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家庭教育孩子也应讲究木桶原理(共含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新垣春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育孩子也讲究木桶原理
◆夏荷
这些日子晚上没事儿我就给四岁半的闺女“充充电”,数学、语文什么的。如果让四岁半的闺女学会小学一年级的知识,那么在有人夸奖“这孩子简直是天才”时,我不是就轻而易举地成了“天才她妈”了嘛,嘿!
先从数学讲起。幼儿园老师说按照规定和教程,对5岁以内的孩子还不让讲超过5的加减法。我狂晕啊,那孩子上小学后能跟得上吗?如果人家的孩子都在学,那我的孩子不就是在停滞不前甚至在退步吗?不行,我必须得担当起孩子“家庭教师”的责任。
起步要高一些,要求要严一些!我们开始学10以内的加减法!讲解、画图、掰手指……所有招数全部用上。后来我发现,只要有算不上来的题,就拿俺家闺女最喜欢做的事儿―――吃糖来打比方,那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了。比方说我如果直接问3+2等于几啊?那闺女可能会被问蒙,但是如果我换个说法问:“你有2块儿糖,妈妈再给你3块儿糖,那你有几块儿糖了啊?”
“5块儿!”闺女立马破口而出。―――看来闺女果真是对“吃”更感兴趣一些。
后来,经过我的“谆谆教诲”,甭管是拿糖说事,还是掰手指头,反正这些招数全部结合起来后,简单的加减法闺女倒是都能掰扯出来了。―――当然,为了不让俺家的淑女丫头脱袜子掰脚趾,我还没有教她超过10以外的加减法呢。
之后我又按照一本练习册上的`题给女儿讲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读法以及使用方法,在我这个“名师”的指点下,俺家的“高徒”闺女似乎还学得挺明白,于是我决定出题考考她。题目主要是在两个15以内的阿拉伯数字中间填上相应的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一会儿的工夫,闺女就全部做完了,我一检查,竟然20多道题全部做对!
“闺女,真是‘天才’啊你?!你太有才了!嗯哪!”我搂过闺女抱着她的脑门儿就开始甓吧甓吧地开亲!
闺女见势也有点飘飘然了,跟立了大功似的对我说:“妈,给我切橙子去!”
嘿嘿,这丫头,还支使起她老妈来了!还了得啊?!
学完了数学学语文,教她在认字的基础上学习写字。前两天学的是“左”字和“右”字。当天学的还好,挺明白的,屡问屡对。可第二天再问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学习次日我再指着“左”字问这个念啥啊?
“右”!
“那这个呢?”我又指着“右”字问。
“左!”
“胡说!再仔细看看!”我又指着“左”字问。
“左!”
“那这个呢?”
“右”。闺女肯定想,反正不是左就是右,还能出啥圈儿啊,老妈真够笨的!
“又瞎说!再看看!”我厉声呵斥闺女,其实她这次是猜对了的,但我是看她不摸规律地胡乱猜,所以故意让她禁不住我这个“老师”的问。闺女一看,两种情况都猜都没有一个对的,竟然“哇”地大哭起来!我又赶紧搂过来哄啊劝啊的,当妈也真是不容易啊。
光学习也不行,还要“文武结合”。想起去年夏天带着闺女遛弯儿时,看到望京体育公园里一群孩子都跟着教练在广场上学习轮滑,他们或俯首屈膝,或背手弯腰,煞有介事呢!我当即就心血来潮地给女儿报名参加了轮滑学习班―――冲动消费好像也是女人的天性,不足为过。俗话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我又毫不吝啬地花掉几百大元给闺女买了专门学习轮滑的“装备”。可是这轮滑却没学几天就被一种惰性驱使给搁浅下了,像以前给她报的英语班和美术班一样地半途而废了。
为啥学习和学轮滑都没如我所愿地学出点“样子”来呢?真让我这个丫头妈郁闷啊。
前途总是光明的,心里的疙瘩也总会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不,前两天无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两会”快评,提到了对于农村低保的“木桶原理”。
何为“木桶原理”?即,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我大受启发!“木桶原理”里中“最短的那块板”不就是“最薄弱的环节”嘛。那,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是否也该遵循这个“木桶原理”?看来,我必须要抓住女儿瑶瑶学习中“最短的那块板”了,比如方法,比如规律,比如持之以恒的精神等等,不抓住这些最薄弱的环节,那我还怎么能当上“天才她妈”啊,真是的了,幸好我明白的还比较早,嘿嘿嘿。
摘自孙思权QQ空间 一,狼性法则
・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二,鱼缸法则
・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茁壮成长,就一定要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克制自已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
・ 走进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办公室门口摆着的一个漂亮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开心地嬉戏着,它们长约三寸,脊背一片红色,头尤其大,长得是漂亮。进进出出的人几乎都会因为这些美丽而驻足停留。头大背红的小鱼们一直在鱼缸中鲜活地生长着,它们过的相当自得其乐,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着众人欣赏的目光。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在小小的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
・ 这一天,董事长的顽皮的小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非常兴奋地试图去抓出一只来。慌忙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碎了一地。鱼缸里的水四处横流,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残喘。办公室的人急忙把它们拣起来,但是鱼缸碎了,把它们安置在哪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中的喷水泉可以暂时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两个月后,一个新生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水泉边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起来了,但令他们非常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有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说可能是因陋是因为喷水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于鱼的生长;也有的说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水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 对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上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来控制自己的生活。
三,南风效应
・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经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狂风呼啸,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淫威,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温暖宜人,行人慢慢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教育活动中,幼儿犯错误那是常有的。教师需要用爱心去化解,而不是用“北风”式的惩罚。小溪里,鹅卵石的前身曾经是棱角分明的顽石,狂风暴雨都不能改变它的秉性,而缓缓的溪水却让它变得圆润晶莹。臻于完美。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缓缓的溪水”、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温暖的“南风”。 美术活动刚结束,爱好画画的婷婷还是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连喝水和上厕所都不去,我反复催促她快去,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低头画画。于是我提高了声音:“再不去我没收你的图画。”她抬头看着我,眼里满是委屈,极不情愿地去喝水和小便了。后来的一个教学活动中,她几乎一直是心不在焉。 几天后又是一次美术活动,爱好绘画的婷婷还是像上次一样全神贯注地画着她的图画,几乎忘记了时间。我改变了处理方法,和颜悦色地用开玩笑的语气对她说:“瞧我们婷婷,真会节约时间,但是,现在要做好上下节课的准备了,把手上的图画放一放,等下有时间的时候再画,好不好?”她很乐意地答应了,把未完成的图画放到储物柜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做上课准备了。还很高兴地告诉我,等下有时间了,她还要在图上画出最美丽的花草,最可爱的小鸟,最慈祥的太阳公公。 我知道,这是温暖的“南风”的力量。对于孩子,我们不能吝啬朋友式的商量、富有深情的眼神、不露痕迹的暗示,只有这样,才能荡出孩子上进的涟漪。 四,“罗森塔尔效应”
・ 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其神话色彩。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倾注了全部感情和心血,雕成后每天爱不释手,深情凝望着它,终于有一天这个雕刻的美女活了,成为王子的妻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到这个神话故事的启发与助手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们说,班上的这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们听。结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在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验的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人意料的效应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有潜力,因此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同时也总结出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它的神奇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但事实上,“罗森塔尔效应”是很多教师都非常熟悉的心理学中的一个典型现象。不少教师已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其加以运用,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爱的效应,关注的效应,就是暗含期待效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期待是一种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深沉而挚爱的情感,它对学生能产生奇特的,巨大的鞭策力和感召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期待变得真诚呢?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外,教师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会仰视学生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总之,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而教师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动力,而且也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这种期望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对被实验的期望越大,倾注的心血越多,付出的感情越深厚,那么被试者的上进心就越强,进步就越快。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我们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五,钥匙原理
就是个性化教育,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同的,在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比美国,在中国,个性化教育似乎还只停留在一句口号、几本教育书刊的中心思想的程度上。虽然人人都在说个性化,也越来越了解所谓个性发展的必要性,但只要一提及无法避免的考试、分数,其它便成了浮云,个性化教育虽然叫好,却很难叫座。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本质往往从社会根源就被忽略殆尽。
孩子也应学会接受批评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法国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进而认定,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的建议下,法国家长往往采用下列方法――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学)说‘喝水’很清楚,但(学)说‘吃饭’妈妈还听不懂―来,跟妈妈再多练习几遍”;“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也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这样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尚未踏上社会的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要求孩子冷静处理
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引申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家长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
建议孩子作出道谢
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让孩子作对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
也让孩子学会作出批评
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
家庭教育应先让孩子学会做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句俗语道出中国家长渴望子女成才的强烈心愿。在如今以考分衡量教育成果的社会氛围中,家长教育孩子往往单纯向分数看齐,忽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要想成才,首先成人”,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闵乐夫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闵乐夫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分成了四块:教孩子做人、提高学习能力、锻炼生活能力、培养习惯。而教孩子做人被他放在了家庭教育的首位。培养孩子成人,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教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闵乐夫认为,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有爱心、讲诚信、有责任心和爱学习的人。
有爱心是做人的基础。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爱父母,同时懂得爱他人,这样孩子才会得到别人的爱。“比如只有一个橘子,家长不要全给孩子,要让孩子分开它与别人共享,这样才不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闵乐夫说,爱心是一种无私的情怀,它是一种美德,更是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
讲诚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要诚实,不撒谎。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不能大意,要抓住孩子的.第一次撒谎。“比如第一次偷拿家里的钱,第一次偷改分数等,一旦发现,一定要关起门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承认错误。”他说,这就像一棵小树在歪枝刚萌芽时纠正很容易,一旦长成粗干改起来就难了。
责任心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是每个优秀的人必须拥有的。现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孩子遇到事情,父母总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为孩子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家长可以每天给孩子安排固定的任务,比如倒垃圾、拿报纸等,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任务是他任何情况下必须完成的。如果孩子某天忘记完成,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闵乐夫说,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认真去做事,做事有始有终。如果负责的精神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活到老,学到老”,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每个人都要随时随地学习充电才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学习的品质。孩子好奇心强,好发问,这是孩子好学的表现,家长一定不要制止孩子发问,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当家长不能为孩子解决问题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读书,从书中寻求答案。
闵乐夫认为,家长要想达到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的良好效果,一定要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一定要在点滴中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影响孩子;只有让孩子学会做人,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家长教育孩子也应因地制宜
家长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要用科学理念作指导,又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支撑。因此,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因时、因地采取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的育儿方式,是我们所提倡的。
要读懂孩子
先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
有调查表明,中国目前有10%左右的少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高峰期为7-10周岁。而厌学、害羞、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问题,并非进入小学才突然出现,而是在0-6岁被“培养”出来的。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健康。因为家庭气氛、家长的思想行为和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如果家长一味关注智力发展、看重考试成绩、拔苗助长,这种单一维度培养的做法,偏离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其结果不但培养不出聪明的孩子,还会因为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学业的进步。
作为家长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走入孩子心灵的深处。只有读懂孩子的生存环境,读懂孩子,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早期教育。
成长早期的孩子,如一片肥沃的处女地。精心的`种植者,把它打扮得葱葱郁郁,而粗鲁者只会让它越来越贫瘠。
教养需因地制宜
父母需反躬自省
当红电视剧《北京青年》中有这么一句有意思的台词,相信广大中国父母都很熟悉:“我都是为你好!”这是典型的中式教养。养孩子的大忌,就是不过问孩子的想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设计孩子的发展模式。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或者活泼,或者安静,或者敏感等等。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它们还随时受到生存的环境、文化、人际关系等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气质与人格本身无优劣之分,关键看我们如何去教养。父母的第一要务,即摸清孩子的气质类型,协调抚育技巧。
粗放的教育,通常是“一锅煮”,生搬硬套地用一种模式教育所有孩子。精致的教育,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和气质类型,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因此,让早教逐步精细化,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作为家长,有责任去反省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修养、自己的胸怀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条件。
家庭教育:再忙也别忽略了孩子
今天办公室里接待了三批家长。
无一例外的,都是孩子成绩差、多次违纪、厌学;无一例外的,家长都说:太忙,起早贪黑,没时间管孩子;无一列外的,都等到孩子坏习惯已经形成、学校多次管理教育无效,请家长来校时,家长才追悔莫及。
其中,一位家长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成天起早贪黑的,早晨孩子还没起床就出门走了,晚上回来时孩子也早睡了,一天不见得能见到孩子一面,更别说问问在校情况、辅导孩子学习了。做家长的整天忙活,就想多给孩子攒点钱,现在吃、穿、用别委屈着,将来成家立业时有个好基础。我们光忙着给他挣钱了,没时间管他,没想到他……”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衷:我们这样忙,为的还不是孩子?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体谅大人、这么不争气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负有很大责任。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生理、心理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学习压力骤然增大、成绩出现分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良好性格、道德品质成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表面看来“长大”了,但内心还远远没有成熟,且是意志最为薄弱、最容易“学坏”。这个时期的孩子,最需要家长有效的引导、帮助与关爱。
有多少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约束,放学出了校门就流连于网吧、台球厅;有多少孩子,缺乏与家长的合理交流,“物质奖励”与“暴力压制”使得孩子性格偏激孤僻;(励志名言 ) 又有多少孩子,在家中找不到温暖与关爱,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或是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甚至上当受骗、误入歧途。家长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都摆在眼前了,你们没有注意到吗?
家长们总是忙、忙、忙,那么请你们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忙忙碌碌,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谁?回答一定是――为孩子。那么,我们为孩子的将来付出这么多的辛老,却因此忽略甚至耽误了孩子的现在,这样的忙碌值得吗?难道真的等到有一天,我们终于为孩子挣下了一座“金山”,却发现我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寄予我们无限期望的孩子,已经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到那个时候,才后悔没有多看孩子一眼,多拉孩子一把;可是,已经迟了。
我们不要等到将来大错铸成才追悔莫及。家长们,从现在起,再忙,也别忽略了孩子。
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懂得尊重孩子
近日两条新闻耐人寻味。一条是某市两所中职校将“尿检”列入学生体检项目,为的是查学生“早孕”;一条是湖北省推出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办法,其中规定,未经允许,偷看孩子短信、书信、邮件属违法。两条新闻乍看全无关系,其实有着共同的指向,即教育是否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推行“尿检”的两所学校也许是出于好心,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自尊自爱,但对所有学生一概推之,其实是在怀疑和否定他们,有学生说“感觉践踏了自尊”。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这种方式不可取,反而会演变成“好心伤害”。
其实,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同样犯了“好心伤害”的毛病。比如,为了解孩子是否早恋,偷看他们的日记和短信;看孩子在房间是不是写作业,隔着门缝观察;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戒孩子网瘾,不和他们商量,直接将其送进“训练营”,孩子遭受了另一种心灵伤害。
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同样有其敏感的一面。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育者和家长都要懂得保护孩子自尊,不能采取触犯孩子自尊的强硬措施,也不应擅自为孩子作主,因为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失去对你的信任,最终达不到教育效果。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教育者和家长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如果我们心中有这根“弦”,就会改进一厢情愿的教育方法、要求和目的。对待任何问题,不妨转换身份,从孩子角度考虑一下,多想几个“孩子会怎么想”、“是否让他们觉得不舒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他们平等对话、交流情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也应尊重,社会也需教育作文
某日因飓风问题,某机场一航班无法正常飞起。在场的家长们“指示”未成年的孩子在货台里游戏,影响航空人员的正常作业,航班不能准时,家长能够投诉,但更应站在敌对场上相互理解,假设使用这些无知的幼孩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孩子是家长抚育的,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庄严。作为监护人,家长本来应在孩子无知的时期替其维护这项权力。但是机场上的家长们,你为何要掠夺孩子的这项权力呢?孩子是无知的,但又是有知的。人在幼年时期里不懂得生命的含义。有时面临相同微小的'幼猫,幼狗可能会一时欢喜而误使其逝世,然孩子稍大一些,就不会如此”残暴”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会用纯真的心去保护这些心爱的小天使。这说明孩子虽小,但其幼小的进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进程,家长们的智力老练,深知打乱公共事务的不当,但你们又让孩子们”学会“这些。这尽管解了一时之气,但从久远来看,这些行为对自己的孩子却有不良影响。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力,孩子不应是木偶玩具,自身也需求被尊重。
何为社会?人组成了这个社会。何为人?人是从幼孩一步步经过学习,终究铸成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纵情发表了无知的人的可怕;中国传统便有“人不学,不知义”;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任何无知的人都会遭到社会的排挤与压力。本案例中这些家长的行为现已表明了他们不老练的心智,并显现了他们遭到的教育的”无用功”。这说明一个社会的杰出次序的实际需求德育来推进。习主席自掌管国家大事以来,愈加注重了对中国人“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的养成。正所谓育树先育苗,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假设一个家庭中各成员相互容纳保护,而另一个家庭中充满着抢夺和严重的气味,那么这两个家庭能培育出怎样的孩子可见一斑。因而,社会教育的根底重在家长教育。校园,社会是个人与团体的交融,此刻,孩子们应学会协作与竞赛而不是像案例中成长人的“小家子气”。一个优异的社会里,必定有着优异的个别,而个别贵在能接受教育。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予我们一个容纳,影响了子孙,也谋福了社会,何乐而不为?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近期各种熊孩子事件频频上榜,惹得大家对怎样正确教育孩子产生了各自的看法,是应该顺其自然地任其成长,还是应当适时地加以修剪施肥,如何教育好孩子成了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
上周在上班的公交车上遇到一对儿可爱的母子,这对母子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这个妈妈一直在跟男孩说话。
车停站了,一个大男孩从前门下车,那个妈妈就问小男孩:“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是在哪个门上车哪个门下车呀?”
小男孩支支吾吾答不出来,妈妈就很有耐心地说:“上次不是教过你了吗,前门是上车,后面是下车,如果从前门下车的话就会撞到上车的人。”
小男孩点点头。
妈妈又问:“刚才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个大哥哥是从前门下车?”
小男孩挠挠头,看样子并没有注意到这点。
妈妈又说了:“你要注意观察呀,因为在brt站台前后门都可以上车,所以大哥哥也可以从前门下车。”
其实在生活中我很少遇见这样教孩子的家长,曾经在乘地铁过刷卡闸门的时候遇到过一位母亲,她自己刷卡过了闸门,小女儿没跟上,被关在了外面,那位母亲就对着女孩大发雷霆,把女儿骂哭了也没住口,一旁的父亲只好一边哄女儿一边给女儿买票。
为了省两块钱的车钱,至于吗?
车子还在往前开,妈妈又问小男孩:“现在报站到哪了?”
小男孩答不上来。
妈妈又开始辅导了:“要注意听报站,不然以后自己出来玩都不知道怎么回家,坐过站了怎么办?”
小男孩点点头。
谈话间了解到小男孩想学画画,妈妈却觉得他还小,想大一些的时候再让孩子学习。
她跟男孩说:“学画画需要耐心和观察力,刚才妈妈考你的都答不上来,画画的时候先要在脑子里有一个图案,然后下笔把它画下来,这就需要你用心观察,而且画画的时候,你得一直坐着,你坐得住吗?”
我终于听到小男孩说话了:“可是别的小朋友都在学呀!我也想学。”
妈妈就说:“不能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呀,等你长大一些,还想学的话,妈妈就带你去学,好不好,现在你可以先学会观察。”
小男孩似乎还是不太高兴,大概也没听懂吧,不过他到没有跟妈妈闹别扭,一路上都很安静,也会跟着妈妈的指点去观察车窗外的景物。我觉得这个孩子真的挺可爱,不吵不闹,比起那些喜欢尖叫吵闹的熊孩子来说,真的很招人喜欢。
这位妈妈教会孩子的,不是你不能去学画画,而是学画画前你要先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妈妈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要多得多,一路上她都在跟孩子交流互动,没有强硬的命令和指责,对话是平等而有耐心的。
有趣的是,这位妈妈中途给孩子的老师发短信请假,理由是要带孩子去玩。
她跟孩子说:“该玩的时候就好好玩,不过记得晚上要完成功课哦。”
如果是我,大概会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吧,不管怎么说,扼杀天性不行,不管不教也是不行,顺其自然地成长,同时注意修枝剪叶施肥,也许能盛开更美丽的花朵。我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别忘了我们曾经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