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怎样会屡陷求职陷阱(共含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澄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学生怎样会屡陷求职陷阱
重庆市垫江县破获了一起特大 案件,据执法人员统计,涉案的200多名涉嫌 人员来自广东、湖北、吉林、重庆等10多个省市,年龄大多在20至25岁之间,其中刚毕业的大学生有110人,在校大学生有15人。据垫江县工商局负责人介绍,这些大学生大多是被人以“找工作”为名骗来的。
当前,像这一百多名因求职而误坠陷阱的大学生还有不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们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以高薪招聘为名进行引诱,使不少学生上当受骗。对此有关专家提醒,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小心“求职陷阱”。
“热心中介”变“苛刻雇主”
前不久,南方翻译学院大一学生小严便经历了一次“求职波折”。今年3月,小严找到一家提供大学生个人信息注册的网站,该网站声称可为大学生介绍工作。然而当小严进行注册后,网站并不为她介绍工作,而是多次热情地打来电话,劝说她担任网站的“学生代理”,为其推销一种“前程卡”。
这种“前程卡”是专门卖给大学生的',每张面额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购买后可在一定时限内享受该网站的求职服务。“他们不停地劝我,说推销这种卡既赚钱又省力,比去外面工作轻松多了,
”
求职心切的小严被说服了,按网站的要求交了身份证和100元钱作抵押,并与其签了一份“代理协议”。该“协议”内容十分苛刻,要求小严每天在大学内贴网站宣传海报10张,至少进入5个寝室卖卡,且每月必须完成5000元销售任务,否则就要被扣押金和工资。合同的落款是“耀阳勤工检学中心”,没有公章。
事后,小严感到后悔,不愿再兜售这种卡:“只要同学买了卡,就又会被他们发展成销售员。我不想去害人。”然而该网站负责人却不断以“扣钱”、“扣证件”相威胁,要求小严履行协议。最终小严以有急事为由拿回了身份证,但100元押金却被扣了。
据了解,目前重庆许多大学生都被该网站发展成“校园代理”,身份证或学生证被扣押,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处境。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小惠对记者说:“如果干下去就要骗同学,不干则可能要被扣钱和证件,我现在很担心。”
相关资讯
欺骗+骚扰:女大学生的“非典型”求职路
刘兰英没有想到,自己起早贪黑挣的辛苦钱又被老板压榨了一部分。她抹着眼泪,懊恼地说:“我怎么这么倒霉,遇到的都是一些不规范的企业。”
刘兰英是一名3年前毕业的女大学生,不久前,她因怀孕而辞职离开了温州一家不锈钢公司,不料公司以种种理由拒付工资。在当地劳动部门介入后,她的工资还是被扣发了一部分。
作为一名女性,大学生刘兰英的这一遭遇远非她所经历的全部。
初工作,遭遇“试用期陷阱”
大学生应怎样避开求职陷阱?
现在大学生求职遇到的求职陷阱越来越多了,那么大学生应怎样避开求职陷阱?
其一,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是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大学生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工的劳动 举报,事态严重时报警110,以确保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可向媒体曝光等。
其二,不轻信招工企业许诺到外地上岗。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相信口头许诺。
其三,求职大学生在求职时,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了解,以免误入骗子的陷阱。
其四,谨慎签订劳务动合同。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责任等。
其五,发觉被骗,及时报案,并在媒体曝光。求职者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劳动 或公安机关报案,寻求法律保护。由于劳务诈骗往往涉及公安、工商、人社等部门,若被投诉对象为合法机构,求职者可以找人社部门;如遭遇 陷阱,应设法向工商等部门举报;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拓展阅读】应届毕业生该如何避免求职陷阱
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求职陷阱。比如虚假的招聘岗位,变相的培训圈钱等等,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有效的.避免上当受骗?下面小编就针对常见的求职陷阱给广大应届毕业生朋友讲解一下,以免大家上当受骗,
陷阱一:只试用不录用
应届毕业生小贾:我进入一家企业做助理,和人事经理谈好试用期3个月,表现好就可以转正。结果努力工作三个月后,人事经理说我工作完成的不好,让我走人……
小编支招:
用人单位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等试用期一过,就以各种理由解聘。这个暂时没有好的办法甄别,入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尤其是其中关于工作内容、合同期限等方面的细节。
陷阱二:储备经理变业务员
应届毕业生小赵:在招聘网站上找一个储备经理职位,面试两次后告知被录取了。签订合同后,经过两周的培训,才被告知,主要职责是做保险业务员。
小编支招:
一些业务型的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通常以储备经理、总裁助理等名义进行招聘,然后把招来的人员安排到跑业务、销售的岗位上。在这里小编给大家支招,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以免掉入陷阱,另外在招聘网站找工作的时候,多去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58等大型的正规招聘站会好一些。
陷阱三:不交培训费不录用
应届毕业生小王:去一家公司面试,入职后没有向我索要任何费用,说要试用一段时间,才能考虑是否录取。我工作了一个月,他们却要我参加公司内部培训,培训费500元。我不同意,对方就要挟我,不交培训费就不能录取,一个月工资也不给。
小编支招:
这种陷阱很不好防范,所以在入职之前一定要向单位询问好试用期的工资情况,而且对于这种打着招聘旗号,收费培训的要行为一定要慎重对待,切勿盲目交钱上当受骗。
陷阱四:工资税前税后差距大
应届毕业生小丽:和人事谈好基本工资3000元,然后就签合同了。等到了发工资那天,才发现自己刚刚拿到元。咨问人事部门,被告知扣了各种保险、各种费用……
某高校女大学生网上求职身陷 陷阱
眼下正忙着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请注意,如果你正在通过网络求职,并接到了用人单位打来的电话,那么,详细核实对方身份及公司真假是第一步,否则,你稍不留意就会上当受骗,或者落入那些精心伪装的 组织网络,
小嘉,长沙某高校应届毕业生。一个多月前,他只身前往广东东莞参加某“名企”的面试。到达东莞后,一个女孩前来接他,两人坐上一辆出租车,拐进一条小巷。他被女孩带入一座很破旧的楼,一个年轻的“主管”接见了他,开始大谈“网络销售”。这时,小嘉才知自己被“ ”骗了。在度过如噩梦般的一个月后,小嘉终于被解救出来。学校老师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小嘉的情绪还很不稳定,时常会精神恍惚。
骗术 从“忽悠”升级到“伪装”
小嘉告诉记者,他在网络上投递了一份电子简历后,很快接到东莞的三家自称是“知名”企业打来的电话,“他们都跟我说是从网上看到我的资料的,对我比较满意。”三家企业中,小嘉选中了一家自称是“勤上光电”的公司,因为该公司网站看上去最正规,业绩也最好。几天后,对方正式通知他前去东莞培训。
据记者调查, 组织以前惯用的伎俩是“纯忽悠”,鼓吹加入后能赚大钱。而现在,一些 组织开始大面积盯上大学生,他们将自己包装成“名企”,以网络高薪招聘为诱饵,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引诱大学生上贼船,
其骗人“三步曲”就是:首先, 组织通过大学生在网上投的简历得知其资料;然后,假借大公司的名义打电话要其来面试或培训,将其骗来;最后,人被骗来后就对其控制并“ ”。
小嘉告诉记者说:“我从不相信 ,从没想到自己会被 组织所骗,可是他们伪装得实在太好了,我之前一点也看不出对方的破绽。”
漏洞 不法分子冒充企业注册
组织怎样获得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呢?据了解,这与一些招聘网站的审查不严格也有关。现在,某些招聘网站的注册和审核都非常简单。记者以企业身份在某人才招聘网尝试注册:点击首页的'会员注册,接受服务协议,填写账号与资料,资料填写完毕就显示注册成功,基本上没有进行资料核实。而一些不法分子冒充企业注册之后,就可以看到求职者的详细简历,包括电子邮箱、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招聘网站有2000多家,很多小网站根本不具备提供系统的招聘中介能力。另外,国内招聘网站中也存在着“山寨”现象。湖南招聘网CEO戴跃先生说,国内有些招聘网的网站名字模仿知名网站,求职者稍不注意就会误进入那些完全套取个人求职信息的招聘网站,再加上山寨版“招聘网站”对企业把关不严,造成一些 也随意混进来,可以随意查看求职者的资料,导致一些安全意识较弱的求职者上当受骗。
湖大的朱同学就曾经接到过一个诈骗电话。记者就她留下来的号码打了过去:“你好,我最近在求职网上看到贵公司要招文秘,我想应聘。”“请把你的简历投到我们公司的邮箱,我们看过后如果合适会和你联系的。现把公司网址给你,你可以了解一下我们公司的业务和基本情况……”事后,记者对该公司网站进行查看,发现相当正规,但经过各方核实发现这是一个“空壳企业”。如果是安全意识比较弱的同学,可能很容易就上当受骗。
大学生如何避免求职陷阱
1、简历投递要慎重
如今网上求职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一大趋势,需要注意的是,投递简历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的招聘网站,不要盲目随意投递,在简历投递之后,把自己的求职公司做个笔记,受到面试电话,要先核实自己是否投递了简历,避免上当受骗,
2、小心“托儿”
人才市场是另一个大的应聘渠道,要注意的是,人才市场上总有这些专业的`托儿,他们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什么专业,一概都说公司很需要,而这些不过是他们寻找欺骗的目标罢了,
大学生到了人才市场一定要找有固定摊位、正规单位名称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洽谈。
3、拒交任何费用
不管招聘人员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招聘人员许诺的前景多么美好,在应聘过程中,大学生有权利拒绝交纳任何由招聘单位收取的费用。如果有单位强行收取,应该向有关单位举报。
4、女生避免单独应试
每年都会发生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骗上当,甚至受到人身伤害,因此尤其是女生到外地求职最好还是结伴同行,在与用人单位洽谈后要避免到私人场所去面试。
5、口头承诺不可轻信
不管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提出的待遇有多高,条件有多宽,但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变成文字,那么毕业生最好在签约之前再详细地调查一下用人单位的背景。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精选】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就在这段时间里,远在郑州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武汉市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称胡女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否则将影响抢救。胡父在与校方、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救女心切,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几个小时后,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
现在这种骗术十分流行,有的人无意间被骗子探听到家中的电话号码,就出现了类似的骗局。有的人在手机丢失后,没来得急挂失,骗子就利用手机里存储的电话号码,一一打过去,
由于亲友众多,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提醒大家都要对这种骗术提高警惕
2、以招聘之名非法敛财
案例一: 大学毕业后,小吴在一家职业中介交了10元注册费,成为会员又交了150元的信息费后,中介将为他联系5个用人单位进行面试。没想到,小吴5次面试均碰壁,对方要么称“已招到人”,要么称“不合适”。小吴发现,其他在该中介注册的大学生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情况,他明白自己碰上了“黑职介”。
“黑职介”利用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信息费后提供虚假信息,找几家用人单位来回“忽悠”学生。甚至有些中介在收费后便人间蒸发,让学生投诉无门。
案例二:大学毕业生小刘在郑州北环一家电器贸易公司面试通过后,被要求交360元服装费,然后才能签合同、培训,再开始工作。交费后,她同该公司签了劳动合同,上面还特别注明:如因个人原因辞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不予退还,服装费由自己承担。上班后,小刘因一直未被安排工作就要求辞职并退还服装费,被对方以签有协议为由拒绝。
向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收取所谓的服装费、资料费、手续费、培训费等费用后,却迟迟不给安排工作,迫使求职者自动辞职。
温馨提示:凡应聘时,招聘单位提出收取服装费、押金,或以其他方式变相收钱的,都是非法的,很可能是个骗局,求职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另外,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否则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还会让更多人上当。
★ 求职陷阱须注意
★ 三大求职诈骗陷阱
★ 如何应对求职陷阱
★ 各种求职收费陷阱
★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