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中文言文高效复习策略论文(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蜜蜂”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谈高中文言文高效复习策略论文
古诗文作品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华,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的比例逐渐增加,文言文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文言文作品距今年代久远,语言习惯也与现代汉语差距较大,再加上一线课堂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笔者在执教高三毕业班时,发现在一轮复习中,对于教材内文言文篇目的复习,与高一文言文篇目新授课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雷同,大多数学生还是和第一次学该篇课文一样,零散地识记每一篇、每一段,乃至每一句中的语法知识,死记硬背,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针对这一教学现状,笔者对高中文言文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绘制文言知识树,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知识点主要可以分为词和句子两部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在语法上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句子有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存在于每一篇文言文作品之中,学生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法积累的基础上,利用绘制知识树的方法对每一篇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零散难记的知识点井然有序地凝聚于一棵棵“树”上,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理解各种文言语法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有整体的掌握。
二、沟通古今,结合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文言文中的语法体系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建立起来的,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的系统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由于目前中学语文课堂上淡化了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的学习中,往往分不清“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之间的区别,不明白为什么倒装句中的状语和定语要“后置”,而宾语要“前置”,甚至分不清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性。因此,在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译文中的句子为例,分析其中的句子成分,并引导学生在原文中把相对应的句子成分和词语的词性标注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形成规范的语言习惯,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举一反三,搭建课内外知识桥梁
高考语文虽然在文言文阅读题中不直接考察教材内的古文篇目,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所讲的课文考试不考,考试中出现的阅读题平时又不学,这就造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学生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发现似乎对于考试并没有什么帮助,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所下降。因此,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不在于课内知识识记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复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应试技巧。要做到举一反三,授之以渔,就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以形断义、由音推义、结合语境、练习成语、代入检验等文言词语的解题方法,在学生独立翻译课文时把重要句式落实到书面上,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翻译中合理运用留、补、换、改、删的翻译方法。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精心挑选句义浅近,并且包含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或是与课文中的特殊句式相同或相似的课外文言文段落作为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能力。
四、古为今用,开展文言文作品创作活动
文言文虽然早已远离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但其简洁、含蓄、庄重、典雅的语言特点,在今天看来仍然不失美感,具有现代汉语无法媲美的魅力。文言文作品既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那么现代汉语自然也可以翻译成文言文。网络上有人曾经尝试把当今的网络语言用优美典雅的古文表达出来,读起来较之原文更加生动隽永,别有一番韵味。在课堂上开展文言文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仿写、改写一些简单的古文,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创作中体味汉语的博大精深。总之,要学好文言文,兴趣和方法缺一不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加热爱语文、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这一课题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
中考文言文高效复习策略探究
文言文阅读题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抓分点,而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呈现出篇目多、知识点繁杂的特点,因而增强文言文复习课的高效性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文言文复习课往往以知识梳理的形式“重炒隔夜菜”,这样的课堂难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被动地接受、记忆,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复习效率低下。要增强中考文言复习的高效性,必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入手。
一、高效复习的必要准备――课前“三个把握”有的放矢
二、高效复习的主要阵地――课中“四个步骤”盘活课堂
课中的“四个步骤”即:检查反馈、小组互学、展示指导、矫正提升。
第一个步骤,是对导学案完成情况和检查反馈。这可使教师准确地掌握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没弄懂的。已经掌握的那些是课堂上无需再花时间的;那些是学生没有弄懂的,是课堂的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题目,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句节奏划分和文章中心中心思想的表达上。可以确定课堂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步骤,是针对预习时完成学案过程中所标注出的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互相答疑解惑。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这个环节要着力于营造课堂民主平等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课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特别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要对学生学习状态关注和学习氛围营造之外,还应该全班巡视,从学生的讨论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为下面的展示指导环节做准备。
第三个步骤,是小组互学的成果展示与教师对学法的指导。高效的复习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不排斥教师的精讲。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文言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即精讲。如笔者在执教《伤仲永》的复习课上发现学生对于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题上错误率较高,即进行以下学法指导。首先告诉学生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划分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要停顿,状中之间要停顿,如果只停一处,那么主谓的停顿优先,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和状中的停顿;其次,以第一个句子为例,这个句子陈述的是“什么怎么样”,因而是一个主谓句。其主语是“其文理”谓语是“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一处,那么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如果要求停两处,那么再考虑动宾之间的停顿,应该这样划分“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第四个步骤,是对原来学习中存在的错误的矫正并在此基础上得以提升。在《伤仲永》的复习课中,笔者针对学生句子节奏划分中存在的错误,在展示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订正该题型下的其他错题,如对“余闻之也久”这个句子的划分,通过订正,进一步巩固已经习得的方法。
三、高效复习的有效保障――课后“一练一查”巩固效果
复习课离不开练习题。通过精选恰当的题目做课后练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障。那么,如何选择呢?应该注重练习的“质”,而非“量”。题海战术是低效率的,只有精选习题在“质”上取胜才算高效。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健康、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李炳亭)选择与本地区中考考点一致的中考真题,不失为精选练习的一个好方法。这些题目有针对性、质量高、示范性好。可以说,一份高质量的练习是中考文言文高效复习课的有效保障。
此外,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积累有赖于记忆。反复的记忆和巩固是文言文复习的要诀。课后学习小组成员的互查,是对学习效果的跟踪与巩固,从而实现文言文高效复习。
依纲扣本,抓点过关-谈中考语文高效复习策略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内容杂、头绪多、任务重、难度大,要做好这项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们有一个缜密的计划,一个清晰的思路,依纲扣本、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勤奋务实,就会在复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的体会概括起来就是:抓“五点”,过“四关”.
作 者:颜崇国 作者单位:泗阳县南刘集中学,江苏,泗阳,223705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高中文文言文期末知识点复习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文段(甲)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文段(乙)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一百许里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或置酒而招之 或遇其叱咄
C.益慕圣贤之道 策之不以其道
D.家贫不能常得 余因得遍观群书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甲)和文段(乙)都写到了家境贫穷,分别有何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甲)中作者通过五柳先生的好读书、性嗜酒和常著文章自娱等塑造了一位怀才不遇、心怀怨恨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敢于反抗现实的精神。
B.文段(乙)中作者学有所获,主要是靠自己。因为“先达”的态度十分坏,常常呵斥他,却没有教他什么。
C.两篇文章都写到主人公爱读书。但两者的读书方法是截然相反的,前者“不求甚解”,只求意会;而后者却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手自笔录”。
D.(乙)文中,宋濂从难于得书、从师艰难、奔波辛劳等几个方面,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像自己一样努力学习,学有所成。
参考答案:
1.陶渊明;(赠)序
2.B
3.(1)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2)(我)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
4.(甲)文写家贫是为了体现五柳先生喝酒“造饮辄尽”的率真、“晏如也”的安贫乐道的品质;(乙)文写家贫主要是体现作者早年无书可读的困难,因此突出作者“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勤奋刻苦。
5.D
文言文高效复习的途径
从教材复习入手,注意语言积累与知识迁移。
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对教材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
例如:上海高考卷中,要求写出考题文言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前句“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中的“绝”与《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中的“绝”同义;而后句“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不无绝也”中的“绝”是“横渡”之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同解。再如,上海高考题中,要求解释“旬日”和“已而”两个词的含义。分别出现在教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和《促织》中的“旬余,杖至百”等句子中。“旬日”作“十天”解。“已而”作“不久”解。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教材是我们复习的重要材料,绝对不能忽视。
从常见实词入手,注意选段特点与要点把握。
语文考纲明确规定语文高考难易比例3:7,基础部分显得非常重要。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以“常见的实词为主,以不常见的实词为辅;以常见的实词为主,以不常见的句法、虚词为辅。”对常见的实词(约120左右)我们要了解其所有义项,做到能在不同的场合识别,并在考题中有准确的判断与回答。
其次,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了解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对其有所准备。高考文言选段从体裁上说,史传类的作品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从内容上看,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
那么,我们平时的准备中,就可以有意选择一些这样的作品进行阅读训练,并注重史传类作品的特点,并归纳其要点。如:了解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除、授;表示升官职的词语:起、擢、拔。表示降职、罢免的词语:贬、谪、左迁、罢、免、黜。又如了解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表示武官的词语: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表示文官的词语: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太守、刺史、长史、知州、知府、令等。这些对复习都非常重要。
从考点方向入手,注意整体阅读与能力提高。
紧密围绕考纲复习,紧密以考点为主攻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卷文言文从20开始就有这样的变化趋势,以整体理解为主,以考现代文的方式要求文言文阅读成为高考文言文的重点,这对于同学们也是较难把握的。
所以,在复习训练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对训练题的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转变阅读方法,阅读观念来提高自己文言的整体能力。
作者:董领弟
对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往往比较高。
下面就《浙江省中考考试说明》有关文言文的要求,谈几点在文言文复习中有关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把握应注意的问题。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此外,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断句
中考考到了文言断句。断句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方法很多,这里提示给浅近文言文断句时应注意的几点:
1、统观全局,理解内容
在理解篇、层、句、词的大意,大体了解全篇文章后,按内容和结构断开。
2、从正确理解词义着手
古今词义有很多不同,而且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很普遍,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掌握一些古人用词的规律和文言句式特点,才有可能做到断句正确。
3、分清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朝代、国名、官职等都是专门名词,要善于将它们与非专有名词区别开来。
4、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一般来说,遇到人物对话还容易分清。但有时对话中又有对话,有些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连“曰”字也省略了,这就增加了断句的困难,处理时尤应注意。
5、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能起句读的作用。如发语词“盖”“夫”,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一般在句子末尾。根据这些一般规律,我们可考虑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三、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此外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四、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因此,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此外,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高中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王。②傥:假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 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参考答案:
12、A让:谦让
13、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14、C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高中文言文的复习指导
重视文言实词语言环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一个核心——实词的理解。
每一个实词都有着它最基本的意义,这些意义大都在我们的理解和把握之内;但每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解读实词时我们往往会忽略甚至忘记“这个实词”的“语言环境”——这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关键之处。如果在解答试卷时,我们离开了“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实词的“基本意义”来认知试卷上的实词,这样就会造成对实词理解的严重偏差。
在实词的解答中,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
组词法——习惯于用“组词”的方法来思考和释词;填空法——把需要解释的词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一个词语;对应法——只是用一个双音节的词语释词对应。这些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高考文言文释义要“追根溯源”准确表达
很多总以为,文言文仅仅是为了应付和而学,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很远,根本不具有现实意义。其实,这是因为没有弄清中文的一般规律。实际上,从开始的成语、诗词以及文言文阅读的,正是出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母语水平”而设计的。
汉语重在一词多义
特级杨振中说,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掌握大量的词语的准确含义。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有的甚至达到二十多个义项,这就是一词多义。准确地选择某个义项来解释词语并理解句子,是理解句意和文意的第一道难关。例如“日薄西山” 中的“薄”,应该解释为“迫近”,意为太阳迫近西面的山头,那么“薄”为什么可以解释为“迫近”呢?这就要追根溯源了。原来“薄”的本义为“草木茂密不得入”,因为草木互相挨得很紧,于是它有了“靠近”、“迫近”之义,由此再引申出“不厚”、“少”等义项。
仅有词汇还不够
据了解,最近上海的`“汲原堂”汉字研究机构的几位古汉字研究者,通过多方搜集材料,编著了《中学文言文300词图释》,对和文言文所涉及的每一个实词做了溯源。负责人张立军提醒同学们,学中文与学外语迥然不同。
比如, 语言的提升,是随着掌握单词量的提升而呈“阶梯式上升”的,而中文的语言却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交融、交错,呈 “螺旋式上升”的。而且,英语的往往表现在新词汇的不断增加,但汉语的能力则常常表现为对同一个汉字新词义的追加。
学会准确表达方式
许多同学都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为什么自己的语文成绩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呈下降趋势。张立军认为,这除了语文学科难度的自然提升,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所接触和需要运用考查的汉语词汇的难度在大幅度提升,使同学们越来越无法“驾驭”书面文字,无法 “理解”汉语中那些含有更“高级”意会的表达方式,包括成语、熟语、精当的文辞、灵活的句式、恰当的修辞、准确的语气等等。在“高级”汉语中,汉字是“活的”,是“穿梭时空”的,不能“博古”便无法“通今”。因而,没有好的来了解古代书面用语,从古汉语中汲取更多汉语的“营养”和“精华”,就成了限制人们汉语能力提升的最大瓶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6、礼之用,_________。(《论语》)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
8、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9、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0、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六)翻译训练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梁孝王①武者,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睢阳城七十里 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 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提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难免令皇帝猜疑,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 高中文言文
★ 祭妹文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