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共含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io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广泛参与、双向互动的角度,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本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 者:李华丽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南园林学校,河南,汝南,463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本质 问题 策略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当前各类课堂教学模式可谓汗牛充栋、良莠不齐而且层出不穷,有的理论性强,有的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态、互动行为特点是区分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如赫尔巴特的“四段论”接受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舵手和航船”的师生关系,即控制和被控制关系;而杜威的发现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方向的双向性
通常,人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是主要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接受信息的“受教育者”。实际上,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对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时作出反馈,而且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技术动作、提问等向老师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以引发教师对自己作出相应的反馈。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
二、师生互动内容的情感性
目前,有关教育理论成果中,对体育课堂学习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知识认知、智慧发展极为重视,而往往对情感的培养很少涉及。体育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不是机器相互作用的场所,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应该具有情感性。情感性在师生互动的内容之中居于中心位置。课堂师生互动的内容包括运动技能、知识经验、情绪情感、人格倾向等。情感是师生互动的核心,它在师生互动中所占比例远高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它作为重要的因素对互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对于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能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非认知心理因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学生课堂学习和活动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结果的同质性
同质性主要反映师生互动的质量。课堂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影响可以达到共鸣,起到彼此促进的教育作用,这是师生互动的最根本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质性表现为在外显行为和内部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外显行为方面,当教师采用较多的非言语行为时,学生也表现出较多的非语言行为,这是教师“身教”的示范与影响作用。就内部情感来说,教师的积极性情感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相应性质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也会对教师产生相同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消极心态时,一定要努力发挥教师主导性,以积极的心态来影响、引导、转化之。
四、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主导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是指教师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并且还要主动对学生给自己的影响予以反馈,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在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师生双向影响的发动者,并占有绝对优势,教师往往要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和游戏规则,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关注某个学生,或走到学生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技术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性角色。当然,教师主导性与一部分人强调的“教师决定一切”或“教师权威”是有区别的。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主导性表现为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主动帮助学生发展,主动给学生以反馈。
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并不是忽视学生主动性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相反,我们应更加重视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更加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将教学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提倡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要主动”。
五、师生互动行为的非言语性
人们一般比较重视言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师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所占的比例(时间、频次)、所起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关注、传递信息)都比言语行为要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非语言行为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是对语言的必要深化和补充。
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交流手段,非语言行为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非语言行为可以调节教学的氛围和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教师站在队伍前,一言不发,只是用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迅速做好上课准备,并利用眼睛的相互对视来传递一种友好、关切的信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非语言行为能够调控教学的过程,如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常常是利用目光、手势来调整练习的进程。教师可以运用点头、摇头、手势等代替自然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指示,也可以在讲授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和身体姿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教学,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控制人际空间距离来达到组织、管理教学秩序的目的,使学生与教师在不同空间距离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初探
高中化学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的基本技能.在以往常规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
作 者:董忠林 作者单位:武威第七中学,甘肃武威,73300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师生互动
谈亦能
(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讲,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就是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基点和驱动点,而这种兴趣往往来自于对某一教师的兴趣,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来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堂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育界人士提出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等重要命题。人们意识到忽视“人”的教育,是教育危机的根源所在。忽视“人”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缺乏互动。而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未来社会对人提出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最基础的活动――课堂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课堂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脱离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关注人的发展这一角度来说,学生甚至可以决定和控制课堂运作的方向、方法、广度和深度。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充分调动课堂各因素的互动,可以说,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新教材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坚持将“讲堂”变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这一最重要、最常见的教学行为。因为师生互动对儿童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讲,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就是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基点和驱动点,而这种兴趣往往来自于对某一教师的兴趣,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来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我将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研为突破口
旧的教学观认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得到高分,而很少考虑“学以致用”问题。新教材强调英语的交际功能。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以听、记、背、抄来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不能将学生局限在几个语法几道试题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讨论和活动中去,以培养学生开口的勇气和信心,改变以往教材中所谓的“哑巴英语”.
二、强调情感教育,协调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真心去爱每个学生,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享受成功的乐趣。对于不同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斯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反之,过分地强调批评的作用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好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我所任教的四(6)班小戴同学,平时顽皮,且成绩基础较差,但是该同学有一次英语单词听写考了高分,我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在课上表扬了她,后来她每次英语考试成绩都在80~90分。因此,我想起浙江师范大学林新事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渊博的知识是吸引学生的更大的决定因素。”往往学生对某一个学科的兴趣来自于对某一个教师的兴趣。正所谓《学记》所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协调好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学好各门学科。
三、强调双边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常采用“填鸭式”“直接告诉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头脑成为储蓄知识的“仓库”,结果常常是我讲得太多、太累,而学生接受得如何,未尝可知。而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则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学习”达到耳听、眼看、动脑、动手、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并获得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智力和情感,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且多以活动为主,孩子的英语知识是在活动中学会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也就是英语活动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在英语学习中,他们通过说说、唱唱、演演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学生通过直接经验活动的形式掌握英语。因此,所谓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英语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互动性教与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互动协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它不仅能加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群体的优势,促进个人的发展。通过互动性教与学这种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从小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教学效果较理想。
参考文献:
[1]鲁宗干。小学英语教师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04.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12.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多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师生“互动”是要彻底变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三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什么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概括了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并且提出了新时期各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即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教材要多钻研,教学内容对学生一般情况下也是保密。这导致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顶多就是读几遍课文,解决一些字、词而已。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在上课前,可设计预习作业, 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内容 ,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老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做到师生“心理相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
2、创设情景是互动的必要
在课堂中,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得先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对于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品维品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如: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以“情”为首,调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运用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对角色感情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的效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中,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3、激励是互动的动力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 = F(能力×激励)即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中,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对课文人物的性格方面的评价我一向采取的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上课,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行,板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说出的词语和句子作为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从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同对方的交往而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角色的适当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课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同学在下面听和抄,其实,适当的让学生上讲台做一名“小老师”会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应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输的思想,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如果给他们一个上台当老师的机会,那么他们所做的准备工作一定是平时的好几倍。如: 我在上《白雪公主》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说课还没上,他们就已经把课文研读了七层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之我见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之我见论文于海洋 新疆伊犁新源县中心小学(835800)
传统教学流派主张“教师中心论”,一切以教师的愿望出发;现代教学流派主张“学生中心论”,一切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新课程要求从“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倡导“互动式教学”;师生情感上互动,师生知识互动,师生方法能力互动乃至师生之间整个心灵互动……
传统教学流派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流派的主张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新课程的观点,既考虑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关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因此,我主张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那么何谓互动?何谓课堂师生互动?何谓课堂师生有效互动?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其中包括生生间、小组与小组间、教师或学生与教学设备)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是指老师或学生将传达的种种讯息,借助各种媒体介传达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在此过程中,师生间是可变动的、多向的、多中心的交互和影响的关系。
1那么为什么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呢?
因为:1.1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的角色意识发生了转变。
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式教学模式逐渐凸现出来。我们的课堂已经逐步活起来,我们教师也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时间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一,在有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可过到百分之百。尽管如此,我们很多教师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很多时候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的互动,表面上的热闹。真正要在平时课堂中原汁原味地实现互动,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语文教学论文 )除去评优课、观摩课、公开课中的优秀,冷静地观察课堂“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教师。面对课改的追求与现实课堂的巨大反差,我们不禁疑惑:现在的'学生是怎么啦?在课堂中他们到底想不想参与教学互动?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呢?我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
⑴讲课内容枯燥乏味。
⑵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毫无生机。
⑶部分学生厌学,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些教师授课。
⑷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无法参与。
⑸作业太多,身心很疲惫。
⑹怕同学笑话。
⑺课堂气氛凝重,不平等、不民主、不轻松。
⑻周围吵闹声音的干扰。
1.2“互动”使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
“互动”促使师生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他们抛开教参所限制的条条框框,摘下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府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无奈的听众、教师的配角,而是地位相同、人格平等的对话者、学习的伙伴。
1.3“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的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的转变。
1.4“互动”使师生情感的交流道道畅通。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具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特点。教师对课文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感染着教师。
1.5“互动”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没有了课桌椅的羁绊。没有了课堂是的正襟危坐;没有一问一答式“绳索”的牵引。孩子们活动在自由的时空里,飞扬着自主学习的激情,享受着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着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
总之,能否调动学生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是交互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
2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对同行互动教学的观摩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希望采用如下互动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
2.1口才与学识并进
每一节上课前,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演讲话题,谈自己的观点,虽然只有三、五分钟,但离不开学生的精心准备。
2.2形式与内容结合
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方式,从多种感官导入课文。恰当的导入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心理距离,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中,将课文的难点分散了,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其方式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
⑴表演法:通过舞蹈、戏剧、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导入课文。
⑵绘画导入法: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
⑶歌曲导入:优良和谐的乐曲总能活跃人的思维,勾起人无穷的往事回味,促进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进入课文的欣赏中。
⑷问题导入:有的语文教师抓住文章的核心,巧妙地提出疑问,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诱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3课堂教学形式的大融合
新时期教学是互动式的大课堂,是师生角色的互换,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巳趋于融合。课堂教学的转换大趋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相转换、相互融合。
⑴开放性、拓展性
语文教材只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载体。学生获得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限于语文教材,要想学生动起来,必须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拓展性,以培养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知识 的能力。
⑵综合化、生活化
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综合化、生活化。综合化就是多学科的融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生活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的有力保证。
⑶教学一体化
课堂上体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改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独占三尺讲台、惟我独尊的地位。师生角色的互换,登上讲台献课的正是信心百倍的学生。
2.4课堂全方位激励学生参与互动
教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这门艺术。
⑴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没有平等、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不可能的。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是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前提条件;而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是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条件”。
⑵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使语言幽默风趣,要循循善诱,要儒雅博学,要具有良好的教学风范。
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平淡无奇、形式单一更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再有趣的游戏让人多次反复地做,讨厌和躲避是必然的结果。
⑷多为学生创造快乐和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洗耳恭听,或感触良多,或获益匪浅,或频频发问,或跳跃一试,或拍手称快,或如痴如醉。
⑸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课堂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文章有些内容,由于时过境迁,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兴趣就不浓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想参与课堂教学了。
⑹创造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的师生互动方式、互动环境、互动氛围。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只有创造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的师生、互动环境、互动氛围。学生才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⑺在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一堂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其乐无穷的语文互动课,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让学生联想翩翩,激发学生求知欲,欲望浓烈,上下求索,萌动创造,我们教师何乐而不试之。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日前,我看了一节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文言文《杨氏之子》。30分钟的微课,真可谓行云流水,在多媒体课件的配合下,教师教得轻轻松松,潇潇洒洒。可是,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节课,作为教研员的我实在有话要说。在这节“高端”的语文课上,传统的黑板板书给丢了,取而代之的是精心制作的课件和教具。那么,具体的教学流程到底怎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合作学习,读懂文本”的环节中,教者开始了“板书”:
学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时,教者把一块印有“甚聪惠”的纸板粘在黑板上;学习“为设果,果有扬梅”这句时,教者把一块印有“有礼貌”的纸板粘在黑板上;学习“儿应声答曰”这句时,教者把一块印有“反应快”的纸板粘在黑板上;学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时,教者把一块印有“会说话”的纸板粘在黑板上。然后,教者再用一个大大的“{”把这几个词语联在一起,就形成了如下的板书设计:
课上,教者在黑板上只字未写,凭借信息技术和纸板教具的介入,从表面看来,确实给教学带来诸多的便利。但是,恰恰就在这些环节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暴露了教者的“藏拙”问题。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大概很难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怕自己歪歪扭扭“惨不忍睹”的板书影响教学效果,于是乎,她就用精美的课件和教具加以掩饰,这种扬长避短的做法实在不可取。语文教师的课堂板书,是对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式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教材要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老师一手流畅、潇洒的粉笔字,对学生的书写更具用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制作再好的课件和教具也不能替代老师的板书,因为板书有相当的随意性,板书往往随着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和新的教学内容的生成,要灵活地调整原来的板书设计,一旦做成了课件和教具,便已铁板钉钉,不容再作任何变动了。
在这里,我想对青年教师说的是,板书是洞察教材的“窗口”,是开启思路的“钥匙”,是排疑解难的“桥梁”,是实施教学的“蓝图”,好的板书能撬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能给人以志得神怡的艺术效果。语文老师至少应该关注一下自己的书写,能写一手大体过得去的板书,尤其不要忽视板书对学生书写乃至语文学习和审美情趣潜移默化的作用。工具课岂能等闲视之,基本功不可低人一等。我看过不少小语界名家的课,其中包括斯霞、霍懋征、袁瑢、支玉恒、贾志敏、于永正、靳家彦等,现代信息技术无论使语文教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名家始终没有忘记教室里的那块黑板。书写课题、教学生字、答疑解难、板书设计,他们的粉笔字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幅幅动人的图画,在课堂上熠熠生辉,令学生难以忘怀。莫让板书迷失自我,不为时尚丢弃永恒。向语文教学名家学习吧,赶快练一手好字,让传统的板书在语文课堂上永放光芒!
课堂教学中师生合作学习重要性的反思
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教师和全班学生互动讨论, 也是一种师生交流合作地学习。但数学是个人思考的学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独立思考,才能促使高质量的师生的互动。那么教师怎样提问呢?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题,也就是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或在解题策略的“关节点”上,或在知识间联系的“联结点”上,或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提问。好的提问就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另外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由于思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没有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表面热闹的合作学习是形式上合作,是没有意义,也没有实效的。要提高合作学习实效,需要课堂内外合作结合,教师还必须正确面对合作中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平等还是独裁,是独立思考还是照抄别人等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导,把内容和要求交代清楚。
如在《数学(必修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学习时,为了加强对斜率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魔术师的地毯》问题,把想法在组内讨论,然后选出一人在课堂上交流思辩。这样有了课前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课堂上的交流合作就能节省时间,又能深刻理解交流问题的实质,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和合作效果。
新课程提出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是课堂“舞台”上的“导演” ,是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学生的日常经验还不能支撑全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把隐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要把数学的文化价值点穿, 帮助学生体会“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数学解题意境,学生才会喜欢数学。
情景创设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催化剂
在一个教师的公开课上,上课铃刚响,两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被老师喊出教室,听课的老师也感到茫然。上课的老师问两个学生心里的感受,学生一脸委曲地说“感到难过”,老师马上接着说“难过是人的一种情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人的情绪》”。学生极有兴趣开始学习新课了。这是九年级的一节政治课的新课导入,不难看出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掌握,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把握课前的情景创设,有利于新课导入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说:“教学好比旅行,旅行前必须知道目的地和出发点,教学前也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原有学习准备情况,通过对学习需要的分析确定总的教学目标,即目的地。”
新课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景必须要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兴趣。这就要求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让他感到进入一种情景就获得一次新的体验。如文章开头的情景创设。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新课导入的创设情景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
二、用好课中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的情境,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清晰信息,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动手动口动脑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有对教学内容的多种理解和认知能力,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以情景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选择性,去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情景创设要求,至少情景创设具有愉悦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语文中学习古文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怎样让学生乐意去学,有一个老师做非常好。在教学《核舟记》时,老师把苏东坡的手卷、佛应的念珠、辑子的荼壶等搬进了教室,营造了一个表演的情景,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把核舟雕刻的内容和人物以及表情掌握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通过问题情景的设问,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素质
教学中,要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 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讨论后,教师顺势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此例子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发挥课末的情景创设,有利把于把课堂知识引入生活实际
新课标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因此,在新课结束后,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有利于拓展知识,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化学中,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长江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亲自到自来水厂参观与调查,发现“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总之,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景,将学生的学习置身一个个实际的情境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情景创设这个“催化剂”。
杨运华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失真现象及其对策探讨
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文化因素及传统教学的影响,课堂互动中出现了互动形式化、互动不平等、互动不和谐、互动缺乏本质等失真现象.本文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构建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以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作 者:童文均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重庆,400065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课堂互动 失真现象 对策浅谈师生互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天,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谐课堂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思品课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努力创设学生学习的和谐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营造和谐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师生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和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互动”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从而促进生生互动、学习个体和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增强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引导自学精讲解惑课堂讨论实践活动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引导自学师生互动
首先,要指导学生师生互动教材。现行教材的可读性,有利于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但是初中学生自学能力参差不齐,还存在部分学生不懂怎样自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引导。自学教材分为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又称翻阅法,是指弄清全课或全章的大体结构。细读,即理解性阅读,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导下细读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精读,即强化性阅读,要反复阅读重点和概念,反复推敲,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概念和和原理。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师”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采取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按学习提纲阅读教材,找答案,划书本,若有疑难问题,可与同桌商量、讨论。教师巡堂,指点学生自学,一方面起到督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检查中发现和搜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留待以后进一步探讨。
再次,要训练学生就教材的内容提出问题。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学,尽可能自主地消化新知识,初步或在一定程度上试图提出一些“问题”,由其它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回答,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逻辑思路、策略途径等。
总之,学生自学教材的'形式是多样的,课前学,课上学,课后学,全文学,重点学,穿插着学,重要内容反复学等等。这样,经过训练,学生养成了师生互动的习惯。增强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思想活跃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二、精讲解惑师生互动
“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精”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即重点、难点和关键;精”是精确,基础知识要讲得准确;“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吸引力。
首先,教师必须懂得,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能自学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一定不要反复罗嗦;凡是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清、讲透,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
其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澄清教学疑点,紧扣教学热点。坚持系统分析、阶级分析、辩证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用词准确,合乎逻辑;表意明确,通俗易懂。准确把握教学语调的抑扬顿挫、教学语句的疏密断连、教学语速的快慢急缓。
三、课堂讨论师生互动
叶圣陶说“上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教师把认识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这就是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疑难进行归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各抒己见,共同研究,逐步得出正确答案,形成正确认识。 课堂讨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既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又有自由讨论,生生互动;也有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在坦诚的讨论中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发扬教学民主,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团结的师生关系,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成功感和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对美丑善恶是非标准的把握为教师的精讲提供了明确的、具体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信念、情感。
四、实践活动师生互动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去实践,去发现规律,深化知识,获得提高。
“练”。“练”是围绕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主,目的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要体现“双基”要求,要有层次性、难易结合、照顾全面。要注重“巧练”,即不能盲目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得当,讲求效率。
组织课堂模拟活动。可根据教材内容编排生动活泼的课堂模拟表演:如初二年的“模拟法庭”、“模拟选举”、“模拟防卫”、“模拟环保行动”等。鲜明生动的模拟活动实际上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人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大事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既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
总之,引导自学、精讲解惑、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四个环节是有机结合,相互统一的。“自学”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精讲”是问题的突破和关键,“讨论”是思维的扩散和核心,“实践”是知识的运用和反馈,是教学的落脚点和目的。通过“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重要性探讨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机械专业教学中,做到在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 者:张彰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信宜中等专业学校,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广东茂名,525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机械专业 实操技能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对教学信息双向传递,选择处理、互动的过程,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乏了生命的'灵动.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的课堂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表层次,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作 者:郝丽欣 作者单位:巴彦县兴隆二中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形式化的反思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关系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由此可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推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积极创设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的教学情境。这不仅对改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笔者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课堂教学往往是单一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认识和改造过程,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极少,一些课堂教学中虽然进行了师生互动,但存在着形式化的问题。
一、提问不当,教与学脱钩,互动实质缺失
笔者曾听过某老师讲授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3 Unit 1 Reading部分。讲第一段时,她让学生阅读文段后提出问题。
S1:How did ancient people celebrate their festivals?
S2:Which festival was the most popular in ancient age?
S3:What did the ancestors do during the festival?
S4:I want to know what the people on the picture were doing.
S5:…
教师将问题下放给学生,学生虽然提出了很多问题,但是跟老师要解决的课文主旨——“the kinds of festival”没有多大关系。学生有基础性资源的生成,但教师没有捕捉资源的意识,也就不会有互动的资源,没有新的教学资源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显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筛选,往往游离于文本,学生无章可循,天马行空,违背了教学的主旨。这种互动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二、问题牵着学生走,低效互动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某老师在执教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7中的阅读文章《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时,呈现图片新授单词部分,执教者以问题为引导,教授新知。但课堂提问重点不突出,且形式过于单一,一问一答多,开放性问题少,提问的有效性体现不足。例如师生看图片问答公共汽车上不同人物的不良行为:
T: What is the old man doing?
S: He is talking loudly on the phone.
T: What is the young man doing?
S: He is smoking.
T: What is this young woman doing?
S: She is dropping litter.
T: What is that man doing?
S: He is spitting.
……
学生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被教师牵着走,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更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
三、垄断化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互动的机会上。教师因为有确保课堂教学活动胜利进行等主观愿望,所以往往会根据不同学生而给予不同的交流机会。一般来说,教师愿意同学习成绩好、口语表达能力强、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因此,一节课中,有的学生被提问十多次,有的学生却备受冷落,无人问津,从而使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垄断性。那么,怎样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一、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互动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是师生互动的结果,问题不仅由教师提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求学生自己能够提出实质性问题,并极力去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既要紧扣本课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目标,又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设计问题时要考虑:1.问题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问题的提出要依据教学目的,有一定的方向性,因人而异,因材而异,因时而异,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努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2.问题要使学生有兴趣,使学生愿意说。3.问题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抢着说。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人教版英语Book 4 Unit 4“Body language”本篇文章主要谈论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礼仪,可以给学生多举几个例子,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说。例如:在中国,人们初次见面会问好并握手,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会问好并拥抱或亲吻前额。在中国,人们常问:“Have you eaten dinner?”而在西方国家,人们不会问诸如“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work”、“What’s your address”等私人问题,这是不礼貌的。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可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也可以用问题引导:In China, when we receive the present,will we open it in front of the guest or later?How about western countries?Can you give more examples?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马上回答,而且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发扬民主,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学会宽容,学会民主,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从成人文化中走出来,真诚地走进学生的文化,走近学生的身边,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做到生生平等,既不能将部分学生确立为垄断师生互动的“贵族”,更不能让其他学生沦为师生互动的“奴隶”。要从心灵深处平等对待学生,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三、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促进有效互动
教师应坚持以启发、点拨为指导思想,做好顾问,当好参谋,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调控。要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讨论,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加深自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庆芳 等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b。
[2]罗晓杰 牟金江 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中学外语教与学,。
[3]鲍里奇 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谢洪 刘海量 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的思考[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5]郑志恋 英语教学中思索性问题策略与思维能力培养[J].外语界,2002。
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报告--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
沙河市第1中学课题组
主持人: 课题组成员:
1、课题的提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当前,新1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理念、过程、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从远在美国的哈佛,到国内的知名的洋思中学,从遥遥在望的邢台市2中,到近在咫尺的沙河市3小,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尝试着改革陈旧模式的大胆探索,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和骄人的成就,并愈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猛烈抨击着落后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狭隘低级的评价体系,只身其中我们忍受着偏执和愚昧带来的痛苦,愈发感受到改革教学手段的必要性。有目共睹的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短时间内不可能破除之前,1切仍唯以分数衡量1个学校的知名度,1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组织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方面,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即使有所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唯恐学生的成绩掉下来丢了饭碗,当然也就顾不得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毕业班的教学直接面对着高考压力,非毕业班的教学面临的是联考的压力,两者相比,压力不相上下。
无奈之下,只好惟命是从继续沿用“1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另1方面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灌输”,习惯于课堂上记笔记,课后备笔记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之后的反思中,本课题组成员1致认为在这种古老的框框之下,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缺少主动参与的机会和可能,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1切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既定模式进行,当然也就体现不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发展的潜力,多年来沾沾自喜的也只是仅有的几个高分低能的尖子生,而大多数学生不仅没能再次深造,还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就是能力。真可谓教师受罪,学生遭殃,任其延续,神圣的教育殿堂,其实只是满足了个别人的私利,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操纵这1世界上最肮脏的交易。演绎着人世间最丑恶的1幕。痛定思痛,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1课题。
2、课题的界定
中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互动是以人为本的,在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1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且将极大的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将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的品位、意志和作为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立足于对现有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旨在研究如何实现课堂互动,为建构新型课堂提供1种指引,探索1种有效、实用的新型课堂模式。这里的互动主要指师生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去实践课堂互动的理念,达到学生互动学习,主动构建有关知识体系,提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师生互动的研究,构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之间的互动研究,指导学生互动学习,培养高中课堂学生互动能力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
3、增强合作意识,积极向上的情感意志,快乐而健康的心理,在学习中交流与合作能力。
5、课题的研究对象
基于课题组成员都是从事高2年级的教学工作,故确定本校高2理科班(1)—(12)班的全体学生为本课题研究对象。用于检验互动教学的效果,选取(1)—(6)班为本课题的实验班(施加互动模式教学),(7)—(12)班为本课题的对照班(保留原有模式,不人为干预),采用数据形式来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互动模式后,课堂教学发生的1些变化:如,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学效果、学生成绩等,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6、课题研究方法
(1)变量实验法、对比法。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期测试,使实验班与对照班具同质性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变量,对照班不施加实验变量,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按同1标准、同1程序、同1时间进行,然后比较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通过组织听课、讲课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系统可行性方案。
(3) 问卷调查法。辅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等。
7、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1阶段:2月—206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念,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实验教师到相关学校考察学习并请专家进行讲座,写出学习心得,整理试验的理论思路与依据,架设选择子课题,开展研究。
第2阶段:年6月—2019年9月
实验教师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方案,有步骤地展开试验变量的控制、原始依据的收集与整理、论文的撰写、定期公开课等等。并有课题主持人统1指导,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第3阶段:2019年10月至2019年1月
各实验教师认真总结实验以来的经验与不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照收集上来的各种信息展开分析,总结师生互动的基本模式,完成实验报告。
8、课题组织结构
总负责人: 张顺信
课题组成员:张占校 申聚兴 李东方 裴军海
李立平张立英赵素英(本次排名不分先后,待课题完成再依据个人分担工作量最后确定)
9、课题成果及研究人
(1)主要成果
《课题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张顺信、申聚兴负责,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2)阶段性成果。1、《课题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报告,裴军海负责。
2、论文
《师生交换作用的影响与研究》主要撰稿人;张顺信、张丽英
《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裴军海 李利平负责
《课题研究的实验总结》 张占校 申聚兴负责
3、公开课,课题组成员每个阶段至少上3节公开课
4、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归档 李东方 赵素英负责
10、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多媒体使用,交通设施,图书资料的查阅等各方面都予以最大支持,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本课题组的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合作意识强,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长期在教学1线工作,多位教师仍担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成绩。在周边县市乃之省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教研成果荣获省地级多项奖励。
3、自筹经费4千元,订阅相关书籍,聘请专家指导讲座,结合多媒体教学保证试验顺利进行。
101、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论》主编 刘知新 高教出版社 2019年7月
2、《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主编 汪馥郁/杨建广 北京创新学会 2019年3月
3、《新课程评价与改革》 主编 教育部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4《新时期师德修养简明读本》 主编 张贵新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6月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互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这固然有外部客观环境,如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教师自身对积极情感支持作用的重视不够和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曾有学生在贺卡中写道:“希望老师多笑,多与我们交流。”教师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感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自信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反之,教师把自身的不快和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势必给学生造成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荡然无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阻,怎么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三、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就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地址:浙江嘉兴三中
浅谈课堂教学中“互动”的魅力论文
浅谈课堂教学中“互动”的魅力论文唐凯英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思阳镇中心小学(535599)
【摘要】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随着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的表现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交流中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互动
当前,时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出于无奈,只好唱独角戏,大部分学生则听得呆若木鸡、无动于衷。这种现象是与新课程的教学观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的:
1巧设问题,让学生乐意与老师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疑问,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问题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疑问可以开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疑问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如教《我的影子》一文时,文中内容提到了光学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有影子?有的.学生问:影子有多大,别人踩了我的影子我还能动吗?面对学生提出的各式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一下对影子的感觉。学生们在阳光下看着影子,争相说着自己的看法,这时适时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太阳在我们的上面,影子在哪里”“太阳在左边,影子在哪里”“在树荫下,影子呢”等问题,学生们抢着回答,在疑问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带着疑问式的互动交流方式很好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再如《浅水洼里的小鱼》,请学生开展小组内讨论交流。品味小男孩努力地救鱼的词句。问:你从哪些词语知道小男孩努力地救鱼。有的学生:从“他走得很慢”,知道他怕把鱼儿踩死和生怕漏掉任何一条小鱼。有的学生:我找到“不停地弯下腰”,知道他会很累,但他没有停下来,没有放弃。有的学生说:我找到“用力地扔”,知道他是多么想小鱼儿能顺利地回到大海里快乐的生活啊。同学们通过互动讨论,都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2注重引导,让学生主动与老师互动
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阅读文本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源,直接发送信息给学生;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既接受教师和阅读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输出者,向老师输出信息,而阅读文本是教与学的中介。在思考、探究如何使课堂阅读教学既成为学生体验作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显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课标的教学指导,构建一个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这三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实现课堂阅读教学的显著效果。
我认为,互动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能体现教师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着力于讲,学生注重听,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堂上默默接受。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辛辛苦苦,而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日渐消失殆尽。互动课堂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多向的、三维互动的特点。该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3融入情景,使学生自觉与老师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索学习内容的能力。所以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在情境中开展充分的想象力,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以教师的情带动学生的情。在介绍完课文背景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饱含情感的朗读,我的情与神不由地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氛围中,学生便深切体会到了上课、写字这种反抗行为的悲壮。接下来,学生的朗读、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注重丰富学生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促使他们自觉地与老师配合,形成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学习《揠苗助长》时,在学生熟练的朗读课文后,先将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环境,当学生还回味在故事里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演老农,有的学生演禾苗,还有的演旁人,我负责旁白。学生之间的互动表演提高了对学习的热情,更有“老农”在做“拔苗”动作时,前两排的同学配合着“长高一截”的情形,令全班同学忍俊不止。这种情境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课文的内容,师生、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
4激活思维,让学生有兴趣与老师互动
在上课开始,极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仅作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兴趣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课堂之外。因为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低,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教学中创造地开发教材,为他们营造生活中的语文空间,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心动,真正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体现语文的教学观。
学生与老师配合与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题难易适度,且学生感兴趣,是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教师就会轻而易举地抓住学生的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要他们积极动脑了,何愁不与老师配合互动呢?我设计问题注重做到“三个联系”,即联系旧知识,联系社会热点,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另外为使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我还让他们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提问,我则把他们的问题加以整合,再反馈回去讨论。
5自主探究,使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样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有话可说,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个性发展,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外,还要培养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锻炼学生敢说敢做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思考,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口语交际课《应该帮助他们》,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看图,角色说演。创设情境是为了生生间的双向互动,教师先提出“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不是只有残疾人需要帮助?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你会怎样帮助他们?”等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学会帮助他人。
总之,互动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搭建了教师与学生、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通过互动式教学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更浓了。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洋主编 年 教育出版社)
[2]《课堂秩序论》(李德显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析互动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简单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适应形式的发展.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得体、自然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养成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被实践证明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作为一个高度互动的过程,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应用于师生交流或者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互动教学法在小学牛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作了相关分析.
作 者:郑云秋 作者单位:宦兴市南新小学,江苏,宜兴,21421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2 关键词:互动教学法 小学牛津英语 课堂教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融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同学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是一大心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可融洽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互动
在中学生中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与师长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师长的监护和中学生的独立要求,师生的保守和学生的冒险意识,常常成为师生关系失调的原因,这就须要融洽师生的关系,避免产生心理上的病变。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缓解矛盾冲突。
1.如在表示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near and beside 的教学中,我利用一个盒子,一本书,一支笔,一个苹果作教具,将他们放在盒子的不同位置。
做、听,做说的游戏。如老师做,学生说:
T:把书放在盒子里。
S:Put the book in the box.
T:把苹果放在盒子上。
S:Put the apple on the box..
T:把书放在盒子下面。
S:Put the book under the box.
如在老师说,学生做:
T:Take out your pencil.
S:把铅笔拿出来。
T:Put the book beside the box..
S:把书放在盒子旁。
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英语的.兴趣,从而对老师产生好感,融洽师生关系。
二.生生互动
中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希望扩大圈子,广交朋友,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但个性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特别是对同学或朋友言语的接受,对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使朋友或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由于中学生大都存在着固执的心理,都不想先表示友好,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很自然地缓和紧张关系。
如在Family tree 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带上家庭照片一张。把平时相处不融洽的同学分成一组,互相谈论家庭成员。
A:W
[1] [2]
[1]陈慧着。试论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9,09:213-214.
[2]叶文芳。新课改下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英语教师,2019,24:125-128.
[3]詹小云。师生互动下的初中英语高效教学[J].思维与智慧,2019,20:38.
[4]周娅。各尽所能协作配合--英语课堂上师生互动讨论有效策略运用之谈[J].英语广场,2019,12:142-143.
[5]武倩。浅析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艺术[J].海外英语,2019,05:48-49.
[6]巫伟。英语高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策略探讨[J].中国培训,2019,08:222.
[7]王桂英。重视课堂师生互动,保障初中英语有效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9,S1:441.
[8]谢芙蓉。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9]柳婷。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湖南大学,2019.
[10]黄如。探究中职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促进师生互动的行动研究[D].广州大学,2019.
[11]贺晓燕。教师提问对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影响的个案研究[D].广州大学,2019.
[12]林思杏。高中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13]梁爽。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模式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14]袁丽娜。关于高中英语课堂师生协商互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15]谭九红。构建英语教学师生互动交际新课堂[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9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9:2.
[16]王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9.
[17]高芳。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交际,2019,04:162-164.
[18]鲍惠聪。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实现师生互动[J].学周刊,2019,22:101.
[19]俞佳婷。初中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9,09:153-154.
[20]张宁。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基本要求探析[J].求知导刊,2019,13:149.
[21]冀霞。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0.
[22]谢显芹。初中英语师生互动的模式构建[J].求知导刊,2019,17:137.
[23]李果。谈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1:122.
[24]杨哲。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5]薛璐。基于iFIAS的初中英语听说课小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26]刘丹丹。新疆昌吉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9.
[27]宋晨辉。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多模态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9.
[28]高芳。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的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9]包智茹。人际意义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0]朱云霄。影响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研究[D].青岛大学,2019.
[31]苗贵娜。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张明莲。“师生互动自主合作五环节”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过程性评价[J].学周刊,2019,05:84.
[33]魏冬琴。师生互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05:192.
[34]胡红颜。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新理念[J].电子制作,2019,04:181.
[35]闫贵卯。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学周刊,2019,12:224-225.
[36]张帆。认知语言学理论下中学英语词汇课堂的师生互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1:112-113+120.
[37]安福勇,黎宁,吴甜,李慧。中学英语课堂师生积极互动特征个案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9,03:49-54.
[38]庄月蓉。完善师生互动,助力初中英语课堂[J].学周刊,2019,36:229.
[39]曹芹芹。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9.
[40]沈佳。高中英语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2019.
★ 师生互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