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iaofengxia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王徵是明代末年著名的科学技术研究者和传播者,也是最早一代接受来自欧洲的科技和文化并皈依天主教的中国学者之一,在跨文化的知识传播及中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徵的父亲和舅父对他一生的治学宗旨及宗教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虽然王徵曾长时间研究佛教、道教,并最终在耶稣会士的影响下皈依了天主教,但本质上他从未背弃儒家的`核心道德理念.儒家理念直接影响了他的工程技术实践及其对西方知识的选择.王徵将儒家经世思想与其对技术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兴趣结合起来,成为一名敢于任事官吏及对维护社会稳定有贡献的士绅,并最终为效忠明王朝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与邓玉函合译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知识的中文著作,在中国力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 者:田淼 张柏春 TIAN Miao ZHANG Bai-chu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9(6) 分类号:N9.G04 关键词:王徵 西学东渐 力学 机械 传播第一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
一、科技一览表
二、两弹一星
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东方魔稻”
评价:
①“东方魔稻”;
②“第二次绿色革命”;
③中国“第五大发明”;
④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⑤中国的“水稻之父”;
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
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四、“神舟”号飞船
评价:
①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②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国家的独立(保障);
②党和政府的重视;
③经济实力的增强;
④科学家的努力;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六、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70年前后
中国滞后的原因:
①根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政府腐败,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
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⑤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七、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滞后的原因:
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
②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③党内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
④对外关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
第二讲 “双百”方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方针的制定
①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②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3、性质: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三、文艺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科技文化领域迸发勃勃生机。
第三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把扫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二、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①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③针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果:20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联合国评价:“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发展历程:
①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②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③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
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⑤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四、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国际竞争集中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集中体现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
五、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①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③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④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泰安]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高等大学堂是(C)
A.京师同文馆B.马尾船政学堂C.京师大学堂D.黄浦军校
[2011湛江]18,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所新式学堂“广育人才,讲求实务”。这所新式学堂是(B)
A.万木草堂B.京师大学堂C.清华大学D.复旦大学
[2011岳阳]科举制曾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以下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
A.隋文帝时正式形成B. 唐朝创设进士科
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D.民国时才被废除
[2011汕头]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且根据它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文件是(B)
A.《钦定学堂章程》B.《奏定学堂章程》
C.《重订学堂章程》D.《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
[2011遵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下列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件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B)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②设立京师大学堂③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④废止科举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D.④①③②
[2011潍坊]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不正确的是(A)
A.聂耳——写成《黄河大合唱》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C.魏源——编成《海国图志》D.詹天佑——设计并修筑京张铁路
[2011鸡西]“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歌曲是(B)
A.《国际歌》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英雄交响曲》
[2011南宁]抗日战争期间,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下列作品不属于此范围的是(D)
A.《愚公移山》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②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处理
科举制度废除。近代文艺成就。
难点及处理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
①预习搜索本课知识要点。②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民国时期文艺作品的资料,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③编排短剧《蔡元培访谈》;历史小话剧《屈原》(片段)。
展示:《考生看榜图》,设疑:该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一简要评价。:p>
①预习搜索本课知识要点。②学生课前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民国时期文艺作品的资料,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③编排短剧《蔡元培访谈》;历史小话剧《屈原》(片段)。
教师小结,引出新课: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反映了当时落后的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设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晚清政府迫于形势,迈出近代教育改革第一步,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这节课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
请同学们展示本课“知识结构”,查看学生课前准备,并作简要评价。
幻灯片展示:
《北大教学楼》《北大校门一角》《北大未名湖》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什么重要意义?liuxue86.com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置疑: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为什么创办新式学堂,启动新式教育?它新在哪里?
学生表演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展示讨论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①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②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
播放视频《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片段。展示问题:
①说出这两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
②这两首歌曲有哪些艺术特点?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提高学生对歌曲艺术欣赏水平。使学生认识到歌曲产生于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设疑:《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教师小结:
民国时期,正值国家多难之秋,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手中的笔作武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那么这一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及代表作品呢?指导学生制作表格。
展示《民国时期文艺成就》表格,作为小结。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①民国时期时代有什么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文艺作品怎样的主旋律?
②通过对你熟悉的文艺作品的分析,谈谈这些文艺作品怎样体现时代特征的?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强化记忆。
课后习题
1、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
A.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翰林院 D.清华大学
2、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
A.19 B.19 C.19 D.1949年
3、“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
A.曹火星 B.聂耳 C.冼星海 D.田汉
4、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孔乙己》 D.《子夜》
5、《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宣传了同样的主题,此主题的核心是( )
A.歌颂祖国山河 B.宣传抗日救亡
C.追求革命理想 D.反对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文艺成就。
难点 知识点杂乱,头绪多。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发展过程,导入新课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3、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
4、列举本课讲到的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巨匠的名字、称号及其代表成就。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阅读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回答: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看一看洋务派在培养洋务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2)在百日维新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
(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什么要创办新式学堂?
(4)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新式教育的开端
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3、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观看鲁迅、郭沫若、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后中华文化的主题是什么?
(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列表归纳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3、课堂活动:历史人物介绍
我所知道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
①鲁迅的文学成就:
鲁迅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巨匠,是中国进步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有小说、杂文等。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小说。作品激烈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摧残。鲁迅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杂文方面,鲁迅的杂文,文笔犀利,战斗性极强,辛辣而带诙谐,善于击中敌人的要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②郭沫若的历史剧:
40年代初,抗日战争已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国统区,它实施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为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 同时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艺术领域里,除了徐悲鸿用手中的画笔来完成历史赋与他们的重任外,还有音乐领域里的聂耳和冼星海.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激励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
课后习题
五四后中华文化的主题是什么?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与建设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具有同构性,这为揭示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因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表现在:观念文化对科学技术的选择与导向作用,制度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保证与制约作用,器物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载体与基础作用。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建设有利于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文化。
作 者:谈新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52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0 16(5) 分类号:G05 关键词:科学技术 文化因素 文化建设★ 《滕王阁序》文化
★ 与文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