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练讲练”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颗大番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练讲练”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练讲练”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文/张丽芳
摘要:宣化第五中学实施“练讲练”的教学模式近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可以帮助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该模式在英语教学上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来合理分配英语知识的比重,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学习目标;一练编写;如何讲;二练设计
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双方面的工作,如果单单凭借教师的传授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满足适应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要。现代的教学观是把由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由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们英语学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一、制订学习目标,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理念
初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并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练讲练”这种教学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即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规定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同时要体现四个规定,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规定的方法,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最后达到规定的效果。它要求:(1 )目标由课标解析而来,目标设置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三个。(2)目标要整体考虑,一般是由学段寅单元寅课时;(3 )目标要突出可操作和可检测的行为动词;(4 )展示目标的时间必须充分,约1――2 分钟,不能太少。
二、明确课堂教学中的“一练”,以练代讲的课堂模式
这是“练讲练”模式的第一环节。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练习题。由学生个人自学,探寻知识,为“精讲”做好准备。现在英语教材容量大,而教学课时则很有限,全靠课堂上45 分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练讲练”就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以学为重心,其目的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要求:(1 )时间不能少,以5――8 分钟为宜。(2)教师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期,必须巡视。()(3)一练过程教师要鼓励快的、对的、有方法的。(4)一练必须是新课、新内容,不是复习提问,也不是预备知识的复习。(5)一练的形势比较宽泛:看练习题,记单词,读课文均可。
三、明确课堂教学中“讲”的过程的课堂模式
“练讲练”学习必须以教师的启动为前提。运用“练讲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应该建立在教师启动的基础上。教师在讲解新课内容前需要采取措施来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学习环境中去,所以前面第一个环节的目标的设定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然后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导入新课,通过每节课所涉及的任务要求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困惑,或难以确定答案,或延展派生的新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留出3――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梳理、思考、探究疑难问题,并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最后教师通过解疑、点拨、归纳、总结使得学生得以更多的收获。这一学习过程就是“练讲练”模式的第二个环节“讲”.它要求:(1 )讲的基础是学生的展示,所以在讲的环节里首先是学生展示。展示的形式一般选择学生回答或者板演。(2)目的:找错误;比较自己和板演的.异同并补充完善;归纳总结上升理论并引出讲点。(3)时间分配:展示要充分3――5 分钟,讲解5――8分钟。
四、课堂教学中的“二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提高
“二练”学习的检测靠练习评定实现。课内练习是作为巩固知识的有效环节,在“二练”教学效果中十分有效。教师在课堂上可及时将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做成学案派发给学生,从不同侧面来检查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二练在“练讲练”教学模式中的运用,能够起到很好的反馈效果,大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它要求:(1 )可选择平行训练或者变式训练或者梯度训练。(2)时间不少于一练时间8――10 分钟。(3)要有完成的反馈情况。(4)要有课堂回顾。
以上是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帮助教师解决了课堂低效的问题,把教师讲得多的难题变成了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并提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模式。但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继承传统教学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在“主体参与”思想的指导下,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五中学)
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
鲈晓学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一般包括五个要素:一是教学理论或思想,即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或思想;二是教学目标,即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程序,即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四是师生组合,即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方式、方法、关系及相互作用;五是教学评价。
(一)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并使之转化为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导”与“练”是并列关系。“导”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导”是“导学”,是教师用恰当语言或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引导、诱导和疏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技能、开发思维。“导”包括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愧及时矫正)。“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操作活动。“练”包括练习作业、实验操作、检查评估和训练思维等,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的良好习惯,使其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深化巩固,并能得到运用和发展,使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同时也可使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导练式”模式,因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异,但就总体而言,要体现如下特点:(1)整体性。即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要依据系统理论,运用整体优化原理,全方位地考虑课堂教学问题,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适当,内容全面、合理,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教育效能。(2)主体性。学生是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体。“导练式”就是要诱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内驱力(兴趣与动机等),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效益达到最优化。(3)实践性。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比较理性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才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4)层次性。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必定表现出差异,出现好、中、差层次,因此,教学必须从这种差异出发,在“导”与“练”上适应这种层次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三)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即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研究理论及成功经验,引导教师转变思想,确立终身教育、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个性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2)强化培训、提高能力。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当前主要解决观念上、业务素质上、科研能力、教学方法“四个不适应”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学习、强化培养、引进激励机制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导练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3)改革评价,科学评估。即在研究过程中,要拟编“导练式”模式课堂教学评估表,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操作,推动教育科研深入持久地开展。(4)点面结合,逐步推开。首先要在各学科中挑选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并热爱研究的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构建各学科、具有教师教学个性、适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导练式”模式,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开来。(5)加强管理,规范实验。搞教育科研实验,必须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思想和行动。如制订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制度”、“听课制度”、“操作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教师科研的主观能动性。
教研论文:先练后讲 尝试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方法,堂上总是教师先讲,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练习。这种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里只是竖起耳朵听教师讲解。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答题。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了,怎么能使学生“主动”起来呢。那么能不能倒过来,从“先讲后练”改为“先练后讲”,让学生先试一试,在尝试中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讲解。让学生先做尝试练习,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如果他们尝试中有困难,引导他们互相讨论,形成学生自己探索的态势,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一步走对,全盘皆活。 笔者近几年在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思想基础上,进行先练后讲、尝试中学——高二数学“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尝试教学法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并不是个人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按照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吸取国内外先进教学法的积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1. 哲学基础
尝试教学法是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它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并不是先验的,是通过实践和感知,再发展为理性的认识的,尝试教学法中的先练后讲,就是让学生先进行实践。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既强调学生“学”的内因作用,又重视教师“教”和外因作用。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正是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尝试教学法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课堂教学的程序上体现出来。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一开始要求学生尝试练习,就把学生推到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等。尝试教学法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组织尝试教学模式的内部结构,因而能够既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与学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发挥智力,把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既能重视智力因素的作用,又能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尝试教学法的推广应用,所以能取得大面积的积极反映,道理也许就在于此。
2.教学论基础
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的变化:
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
从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从技巧性教育为主转变为思考性教育为主。
尝试教学法的教学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突出一个核心,符合两个规律,体现三个为主,发挥四个作用。
尝试教学法促进了三个结合:学生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这就构成了尝试教学法的教学论基础的核心。
尝试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材发展的规律,尝试教学法的五步程序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不断指导下以及学生不断地尝试中逐步完成的。它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尝试过程,自觉地放在课内完成。同时,尝试教学法又适应教材编排的规律使学生有可能尝试成功。
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这也是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使“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为中心,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尝试教学法吸收了国内外许多先进教学法的积极因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思想。
3.心理学基础
尝试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迁移规律的运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说明奥苏伯尔十分重视在学生的'旧知识上进行迁移的作用。
尝试教学法是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尝试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知识迁移的过程。尝试教学法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知识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尝试教学法的第一步是出示尝试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的兴趣,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2.自学课本——这是促成知识迁移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对准备题与尝试题进行比较,对尝试题和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解答尝试题。为了促成迁移,教师在学生自学课本前先提出思考题,以便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
3.尝试练习——能使教师掌握反馈信息,以便引导迁移。学生经过第二步自学课本,基本完成了从对旧知识的认识向对新知识的迁移,但是,这种迁移还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尝试练习就是检验知识迁移程度的重要步骤。
4.学生讨论——通过尝试练习的检验,学生试做尝试题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结果正确,这是正迁移发生作用;一种是结果错误,这是负迁移发生作用。在讨论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使正迁移得到强化,负迁移得到消除。
5.教师讲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化迁移。教师讲解中重点抓住前后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迁移作用进一步深化。
三、实验的方法和操作
1.实验方法
实验在的高二级进行,选择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两班的原来基础差距不大,如表(1)t检验中的|t|=0.33。对照班用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法,两班的教学时间相同,所做的尝试练习一样,尝试练习实验班在堂上进行,对照班在课外时间完成;两班的考试(中段考试和期末考试)用同一份卷和同一时间进行,其中考试试卷由高一老师命题,改卷用集体流水形式进行。
实验前的考试成绩对照表(1)
班别 N S t检验 对照班② 56 74.3 11.85
|t|=0.23<1.658=t0.1,可见两班的基础呈均" 等状态。
(计算公式为 )
2.实验的基本步骤为:
(1)组织尝试题。
尝试题的内容:这节的基本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知识拓宽和迁移。
尝试题的作用是: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自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通过尝试题的试做,获取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信息。
(2)自学课本。要从课本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进行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在堂上进行,时间为40分钟。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实验的关键,尝试练习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⑴学生做尝试题正确与否;⑵错在哪里?有几种错法?什么原因?⑶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哪些还有困难?⑷差生做尝试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⑸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如何?对新题型能否顺利解决?等等。
(4)学生总结讨论。就是通过尝试练习,针对本人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与同学或老师进行探讨性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精心评讲。经过“尝试练习——学生总结讨论”的反馈信息,进行精心评讲:①起点要高,有别于“先讲后练”;②针对性要强,集中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③突出重点、难点,重点内容讲深讲透;④对重点、难点内容和得分较低的题要再举出相应例题进行加深理解。
3.操作方法
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高二数学教学的基本程序可分五步进行:一出示尝试试题,二自学课本,三尝试练习,四学生讨论,五教师讲解.如在讲授“排列”(第二课时)这节课时,可作如下安排:
(一)设计尝试题
这节课的知识点有: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阶乘及有关计算等,但有些知识点没有涉及,如重复题型,相邻和不相邻题型等,故首先安排一些巩固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再设置下列知识迁移题(只列出迁移题,巩固题略)。
(1)同室四人各写一张贺年卡,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一张别人送出的贺年卡,则四张贺年卡不同的分配方式有(高考题) ( ) (答案B,得分率0.3)
(2)6名同学排成一排,其中甲、乙两人必须排在一起的不同排法有 ( )
(A) 720种 (B) 360种 (C)240种 (D)120种
(答案C,得分率0.5) (答案9,得分率0.6)
(4)24×32×53=18000的正约数的个数为_________
(答案60,得分率0.9)
(5)要排一张有6个歌唱节目和4个舞蹈节目单,任何两个舞蹈节目不能相邻,共有______种不同的排法? (用数字作答)
(答案 =604800,得分率0.03) (答案144,得分率0.3)
(7) 2,3,4,8,9这五个数字中的两个分别作对数的底和真数,可组成_____个不同对数值的对数式?(高考题)
(答案 =16,得分率0.1)
(8)现有一排8个座位,有3个人坐,要求每个人两边都有空位的坐法有___种.
(答案24,得分率0.1)
(二)自学课本
让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排列的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自己看书分析,自学课本例题,从例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以及书写格式得到启示。
(三)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是一堂课时间(40分钟),练习的具体情况是:巩固题的得分率都在0.8以上,迁移题的得分情况如题目后的得分率。
(四)学生总结讨论
尝试练习后马上批改,并公布答案,要求当天根据自已做尝试题情况对照答案进行总结,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或与老师研究,寻求各题的解题方法及归纳题型。
(五)精心评讲
归纳题型:
1、特殊位置和特殊元素,如第1题,解法先处理特殊位置或特殊元素,然后再处理其它位置和元素。
2、相邻问题与不相邻问题,如第2、5、8题。相邻问题的解法是把相邻元素看成一个整体,把它看成一个元素与其它元素一起进行排列。不相邻问题的解法是插入法,即先把不要求分开的元素进行排列,然后在两元素之间插入要分开的元素。由于这类型题目较难理解,故再举出下列题目进行加深理解:
(1)要排一张有5个歌唱节目和5个舞蹈节目单,任何两个舞蹈节目不能相邻和任何两个歌唱节目不能相邻的排法种数。( )
(2)要排一张有5个歌唱节目和4个舞蹈节目单,任何两个舞蹈节目不能相邻和任何两个歌唱节目不能相邻的排法种数。( )
3、顺序问题,也就是说计算过程的顺序与题题目要求的顺序相一致,如第6题,若先选出一个空盒 ,再选三个球放进其余三个盒中 ,最后把剩下一球放进一个盒中 ,结果为288,结果是错的,这种错误答案在尝试练习中较多,错误的原因在一个盒中两球计算了顺序,但题目要求是没有顺序的。为加深理解再举出下列题目:
(1)5个人排成一行,甲排在乙的左边(不一定相邻)的不同排法种数有多少?
(2)5个人排成一行,甲排在乙的左边且乙排在丙的左边(不一定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通过评讲学生不但加深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排列概念的理解,还掌握了几种种题型:特殊位置和特殊元问题、相邻问题和不相邻问题、顺序问题等等,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还调动学生钻研精神和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数学品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验的效果
对高二数学实施“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进行了一年的实践,其效果明显,实验班在高二学年多次考试中,取得令人可喜的结果。实验班数学成绩与对比班数学成绩呈显著差异。
下面是有关实验数据(数据分析用t检验来检验两班的差别程度):
实验后第一次考试成绩对照表(2)
班别 N S t检验
实验班① 54 71.7 10.97 0.89
对照班② 56 69.8 11.31
|t|=0.89<1.658=t0.1,可见实验班的成绩已提高,但还不显著。
实验后第二次考试成绩对照表(3)
班别 N S t检验
实验班① 52 75.6 9.6 1.79
对照班② 54 72.1 10.5
|t|=1.79>1.658=t0.1,可见有90%的把握认为实验班成绩已有显著提高。
实验后第三次考试成绩对照表(4)
班别 N S t检验 对照班② 54 76.79 12.61
|t|=2.15>1.980=t0.05,可见有95%的把握认为实验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实验后第四次考试成绩对照表(4)
班别 N S t检验 对照班② 54 75.14 14.35
|t|=3.29>2.617=t0.01,可见有99%的把握认为实验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说明:1.高二学年历次进行的统一考试,根据学校要求,由高一年级命题,考试后试卷密封装订,由年级老师集中一起流水批改,统一评分、加分、统计,可信度高。
2.以上各次考试成绩试卷满分为100分.
实验资料表明,运用“先练后讲、尝试中学”使学生所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因为让学生先尝试后再听教师讲解,学生印象深刻,再经过多次练习,多次反馈、矫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较高。“先练后讲、尝试中学”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钻研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优良的数学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简便实用,教学效果良好,能够促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面对高考改革和教材改革,许多人对历史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究。但实践者仍然感到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既要掌握大量信息,又要发展学科能力的目标?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到底如何定位呢?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完善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讲练关系及其设计
所谓讲练结合模式,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美国某大学也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讲练结合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根据讲练模式的.特征与实质,在把握讲练关系及其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或者说,要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作精讲分析。比如讲一战爆发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④提高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这就可以把练习设计成问答题:“有人说,假如塞尔维亚的那个青年不去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就可以避免一场人类的浩劫。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从中你有何认识?”这样就把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标通过练习溶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也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2.精讲要突出知识的体系结构,练习要服从于讲的体系要求。如今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知识结构体系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高中教材改革也突出了这一特点。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了它,就更容易理解、记忆学科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注重挖掘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必须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历史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具有内在联系并体现学科特点的体系。它实际也成为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载体,成为对学生传播和渗透能力要素的媒介。但在实践中,许多人感到讲练模式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练习容易冲淡教学体系,使整个教学显得支离破碎。这实际上是没有切实领会讲练模式的核心,没有正确把握讲练关系的实质造成的。从内容上讲,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一定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又只是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骤。二者都要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体系体现出序列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套。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恰当的材料等,这些题针对
[1] [2] [3] [4]
英语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尝试
罗世荣
(重庆市垫江县裴兴学校)
“自学―互学―展学―评学”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组内互学―组际展学―师生评学。
一、教师启动
教师从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出发,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Unit 3 Our Hobbies Topic 3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 Section C教学之前,先问如下几个问题:
1.Do you like reading stories ?
2.Which kind of story do you like best ?
A.Snow White B.the Little Match Girl
C.Black Cat Sir D.Ma Liang and His Magic Brush
3. Let’s enjoy a story.
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二、学生自学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再由学生独立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组内互学做好准备。
例如,Unit 3 Our Hobbies,Topic 3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 Section C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任务为:
(一)Read 1a on page75,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at did the poor girl sell?
3.Did the girl have a big Christmas meal?
(二)Listen and read the story, then underline the phrases below and guess their meanings in a low voice.
Pass by;fall down;be afraid to do;warm sb up;a fourth match;hold sb in one’s arms.
(三)Read 1a again and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ime:It was snowy and dark____.
Place:A poor girl was walking____.
Weather:The wind____strongly and the snow____on her long hair.
(四)What the little girl did:
1.The little girl was selling____in the streets.
2.She___any matches, and she felt____and____.
3.She lighted matches and saw a warm____,a delicious____,a beautiful____and her kind____.
4.She____against the wall the next morning and was____.
(五)Read again and write the key words for each picture. Then rewrite the story.
三、组内互学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展开互动互学。小组一般由6人(优等生1人,中等生4人,后进生1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各小组的成员汇报自学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如有的小组提出:be afraid to do与be afraid of有何区别,它们能替换吗?为什么使用a fourthmatch,而不用the fourth match等问题。
四、组际展学
在组内互学后,进行组际展学,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如在本课,学生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明白了be afraid to do与be afraid of、a fourthmatch与the fourth match的区别与用法;各组通过对上述目标(五)“Read again and write the key words. Then rewrite the story”的结果进行展示,使学生学用英语的效率得到提高,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师生评学
在组际展学后,师生根据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自学―互学―展学―评学”教学模式,体现了“先学后导、互助展评”,学生学用语言的时间和空间更为广阔;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谐,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充分,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重、难点知识得以落实到位,知识与能力目标得以有效达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尝试英语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感
尝试英语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感文/乔 玉
摘 要:在全国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学期学校高一英语备课组认真学习新理念,探讨并尝试着“引―学―质―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把它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应用于每个单元的不同课型中。通过在备课组内听课、评课、讨论、修改、研究,并实践于课堂,基本确立了学校高一英语教学模式的雏形。
关键词:新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
本学期我校高一英语备课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探讨并尝试着“引―学―质―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备课组内有两节公开课让我感受颇深,其中一节是闫会玲老师的一堂阅读课。她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将选好的课件打印成学案发下去,让学生课前先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通过三张图片: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和圣经故事引出不同文化对生命起源的不同解释,进而引出课题“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案中的练习,最后让小组通过抽签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课文的不同部分。在把握了 篇章中心内容,获取关键信息后,教师协助学生对阅读中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并要求学生根据中心思想及段落大意复述课文且整理成文,有机地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另一节课是田江老师的`一堂语法课(主语从句),课堂中,老师轻松有效地将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遵循呈现―归纳―巩固―应用的教学模式。老师利用投影仪将课文中出现的六个主语从句及一首英文歌曲Michael learns to Rock呈现出来,并用红笔把谓语动词及系动词圈起来,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辨认出属于哪种从句,完成导课。然后又呈现了三组不同的例句,并在连词下面做标注,让学生讨论总结连词的规律。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连词的分类、功能及注意事项。这一教学模式不仅让语法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且引入了竞争机制,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语法课堂。
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说Let’s discuss,学生立即分成小组,开始讨论,老师说Let’s stop,学生便开始汇报。另外,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小组内不能同步进行,融入不进小组,慢慢被边缘化,挫伤了积极性,不愿归组。
在尝试新课改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整个身心的发展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县底中学)
【第10讲:时态二】
时态的运用比较复杂,好多同学因为做题时不知应用哪种时态而挠头皮。其实你只要把易混的时态掌握好,对你来说时态就没有什么难点可言了。而你易混的时态无非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完成时的比较罢了。这有何难 看看下面的分析,你会发现一切as easy as A B C。
一般过去式和现在完成时:
一般过去式只是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陈述一个事实,它可以和确定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如:last night, in , three days ago等连用。而现在完成时表示某一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强调的是现在的情况,所以它不能和确定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如: We have seen that film. 我们已看过那部电影。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影片已有所了解。We saw the film last night. 昨天晚上我们看了那部电影。只说明昨天晚上看电影这一事实。
注意:有些时间状语,如this morning,tonight, this month 等,既可用于一般过去时,又可用于现在完成时,但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用于现在完成时表示包括现在在内,而用于一般过去式则与现在无关。如:I have read this book this April.(说话时仍然为四月。) I read this book this April. (说话时四月份已过。)
[中考冲刺英语专练第十讲]
【第8讲:连词】
连词常考到的有以下几个词组:
both ...and:表示两者都....注意:当both...and 连接主语时,后面动词一般要用复数。如:Both Lily and Lucy are right.
not only... but also: 不仅...而且...。注意:后面动词采用就近原则,与but also后的词保持一致。
如:Not only my parents but also my brother likes the cat.
either...or:或者...或者...。注意谓语动词采用就近原则。如:Either you or I am wrong.
neither...nor:既不...也不... 是 either...or 的否定形式。谓语动词采用就近原则,与nor后的词保持一致。
如:Neither you nor he is right.
or的用法: 意思为否则。如:I must work hard, or Ill fail in the exam.(我必须好好学习,否则我会考不及格了。)
[中考冲刺英语专练第八讲]
高中语文教学讲练结合授课模式探微论文
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调整,高中语文教学日益彰显出它的王者风范,这就促使教师不断的调整,去改变教学中积存已久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调整,高中语文教学日益彰显出它的王者风范,这就促使教师不断的调整,去改变教学中积存已久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教师重讲轻练一直是一个纠缠语文教学的问题,它使得教师既费力,学生反而更懒惰,综合能力提升微乎其微。为此,我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并有了一下的一些心得,和大家一起探讨。
1 重讲轻练的弊端
高中语文的课文有了很强的思想性,所承载的语文知识和文学技巧更上层次,更耐人寻味。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了解的更透,教师就把课准备的更细致,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可以说是掰碎了揉烂了再喂给学生,以为这样就尽到了为师的责任,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学生更懒惰。教师备课的过程,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教师首先得把知识吃透,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把各种写作技法熟悉到运用的程度,但不管教师怎样努力,怎样把课文准备的充分,有一点,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教师做什么工作都不能替代学生所做的工作,就算你在课堂上讲得再细致,再有层次,也不能让学生自己有着和教师同样的深挖课文的功夫。因为学生没有读书,没有细致深入的去思考,那教师所做的就算无用功。 例如,我在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关于文章的文章思路的总结,我以为我总结出来之后,学生能懂就行,这么简单,学生也应该会总结,但当给一篇文章做练习的时候,我就傻眼了,学生根本不会总结,概括出来的很罗嗦。更可笑的是,关于文章结构,《荷塘月色》的文章结构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我以为这是看看就会的知识与能力,我给他们印发了《我爱水》这篇高考题,其中有一个题就是:文章为什么写的是什刹海,开篇却写我爱水?其实,这个题考查的就是开篇点题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正因为我觉得我给学生把《荷塘月色》讲的很透了,所以我以为这篇文章他们一定能照猫画虎的画上来。《我爱水》题目是我爱水,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我爱水,在结尾有出现了这样类似的一句,这很显然就是首尾呼应,是文章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可是,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我的学生就是没有答上来,或者说就是没有看出这一再明显不过的行文特点。这不得不令我反思我的授课方式存在着问题。单纯的讲,就算是讲得再细,学生如果不去自己思考,自主获得答案,就算文章再简单,他们也是不会做的。教师必须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的思考无法替代学生的思考,长期下来就会使学生更懒惰更能力低下。
2 探索讲新授课讲练结合的注意事项
讲练结合,以学生的练为主,不能让学生只当一个听客,教师要彻底改变只讲不练的授课模式。所谓的练,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就知识点,就新授课,教师要把知识的探讨劝研究全下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愁,自己去通过解读课文自主探究,这样哪怕是做错了,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得来的结果,比学生一节课木然的接受而自己不去动脑筋强。至少这种状态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时候,教师要给他们明确的引领,而且要敢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般的教师怕一节课自己讲不了多少东西,课堂效率很低,因此,就自己替学生什么都做了,这样表面上学生也听懂了,课堂容量也很大,而实际上,对于学生的能力而言,这样是毫无帮助的.。就像游泳学生所做的只是站在岸边看,看教师在水里游来游去,自己却没有机会去游。那几时学会游泳呢?这就必须给学生时间和机会。我把课堂目标拆分成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让学生一看之后不至于退缩。接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单人思考。写完后,随时拿给我看,我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这样学生就没有偷懒的机会了,教师也不至于费力不讨好。从庞杂的备课讲课的泥潭中解脱了出来,更清醒的处理新授课和学生自主练习的问题。
3 课堂练习要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的核心是当讲则讲,当练则练,遵循的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理念,课堂讲解和训练的时间长短不是判断是否是“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根本标准。
讲而不透,不如不讲;练而不活,不如不练。欲求面面俱到,反易陷入“一面”都不到的尴尬境地。务必抓住重点难点,下大气力,用大功夫。讲,就讲解得透彻明白;练,就训练得触类旁通。完全不必过于在乎时间的长短,讲就讲透,练就练活,让训练时间为教学效果服务,让教学效果为训练时间作证。
“精讲精练”的“精”确实含有精透、精辟、精到、精深、精华、精髓之意。题量的多少应遵循适度原则。“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绝对反对“题海战术”。运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课堂艺术者则不然:老师先“下海”探路,然后让学生坐在“船上”充分体会“海上风光”,师生共同题海拣贝。教师的角色实现了转换,既是“船长”,又是“水手”;既要掌控“航向”,又要“发号施令”,还常常“下水弄潮”。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粉墨登场的“演员”。学生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是优质高效的。
总之,当讲则讲,当练则练,讲就讲透,练就练会,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方能打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
愿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优质高效。
昨天上午,我与在省城一知名初中任教的同学谈教育,她提到自己所处的学校教学成绩之所以能在省城独占鳌头,一个重要诀窍是:老师课堂上少讲,课堂、课后给学生多练。在我的追问之下,她细说了自己掌握“诀窍”的由来。数年前,该同学从一所普通的中学调到名校任教。初到时,她兢兢业业,备课充分、认真。每堂课都要补充大量知识,课后作业极少,其结果是成绩老比不过人家。后在该校一老教师的指点之下,她逐步掌握了少讲多练的“诀窍”,即课堂上只是把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讲完,剩下的便是大量的练习,一门学科至少配两套试卷,一套为单元练习,一套带有内容解析的。老师主要的任务是督促和检查(评讲),半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果真突飞猛进。我不禁纳闷:这种教学学生适应么?家长意见如何?
前不久,我看到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亲自定的《盘锦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中明确提出课堂中要做到精讲多练。“精讲”是指精选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与不讲,少讲与多讲,不能一讲到底。“多练”就是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充分的练习。老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多练”,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比较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多练”有本质区别,少讲多练的“多练”是指多做习题,是被动的巩固知识的过程;而后者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体验课堂教学,真正参与课堂的教学。
其次,“少讲”与“精讲”也是有区别的。有时候,有的老师少讲到一节课讲课内容只有10分钟,基本上应是让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和做练习题;而“精讲”是指精选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与不讲。这样二者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后者作用更大、更明显。
看来,省城一些初中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改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任重道远呢!
阅读下列句子,总结过去完成时的基本含义。
When I got there, the windows had been broken.
By the time he was ten, he had learned 200 English words.
I had seen you before you saw me.
小结2:过去完成时态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即“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句子,总结过去完成时的基本结构。
I had been at the bus stop for 20 minutes when a bus finally came.
I had seen you before you saw me.
3、He had studied English for two hours when I called him.
4、We had reached the station before nine o’clock.
小结2:过去完成时态的肯定结构为:____ + 助动词______ + ______.
1、Had he left 3 days before ?
2、Had you seen me before you saw me?
3、Had you known anything about him before you came here?
小结3:过去完成时态的一般疑问句结构为:助动词______ + ______ + _________?
1、I hadn’t been to the bus stop by the time you left.
2、I hadn’t seen you before you saw me.
3、He hadn’t studied any English words before he came here.
小结4:过去完成时态的否定结构为:____ + 助动词______ + ______+ _________.
阅读下列句子,总结与过去完成时连用的时间状语。
1、I had finished reading the novel by nine o'clock last night.
( 1 ) by + ___________________。
2、We had learned over two thousand English words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 2 ) by the end of + _______________ 。
They had planted six hundred trees before last Wednesday.
( 3 ) before +____________________。
4、She said that she had seen the film before.
( 4 ) 当宾语从句的主句为___________时,且从句的动作先于主句的动作发生时,从句要用过去完成时。例如told, said, knew, heard, thought等动词后的宾语从句;等等。
阅读下列小结,判断正误。
一般过去时表示“现在”以前的任何时间发生的动作或情况;过去完成时则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或过去某一动作以前发生的动作或情况。
1.去年他们读完了五本英文小说。 They had finished reading five English storybooks last year.( ) They finished reading five English storybooks last year.( ) 2.到去年年底他们村建了多少房屋? How many houses did they build in their village by the end 0f last year?( ) How many houses had they built in their village hy the end 0f last year?( ) 3、他们昨天完成了那项工作。
They had finished that work yesterday. ( )
They finished that work yesterday. ( )
五、完成下列习题。
一、选择填空。
1.By the end of last year, Mr. Li in this hospital for ten years.
(A)had worked (B)worked (C)will work(D)has worked
2.Before the doctors came, the man already .
(A)had…come (B)has…come(C)is…coming (D)was…coming
3.They could have a rest when they work.
(A)have finished(B)finished (C)had finished (D)will finish
4.How soon you the book?
(A)had…published (B)has…published
(B)will…publish (D)do…publish
5.He was taken into hospital last week. In fact heill for three months.
(A)has been (B)has got (C)had fallen (D)had been
6.Hans Christian Anderson a lot of fairy tales.
(A)had written(B)wrote (C)was writing (D)has written
7.We about two thousand English words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A)learned (B)have learned (C)had learned (D)would learn
二、用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whether they(finish)their composition.
2.I(hope)to call on you yesterday, but I was too busy.
3.When he went to England he (study)English for two years in China.
4.Let’s go out to meet him as soon as he (arrive).
5.He returned the book that he (borrow).
6.The scientist stood,(give)a friendly smile and began to make a speech.
7.Huxley insisted that Darwin’s theory(理论) (be) correct.
8.I thought he (be)here at least twice.
9.It’s the third time she(give)us a report.
10.He (say)hello to her when I met him in the street.
一、考点聚焦
代词分为九类: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连接代词、不定代词、关系代词。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作用。
1、人称代词
(1)人称代词作主语用主格,作宾语、表语用宾格,但应注意以下4中情况:
①作主语的人称代词如果孤立地使用于无谓语动词的句子中,或在这种句子中与动词不定式连用,常用宾格。
-Does any of you know where Tom lives?
-Me.
What! Me (to)play him at chess? No!
②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或宾语补足语时,与所替代的名词在人称、数、格在意义上一般要保持前后一致。
The thief was thought to be he.(the thief是主格,故用he代替)
They took me to be her.他们误以为我是她。(me是宾格,故用her
替代)
③作表语人称代词一般用宾格,但在强调句型中,被强调部分代词的格不变。
I met her in the hospital.→It was her who I met in the hospital.
④在比较级的句子中than、as后用主格、宾格都可以。如:He is taller than me(I).但在下列句中有区别。
I like Jack as much as her.=I like both Jack and her.
I like Jack as much as she.=I like Jack and she likes him, too.
(2)两个以上的人称代词并列,其次序排列原则:
①在并列主语中,“I”总是放在最后,排列顺序为:二 三 一(人称)。宾格me也一样。
You ,she and I will be in charge of the case.
Mr.Zhang asked Li Hua and me to help him.
②第三人称,男女两性并用,男先女后。
He and she still don’t agree to the plan.
(3)几个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
①we/you(口语)常用来泛指一般人。
②she可以代表国家、船只、大地、月亮等。
The “Titanic”was the largest, wasn’t she?
2.物主代词
(1)名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各自的语法功能。
(2)one’s own…=...of one’s own句式的转换。
(3)某些固定结构中常用定冠词代替物主代词。
如: take sb. by the arm, be wounded in the leg.
3.反身代词
(1)反身代词的语法功能:宾语、表语、主语或宾语的同位语。
(2)反身代词和某些动词连有,构成固定短语。
enjoy oneself, feel oneself, make oneself at home, make oneself understood
(3)反身代词还可用于某些成语中。
for oneself为自己或独立地,of oneself自然地,自动地
by oneself独自地,in oneself本身性质,beside oneself喜怒哀愁至极
This problem gets a chapter to itself.这个问题占了一章(独有)。
Just between ourselves, I don’t think much of him.私下地说我并不怎么看重他。
They were discussing about it among themselves.(相互共同)
Left to himself he began to write.别人走后只留下他,他写了起来。
I’m very angry with myself.生自己的气。
4.相互代词(each other, one another)
相互代词无人称、数和格的区别,在句中作宾语。其所有格分别为each other’s 、one another’s ,作定语。
一般来说,each other指两者之间,one another指三者或三者以上之间,但现在区分已不明显。
5.指示代词(this, that , these, those, such, same)
指示代词具有形容词和代词两种词性,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或表语等。
(1)指示代词this和that的区别。
①this (these)一般指时间或空间上较近的人或物;that(those)常指时间或空间较远的人或物。
This is my desk and that is yours.
In those days they could not go to school.
②this常指后面要讲到的事物,有启下的作用;that则指前面讲到过的事物,有承上的作用。
I want to tell you this:the English party will be held on Saturday
afternoon.
He hurt his leg yesterday. That’s why he didn’t come.
③为了避免重复,常用that或those代替前面已提过的名词。
The weather of Beijing is colder than that of Nanjing.
The ears of a rabbit are longer than those of a fox.
④this在电话用语中作自我介绍,that询问对方;this和that可以当副词用,意思相当于副词so。
(2)such和same的用法。
①such指“这样的”人或事,在句中作主语和定语。
Such was the story.
We have never seen such a tall building.
②same指“同样的”人或事,在句中作主语、表语、宾语和定语,same的前面要用定冠词the.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the other article.
另一篇文章也是同样的情况。(主语)
Whether he can do it or not,it is all the same to me.
他是否能做这事,对我来说都一样。(表语)
6、疑问代词(who,whom,which,what,whose)
疑问代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和表语。
(1)who/what
①询问姓名或关系。--Who is he? --He is my brother./He is
Henry.询问职业或地位。--What is he? --He is a lawyer/teacher.
②What/who 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的数取决于说话人的视点,可单数也可复数。
What is /are on the table?
Who is/are in the library?
(2)which与who、what
which表示在一定范围内,而who、what则无此限制。
I found two books on the desk.Which is yours?
7.连接代词和关系代词
连接代词与疑问代词的形式相同,主要有who、whom、whose、what、which以及它们与ever合成的代词whoever、whomever、whatever、whichever等。它们用来引导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即连接复合句中的主句和从句,并在从句中担任一定的句子成分,以连接代词引起的名词性从句前不能再加that.
关系代词是用来引导定语从句的代词,它们包括who、whom、whose、which、that等。这两类代词的用法详见“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部分。
8、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主要有:all、each、every、both、either、neither、one、none、little、few、many、much、other、another、some、any、no等。还有由some、any、no和every构成合成代词,不定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性质,并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同位语、定语、状语等(every、no只能作定语)。下面介绍几组主要不定代词的用法与区别。
(1)some与any
一般用法:some、any可与单、复数可数名词及不可数名词连有。some一般用于肯定句,any多用于疑问、否定或条件句。
He has some Chinese paintings.(定语)
Some like sports,others like music.(主语)
Ask 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定语)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to ask?(定语)
I don’t know any of the students.(宾语)
特殊用法:
①any用于肯定句表示“任何”的意思。
Any child can do that.(定语)
You may take any of them.(宾语)
②some用于单数可数名词前表示“某一”。
Smith went to some place in England.(定语)
③在期待对方回答yes 时,some用在表示请求或邀请的问句中。
Would you like some bananas?(邀请)
Mum,could you give me some money?(请求)
④some 用于否定句表示部分否定。
I don’t know some of the students.(宾语)
some和any在句中还可作状语,作副词。some意为“大约”相当于“about”,而any则表示程度,意为“稍,丝毫”。如:
There are some 300 workers on strike.
Do you feel any better today?
(2)one,both,all
①one作定语、表语、主语或宾语,可以指人或物,表示“一个”的意思,其复数为ones,指人时,其所有格是one’s,反身代词是oneself.
One should try one’s best to serve the people.(主语、定语)
This is not the one I want.(表语)
one、ones可以代替上文提到过的名词,以免重复,one、ones前面分别可以用this、that、these、those或the、which等词修饰。如:
These books are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ose ones.
Here are three pens.Which one is yours,this one or that one or the one in the pencil-box?
②both用作定语、宾语、主语和同位语,可以指人或指物,表示“两者都”的意思。
This maths problem can be worked out in both ways.(定语)
Both of the boys are here.(主语)
We both are students.(同位语)
注意:both用于否定句,表示部分否定;表示完全否定时,用neither。如:Both of us are not teachers.我们俩并不都是教师。
Neither of us is a teacher. 我们俩都不是教师。
both不能放在the、these、those、my等之后,而应放在它们的前面。如:Both my parents like this film.
Both the /these boys are tall.
③all用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同位语,指“全部的”、“整个的”,可与可数或不可数名词连用,除少数情况外,一般不与单数可数名词连用,与复数名词连用时,表示“所有的”、“全部的”,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或物。
He gave me all the money.他把全部的钱给了我。
All the schools are flooded.所有的学校都被淹了。
I told him all about it. 我把一切都告诉了他。
That’s all for today.今天就在这儿。
They have all been to Xi’an.他们都去过西安。
注意:all 用于否定句,表示部分否定,完全否定用none。如:
Not all the ants go out for food.(or:All the ants don’t go out for food.)并不是所有的蚂蚁都出去寻找食物。
None of the money is mine.这钱一分也不是我的。
(3)many和much
many和much都表示“许多”,但many修饰或代替复数可数名词,much修饰或代替不可数名词。它们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much有时用作状语。
(4)few, little; a few, a little
few和little表示没有多少,含否定意义;而a few 和a little表示有一些,有几个,含肯定意义。另外,few、a few 修饰可数名词;little、a 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它们在句中常用作定语、主语和宾语。
(5)no和none
no=not any,表示“没有”,用来修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通常作定语,none代替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代替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可用单数也可用复数形式。none还可以在句中作宾语。
注意:none既可以指人又可以指物,no one只能指人。
(6)each和every
each(各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物,侧重个体,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同位语。every(每个),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或物,侧重整体,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Every student it our class has a dictionary.(定语,强调班上“所有的人”)
Each student in our class has a dictionary.(定语,强调各个个体)
Each of them has been there.(主语)
The teacher gave each of the students a new textbook.(宾语)
We each got a ticket.(同位语)
(7)either和neither
either是“两者中任何一个”的意思,可修饰或代替单数可数名词,neither是“两者中没有一个”的意思,可以修饰或代替单数可数名词,它们可在句在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如:
Here are two pens. You may take either of them.(宾语)
Neither boy knows French.(定语)
注意:①either也作副词,其意为“也”,用于否定句的句末。He doesn’like tea, and I don’t either.(状语)②either与or构成连词,意为“不是……就是……”或“要么……要么……”。He is either Japanese or Chinese. ③neither用作副词,意为“也不”,即“not…either”。He can’t do it, neither can I. ④neither可与nor构成连词,意为“既不……也不”。Neither he nor you are a student.
(8)other和another, the others 和others
the other表示“两者中的另一个”;“the other + 复数可数名词”
表示“其余(他)的……”;the others表示“其他的人或物”。“others及other + 复数名词”泛指“其他的(别的)人或物”。这些词语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如:
He got two books; one is textbook, the other is a novel.
Five of the pencils are red, the others(the other pens)are yellow.
Some are singing, others are dancing.
another修饰或代替单数可数名词,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另一个”,不能指两者中的另一个,在句中可作宾语和定语。
This coat is too dark. Please show me another.(宾语)
Please give me another book.(定语)
注意:another修饰复数名词时,意为“再,又”。如:Please give me another ten minutes. one … another(a second)… a third…the other…意为“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的排列。some…others…others…,意为“一些……一些……一些”。
二、精典名题导解
选择填空
1. The Parkers bought a new house but__________will need a lot of work before they can move in.(NMET )
A.they B.it C.one D.which
解析:答案为B。分析题意可知,they显然不合,which多引导从句,从此为并列句式,one表示泛指,而此处空格内容指代前面提到的the new house。要仔细区别代词的所指范围,是人还是物,单数还是复数,另应注意句式。
2.If you want to change for a double room you’ll have to pay_________$ 15.(NMET )
A.another B.other C.more D.each
解析:答案为A。本题考查不定代词用于表示数量附加的用法。“another + 数字 + 复数名词”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在原有数量上的附加。若选C,正确结构是“数词 + more + 复数名词”。掌握another和more与数字搭配的位置是此题关键。another放在数字前,more放在数字后。NMET 1995中第25小题命题思路与此题一致。
3. Few pleasures can equal ___________of a cool drink on a hot day.(NMET )
A.some B.any C.that D.those
解析:答案为C。本题考查替代词that的用法。that通常在句中替代同类的、特定的但不是同一的事物。本句中that替代the pleasure。句意为“在炎热的夏天几乎没有任何乐趣能与饮一杯冷饮的乐趣相比”。that指代单数或不可数名词,复数用those,表示特指,以避免重复,在比较句型中较为常用,代替可数名词时可换用the one。
代词与it的用法
1.Not all these books are second-hand; of them are new.
A.all B.none C.some D.each
2.You can buy these maps at railway station.They all have them.
A.that B.any C.every D.each
3.I prefer a street in a small town to in such alarge city as Shanghai.
A.that B.it C.this D.one
4.1've only seen one copy of Gone with the wind in the bookshop opposite.Tom,g。and buy .
A.one B.any C.other D.the others
5.At the time neither country allowed to open any companies on its land.
A.another B.the other C.other D.the others
6.Most of the housework was done by two members of the family,my sister and .
A.me B.I C.myself D.mine
7. was thoughtful John to send me this present.
A.1t;for B.He;for C.It;of D.He;of
8.-We walked twenty miles today.
-I never guessed you could have walked far.
A.as B.this C.that D.such
9.-Have you read through the two books he lent you last week?
-No, of them is easy to read.
A.either B.none C.both D.neither
10.Meeting my uncle after all these years Was an uncom fortable moment, I will always treasure.
A.that B.one C.it D.what
11.The noise of the party prevented me from getting sleep.
A.some B.any C.no D.many
12.I hate when people talk with their mouths full.
A.it B.that C.those D.then
13.The class are busy preparing lessons for a test.
A.his B.her C.their D.its
14.-Would you care for tea or coffee?
- ,thank you.I’ve just had some tea.
A.Little B.Both C.Either D.Neither
15.It was in the house he used to 1ive that the exhibition was held.
A.where B.that C.as D.which
16.I make a rule to take a walk in the morning.
A.that B.this C.myself D.it
17. of them knew about the plan because it was k。pt a secret.
A.Each B.Any C.None D.No one
18.We couldn’t eat in a restaurant because of us had money on us.
A.all;no B.any;no C.none;any D.no one;any
19.There’re so many kinds of tape-recorders on sale that I can’t make up my mind to buy.
A.what B.which C.how D.where
20. we can’t get seems better than we have.
A.What;what B.What;that C.That;that D.That;what
21.Two ancient Chinese vases, worth$1,000,were sold at Sothebv’s last Monday.
A.which B.each C.every D.all
22.The computers we use today are much better than we used ten years ago.
A.one B.that C.ones D.those
23. of them are party members.Some 0f them are League members.
A.None B.Neither C.No one D.Not all
24.-Why don’t we take a 1ittle break?
-Didn’t we just have ?
A.it B.that C.one D.this
25.One of the sides of the board should be painted yellow,and .
A.the other is white B.another white
C.the other white D.another is white
26.Some people would rather ride bike as bike riding has of the trouble of taking buses.
A.nothing B.none C.some D.neither
27.The two friends met by chance .
A.another day B.some day C.the other day D.other day
28.-Which of the two Italian films do you like better?
- ,because they are meaningless.
A.Both B.Either C.None D.Neither
29. don’t visit this part of the town.
A.The most tourists B.Most tourists C.Most of tourists D.Most the tourists
30.--Would you like some soft drink?
--Yes,but only .
A.a few B.a little C.few D.1ittle
31.-Which coat would you prefer,sir?
-I’ll take ,to have a change sometimes.
A.all them B.them all C.both them D.them both
32.-Do you have at home now,mum?
-No,we still have to get scores of eggs and some vegetables.
A.nothing B.everything C.anything D.something
33.It was a great party. enjoyed it.
A.All of us B.Evervbody of us C.Everybody D.All
34.If this dictionary is not yours, can it be?
A.what else B.who else C.which else’s D.who else’s
35.-Have you finished your report yet?
-No,I’ll finish it in ten minutes.
A.another B.other C.more D.less
36.-Is here?
-No,Bob and Tim have asked for leave.
A.anybody B.somebody C.everybody D.nobody
37.Sarah has read lots of stories by American writers.
Now she would 1ike to read stories by writers from countries.
A.some;any B.other;some C.some;other D.other;other
38.Tom’s mother kept telling him that he should work harder,but didn’t help.
A.he B.which C.she D.it
39.They are good friends. is no wonder that they know each other so well.
A.This B.That C.There D.It
40.This bus service is very good.There’s bus ten minutes.
A.each B.any C.all D.every
41.Mr Zhang’s English is very fluent,but he speaks Chinese.
A.1ittle B.fewer C.few D.1ess
42.-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I don’t mind. - whatever you’ve got.
A.Something B.Anything C.Nothing D.Everything
代词与it的用法
l-5 CBDCB 6-10 ACCDC 11-15 BACDA 16-20 DCCBA 2l-25 BDDCC 26-30 BCDBB
3l-35 DBADA 36-40 CCDDD 41-42 AB
教改漫谈略论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实现既掌握大量信息,又培养学科能力?对此,我们从 实际出发,摸索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讲练关系及其设计
讲练结合模式,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以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 利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 建构和发展。讲练结合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推动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 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
根据讲练模式的精神实质,在把握讲练关系及其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重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或者说,要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 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精讲分析。比如讲一战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 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④ 提高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这就可以设计问答题:“有人说,假如塞尔维亚的那个青年不去刺杀奥匈帝国皇 储,就可以避免一场人类的浩劫。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从中你有何认识?”这样把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 标通过练习溶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也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2、精讲要突出知识的体系结构,练习要有利于认知的构建要求。如今高考特别注重加强考查知识结构,强 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高中教材改革也突出了这一特点。布鲁纳说:“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 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了它,就更容易理解、记忆学科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教师讲授的内 容必须注意挖掘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亦即必须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其它历史思维方法指 导下构架起来的,具有深刻内在联系并体现学科特点的体系。它实际也就成为知识、理论、方法的载体,成为 对学生传播和渗透能力要素的媒介,但在实践中,许多人感到讲练模式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练习容易冲淡教学 体系,使整个教学显得支离破碎。这实际上是没有切实领会讲练模式的精神,没有正确把握讲练关系造成的。 从内容上说,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主线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又只是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 骤。二者都要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此就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体 系体现出序列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套。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 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材料解析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体系安排。
3、练习也不能完全成为教材内容的奴隶,练习可以延展充实讲的内容。高考历史试题大多倾向于提供课本 中没有表述过的新情境,从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这种能力型的“活考”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平时活教,加强知识 的递近、转化和辐射,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比如讲新教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一节,可采用94年高考4
[1] [2] [3]
教改漫谈略论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讲练结合模式,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以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 利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 建构和发展。讲练结合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推动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 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根据讲练模式的精神实质,在把握讲练关系及其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重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或者说,要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 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精讲分析。比如讲一战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 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④ 提高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这就可以设计问答题:“有人说,假如塞尔维亚的那个青年不去刺杀奥匈帝国皇 储,就可以避免一场人类的浩劫。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从中你有何认识?”这样把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 标通过练习溶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也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2、精讲要突出知识的体系结构,练习要有利于认知的构建要求。如今高考特别注重加强考查知识结构,强 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高中教材改革也突出了这一特点。布鲁纳说:“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 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了它,就更容易理解、记忆学科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教师讲授的内 容必须注意挖掘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亦即必须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其它历史思维方法指 导下构架起来的,具有深刻内在联系并体现学科特点的体系。它实际也就成为知识、理论、方法的.载体,成为 对学生传播和渗透能力要素的媒介,但在实践中,许多人感到讲练模式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练习容易冲淡教学 体系,使整个教学显得支离破碎。这实际上是没有切实领会讲练模式的精神,没有正确把握讲练关系造成的。 从内容上说,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主线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又只是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 骤。二者都要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此就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体 系体现出序列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套。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 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材料解析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体系安排。
3、练习也不能完全成为教材内容的奴隶,练习可以延展充实讲的内容。高考历史试题大多倾向于提供课本 中没有表述过的新情境,从新的角度考查学生。这种能力型的“活考”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平时活教,加强知识 的递近、转化和辐射,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比如讲新教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 革”一节,可采用94年高考43题(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历史发展的预言及后来的修正问题 ),本题依托教材创设了一种新情境,而且更能密切配合新教材,使课本知识得到扩大深化和综合贯通,同时 又可具体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处理材料,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讲练模式由于容量大,紧扣教学中心,这有利于高效益实现目标。这就要求:
①设计练习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采用有启发性的、生动的新材料,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布鲁纳说: 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具有内在兴趣,有新发现的自豪感。由于高中学生的主要兴趣和需求在于理 性思维,其独立、批判和表现意识强,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特点,多给学生设置学习“障碍”,造成其迎接挑 战、不断探究的主动心态。反之,象“一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这类简单平白的练习,就显 得千篇 一律,不易激发思维,更不能把学生的认识推向理性的高度。
②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习题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根据需要灵活穿插使用,并注意借助小黑板 、讲义、幻灯、录像、电脑等多种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广义的练习不局限于习题,可采用师生问答、辩论 ,学生讨论、辩论、质疑、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立体教学,成为跃动的交响曲。这 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课堂效果,而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这实际也是与 高考注重能力选拔,导向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接轨的,日久必见效力。
③讲练的难度和形式要针对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等具体情况显示出层次性,不能生搬硬套。为此,对一些 重要问题,最好多估计一些可能情况,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便根据课堂发展变化灵活把握,尽量适应不同等级 学生的需求。
二、讲练操作
根据需要设计讲练,只能说讲练结合模式具备了工具和材料。它能否发挥巨大效益,就要看如何使之进行 优化组合了。具体有如下几种方式:
1.接受式。即先精讲史实、概念、理论、方法等,再以练习巩固反馈。讲练模式侧重于通过练习活动充分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它绝不忽视教师“精讲”的主导作用。但须注意,这里的“讲”绝非回到机械的填鸭式 的讲授,而要充分估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启发性的精讲分析,牵引学生思维前进,迅速扩大其知识结 构。奥苏伯尔认为:这样的接受学习是一种最经济、最切实可行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方法。比如讲商鞅变 法的内容:①引导学生从变法的社会背景思考分析变法措施必然在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出:经济上――废井田 ,开阡陌;政治上――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②出示单项选择题:《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 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本题通过新情境,可以从反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变法 措施是历史发展的特定结果。
2、发现式。即由学生通过练习活动,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去探究发现规律、结论。比如讲“垄断组织对生产 的影响”(新教材):①出示史学界的新旧两种观点倾向,让学生思考讨论、取向。②出示两个材料:一是课 本的原始材料和思考题(恩格斯如何评价垄断组织?从生产的计划性分析了其积极意义)。二是单选题:随着 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某些现象,如煤气公司阻碍使用电灯照明,铁路公司阻挠铁路的电气化等,这说明: A、在垄断阶段,科学技术已不可能再发展,B、垄断组织已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C、垄断时期,科技的进步 已不可能促进经济发展,D、为了保持垄断价格,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此题说明了垄断组织对生产的 消极作用)。③学生分析综合这两题,得出精确结论: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从中学 会客观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指导发现式。即在教师指导下,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融为一体。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 练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促 进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调节学生思维和行为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 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有奇效。比如讲一战的结束问题:①让学生读书并做多选题:促使一战迅速结束的 因素有:A、美国参加对德作战,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C、中国参战,D、战争后期,双方都精疲 力尽。②变换角度,改为单选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并思考理由。这样学生答案可能出现 四种。③教师再组织学生辩论,驳倒对方,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视具体情况引导到正确答案上。④由此 设疑:可见战争和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归纳出全面准确的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 制止战争。⑤再设疑:还有哪些历史事实体现了这一结论?(或者降低难度,变为多选题),检验学生理解程 度和运用能力,也使知识系统化。(即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普法战争与巴黎九月革命;一战与德国十一月 革命等)――这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综合。
以上这些推动学生去探究、发现,步步深入的方式,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理解记忆知识,都有良好作用。正 如布鲁纳所说:发现学习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 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从而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我们要善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4、创造式。即向学生展示目标,提示读书学习方法等指导学生自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并提出问题或设 计练习。教师巡回个别指导、讲解,把好的问题、练习再交由学生讨论解决,或让学生上台讲解、表演。美国 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这种形式能发掘学生的深层 潜能和创造性,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设计的练习兴致也很高。当然,在实施中,应视具体情况适当把握和 引导。同时还需做到:
①对练习活动要及时进行中肯地讲评,使学生得到成绩的鼓舞,或者知道错误所在、缺陷所在,以便随时 调整和改正,步步落实,逐步推进。
②讲练时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同学的个性与能力,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 。
★ 主谓一致讲与练
★ 练字帖
★ 练钢琴记叙文
★ 练三部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