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平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共含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平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

篇1: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

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

《兰亭集序》是一篇集会上所赋诗作而写的书序。我们通常认为作者独出机杼,从一次游宴活动谈到有关生死的人生感悟,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探索人生哲理, 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其理性的思考,显得不同凡响。但笔者认为这只是我们在拔高王羲之作品的思想高度,刻意地追求作品的思想倾向,迎合政治需要,事实上作者另有主张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大讨论。他认为现存的《兰亭序帖》不是王羲之的字体,当时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行草。他认为是经过后人的增改,序中关于生死问题的一大段的议论就是后人伪托。伪托者就是隋僧智永,因为王羲之性格倔强洒脱,勇于进取,不会有如此悲观消极的思想,再者,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悲痛,是“无病呻吟的绝顶”,悲得没有道理,这是其一。

其二,先看文章开头。开篇交代《兰亭集》产生的时间、地点、与会人物及“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活动、当地优美景色及与会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心情,点明了这本诗集产生的经过。然后,作者接着写自己看了诗集后的体会,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说“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死生亦大矣的体验”③来批判诗集中也有诗作的当时名流和好友,来显示自己的不同凡人,不随时尚,不随波逐流。那么,他在下文究竟写了些什么?

文章结尾很明显地在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思是说:后代看(这本诗集)的人,也必将在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那么,后人将在“斯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启发就是作者在文中所阐明的一个鲜明观点:“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时代变化,但诗歌中抒发的感情与作者的个人情趣有关。这是王羲之在看完《兰亭集》得到的体会。

“夫人之相与,…..岂不痛哉” 这段话,作者要说明的一个简单事实是:一个人在社会上交往的一世中 ,爱好性格不同,但由于接触的事物在变化,在事物变化的不同阶段,心情感慨也会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见闻经历不同,思想情趣也会不同。正因为如此,王羲之继续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至此,王羲之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在这本诗集中悟得了一个道理——这些参加集会的诗人面对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优美景色,抒发的却是迥然不同的感慨,是因为这些人的少长不同,爱好性格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因此,思想情趣不同、精神境界不同。有的人在山水中忘记了一切忧愁和拘束——“散怀山水,萧然忘羁”,有的人从“茂林修竹”中体悟到“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样的生生不息,有的人面对“清流急湍”却慨叹“万殊同一理,安复觉彭殇”。他的意图就是让后人在自己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要从了解与会者的经历和情趣着手去正确地理解诗集中的这些诗歌表达的不同情感。这正是写书序的要求和目的。

回过头,再来看“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意思是说:所以一 一写下当时与会者的.名字,抄下他们的诗作。一个“故”字,就说明上文叙述的是“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因。那么,作者在文中究竟叙述了哪些原因呢?

第一,一个人在“欣其所遇暂得于己”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时、“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这四种不同情况下,自然会产生“快然”——“感慨”——“兴怀”——“痛”四种不同的感情。在理解“况修化随短终期于尽”这句时,也应该与前面理解“当……及…..”一样看作是“当在…...时”, 同理,在理解“向之所欣”时,也应.该看作“当在……时”。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四个人生阶段也很容易理解:青年时,中年时,老年时,暮年时,那不是任何人都会有快乐满意、忘记一切烦恼和拘束——埋怨感叹世事纷繁——惋惜伤感时间流逝——悲哀痛悔一生虚度等种种不同的心情吗?显然,这段文章王羲之不是在借题发挥、高谈自己的生死观。

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固”解释作“才”,是造成对下一段文章理解错误的根本原因。查《辞海》《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固”如果用在动词前,可以有“已经、一定、本来”等解释,用在句子前可作“岂”解,但没有发现可释为“才”。所以,这句话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本来必定明白,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是虚妄错误的,可是,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可能也不理解我们这些人中有的人“一死生齐彭殇”的个中缘由。这是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第二个原由。不过,因为后半句省略而没说出来,造成了一般人的误解。有人把这句话看作是在力斥“一死生”“齐彭殇”,“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显然是理解错了。如果一定要说“批判”什么的话,应该是批判谢安、王玄之、王徽之等人只顾游山玩水、不思进取、不求建功立业的思想。

综上所述,我认为,《兰亭集序》不是借题发挥,阐明他的生死观的抒情散文,而是旨在阐明自己对“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为什么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描写不同感情不同体悟”这一现象的探讨性观点,指导后人正确理解诗集中诗歌的介绍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最典型的书序,是对“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最具体最生动的解说。

篇2:兰亭集序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各抒情怀。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趁兴疾书,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传颂千古的书法艺术作品。全书共28行,共计324字。通篇笔势纵横,点画相映,变化无穷,似有神助。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布局错落有致、浑然天成。

《兰亭集序》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更是书法艺术中的杰作,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盛誉,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真迹据说在唐太宗去世的时候葬在昭陵,有褚遂良、虞世南等大家临本传世。《兰亭集序》被人称为“书法精品中的精品”。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以线条为表现手段,通过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书法家的美学追求和人格情操。千百年来,我国书法界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但是,正如钟柏华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自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得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晋人的书法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了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峰,在他们面前,后人只能叹为观止矣。而在晋人书法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极品。

王羲之山东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他们父子历来被称为“二王”。王羲之七岁就开始学书法,初从卫夫人,13岁时书艺以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后来他四处游历名山大川,见到李斯、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使他获益匪浅,集秦汉历来诸家之大成,融汇古今笔法,加以变化发展,开创一代风情,形成独特风格,具有自然的天性和人格的风采,被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可以说是采天地之灵气,集人间之精华。在如画的山水风景中,与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宛若天成。据说兰亭集会以后,王羲之又写过几幅想分赠亲友,但再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了。《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唐太宗独具慧眼,指出其“若断还连”与“如斜反直”两大特点甚为精彩。《兰亭集序》的“若断还连”是指这幅书法作品的总体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宜,在连断的处理上很有特色,整幅作品呈现出断续之美,因而在章法上具有生动活泼的气韵。

“如斜反直”是指《兰亭集序》中每个字的大小、斜正均有变化,其中不少字均已侧势取胜,常常是左低右高,貌似倾斜,然而在整幅作品之中却恰到好处,呼应对比,变化无穷,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骨力劲健的气势和特色。当然《兰亭序》的成功之处,关键还在于人格的风韵和书法的风韵。

篇3:《兰亭集序》的主旨值得探究

《兰亭集序》的主旨值得探究

一位老师教《兰亭集序》 ,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编著的《教案》和《教师用书》内容分析和翻译给学生讲课 , 学生感到很难懂。问几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和正在大学读书的学生,他们说,我们大学里的老师也是像参考书说的那样给我们讲的,学了后,对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是稀里糊涂的,说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情况令人注意 , 问题究竟在哪里?我反反复复读这篇文章,并查阅有关的辞书和史料,竟得出了与教学参考书大不相同的看法:第一,《兰亭集序》没有“借题发挥”“宕开一笔”抒发自己对死生的感慨,是紧扣书序的要求和目的写的一篇标准的书序。第二,其主旨不是“谈自己的生死观,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于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兰亭集序》原文第二、三这两段文字进行了不同于参考用书的翻译。今抄下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进退浮沉一世,有人会在室内与人家高谈理想,有人会随自己的喜好放纵无羁。尽管爱好千差万别,性情不同,但当他接触到令人喜欢的事物,或遭际得意时,就一定快乐满意,竟不知老之将至;等到对接触的事物厌烦时候,感情就会随着变化,产生感叹;在先前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顷刻间完全消失时,更不会不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更何况在人的寿命随着自然,最后临近消亡时,(读到)古人说的“死生亦大矣”(这些话),难道会不痛悔(虚度一生)吗?

(我)看过去人产生感慨的的缘由,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不面对文章(有的)惊叹(有的)伤感,(但我)心中不能明白的是:本来明白把死生一样看待,把彭祖似长寿的人和夭折的殇子等同起来是虚妄的胡说,(但是,有的人却为什么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的人,也像我们现在的人看过去的人(不明白其中缘由),这是可悲的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与会者的人,抄录下他们所咏的诗。(让后人明白)虽然社会不同,情势有差别,(但)每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由,(是与)他个人的情趣一致的。后代看(这本诗集)的人,也必将在(我的)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

我与中语室编的《教案》译文不同之处有:把遗漏的“所以兴怀”一句补译了上去。把“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都看作状语,与前面的“当其所欣暂得于己”“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一样译成“在……..时”,把“古人云”前的句号改成了逗号。把“不能喻之于怀”后的句号改成了冒号,把“固”译作“本来”,顺着思路在“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 为妄作”后,补充上一句省略的话“但是有的人为什么却把死生彭殇等同起来”。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翻译?我的理由是:

⑴ 我翻了好几种辞书,“固”没有“才”这种词义,只有“本来、一定、必、姑且”等意义。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只能解作“必、一定、当然、本来”等。

⑵ 说王羲之能“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欠妥当。首先,谢安生于3,王羲之生于3,两人同是出身于东晋最负盛名的士族家庭(有后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诗句为证)。《晋书》说:“(谢安)善行书,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盛名。”而王羲之则“司徒(王)导之从子也。……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其次,两人是好友、“同志”,青年时期就同样“以文义冠世”受朝廷青睐,却热衷于游山玩水而不肯做官。《晋书》就这样记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亦居焉。孙绰李允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晋书》说:谢安“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作文,无处世意。”王羲之也“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但是,谢王两人的思想却因为遭际不同而稍有差异:因为谢安“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峻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王羲之因为未曾由于推辞不就而遭禁锢终生,所以,谢安“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谓之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安曰:秦用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所致患也?”这些叙述所反映的不同思想和不同处世态度在《兰亭集》的诗歌中都得到了极形象生动的体现。从这些史料看,王谢两人思想情趣变化的时间有不同,谢安仍然执迷伯夷“无处世意”,不想为国效力,超然世外时,而王羲之却已因看到“四郊多垒”的形势想劝说谢安及时为国效力,但“批判”之类说法就有点儿不合情理,因为两人究竟是同样出身于士族阶层的好友,且一度时间有过相同的爱好、性情,也有过相同的辞召行为,只不过这时王羲之已不再沉溺于游山玩水和清谈之中,主张一个人应该及早建功立业罢了。这大概也就是序言中所说的“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吧!

⑶ 大家公认,《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序言应该写些什么?人人皆知,特地为《兰亭集》作序的王羲之岂不应该更清楚?既然是书序,理应按照书序的要求和目的来构思全文的内容。第一段是按序言要求写,那么第二、三两段自然也不应随意“宕开”“借题发挥”,离开写序的.意图和目的。如果照我的译文理解,那么全文恰好是一篇标准的序言。因为第一段交代了诗集形成的背景,第二、三段则交代了自己“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原因和目的,王羲之清楚地说“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情势有差别,但每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由,是与他的思想情趣一致的。他要说这个道理的原因则是:“后之视今亦由之视昔”意思是说,自己这样的今人以前读古人的诗文(例如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时不明白,所以后人也不明白我们这些今人(面对同样景物会有不同感慨)。因此王羲之写序目的首先是为了便于后人读《兰亭集》时,理解王玄之王徽之为什么会“萧散肆情志”、“萧然忘羁”,谢安为什么慨叹“万物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而自己却为什么高歌“适我无非新”。简单的说,即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情趣。

⑷ 本文是永和九年王、谢两人在三十多岁时写的,《王羲之传》说:“羲之自为之序而申其志。”就是说:王羲之亲自为《兰亭集》作序来表达自己(每个人都应该为朝廷出力)的思想:劝告青年人不要沉溺在游山玩水之中忘记一切事业,劝告同龄好友们不要一味地伤感慨叹, 如果现在年纪尚轻就不想建功立业,将来年老时读到古人的“死生亦大矣”岂不要痛悔虚度一生了?这不是已经清楚地说明了王羲之写本文的意图了吗?

这样,目的交代了,意图也清楚了,主旨不是这些又该是什么呢?

我觉得,说 “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有给人不符合客观实际,过分拔高王羲之之感。说主旨是“谈自己的生死观” ,就只能牵强附会,用“借题发挥”“宕开一笔”之类的话勉强地自圆其说,造成“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却越糊涂”结果。

因为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教学参考用书是根据《名作重读》里等名家的说法编写的,指导着全国范围内的中学语文教学 ,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兰亭集序》的主旨重新作一番认真的探究。

篇4:《兰亭集序》结构分析

《兰亭集序》结构分析

【课文结构分析】

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1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部分(2~3)抒发作者人生感慨。

【课文结构图示】

析“ src=”///pic/original/allimg/150723/292535-0.jpg“ style=”border-width: 1px; border-style: solid; width: 373px; height: 93px;" />

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19)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所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了王羲之这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教大家读了三遍文章,又帮助大家梳理了生字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可以说第一课时大家学习很充实。这样的课很实在但也没有什么新意,当然也是最保险的课,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闪失。那么,第二课时我仍然这么上吗?我也知道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主题,我带着大家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但我总觉得这样上太乏味,缺少创新。第二课时应该体现一下新课改的'精神。怎么上呢?我在思考之时突然大脑的屏幕上仿佛有一个闪电闪过──对联。对呀,这篇文章能不能用对联带动起来呢?我还记得我在上一届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曾撰写一副对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学生对这副对联也很感兴趣,都纷纷抄在书上。如果我也用这副对联带动文章的讲解可以吗?我在心里默默地设计起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来。很快我的第二课时就设计出来了。

现在想一想,我的这节课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同学们卖了个关子:“今天这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要作一副对联!”同学们一听就慌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拟过对联。“这副对联很好拟,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于是我边带着学生读文章边分析文章的精邃,边拟出如下对联: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篇5:《醉翁亭记》思想主旨分析

《醉翁亭记》思想主旨分析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中心思想

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中心思想: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篇6:兰亭集序阅读分析及答案

兰亭集序阅读分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交好。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D.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着。

解析:B项,曾:乃,竟。

答案:B

8.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岂不痛哉 ②死生亦大矣 ③当其欣于所遇 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 ②感叹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 ②判断句 ③陈述句 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 ②反问句 ③介宾结构后置 ④省略句

解析:第①句是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第②句应翻译为“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是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第③句中“于”是状语后置的标志;第④句是省略句,应为“则与(之)斗卮酒”。

答案:B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时总是感叹悲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这才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解析:C项中的“向之所欣”应译为“以前感到欢快的事”。

答案:C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意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解析:本文最后一段交代作序的目的:引起后人对人生、死生等问题的共鸣。这一句应译为: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所论述的生命这件大事)吧。所以只有C项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得最确切。

答案:C

篇7:兰亭集序艺术手法分析

兰亭集序艺术手法分析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内史王羲之余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为“祓禊”之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结成诗稿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乘兴作序。王羲之执鼠须笔于蚕茧纸上写就《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由于王羲之当时酒后微醺且兴致甚高,是在一种极其愉悦的状态下写就的这篇《兰亭序》,故全文书写自如,用笔精妙,达到王书书法用笔之极致,据说后来屡次书写也不能及。后世有“天下行书第一”之称。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爱,死时殉葬昭陵。唐太宗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等人双钩廓填,分赐诸王近臣。现今留传下来的这个摹本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元郭天锡跋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以讹传讹,遂被后人误称“冯承素”摹本。该本很忠实,连原帖中的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涂改钩描之处也一并摹出,最能体现大王侧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特点,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兰亭序》还有所谓“定武兰亭”,实乃欧阳询拓临,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辽时耶律德光破晋后携石北去,其死,石弃杀虎林,宋庆历间发现后置定州,唐在此州置义武军,乃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成定武,故此石拓本称“定武兰亭”,宋以后士大夫几乎家置一石,多学大王多以此为正宗,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了十三段跋语,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最善,评右军之书多以禊帖为最善,而真迹已亡,其刻石当以“定武本”为最善。清汪中竟称“不见定武真本,终不与论右军之书也”,将此本的地位抬得很高。但我们将其与“神龙本”相较,就会发现其中差别不啻天壤,此当是今人托印刷进步之福也。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兰亭序》乃“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用笔的遒媚劲健,流贯于每一细部。如:

横画,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竖画,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各尽其妙;

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

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

挑,或短或长;

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姿态万千。其变化之丰富,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相同的字上,二十馀“之”字,无一雷同,且各具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寸、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人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雄: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具体分析:

(1) 用笔

①变化莫测的用笔姿态。“神龙本”摹本几与真迹相埒,尤其是用笔,真切地表现大王用笔之精妙、繁复又恰到好处,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变化过于繁复,学习者只能临习,但只要离开原帖就很难再写出原帖中诸多的变化,帖中二十馀个不同的“之”字,并非是哲学意义上的不同,而是指其在用笔体势、写法上的不同,这其实是很难的,帖中重复的字如“盛”、“畅”等,在体势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这一点我们可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后世大家的临本中得悉,即使他们的临本也简化了《兰亭》的用笔,如赵孟頫的临本。王羲之在一个字的多中写法上有变化,即使在一个字中,相同方向的笔画他也是力求有所变化,如“世”、“此”、“带”等字的竖画起笔,很难说是王羲之有意为之,但却极其自然。

②出神入化的用笔技巧和遒媚劲健的笔画。王羲之会通古今、增损古法、创新出新在本篇中表现得极为典型。用笔方圆兼具、藏露并施,使笔道既具沉着含蓄之态,又不乏灵动俊美之意。在技巧上,行书最强调使转,我们来看“茂”字,毛笔的锋颖在字中绕了九次以上的圆圈,但提按是如此的妥帖,而学者很难跟上,只好简化,如赵孟頫所临。而且大王在字中笔尖可以从任何角度方向入笔,也可向任何方向出锋,令人叹为观止。故有人称,临习《兰亭》上百遍了,但离开原帖仍然难以上手,也就是说在自己书写时很难用上《兰亭》的笔法。因此,我们建议,学《兰亭》主要是体会大王用笔的精妙和变化多端,这对学者深刻认识、体会毛笔的使转、提按有莫大的'好处,若能得到大王的几分意思,再理解、学习其他书家的字就容易多了。

篇8:《兰亭集序》的用笔分析

作品的用笔方法直接决定风格的大致导向。学书者对此应该加以特别注意。

我们在《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攀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平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

以“映(瑛同映)带左右”四字为例

映字中的“央”的横折竖一画,按正常写法应是先顿后再行笔,但在《兰亭序,中这一画开头的一顿变成了带笔,气而顿笔却被从带到顿的渐进过程,顿挫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右”字的第一横画则在起笔部位有个微小的顿,象这样不同起笔的不同顿法,体现出《兰亭序》对横笔处理的丰富意蕴。按照书写心理活动状态来看,不同轻重的顿,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轨迹,故线条力度的变化使书写时心理变化显得富有立体感。

线形的.多变则可看“带”字,头部四个竖笔(图二)两直两曲.如果把它分成四个由直向曲的层次,则是①直,⑧次直,④曲,⑧最曲。绝不生硬板滞。而即便是①的直,在头部也有意使之弯了一下,与其余三直笔协调起来,构成整体效果。从直线到弧线,线形在依次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严谨的序列为限制的。我想,作为学书者而言,对于这样的临摹要求,至少应该从几个方面先检验一下自己,A,能不能发现这四根线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变化的规律即四个层次—它有内在的联系,C,能否用动作把它们都准确地表现出来,D,表现的层次是否与原效果At本相似。只有看懂了并表现出了这些效果,临摹也才算是有所收获的。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候,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侮一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每一根线条都包涵了三个方面的课题:线质、线形、线律。以上只是抽出一个例子进行剖析,如果能触类旁通,用这一办法去看其他字和线条,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审视习惯,则对线条风格就会有一种反射,这是弥足珍贵的。

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原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篇9:《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兰亭集序》原文及逐句分析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篇10:《兰亭集序》中心思想、层次分析

《兰亭集序》中心思想、层次分析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作品原文

兰亭集序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6。群贤7毕至8,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11,茂林修竹12,又有清流激湍13,映带左右14。引以为流觞曲水15,列坐其次1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7,一觞一咏18,亦足以畅叙幽情19。

是日也20,天朗气清,惠风21和畅2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3,所以24游目骋25怀,足以极26视听之娱,信27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8。或取诸29怀抱,悟言3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1。虽趣舍万殊32,静躁33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34得于己,快然自足35,不知老之将至36。及其所之既倦37,情随事迁38,感慨系之39矣。向40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4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42。况修短随化43,终期44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5!”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6,未尝不临文嗟悼47,不能喻48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9。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50,录其所述5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2。后之览者53,亦将有感于斯文54。

中心思想: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豁达的`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祟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部分(2~3)抒发作者人生感慨。

结构图示:

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兰亭集序》情感与思想分析

《兰亭集序》

采桑子欧阳修主旨

兰亭集序说课稿

兰亭集序翻译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总结

《兰亭集序》练习题

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对《兰亭集序》主旨的分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