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执法》阅读训练与译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nnbaby33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猛执法》阅读训练与译文(共含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nnbaby3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猛执法》阅读训练与译文

篇1:《王猛执法》阅读训练与译文

《王猛执法》阅读训练与译文

【原文】

秦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11}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注释】

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苻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符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批示。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⑾刑免:判罪免官。(12) 还:返回。(13)为:作为。(14)为:是。(15)使:使者。

【参考译文】

前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迅速派使者来赦免强德,但已来不及了。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纠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还:返回 (2)为:担任 (3)为:成为 (4)使:使者

2.翻译

(1)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成为百姓的祸害。

(2)坚驰使赦之,不及。

苻坚迅速派使者来赦免强德,但已来不及了。

(3)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3.简要概括王猛的品德:

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

4.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的成效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篇2:王猛执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猛执法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参考译文】

前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将强德赦免,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纪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还:返回 ②为:担任 ③为:成为 ④使:使者

2.简要概括王猛的品德:

答: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

3.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的成效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阅读理解作用题型答题模板

1、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2、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3、人称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4、手法作用。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阅读理解段意归纳题型答题方法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篇3:王猛执法阅读练习题题目设计

王猛执法阅读练习题题目设计

王猛执法

【原文】

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参考译文】

前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将强德赦免,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纪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还:返回 ②为:担任 ③为:成为 ④使:使者

3.简要概括王猛的品德:

答: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

4.王猛严惩违法官员取得的成效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篇4:《晋书王猛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晋书王猛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日:“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日:“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日:“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日:.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日:“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

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日:“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其见重如此。

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

(节选自《晋书·王猛传》)

6.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B.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C.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D.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猛对事情有个人见解。如他与桓温交谈时,指出桓温没有得到关中地区豪杰的原因,是桓温没有渡过灞水到长安,老百姓没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B.王猛是既有判断力又能接受建议的人。如徐统征召他,他逃走不应召;他本打算辅佐桓温,但在老师的建议下没去,最终选择了苻坚。

C.王猛深得苻坚赏识。王猛曾因杀一小吏而受到苻坚亲自审问,但他认为杀人确有酷政之嫌,但这也是为政的需要,最终苻坚称赞他是管仲、子产那样的人。

D.王猛也有缺点。他对善与恶也尤其分明,即使受人一餐饭这样的小恩惠也要报答,但小小的怨恨他也要报复,这一点为人轻视。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鬻畚为业 鬻:卖

B.及坚僭位 僭:超越本分

C.猛下车,明法峻刑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劝课农桑,教以廉耻 劝:规劝

1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王猛“细事不干其虑”“谨重严毅”的'一组是( )

①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②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③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 ④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

⑤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 ⑥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猛见桓温时,一见面就谈时事,边捉虱子边谈,不拘小节,并指出桓温没有得到关中地区豪杰的原因是桓温没有渡过灞水到长安,老百姓没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B.徐统想招纳王猛为己用,而王猛胸怀大志,没有答应。苻坚听说王猛的名声后派人招,两人一见如故,志趣十分相投。

C.王猛做了始平令后,鞭杀了老百姓上书状告的一名官吏,招有司的弹劾。囚车把他押解到监狱后,由苻坚亲自审问。

D.王猛认为自己被信任,就应不辱君王之命,严明法制,明察好坏,把残暴势力消灭光。苻坚听后称赞了他。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5分)

(2)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5分)

参考答案

12.D 劝:鼓励督促。

13.A ③是说苻坚和王猛在谈论到历代兴亡大事时所见相同③⑥不属于题干范围不属于题干范围。

14.C 表述不正确,原文“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是因以鞭刑处死一个官史,百姓上诉控告他,而非“鞭杀了老百姓上书状告的一名官吏”。所以选C。

15.(1)只有徐统见到他认为他很奇特(认为他与众不同),召他做功曹。他逃避没有应召,于是隐居在华阴山。

(2)我听说主管一个安宁的国家当用礼治,而治理一个**的国家当用法治。陛下不认为我无能,把政务繁难的县交给我治理,我当为贤明的君主除去凶恶和奸猾之徒。

参考译文

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县)人。年幼时家境贫寒,以卖畚箕为生。学识广博,好读兵书,谨慎稳重严肃坚毅,气概雄强高远,不为琐事萦怀,若不是志趣相投之人,根本不与交往,因此浮华之士都轻视与嘲笑他。但王猛悠然自得,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王猛年轻的时候到邺都游历,当时很少有人能赏识他。只有徐统见到他认为他很奇特,召他做功曹。他逃避没有应召,于是隐居在华阴山。王猛胸怀辅佐帝王创业的大志,收敛了羽翼等待时机,观察形势然后行动。桓温入关的时候,王猛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他,谈论天下的大事,边捉虱子边谈,好像旁边没有人似的。桓温看着他,觉得他是个奇才,问道:“我奉皇上的命令,率领精锐的军队十万人,主持正义讨伐叛逆,为百姓铲除凶暴的奸人,可是三秦大地的英雄豪杰没有人前归附,这是为什么呢?”王猛说:“您不怕千里路远,深入奸人横行的地方,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却不渡过灞水,老百姓不知道您的心思的缘故啊。”桓温黯然不语,没有应对的话。桓温即将撤军的时候,赏赐给王猛车马,授予他高官督护的官职,请他和自己一起到南方去。王猛回到山里向老师请教这件事,老师说:“你和桓温难道能同时建功立业?在这里就可以得到富贵,为什么要远行呢?”王猛于是没有去。

苻坚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听说王猛的名望后,召见他,一见面就如平素知己,谈论历代兴亡大事,好像不同的符牌却刻有相同的符文一样,所见相同,就如刘备遇到了诸葛亮。到了苻坚登上皇位,任命王猛做中书侍郎。当时始平县地方豪强不守法度,任意胡为,抢劫与偷盗纷行,于是就调任王猛为始平县令。王猛到任之初,宣示法令,严刑治理,明察善恶行为,严厉约束地方豪强。因以鞭刑处死一个官吏,百姓上诉控告他,有关官员也上奏弹劫,诏令用刑车将他押送交廷尉立案追究。符坚亲自审问他,说:”当政的根本,是以道德感化作为首选,你到任不久却杀人无数,这是多么的残暴啊!”王猛说:”我听说主管一个安宁的国家当用礼治,而治理一个**的国家当用法治。陛下不认为我无能,把政务繁难的县交给我治理,我当为贤明的君主除去凶恶和奸猾之徒。刚杀了一个奸贼,其余的尚有上万,如果陛下认为我不能除尽凶暴之徒,维护法律制度,我岂敢不甘心受刑,为我辜负了陛下而谢罪。但因残暴施政的罪名所受的刑罚,我实在不敢承受。”苻坚对众大臣说:“王景略确实是管仲、子产那样的人啊!”于是赦免了他。

王猛镇守冀州,苻坚任凭王猛在六个州之内斟酌事势所宜,可自行处理而不必上奏,选拔任用才能杰出者,用补充关东地区的郡守和县令的缺员,授职之后,只要上报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不久,入朝担任宰相,王猛主管政事公平,流徙放逐了不尽职的官员,选拔隐居和不得志的人才,重用贤能的人才,对外加强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督促百姓从事耕织,进行正直和知耻的教育,没有人有罪却不被刑惩的,没有人有才却不被任用的。苻坚曾经悠然地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毫不怠惰,为日常纷繁的政务担忧、辛劳,有了你,我就如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一样,将可以终年悠闲自得了。”王猛就是如此地被看重。

王猛性情刚毅明察清正严肃,对于善与恶尤其分明。地位低下时,受人一餐饭这样的小小的恩惠,没有不报答的;怒目相视这样的小小的怨恨,没有不报复的。当时的舆论因此相当地轻视他。

篇5:《班昭续汉书》译文与阅读训练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终②总是

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篇6:王旦与寇准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太尉①荐寇莱公②为相,莱公数短③于上前,而太尉专称其长。一日上谓太尉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太尉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上由是益贤④太尉。

(选自元·吴亮《忍经》)

【注释】

①王太尉:王旦,宋真宗时曾为相十二年。 ②寇莱公:即寇准,曾封莱国公,后又封郑国公。③短:此处作动词,意为指出别人的短处。④贤:作动词,器重。

【文化常识】

说“忍” 俗话说:“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孔子说: “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忍”字,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忍”,《说文解字》解释为“能也”,即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含有坚强不屈的意思。杭州人吴亮汇集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上隐忍谦让的人事编成一本《忍经》,共156条。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

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彪炳史册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能忍。“忍”是个人修身养性的'表现,是为人处事的哲理和策略。这里所主张的“忍”字哲理,不是没有原则的和限度的忍让,更不是教人学着懦弱、一味的承受困难、痛苦以及挫折所带来的种种困惑,而是指的是要在逆境中学会忍辱负重,坚强不屈,最终获得成功,这才是“忍”字哲理的真谛所在。

【译文】

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担任宰相之职,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有一日皇帝对王旦说:“您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他却专门说您的缺点。”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更加显示出他的忠诚正直,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明。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数 ②固③益 ④由是

2、翻译:

①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②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

3、文中王旦的美德是 ________;寇准的美德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屡次(2)原本(3)更加(4)因此

2.

①你虽然称赞他的优点,他却专门谈你的缺点。

②寇准对陛下没有什么隐瞒,更能看出他的忠诚正直。

3.宽厚,以国事为重忠诚正直,不徇私情

篇7:方苞《与王昆绳书》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方苞《与王昆绳书》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 鲜: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参考答案

2.(3分)C

3.(3分)D

4.(3分)B

5.(6分)

(1)(3分)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3分)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B.得归省视省:问候

C.会合不可以期期:期待D.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勖:勉励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会合不可以期”意思是“以后的相聚会和是难以约定的”,“期”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穷经而著书 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今君乃亡赵走燕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D.两句的“乃”均表转折,竟然、却。A.第一句的“以”,在;第二句的“以”,介词,按照。B.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上面提的庄子、陶潜;第二句的“之”结构助词,的。C.第一句的“而”连词,表并列;第二句的“而”连词,表修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4分)

(2)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4分)

【答案】

(1)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褐甫抵掌言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 的伤感。(4分)

(2)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用五字法(留、换、删、补、调)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

9.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非常抑郁。文中作者向好友倾诉了哪些心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分别以后的离索之感;欲做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川观而不得的遗憾;韶光流逝,时不我待的失措感、落寞感、无助感;“不敢一刻自废”的进取之意。(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确认信息所在的区限。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 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县之间(找事做)。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 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那些居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踣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小。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唉,我的心事能跟那个说呢?

幸好你中了举人!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韩愈说:“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

我近来要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即使冒风雪严寒,住简陋旅馆,也不敢一时一刻的松懈、荒废。

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这索居的苦寒。

篇8:《肃王与沈元用》阅读答案附译文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⑥。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⑦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⑦诬:虚假。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2)元用素强记()

(3)取纸追书之()(4)略无矜色()

9.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即取笔尽补其所阙”中的“其”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而竖其左膝(《核舟记》)

C.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

(2)(肃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11.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2分)

参考答案:

8.(4分)(1)出使(2)平时/平素/向来/一向(3)书写/写(4)毫无/一点儿没有(每处1分)

9.(2分)C

10.(4分)(1)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2)(肃王)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每句2分,画线部分为得分点)

11.(2分)①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好;②肃王并没有自夸自耀。(每点1分)

译文: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金国,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间无事可做,就一同到寺院游览,偶尔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对仗工整,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朗诵了一两遍就记住了;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沈元用)写完了,肃王看后,就拿起笔将他所缺漏的字全部补齐,没有遗漏的地方。又修改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改完后)放下笔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毫无骄傲的脸色。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一点儿也不假啊!

王六郎全文译文

《王粲强记》原文译文

王勃《落花落》译文

《王溥》阅读参考答案附译文

《赤壁赋》原文与译文

《魏书·安丰王元猛传》的原文及翻译

执法工作计划

执法责任书

规范执法

执法建议书

《王猛执法》阅读训练与译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猛执法》阅读训练与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