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朋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我没见过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朋友(共含5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没见过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朋友

篇1: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朋友

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朋友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生下来到进入幼儿园之前,只面对一个缺少伙伴的环境。虽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让孩子并不缺少智能、身体成长的条件,但是这些家庭人员和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这样的成长体验让一些进入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也丧失了交朋友、与人相处的能力,产生“交际障碍”。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父母应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朋友,或者帮助他找些好朋友。

3岁后,宝宝开始表现出对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兴趣与关注。幼儿期的宝宝开始踏入同伴行列。大多数宝宝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迫切要求寻找小朋友,并加入到其中去。在于朋友们的交往中,会促进宝宝的社会化发展。

・宝宝花很多时间与幼儿园的伙伴、邻家同伴以及聚会中的玩伴一起游戏。虽然游戏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游戏中可以随心所欲,他的行为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制约。随着游戏从平行性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在游戏中同伴关系也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发展到比较协调和有规则的结合。

・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宝宝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从而调试其“自我评价”。与同伴的.游戏也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这些活动,都使宝宝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与同伴交往不仅能使宝宝理解对方的态度和愿望,而且能使宝宝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朋友的合作、同伴之间的约束,这正是宝宝体会与尝试与他人在“互动”中传达关爱的前提。

幼儿末期,宝宝在与家庭以外的同伴进行交往中和其他社会行为中学到了许多新的行为方式,并且养成了一套行为习惯。这将使他们成年后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篇2:孩子也需要表达

孩子也需要表达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老子说了算,儿子要无条件的听从老子的。所以,在这种传统方式的影响下,孩子在家中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家中的成人在谈话,孩子插嘴打断了成人的谈话,就会遭到呵斥“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如果孩子申辩,可能遭到更严重的训斥。

当孩子有情绪或发脾气时,父母也会阻止,让孩子不能乱发脾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被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成人之后,遇到适合的时间和场景就会爆发出来,影响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甚至伤害他人和自己。

前段时间被炒得纷纷扬扬的传媒大学女生失联被杀的事件,犯罪嫌疑人叫李斯达,杀人的理由是为了寻找刺激,发泄一下。十几年前的马加爵、几年前的药家鑫,还有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杀害室友的黄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需要发泄。如果他们从小能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表达的成长环境,也许不会发展到害人害己。在他们自己承受着应得惩罚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同时也遭受着灭顶之灾。那么家长应如何让孩子不积累负面情绪,学会表达呢?

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表达情绪的家庭情感氛围。

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系要和谐,因为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主要来自父母的爱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乐观向上,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能使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孩子拥有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关键。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平等沟通。

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父母给与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尊重的爱。让孩子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是顺畅地情感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威胁或惩罚,跳出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其三,多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及时释放情绪。

很多家长在孩子哭或有情绪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制止孩子,不给孩子发泄情绪的机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情绪积压越来越多,抑郁纠结,逐渐积累,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走向极端。在孩子有情绪时,最好的方法是认可孩子当时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发泄情绪的权利,只是在发泄情绪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既不要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

做一个好父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每个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3: 孩子也需要“炒作”

孩子也需要“炒作”

在我日常接触到的咨询家长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于赏识孩子存在很多的误区,以至于虽然知道应该赏识孩子,但真正做起来、做到位的很少很少。大家都知道,要让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力量、积极向上,离不开赏识孩子,可是,我们为什么赏识了也没有效果,以至于得出赏识无用的结论。这里,我们来讨论讨论赏识孩子的智慧——放大赏识。

放大赏识,就是把一丁点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方面无限地放大,进行正面强化,孩子就会向这个方向发展得越来越好。

我家五岁的大女儿有一天想吃饺子,于是我们提议大家一起来包饺子,我对她说:“你从来没有包过饺子,但是爸爸妈妈猜你包的饺子肯定很好看,而且很好吃。”(提前赏识)孩子妈妈在旁边说:“是吗?真的吗?”我对孩子妈妈说:“你不相信,等下让她试试。”这下她可来劲了。

这个时候妹妹吵着要去游泳,原来游泳我们都是带两个小孩一起去,正犯愁怎么安排的时候,姐姐说:“那这样吧,我在家和妈妈包饺子,爸爸带妹妹去游泳,等你们游泳回来就可以煮饺子了。”我们很惊讶,就说:“姐姐真懂事!不愧是个姐姐,那么关心妹妹照顾妹妹!”这样,她又觉得自己是一个关心妹妹照顾妹妹的好姐姐了,建立了她的责任感。(赏识孩子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孩子发展出更多的优秀方面)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妈妈不停的说:“真的,你包的饺子好漂亮!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还不会包呢,现在像你这么大的很多小孩都不会包饺子。我们家Yoyo好棒!”于是她就越包越起劲。然后我们就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当着她不停地说。后来我们又把这个事情给其他没有看到的家人说,甚至打电话给远在老家的爷爷说,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又给亲朋好友说,还在班级群里面给老师和同学家长们分享,她得到了大家的欣赏和赞美,就正面强化了她这方面的行为。

或许在别人看来就是一点小小的事情,我们觉得对于当下的她来讲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于是就无限地放大,后面再上升到她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了,会干一些家务了。于是,后来她就会在吃饭的时候帮忙端菜拿碗筷,吃完后收拾碗筷、收拾桌子,甚至洗碗、扫地她都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开心。因为她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有了被肯定、被欣赏、被认同的感觉,有了价值感、成就感、重要感。这就是放大赏识的'作用。

我们不要小瞧那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事情,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它,孩子就会在这些方面的得到强化。所以,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哪怕只有一点点苗头的优点,我们不妨拿着放大镜去看,当我们时常去关注它并引导到更高的位置时,孩子就会向这个方向发展。当有人在网络上炒作,大家都在讨论某个人或物时,这个人或物就容易红起来火起来,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对于孩子刚刚表现出来的一丁点好的苗头,我们不妨也“炒作”一下,“抓住它不放”,反复利用,说不定我们抓住的那根细线会带出一颗又一颗珍珠来。

(来源:艺博家庭教育/作者:张磊,中国家校合作教育指导师、中国艺博父母学院亲子老师、中小学学习方法设计师/编辑:新媒体运营部)

篇4:教育孩子也需要自信

教育孩子也需要自信

自信和乐观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助推器,同样,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应该树立这种观念,永远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当这种自信快乐传递到孩子身上,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自信乐观――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上课铃声早已响了,可三年级二班的教室里还像集贸市场一样嘈杂,几个男生还围在小胖的课桌旁边聊得起劲。 小胖大声地问:“你们猜,傻瓜在后会变成什么?” 这是小胖昨晚在网上找到的脑筋急转弯题目,其他几个男生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 年过50岁的数学老师早已进教室了,见同学们还没有安静下来,他便“咳”了一下以提醒同学们该上课了。 本来这个急转弯题目的答案是“老板”,但听到老师“咳”了一下之后,小胖马上大声地说:“是老师!” 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翻,数学老师的脸色立刻变成了猪肝色…… 下午,小胖的爸爸李思被紧急召到了数学老师的办公室。李思在耐心听完数学老师列数小胖的种种“劣绩”之后,平静地问数学老师:“老师,你是教数学的,你能不能帮我计算一下在我家小胖的所有行为中,他的不良坏行为占有多大比重?” 数学老师稍为思考了一下说:“20%左右吧。” “哦,那也就是说他80%的行为还是可以接受的?” 数学老师觉得自己被上套了,气愤地说:“我从来没见过您这样的家长……” 的确,这样的家长不多见,但这就是高情商的家长的典型!高情商的家长乐观自信,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高情商家长都非常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他们极高的识别感情的能力,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然也了解自己的短处和弱点),从来不怕孩子淘气和“不听话”,能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正因为自信,所以高情商家长也都是乐观主义者。他们可以承受孩子给他们带来的各种麻烦和闯祸,能在麻烦和闯祸之中看到机遇而不是危机。乐观的家长能够积极地看待其孩子,期望从孩子身上看到最优秀的东西,使得孩子总是期待未来会变得更好。 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是高情商家长的共同特征。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既有长处也有短处。作为家长,最重要的寻找孩子身上的长处而不是短处。通过寻找孩子身上的长处,不仅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需要,也是对自己孩子保持乐观心态的基础。 如果家长不是像李思这样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的话,那他们就永远也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如果李思像数学老师那样,把80%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小胖20%的消极方面,那小胖的消极方面就会在李思的眼中膨胀,而小胖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就会自动消失。相反,如果李思把80%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肯定和鼓励小胖身上的长处和优点时,那小胖身上的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了100%。 高情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乐观自信不是盲目的,它是来自于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就像李思这样,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他没太对小胖辱骂老师太当回事。对小胖这么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说“老师是傻瓜”并不是成心来侮辱老师的人格,他只是觉得开这样的玩笑能捉弄老师而觉得非常有趣,觉得自己“成功啦!”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但玩过之后,他们就会厌倦,失去了兴趣,所以,李思会提醒小胖不要再捉弄老师了,但也不会把这事无限上纲上线,以为小胖人品出了问题。在李思看来,像小胖这种能捉弄人的本事正是他健康活泼的表现,说不定正是这种能力蕴涵着小胖未来的创造力。 对一些家长来说,如果听到孩子骂老师是傻瓜这种事,不仅会狠狠地惩罚孩子,而且孩子在他们心中会变得“朽木不可雕也”!为什么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看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呢?主要原因是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他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就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家长总是看不见孩子的优势和长处,那家长就会形成一种焦虑,对孩子的态度将会越来越严厉;由于家长越来越严厉,孩子的叛逆也将越来越强烈,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家长最终将孩子推向与自己期望相反的道路。 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关键在家长自己身而上,而不是孩子,因为每个孩子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如果家长重新用正面积极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孩子,那他就会慢慢地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优点和长处。比如,孩子陶气,正是孩子健康活泼的表现;孩子爱打架,正是他自信与坚强的表现……也许,到最后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是老天爷特意赐给自己的礼物”,所以,人们常说“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如果家长这么看待自己的孩子,那他们对孩子的态度自然就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变了,家庭教育的气氛自然也会改变。 但是,家长不要幻想孩子会变得完美无缺。家长要努力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但希望孩子完美是不现实的,追求完美的家长在最后往往会非常失望。家长发现了孩子的进步,自然就会鼓舞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快速成长。 反思:你的孩子身上有哪些优点和长处?

篇5:孩子也需要尊重作文

孩子也需要尊重作文

读了杨红樱阿姨的《能闻出孩子味的乌龟》这本著作后,我明白了:孩子也需要尊重。

该书写在一个百年一遇的盛夏,一只刻着甲骨文的乌龟,不知道为什么闯进了笑猫的秘密山洞,它语重心长地对笑猫说:“只要生活在有孩子味的地方,心就永远不会变老。”乌龟还驮着笑猫和老老鼠,一路闻着孩子味,从翠湖公园来到了马小跳的家……

这本书道出了我们小孩子的心声。文中描写的“安琪儿的妈妈”和“杜真子的妈妈”,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很多。

书中说的孩子味儿,是指我们小孩子的童心。乌龟说得不错,只要你一直有童心,那你的心就不会随着年龄一直衰老下去。可是,现在有童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像安琪儿的妈妈或杜真子的妈妈那样,把孩子当成了木偶,想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必须得干什么,一点也不尊重孩子。就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逐渐失去了童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头”。

还记得刚开学时,有一天我在文具店里买本子,旁边有一对母女也在挑选学习用品,那个小女孩从架子上抽出一本506格的.稿纸,她妈妈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大声地骂她:“你才读几年级呀?现在就买这么大的本子干嘛?”小女孩吓了一大跳,她动了动嘴唇,似乎想反驳,可是又把话咽了下去。小女孩把稿纸放回去,又拿起旁边的包书套,这时她妈妈又凑了过来,继续大声骂:“买这种东西有什么用?浪费钱!”她的样子好像是今天受了什么气一样,直把她女儿当成出气筒,凶得不得了。小女孩只好又怯怯地把包书套放回去。看了这情景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唉,这位妈妈也许不知道,她的行为会使她的女儿不再天真活泼,不再灵动可爱,只会慢慢失去童心。因为她不尊重她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这样,打着“爱”的旗号,理直气壮地不尊重孩子,肆无忌惮地做各种伤害孩子的事情。比如天天逼孩子上辅导班、在公共场合责骂孩子、不许孩子看电视、不许孩子玩……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就是因为你们这样做,才使得有童心的孩子越来越少。其实,孩子也需要尊重。

教育孩子也需要自信

孩子也需要赞美作文

飘,也需要方向

父母必知!孩子的十大需要

父母需要长大读后感

孩子需要鼓励作文

生活需要朋友作文

作文 成长也需要坎坷

亲情也需要用心散文

爱也需要理解演讲稿

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朋友(合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孩子需要父母,也需要朋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