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阐释(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veryday花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以其辉煌的成就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在3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发展中,诗、词、歌、赋、散文、戏剧和小说等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从孔孟、老庄到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再到罗贯中、曹雪芹等,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和这些卓尔不群、精神伟岸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的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及诚挚浓郁的至爱亲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三个层面的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一、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源泉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总原则,千百年来是中国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概括和体现。
孔子较早的认识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重要性而且有诸多的论述。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的弟子曾子曾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这些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明以健,中正而就,君子正也”。
《易传》把刚健作为一种品质,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斗志和刚毅不屈的坚强意志。
这些精神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精神源泉,也是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竭动力。
贵和尚中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和谐思想进行探讨的思想家是西周末年的史伯。
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这种价值取向肯定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这种贵和尚同的观念使中国人民能够正确处理和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二、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是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行善,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时他认为人对自然可以“制天命而用之”[3]289,但他又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化解今天由于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的矛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义务。
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达到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子程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
”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
隆礼重法是荀子把孔孟的礼发展到一种规则层面,在重礼的同时提出了法治。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者,所以正身也”[3]246。
“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主张要把礼乐教化与法制刑相接合。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一方面注重道德建设,发挥“礼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法制建设,强化“法度”的职能。
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思想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全人格的手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努力方向。
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
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们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努力奋斗。
特别是宋代,随着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创作的主旋律。
“精忠报国”的岳飞在《满江红》中吟出了“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喜论恢复”的陆游在《诉衷情》中道出“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以英雄自许的辛弃疾在《破阵子》发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诗句成为体现这一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这些用热血和生命谱写成的诗句,悲怆激奋,大义凛然,洋溢着浓郁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励起中华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美德是在性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特别重视诚信的品德。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既是天道的根本,也是人道的根本。
以诚为基础,形成了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多种相关的品德。
如以诚待人,忠诚于事业等。
“信”与“诚”含义相通。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
所以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即“朋友有信”。
仁爱孝悌是中华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这种道德标准在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得到普遍的奉行,如《读经•蓼莪》、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等,其浓烈的家族亲情对维持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其核心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即“夫仁者,已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的道德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胸怀及和友善的社会风尚。
中国古代文学以最完美的形式保存了中国古人的历史,虽然过去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为历史,但中国古代文学是宏大、真实而又深刻动人的中国古代人生的历史,只有在古代文学中才能看到古人的生活图景,感受到古人心灵的律动,
从而有可能在根本上续接中华文化的传统。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和“古代不朽心灵的对话,是和无数个不朽心灵构成的历史传统对话,对话的过程是还原,更是创新,是‘我注六经’,同时也是‘六经注我’”,完成这个过程的中介是中国古代文学,“经由作品,
从感动过古人的美和古人所获的感动中获得新的感动,从启迪过古人的思想和古人所受的启迪中获得新的思想”①。
他们的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动力,获得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的过程即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
今天,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普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和学习无疑对人性和个体人格精神的不断完善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人性和人格精神放大而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研究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伴随这一趋势,文化热潮也在世界各国兴起。当代精神文化的彰显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文化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在当代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对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作 者:郑永廷 张彦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275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1(3) 分类号:G02 关键词:文化 精神文化 主体性 价值 精神价值崇高美的当代阐释
作为西方美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对崇高美的论述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从朗吉弩斯开始,艾迪生、博克、文克尔曼、康德、席勒等美学家都做过精辟的论述,直到进入利奥塔德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视阈,崇高还在不断产生新意,内涵不断地充实.因此,本文试图立足于当代视阈,重新阐释这一范畴,探求隐藏在其理论深处的对人类心灵和生存的思考,从而指出这一范畴对当代审美和艺术的意义.
作 者:姚君喜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兰州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18(5) 分类号:B83 关键词:崇高美 当代 阐释关于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浅析的论文
古代文学不但品类繁多,而且创作价值历史悠久,从诸子百家到骚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小赋,再到明清的小说传记,真是不胜枚举。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人文社会和当时的生产水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操和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或者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因素,都和古代文化以及古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古代文学对丰富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在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首先表现在文化价值,一部文学史就是民族的心灵史,民族文学就是对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反应,中国的文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于世界的感受,因此中国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的灵魂和血脉,因为中国很多的文化、思想、风俗等都是通过历史史书和文学经典记载传承下来的。其次就是认识价值,阅读古代文学和史书,现代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并能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来联想现代社会和自己的遭遇等,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最后是应用价值,古代文学作品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资源价值,对当今的旅游事业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古代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名胜古迹具有宣扬的作用,很多人慕名而来,大都是从文学作品而知道的。而且有的作品具有军事研究价值,有的作品具有医学价值或者农用研究价值等。所以,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摘 要: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核心应指原则性的思想和一种特殊的精神,即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和载体,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需要。
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使命。
在“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古代文学工作需要进行理念转换、回归元典、强化基础等,才能真正解决现代人教育经历的缺陷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价值的相悖,服务于当代文化的重塑。
关键词:中国文化 价值认同 古代文学
当下中国,文化是传播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然而,在文化意识不断升温的同时,文化概念的内涵却显得模糊和泛化。
文化的成果之一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期盼着现代人去重新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文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
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
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
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
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
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
因而,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教学中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二、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
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
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
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
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
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
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
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快感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
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
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三、中国文化的重塑与古代文学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
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
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
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
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
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
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
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
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精选学习内容:回归元典 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
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
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
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
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著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
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良方。
3.立足传播基础:注重语言分析 针对由于古文功底薄弱造成阅读、传播困难的情况,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汉语语言学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增加语言分析的力度。
一方面扫清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又使文学风格、情感意蕴找到依托。
例如,骈文中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何通过句式和语音来表现;《左传》描写战争前的游说所体现的礼乐思想;用典对诗文典雅、简约之风的作用;诗歌意象间的意脉逻辑与哲理及诗风的关联,等等。
相对枯燥的语言与相对空泛的文学、文化互相补充,相长相生。
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是万万不可废的,配合元典阅读,强化背诵名篇、名段,加强写作训练,也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综合水平,促使当代中国文化重塑的良策。
4.重视服务实践:加速成果转化 在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中,现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首先,要坚持把影视、网络、多媒体作为传播的辅助设施的原则,切不可抛开主旨内容而片面强调形式,造成喧宾夺主。
其次,针对不同的接受对象要区别对待。
对社会大众,在娱乐过程中要正确解读历史文化,切不可一味“戏说”或讲“野史”。
在高校中,对理工学科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文学进行素质教育;对中文、新闻等人文学科来说,应强化分析、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必要时辅以多媒体;对理论性较强的人文学科,鼓励将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及时创作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适应社会需要,这也是人文学科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利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促进其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张汝伦.中国文化的命运[N].上海:文汇报,-08-28.
[2] 高方.双重文化视阈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11).
[3] 帅泽兵.论“80后”文学的当代资源与精神传统[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1).
[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9):3-4.省略
雷锋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雷锋精神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流于形式的学习雷锋精神的错误性.提出应该全面了解雷锋,提炼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下的.当代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宝贵的价值.
作 者:袁航 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无锡,214001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6) 分类号:B0 关键词:雷锋 雷锋精神 当代中国孝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当代价值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孝文化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必然会对它所依托的物质社会产生影响.封建社会脱胎的`孝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在它的不断发展中,曾起过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孝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亲关系,应该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时代价值.
作 者:程红帅 CHENG Hong-shuai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山西晋中市,030600 刊 名: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BEI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G02 关键词:孝文化 变迁 民族文化 当代社会 人文精神浅论汉字的文化阐释
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用文化镜像法、历史还原法、系统联系法等方法对其进行文化阐释.
作 者:程明安 Cheng Ming'an 作者单位:郧阳师专,中文系,湖北,郧阳,442700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BE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6) 分类号:H1 关键词:汉字 文化 阐释关于列宁物质定义的当代阐释
物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对列宁的物质定义作出实事求是的当代阐释,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而且有利于在当代条件下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路线.
作 者:马文保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刊 名:榆林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COLLEGE 年,卷(期): 14(2) 分类号:A2 关键词:物质 客观实在 当代 列宁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价值、强调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完美理想的人格.通过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以探讨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作 者:张保霞 ZHANG Bao-xia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信阳,465402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7 21(6)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人文精神 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论文
★ 人文精神内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