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学案2 (七年级上册)(共含9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lushHearti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春》学案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通过阅读、讨论,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学健康的审美情趣。
导学提纲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①从哪几方面写春草的'?写出了青草的什么特征?
②“偷偷地”能否改为“慢慢地”,“钻”能否改为“长”、“露”,为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①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②如何理解“杨柳风”?
3、通过以上两句质疑、解疑的过程,我们不难归纳出赏析本文语言的模式(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填空)
这句话使用了 修辞,突出了 的 特征,尤其 是从 角
度写出了 ,从而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当堂练习
4、能力迁移--仿照原文,为秋天也写几段话。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青舟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酝酿( ) 宛转( ) 黄晕( ) 应和( )
蓑笠( ) 抖擞( ) 笼罩( ) 朗润( )
落地( ) 烘托( ) 嘹亮( ) 涨起来( )
鸟巢( ) 抚摸( ) 发酵( ) 喉咙( )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3)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春花图 由高到低
春风图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排比、比喻
2、赏析优美语句。(小组分派任务逐段分析)。
例子:(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了什么内容?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课堂小结】
第 一 课 《 春 》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努力
学习目标(一步一步,乘着叶片往前飞!)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基础部分】
听写课文词语。
【要点部分】
(相信自己,我能行!)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
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最后一句“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拓展部分】
(挑战自己,我最棒!)
春 纪伯伦
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课堂小结】
政哥
【精读精练】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0、品味下列加点词的生动性: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闹:
11、第一段虽然写春草,但是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12、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
13、在描写春花的一段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4、文中写春花是 描写,写蜜蜂等是对春花的 描写。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春 天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灌溉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5、这篇文章与朱自清的《春》同样都表达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请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16、第①段中说“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你对这句中的“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是如何理解的?
17、第②段中说:“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在课文《春》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请把它找出来。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8、第③段从细微处写春天:“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请用同样的句式,写一两句话,表达你对春天的理解。
19、说说你最喜欢这篇文章哪个部分或哪些语句,并简述理由(可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说)。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朱自清有著作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相关资料
本文大致写于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葬于念四桥祖茔,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是牧歌式地抒唱。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酝酿( ) 抖擞( ) 应和( ) 嘹亮( )
稀疏( ) 安巢( ) 撑伞( ) 黄晕( )
2、《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繁花:
赶趟儿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思索作者对全文是如何按照盼春-绘春-赞春构思的,在绘春中重点描绘那些图画?
6、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例如:春草图的描写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俞地、钻等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7、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8、背诵结尾三段,思索三个比喻句有何作用?
9、大自然是美丽的,而朱自清笔下的《春》更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欣赏。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找找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
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这里的“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形,尤其是“钻”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春》优质说课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堂上的春天
-------------《春》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语文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句子.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了解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4.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的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
VCD光盘,录音机、《春》课文朗诵带、学生自绘的图片,自制的头饰,
教学设计:
课前导语:
放关于春天的图片,和放《春》的录音带,让生感受一下春天,从图片上寻找春天的气息。
让学生随读,读准字音,把正确的字音填在括号里。并思考:课文一共描绘了关于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西藏( ) 头昏脑( )涨 散( )文
迷藏( ) 水( )涨 散( )步
薄( )荷 黄晕( )
薄( )弱 晕( )头转向
薄( )厚
学生讨论总结出五幅图画,有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教师分小组让学生展示这几幅图画。
春草图:(通过图画来展示)。让这个小组的同学每人发挥想象画一幅图画,让同学们看图片,画得同学并解释图片的内容。(效果:学生对图画很感兴趣,小草画得普遍太茂盛了些)
春花图:(采用表演的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准备好图片,比如桃花和桃子,梨花和梨,杏花和杏,在胸前沾上花,背后粘上对应的果实。还有扮演蜜蜂和蝴蝶的同学戴上蝴蝶和蜜蜂的头饰。开始表演“百花争春”,比如杏花说:“梨花姐姐我先开,” 桃花说“不行,我多美丽,我先开吧”,一转身,她们的身后全变成了果实。蜜蜂蝴蝶也争先恐后采花蜜,抢花粉。(效果:学生表演认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春风图:让喜欢口技的同学表演口技,模仿春天的声音,有鸟叫声,有牧童的短笛声,高山流水的声音,以及春天还可能有的声音。
(效果:表演口技的同学成绩并不突出,大家对他们的表演予以高度评价,有个同学高兴地说上语文课帮他找到了自信。)
合作探究:1.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话,并分析你喜欢的原因。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较多的地方: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体现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写出了草长时的拥挤。偷偷写出了小草的(情态),嫩嫩写出了(质地),绿绿写出了(色泽),园子里,田野里,写出了(长势)。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把百花争春的热闹场面写出来了)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这是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
○4可别恼。看,象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排比,突出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用“别恼”撇开,细说春雨的可喜;用“斜织”“薄烟”状春雨紧密、迷蒙,形象贴切。)
合作探究二:文末三段语序能否互换呢?
师生共同总结:文末三段运用比喻、拟人句构成段落排比,其顺序不可调换。因为它们是按照“娃娃”“小姑娘”“青年”这一顺序来写春天成长过程的,另外,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弱到到强、由小到大的意味。
深入探究
作者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各个小组展开讨论,找代表回答,各抒己见。
师生达成共识:作者正是通过眼见(视觉),才写出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这样优美的语句;通过耳听(听觉)写出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也成天嘹亮的响着”等悦耳的句子;通过手摸、面抚(触觉),才写出了“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给人以春风温和的轻柔之感的语句;通过鼻闻(嗅觉),写出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清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样芳香扑鼻的语言,通过口尝(味觉),写出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的可口语句。全文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无一不是通过五官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景的,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师:我们赏析了这么优美的散文,想不想知道是谁“妙手回春”的呢?好,大家开始搜集关于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我们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我的身份是一名记者,询问关于朱自清的知识,请大家回答。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的生平呢?
生:朱自清(18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师:谁能告诉大家关于朱自清的其他自然景物作品呢?
生回答师点评:他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类散文,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师:谁还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朱自清的其他情况呢?
生:不领美国救济粮。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这让我们看出了他热爱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师总结:朱自清不仅是著名作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课堂总结:
大家开始总结这节课的内容,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让生开始上黑板板书。
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展示了春天的三幅图画,体味了朱自清语言的魅力,学习运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还拓展了关于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希望大家在以后写作散文时,以这篇文章为范文学习写作。
作业:课下讨论怎样展示春雨图,迎春图。赏析关于朱自清另一篇佳作《匆匆》
《匆匆》附文如下:
朱自清的<<匆匆>> 唤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反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张冰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朱自清有著作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相关资料
本文大致写于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葬于念四桥祖茔,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是牧歌式地抒唱。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酝酿( ) 抖擞( ) 应和( ) 嘹亮( )
稀疏( ) 安巢( ) 撑伞( ) 黄晕( )
2、《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繁花:
赶趟儿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1、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赏析清新自然语言,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 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 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 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 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 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所了解的作者
1.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B.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C.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
D.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
E.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
F.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 检查一下你的知识积累:请写出有关春天的诗句。
(1)
(2)
(3)
(4)
(5)
3. 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 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 “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 “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 “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 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4.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 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6. 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7. 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8.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9.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散步》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我们是母亲放出的风筝,飞得再高,永远脱离不出母亲的视线;飞得再远,永远有那份牵挂在母亲心田。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难)点预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词句,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复述“学习目标”。
三、听文入境:
1.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 讲述本文主要内容。(何人、何景、何地、何事)
四、读文生情:
1.人们常说莫怀戚的文章特别精练,但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能否改成“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
2.找出课文中写景的语句。
①指名朗读,然后点评。
②这个片段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
③品味、赏析重点词句。
④这些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品读赏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她 还 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1.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2. 找出课文中具有同样特点的句子。
3. 深情诵读、品味。
六、品文入理: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
2.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力最大?
七、名句展示:
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英国学者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八、我手写我心:
家是 ,我是 。
九、拓展延伸: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十、家庭作业:
1.查询父母的生日。
2.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秦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