓作用。由于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不可以成为主动执法者,因为主动执法意味着执法者必须介入案件,要有自己的立场。因此,需要有一个与法庭相分离的机构,即“监管者”。从功能上来说,法庭与监管者的不同在于,法庭的执法方式是被动的,执法只有在上诉后才进行,监管是一种主动的执法方式,可以在有害后果或事件发生之前监督、调查、甚至要求停止某一行为。因此,在法律不完备时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就可以改进执法效果。监管是政府行为,不同于法庭。

(四)科斯定理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执行合同,根本不需要另外的机构——政府、监管者,等等。科斯定理所依赖的最关键假设是有效依法履行复杂合同的可能性。法官必须能够、更重要的是愿意去阅读这些复杂的合同,核实特殊条款的约定事实是否真正发生,以及解释笼统、含糊的语言。法官要依法适用法律,就更需要做到这些,对法规细则的解释和适用甚至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法庭资金匮乏,法官缺乏动力,不懂得如何适用法律,不熟悉经济问题,甚至还发生腐败行为。

由法官实施法律的一种替代策略是由监管者执法。法官和监管者的关键区别在于后者较容易有惩罚违规者的激励。由于转轨国家的司法制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效率低下而且落后,核实特定案件情况和解释法律规则的成本很高,法官也许没有足够的激励去执法。监管者执法则有强大的激励和倾向性,或许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产权。当利益集团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而且政策制定者独立性强、非常关注公众利益,监管者就能实行审慎监管,这种情况下监管执法就更为强有力。因此,就解决市场失灵而言,政府规制成为低效的司法程序的替代方式。

(五)金融约束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人从“金融约束”的角度就政府对银行的市场准入控制等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两个重要目标是提高金融部门的稳定性,建立激励机制以使高质量的金融机构得以发展。限制银行业的竞争,保持银行业的效益性从而维护其“特许权价值”(即营业执照的价值),就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这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效应。为了规制银行业的竞争行为,政府需要控制向银行业的进入。太多的进入会妨碍大多数竞争者达到一个有效的规模,从而减弱它们长期投资的能力和意愿,恶化银行的整体质量。

当然,除了限制市场准入之外,金融约束的相关政策是要防止现有银行机构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或无效竞争只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银行“特许权价值”的`降低和银行体系安全性的下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金融约束政策是限制资产替代性的政策,即限制居民将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否则,就会导致银行体系资金的减少,效益性的下降。这涉及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

二、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品、规模经济递增以及外部性等问题不仅仅会导致局部“市场失灵”,而且会导致社会性的“经济崩溃”,金融系统具有强烈的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使它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从而通过干扰国家的货币供给机制和信贷形成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并且由于金融系统的放大作用,将使这些冲击具有毁灭性的副作用。因此,国家应当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管制。

金融市场失灵论和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金融监管的合理性方面,基本上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来构建的理论,并假定了国家和其他监管主体具有监管的能力,且它们的目标是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因此,这两大理论构成了主流经济学家银行监管理论的基础。在瓦尔拉的理想世界中,所有的金融制度都能达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状态。

三、政府掠夺论

“政治/监管俘获理论”是与公共利益理论相反的另一种监管理论,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公共利益理论的现实性。该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政治家(监管者)在监管工作中并不是将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而是将其个人的福利最大化。这样,政治家(监管者)经常将银行的资金转移到与政治相关的企业,而不是一般的社会企业;或者实力较大的银行将会“俘获”政治家(监管者),诱导银行监管人员从银行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社会的最佳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监管。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实证研究表明,从实际效果上看,对银行进行官方监管的结果是降低了银行配置社会资源的效率,特别地,如果一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力过大,甚至会影响到一般社会公众和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也就是说,市场失灵是政府监管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政治/监管俘获理论”却强调了政府失灵的可能性。

为此,经济学家在探索市场失灵(这是政府干预的借口)和政府失灵(这意味着政府监管并不必然能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同时存在的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人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机制,既能避免政府监管的“掠夺之手”,同时又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也就是利用政府的“扶持之手”。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权衡理论”。有人提出,在适当的激励机制下,设立一个独立的银行监管机构可能是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方法。该机构不仅独立于政府,而且应独立于银行,既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又避免被银行所俘获。

四、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

近年来,经济学家提出应进一步强化私人(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权,因为私人(债权人)数量众多,与单一的政府监管机构相比,很难被银行或者政府部门俘获。该理论的政策意义是,银行监管的战略应是通过强化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降低私人(债权人)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成本,提高其监督银行的动机和能力;与此同时,限制政府监管机构的权力,以防止其利用银行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经济学家也观察到,借助私人机构(债权人)对银行进行监督,必须注意设立科学的存款保险制度,如果一国政府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过于慷慨,则会大大降低私人(债权人)对银行监督的动机。除此之外,由于现实中广泛存在着“搭便车”现象,利用存款人来监督银行的设想很难达到理论上希望达到的实际效果。

在强调私人监管方面,有人认为可以由银行代表储蓄者从私人保险公司(而不是像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购买存款保险,他们认为私人保险公司比政府的存款保险公司更有动力去精确地衡量银行的风险并据此收保费。当然,私人保险公司的提倡者并不是主张完全摒除公共监管。但反对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主张私人存款保险公司的观点忽视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由于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在宏观经济的冲击下,即使是资本充足的银行也会失去清偿能力。最后,政府不得不出面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业注入大量公共资金。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大多数债权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了解确实比较少,特别是广大储户、缺乏银行专业知识的非金融企业,使这些债权人暴露在风险之下,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下,更容易出现银行挤提现象。因此,建立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制度安排。当然,并不排斥其他大额债权人对银行的监督,如次级债券持有人对银行的监督。

对银行监管尽管有上述的争论,但典型的银行监管还是通过公共部门来进行的。公共监管有两大途径:相机监管和非相机监管。相机监管是指当银行的清偿能力降低到某一临界点时,监管机构拥有相机性的权力去控制这家银行。非相机监管是指当监管机构获得银行的控制权后,监管机构可以出售银行或者将银行清算。同时,如果银行的股东愿意增加股本投资,则股东可以重新获得对银行的控制权。一般来说,银行清偿能力越低,股东保留控制权的代价就越高,管理层受到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大。

总的来说,银行监管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之一。经济学家对监管问题的研究日益重视,但到今天也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人们对监管问题的重视,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篇7:农村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研究论文

农村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研究论文

金融危机的蔓延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农民在经济舞台上本就处于劣势,金融危机的出现更加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难度,农民阶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经济挑战。农民是我国人民组成中的重点,农村经济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而农民的稳定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深入地研究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1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

1.1农产品产销矛盾突出

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金融危机出现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严重受阻:水产品及制品出口同比降低了11%以上;果蔬类产品出口同比降低了12%以上;肉类及制品出口同比降低了24%以上;粮食出口同比降低了66%以上。农产品价格被大幅度压制,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不断降低,农民的.经济利益难以保障,社会不稳定因素随即出现。农产品产销矛盾突出的社会现状背后反映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弱的本质,政府部门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市场调控。

1.2农民工就业难度增加

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产销矛盾突出,农民“抛弃”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量地向城市转移,相对来说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在经济环境中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就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难度,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城乡二元体制矛盾突出:第一,城乡差距仍未有效缩减,农村的基建设备、能源物资、文化医疗等仍然滞后且发展缓慢;第二,户籍制度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劳动力转移后没有与之配套的福利和保障,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环境中稳定发展。

1.3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加重

金融危机使我国乡镇企业的效益明显下滑,企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对外贸易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出口量的增加有利于扩宽城乡企业的发展空间、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也使得城乡企业更易被国际市场影响。加之城乡企业缺少政府的专门扶持,在遭遇风险的时候也没有更好的应对、解决办法。

1.4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首先,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于粮食、农作物的销售。然而现阶段粮食的产量很难实现突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价格被压制,想要利用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的收入极其不现实。其次,能够外出务工的农民数量有限,在推动农民经济持续增收方面难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最后,政府补贴有限,加之农民转移、有限的补贴难以落实到位,因此农民持续增收受到了经济规律以及体制因素的双重制约。

2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策略分析

第一,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的基本收益。首先,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在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及时地调整粮食生产工作。其次,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提升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及时解决粮食市场的供求矛盾。第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在税收、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农民扶持,引导农民自主进行大规模的特色农业,培养农产品生产大户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改善农村的基建设备、能源物资、文化医疗等,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农民工重返农村,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第四,加大工业品下乡的力度,搞活农村的商品流通工作,利用工业品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民进行代销、代售工作,改变落后的农村商业结构,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第六,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投入,让农业科技与农产品挂钩,发展特色农产品,利用农产品特色促进销售工作,实现发展、带动经济的终极目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委派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村,用先进的知识解决农业科技队伍薄弱的问题,为发展农村经济作好铺垫;启动能够快速增产增效的农业科技项目,提升与农产品相关的抗风险性能力,鼓励农民在接受国家经济补贴的同时以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孙立刚,张海阳,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农业经济问题,,(2):4~10

[2]曹利平.金融危机对劳务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对河南省固始县三个乡镇的调查分析.生产力研究,2010,(10):170~173

[3]周辉轮,曹冰玉.金融危机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影响研究——基于青岛亨达鞋业的分析.长沙大学学报,2010,24(4):25~27

篇8: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研讨的论文

关于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研讨的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时加快,在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生机与契机的同时,也在一定水平上招致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尚处于开展和完善阶段,随着资本活动速度的加快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时提升,在我国经济开展的实践过程之中,还存在局部问题有待处理,特别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成的冲击,由于缺乏完善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指导,将在一定水平上影响我国经济开展的总体程度。基于此,本文以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为主要动身点,重点讨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途径,旨在推进我国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开展。经济的开展具有周期性和变动性的双重特性,其中周期性特性主要表现为经济的繁荣期和萧条期,这也是经济开展必需要阅历的两个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金融危机的产生则会使世界经济处于一种萧索状态之中,并且随着金融危机开展水平的不时加深,各国愈发注重财务管理理论对本国经济的复苏和推进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公司财务管理学还根本是从西方照搬照抄过来的,面临理想中不时呈现的新问题(如金融危机),理论的缺乏招致无法对理论进行正确的指导。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要想企业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构建十分态下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理论势在必行。金融危机对理性经济人假定、有效市场假说、财务管理目的、财务管理的决策理论等冲击很大。本文在剖析、深思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与破绽的根底上,提出了构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的思绪,这是十分态经济下财务理论继续延进的方向。因而,在金融危机时期构建十分态经济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当前研讨学者亟待处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十分态经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财务管理

一、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主要表如今两方面,分别是对根底性假定的冲击和可持续开展假定的冲击。一方面,根底性假定当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人假定,主要是经过个体的投资行为对集团乃至整个经济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而个体投资人会因个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一定的不理性行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这种不理性行为进一步得到强化,最终将推翻财务管理理论中的“理性”经济行为模型;另一方面,可持续开展假定以经济稳定开展为前提,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可持续开展假定理论则适用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以此为根底的相关理论也会遭到不同水平的冲击,主要有财务管理目的理论、财务要素次第理论、融资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根底性财务假定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渐完善根底性财务假定理论,充沛发掘市场的开展潜力,为经济的复苏与开展奠定重要的根底性内容。根底性财务假定理论以经济人为根底,但是这其中包含了一定水平的非理性成分,并且将人的非经济性也归入其中,这将影响根底性财务假定理论的科学性。市场是处于不时的变化、开展和运作之中,经济开展形势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而,要在人本非理性的思想根底上,完成理性假定到有限理性假定的有机转变,以此为前提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推进新古典财务管理的稳步开展。

(二)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的'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制定科学化的财务管理目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强的将来开展方案,提高经济开展效率。经济稳定下的财务管目的以提高经济的稳定性为前提,详细可细化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完成本身经济理论的最大化,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绝大多数企业濒临倒闭破产,此时的财务管理目的应以躲避企业风险,缩减企业负债本钱为根底,从本身开展的实践状况动手,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方案,并对本身的开展资产进行重新的评价,完成企业负债最小化。

(三)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重组财务要素的次第理论,为企业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普通状况下,财务管理理论以完成企业的可持续经济为主要前提,因此其财务决策根据则是投资、融资到股利分配,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这一决策方式会加重企业的经济担负,加大企业的负债压力。因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次第,以提高偿债才能为中心进行相关活动的有效扩展,完成企业的经济复苏。

(四)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对经济开展的总体形势进行综合性思索,思索到多种投资主体在经济开展中的位置,并顾及其投资本钱,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时期,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较为激烈,因而,政府要充沛发挥本身的宏观调控职能,提高投资者的自信心,完成先股后债。在实践的经济开展之中,不同股利构造的企业其支付方式也不尽相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制定相应的股利构造管理理论,并完善法规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

(五)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位置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开展思绪。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经济开展形势的变化,投资者的目的则是完成了由经济利益的提高到躲避风险最大化的有效转变,因而,在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当中,要以投资者的投资目的为根底,并以此为理论构建的方向,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位置,更好的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效劳。

三、完毕语

综上所述,依据经济开展的不同方式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开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不时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理论,更好的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效劳。在金融危机时期,制定出一套十分态经济下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时期迫切需求,与时俱进,才干在较差的经济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更好的推进我国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开展。金融危时机使对经济开展产生不利影响,而有效的财务管理能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协助企业渡过危机,进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因而,在金融危机时期内,要经过完善根底性财务假定理论、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的、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等方面来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对企业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正向作用。

篇9:金融危机防范策略研究的论文

关于金融危机防范策略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金融危机源于对风险防范的忽视,因此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简单阐述了银行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风险防范策略

引言:

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被相继卷入。我国也不例外,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极大冲击。尽管我国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危机却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也提醒我们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1.金融危机源于忽视风险防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表面看来是美国低收入者进行盲目住房贷款所造成的次级债款问题,但实质上危机是由于在持续刺激经济的大环境下,信贷和风险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导致的。在此过程中,金融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有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原因。投资银行为了追求自身的业绩,只在乎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利润的提升,根本无视风险。金融机构职工自然也就放松了风险防范,风险防范能力大幅度下降。同时,银行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又太放心,认为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从而忽视了衍生工具的自身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后果迅速恶化并蔓延。信用评级机构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全力为投资银行提高产品信用等级,这也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了助推的反面作用。由此可见,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对银行风险控制的严重忽视。这就对我国银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当前我国银行的重要工作及任务。

2.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

2.1资本充足率下降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下降,造成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银行自身的一些经营失误也积累了很多不良资产。同时。由于资本市场遭遇到相当严重的打击,使资本筹集出现了困难。以上因素都导致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造成了一方面可能受监管指标的约束,另一方面则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2.2银行经营压力增大

一是贷款需求下滑,造成银行难以发放贷款。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多数企业普遍采取减产、减少支出、筛选新订单等方式来适应当前的形势,从而出现银行与企业就贷款问题达成协议困难,双方时常出现矛盾。一些需要贷款的企业因不符合银行的贷款相关条件,银行不予贷款;而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已在银行放开信贷规模后,因市场萎缩而不再需要银行贷款。二是贷款结构不合理现象加剧。受刺激经济等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银行在贷款取向上基本都是偏向于同一行业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以至出现了重复授信现象。尤其是当少数规模相对较大、当时效益较好的骨干企业,由于全行业的不景气,极易引发关联企业的风险。

2.3不良贷款反弹加快

一是最近一个阶段发放的新增贷款比以前更高,导致对整体的不良贷款率稀释作用相对比较弱。二是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信贷整体风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担心得不到银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有还贷能力的情况下贷款。三是由于原材料降价和应收账款增加,造成企业资产缩水。银行如果是因为坚持谨慎放贷,没有及时注入资金,企业可能就会产生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这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上升。

2.4员工操作风险加大

一是会引发人员操作风险。由于金融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员工投资股市、基金或实业,一旦出现亏损,或参与一些违法行为,这些因素都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二是一些非正规的担保公司进行非法融资,给企业增加了经营成本,由于没有及时获得客户的风险预警,导致客户经理无法立即对企业风险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三是部分非法担保公司与企业客户经理暗中勾结,进行利益平分,这样的做法将会损害银行的整体利益。

3.银行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

3.1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对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我国银行业可以吸取到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银行机构风险防范意识一定要真正建立起来。如果缺乏对风险的防范意识,银行就会片面的为了追求利润,大大降低贷款的标准或条件,这会使得产生不良资产的潜在风险大大加强,因此应当引起我国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和警戒。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等原因的影响,我国金融资产中,房地产、股票等价格上涨较快,因此,住房贷款和住房抵押消费贷款随之也增长很快,这就很容易出现银行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的行为。一旦市场形势改变,就会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银行业要十分重视市场开拓中出现的各类风险,通过建立健全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全力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3.2着重加强金融监管

在市场中,监管自始至终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体系出现了很多不应有的监管缺失,这对于我国银行业监管者也是个很好的教训。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渐融合,各国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不仅要防止出现重复监管的问题,而且还要实现国际监管标准的统一,防止因监管标准不同而造成市场中的监管套利。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接轨。除了要与别国实现货币政策协调之外,还要加强央行合作、监管合作及信息联系。

3.3正确对待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的本身就以风险存在为前提,是为了加强风险防范而设置的。当然,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让市场主体增大风险,也不是为了让部分人获利,而是为了降低市场主体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具有双重性,既具有降低市场风险的作用,但又可以被市场参与者用来进行冒险投资。因此,次贷危机的'发生根源不在金融创新本身,源头在于风险定价不当。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房贷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但同时其风险也是最大。所以,要通过开展房地产信贷证券化,来转移我国金融机构所承担的巨大风险,进而改善银行业的资产结构。因此,对房地产贷款实行证券化,是我国金融业加强金融创新的一把利器,将为我国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3.4防止员工出现道德风险

一是进行贷款风险排查。每隔一段时间,由客户经理交叉向其他客户经理的每一位借款客户发出确认函,要求其进行借款确认,以防止客户经理借贷款之机冒名融资。二是开展岗位风险排查。要建立健全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和强制代班等制度,以切断固有的利益链,从而暴露风险。要通过公开竞聘,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到银行管理岗位上来,并在使用中加快岗位轮换的速度,还可尝试跨地区、换岗位的岗位轮换制度。三是严肃处理违规行为。对违反风险防范措施的员工,一经查实,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予以处分,决不姑息迁就,以防影响工作。

3.5建设银行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完善我国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必须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机制。对于银行自身来说,各部门必须按照公司规定的时间、项目、格式上报各种财务报表,公司在认真审核上述报表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标以及相应的指标权数,计算出各部门的综合得分值。根据得分值的高低将各部门分别评定为A、B、C、D、E。五个等级。凡被评为D、E两个的即被视为有问题。公司应当根据风险防范预测,对部门及其人员提出警告,限期改正、或是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通过这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发挥防患未然的作用,从而降低银行风险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银行风险防范策略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的大背景下,防范银行风险是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一项全新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只有不断实践抵御银行风险的各种有效办法,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实现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10:唯物史观理论再研究论文

关于唯物史观理论再研究论文

世纪之初,在反思与展望中国史学及其作为指导的唯物史观时,《历史研究》第4期发表了蒋大椿的《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一文,由此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热烈争论,至今年,唯物史观理论再研究已成为史学界的热点。

有的学者认为,多元化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形成,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缺陷,使唯物史观的理论影响在下降,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应当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其中包括将哲学认识方式、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以探求各个文明地区和各个国家、民族以及各个社会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从事历史理论研究;也可将价值认识方式与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觉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左”倾思想影响下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历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唯物史观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造成较严重的混乱,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其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并在国内思想界有所反映,历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

其三,外国历史学理论思潮大量涌人国内,但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致使一些人误认为这些理论是可以代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

其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提出了诸如“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唯物史观需要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关注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故步自封,使其能及时地回应社会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为了应对唯物史观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包括史学在内的所谓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

第三,高度重视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不仅要重现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史学理论研究的辉煌,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把当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史学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有的学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坚持基本原理.近一个世纪历史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理论才提供给了人们认识历史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而那种赋予唯物史观的过多含义.把本来不属于它们的范畴的东西也当作其基本原理去宜传的教条主义,反倒有碍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今天,我们还必须通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有的学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第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教条化甚至是情绪化看待唯物史观;

第二,迎合西方某些史学理论,对唯物史观作所谓的“修正”与否定;

第三,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对唯物史观做剪裁与歪曲以至否定,

第四,通过各种形式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宣扬与唯物史观相左的历史观念.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在运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应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一,在对唯物史观及其指导下的史学研究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加对唯物史观产生背景、时代意义、根本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灵魂与精髓,澄清当前史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

其二,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将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其三,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要在新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要有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

其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的学术根基广布于哲学、历史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中,而作为学术与普通大众之中介的文化教育、文艺作品能否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则是唯物史观能否深人人心的重要前提。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研究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在运用唯物史观之理论上的公式化与教条化;

另一则是沿袭唯心史观的`“从思想到思想”的诠释模式.实际上,唯物史观的思想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我们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我们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即从广大民众、统治阶级或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与思想家本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分析相应的思想文化形态、思想流派、思想家的主张,唯有如此方能正确地阐明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揭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也是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虽然时下没有人会对马克思主义应该丰富和发展持有异议。但是一旦涉及原创性的经典结论,人们便很难有所突破,往往使丰富发展流于一句空话。而新的文化哲学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因为新文化观具有它的理论生命力,对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具有容纳解释能力,不像其他哲学思潮和流派很少明确阐述自身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甚至有意回避或搁置。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之所以这样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

第一,这一理论体系是实践的理论体系,即理论之冲破象牙塔、学院的禁锢。摆脱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而社会实践本身就具有广泛联系,从而构成开放系统;

第二,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既具长时间合理性又具有解读和发展的空间,

第三,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薪火传承,宜传诠释,发展创新.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主要参考文章:

①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现的发展》,《历史研究》20第4期,

②本刊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史学理论研讨会》,《史学理论研究》第4期,

③沈长云:《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现》,《史学理论研究》20第l期;

④李珍:《用唯物史现指导史学研究的现实思考》,《高校理论战线》第9期;

⑤孟广林;《唯物史现与思想文化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午第3期;

⑥郑广永:《由狭义、广义文化观到新文化观一一兼论文化现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⑦汪征鲁:《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一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思考》。《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篇11: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资产减值问题研究论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资产减值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应对危机,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有效地干预市场经济,使得全球经济走出低谷,逐渐稳定并且呈现回升迹象,并步入一个由非正常变动到正常变动的过渡阶段。其中,面对金融资产减值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如何完善金融资产减值的各项政策,包括经济制度、法律法规准则、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减值操纵利润,进而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

关键词:金融危机的论文

1紧跟国际准则正确定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金融资产减值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对金融资产减值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除了要加强自身内部改革之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借鉴国际准则方面最新出台的规定,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最新颁布的新模型,改变以前在金融减值损失发生之后才计提的方法,要求企业提前预测、估计金融资产情况,预测发生减值时计提减值损失。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及时反映风险“,摊平”信用损失、谨慎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也便于投资者了解金融资产减值的更多信息。但是,它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促成的,尽管预期损失模型在理念上先进,但其计提损失的方法与权责发生制相矛盾,也不能解决顺周期效应问题,该方法提前确认不可靠的事项,而一旦发现该事项影响并不是如此严重,甚至是根本就不存在,再毫无限制地加以转回,无疑是违背了会计计量的基本原理。并且,实际执行障碍众多,操作难度很大;在实务中技术操作层面,对于减值转回、预计现金流量模型中数据的测算以及配套数据库的建立等问题考虑不够成熟,缺乏广泛的可行性。但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准则一贯坚持会计信息要准确、真实,在这样的要求下,实际损失法虽然不能及时反映金融资产减值情况,但也绝对不是金融资产减值问题爆发的主要原因。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国际金融资产减值的改革,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全面分析新金融工具存在的利弊,结合我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金融资产减值方面对于减值损失的计提还应该在坚持实际损失法的前提下,借鉴国际准则,加强金融资产减值在确认方面的约束,要做出更详细、更具体的要求,还要及时掌握导致金融资产减值发生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及时做出估计和披露。在人力、财力各方面全面支持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改进,并积极献计献策,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2加强国内经济制度建设

2.1强化国内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多元化的趋势。市场经济的自我微观调控、修复能力本身就不是万能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错综复杂,自我恢复能力崩溃,更需要市场经济以外的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积极参与经济治理,加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比如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在确认、计量时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合理估计金融资产的价值,造成金融资产减值计提不准确,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为此,国家就应该加强经济制度建设,全面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出台相关政策统一标准、建立健全金融资产的价格信息平台,使企业有章可循,使相关监管部门更具权威性。同时,改进已发生损失模型,避免识别滞后性。预计损失法的颁布本就是针对已发生损失法在信息察觉方面的滞后性,缓解已发生损失法的顺周期效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果不对此滞后性做出反应,可能会加重金融危机的深度。因此,可对原有模型进行改进,例如相关机构应该进一步提供识别损失事件发生的操作指南,避免滞后集中。还有关于确认贷款损失,应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的转回要求和时点等。再适当地对信贷领域进行调整,避免大规模的银行资金流出,防止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2.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准则

金融资产减值爆发的诸多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相关准则、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我们除了要加强经济制度的建设外最要紧的就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多层次的监督机制,规范相关行业行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金融资产减值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要适当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规定,比如,因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而引起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在以后的会计年度内不得转回,还有在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时无法明确表明损失转回的原因,就应该用追溯调整法来解决等;另一方面,就是完善我们已有的准则,对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客观条件、减值迹象做出更加详细、更精准的解释及规定,还有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年度,不能任由企业选择来分摊风险以及在转回时最高限额的确定。要强化概念,加重客观条件的约束,减少人为的主观判断空间。除此之外,在金融资产减值计提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准确计算可收回金额的大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如何确定金融资产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等问题。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准则中并未见有明确定义,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相关准则的规定。还有,关于确定金融资产的使用价值,即对金融资产持续使用直至寿命终结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时的折现率,这是可收回金额在计算过程中最难确定的一个指标,也是企业在对某项金融资产进行购买或者投资时需要的必要报酬率。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从经济市场中取得折现率的相关信息不仅困难而且极不准确,所以,关于折现率的计算问题就应该在准则中明确提出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等。

2.3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

首先,应该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只是在概念上理解,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发现、培养优秀的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要求从业人员不仅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在实战中带着这种优良作风灵活应变,适应环境,紧随环境的变化做出最好最快的决定,尤其是相关岗位在任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务必要选择品行端正,思想觉悟高的人员。其次,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比如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该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比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准则等相关知识,这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从业知识。同时,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科技时代还要提高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使用网络数据信息时,能熟练掌握相关网络操作技术,并且全力支持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家财经法规及审计、税法、统计、电算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不断给自己充电,充实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的相关知识,全面发展,做一个工作达人。最后,还应该提高从业人员后期专业技术知识的补充学习能力,加强相关人员的后期继续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资源实行网络授课,也可以开办相关的培训补习班,极力提高整个从业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让更多的人不仅拥有高学历、多资格证等硬件能力,而且还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实际业务处理、应变能力,比如,在后金融危机这一特殊金融时代,对金融资产减值问题的准确处理就是对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的最佳考验。

参考文献

[1]高保耀.后金融危机时代资产减值的再审视[J].财会月刊,(10).

[2]李桂萍.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资产减值准则问题研究[J].财经之窗,2010(5).

[3]刘建中,丁乾桀.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局限与对策[J].会计之友,(1).

[4]胡肖依.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资产减值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2(20).

篇12: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作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就业并推动科技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对我国的GDP、税收、乡镇就业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其贡献率分别为60%、50%、7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就业等方面,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受其自身规模、盈利能力、抗风险等弱点的影响,往往造成其融资难问题。本文研究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即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的经济局势虽然已经有所好转,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持续上升,但由于通货膨胀现象的加剧导致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信贷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而中小企业处于金融市场的底层,可想而知其融资的难度。因此,本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融资现状分析和融资困境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继而为我国政府在处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对策,为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金融政策的改革创新,为中小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和实施措施,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并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新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有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从内源融资讲,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主要靠自有资本,所以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企业资金需求;从外源融资讲,企业可以从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金融机构贷款获得资金,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很低,只有10%左右,主要以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占比中不足20%。由于在证券市场融资手续复杂、审批制度严格、对企业要求高以及滞后的债券市场,我国中小企业很少从中融资。具体如下:

(一)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现状

债券是企业为了筹集资金,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法定程序向投资者发行债券,并按约定的期限和利率给投资者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有很高的要求,有的还需提供抵押或担保。与股票对比,投资者选择债券的风险低,但与高利息的存储不同,它主要是依靠信用而进行融资的。企业对债券和债息的支付能力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债券发行。中小企业受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和自身情况的限制,在发行债券时受到严重限制,只能进行小规模和非公开化的发行。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多,对资金的需求多,它们无法通过集资、贷款等方式取得足够的资金,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取得资金,但它们的范围多是在企业内部、关联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间进行,这很容易发生不合法的操作,如果没有对中小企业的放债行为进行严格的监视,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我国中小企业股票融资的现状

股票融资是以发行股票来取得资金的一种融资行为。企业通过股票融资,可以快速而广泛地取得资金。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对企业发行股票有条件约束,使中小企业不能进入公开的证券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我国在《公司法》上对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有所规定,其要求股份公司在发行股票后的股本不能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无疑是难以符合标准的。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发行股票时有所约束,只能在小范围内发行,这个小范围内是指在员工内部、发起人以及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的股票发行,这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范围限制。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国家宏观政策因素

1.缺乏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和法律法规保障我国的.信贷政策对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比较,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一直存有偏见,再加上政府制定的大企业战略,从而使金融机构在选择放贷对象时更加排斥中小企业,并且我国的福利政策大多偏向于大型企业。另外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给中小贷款的融资机构,且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数为私营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在贷款问题上一直比较困难,更不要说获得国家的贷款贴息以及投资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技术创新,激发社会竞争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维持社会平衡等。因此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建立专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以此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信贷市场的不平衡现象,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我国虽然为中小企业建立了专项发展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但我国的担保机构还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其担保能力并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现有金融体系的因素

1.现有银行体系的不完善我国的经济市场和金融体制都在进行着改革,但是,后者改革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前者。银行业间的结构和业务扩展能力,信贷市场的体制,利率管理下的金融压制,都在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1)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程序繁琐,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因此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上有所偏见。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不能形成规模化经济的原因,且中小企业存在着贷款金额少、贷款比较频繁、贷款程序复杂(对中小企业信息的调查,对该企业的评估、监督)的特点,这间接会使银行的经营费用和管理成本增加,所以银行从“经济性”角度上考虑,更愿意与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与之相比,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就较少了。

(2)金融体系不合理,融资机构缺乏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有民生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但是最近几年,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因为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已经停止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还有一些因为自身实力较差的原因,不能给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

2.直接融资渠道的不顺畅企业在融资时不仅需要对其支持的融资机构,更需要成熟完善的直接融资市场。而成熟完善的融资市场是指债券和股票市场。我国的《公司法》要求上市公司其股本总额不能低于5000万元,持有1000元以上股票的股东不能低于1000人,且其必须连续3年盈利等。这些条件中小企业远远不符合,这使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受到限制。

(三)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因素

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能力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资信差、竞争意识差、权利集中化、违约破产率高等特点,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安全着想,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有着惜贷现象。没有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无法进行正常运转,不利于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政策环境

中小企业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在制定企业扶持政策时,应该制定公平的政策;构建有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社会体系,尤其是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鼓励社会中介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大制定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我国的管理监督体系。政府在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时,应该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途径角度着手,从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在行政法规、财税制度、金融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制定出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

(二)金融深化和制度创新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深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展现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当今,要想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单单依靠于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或者优惠政策,也需要从利率市场化这条途径着手,让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上能够得到与大型企业平等的身份,这样不仅可以使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取得利率歧视下的发展资金,也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使资金能够充分利用。

(三)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可以有效促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帮助中小企业开展间接融资渠道;推进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进入直接融资市场的机会。所以,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不仅可以使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真实信用情况,而且还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其自身信用度,使中小企业解决无法进入金融市场的束缚问题。

(四)建立新型互联网融资渠道

建立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使中小企业在融资时不再受到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等限制,并且在互联网上融资可以随时进行,空间上不受限制,有效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我国应该鼓励支持互联网融资发展,在网上建立可靠的网络借贷平台,并制定规范,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商机进行自我融资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隐藏着许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商机。中小企业可以利用我国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外企业进行加工制造。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国外深受喜爱,我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商机,大量制造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产品,例如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与服装、中国美食、中药,这些产品不需要高精的技术,很适合中小企业投入。最后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带来收入,给企业带来资金,从而进行自我融资,从自身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总结

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问题的研究,本文对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规范研究法提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不仅丰富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的研究,同时也在实践方面为中小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欧阳海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3:18-19.

[2]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20-21.

[3]王大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因素分析网络财富[J].网络财富,2015(3):28-32.

[4]王召.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4):20-24.

[5]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25-27.

[6]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14(7):56-59.

[7]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14(9):36-38.

篇13:网上银行风险及法律监管的研究论文

一、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当网上银行系统遭到非法入侵和攻击或者在客户或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时,系统内银行客户的相关信息就会泄露、账户资金也可能会被盗取,这势必会严重影响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网络技术提供商因技术瑕疵或更新维护不当还可能会导致系统无法继续提供服务。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银行正常运行的技术性风险。

(二)法律风险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是指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时,就网上银行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无法明确当事人的责任从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在客户或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以及银行内部人员故意或过失导致客户资金丢失、信息泄露的情形时,如何确定银行及客户的责任;犯罪分子利用网上银行进行犯罪(洗钱、伪造安全认证证书)如何处罚。

(三)信誉风险

对于银行而言,信誉无疑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客户信息的泄露,资金的意外丢失以及网上银行系统的不稳定运行等问题势必会给客户留下负面印象从而导致银行的信誉风险,给银行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自己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时,人们大多会选择避开网上银行的业务操作,寻求更为安全的方式,这毫无疑问会阻碍网上银行的发展。

二、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权益保护制度缺失

现阶段,缺少对网上银行客户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这让客户在遭受损失时无法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在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或因银行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故意泄露客户信息、窃取客户资金)给客户造成损失时,银行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责任,如何承担责任,法律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造成了客户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的困局。此外,对于攻击、网上银行技术故障导致的客户利益损失,现有法律要求客户举证,这对于客户而言难度很大。维权变得困难重重,很多客户因此放弃求偿。

(二)监管模式较为落后

目前对于网上银行的法律监管仍停留在对传统银行的监管模式水平上。如今的网上银行业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银行服务,还包括很多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服务。对于银行服务和非银行金融服务相融合的网上银行业务而言,用传统的法律监管模式显然满足不了现实需要,在多领域交叉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法律重合和法律真空。这对于网上银行的运行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三)网上银行业务外包监管法律不完善

网上银行运营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维护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技术支持,这对于银行而言确实有很大难度,因此银行大多把此类技术性业务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交给其他技术性企业。对于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选择标准以及相关的监管制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这往往会导致因第三方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不达标、企业行为违法而给银行和客户造成损失。对于此类损失应如何确定责任以及如何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尚无专门的法律规定。

三、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的建议

(一)加强对客户权益的保障

在法律上,通过专门的立法明确客户和银行的风险负担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客户的利益。要让客户和银行保持平等的地位,限制银行过多的格式条款。要树立通过监管以达到保护客户权益的宗旨和原则,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客户因使用网上银行业务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纠纷,充分保障网上银行客户通过法律维护自己利益的权利。此外,通过相关立法还可以达到有效约束银行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行为,以此减少因不当操作而给客户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新型监管模式

通过建立新型的监管模式,完善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以此适应网上银行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网上银行业务涵盖多领域的背景下,构建全新的监管法律体系尤为重要。可以考虑出台专门针对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把监管、调整的范围扩大到传统银行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保险、证券、福利彩票等)领域。避免因法律盲区而导致现实中的问题因缺少法律依据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也避免因不同领域的法律出现重合和冲突导致处理现实纠纷而出现混乱的困局。

(三)完善网上银行外包业务监管法律

对于网上银行的外包业务,应考虑出台专门的法律制度,对第三方提供技术等支持的企业设立一定标准来提高选择服务外包企业的门槛。将不达标准和缺少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企业拒之门外,避免第三方的服务外包企业的不当行为给银行和客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还应通过法律明确银行和第三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约束第三方企业的行为,保障客户的信息、财产不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张峰学.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模式的法律分析[J].法学,.

[2]阮修春.浅析网络银行的风险与法律对策[J].银行分析,.

[3]王夕予.浅谈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

篇14:社区体育理论框架研究论文

社区体育理论框架研究论文

1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动因

1.1从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社区体育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总体而言,社区体育理论相对地滞后于社区体育实践的发展。尽管社区体育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是社区体育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与推进。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就是加强理论研究,而且己经具备了研究的条件。

1.2.从社区体育面临的问题来看,需要理论说明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体育形态,它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给以理论说明,使之逐步完善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1.3从社区体育发展的态势和走向来看,需要理论指导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重视社区体育发展应用性研究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拓宽社区体育发展的学科视野。这种研究对于构建既能反映社区体育的实际,又能指导社区体育研究的社区体育学的构建,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1.4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来看,社区体育建设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的途径,社区体育将融入小康社会的建设之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搞好社区体育建设,对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的重要实践意义。1.5社区体育自身建设与开拓发展需要理论基础不断揭示与深入地认识社区体育理论形成的动因,有利于加快社区体育理论的构建。社区体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有内在的动力,又有外在的作用力。其内在的动力是直接萌发社区体育理论形成和促进其孕育、崛起及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外在的作用力则为社区体育理论提供适宜的生态条件,催发其胚胎发育成长。同时,外在的作用力又转化为新的内在的动能,促进社区体育理论的创建。

社区体育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亟需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加厚基础,开拓进取。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不断创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拓展社区体育理论的研究范围,提高研究深度。在社区体育理论研究过程中,亟需对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加以探索研究,

2构建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的主要原则

2.1基本国情与具体社情相结合的原则社区体育理论研究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理论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又必须从我国城乡基层社区的具体情况出发,涉及到社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行政管理、街区分布、服务系统、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的情况。当然,从实际出发而构建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并不拒绝国外的研究成果。

2.2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原则在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构建时,从社区体育所涉及的每项内容做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结构、体育改革、社区变|、体育生活化、社会化、小康社会建设等对社区体育有影响的做宏观的研究。2.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坚持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观点,在对社区体育组织、群体、社区体育制度、社区体育方法等做静态结构分析的同时,又要做动态结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区体育理论的全面性、科学性。

2.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社区体育理论研究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社区体育发展中的理论问题,揭示社区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二是研究社区体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社区体育发展服务,促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进程。

3社区体育理论体系的创建社区体育理论体系是指研究社区体育的性质、特点、结构、功能、关系、管理、运行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社区体育的观点理论化和系统化,由六个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的部分组成,但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理论体系。

3.1社区体育建设理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具体实践的途径。社区体育建设论主要是对社区体育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体育的功能,解决社区体育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重点研究社区体育环境建设、社区体育服务建设、社区体育文明建设、社区体育组织建设等,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计划性等特征。

3.2社区体育基本理论主要是从宏观角度阐述社区体育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方法、指导原则、运行机制等,以及社区体育在中国产生的.必然。是社区体育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社区体育性质、特点、功能的高度概括。

3.3社区体育关系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是今后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社区体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要继续推动其建设和发展,必须在工作中处理好社区体育与区域特色的关系、社区体育与社区规划的关系、社区体育与物业管理的关系、社区体育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几个关系。即社区建设是物资基础;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发展的动力;政府的主导和投入是活化剂,全民参与是活动的主体。

3.4社区体育发展理论关于社区体育发展有很多理解,认为社区体育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社区体育变|的目的。社区体育是实现一种目的的“方法”,凭藉这种“方法”完成社区体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特定目的。也有人认为社区体育发展由一个个项目计划,即‘方案”构成的,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通过完成这些“方案”来达到满足需求或解决问题的目标。甚至有人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种“社会运动’,它致力于社区整体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学,涉及到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社会理想。131

我们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社区组织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体育的问题,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加强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培育体育情感、体育人口确立新的体育形态、推动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和小康体育形成的过程。|4]

3.5社区体育模式理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资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可以从社区体育概念和社区体育发展概念中推断出来。从社区体育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区域模式;从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计划变|模式、政府授权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文化创新模式。

前两种模式是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模式引申出来的,所以叫存在模式;后四种模式都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所以叫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模式。小康社区体育理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机遇,又为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小康的体育方面实践,首先从社区体育开始的。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

社区体育具有多功能、多维度的社会文化现象,小康社会社区体育应以社会评价指标为衡量标准,主要包括资源配备指标、社区体育发展指标、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指标、社区体育社会功能指标等。

4小结

社区体育理论体系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研究和探讨社区体育的理论体系,有利于社区体育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小康体育形成与发展。

篇15: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研究论文

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管理是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本文通过梳理主要管理学流派的理论,进而分析其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管理;管理学理论

萨乔万尼认为教育管理学从其他知识领域、学科接受了太多的影响,是缺乏特新的一门学科。只要教育管理学没有理论创新,它将仍然处在管理科学和教育学科的边缘。从教育管理学的概念来看,教育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管理学被引入教育管理学中的。尤其是,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来论述管理学科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纯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1.以考核为手段,重视质量和效率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教师的工作效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对教师进行分工,并按教学成本分配教育经费。定期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根据标准检查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并规定学校的教学方式及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教师需按照管理者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材组织教学。

2.将学校管理看似工厂管理

学校除了教育以外,还承担了工厂的角色。教师是“工人”,教学是“劳动”,而学生是“原料”和“产品”,为保证质量,学校管理人员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通过实施恰当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获得某些教育方面的收益。教师根据该标准了解教育的目标,校长则可以衡量教师的工作情况,并据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3.职能分离,保证工作程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学校各部门的职能需分离开,学校管理人员的.责任是分析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选择“执行每一项具体任务过程中的最好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提供给教师。教师的职责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教学,不参与选择、决定这种“最好方法”的过程。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界对科层组织越来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随着科层管理理论的介入,学校管理者更注重学校正式组织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它使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意识到权力问题、一般规则问题和组织功能失调等问题。

1.管理效率是教育管理的生命线

强调管理效率是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学校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过程,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来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多的效益。如何提高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及教师的工作效率,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首要问题。

2.分明的管理层次

科层理论注重分明的管理层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尽相同。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层,其职、责、权的分配都要明确合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克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绩效水平。

3.完善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其他人员组织中,根据从属关系,其地位、职能和责任方面的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权力分布。未达到理想的管理目标,需要把不同权力层级的人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精神,以期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学倾向于强调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更关注政府效率问题,通过改革制度,改善政府行政的困境,缩小政府职能范围。它主张政府要简政放权,集中力量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灵,调节宏观经济;消除外部效应;目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政府放权、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消费市场化、教育行政部门向社会购买服务等取向的尝试,如择校管理、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屈新珂.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及教育管理的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

[2]杨天平,衷发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应当走向融合―――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教育与现代化,,04.

[3]张忠山.我国教育管理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管理为基础[J].江西教育科研,,01.

[4]林高标,林叶舒.浅论科层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04.

[5]宋书文.论行为科学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师院学报,1990,01.

[6]陈红燕,张新平.再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三维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18-23.

篇16:土木工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的,理论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必须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基于此,对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适应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依赖资源、劳动力向依赖创新、人才的转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应用型、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1-2]理论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是学习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其他力学基础课,也是钢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的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3]。理论力学的课程教学也需要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浪潮中不断进行革新与实践。

会计监管论文

全寿命周期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研究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教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论文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论文

金融危机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研讨论文

建筑理论发展论文

企业行政管理理论论文

基于金融危机的监管理论梳理研究论文(共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基于金融危机的监管理论梳理研究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