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的味道800散文(共含11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要昏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晨,我打开窗户,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阳光,散在空气中,那一片金黄,便是阳光的味道。我伸了一个懒腰,真好,新的一天又来了,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又与我,擦肩而过了。
五月粽香,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细腻的糯米用叶子包住,一条细绳简单捆绑,便是那发出诱人香味的粽子。等过缤纷春季,便是这粽香飘来。端午,我千盼万盼的节日。我渴望着,嗅到端午春光的味道,听到端午打鼓的声音,看到杨柳依依,青郁的艾蒿摇摆着。当我拿起粽子,光滑的叶子,透着草木的香气,拆下捆绑着的绳子,折开重重叠叠的叶,叶子一道道的折痕,使我,看到了细腻圆润的糯米,白晶透亮。将粽子放入嘴中,我尝到了糯米的美味,万般期待,在这一刻实现的喜悦,和,端午香甜的味道。
河边,人们正热火朝天地赛龙舟,只听一声令下,龙舟,便如离弦的箭般飞速。豆大的汗珠从人们头上落下,有力的手臂用力地划着船桨,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龙舟快速划过水面,这时,我仿佛看到了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站在汨罗江前,我仿佛听到了一阵水声,接着,不复再有任何声音了。我仿佛,在水中,与屈原耳语,向他诉说着他的丰功。忽地,有一个龙舟越过了终点线,我已没有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鱼虾吃掉他的尸体,那一阵阵血腥而又苦涩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此刻,我吸了一大口气,口腔中充斥着端午苦涩的味道。
抚摸着手上的五色线,不断地回想着家人给予我的寄托,无尽的希望,无尽的关怀。这个夏天,有了这些,便是最好的陪伴。这些,都是母亲亲手为我系上的,我嗅了嗅,上面还有母亲的气息。每一年,都是母亲为我系上的线,我留恋着,生怕在哪一年的陪伴中淡然了这一股熟悉的气息。我贪婪的吸收这份熟悉的气息。嗔笑着,害怕自己独自地在黑夜里的回忆中独白。珍惜着现在,是不想看到未来的某一刻。这个端午,我,咽下了眷恋的味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柳仍旧,故人却何在?每一年的端午,总是那样糊里糊涂的过了。还没等我感悟,就先擦肩而过了。关上了窗户,阳光,倾洒在我的脸上。瞳孔,定格了这一秒。这个端午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回味。
西岐大地,端午节的记忆都和女人有关。
我奶做吃食,我娘做“香草包”,我姥姥在端午节等我娘带我送油糕粽子。端午这天,西岐大地的女人都忙活着。
我奶在世时,端午节的早晨会做油饼和荷包蛋。那些生活困难的岁月里,端午节的吃食是全家人的念想。我奶烙“烫面千层油饼”最拿手,真正的黄油白面,香喷喷,黄灿灿。油饼提起来一层层似连又断,焦香的脆皮,油香四溢,闻着就让人流口水。而她做荷包蛋时,麦草在灶膛燃烧,火苗添着锅底,沸水泛着鱼眼泡泡,鸡蛋卧在锅底不起沫子、不流黄,像一条胖鼓鼓的鱼,加糖或盐吃,一整天都是幸福的味道。
端午节是巧手女人的节日,心灵手巧的女人定显女红绝活。她们通常以“五毒”为首选,此外还绣四季果木、飞禽走兽,岐山人称其为“香草包”“香囊子”。“香草”是中药铺里配好的香料,异香扑鼻,提神醒脑。岐山人比喻人和人关系好便说“我戴你香草包”。孩子的童年便伴着香草味,香草包也深受人们喜爱。
端午的早晨,我娘会摘车前草、艾草煮成翠绿色的水,督促我们洗脸,据说可明目。洗净脸后,我就操心戴“香草包”。我娘会做“香草包”,她用大红缎子做的“线线辣子”,绿叶子、红辣椒,早起给我扎在小辫子上。她最会做“钵盂”,圆形的红绸子对折,填满棉絮,鼓鼓囊囊,两个角拉起来缝合,上面缝小铃铛或穗子,小的状如核桃,大的状如手掌,娘用五彩线系在我脖子上。小巧的“钵盂”叫“杏核”,娘用五彩绸缎细针脚地缝,缝好才豌豆粒大。娘用五彩线穿“杏核”给我戴在手腕、脚腕上,花花绿绿,煞是好看。
麦上场,女看娘,油糕粽子卖得忙,端午常与夏收相伴。谷雨过后,街道上的油糕摊便多起来了,端午的油糕摊前人排队。捏油糕的女人坐高凳,左手揪面剂子,窝在手心,右手食指转两圈,面剂子旋得如窝窝头,装一勺子黑糖馅,收住口,掐掉多余的面,压平就是油糕剂子。油糕馅用红糖,加桂花或玫瑰酱就高级很多。炸油糕是手艺活,多是皮糙肉厚的男人干,他们的围裙油乎乎的,头发丝里都是香喷喷的菜籽油味道。油糕剂子下入热油锅,铁笊篱轻轻划拉,金灿灿的油糕浮起来像一群鱼,圆嘟嘟、胖鼓鼓,趁热捞出整齐码放在盘子里。炸好的油糕,咬一口皮酥脆、馅软甜,红糖缓缓流淌,会吃的人就好这口吸糖的甘甜。
女看娘,还带时令食品,如绿豆糕。记得儿时一家人分食一盒,每人一两块,四四方方的绿豆糕,溢着淡淡的绿豆香,入口即化,回味悠长。我一上午的时间,都被一块绿豆糕消磨掉,那是甜丝丝的时光。
我奶殁了,我娘老了,我长大了,时间被她们融进端午节,甜甜的味道,五彩的玩物,它是我成长中的最美记忆。
E度网专稿
又是粽子飘香时,端午佳节味道多。苦、辣、甜传承了几千年,一直到今天,让我们一起品尝一下吧。
苦
天灰蒙蒙的,空气是潮湿的,他独自来到江边,面对汨罗江,纵身一跃,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多了一个端午节。屈原立志要为人民造福,虽“吾将上下而求索”,无奈佞臣当道,壮志未酬,只能离开朝廷,他感到愤恨、无助,只能将自己交给这滚滚江水。但他着作的《离骚》被诵读千百年,他的爱国精神和清正、勇敢的品质将永垂不朽。端午是苦的。
辣
端午的太阳火辣辣,火辣辣的太阳下进行着一场火辣辣的比赛。队员们虽头顶烈日,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开始”,伴随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了,“加油!加油!”人们呐喊助威,“冲刺了!”龙舟冲过终点线,队员们举起划桨庆祝胜利。太阳是火辣辣的,但火辣辣的太阳下到处是胜利的喜悦。端午是辣的。
甜
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幸福。妈妈从锅里拿出了粽子,我顺着香味“飘”了过去,哇!深绿的苇叶包裹着白白的粽子,算放出浓浓的香气,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真香,又吃到了一颗枣,真甜!给妈妈剥一个、给爸爸剥一个,我自己来一个,很甜美。端午是甜的。
端午节的味道还有很多,我们慢慢品尝吧。
山东烟台龙口市第十中学初一:超人栾文正
上一篇:泪水中孕育着成功
下一篇:同在地平线 相关推荐 三河古镇游记 文明交通我见证 我为自己点个赞作文500字 我的家 我的家乡——顺德 《变色龙》读后感500字 军训有感 我的理想——主持人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作文1100字 我喜欢的体育运动作文600字 老王 让我如此依恋作文800字
今日是端午节,一想起来我就不由得想到一个食物-—粽子。端午的味道少不了粽子,端午的味道少不了温馨,端午的味道少不了幸福。
早上一齐床,我就赖在床上。过了一会儿我被妈妈的话吸引了,妈妈说今日是端午节,要赶快去爷爷家吃粽子。听到这句话后,我急忙起来洗漱后去了。爷爷一看见我就说:“快吃,刚做的粽子。”我回过神说了一句端午节欢乐后急忙开始吃了。吃完后感觉很舒服。
到了午时,我又“偷吃”了一个,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此刻眼前了,之后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一口咬下去粽子就少了一半。我这专注的吃着,没注意到爷爷在旁边,我暗暗地说:“遭了,被发现了。”但心里还是感觉十分温馨,十分欢乐,十分幸福的。
今日是我感觉最好的一天,我的粽子记忆永远都不会忘,今日我体会到端午的味道—真好!
又是一年端午时。
“来来来,大家吃粽子啰!”
记忆中的端午,奶奶总是捧着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粽子从厨房里走出来,然后大声地招呼着,她一来,带来的是满身箬叶的清香,馋得我们几个小孩儿直直地流口水。
粽子握在手中,沉甸甸的,那穿着绿衣的四角粽愈加俏皮。轻轻解开粽绳,掀起墨绿带黄的箬叶,散发出悠悠的糯米香,香得淡雅,香得悠远。红枣粽、蛋黄粽、番薯粽,肉粽、鸡肉粽、牛肉粽……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味道,有的甚至连名字也叫不上,可每个都别具一格,独具风味。其实,我并不喜欢吃粽子,总觉得粽子太过甜腻,或过于咸涩,但却对奶奶的粽子情有独钟。
粽子很香,是一种很自然的香气;甜,却有不是那么甜,恰到好处。糯米是那么细,仿佛一到口中就会融化。一切都是正好。手中的,是肉馅,伴着淡淡的咸味,轻轻咬一口,微微的油流出,溢满了嘴,细腻而不油腻。
这是奶奶的粽子,是他人所不及的。每一叶粽叶都是奶奶细细挑选;每一粒糯米都是奶奶慢慢淘洗;每一个粽子都是奶奶亲手包制。粽子一字儿排开,码在阳台上,她暗暗诉说:“端午了,奶奶想你们了!”
是啊,很久未见奶奶了,她怎样不想孙女呢?如今在外的人,回家过端午的越来越少,阳台上的粽子却越来越多。这粽子中到底是馅,还是奶奶的满满深情呢?
哦!那一串串粽子应当是奶奶长长的轻轻的呢喃,是故乡对我们的呼唤吧。
儿时,人们总会在脖子上挂一个彩色的鸭蛋络子,然后装一个粉青色的咸鸭蛋在络子里。端午,奶奶总是起得很早,在锅里煮上两个咸鸭蛋,一个早上吃,另一个就给我挂在脖子上。
端午,似乎还是游戏的代名词。几个小孩儿围坐在庭前的小木桌上,捧起脖子上的咸鸭蛋细细打量,然后放在桌上,轻轻旋转起来,直直地盯着它们越来越近,然后碰撞、碰撞,忽的一个蛋孤零零地躺在桌面上,旁边散着零零星星的蛋壳。“哇——”的一声,小朋友捧着自我的鸭蛋嚎啕大哭,可却不忘直直地往嘴里递上蛋白。而另一组比赛却已然开始。
我最喜欢吃奶奶腌的鸭蛋,不淡也不咸,正合口味。但更喜欢拿支筷子,然后插进蛋壳里“吱——”一声红油就冒出来了,映着淡白带绿的蛋壳。我狼吞虎咽,满嘴红油,可却不亦乐乎。奶奶就站在一边,咯咯地笑:“慢点吃,慢点吃。”
不知今年,能否再吃到这样的鸭蛋。
端午的味道,奶奶的味道,透着淡淡的咸味。
可惜,今年,我却不能再陪她过一个端午——我太忙了,忙到无暇脱身。被日复一日的作业压昏了头脑,被囚禁在考试的牢笼中。有时,又因为同学的小聚,背弃了回去看看的诺言。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即将到来的端午,淡忘了家中的等待。可是奶奶,却是不忘我,还是托着家人,早早地给我捎来了我最爱的一个个饱满的粽子,一枚枚咸鸭蛋。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可却舍不得停下,舍不得让其他人代她掌厨。
或许,本不该让奶奶一人在山底,默默地为我们送上端午的味道,又冷冷清清的过一个端午。她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可是我什么也做不了。那心中的丝丝愧怍,是渐行渐远的端午味儿。
——端午的味道又有谁人知?
四月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题记
每年的端午都是这个题记,只因觉得它就是端午的味道,花虽然不多了,但粽子还是热腾腾地从蒸笼里源源不断地端出。
时事变迁,今年的端午下了一场很大的雨,浩浩荡荡的仿佛在为端午蓄势,绵绵不绝时则似乎在渲染这片江南的万家灯火。雨成了它又一个别致的景象,多了几份萧瑟,犹如古人的遗风在启迪人的心灵。
还是想到了屈原的长袖,犹如这雨幕,将整个天空卷起,你的眉宇间是你的不羁,再美的日月同辉也不能引起你对尘世的丝毫的眷恋。涛涛的江水在你身边汹涌,翻腾,你闭眼纵身跃去,留给后人无限的追忆,深思。你的长袖化作了浪花,不明白那翻涌的波涛将你带去了哪里。
这样的感情基调,让端午更多了一点传统和记忆,再之后,故事以“村民为了不让鱼儿啄食屈原的身体,将米饭包在棕叶里,然后投掷到江中,许下自我的期望,屈原活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样结尾了,于早便有了粽子,大人们会将这段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自已的孩子听,孩子也大多会问:“为什么屈原要跳河呢?”妈妈笑笑摸摸孩子的脑袋,爸爸则意味深长地说,是因为屈原看到了楚国的灭亡,和自我虽忠于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听信馋言而被流放,他看到人民疾苦,自我却无能为力,最终投汩罗江而死啊!妈妈说:“以后你也会像屈原这样忧国忧发,以天下为已任,对吧?”
“恩,我会的。”
而老者呢,眼中不再会那样清澈的眼眸,但心中却还是如同明镜一般明亮,他们包着粽子,屈原的故事他们很容易就能想起,感动那些古仁人的情怀,眼角总是泛起那样的光。粽叶变成历史的长卷,在他们手中翻折,再折翻。
我拆开上头的封印,每一层都是一个变化的画面,古人在上头走着,呼吸着,历史从我的指缝中流过,变成一条银白的长河,汇入窗外的雨际。有春秋争霸,战国七雄;有霸王别姬的悲壮,有赢政统一六国的英雄的豪迈,有唐代盛世的繁荣,有宋代诗词的瑰丽,有元朝疆域的空前辽阔……它们流淌着,最终消失在时光的消逝之中。
这便是端午的味道,在粽香中的思绪不常想起却总也不曾忘记。
屈原的长袖将这历史的长卷收起,银白色的光黯淡了下来。“与他们明年此时再见吧。”
我看向窗外,这雨势似乎愈发地大了……
今日端午节,一大早起来,煮上粽子,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问妈妈煮鸡蛋没有,妈妈说天天吃鸡蛋。老家的端午很少吃粽子,一到端午,家家煮上一锅鸡蛋加大蒜,快欢乐乐过端午。
给妈妈打完电话,我思索飞扬,飞回到了老家,飞到了妈妈的身边,老家过端午情形历历在目。
端午的前一天,我们都开始忙着准备了,大人们到田间地头个割一捆艾草,绑成小捆分别插在门框上,有驱蚊的功效,家家户户都要插,所以整个村庄都弥漫着艾草的浓浓的药香味儿,这端午的味道至今也挥之不去。
我们小孩子到街上买回香药,手巧的奶奶便穿针引线用不一样花色的布给我们制作香囊,有时我忍不住也会自我动手做,虽说针线粗糙些,但也是爱不释手。小小的香囊花花绿绿,有心形的,蝴蝶形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图案,那时候觉得香囊很异常,挂在自我的脖颈上能够避邪,甚是喜爱,节日过了很久也不肯取下。
妈妈喜欢把她用作绣花的彩色棉线,选取五样颜色缠绕在一齐,这叫做五色线,把它们套在我们子妹们的手腕上,象征平安祥和,是代代相传的习俗,小小年纪便心存神奇与敬畏。香囊和五色线,已深深烙在童年的记忆中。
端午节早上最隆重。妈妈早早起来,煮上一锅鸡蛋,平时舍不得吃,到这一天决不吝啬。鸡蛋分甜的和咸的,煮在一齐,为了区分咸甜,在甜的鸡蛋上用灶台下的小灰抹一黑道。鸡蛋煮好后,自我先不吃,先给邻居东家送几个,西家送几个,彼此相送,虽说都是鸡蛋,但这其中纯朴的风俗,回想起来倍觉亲切。送完鸡蛋,盆子里的鸡蛋大小、颜色不一,妈妈给我们每人分上十多个,敞开肚皮吃个够,吃是吃不完的。怎们办?书包里揣上几个,到校送给教师,分给同学。端午节鸡蛋吃得真叫过瘾,咸的、甜的,有时还能分上半个鹅蛋。
锅粽飘香,打断了我的思索。
老家的端午虽说没有粽子,但同样是甜香甜香的,那味道无论到哪儿都不会忘却。随着时光的流逝,它更醇,如一坛陈年佳酿,回味悠长。
端午从汩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绿的翠汁,把中华锦绣大地染成粽叶成的奇绿。
——题记
一抹粽香,一斟酒醉,带领我走进端午遗失了的完美。
端午,你就像那遗失的完美,一种跌跌撞撞,不曾与谁相伴,一向到销声匿迹,而我却要始终带着你的微笑,一路上寻找你遗失的味道。
端午的气息再度弥漫,氤氲在每一个细胞周围,透过了我的心脏,浸温了我的灵魂。
沁人心脾的艾香带我走进了70年代的新中国。那时候,建国没多久,农民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不富裕,每逢过端午节,每家每户都要奢侈地包几个粽子,几片粽叶,几粒糯米,再加上两颗红枣,粽子就包好了,孩子们一闻到幽香幽香的粽子味就会忙不迭地掀开锅盖,狼吞虎咽似的吞下了粽子,想到这一幕,内心就泛起了涟渏,一股涩涩的苦,我们真应当珍惜此刻拥有的完美生活。70年代的吃粽子事件都成为欣喜若狂的事,那人民生活,岂不是更凄惨?
我们此刻依然记得,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我们此刻依然记得,屈原是爱国诗人;我们此刻依然包着粽子,赛着龙舟,祈祷江中鱼儿不要伤害屈原……可是,我们此刻还仍有谁在奉承着屈原的这种高度爱国精神,又有谁,一心牵挂都会百姓,想着祖国,我不禁发出一声由衷的感叹,唉!吃粽子只是满足一下自我对美味的追求,赛龙舟也只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再也见不到70年代贫穷生活中的插艾叶的景象了。70年代的环境凄惨,此刻的精神内涵难道就不凄惨吗?
汩罗江上,我又看到了一位长发壮士,正直不阿,回头一望,长叹一声,投入江中……
端午的味道,我不想做作也说闻到了什马幽的艾香,我只闻到了这黑暗世界中一切事物发出腐朽的气息,笼罩着每一个人,挣脱不了,被束缚在邪念的臂膀下。这新陈代谢的唯一可能,也被它把握在手中,正是这种不健康的理念让我们把这端午淡淡默化。
是我们的那一份浮躁遗忘了它,还是那一份喧嚣容不下它?
那物事人非的端午呀,让我思,让我想……
提起端午节,或许人们会立即想到粽子、想到咸鸭蛋。但对于我,端午节却有着异常的、难以名状却永生难忘的味道。
佳节意味着团圆。从小到大,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一齐分享妈妈亲手包的饺子、亲友送来的月饼、奶奶精心腌制的咸鸭蛋,还有全家合力制作的粽子。一年又一年,我们重复着这样的方式,平淡中蕴藏着幸福的味道。
升入初三,中考在即,复习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书山题海中奋力拼搏的我们早已无暇顾及什么节日。每一天都以同样紧张和忙碌的步调匆匆走过。端午前一晚,宿舍里不知哪位细心的舍友说:“明天是端午节吧”这才恍然记起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佳节。望着窗外无边的黑夜,想起了以往和家人共度端午的情景,想起了那香喷喷的美味粽子。可明天,这一切都只能化作浓浓的思念,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惆怅,久久无眠。
第二天早早来到教室,惊讶地发现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放着粽子和鸡蛋!啊!我猜到了!是教师为每位同学准备的。全班四十几个同学,这么多的粽子,教师要包多久啊!我双手捧起这还带着温度的粽子,轻轻地剥开,里面是白白的糯米,还有两个大大的红枣。一口咬下去,香香甜甜,加之棕叶淡淡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看着教师布满血丝的眼睛,想必她昨晚没有休息好吧。我明白,教师是想让我们感受和家里一样的欢乐与温暖。我真的感受到了,小小的粽子里满载着爱的味道。
也许,每个人对各种节日的不一样味道都有着自我独特的体会和深刻记忆。而这种体会和记忆,不仅仅源于各种节日食品的美味,更是源于掺杂其中的某种情感。就像这端午的味道,那是清清的棕叶香、浓浓的红枣甜、淡淡的感动和深深的师生情。
煦暖而和缓的南风从大海那头徐徐吹拂而来,裹在人身上,暖意中带着一股咸腥味。“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一夜之间,田野一派金波涌动,如河流一般金光荡漾、蒸气腾腾。
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到了。
包粽子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家乡包粽子,比较简单,没有其他佐料,基本以淡味为主。通常是用上好的糯米在稻草灰碱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待浸透后,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便能够包裹了。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是要制作碱水,将稻草灰放进盆里加水,不停地搅动,再用竹筛蒙上一层纱布过滤,便可制作出黄色的碱水。然后,再将莹白饱满的糯米倒进碱水里浸泡。之后,还要将粽叶一张张刷洗干净,除去叶子上细细的绒毛,最终把粽叶一张一张码起来,浸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塑料盆里,用磨刀石或石秤砣压紧、压实,慢慢把干硬的粽叶浸软。
端午一大早,节日的气氛便在家里弥漫开来。祖母、母亲和几个姑姑围在一齐包粽子,她们都有一双巧手,拿起一片粽叶,用剪刀“咔嚓咔嚓”把粽叶下端剪齐,再箍成一个倒立的钟样,然后用勺子舀起糯米填进去,用筷子插实,封口,最终用浸过水的干蒯草扎紧,一只棱角分明饱满结实的粽子便扎成了,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粽子包好后,5个或10个结成一串,就像一串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清清爽爽玲珑可爱。接下来就是煮粽子。锅里加上水,放入粽子,点火,火候大小全凭经验掌握了。在我嗅觉的记忆里,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粽子未出锅时从灶间飘逸出来的香味。在经过漫长的期盼、煎熬后,粽子最终煮好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的,香味四溢。放凉后的粽子,颜色金黄、晶莹剔透,用棉线切割成小片,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齿颊留香。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是插艾叶和榕树枝。端午节是个驱邪攘灾的节日。民间传说,门户上插艾草、榕树枝可避邪(很多地方都是插艾草、菖蒲,我们这边为什么插艾草和榕树枝,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框和窗户上都插着一对艾草、榕树枝,且不说去瘟避邪,仅那沁心润肺的植物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风,干净,爽朗,让人神清气爽,浊气全无。
我最终明白:端午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端午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
时值晚春,繁密的枝叶已被春风吹成深绿,再过不久,便是屈原为国捐躯的日子,人们为鱼虾不撕咬他的身体,向河里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纪念屈原成为中国的节日——端午节。
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不进行向河里投粽子这种浪费的事情,端午演变成一家团圆,享受美味的节日。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团里放上一颗肥腻的肉块,我倒不怎么喜欢这种口味,油腥味掩去糯米的清淡,失去原有的滋味。
家乡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饰,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实的想法。晾干的芦苇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尔向其中塞入一颗甜枣,折叠成锥体,绑上纤细的苇杆,载入锃亮的瓷盘,锅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龙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盘,大块浓绿被这波涛淹没,于是又拿起灶台上的锅盖,轻轻扣下,叫他接受洗礼,散发香气。
苦痛炽热的煎熬总是漫长的,待火光熄灭方才发现,苇杆不知何时变得色深柔软,棕叶绿得油亮,颇有食欲。捞入盘中,松开棕叶之上的束缚,抄起筷子,夹住一端棕叶,慢悠悠地将白玉般的糯米自棕叶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绿的粽叶下,糯米光滑的身躯更显洁白明亮。
放在盘中托在手上,轻捷地将它们摆在桌上,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摆上载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夹起粽子蘸少许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儿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劳累一挥即散,仿佛回到古时田园的小家,食物简洁却真情四溢,总觉得这就是屈原先生向往的生活。满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纵使时间老去,年代老去,我们老去,但有一样东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国传统的节日,先人的愿望,我们的和谐,将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远都不会改变。
★ 端午家宴散文
★ 端午遗风散文
★ 春天的味道散文
★ 枣子的味道散文
★ 阳光的味道的散文
★ 家的味道的散文