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共含7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好狗远山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作 者:程永生 CHENG Yong-sheng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语系,安徽,淮南,23 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翻译主体性研究 描写交际翻译学 翻译主体 主体意识 翻译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与昆曲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作 者:吉灵娟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刊 名: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昆曲 翻译策略交互主体性: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
单一主体性思维模式已使后现代翻译研究陷入困境.交互主体性转向的崛起深化了翻译研究的.层次,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翻译研究走出后现代的困境开辟一条新通道.在交互主体性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活动不再被视为主体对客体的征服,而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体主体活动,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是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对话与交往.
作 者:刘卫东 LIU Weidong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外语系,梧州市,543002 刊 名:中国科技翻译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 年,卷(期): 19(2) 分类号:H0 关键词:后现代 翻译研究 主体 交互主体性汉英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研究
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今天,汉英公示语翻译日益显示其重要性.本文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翻译公示语时,功能效果翻译应放在首位,要熟知中西文化差异,避免引发文化冲突,要了解公示语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
作 者:周美凤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 7(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 文本类型 交际翻译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
摘 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rescriptive;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criptive)的。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添枝加叶或削足适履。或增或删可以说把“原文”弄得面貌全非。但是,这些译作在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确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④说它是翻译吧。连个原文都找不到;要说不是翻译吧,它同纯粹的创作还是有点不一样。面对这些并不罕见的翻译实例,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显得苍白无力。
翻译的实践在呼唤新的理论,描写翻译理论便应运而生了。所谓描写翻译理论,用Maria Tymoczko的话来说,就是:“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en they attend to process, product, and function—set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ime and, thus by extension, in politics, ideology, economics, culture.)⑤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重点是它的宽容。正如描写学派代表人物图瑞(Gideon Toury)指出的: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的语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a translation will be any target language text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in a target system, on whatever grounds.)⑥
描写翻译理论根本不关心直译意译,他们关心的是把翻译语境化(to contexualize translation),也就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是描写派学者经常自问自答的两个最常见的问题。举一个最新的例子。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出了两个中译本。我们的评论家,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分析哪个是直译,哪个是意译,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描写翻译学派却说,出了两个译本是件大好事,充分反映出中国真的开放了。⑦我们不是说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好,而是说,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够全面。翻译研究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宏观的角度。两者并不矛盾,两者应该结合起来,这样的翻译研究才能揭示翻译的全部。Maria Tymoczko教授把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研究分别比作望远镜与显微镜式的研究是很有道理的。
描写翻译学派的思想发端于50年代。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 Ma
cFarlane)在杜伦大学学报(Durhram University Journal)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麦克法兰在论文中指出,“否认翻译的作用,剥夺某些译法所自己叫做翻译的权利,仅仅因为译文没有作到在所有方面同时实现对等,这是一种胡批滥评,简单易行,然而又是随处可见。”⑧麦克法兰引用理查兹(I. A. Richards)在英美新批评重要著作《文学批评原理》中的话指出,对于同一部作品常常同时有不同的读法。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决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翻译;由于(原文)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也许都是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麦克法兰进一步指出,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琢磨,我们便不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翻译的绝对标准。他争辩道“我们倒是需要一种与此不同的研究翻译的方法。这种方法接受现有的翻译,而不去理会我们理想中的那种翻译,这种方法从研究翻译的性质中获得灵感,而不是让翻译从事它办不到的事情。”⑨遗憾的是,麦克法兰的话当时没有引起译界的注意。
直到60年代,麦克法兰的观点才终于有了响应者。他们是当时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的美国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理论家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mes)以及一批捷克斯洛伐克学者,其中包括列维(Jiri Levy)、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与米科(Frantisek Miko)。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有: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翻译在学史中的地位、从风格与题材角度对翻译与原文的区别进行描写的方法,翻译同其它平行文本(metatext)相比它的区别性特征。然而由于列维(1967)、波波维奇(1984)的英年早逝,捷克学派不久便销声匿迹了。不过,这些学者在生前与后来成为描写学派主力的以色列学者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以及佛莱芒语学者、卢纹(Leuven)大学的何塞·兰博特(Jose Lambert),当时正在安特卫普一所翻译学院任职的凡登布洛克(Raymond van den Broeck)、以及列夫维尔(Andre Lefevere)有过接触。他们的观点,多多少少影响了这批后起的学者。
描写翻译学派理论的形成要归功于三次小型的系列会议。它们分别于1976年在卢纹(Leuven),1978年在特拉维夫与1980年在安特卫普举行。这三次会议的论文集奠定了描写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并产生了一批骨干分子。这些学者都是大学教师,有文学研究的背景,对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有浓厚的兴趣。描写学派在8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翻译研究》,(1980年版,1990再版),《对文学的摆布》(1985,论文集),以及斯奈尔弘比(Mary Snell-Hornby)的《翻译研究》(1988)都是这个时期有影响的理论著作。90年代,兰博特与图瑞创办了Target杂志,借助于这个阵地,描写翻译学派的文章大量发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学派的队伍中来。同时,这些学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在比较文学界扩大翻译研究的作用、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进入90年代以后,以巴斯奈特与列夫维尔主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为明显标志,翻译描写学派出现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学者们开始把翻译放在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权力、摆布是他们的主要议题,他们的研究另外还涉及女性主义与后殖民。千禧之年的,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召开了有200人参加的翻译研究模式研讨会,当今描写学派的活跃人们几乎全部到会。会议显示,描写学派还在蓬勃发展,还有不少学者已在开拓新的领域了。当然也有一些学者退出了这个学派。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partiality),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在这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序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因此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这儿要特别强调的是,描写翻译学派并不想完全推翻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他们是想解构(deconstruct)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就是对传统的翻译理论当中的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提出批评,而不是想摧毁(destroy)传统的翻译理论。毋庸讳言,规范性的翻译标准是有它的作用的。它给出了从论者角度出发,翻译应该达到的一个目标。但是它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它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并想把它的应该范围推广到天下所有的翻译上去(如奈达之于动态对等论),或者总有别的什么人想这样去做(如后人之于严复的信达雅论)。然而它却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其中有符合这种规范性标准的,但是,同时也有不少翻译是不符合这种标准或者不完全符合这种标准的。规范性翻译标准的另一个不足是,它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太考虑文化的大环境。即使涉及到了文化,最终的目标还是落在了具体的翻译技巧上,过分专注于翻译技巧的钻研。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规范性的翻译研究总是脱离不开直译、意译之争。描写翻译学派则恰恰相反,它十分宽容,只要你说得出现由,也不管这种理由以传统的眼光看过去是多么地“荒唐”,某个文本就可以被认为是翻译。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趣不在语言上,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只要稍加注意,世界上这种处于“边缘”地位的翻译是不少的,这种边缘翻译是很值得研究一番的。格特(Ernst-August Gutt)的一个例子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在德国的Travemunde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间有滚装渡轮定期航班。船上有一种旅游手册,以德、芬两种文字书就,并排排列。它与一般的双语材料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原文与译文的身份不明,不知是先有的德文文本还是先有的芬兰文本;其次,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目的港的风光,这一部分在两个广西不是互为翻译,芬兰文本为芬兰游客介绍德国目的港的风光而德国文本则为德国游客介绍芬兰目的港的景点。⑩用描写学派的观点衡量,这当然是翻译,因为它符合交际当中关于关联(relevance)的要求。否则要是一味地按“原文”“忠实地”直译,必然会使一半的读者觉得“译犹未译”也,也就起不到翻译的作用了。翻译,同时还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规范的与文学规范制约,而揭示这种关系,也是描写学派很感兴趣的课题。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原文: Lumber and boat and junk yard. The bare behind of industry, its dirty underwear, so beautifully disguised by winter. 11
译文一 : 还有木材,小船和废物场。这里是工业荒凉的后院,这些是它的残破的内衣,一切都被冬日巧妙地掩盖了。(刘洪新 译)
译文二: 木材、小船,还有静静的
船坞。工业的废污在冬的掩映下消失的无影无踪。(黄娟 译)
译文三: 光秃秃的树木,木材,小船还有废料场,这些垃圾与污垢都被冬天的白地所掩饰。(王丽英 译)
原文中的暗喻the bare behind(光腚)所有的译者(30人)竟无一人照直翻译,而一概用了委婉语如“后院”、“废污”、“垃圾”等等。Underwear(衬衣衬裤)直译者同样寥寥。描写学派看到这样的译文,并不关心译文是否“忠实”,而是更加关心为什么译者会选择这样的译法。这儿,译者显然受到了中国作文方法的影响,比如不要将污秽的语言写到文章当中去等等。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使翻译研究换一个角度而得以不断深化。再说,离开了文化的大背景去指责译文不忠实原文等等,这种指责有时会显得过于简单化,因为严格地讲,这里的“误译”显然不应该简单地归结于译者的语言能力。又如《红楼梦》第9回中有一段文字,一贯以忠实著称的杨氏夫妇在他们的英译本中采取了并不忠实的“净化”译法。他们的译文如下:What we do is no business of yours. 耐人寻味的是,另一位红楼梦全译本的译者David Hawkes却一反常态,采取了直译的手法。他的译文如下:“Whether we fuck assholes or not,”he said, “what fucking business is it of yours? You should be bloodygrateful we haven’t fucked your dad…”这儿要解释他们为什么在翻译同一本书的时候,译法会发生这样根本的变化,恐怕也不是仅仅用直译意译能够说的清楚的。
描写学派还可以为繁荣翻译实践、丰富翻译手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比如,汉诗英译中韵律与内容的矛盾如何处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翻译界。以前,大概(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如Arthur Waley那样,保留内容舍弃韵脚;一是如许渊冲那样,保留韵脚而部分舍弃内容(当然,许教授对这个说法不会接受,他会认为自己译出了原诗的“意美”)。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两者是不可兼顾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加以承认,从而大胆地只保留语音(包括韵脚)而完全放弃内容。随着描写学派的问世,竟然真的出现了所谓的语音翻译(phonetic translation),请看下例:
原诗(选自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Humpty Dumpty sat on a wall,
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
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
Couldn’t put Humpty (Dumpty) together again.
法语译文:
Un petit d’un petit
S’etonne aux Halls
Un petit d’un petit
Ah! Degre te fallent
Indolent qui ne sort cess
Indolent qui ne se mene
Qu’importe un petit d’un petit
Tout Gai de Reguenne. 12
这种翻译,只顾及原文的音位,而把其它的因素,包括与忠实密不可分的内容统统抛到了一边。人们之所以会想到这种被称为“语音翻译”的翻译手段,首先是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描写学派的翻译不完整性的理论,要同时保留原文的韵脚又要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在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很显然,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翻译手段。赵元任在翻译同篇小说的另一首诗歌时,用了字位翻译法,生造出了许多汉字,去翻译原文中的许多生造出的英文单词。 13 可以说他的译法与上面的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赵译在描写学派盛行之前,反映出赵先生的天才。初读赵译,常有“这也是翻译吗”的困惑。如今学了描写翻译学派理论同时也深深感到翻译的手段、研究翻译的天地其实要比我们 想象中的多得多也要开阔得多。
广告载入中..
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交际法 折中法
论文摘要: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传统教学法,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法翻译法对应物的交际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人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诸多因素造成了当今社会对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的普遍重视,外语教学也就显得日趋重要。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好外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成了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现通过分析比较最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到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能性。
1 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它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方法,我国外语教学界称它为传统教学法。它过分强调语法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法翻译法的应用过程一般是:教师先描述一种语言的规则,然后用词汇和翻译练习进行强化,最后是课文的翻译。[1]这种教学法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习者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而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2]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习者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条条头头是道,外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作用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 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3]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第一,交际法排除了语法教学,造成语言质量下降。交际法在推动学生应用外语交际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质量并不高,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第二,交际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需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样造成压力过大。第三,交际法较难评估。测验和检查学生的语法能力较容易,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那么容易。第四,教材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法的运用和交际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运用交际法。第五,外语考试的形式影响了交际法的应用。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考试大都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大多数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用在做各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考试的负面效应,使交际法较难实施。
通过对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有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即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交际法的不足,语法翻译法的不足恰好是交际法的优势。因此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其互相补充,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3 折中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学习外语目的的改变,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改革,而一些新的方法也不断形成和发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和融合其他方法的长处和优点,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的趋势称为折中。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这一方法在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界都得到了赞同。因为它利用各种语言教学法的长处进行教学,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折中法(或称综合法)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方法更适应我国外语教学的状况。[4]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外语教学相对于国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第二,大多数学校班级人数偏多,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交际活动的开展。第三,许多学校缺乏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教师。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本身。正如Robinet所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者。第四,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现象,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考试的通过率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五,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给外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却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针对以上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问题,折中法恰恰体现了它的可行性。首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综合法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其次,折中法使教学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死板的模式,采用诸如结对、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形式。最后,折中法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在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偏重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在中高级阶段,折中法可以帮助实现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的转移。
4 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5]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6
[2]Leech,G. Deuchar,M.&Hoogenraad, R. 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Basingto:lMacmillan, 1982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4]王勇.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改革之我见.国外外语教学. (3)
[5]张治英.外语教学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运用.外语教学. (1)
从《江雪》的七种英译文看描写性翻译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定义、属性和研究途径,并结合柳宗元《江雪》诗的七种英译文和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用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途径,分别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说明在实际的翻译研究中如何从事描写性翻译研究。
关键词:描写翻译研究 语篇语言学 社会文化语境
一、引言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的方法一直是规定性的,这实际上阻碍了翻译研究的发展;科学的翻译研究方法应当是描述性和系统性的;应该重目的和功能;应当研究影响译文产生和接受的规范和限制因素,研究翻译与其它文本处理的关系……”本文探讨了描写翻译研究的概念、基本特征,并用语篇语言学研究途径,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详细分析《江雪》7种英译文,以此论证描写翻译研究相较传统规定性研究的优越性,同时也为描写性批评方法的运用提供范例。
二、《江雪》七种英译本的描写性研究
(一)描写翻译研究简介
描写翻译研究中“描写性”一词产生于1970s,它鼓励研究者探索翻译在具体文化背景的'作用。因为该研究强调翻译中可观察到的部分,因而也被称为以“经验”为依据。因它坚持对翻译的调查研究,不妨从译文(本)本身和直属环境(译文和语境而非源文本)开始,“译入语导向翻译研究”一词也适用。(译自Hermans,2004:8)
(二)对《江雪》英译本的描写性研究
《江雪》仅20字,然而,正是这些常字常句,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冷气透骨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萧索荒寂的气氛,造成孤独不屈的情绪,蕴涵深刻的内涵。现将七种英译文列如下:
(1)River Snow//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2) Snow on the River//No singing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 ranges/No footprints of men on a thousand trails/there is only one boat on the water/with an old man in a straw rain cape/who stands on deck and fishes by himself/where the snow falls on the cold river.
(3) 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4) 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5) River Snow//Myriad mountains---not a bird flying./Endless roads---not a trace of men./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6) Snow on the River// On a thousand hills all birds life is cut off,/ On ten thousand paths there is no trace of human footsteps;/In a lonely boat the old man with the bamboo hat and cape/ Sits by himself fishing the river in the winter snow.
(7) The Snowbound River//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
1.语篇语言学简介
本文用描写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途径,析评《江雪》的七种英译本。语篇语言学是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促进了其发展,如Halliday(1973)的功能语言学研究对象不仅是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还涉及语言体系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种模式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包括其语言体现形式和交际功能);翻译中传递的是原文的语言含义及使用(即交际)功能。因此,翻译不仅转移原文的意义,而是要转移原文的交际价值。语篇语言学者Dressler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须具有7个特征: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
2.从语义语法角度分析七种英译文本
首先,前两句用“千山”、“万径”形容山多路重,极言背景的广阔。此处的“千”“万”都属约指,非确指。六种英译文中(6)逐字译出了“千山、万径”;而(1)再逐字返回中文则变成“百山、千径”。“语言是社会现实”解释语言必须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汉语“千、万”在此只言其多,而英文译者未考虑到文化语境因素逐词照译,不符合语篇语言学的意向性和可接受性标准。译文的合适性取决于其目的和任务,译文并不一定要忠实模仿原文;“忠实”于原文只是一种可能的、合理的目的或任务。很多情况下,“忠实”可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如:(5)myriad和endless译“千、万”,这样既传达诗人的意向,也更易为读者接受。翻译“径”时,七译中(1)、(3)、(4)、(6)path,(2)trail,(5)road,(7)pathway。据《牛津》,pathway解“小路”时同path(7)用 pathway弥补path音节过短之憾,road范围太宽泛,trail“尤用于穿过不平坦的郊野的小径”,结合丘陵地形的大环境,此处trail译“径”似最佳。关于“人踪”,(1)与(7)均用footprint。而据《牛津》,footprint:impression of a human/animal foot显然和“人踪”不能等同,因动物的脚印也可用footprint。
再看后两句。“孤”与“独”类似alone和lonely,是从不同角度来引导对事态的认知,因此并非对等。这两句诗用“孤”“独”来形容渔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惧寒气逼人,专心致志垂钓,似乎凛然不可侵犯。
再看七种英译文:(1)只表明该个体存在的单一性。(2)译出“独”,却失渔翁身处孤舟的清寂孤苦。(3)“翁”与“孤”“独”都未能译出;且“lo!”直接影响整首译诗效果。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lo释为:used to express wonder/surprise。但《江雪》满篇都是“静”和“空”,若用lo,原诗意境连同风格将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歪曲。翻译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蓑笠”:1)“a bamboo cloak”据《牛津》cloak无帽、长及膝,户外穿并未有用来“遮雨挡雪”,所以这“竹质的斗篷”委实与“蓑衣斗笠”相去甚远。(2)“a straw rain cape”,straw:禾杆、稻草;而“蓑衣”是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所以用straw制成的rain cape算作一种“蓑衣”。(3)“straw-cloak”未说明作雨具。(4)、(5)完全不译。(6)“bamboo hat and cape”有“笠”,“蓑”衣却不够。(7)译者大概也参考《汉英辞典》,将“蓑衣”译为palm-bark cape,因棕毛原有制蓑衣之用途,此译似能传达其挡雨功效;但“笠”译为“straw hat”不当。
3.从语用角度分析各英译文本
语言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具备不同的交际原则。为了研究语用意义,必须研究文化。为了更好的领略《江雪》的艺术魅力,我们先了解其写作背景。柳宗元33岁时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孑立”,激愤感伤。柳儒佛兼容,以儒释佛,儒家思想才是其主导思想。所以“独钓寒江雪”作为全诗的诗眼,既写实又写虚:a、钓鱼:把《江雪》看成一现实主义作品;b、钓人,其艺术原型是“姜太公钓鱼”。寒江独钓之老翁也可作如是观,则那天寒地冻之背景便象征社会环境恶劣、知音难觅。c、钓趣。钓鱼动机在禅悦,在超尘脱俗、人鱼兼至的审美感受。由此,再看七种英译文:(1)、(2)、(3)、(5)均是把“钓”(fish/angle)当不及物动词,“钓”的内容不定,英语读者可根据各人对诗意境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也就由表及里、由实而虚,悟出未尽的隐含意义及语用意义。而(4)、(6)则把“钓”当及物动词(fishing snow/the river in winter snow),都提出疑问:钓的是不是冬雪。这也可从语用角度考察:人们的惯性思维是既言垂钓,定在春夏秋季。而柳宗元设置的反季节垂钓正是一种“陌生化”手段的运用:“钓雪”之冷已非一般意义的寒冷,而是因生理上的冷而上升至心理、精神世界的孤寂。而这又和当时诗人遭国忧家祸身愁于一身的凄惨际遇相一致。
三、结语
诗歌作为最集中、最精练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的要求。(卞之琳,1962)而译者要忠实透彻的将一种语言的诗歌译为另一语言,实现“功能相符意义相近”,就必须在考虑言内因素的同时,将言外因素也纳入考察范围,即用描写翻译研究,如语篇语言学途径考察译文本是否合理的将原汉语古诗的风格、文化、意境在英译本中充分再现。这种研究方法与翻译学的目标即描写客观翻译对象和建立能够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也是一致的。当然,因为语篇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Hermans,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 Descriptive and System-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Benjamins. 1995.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黄国文.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表现.外语与翻译.2003(1).
[5]朱纯深.感知、认知与中国山水诗翻译.外语与翻译.2000(2).
★ 一剪梅注释和翻译
★ 初中文言文和翻译
★ 翻译方法和技巧
★ 论语原文和翻译
★ 如梦令翻译和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