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研究的教化论视野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雪域手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道德研究的教化论视野(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雪域手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道德研究的教化论视野

篇1:道德研究的教化论视野

道德研究的教化论视野

目前伦理学有三大类型,即规范(义务)论、目的论、教化论。在我国,规范论和目的论是相互对立的,并且似乎缺乏深层沟通的愿望。其实,它们在教化论的.理论背景下可以得到整合和超越,从而使它们都获得一种合理形式。

作 者:詹世友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7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2(4) 分类号:B82-02 关键词:规范   目的   演进理性   建构理性   教化   德性  

篇2:周易道德教化思想的研究论文

周易道德教化思想的研究论文

一、道德教化内涵及《周易》概况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长期以来,道德教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领域的核心问题,从周王朝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到孔夫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的“三纲五常、格物致知”;从康熙帝的“尚德缓刑”,到清末改良派康有为提出的“以仁济天下”,历朝历代的士大夫和统治者们无一不把道德教化提升到维系政权兴衰的高度来认识,而这些士大夫和统治者所孜孜追求的,无非就是通过道德教化,能够使民众知耻辱、明善恶,从而达到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的作用。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对此曾一言以蔽之:“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将“教”释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将“化”释义为“教行也”。这里所说的“上”,通常是指在社会地位和品行方面出众的人,包括统治者、社会名流和士大夫,道德教化的对象是普通民众,泛指对民众的感化和教育。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将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灌输给普通民众,使民众在见微知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知善恶、明荣辱的效果。教化是一个包涵了伦理、道德、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庞大系统。道德教化的作用,一方面是达到个体上的精神情操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实现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和社会治理的强化。

总的来说,道德教化是一个强调潜移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民众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并且将这种道德教育内化为了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以至于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都受到了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这个过程中包括了施教者,即道德教化的主体;受教者,即道德教化的客体;以及道德教化的途径和方法,即道德教化的介体。道德教化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的地位的差异,导致了整个道德教化系统性质的变化。

(二)《易经》和《易传》

《周易》是一部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典籍,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即《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古经》,《经》分上下两篇,总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均有卦名和卦辞,每卦又包含六爻,每一爻均有爻题和爻辞,共三百八十四爻。《易经》将自然界里日月星辰的更替和山川草木的变化“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并且将这些自然界的现象用一些特殊的符号表示出来,构成阴阳八卦的意象,然后通过观察这些阴阳八卦的意象,来推断和预测事物未来的趋势和走向,从而判断事物的凶吉征兆,最终达到“以天道明人事”的效果。并且根据逻辑将这些规律和法则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理论。《传》即《易传》,又被称为《易大传》,因为《传》包含有上下《彖传》、大小《象传》、上下《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个篇幅,因此也称为《十翼》。《易传》是关于《易经》最早的、最严密、最系统的注解。《易传》以儒家学说为其主要思想来源,同时吸收了百家思想的精华,通过对古经的注释和解经,并且在注解和解经的过程中加入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古经的理解,做到了与社会现实想结合,阐发了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原则,与古经一起构成了整个周易文化庞大的系统。

《周易》相传是由文王、周公、孔子所创,并经历代众学者考究,包涵了上古历代先贤哲人的智慧精华,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它包括了我国古代社会、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管理、军事、法律、民俗、天文、五行、预测、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思想智慧结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评价:“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形象地说明了《周易》是一个浩渺广阔的系统,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周易》历经数千年的沧桑演变,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中所弘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成为历代士大夫们恪守的行为准则,《周易》中所讲究刚柔相济、阴阳易理的思维方式,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都被历代仁人志士一脉相承地薪火相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周易》 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在古代普通民众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会采用占卜之术来预测事物的吉凶祸福,从而对未知的事物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这种预测对人们最初认识世界起到了启蒙作用《。周易》反映了人们早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最朴素也最直观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精神,都能从中找到相应的`解读,并且以《周易》古经作为研究的开端和源头活水,经由《易传》的诠释和解读,衍化出了最初的道德教化的思想体系。

二、《周易》道德教化思想体系

(一)道德教化的目标

由于周易经传成书的年代背景不同,“君子”和“圣人”在书中的表述和含义也不尽相同,在《易经》中关于“君子”仍是一个偏向中性的词汇,到了《易传》中“君子”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褒意色彩。而“圣人”一词在《易经》中并无直接的表述,在《易传》中对“圣人”的描述更进一步,更多地被描绘为一种与“君子”相比更“在位”的人,并且能够善于用自己的“位”为百姓谋福祉。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以道德观念来分析和解释占卜的结果,无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将是否有道德作为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君子”和“圣人”也成了人们自身价值实现的目标,在朝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人们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趋于向善。即使是经过了自身的努力,却没有达到“君子”和“圣人”的高度,那么也能在社会中清楚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在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易传》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如果加以梳理,大致可将“君子”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第二层次是要有高尚的品格;第三层次是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只有达到了这三个层次,才能在自己的社会定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首先,“君子”的第一个层次是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这是对“君子”最基本的要求,《文言》中讲:“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说的意思是君子要有博学的知识,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并且能够向更高领域的博学者去请教,以辨别自己所掌握知识的正确性,然后要有宽容的胸怀来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问,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践行过程。

篇3:制度化结构与道德教化

制度化结构与道德教化

本文通过对社会制度化结构与道德教化的不同运作方式的比较研究,强调了二者的'差别.认为在方法论层面应该把二者区分开来,使它们形成一个“质”同“形”异的张力构架,从而更好地突显它们各自的社会意义.本文反对那些追求二者“一体化”,以及按照制度化方式推行道德教化的各种主张.

作 者:姚正宽 杨育民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6000 刊 名:理论学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B82 关键词:制度化结构   道德   张力构架  

篇4:论道德

论道德1200字

顺便说到这里,也谈谈这个问题。

在这个尊老的年代里,老人的道德也应得到提升的。虽然,目前还没人说过,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一次,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兴冲冲地上了车,从第一个位子开始问:你让不让我!甚有几分霸道之气。这是我没料想的,但却又是客观存在的。待他刚到我这儿,我便早已起身,伸手作请状。老人一言不发地坐了,但却没敢看我一眼。车上的人亦对我另眼相看,此时的我又在思考着什么……

道德是怎么才能得到升华的,是口头讲讲便成?是要落在实处,刻在心里的。

今天回来又经历了一事。一位父亲开着吉普送孩子去上学,恰有一个买菜回来的中年妇女挡在路口。于是那位父亲便让她让一下,但她没让,于是这父亲便把车向前开了开。这下不得了,妇女把买的菜甩一边,冲上去对着那位父亲狂打。我欲上前劝阻,但又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位父亲也是,虽是没有动粗,但却没有赔礼的意思。结果那妇女愈演愈烈,其惨状不言而喻。后来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保安站了出来,上前制止,事情才得以解决。

我这样想,为什么每个人都不肯让一步,先为别人想一想呢?

篇5:论道德

论道德1200字

现如今是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的社会,那么人们真的就达到文明的准绳了吗?未必。我从几个小细节谈起。

我现在仍是学生,每天放学要经过薛福成故居,再乘车回去。那天天下着雨,我撑着伞同另一个同学一道去车站。听到薛福成故居里两个看门的中年妇女对着路上她们的个熟人笑着说:“噫哟,看刚刚有个人进去了,连自己的轿车门都没关,敞得老老大。”说着,还两袖互插,捧腹笑之。我无语…我走过去,把门给带上了。我回头看了看,见那两人没再笑出声来,“畏缩”地“隐”入门内。我想象了一下,她们应是自惭罢,方才的'笑,是自嘲罢。

到了车站,我对我那同学说了声“别动”,那同学便以为我让他别再转伞(雨天转伞打趣),对我洒了一身水。我解释说,是让他不要用手去动嘴,否则不好的,他的嘴前几天被乒乓板挥肿了。平日多嘴的他顿然无语,只是看了我一眼,就没敢再看。我同时也在思考着,为什么人的脑子一来就往别人坏处想,社会问题么?

又一天,我乘公交车出去。我家那站是第一站,自然就有位子。过了几站,人上来的多了,就有一位母亲抱着孩子上了车。从前门一直走到后面,一直没人让座。我坐最后面,到了我那儿,我便站起让座了,那位母亲道谢连连,我微笑以示。这时我发现先前坐在我前面的一个扮得花俏的四十来岁的妇女,同前面所述的一样,自惭地回过头去。(我思考着……)

车继续开着,我无意中听到旁边一对老夫妇谈论着什么,是说一个人如何如何的没素质,还高调地说:“像我们素质那么高的人,才不理他呢。”我看了一眼,见其正嗑着瓜子,一边向窗外吐着说呢。我不得已在这儿说一句,“可知耻否!”

谈到这里,应该对现状了解个大概了罢。我平日细心地观察了一下,没想到如此不尽如人意。悲哉!看来人们道德文明的培养是任重而道远了。

这个问题涉及到任何的年龄层面,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篇6:论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论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研究论文

一、在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的界定

虽然被害人被广泛使用在刑事诉讼案件中,但关于其具体定义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学科关于被害人的定义各有不同。在犯罪学中,一般将刑事被害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狭义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侵害的自然人。而由于刑法学是一门司法学科,其更多的关注如何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等问题。因此,刑法学视野下,被害人的研究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与犯罪学中的被害人研究区分开来。

刑法学视野中,过分地强调和扩大被害人范围并不会对确定被告的刑事责任有所帮助,况且在司法上也不具可行性。具体来说,刑法学中的被害人不能和犯罪学一样包括所有受到犯罪行为影响的人,只能包括直接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人或者单位,这比犯罪学中被害的涵盖范围要窄,尤其要注意在刑法学中被害人不能包括国家。因为犯罪本身就是一种对国家现行秩序的反抗,每一个犯罪行为都必然会损害到公共利益或国家权力,如果抽象的国家权力可以作为被害人的话,那么在所有的犯罪行为中国家都成为了被害人,这显然不便于对被害人问题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在刑法学犯罪论中被害人的地位

1.在犯罪概念中被害人的地位

(1)被害人问题在形式方面的探讨。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国有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行为构成犯罪。从这条规定中不难看出,侵犯个人或单位权利的行为都构成犯罪,其中单位和个人就成为被害人,因此基本可以说,在犯罪的同时被害人也产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被害人的定义没有明确给出,但其已经在刑法中暗示出来了。

(2)被害人问题在实质方面的探讨。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一般可以将犯罪概念的实质看做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是因为被害人是社会的一份子,当被害人的'生命或财产安全受到侵害时,也意味着社会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基于此,基本可以认为其犯罪实质方面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犯罪行为只是对国家法律和社会秩序进行了侵害,而没有侵害被害人的权利。对于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欠缺考虑也不合逻辑。因为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就會发现,要通过犯罪违反国家秩序或国家法律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破坏国家权力,一种是侵害被害人的权利。而在对权利的侵害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受害人。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被害人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2.犯罪构成中的被害人承诺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过,被害人问题在刑法学中的讨论不多,但若是单纯的被害人承诺问题,则被经常探讨,只不过大多集中在其具体概念上,对于其分类和构成条件的探讨则依旧较少。此外,目前关于被害人承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也存在较大争论。部分学者认为,既然犯罪论中犯罪构成可以指导所有行为,那么正当防卫也应该被包含在犯罪构成中。但实际情况却是正当防卫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范畴,且是与犯罪构成并列。这导致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在正当防卫、被害人承诺等犯罪阻却事由上自相矛盾。

其实在刑法理论中,认为犯罪阻却事由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在形式上并不符合犯罪构成,在实质上也没有社会危害性。部分学者认为应从犯罪构成内部对犯罪阻却事由的非罪行进行说明。笔者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我国目前的犯罪构成理论就已经可以对正当防卫等进行准确说明,我们可以从犯罪构成的外部,采用非犯罪构成的方式进行阐述。

三、刑罚论中被害人因素的影响

被害人因素对刑罚论中的各环节都有重要影响,不管是对于刑罚目的的设置、刑罚功能的体现,还是对刑罚的具体量裁,都与被害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笔者将逐个开始谈起。

1.被害人因素与刑罚目的的设置

为了保证刑罚目的的合理性、适应性以及取得预期的效果,国家在设置和确立刑罚目的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而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是在确立刑罚目的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要明确的是,刑罚必须要对被害人有着安抚效果,可以通过对被害人精神的安慰使被害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犯罪者绳之以法。因为人的天性决定着被害人只有看到对自己造成侵害的犯罪者遭受同样大的精神痛苦和物质损失时,才能产生一种精神上满足感,以此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刑罚必须给犯罪者带来痛苦,以此达到对犯罪者痛苦报应的目的。但是,实际还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也就是被害人认为犯罪者所受到的刑罚痛苦不够,这可能导致被害人采用非法手段对犯罪者进行打击报复,或者被害人因为心理伤害过大产生报复社会的偏激想法,最终触犯国家相关法律。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被害人由最初的受害者变为犯罪者。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刑罚必须通过公正的判决来对被害人进行鼓励或通过刑罚的痛苦来对被害人加以威吓,总之刑罚要达到预防被害人成为犯罪者的目的。综合以上两点,考虑到被害人因素,刑罚不但要具有报应目的,而且还应该具有预防目的。

2.被害人因素与刑罚功能的体现

我国刑罚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刑罚对被害人所具有功能的研究,目前来看,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刑罚应对被害人具有安抚和补偿功能”。其中“安抚”是指刑罚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害人的合理要求或愿望,如被害人需要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希望犯罪得到惩罚等;而“补偿”是指对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精神侵害和物质损失进行弥补。必须要注意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被害人精神痛苦的时间,刑罚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其安抚功能。而且在刑事判决中,相关法院判处犯罪人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并不属于刑罚补偿功能,而是属于一种民事赔偿范畴。因为刑罚中的补偿功能是指在被害人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后,国家没有将犯罪人绳之以法或犯罪人本身无法赔偿被害人时,由国家给予被害人一定的物质或经济补偿,这种补偿是与国家公权力对应的,和民事诉讼中犯罪人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参考文献:

[1]高铭暄,张杰.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探讨[J].《中国刑事法杂志》,1期.

篇7:修辞学研究:走向大视野

修辞学研究:走向大视野

修辞格或修辞技巧,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研究者的目光锁定在技巧层面,那么,修辞学作为“学”的'价值,必然降格为“术”,并导致两个结果:加深圈外评判的价值低估,加深圈内学术操作的自我封闭.这两个结果形成的合力,进一步加剧学科重建的疲弱.本文倡扬走向大视野的修辞学研究,拿出让人重新认识修辞学科的研究成果,这里可以开发的学术空间十分广阔.

作 者:谭学纯 TAN Xue-chun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05 关键词:修辞术   修辞学   大视野   学术空间  

篇8:论道德作文

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对该论点,他依次运用了互动原则、累积原则,以及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观者保证了社会的价值观,并预言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下,人类社会的理性标准与道德底线将长期保持稳定,即使发生偏差,也不会完全扭曲。

读完《道德情操论》已经是距离借书的第四天。在花园里翻完最后一页时。看见坠落的树叶都产生同情心。我有了变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样。推荐你也一起欣赏,你绝不会后悔!

论道德

道德本性论

论道德情感体验

论道德社会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政治与道德:历史视野中的批判与超越

论道德认识论的学科地位

论护士与护理道德范文

论道德的本质和存在

论经济道德力量的实现

道德研究的教化论视野(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道德研究的教化论视野,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