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6大秘诀教你如何预防求职陷阱(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只废柴猫”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6大秘诀教你如何预防求职陷阱
有受骗上当的情形,可立即报警或电消基会、劳委会、公平交易委员会及劳工局等单位申诉,
口诀一:千万不要
不要把身分证、驾照、印鉴交给未就职的企业、公司。不管什么理由,你都不需要留下重要的证件。像是身分证、驾照、户口簿…,以免你成为犯法漏税的人头。更不要随便签名盖章。
不要缴交保证金、意外保险费。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约束,你完全不必配合。
还没赚钱就要花钱??不要预付任何费用。例如要求购买材料费(作家庭代工)、要求缴交仪器费或训练费,不管他怎么口沫横飞,你都不要理他。
口诀二:一定要
劳保健保不可少。虽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是雇主要付劳健保费,当然是从你薪水里扣),你还是必须要求。
瞪大眼睛看合约。口头契约也算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虽然没以白纸黑字写起来,你自己可要记清楚。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订订书面契约还是比较妥当安全。
口诀三:防失身
1.地址诡异的(几巷几弄几号之几室)就别去了。
2.如果面试地点偏僻,难以判断安全与否,可以找熟人相陪一同前往,建议找遇到麻烦不会落跑的男生,毕竟两个女生一起还是稍嫌单薄。
3.另外,临时更换面试地点,或一次面试之后,又安排其它地点,进行第二次面试,也是很可疑,要小心。
4.自己带水好了,不要随便喝饮料和搭便车。
5.女服务生、女伴游、女导游、纯伴游、女接待、工商服务小姐;这类目有可能是混人耳目的`伪装陷阱,宜多注意,
6.熟人介绍的工作,还是要提高警觉,周遭的朋友或亲人还是可能因为你不知道的个人恩怨,或急需钱用而安排你下海工作。这类案例也层出不穷,总之要问清楚多打听,觉得怪怪的就勇敢拒绝不要去。
口诀四:防色情行业
诚征公关小姐,年轻貌美者佳,月入数十万,待优,免经验(可先借贷)。
有这么明显的广告吗?也许时代改变,这类行业的广告也会改头换面,不管怎么样,对于;月入数十万;免经验;的工作就是要多加留意,对于工作的内容和地点,也要反复地询问清楚,留意对方言词闪烁、含糊待过的部分,毕竟很少有工作是免学经历又高收入的。
口诀五:防骗术
利用电话征才或信箱号码征人,不敢公开公司名称和地址的,要特别小心。对于民营的职业介绍所,最好查证它是否有登记、合法立案。
事先以电话联络,前往应征的时候,才知道是一家民营的职业介绍所的时候,不妨假装是路过来询问状况的人,以便对该公司的服务有进一步的了解。
口诀六:防非法工作及老鼠会
对于工作性质交代得很模糊,要当心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企业,当然也有可能是那个人本来讲话就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所以还是要进一步地搜集情报、擦问清楚。反之,他如果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也不要马上相信他,尤其是那种不让你打断、问问题、一直转移话题而不回答你问题的。
月入数十万、高薪。
这类征才广告有可能是一些不肖的推销行业,或老鼠会的吸金组织,用快速致富的赚钱法来吸引人加入。最好仔细分辨,它和其它规模制度较健全的直效营销业的差别,作直销并不可耻,但总不能把不好的商品,没良心地强迫推销出去,弄不好工作失利没钱拿,说不定还赔上自己的信用与人际关系。
如何找工作应聘,如何防范陷阱,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是每一位求职者都关心的问题,日前,本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执法检查中发现,虽然广大求职者对于维护自身利益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迫于求职的急切心理,为了得到工作机会,往往不能正视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或陷阱,以致最后给自己带来麻烦。对此,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提醒求职者,要慎重求职, 防范欺诈和陷阱。当心“三无”黑职介
市劳动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发现,绝大多数“黑职介”都存在无职介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上岗人员资格证明、提供假信息、乱收费等多种违法行为。这些“黑职介”提出的收取所谓“上岗费”,在300元至4000元之间不等,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市物价部门所规定的中介费用限额。并且,市物价部门关于中介费用的规定中也根本没有“上岗费”一说。劳动监察部门提醒徘徊在这些“黑职介”周围的打工者,通过职介机构求职时,一定要看清楚职介机构是否有劳动部门核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尤其要注意经营证照的营业范围中包不包含职业中介业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时,要看单位是不是给办理相关证件、签订劳动合同,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辨析能力,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当心“搜刮式试用期”
有一家饭店,一次便招聘了80名服务员、洗碗工以及收银员。招聘时规定薄薪试用3个月,期满加薪。然而不到3个月,大部分都被解雇了。随后故伎重演再招一批以补其缺。总之是雇了就辞,雇辞之间很难超过3个月,试用期变成了对廉价劳动力的“搜刮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用试用期来盘剥廉价劳动力的做法,近来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解雇的所谓理由大多来自单方面苛刻条件,比如规定节假日不得休息、不得请假等等,至于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更无从谈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又有多个文件对试用期的规定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如《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换句更加清楚的话来说,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就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试用期。当心口头协议兑现难
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接到的投诉中,对“口头协议”的投诉占有很大数量,它让求职者有苦难言。在最初求职时,有些求职者认为,反正试用期不过两三个月,口头协议也就差不多了。但有些存心欺骗求职者的老板利用三个月试用期让求职者完成任务后就借口试用期表现不好不能正式录用把求职者炒掉。至于这段时间的工资,由于仅仅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文字作为保障,就非常容易出现纠纷。有时工资完全要靠老板的`施舍,愿给多少就给多少,让求职者后悔莫及!为此,提醒劳动者,口头协议难兑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才有法律依据。大胆投诉不必有顾虑
据劳动保障监察人员介绍,今年来,在受理举报投诉中,60%的群众不敢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他们主要是怕用人单位打击报复。实际上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劳动违法行为的举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投诉和举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监察员有义务保护举报人,为举报人保密。如果用人单位打击报复举报人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上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如果泄露举报人的情况,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处分,并取消监察员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被骗,可以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为了方便群众举报投诉,本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了举报投诉制度。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采取口述举报、电话举报、信函举报和网上投诉。目前,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21个区、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均开通了举报投诉电话,在工作时间内每天都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群众举报投诉。
欢迎继续阅读 <<<求职陷阱>>>相关文章
“求职陷阱”教你怎样防
如何找工作应聘,如何防范陷阱,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是每一位求职者都关心的问题,日前,本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执法检查中发现,虽然广大求职者对于维护自身利益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迫于求职的急切心理,为了得到工作机会,往往不能正视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或陷阱,以致最后给自己带来麻烦。对此,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提醒求职者,要慎重求职,
防范欺诈和陷阱。当心“三无”黑职介 市劳动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发现,绝大多数“黑职介”都存在无职介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上岗人员资格证明、提供假信息、乱收费等多种违法行为。这些“黑职介”提出的收取所谓“上岗费”,在300元至4000元之间不等,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市物价部门所规定的中介费用限额。并且,市物价部门关于中介费用的规定中也根本没有“上岗费”一说。劳动监察部门提醒徘徊在这些“黑职介”周围的'打工者,通过职介机构求职时,一定要看清楚职介机构是否有劳动部门核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尤其要注意经营证照的营业范围中包不包含职业中介业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时,要看单位是不是给办理相关证件、签订劳动合同,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辨析能力,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当心“搜刮式试用期”
有一家饭店,一次便招聘了80名服务员、洗碗工以及收银员。招聘时规定薄薪试用3个月,期满加薪。然而不到3个月,大部分都被解雇了。随后故伎重演再招一批以补其缺。总之是雇了就辞,雇辞之间很难超过3个月,试用期变成了对廉价劳动力的“搜刮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用试用期来盘剥廉价劳动力的做法,近来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解雇的所谓理由大多来自单方面苛刻条件,比如规定节假日不得休息、不得请假等等,至于劳动保险、医疗保险更无从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后,劳动部又有多个文件对试用期的规定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如19《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规定:“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中。”换句更加清楚的话来说,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就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试用期,
当心口头协议兑现难
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接到的投诉中,对“口头协议”的投诉占有很大数量,它让求职者有苦难言。在最初求职时,有些求职者认为,反正试用期不过两三个月,口头协议也就差不多了。但有些存心欺骗求职者的老板利用三个月试用期让求职者完成任务后就借口试用期表现不好不能正式录用把求职者炒掉。至于这段时间的工资,由于仅仅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文字作为保障,就非常容易出现纠纷。有时工资完全要靠老板的施舍,愿给多少就给多少,让求职者后悔莫及!为此,提醒劳动者,口头协议难兑现,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才有法律依据。大胆投诉不必有顾虑
据劳动保障监察人员介绍,今年来,在受理举报投诉中,60%的群众不敢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他们主要是怕用人单位打击报复。实际上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劳动违法行为的举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投诉和举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监察员有义务保护举报人,为举报人保密。如果用人单位打击报复举报人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如果泄露举报人的情况,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处分,并取消监察员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被骗,可以直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为了方便群众举报投诉,本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了举报投诉制度。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采取口述举报、电话举报、信函举报和网上投诉。目前,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21个区、县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均开通了举报投诉电话,在工作时间内每天都有专门人员负责接待群众举报投诉。
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举报投诉网址: (晁振源王楠坤)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电话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和平区劳动保障监察科河西区劳动保障监察科河东区劳动保障监察科河北区劳动保障监察科南开区劳动保障监察科红桥区劳动保障监察科东丽区劳动保障监察科西青区劳动保障监察科津南区劳动保障监察科北辰区劳动保障监察科塘沽区劳动保障监察科汉沽区劳动保障监察科大港区劳动保障监察科武清区劳动保障监察科宝坻区劳动保障监察科宁河县劳动保障监察科静海县劳动保障监察科蓟县劳动保障监察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劳人局天津港保税区劳人局市新技术产业园区劳人局
只登录大型网站
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的经验之一就是:一定要找到可靠稳妥的网站,一些知名公司的好职位会出现在各种网站上,往往是在一些专业性的大的网站出现之后,相继又出现在小网站上,其时间差距从几天到几个月都有,甚至有的没有许可证的网站登载企业一年前曾发布过的广告。一些小网站有明显抄袭大型网站的嫌疑,不仅内容上拷贝,就连形式和网页设计上也有仿造的痕迹,让求职者无法信赖。因此,选择大型专业交流的网站进行投递简历,有的放矢,收效就会很好。
求职者可将求职信息张贴在有许可的“无忧工作网”、“大学生就业网”等专业网站里,或将信息发布在一些点击率较高网站的专栏上,或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网站,捕捉网页上随时发布的信息,直接与单位联系。
牢记不轻信不掏钱原则
在某网站上得到一份面试机会的某大学生,在面试单位要求交100元材料费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掏了钱,因为他太想留在北京了。可是之后却没了音讯,再跑去面试的地点,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刚刚出台的《北京市洽谈会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单位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人员收取任何费用或要求应聘人员以其财物、证件作抵押。所以,大学生在得到录用通知以后,不仅要反复看清楚公司的营业执照,还要牢记不掏钱的原则。
在网上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只是第一步,不可因为急于求职而轻易应诺,要与用人单位耐心交流,如有单位以考查能力为名,传来诸如翻译材料等要求完成,则需慎重,一次考查可以理解,如要求多次完成,则有赚取无偿劳动之嫌,
参加正规网上活动
网上存在不少局限,求职者并不能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了防止受骗,大学生网上求职应参加由学校、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组织的正规网上活动。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民大学人事学院周女士分析认为,学校在校园网上发布的一些信息可信度一般较高,而社会上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站就难以保证了。
现在一些大企业大公司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网上接收学生的个人推荐材料,然后再到学校来考查、面试,最后才决定是否录用,直接在网上签约的很少。另外,由于网络的安全性还比较差,个人或企业在网络上输入的信息有可能被他人窃取、利用,造成名誉、经济上的损失。对此,大学生在发送简历前,应该先致电到单位确认;在网上进行“虚拟面试”后,求职者如果决定签约,应该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进入双方的真实接触阶段,了解得越多越好,以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底”。
另外,网上求职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操之过急。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网上会提供的岗位有限,而应聘者又多,求职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焦急心理,认为必须赶在最初的几小时、一两天应聘。一旦网络拥挤,又转而心灰意冷,白白流失求职机会。通常网上会持续一段时间,要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大可不必自卑胆怯和过分焦虑,要积极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近日在多所高校的求职BBS里流行一份 “骗子通讯录”,这是热心的同学将 “招聘 ”的电话号码进行整理,竟多达500个之多。记者根据通讯录提供的名单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很多为 公司利用招聘设下的陷阱。而制造这三大陷阱的骗子分别是:打着名企旗号的外地 公司;承诺“给车给房”的本地 公司;不断“改名换姓”的保险公司。晚报提醒大学生总结防求职陷阱要点昨日,记者致电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各校均表示目前暂未收到学生遭遇求职陷阱的案例。上海大学就业办主任王佩华说,该校校内组织的招聘会上,所有单位的资格都已经过审查,完全没有问题,不过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投递简历时,还是要提高警惕。根据多位大学生求职者的总结,防求职陷阱须做到以下几点:1、尽可能参加校内的专场招聘会和校外的售票招聘会,因为这些招聘会上单位的合法资格都经过严格审查,相对安全;2、招聘会上的单位虽然经过审查,但可能有“漏网之鱼”,学生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的网站查实企业的身份。本文提到的“龙贯电子”就曾经在今年1月本市一场专门的就业招聘会上摆过摊点;3、如果通过网络应聘,要注意该单位的通讯地址是否详尽,联系方式是否有固定电话,只留手机号码就要提防;4、电话面试时,对方询问你的身份证号码,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告诉对方,因为对方可能会骗取你的身份证号码干坏事;5、不要轻信对方对单位的描述,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向老师、同学、朋友咨询等多种方式核实单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6、千万不能只身一人去异地参加面试,特别是女生,可以约几个同学一起前往,临走前,务必把自己的'去向告诉父母或者老师、同学,以防万一;7、通过网络多了解 和其他招聘骗局,提高警惕,如果对方在电话里让你顺便带几个同学一起去某单位参加工作,更要注意了,这很可能就是 ,■骗局一冒充名企挂羊头卖狗肉如果你接到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面试通知,请先看一下来电号码。如果均以0750、 0751、 0752或0769开头,那么就要加以警惕。这四个号码分别是广东的江门、韶关、惠州和东莞的区号。 “这些都是目前国内 组织最为集中的地方。”中国反 网站长叶飘零告诉记者,近年来这些 组织把魔掌伸向涉世未深的求职大学生,须引起社会的关注。叶飘零也曾是一名 受害者,他在2007年开设了中国反 网,带领着由志愿者组成的团队,至今已经解救了深陷 的300户家庭,其中不乏求职的应届大学生。日前,记者从应届生求职网获悉,该网收到过一名求职学生的举报,这名学生不久前接到一只电话,对方表示自己为某知名通信科技公司,并随即进行了20分钟 “电话面试”,两天后又打来电话,通知他近期到某处报到,并留下电话号码。让这名学生惊讶的是,在咨询过原公司后,发现这个电话和地址均为假冒的。记者体验到名企就业“易如反掌”本周一,记者根据“通讯录”当中的一个电话,以一名求职学生的身份联系上 “格兰仕公司韶关人才培训中心”,称自己的同学得到对方的面试通知,自己是否也可以获得这个机会。接电话者表示可以,但必须在电话面试、视频面试和当场面试三种方式中选择一个,不过前两种面试即便通过,也必须到韶关培训中心再次参加当场面试。记者随即选择电话面试,对方问的是一些较为简单的个人情况,并表示将尽早安排电话通知。昨日,记者收到对方电话,对方称记者已经通过初步筛选,并留下了电话面试的时间。随后,记者在网上直接查到格兰仕的 ,并联系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对方明确表示,该公司在韶关并无人才培训中心,记者接到的电话无疑是 的号码。“这肯定是一个 机构,一旦你过去面试,那么再想顺利回来就很困难了!一是 者的煽动力很强,二是 组织不把入会者的血汗榨干,就不会轻易放人。 ”叶飘零曾到当地救过人,他说,前些年 机构集中在广西南宁、桂林一带,近年来这些 机构开始把目标瞄准求职大学生,但广西对于求职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这些骗子逐渐把阵地转移到广东,像东莞这样的地方对求职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广东的 组织又有一些新特点,带有 性质,如果入会者想中途退出,很可能会遭到拘禁甚至毒打。因此,求职学生收到这类电话,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和企业的总部联系,确认是否有相关的招聘事宜。
集团对大学生虎视眈眈
★ 求职必看秘诀
★ 求职陷阱须注意
★ 三大求职诈骗陷阱
★ 如何应对求职陷阱
★ 各种求职收费陷阱
★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
★ 求职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