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hedshdfga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hedshdfg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

篇1: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

关于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

1.“读”要讲“步”

完成文言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以上“三步法”告诉我们,阅读不只是读文,还要会读题。

2.“想”要讲“据”

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手头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对字词词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译意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搭配来思考。

3.“析”要讲“理”

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如试题中“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与胡氏父子的品德清慎的必然逻辑。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述的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为普遍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4.“选”要讲“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表现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备选项进行筛选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系点。

篇2: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 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篇3:文言文阅读理解四

文言文阅读理解(四)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家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校簿吏胡蕴、惠鹗曰: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敛钱五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擢瑜为太府少卿。

杜重威之镇东平也,瑜父钦祚为节度副使,及重威移镇常山,瑜乃诡计于重威,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岁余,入为刑部郎中.丙午岁,父钦祚刺举义州,瑜归宁至郡。会契丹据有中夏,何建以秦州归蜀,瑜说钦祚曰:若不西走,当属契丹矣!厉色数谏,其父怒而不从。因其卧疾涉旬,瑜仗剑而胁之曰:老懦无谋,欲趋砲烙。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父不得已而听之。时陇东屯兵扼其川路,将北趣蕃部,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谓徽曰:西至成都,余身为相,余父为将,尔当领一大郡,能遂行乎?徽曰:诺。瑜虑为所卖,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子夜,瑜举族行,而辎重络绎十有余里。徽之所亲,循沟浍而遁,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其党起于伏莽,断钦祚之首,贯诸长矛。平生聚蓄金币万计,皆为贼所掠,少长百口,杀之殆尽。瑜尚独战千人,矢不虚发,手无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窜山谷,落发为僧。月余,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为侯益所杀,时年三十九岁。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一》,略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 假:借

B.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 黜:罢免

C.瑜归宁至郡 宁:平息

D.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 絷:捆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性狡诈的一组是( )(3分)

①瑜即以书上奏 ②使奏己为恆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

③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

④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

⑤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 ⑥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瑜工于心计,但最终却被人算计,他设计使自己成为一个清官的形象而获得高祖的称赞;为借

路,他用官帽引诱利用赵徽,却反遭赵徽算计,损失惨重。

B.王瑜一生短暂却仕途顺利。他离家为官先从从事做起,天福年间获左赞善大夫一职,后受朝廷提拔为

太府少卿,接着任恒州节度副使,还入朝做过刑部郎中。

C.王瑜对待父亲的'态度暴露出他的无礼及凶狠的性格。他在劝说父亲西逃时,脸色严厉,父亲不悦,不愿听从,王瑜不顾父亲已卧病在床十多天,竟然拔剑相威胁。

D.王瑜骁勇果敢,擅长骑射。他在举家撤离途中遭到盗贼首领赵徽的暗算, 最后只身一人与赵徽属下

一千多人激战,箭无虚发,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5分)

译文:

(2)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5分)

译文:

篇4: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分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分析

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误区提醒

例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蔌()

(4)觥筹交错()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贮故书在壁间()

(2)徒见其浩然无涯()

7.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8.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案:1.六一居士北宋(或宋)2.(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像鸟展翅的样子)(2)开花,这里指滋长(或茂盛)(3)菜蔬(或蔬菜)(4)酒杯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示例①: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6.(1)旧,旧的(或原来的过去的)(2)边(或际边际)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8.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示例①: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都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示例②: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助读:

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题、6题考实词解释。最易错的是翼然蔌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答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牛角。此外,将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蔌,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蔌字不常用。觥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

第3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翻译。山间之四时也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译出。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4题考写法分析。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去考虑。滁人安乐,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欢,写滁人乐是为了引出太守醉,为下文作铺垫。从全文看,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此处也是一种烘托。

第5题考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意概括。最易造成失误之处是对醉的理解及由此引发的感情体验,误认为作者是一种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郁,看不到作者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积极生活态度。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其人生态度也是积极的。

第7题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叙述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便说得不完整。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或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

第8题考查阅读感受。开放性题目,可从好学的角度谈感受。如果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或者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就有可能失分。能结合自身谈感受,或能对借书、好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少时好学与后来大有作为的关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层了。

【典型例题透视】

例观山水之美景

【甲】《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选文有改动)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

2.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7.翻译下边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答案: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4.竖张走5.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最,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

透视?助读:

这是两位历史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

甲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太和山即武当山,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内。山中殿宇规模宏大,自然风景绝佳。本文记叙的土地岭是又一处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徐霞客对山岭间的景致给予了清晰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记叙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环境,匡庐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庐山,自然是绝胜之境。

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

第1题考查文体意识,对古代散文文体记的把握。记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以记事为主,一种以写景为主。记通过记事或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提示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最近似很重要。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看,《游太和山日记》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这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相似;《庐山草堂记》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这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似。

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的前提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前面的内容是粗略记叙行程中所到之处。这一句中先读懂连逾是接连跨越的意思,从这里起镜头掠过一片山岭,接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写,显出了几幅画面。写了桃李,写了山花,最后用幽艳异常收束,所以将句子断为: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断开的每一处,都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连接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第3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溯:①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②追溯,是后起义。蹊:①小路;②蹊跷。及:①到达;②赶上;③比得上;④推及、顾及。旦:①天亮;②(某一)天。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溯溪行,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为逆流而上;蹊径狭,即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屦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及为到达;昏旦,即傍晚和早晨,所以旦为早晨。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熟悉它们的义项;在结合具体的文言句子进行解释时,注意选出符合上下文的义项。

第4题考查主谓词语的搭配。所给的竖张走三个词语都是动词,必须明白和它们搭配的幢盖龙蛇是什么意思,接连三个如的本体事物是古松与老杉的枝柯。幢是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这里不是与建筑物有关的量词,竖可与其搭配;盖,古代称伞为盖,有遮蔽作用,所以与张搭配;龙蛇是蜿蜒行走的动物,可用走字作谓语。填入后,句子完整恰切地表达出对古松、老杉的形态描写。

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

第5题考查对阅读信息的提炼和文意把握。从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中可以看出庐山草堂的位置。答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题时要针对问题找准相应的句子,按照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并限定四字作答。

第6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

第7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点:其一,介字后面省去了于,翻译时要注意补上;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个地方,说草堂反而不合适;其三,胜绝指最美好的;其四,甲,是第一的意思。词语的意思理清后,再将句子的意思理顺。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

篇5: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

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裁通“才”

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然而……还然而,用在选择句中,

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6、恶乎待哉恶:何

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信:确实

9、靡计不施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

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 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 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 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然而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31、疾逸道左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 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 晦:指看不见的水府

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

35、坐贻聋瞽瞽:瞎子

36、远罹构害罹:遭受

37、项掣金锁掣:拴

38、不遑辞候遑: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

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

2、之二虫又何知!

3、彼且奚适也?

4、其自视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子何苦而自辱如然而?

7、然而何可否之谓乎?

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第五册

1、吾不忍其觳觫:觳觫,恐惧发抖的样子

2、天下之欲疾其君疾,痛恨、憎恨

3、仰不足以事父母事,赡养、奉养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而罔民也

及,等到; 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5、将以衅钟衅:杀生取血以涂物,用于祭祀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然而为什么。乃,这样

7、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临、统治

8、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恐怕来不及呢。赡:足

9、其庶几乎庶几:差不多

10、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语:告诉;

诸:之乎; 有诸:有这回事吗?

11、未有以对对: 回答。

12、举疾首蹙额蹙:收紧、缩着;

额:鼻梁

13、田猎:打猎。田:通“畋’,也指猎

14、而君幸于赵王幸:宠爱

15、相如持其璧睨柱:斜着眼睛看

1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动词

修敬:整饬礼仪表示敬意

1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只不过

18、相如素*人:相如本来然而个卑*的人

1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离开父母之所以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然而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罢了。

20、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这样退让,然而因为我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次要的位置。

2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示,传给……看;美人,妃嫔;左右,侍从

22、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

23、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孰:谁、哪一个; 孰于:何如,比……怎么样

24、刎颈之交:誓同牛死的朋友。刎颈:割头

2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入:在国内

26、乃令张仪佯去秦佯:假装

27、平伐其功伐:夸耀

28、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他的品德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

29、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然而出于污泥而不染,依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

30、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多

31、人穷则反本:人处于困境,总会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

3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然而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33、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环境。蝉蜕:蝉脱壳

34、设诡辩:说假话骗人

35、相随属:一件连一件

3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然而极大的(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指:通“旨”

第六册

1、尽收其地,进兵北路略地:收,占领。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间,极言迅速,名词作状语。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无,不

渴,请。

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凭据。亲,亲近。现在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悬赏,用重金征求缉拿罪犯。邑:封地。前句然而状语后置句,后句然而定语后置句。

6、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用,就,于然而。私:形容词作状语,偷偷地。

7、顾对不知所出耳:顾,只然而、不过,表轻微转折。否定句宾语前置,即“顾不知计之所出”或“顾不知所出之计”。

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陵:通“凌”。

9、乃今得闻教:乃今:如今。如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10、函封之:用匣子装起来。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1、乃为装遣荆轲:于然而准备行装派遣荆轲使秦。为装,准备行装。遣,派遣。

12、太子迟之:迟,以之为迟,嫌……迟了。

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14、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送行的人们都睁大眼睛,极为愤怒,连头发都向上直竖顶着帽子了。

15、秦武阳色变振恐: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起来。振。震,害怕之意。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顾,回头。前,走上前。为,表示。谢,谢罪。

17、北蛮夷之鄙人:蛮,本然而占代对南方各个民族的鄙称。夷,本然而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称。蛮夷,这里泛指边远地区。鄙人,粗俗之人。

1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于然而取出地图捧着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快翻完了,匕首露了出来。发,翻开。穷,尽。

19、因左手把秦王袖:因,趁机。把,抓。

20、剑长,操其室:操,握住。室,剑鞘。

21、尽失其度:都失去了常态。

2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治乱的道理明晓,擅长讲话。皆然而状语后置句。辞令,应酬交际的语言。

23、平伐其功:屈原夸耀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

2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然而非,献媚说坏话的人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人妨害了国家。疾,痛恨,痛心。聪,指耳力好。谗,谗言。谄,谄媚,阿谀。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然而形容词作名词。

25、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

26、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7、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然而表现得很透彻的”。

28、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然而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9、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30、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31、从容淡静:稳重、淡泊、宁静的神态。

32、辟公府:公署。汉代的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当时最高官员。

33、验之以事:用实际事情来检验。状语后置句。

34、公车:指汉代公家的车马,为臣民上书和征召所用。提到公车即有“上书”之意。

35、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36、乞骸骨:大臣请求辞职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37、暴戾恣睢:粗暴乖张。恣睢,任意胡为。恣,放肆。睢:恣意。

38、专犯忌讳:专做违犯法礼之事。忌讳,不应说,不应做。

39、逸乐:安闲快乐,不操劳而生活优裕。

40、富厚累世不绝:有很多财富,一代一代地传与后人而不断绝。

41、择地而蹈之:意为谨慎而守礼法。蹈,踏。

42、行不由径:走大路而不穿行小路。意为操行方正。

43、因人成事:依赖别人把事情做成功。因:依赖。

44、糟糠不厌:糟糠之食亦不能绝。厌:满足。

45、识相:会看别人眼色行事,知趣。

46、不名一钱:一个钱都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的意思。

篇6: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

宣 子 索 环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子产曰:“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安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左传昭公十六年》)

1.与“吾子何爱于一环”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B.韩子买诸商人C.与商人皆出自周D.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

2.与“是教敝邑背盟誓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官府之守器也B.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盍求而与之(何)B.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 (财物)C.立而无令名之患(美好)D.今吾子以好来辱(谦词,指使对方受屈辱)

4.对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吾且为敝邑郑,鄙邑也A.“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B.“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不同;C.“给”与“共”的意思相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D.“给”与“共”的意思不同,“敝邑”和“鄙邑”的意思相同。

下列5、6题句子的译句,正确的项是5.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A.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B.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C.拿出一只玉环而让韩起犯两个错误,又使我失去执政的机会,韩起被看做贪婪之人,哪里用得着这样做?D.拿出一只玉环而引起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子成为贪婪之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6.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A.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 B.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谨敢私下告诉您。C.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怎么办,岂敢私下把它献出呢?D.如果我把玉环献给阁下,不知道根据是什么,谨敢私下告诉您。

7.子产不给韩宣子玉环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韩宣子太贪婪,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如果满足他的要求,就会破坏两国邦交原则;B.因为大国贪得无餍,如果满足他们不合邦交礼仪的要求,郑国就会逐渐失去诸侯国的地位;C.韩宣子是郑国的使者,所提要求不合邦交的法则,如果不予以拒绝,就会破坏晋郑两国的友好关系;D.因为大国欲壑难填,如果满足了韩宣子的要求,会使韩宣子蒙上贪婪恶名,子产也会失去执政的地位。

全脑速读记忆法的高速度、高理解和强记忆的显著效果,特别突出地体在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学习、信息处理或科研等脑力活动中,学习或者研究任何一个学科,都离不开读书,所以,我们说它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简便实用的好方法。

如果硬要说它相对来讲比较适合于哪个范围或者领域的话,那就是以文、史、哲、经为代表的人文科学领域。因为,人文科学的最主要的学习、研究或者工作方式就是阅读。

而理、工、农、医等领域,则除了阅读之外,还要动手实践,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全脑速读记忆法的适用性就显得稍微差一些。但是,这种差别是很微不足道的。许多大专院校的理工科学生反映,运用全脑速读记忆法配合学习,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就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 不论是哪个学科或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和性质,其文字资料的阅读速度、理解记忆状况是要受到阅读者本身的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制约的。任何人也不可能用相同的速度来阅读不同学科或者不同理论深度的文章,不仅在运用快速阅读法时是这样,人们在用传统阅读法读书时也毫不例外。

第二, 全脑速读记忆法不是灵丹妙药,不是特异功能,不是魔术,除非经过特别长期艰苦的训练而形成了过目成诵的能力,你不可能指望用它来阅读生疏、深奥、晦涩的读物而又追求较高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水平。

第三, 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读物深浅难易程度的不同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速度,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阅读。

生理基础,人人具备

人类能够快速阅读首先基于人自身的生理基础具备速读的各种条件,即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快速阅读的能力。人的眼睛,是一个生物工程的奇迹。在每一只眼睛背部,有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地方,它包含着15,000万个独立的光感受器,这些光感受器每秒钟可以处理亿万个光子。英国作家和心理学家托尼·布赞认为:“像大脑一样,眼睛的力量比我们所觉察到的要强得多。我们现在知道每只眼睛有15,000万个每秒钟能接收数万亿光子的光感受器,仿佛‘砰’地一下,我看见了一座山的景色,我能在一秒钟内把它整个摄入。因此,普通书本中一页内容就更简单了。只是我们没有学过怎样将这些同样的视觉技能应用于阅读。”

阅读的通俗说法就是看书,看书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看”绝非随便看看,而是一种凝神注视,在看的过程中眼睛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然后由传导神经传导到大脑,在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中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根据观察,阅读时人的眼球并不是连续不断的移动,而是做不均匀的忽动忽停的跳动。这种快速的眼球运动叫"眼跳",在迅速跳动的中间,存在着时间稍长的停顿。这种停顿在阅读学上称作“眼停”,也叫“注视”。阅读时,读者依靠眼球跳动看书,是阅读活动中视觉过程的基本特征。只有在跳动之间的注视间歇里,才能接受到信息。这一瞬间,注视点放在什么地方,注视时间控制在多长的时间内,注视焦点与范围于意识焦点和范围是否同步,是设计所有阅读技巧在视觉方面的基础。在阅读时,每次眼停最多可见6-7 个字,最少不到一个字,因为有时一个字要经过两三次注视才能感知。阅读时,眼睛的注视不仅从一个定点一到另一个定点,有时因意义不明了,或未看清楚,也会倒退到原定点或前定点,以便对于不同位置上的字,词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阅读学上叫做“回视”。回视的次数多是造成阅读速度变慢的主要原因。

阅读学家多年研究证明,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一是注视的次数过多,二是注视的时间过长,三是回视过多。有效地避免这三方面的因素,就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的能力还包括一个与视觉有关的重要方面,就是尽量扩大每次注视的视知觉范围。又叫做扩大视读野。人眼的灵敏度之高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快速阅读法讲究整体式感知,即一次注视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整体的理解它的意思。这种方法减少了注视的次数,也加快了理解,还使视觉接受信息的节奏和大脑接受信息的节奏趋于协调,记忆效果亦增强。这才是真正符合人的生理特点的阅读方法。人的视知觉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试验表明,在0.1 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够感知6--8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也就是一分钟可以感知到4200个字。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看成一个点的话,那么一分钟就可以看4200个字。这就是人眼的极限阅读速度。实际上,综合其他因素,人的阅读速度的生理极限一般为3000字左右/分钟。

那么,人的视知觉范围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呢?实验结果表明,在0.1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够感知6~8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也就是说,一分钟可以感知到4,200个点。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看作一个点的话,那么,一分钟就可以看到4,200个字。这也是一般未经过系统速读训练者完全可以具备的能力。

高效阅读与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一句诗形象生动的.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虽然从逻辑因果上来看,未必读的越多就写的越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写作较好的人他的阅读量一定不会少,而且所涉猎的文章范畴也会比一般读书人要广泛。也就是说,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阅读水平的充分条件。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希望自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我认为不管你是否想成为一个作家还是仅仅想能够写一点随笔,亦或是只是在网络上开一个博客,抒发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那么你所写出来的东西做为一种文字载体,必然要经过你的读者的阅读,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你的写作才有意义。但内容空洞的东西并不容易被别人接受,而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阅读必不可少——因为阅读能够提升你的文化积淀,扩展你的视野,给你更多的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作文训练并没有要求我们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指导写作,因而,大多数人的写作水平停留在一个不高的层面上,所以如果某一天有人让你写一点东西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显得头皮发麻,不知该从何着手。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同我们平时未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而导致这种写作恐惧症以外,平时阅读量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然阅读与写作有如此重要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通过大量的阅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方面能够为我们的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加文学修养或者是知识积累。但我们所说的大量阅读并不是什么书都读,也不是一本书中什么都读,应该有所取舍,阅读的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分。即使是名著,他里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不去读他,要发扬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风格,“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杨际德《写作课的真谛在哪里?》——中国教育报)。也就是说,我们读书要读文章、书籍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只有这部分凝聚了作者最大心血的东西对我们最有用。就象一锅经过文火慢慢熬出的鸡汤一样,精华营养都在汤里了,至于鸡肉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简单处理掉就行了。我们将鸡汤的营养吸收掉,化为自己的东西,用于增强体质,实际上也就是说将文章中的精华用来作为我们写作的知识积累,并为写作添枝加叶,增强文章的内涵和可读性。

但是,这里又牵涉到一个读书的方法论问题,古代文人可以抱着“四书”、“五经”慢慢品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去读,然后再去参加科举考试,将平生所读所思在一张决定命运的白纸上写出来。但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变化多样的时代,而且知识更新速度又极其快,没等你把一本书读完,第二部第三部乃至N多部快速地出来了,导致我们现在很多人出现阅读疲倦,总感到有读不完的书,而且很多书的质量也是粗制滥造,不少的书从根本上说就是快餐文化的产物,没有什么读的价值,只不过充当暂时娱乐心灵的工具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读书选择了快速阅读,即在很短时间内翻看浏览一本书并从中获得这本书的必要信息。面对厚厚的晨报,他们会快速用眼睛在报纸上将新闻标题“轮”一遍,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细细看里面的内容,我想这也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吧。

说到这里,也许我将题目改为《快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许更合适,但由于快速阅读仍属于阅读的范畴,它只是提升我们写作能力的一个方面,因而用“阅读”也许更好一点。既然阅读同写作有这样亲密无间的关系,我们为什么不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水平,来为自己的写作充电呢?因为这是个到处都是由钢筋和水泥打造的森林城市,人的心灵封闭太久了,让我们用阅读来寻找港湾,让写作来表达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吧!

美国高中申请要点-四早

年终总结的四要点

文言文《陋室铭》复习要点

高中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理解四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

高中文言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省略句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文言文阅读的“四要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