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炸毛可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共含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炸毛可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篇1: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的'不同内涵,进而指出了两者的内在关连性.其目的旨在廓清文化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使这一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得以深化,为建立一门广义的文化生态学莫定基础.

作 者:柴毅龙  作者单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昆明,650031 刊 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5(2) 分类号:G05 关键词: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   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  

篇2: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在用系统观和生态学分析考察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生态文化、保护文化生态平衡的意义,提出了有关生态文化和文化生态建设的若干设想.

作 者:高建明 GAO Jian-ming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3 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 年,卷(期): 13(3) 分类号:N941 关键词: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   可持续发展  

篇3:浅析文化生态观

浅析文化生态观

研究文化生态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确立一个基本的文化生态观,这是前提、也是基础.文化生态观即是对于文化生态及文化生态形成、变迁、价值意义等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所具有的基本态度.本文认为要深化对文化生态的'研究,需要确立基本的文化生态观,如此才能有助于深化对文化生态问题的认识.

作 者:肖生禄  作者单位: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甘肃,白银,730900 刊 名:学理论 英文刊名:THEORY LEARNI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122 关键词:文化   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观  

篇4: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

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

文章对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1)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发展趋势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从人与自然的本然性联系出发,规范人的'认识、实践活动.(2)价值主体问题.人作为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的产物,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自然目的性,是潜在的价值主体.(3)人的主体性问题.在批判继承近现代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文化主体性思想,强调人作为主体,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文章从主体意识、行为方式、主体活动过程几方面具体论述了生态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作 者:陈红兵 栾贻信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049 刊 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2) 分类号:B028 关键词:生态文化   人与自然关系   价值主体   人的主体性   生态主体论  

篇5:生态文化存在论

生态文化存在论

文章论述了生态文化的存在论.生态文化将存在理解为人-社会-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从存在特性看,人、社会、自然是一种内在关联的具有共同存在特性的存在;从存在方式看,自然-社会-人复合生态系统的'存在是一种以社会为中介的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共在”的存在;从存在的状态看,它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存在基础的人、社会、自然共生共荣的存在.

作 者:栾贻信 陈红兵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049 刊 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 20(1) 分类号:B028 关键词:生态文化   存在论   生产方式   主体性   主客体关系  

篇6:论生态文化与建设

论生态文化与建设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建设和弘扬生态文化,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文章在论述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作 者:赵宗彪 ZHAO Zong-biao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济源,454650 刊 名: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EDUC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9(4) 分类号:G0 关键词: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建设对策  

篇7: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 -资料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锦绣川乡南部山区,规划占地面积4000亩,规划区中心距锦绣川水库约4公里,距市区33公里,乘车约35分钟即可到达,

景区依托原有的青山名泉,通过植树造林,筑地蓄水,建成了一处山水掩映,涌泉飞瀑,鸢水禽鸣,自然安宁的生态园。景区内绿荫浓郁,翠群山苍,碧波剪影。春至山花烂漫,夏来凉爽宜人,深秋红叶流丹,冬临红梅傲霜。千余亩的野生黄栌密林,每逢深秋红叶满山,形成了得天独的自然景观。

历史上景区内还曾有藏兵洞、溜马台、朱老庵兴教寺等古迹。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已成为各种植物争芳斗艳、鸟类自由生存、山水相映成趣、生态环保并重的集游览观光、休闲、科普、娱乐、赏红叶等于一体的南部山区新的旅游景点。

绚秋湖:绚秋湖是在建设过程中拦河蓄坝围合而成的约15亩的水域,岸上亭台楼阁,青山绿树,倒映水中,秋日尤为绚丽多姿,故名绚秋湖。湖中有休闲小岛以曲桥与湖岸水榭相连,岛上建有“陶亭”;湖岸有垂钓平台,可远览山色,可近观水光。

蔷薇园:蔷薇园遍植樱花、碧桃、美人梅、蔷薇、玫瑰等蔷薇科植物,或丛生密植为花海或星罗棋布,点缀于不同风格的南北两组建筑之间,求方寸之地,做处美景。

天趣苑:天趣苑取天然成趣之意,于植被丰富的两条山谷上覆鸟网以成散养区,区中绿荫浓郁,瀑布飞泻,百鸟群舞,人行其中,耳听鸟鸣,宛若仙境。

朱老庵:兴教寺是山东境内较早的.佛家寺院,始建于西汉,历代香火繁盛,后又有别名朱老庵,这中间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明白那段历史的内涵。庵畔有泉名曰圣水,此泉又是泉城新七十二名泉之一,水质甘洌,常年丰旱如一,颇具灵性。

蔓园:蔓园位于景区中最深的山峪中,其中共有山谷三道,全长800余米,谷中遍地是野葡萄、葛藤等藤蔓植物,自在枝头缠缠绕绕,寓意永不分离,故又名“情人谷”。置身其间,小桥流水,亭榭楼台,虽是人工,宛若天成,更有谷中深处的同心锁,为来谷的恋人们锁住一个美丽的承诺。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省内首家通过IS09000、IS014000质量环境双认证的景区,是由济南园林建设集团与新盛事置业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大型近郊旅游风景区,

资料

景区建设定位于“生态旅游”,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态质量,合理开发利用”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全方位建设生态文化为原则,是一个融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红叶谷风景区以野生的灌木丛黄栌为主,是红叶谷独有的观赏树种。红叶谷海拔500米左右,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摄氏度左右,山地小气候较为明显,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达97%,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是市区的300多倍,是一处“天气氧吧”,故称红叶谷是“泉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红叶谷一谷有四季,四季不同天,是一年四季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春天,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红的碧桃,白的梨花,黄的连翘星罗棋布的点缀在一片生机盎然的山林中;夏日,谷中一片心动的郁郁葱葱,飞瀑湍流,山风送爽,谷长景深,流水潺潺,是难得的暑胜地:秋天,登高送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日,白雪皑皑,玉树琼花,阳光纯净而明媚。

红叶谷强调生态文化,注重环境保护。针对红叶谷原有树种单一、容易引发植被毁灭性打击的状况,谷中补植了常绿树种、大小乔木、花灌木,以乡土树种、草种大面积进行荒山绿化,建设百亩蔷薇园、杜鹃园、梅园等十大专类园,共植树120多个品种40多万株,铺植草坪10万多平方米。同时.唱响“人类、鸟类、绿色和生命”主旋律,建立了强有力的山林生物防护和植物“飞播”体系,进行大规模招鸟养禽,现已驯养孔雀、火烈鸟、天鹅等鸟禽40余个品种上万只,将投放于天趣园中。

在原有山泉水系的基础上,层层筑坝蓄水,建设了三个水坝,以涵养水源;建立了一整套辅射景区的地下管网系统,对雨水,污水分别收集;并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废气排放;完成的各种园林景点和服务建筑,多选用生态建材,不用气味刺激污染材料。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在一期工程结束后,各种旅游专用设施较为齐全,成为融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近郊风景区。

篇8:农村生态文化论文

一、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内容及特征

(一)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内容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吸收了生物学、生态学后形成的一套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理论。

该理论在质疑和抛弃了不良社会行为的“个人归因模式后,转而在更为系统、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寻找“病态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助人方式。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H.Zastrow)与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作出了巨大贡献,二者都把人类行为的主体与包绕于其的社会环境划分为不同层次。

扎斯特罗按照个人—周围群体—社会设置顺序,把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

而布朗芬布伦纳则在此基础上,把宏观系统进一步分解为外部和宏观两个系统(这种说法是一种大约的区分)。

根据他们对社会生态系统的描述,结合莫拉莱斯(ArmandoT.Morales)与谢弗(BradfordW.Sheafor)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与我国隔代抚

养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为方便分析,文章把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个人系统。

主要包括农村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系统及特点。

家庭系统。

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所处的“祖代—孙代家庭形式以及家庭关系模式。

实践操作系统。

指除家庭成员外,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日常在生活实践中能够直接产生互动的同龄群体、班级、老师等社会因素。

外部环境系统。

指包绕于隔代留守家庭的社区、学校、教育或其他公共机构等可以为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的社会设置。

文化系统。

指流行于我国农村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其他社会认定的社会准则。

历史系统。

儿童价值的历史认识及变化,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主要是父母离开的生活事件特征以及他们对事件的认知。

由内及外、由微观到宏观,是影响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心理因素的不同层次系统,当然每个层次都不会独立发生作用,总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境中。

即微观系统中的个人行为涵聚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因素,是这些因素的个体表现方式,系统之间存在着开放式的互动关系。

反而言之,对某一群体或个人的社会生态特征进行分析,也能够关照到这些特征最终会给群体或个人施加何种影响。

查尔斯•扎斯特罗认为,了解每一系统的正常成长标识(Nor-malDevelopmentalMilestones)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标识就是个人成长状

况的衡量标准,即符合社会期待的个人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的行为方式。

因此,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总是与正常的成长标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缺陷也会较多地导致群体或个人行为对社会期待的偏离。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厘清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态系统特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预知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可鉴材料,也可以在预防、矫正他们偏离社会行为时做到有迹可循。

(二)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生态系统特征

1.个人系统特征

当前研究成果大多数认为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但是笔者通过与两种儿童直接谈话与问卷调查,发现隔代抚养留

守儿童与一般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在生活认知、言语表达上并没有表现出较大差距。

与同年龄段儿童相比,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个人自主能力较强,自尊水平较高。

生活中的小事大多是自己做主,并且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应对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事件表现得更有信心。

生活能力上呈现性别差异与年龄上的两极分化,即女性生活能力相比男性稍弱,吃饭、洗衣等生活问题对祖父母依赖较大,初中儿童生活能力很强而小学儿童很弱。

从学习能力上看,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学习自主性稍有欠缺,但学业成绩与普通儿童差异不大。

2.家庭系统特征

在家庭结构上,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空间直接与祖父母产生互动,而祖孙代际之间年龄差距过大,生活历程与信息接受程度大不相同,使得二者在互动中出现诸多困难。

在笔者所调查的隔代留守家庭中,祖父母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不足10%,绝大部分是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

在与祖父母的互动中,生活上高度依赖而情感互动又极不充分。

与父母亲生活距离的拉大,造成亲子之间的情感互动相对匮乏,情感互动的形式多为电话沟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多来自于“言传而非“身教,较多的互动产生于父母对子女较为宽松的经济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扩展性家庭成员,比如叔伯、姑姨等在家庭系统中的作用相比普通家庭更加明显,在生产帮助、节日团聚以及日常探望中与隔代留守家庭的互动更加频繁。

隔代抚养留守儿童与一般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的家庭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父母对子代负有的抚养、监管、

教育与情感功能,绝大部分都转嫁给了祖代,但除抚养功能尚可替代外,祖代对监管与教育功能的承担实属力所不逮,而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互动不是其他情感方式所能代替的。

3.实践操作系统

实践操作系统是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社会互动发生强度与频率最高的生态系统。

同龄群体由于学习经历、心理发展水平相近,彼此间更加容易交流,因而具有其他人群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分析隔代抚养留守儿童与同龄群体的关系,主要考察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隔代抚养留守儿童能否主动适应并融入同龄群体。

第二,同龄群体会不会对隔代抚养留守儿童进行“标签化,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不够。

经过调查,发现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对同龄群体的融入与其他类型儿童没有区别,同龄群体也没有对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标签化的倾向,接纳程度主要依赖于儿童的个性表现。

但是,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具有“自我标签化倾向,即更容易接纳那些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尤其是小学阶段,这种特征更加明显。

以上分析同样适用于儿童与班级的关系,班级不仅是学习组织,更具备自我管理的功能,有班干部、课代表、组长至普通学生的层级结构,

隔代抚养留守儿童能不能具有在层级上端扮演角色的资格以及会不会受到这种层级结构的排斥,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在隔代抚养留守儿童与老师的双向关系中,老师不会对他们在情感与心理上具有排斥感,相反,都对这些儿童进行了格外的关照。

调查中老师普遍认为,如果抛开个体,整体来看隔代抚养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还是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的,但老师将此归因为缺乏了父母对

学习的监督而祖父母自身知识水平较低,无法对儿童在学习上提供帮助。

在儿童对老师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联系中,总体来看老师充当了学习“监督者的角色,小学阶段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较多,容易形成“依赖型与

“亲密型师生关系,而初中阶段,由于学业加重而儿童自主性增强,儿童对老师的情感互动明显减少。

4.外部环境系统

外部系统是延伸于实践操作系统之外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它们一般不会直接影响隔代抚养留守儿童,但它们却会对儿童的家庭系统以及实践操作系统施加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在正式设置中,社区是距离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最近的社会设置,但遗憾的是,农村社区基本没有对这些儿童额外照顾。

在访问社区(村)干部时,他们解释的原因是隔代留守家庭数量较多,社区(村)收入较少且村里也没有人手对他们进行照顾,更为重要的是,

上级政府既没有针对这种家庭的相关政策,也没有额外的财政投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但是,相应的具体配

套政策与措施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出台,政府对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关爱大多是通过团委、妇联等组织进行。

比如山东中部某县,妇联对各级学校提出必须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站,工作站要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但是,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到工作站寻求帮助,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忽略和认识不足,有时感觉到心理上有问题也羞于表露。

很大程度上,对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关注成了一种仪式性活动,即每到六一儿童节期间,妇联或团委都会为留守儿童提供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以及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具。

教育行政机关也有专门的文件要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包括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提供力所可行的照顾。

应该看到,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基本上还处于提出问题阶段,解决问题的措施仍然处于“零敲碎打状态,当

前的关爱行动还不能为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且覆盖面较小。

学校层面基本是在教育行政机关或者妇联、团委等组织的政策框架内自主进行活动。

在隔代抚养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很多学校都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

大部分学校都是针对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代进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安全防护等知识的培训。

一些非正式组织已经开始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工作,但是专门针对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开展不够。

相对来说,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匮乏。

据《京华时报》的报道,截至2004年,我国拥有资质的儿童社会工作者仅486人,占社会工作者总数的0.3%。

而美国2004年服务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就有27万人,占社会工作者总数的48.6%。

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志愿行动,很多高校将“关爱隔代抚养留守儿童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尤其是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

5.文化系统

根据费孝通先生对社会关系的描述,家庭在我国传统社会关系中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而家庭的结构在于“两人间的关系靠了第三者的存在而

得到固定,即父母与孩子构成了稳定的家庭三角,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延绵符合“抚养—赡养的“反馈模式,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婚姻与家庭的基本功能,这与西方单向的抚养模式大有区别。

可见,在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是一种绝对责任,但是祖父母对孙子女不是传统上的应有责任,何况我国一直就有“隔代亲的俗话,

因此,对孙子女的监护,(外)祖父母处于比较尴尬的角色,太严了会引起孙子女的强烈不满,太松了则很难对他们产生应有的约束力,由“含饴弄

孙到全面监管,无论是(外)祖父母还是孙子女,都难以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

6.历史系统

子女的价值认识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前后截然不同。

在这一制度实行之前,“多子多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且也在实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在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的生育水平居高不下,致使在单个孩子身上,父母难以付出更多的精力与经济投资。

但在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中孩子的数量急剧减少,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则急剧上升,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唯一重心,这造

成了家庭不仅更加注重孩子的质量,也更注重孩子在成长中的安全,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隔代留守家庭中的祖代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上的忽略。

对隔代抚养留守儿童自身来说,他们自己所经历的事件也是对他们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最重大的生活事件莫过于父母的离开。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父母离开的认知不同,对于低年龄段的隔代抚养留守儿童来说,很容易产生被父母“抛弃的感觉,但是对于高年龄段的隔代抚

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

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

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

消费文化对生态传播的启示

高校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路径论文

我与生态作文

生态与环境心得体会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与文化的作文

西餐文化与礼仪

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